喜欢Johnny Depp,所以下载了来看,没有什么其他的原因。看完以后却很沉默,不知道该如何表述感受,也许是因为矛盾。你喜欢的主角,影片的主人公,很酷,又有情有义,可是他终归是个罪犯。心情可以跟着一个罪犯在走,但是想到那些死去的联邦探员,却是在恪守本分,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安全和利益牺牲生命,Christian Bale扮演的探员眼看着自己的手下一个一个死去,心底里近乎疯狂,但依然克制着冲动,所有的目的只是为了这个罪犯绳之以法,依然恪守公平和道义。可是那个罪犯同样在恪守公平和道义。而且是那样一个时代,经济萧条,社会转型,人们甚至于崇拜这样的罪犯,而且Dillinger不杀平民,可是他确实杀人了,警察是无辜的,他们是在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
这样的矛盾,脆弱的结局和音乐,让人沉默。就如同我喜欢第三帝国的陆军将领,他们是一群优秀的军人,但却无法否认他们确实为纳粹的恶行做了帮手,可他们是国家的军人,恪守军人的本分。也许,他们都一样,只是生错了时代。无论如何,第三帝国的军人都远远强过无耻的政客和独裁者,Dillinger这样的罪犯也远比那些无耻的商人给社会和公众的危害要小得多。如果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他们这样的人,能力超群,而又有情有义者,自然不会落得如此矛盾的结果。可和平属于政客和商人。所以,注定了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那样的另类英雄。
很奇怪现在相当一部分人被香港的警匪片和好莱坞的一些工业化流水线作品培养出来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对电影的判断思路。情节、动作、画面、演技,说起来似乎很专业,却都是在企图用同样的思路去评判所有的电影,当然,首先是分类。比如一些人对于The Taking of Pelham 的评价,把它当作一部动作片来看,批评这是一部失败的动作片。不知道脑子是怎么想的,这个年代,有哪个好莱坞导演敢把一部以劫持地铁中的乘客做人质为主题的片子拍成动作片?既然导演选择了这个题材,一定是有不一样的想法的。他虽然是动作片的题材,但却显然不是动作片的内涵。就如同这部公众之敌,虽然是黑帮犯罪的题材,但显然蕴含了对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中人以及社会的选择作思考的内涵。
从个人英雄主义的非法掠夺,到资本家的合法掠夺,社会也从古典的帝国主义发展到了现代帝国主义。一切看似和平,其实充满更加肮脏的血腥。这不再是一个英雄和强盗的时代,到处都是卑鄙的商人和政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却在掠夺着一切,用合法的手段。
所以唏嘘。
电影是部很真实的传记片,镜头晃动和无时无刻的拉镜头更添氛围感;
剧情方面从开端幕约翰风头正盛适逢佳人到展开幕普威斯特与约翰针锋相对,后高潮幕约翰势衰两方枪战,结尾幕约翰枭雄落幕走向死亡。
将近两小时半的时长,像是刻意不特别突出人物性格,用总是晃动的镜头来记录一切,1933年,罗斯福上任,经济大低迷,犯罪尤甚,正如影片节奏走向,警方崛起罪犯势败,老美走上坡路的时候,有些混乱时代的人民“英雄”,就像约翰一样,渐渐消亡了。
下面说说我喜欢的几个镜头,很抓人,很有意思。
约翰与比莉共度春宵后约定终生,两人同处一个画面切近景,光源却不同,一明一暗,像是两个世界,这也暗示了两人最终命运。
构图很漂亮,有点黑色幽默,“罪犯就在你身边”,警察用大荧幕喊话,所有人听从向左向右扭头,唯独通缉犯约翰,他低头慌张又得意,帅拉了……
擅自严刑拷打比莉的胖警察被普威斯特拦住并且附赠无数眼刀(哥们儿办案不打女人)(同时也有前段剧情同事去世等等等等的心理阴影,贝尔警官,很拧巴的一个人,最后也给折磨自杀了。。。)警局中人站在门后走廊朝里面探头,胖子一个人贴墙呆站,嘲讽技能拉满,很记忆深刻的一个镜头。
前景是约翰的后脑,后景是呼应比莉的“戏中戏女主”,绝别意味很浓的气氛一下子烘托出来,悲伤又克制,大英雄的浪漫法,在所有人觉得他会去看另一场枪战电影时,他去了另一场。怀念和记住恋人和朋友。
all in all 戏中戏来再次call back一下本片男主至死人生信仰:
活的要精彩,死也要精彩,不要恋栈,燃烧你的生命吧。
又一部枭雄覆灭记?你要这么看这部电影,那太浪费曼导演的苦心了。有了《邦尼和克莱德》、《情枭的黎明》这些个枭雄覆灭记在先,后来人如何跳出原来的叙事窠臼,能够“搞搞新意思”,对每个要拍这个类型的导演都是个严峻的挑战。
迈克尔曼的《公众之敌》新意在哪里?
看完《公众之敌》,你能说说约翰迪林杰和杰西詹姆斯(不知道这个帅哥事迹的可以参阅本人以前影评)有何不同吗?作为同样被时代裹挟向前的枭雄,他们奋力挣扎最终还是不免被碾压在时代的车轮下,在这个悲剧的宿命中,他们迸发出了什么样的个人特质呢?
说实话,我没看出来。我觉得曼导演压根儿也没想讲清楚,我总觉得曼导演想讲的原来不是这个劫匪,而是通过劫匪在还原一段历史——FBI的前身的那段真相。
还记得片中最血腥的镜头吗?那是漂亮男孩/小白脸弗洛伊德在苹果园被一枪洞穿,镜头长时间的瞄准了那个流血的伤口,弗洛伊德在地上扭曲,最终死去。而之前是很长的铺垫,渲染身为调查局探员的普维斯从下蹲瞄准到射杀的全过程。
之后的血腥镜头发生在普维斯射杀娃娃脸尼尔森,普维斯持续开枪直至把手枪子弹打光,尼尔森终于晃动倒地。而在这之前,调查局刚刚对一辆拒绝停车的汽车扫射,到普维斯上前观看的时候,里面两个人死状恐怖。
影片最终的血腥镜头发生在电影院外,迪林杰被当街从后脑一枪贯穿,血瞬间形成了一片血雾,之后再从贴在地上的脸的破洞中流出来。
而约翰迪林杰团伙的恶行,电影中给的持续关注镜头和近景镜头却相对要少的多,自然给人印象不会太深。曼的这种安排,绝非偶然,实属故意。
曼想说什么?从胡佛局长身上可以方便的一窥究竟,他几乎是片中塑造的性格最为鲜明的人物,深谙斗争手段,残酷而绝不不留情。迪林杰不过是不自觉的充当了胡佛扩张自己调查局最好的路径和手段而已,而这种扩张的手段和方式其实和迪林杰的手法并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才是曼导演渗透在幽幽历史表象之后的真面目。
说到底,迪林杰也好,几年后退休自杀的普维斯也罢,不过都是被历史裹挟的小人物,奋力挣扎却依然身不由己,他们开启了残酷血腥之门,才发现这扇门一旦开启就无法回头,留给自己的只有崩溃和死亡。而这一切所造就的不仅仅是没杀过人没到过现场的administrator(管理者)胡佛这类人,更是一个分外强大的国家机器,这个国家机器已经把影片中那些小人物碾碎了,下一步会是谁呢?
长还闷的吓死人
Michael Mann,永恒的枪火之王,听到老爷子熟悉的轰鸣枪声,其它一切都不重要了。Johnny Depp 总算演了个像样的角色,“给我一支枪,让我横扫天下”的坚毅霸气够震撼。“他们只在乎别人从哪里来,而重要的应该是人们要往哪里去”,纯爷们。
没创意的水准之作。贝尔僵死了。
还打坏他的脸。
被自杀
他象诗人一样说出最浪漫的情话。
“不要胡思乱想,我会老死在你身边。”
那个啥, 这男人咋越来越帅呢..
大强盗的传奇.
【B】相较于《迈阿密风云》,本片的数字质感更极端了,不仅仅只有数字噪点,更加显眼的还有人物运动中所拖拽出的残影。同时,将数字摄影投放至这个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犯罪故事,本身就极具争议,过量的画面细节仅在面部特写时起效,而在其他场合下(甚至包括其最拿手的夜戏),也开始拖迈克尔·曼的后腿。唯有在迪林格被击毙后混乱的围观场面下,借由“手持DV”的影像质感,影片终于给了数字摄影穿越回这个时代的理由。怀疑迈克尔·曼的创作灵感在《借刀杀人》后就差不多宣泄殆尽,只剩顶级的枪战调度可以一看。
罪犯的命运总是那么惊人的相似,最终都是毁在了女人的手里。
热闹 紧张 还有爱耍帅的男主角 好看的传记电影 尽管我之前从未对传记电影有过如此的感受 多亏了Depp 演技真棒
看的是deep影片其实不重要
劫富济贫,逍遥于世。
我的抢银行梦再次出现!
情节混乱,线索模糊,而且最重要的是数字高清摄影所呈现的质感和时代背景实在不搭
金发红唇的凯瑞穆丽根和卷发红裙的马里昂科迪亚加上一个can be everyone的德普,德普微颓了演坏人更像了,纯粹就是大牌儿撑场面的小片片
爱的如此深沉……
我是看帅哥的,不解释。
帽子 大衣 西装 背心 衬衫领带 我他妈要去抢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