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胆地呈现着所有奇异的非常态,观众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男孩带着所有人同电影告别,电影结束,现实生活中所有欣欣向荣的真正面目,其实正是这些“奇异的非常态”。
开头铁轨那段太酷,晃动的镜头配愤怒的电吉他电贝斯和鼓,看得昏昏沉沉后完全因此眼前一亮,这才是真正的电影语言啊
片末男孩拼命喊着“放开我”的段落居然想起了《小武》,也许是因为相似的压迫和无力感。
最后的最后,电影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人物的脸,看着他们的眼光,竟也一时忘记了他们的丑陋和肮脏,觉得他们也没那么恶心讨厌了。导演抗拒规则,没有用credits打出演员表,也算是一种温情,毕竟,黑底白字快速滚动的角色演员表,又能让观众记住什么呢?
写满毛笔字的床单上两具肉体的交叠,画面也一重重交叠上去,看呆!
打不到五星,一方面全片的形式主义表达实在是有点自恋,一方面观影过程实在有太多不适感,寺山修司太残忍了,还是去写诗吧,影像的杀伤力过于直接
不过还是谢谢推荐,打算多看几部寺山修司了 嘻嘻
电影的内容看得我真晕,还犯恶心,真的没看懂,虽然有翻译的原因,主要还是和导演思想的距离,让我无法领略这部电影的高妙。
本以为自己会中途放弃,但是还是看完了,看完了也还是不懂,即使亮灯以后主角对电影的独白,我也是看得云里雾里,完全摸不着头脑。
不懂,还是打了3分,不是1分2分。“诚实”地说,我自以为是导演扔出来那根青春期惨烈的稻草被我抓住了。电影结束前,烧了飞机,天空呈现出艳丽夺目,甚至是可以用“瑰丽”来形容的紫红色,又在火光中透出紫红的光芒,其实是光彩的假象下,火正在毁灭理想,是一种在绝望中迷路的惨烈的青春,看不到出路。
我的青春期已经很久远了,那种痛苦已经渐渐淡忘,而陷于中年的困顿。儿子的青春期反应也折磨着我的心灵,突然的离家,突然变得陌生,突然沉迷游戏,突然拒绝交流……突然我再也无法进入他的生活更不要说是心灵。虽然我用了“突然”这个词,但我相信是有过程的,只是我也不明白,或许他自己也不明白从何时开始的,哪件事情是导火线。他在自己周围栏了一道安全的防线,似乎没有人可以进入。我想“帮”他,但是找不到机会。在他很小的时候,被幼儿园老师“欺负”,单独一个人“软禁”在班级里,我可以去找校长和老师软硬兼施又不是友好地彻底解决问题;现在当他再次被老师“欺负”和“轻视”,我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可以让他接受的方式帮助他。甚至当我知道一些事实的时候已经迟到了。和他一样,我也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双方的安全距离,有情绪有感触的时候,重复表达一下自己可以作为他永远的后盾,也推动他可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这个时期特别不容易成功,还是要找机会表达,希望在某一个时间点可以起到作用。
偶然,同事在群里放了电视剧“隐秘的角落”里的一个男孩的照片,说是比较像我儿子,我一看相比二宝,更像哥哥多一点。于是我快速翻出了大宝今年几乎是唯一的一张照片。一张照片让我思绪翻涌。曾经,很多人都说我有偏心二宝,但是在我心里大宝才是更亲的亲人。我对他的依恋也和他曾经对我的黏一致的。甚至,我觉得他是一直在怪我为什么会多生一个弟弟,为什么会把原来陪伴他的时间分出去陪伴弟弟,才导致他的自我放纵。2018年他突然离开我(们),是对我的疏离和背叛,或者也是对我的拯救和体谅。从2016年到2018年,他也是有一大半时间是脱轨的,但是我一直拽着他,我们都很痛苦,他和弟弟天天吵架,他12点做不完作业会大喊大叫,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他都会漏带作业回来,我要帮他手抄……我一直撑着,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撑多久。他突然走了,是让我很心痛,我也因此稍微得了空闲,身体上的疲惫实际上是有所减轻的。也许我应该理解是他不愿意继续太麻烦我了?这样想,我会好受一点,也原谅了他的过度叛逆和自我放纵。
希望他早日回到正常的轨道……
《抛掉书本上街去》 寺山修司 1971年 寺山真的太“邪”了,根本看不懂他在拍什么,只能感受到一种让人深思极恐的情绪。 电影一开头有个少年再黑暗中读白,大体是青春为未来的迷茫与渴望,接着就开始高度的精神刺激了,你根本就不要去想导演在拍什么,你不可能看的懂的,超现实,意识流,梦幻,你觉得是哪种就是哪种,拍摄手法毫无章法,随意自如。镜头的滤镜绿,红,紫,粉红,黑白,随意切换,音乐就更加疯狂了,摇滚,咒语,鬼叫,呐喊,震撼到你一脸懵逼。最后收尾男主角竟然跳出了电影剧情,控制电影节奏,他烧掉了心爱的“人力飞机”,一脚把热爱的足球踢进了海里,那是放弃梦想,妥协生命的节奏,那一刻你能很直观的感受到他的心碎,电影结束了,男主角出来读白他在电影之后的感受,内容极赋对生命的沉思,到了这一刻你或许会回望自己的青春,要不就是回顾前头少年的读白。 寺山的“邪气”真的太重了,如此才华横溢的绝世高手如果不是拍这种小众的奇幻片,绝对可以齐名“黑泽明”啊,唉,可惜天妒英才。
1、手持的极端,以单色区分现实与梦幻。
2、配乐的极致,远远盖过影像的风头了,结尾solo太喜欢。鼓极突出,加花好有味道。建议谁来学编曲和混音,不断进入的乐器、念白、合唱、嘶吼的层次与风格都太丰富,再加上歇斯底里的自行车铃,构成的织体完全令人沉浸其中。
3、个体的同构:孱弱的少年、被强暴的少女、被分食的兔子、被宰的猪、无头苍蝇样的公鸡、与少女身体一样被当作生产工具的奶牛,在上演着性爱场面的西式房间摇尾乞怜的狗、以耻辱姿势钉在墙上示众的动物尸首。喊不出自己名字的人。
4、飞翔的多义:人力飞机、蒙太奇中始终超现实地挂在天空的足球、外国女孩手中的风筝、经济泡沫。最终都要坠毁。
4、母亲死了;唱着歌谣告别母亲、告别相片中淳朴的农妇;撇下母亲飞走的飞机;逃离和式少女的床榻,在西式性事前却又格格不入。跟第六代和崔健那会儿的表达方式还挺像的。
5、战后日本:贫困、失业、犯罪。失范的社会,愚蠢的青年、懦弱的中年人、狡猾的老人、冷漠的路人。荒凉的街口,男人在后现代的广告牌与紧闭的商店卷帘门下撒尿。废弃的铁轨上出没的孤魂野鬼。“回收废弃老人”的队后,穿着学生制服的少年亦步亦趋地跟随这辆宣告出殡的灵车,捧着时钟这尊无情的遗像。站在虚构的英勇武士像下高唱对高仓健爱歌的颓废战犯、相对于乒乓球与棒球更喜爱足球的理由,都是失却的尚武精神与倾塌的民族尊严之间滑稽可笑、一戳即破的纱。“没有什么抓得住的东西”,一直在黑暗里坠落。
6、矛盾的西方:嬉皮文化怎样畸形地、发育不良地生长在这片贫瘠的东亚恶土上。首相的面具,燃烧的星条旗。一面是对大洋彼岸的迷信与依赖;另一面是,连镊子也被没收了、又要被指责杀生、都是“我”的错、犯了政治错误:一个美国大兵死了、太愤青了、溺死在耻辱的朝鲜海峡、不要父亲道歉、把属于“我”的东西还回来。祖国啊,你值得那些人为你牺牲吗,你对资本论中早已揭示的陷阱还一无所知吗?典型的日式自怜自艾,你被押解时高叫“ばかやろう”的样子像极了日本兵的嘴脸。
7、给今天导演:不要再玩元电影了,你以为的先锋和新锐早都是别人玩剩下的东西了。二十世纪对你高唱草东。
8、电影的魔术只存在于暧昧的黑暗中,只要一亮灯,所有梦境就都消失了,“不信你大白天在建筑物的墙上放电影试试。”结尾群像特写差点流泪(可能一部分原因是音乐太喜欢o(^^o)。寺山修司你好懂我为什么爱电影,不过我可以告诉你你为什么“恨电影”,因为你把它当工具用。
9、结巴是一种意识形态。太阳是结巴的,心也是。
10、痛苦是不变的,变的只有希望。
7.8分吧。第一次尝试写长影评,寺山修司的处女作。
技法上,混乱的蒙太奇配合以日本传统能乐为主的音乐,再加上滤镜的交叉使用,使整部电影充满着实验和迷幻风。手持摄影的晃动等等。其中最喜欢的是在妓院里,在写满经文的床上,妓女的舔舐与男主的裸体交叉浮现,配合诵经声和哭泣声,满满的邪典风。
内容上,在我看来影片的主题是反抗和颓废。无论是燃烧的美国国旗和对时任总理的恶搞,父亲战败军人的设定,妹妹在兔子死后的自我堕落,被踢向大海的足球,街头上悬挂的沙袋,都是导演对时代的嘲讽与反抗。反对美国,反对政府,反对教育。人力飞机终究会坠毁,足球终将踢向大海。
具体内涵没有更多感悟,不过整体来看却是对时代和世界彻底的失望
这些段落的颜色真让人受不了,颓废一片。
跑掉書本 走到街上!!!
寺山的片都一个调,单色滤镜、妓女、裸体、动物尸体、一堆意象,再加几句诗和自白,配上和风摇滚,表现青春残酷末日绝望气息,像mv不像电影
寺山修司在这部处女作最后不断用白屏闪回佐以数十个「八格牙鲁」问候这个国家以及无处安放的青春。青春应该是有愤怒的,要嚎叫要发泄要咒骂要释放要纵情声色等,要嚼碎一嘴好牙,和血和泪一起吞下。要饱满,要幻想,寺山后来诸作都能在此找到源头,然后放大,构建出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奇情异色世界。
虚无主义·神秘主义·颓废主义·超现实主义。这种电影总是需要哲学来解读,抑或解毒?
迷幻嬉皮的表,绝望无助的里。70年代地下实验音乐大合辑。那时的年轻人比我们会玩,我们只能玩那时年轻人玩剩下的。无奈的是,现在这些玩剩下的, 他们也不让我们玩了。一代人终将老去,最后我们却只能继承困顿和虚无,真是没意思啊。
最具梦魇气质的长片首作。
寺山修司电影处女作,疯狂而阴郁,叛逆而颓废。1.是为日本新浪潮代表作,各色画面的拼贴(多种单色滤镜、虹彩、褐黄老照片、由漆黑向过曝渐变的黑白影像等),多媒介穿插(首尾的电影解构、诗歌、舞台剧、漫画、伪记录访谈...),跳接,手持的甩镜晃镜,摇滚迷幻乐,加上寺山的“离家出走主义”,肆意飞扬到了极致。2.自由的向往:剧烈猛晃的前跟镜头中,少年向银幕不断跑来;多次复现的梦中人力飞机。3.破处场景:书法床单+三重音轨(音乐,念经,哭喊)+明暗渐变+无尽叠化,恍若一场高潮不断的典仪。4.拉开帘布现出异空间&抱钟的少年同[死者田园祭]。5.人兔情,空旷的拳击场,街头沙袋,佐藤荣作面具与田野上的高仓健巨幅招贴画。6.流动的真人演职员表。7.正因为我结巴,我才能琢磨字词;在真正的草场上,人应该踢骷髅头。(8.5/10)
我所有关于影评的知识在这部作品中都失效了,看前半段我感觉自己像在看莉莉周,看后半段主角替我喊出来了可是我不爱电影。电影只是这个时代的一个表达工具,寺山修司待着如末世的话这个时代就应该拍成这样,它已经把我对于电影的初衷发挥到了极致,感动。另,片尾有吴亦凡。
神作。真的牛逼。把一部青春片拍成这样,创造力惊人。配乐满分。人力飞机,烧毁的美国国旗,打开窗帘的麦田,青春残酷物语。最后电影结束,男主的独白,我讨厌电影,再见了电影,有时候电影里的梦想照在现实中,我已分不清楚是真实还是虚假。
与Emily Dickinson和寺山修司同生辰这件自己藏衣领下的小虚荣,默默慢慢地成为我世界末日的慰籍和茫茫宇宙的坐标。
8/10。 自我解剖之作,被娼妓强暴和女医生喂乳挑逗是母亲对他的侵占,飞翔的鸟和梦见人力机是向往自由,大街上成批的亡灵乘着电车是父辈战败的体现,骷髅和浴缸里的男妓叫人剃毛是家庭变态关系的隐喻,奶奶绑在板车上等待回收是成为物品的悲剧。征婚栏目、采访、摇滚诗句和潜意识图片等影像堆砌凌乱。
“可乐瓶里的蜥蜴”,扒光它的鳞片,繁密的意象,穿着线,穿过风繁密在我身上扎着,有人被织上新的蜥蜴皮,你不要哭。早已有人们占据过那里,激烈的、无意义的反叛,那时我们每个人都大笑。极致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美。美能摧毁一个人吗?你要知道,生的对立面原来不是痛苦,而是美。但是痛,还是痛。五十年过去,三十年过去,还是痛。“爸爸,历史有何用?请你告诉我。”见识过那样极致的美,如何还能委身檐下良夜,顺从地生,你告诉我?纵然而今我们连放声大笑都不能。
如同怨妇一般,愤怒的哀怨。
无与伦比的影像实验,各种配乐大杂烩,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悲情、时而狂躁、时而温柔、时而颓废。妹妹被强奸那场戏的配乐如万根银针戳脊骨,如万千鬼魅撕咬身躯,如万千冤魂竭力哀嚎。妹妹抱着死去的兔子在铁轨上魂飞魄散,母亲在稻田里放纵,旁边是武士刀,美国星条旗焚烧后又是性交画面,奶奶抵制美式的养老院。意识流梦境与现实交织穿插,六七十年代因为时代的原因,各种激进思潮在世界蔓延,那个时候你只要拿起摄像机,任何影像素材都能写进电影史。看这种自传性质的电影,简直是对心灵的一大考验,太残酷了。作为一个东亚孤岛上的民族,这个时候的日本全面西化年轻人的信仰也崩塌地支离破碎。寺山修司的诗写得不错。
寺山修司这部处女作实在是太有力量了,但又用力过猛,自传气息浓厚,大量对60年底反抗解放自由思想的记录,如同那个时代的日本新浪潮电影一样,影片拼贴风格,意识流叙事,但在这些琐碎的剧情下面隐藏着一颗敏感受伤的心。
充斥着邪气和愤怒的电影,迷乱之中是铺天盖地的虚无感,千万不要指望能读懂寺川修司,他只是用一些光怪陆离的手法将脑海中的潜意识具象化,却不做过多解释,男孩在写满书法的床上完成的唯美的成人礼非常美,以及妹妹爱上了一只兔子也寓意颇深。OST五星,电影四星,寺川修的第一部长片
羞涩少年的成长,怒气冲冲的忧伤;寺山的第一部长片,全无章法,却才气纵横;影片最后,镜头缓缓扫过每一个演员及工作人员的面孔,突然很感动。
bhiv2ru6# dn1u7msy# aqk8pxwo#
园导早期倒还真是从寺山的模子里刻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