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匆忙看过以后,重新回去看了第二遍,总结了一幅自己可和不可的总结。
真心觉得,螺蛳粉不配出现在这个记录片里……
奇食主要集中在云贵川,都是少数民族聚集的较为晚开发的偏远山区,都是智慧的祖先们为了最大可能的保存和利用一切难得的食材,放在现在应该基本衣食无忧的我们来说,有的确实难以理解。但应该都要去尊重和理解一切沿袭下来的传统,怀着一颗敬畏之心~
第一集第一幕就被吸引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云南人,对见手青的迷恋,对于野生菌的执着是外省人没办法想象的。但是还是第一次听到红见手、黄见手等等的分类,也是涨姿势了。第二幕的柳州螺蛳粉,最近超级火爆的美食啊,已经拔草了好几个牌子,也种草了几个美味,下决心今年一定去一次柳州!第三幕的苦撒,这个我就又有话要讲了,本地人也是不一定能接受的,而且如果做的不好还是很容易吃坏肚子的,我们一般会选择没那么重口味的柠檬撒。第四幕的浆水,作为一个在大西北待过的人当然有体会那个味道,但是并不是特别喜欢。第五幕的贵州三酸绝对是第一集的顶峰!笑中带呕的看完,突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还有这种吃的,原来还有那么恶心的吃的,原来还有那么臭的。真奇食无疑。
第二集我云南依旧有镜头,毕竟是南蛮之地,不负众望,美食都来源于大自然的条件与劳动人民的智慧。第二幕童子尿质量把关,品质保证也是醉了。第三幕,果然有美食的地方或多或少都有苏东坡的影子,江浙沪的甜,两广的粉,始终是逃不过去的魔障。留一手余地,去体会奇食更多的奥义。
第三集的文案很喜欢,江湖人不老,将新鲜食材从头开始,只为虏获头道奇味。猪头肉经常吃,但是不知道原来还可以分解为如此多的部位。第二幕火把节应该是彝族的,但是不妨碍各民族一起庆祝,分享美食,“食物的初味,对祖先的初心,在美丽的洱海边,薪火相承”。第三幕侗族牛瘪火锅,其实傣族也这么吃,云贵川是一家。第四幕的花肠让我流口水了,决计是要去尝尝的,“肠相思,味难忘,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文案一如既往的戳心,物尽其用可能也就是中国美食的特点,耐人寻味。
第四集一开始宽窄巷子的兔头你是在逗我么?第二幕树皮是真的好吃,口感不输毛肚,又没有油腻感。第三幕的豆腐卷不算奇食吧,毕竟臭豆腐也不算。第四幕移到南京想到毛鸡蛋,果然是。不过搭配威士忌还没有试过,果然有钱人的世界我们不懂,诗意的城市,诗意的人,我同意。第五幕的豆丹可以,满屏幕的虫子乱飞当然没事。越开眼界,越见真相,越能破圈。
第五集开头的豆汁儿是在逗我么?这也奇?这就是臭好吧。学学人土笋冻,那个才叫奇好嘛。第三幕折耳根不算贵阳,云南和四川联合表示不服。“有多少人爱,就会有多少人恨。”文案又调皮了。第四幕猪脑花也是呀,不能算重庆独奇。而且脑花不单是煮火锅,烧烤、清蒸也很好吃。非常推荐傣味的烤脑花,更好吃!第五幕开始,吃虫子还得说云南。和柴虫类似的还有竹虫,一个吃树心一个吃竹心。蜂蛹、蚂蚱也是一样,万物皆可炸,没有一直虫子能活着飞出云南。
第六集节奏重回云南,牛屎酒其实我也未曾听说过呀。时间的魅力,甘于寂寞,等待绚烂。第二幕的老卤你告诉我那里奇了?卤肉是奇在哪里?又在逗我么?第三幕臭菜也木有听说过,看看画面我劝退了。第四幕的庵汤也是一种发酵食材,美不美的还得自己尝试,但是穿插的几个小剧场是串戏了么?第五幕的鱼茶不是很感兴趣呀,黎族也和傣族一样,立足于热带,以酸为杀手锏,串联万物,兹发食欲。
总体来说,这部剧虎头蛇尾。开头很让人惊喜,中间开始选材或者拍摄手法出了点小岔路,文案一如既往不错。劳动人民的丰富智慧和首创精神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美食,等待着我们去发掘和品味。走走停停,感受世间。
说到中国特产,美食算一样。
美食纪录片算另一样。
打《舌尖上的中国》诞生起,国内导演好似打通任督二脉,找到本国纪录片发展方向。
自然纪录片刚不过BBC,可论起“吃”之一字,中国人永不认输。
其中画风最清奇的,当属它——《奇食记》
有《人生一串》珠玉在前,院长对这部《奇食记》原本也充满期待。
可惜,看过正片才发现:这纪录片不光不下饭,还很下头。
警告!警告!警告!
以下内容可能引起肠胃不适,请正在进食者速速停手!
看片名就知道,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对象,硬核!
“国内首部‘反美食’美食纪录片”的Title,更透出一丝特立独行的味道。
但院长我,身经百战,啥没看过?
《人生一串》第二季的烤蚕蛾、烤猪眼睛,我面无惧色。
《风味原产地·云南》的土蜂蛹、猪血撒,我眼都不眨。
任你多惊悚猎奇,我会怕?
然后,就被震撼了。
大部分人或许都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食客对牛的消化物情有独钟。
精心挑选高品质小牛,每日两次细心喂养,时机成熟后杀牛取胃。
牛肚,弃之,食草。
胃里倒出的满满半消化草汁,才是牛瘪火锅的真正原料。
大火爆炒牛肉牛杂,半熟时加入绿意盎然的牛瘪与牛胆汁熬煮。
原汤化原食,苦到尽头方觉甜。
牛瘪爱好者们大快朵颐,但对院长这类普通人来说,还是单纯的牛肉和牛杂,更合胃口……
只是胃里的草汁,已令人退避三舍。
可还有另一撮人,崇尚物法自然,非要草汁与胆汁在牛体内融合后,杀牛取肠。
字幕用大写加粗的字体告诉我们,不是屎!
然而,眼见着厨师剖肠取汁,不详的色泽,让人不得不产生无端联想。
等看到四个小时后的画面,院长更是一个蹬腿,从电脑屏幕前飞速逃离。
此刻再回想起字幕的强调,顿觉深意满满……
这道苦水+生牛里脊制成的牛撒撇,你敢动筷吗?
吃完素的,不妨补充点蛋白质。
形似蜈蚣的禾虫,常人看到退避三舍。
广东人眼中,却是可炒制,可慢炖,可做酱的美味佳肴。
每年中秋时分,吃上这一口,才觉得一年没白过。
甚至有创意菜厨师,以禾虫大搞中西结合。
常年与嘎嘣脆鸡肉味为伴的贝爷,看到这一幕,怕是要欣喜若狂。
南有禾虫,北有豆丹。
可爱名字配可怕形象,或许这就叫做反差萌?
豆丹喜食大豆叶子,山东灌云人为民除害的方法也很简单——
吃它!
一根擀面杖,一块小案板,大力之下,豆丹皮肉分离,汁水四溅。
擀出的内容物洗净,焯水加青菜,简单翻炒调味,便成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如果不知道制作过程与原料,单看卖相,倒也挺诱人。
但亲眼见证过擀制过程(为了截图甚至二刷)的院长,如今只想与这人间珍馐,死生不复相见。
处理过的草汁,以蛋白质为主的昆虫。
瞅着骇人,倒也能理解有人就好这一口儿。
可接下来要出场的食物,从原料到做法,都在挑战人的生理极限。
听名字你就要紧锁眉头——
尿肉尿蛋。
(再次提醒,前方高能,心理承受能力弱者请迅速跳过至第二趴!)
Emmm……别疑惑,就是你想的那样。
腌制好的猪蹄装坛密封,放入铁锅,再将新鲜鸭蛋码放在罐旁。
接着,倒入静置两天的童子尿,大火煮制。
尽管旁白依然尽责,不断在耳旁科普,尿激酶的抗凝作用能使鸭蛋口感嫩滑。
但眼前的一切,已使我迷失人生方向。
这一瞬的画面,或许我将用一生来治愈。
《奇食记》,你好。
《奇食记》,再见。
尽管《奇食记》在B站拥有9.1的高评分,但一部纪录片成功与否,有对比更能一目了然。
从分数与评分人数上,就能感受到观众对《人生一串》系列的喜爱。
而《奇食记》播出一月,仅有一千人给出7.6分。
成功与否,无需多言。
倒是失败的原因,值得深思。
对普罗大众而言,评判一部美食纪录片好坏与否,有三点最为关键——
感官刺激,科普水平,人文关怀。
说人话,就是:美食要诱人下饭;通过美食能感受各地风土人情;看过节目,感到内心被治愈。
《奇食记》靠猎奇吸引眼球,创意虽新颖,可要论起下饭指数,从选题开始就输了一半。
另一半,则输在节目组的“恶趣味”。
纪录片中不乏稍显正常的食物,只是占比实在很少。
有时,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食材,为凸显奇特感,节目组还会后期加上魔幻滤镜,令人食欲全无。
大多数情况下,镜头对准的都是观众难以接受的食材,并加以大特写,生怕你错过任何细节。
比起拍摄食物,更似不怀好意挑战观众承受极限。
可怜的南京人们,就因为上面那段活珠子特写,不得不一遍遍同外地人解释,我们真的不生吃这玩意。
一般美食纪录片,会从菜肴本身出发,追本溯源,探讨它的诞生原因。
探索之中,观众也随之领略一方水土的独有风情,或古人在饮食上的智慧。
这一方面,《奇食记》做得不错。
讲牛撒撇时,提到当地气候潮湿炎热,苦肠液能清凉祛火;
黔东南地区喜食牛瘪,源于夏季炎热,当地人常有消化系统隐疾;
古代人农务繁忙,尿液中的盐分能迅速补充人体缺少的纳,因此吃过尿肉尿蛋,感到神清气爽;
贵州三酸中的臭酸,闻之令人作呕,却能给即将发馊的饭菜杀菌提味。
了解这些独特食物的来源,的确能消解观众误会。
只是,物质充足、科技水平发达的现在,人们完全可以选择更美味、健康的食物,而非死守那些“重口味遗产”。
缺一丝共鸣,多一丝疑虑。
观众不会因此对奇食或其产地生出憧憬,只会由衷感慨。
至于心灵上的治愈,这种玄而又玄的东西,可以用简单三字概括:
烟火气。
美食与故事,是纪录片中人间烟火的来源。
但二者主次关系很重要。
先得用美食吸睛,进而探讨人与食物、人与人、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业界知名的陈晓卿团队便深谙此道,从《舌尖》到《风味原产地》再到《风味人间》系列,无一不是极致美食,配暖心故事。
《早餐中国》《人生一串》《沸腾吧火锅》等高分纪录片,选材虽不够罕见稀有,但胜在人见人爱,故事也能讲得朴实接地气儿。
《奇食记》就比较惨,两者皆无。
“美食”没法让人倾心,故事更是贫瘠。
每期要在半小时内展示四类奇食,做法与科普占去大部分时间,剩余部分只够展示食客们的笑脸(和呕吐)。
更像猎奇向科普节目,而非纪录片。
哄骗外乡人吃尿肉尿蛋的片段,更让人想惊呼一句:
“大可不必!”
自《舌尖》系列大火后,中国的美食纪录片,实在太多太多。
按地域划分,有《风味原产地》系列、《寻味顺德》《老广的味道》《傲椒的湘菜》……
按类型划分,有《人生一串》《生活如沸》《沸腾吧火锅》《水果传》《小海鲜》等。
按三餐划分,有《早餐中国》《日出之食》《宵夜江湖》《向着宵夜的方向》……
一眼看过去,名字长得差不多,内容也大同小异。
《奇食记》会从“猎奇”下手,另辟蹊径,实在不算意外。
其实,打破既定套路这一招,其他纪录片不是没试过。
拿《风味人间》为例,超微观摄影与显微摄影的加入,拍出美食的另一层美感。
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国内美食,视角横跨全球,探索不同国家人民,对相同食材的独特处理方法。
明明是美食纪录片,却叫人看出“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之感。
豆瓣9分实至名归。
当然,这种等级的纪录片,背后成本也不是普通纪录片能企及。
《人生一串》团队给出的方法是:使巧劲儿。
以“烧烤”这一街边美食为题,选材上就够接地气。
各种“肉欲横流”的镜头,足以令荧幕前的每个观众垂涎三尺。
另一半工夫,则花在文案上。
将家长最见不得的烧烤外卖,调侃作“人间堕落指南”:
时不时玩几手单押:
连顾客语录,都句句往人心里戳:
这一点不经意的“皮”,恰与烧烤烟熏火燎的“不雅”契合。
比起“高大上”的竞争对手们,更让人亲切。
反观《奇食记》,自知选题难与“下饭”沾边,只得cos前辈,同样在文案上使劲。
然而用力过猛,常有不知所云的感觉。
它的失败向我们证明,同质化并非阻挡作品出圈的罪魁祸首。
团队的用心程度才是。
对选材的考量,对食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挖掘,拍摄时的运镜,后期剪辑……这些才是影响观感的决定性因素。
若无质量支撑,再鬼才的创意,终将沦为哗众取宠。
如果你正处于减肥期间,且好奇心旺盛,那么,我不会阻止你点开《奇食记》。
但要只是某天收到朋友“热情”安利,请一定记得——
快!跑!
想吃:
云南-大理:见手青
云南-鹤庆:吹肝 油煎吹肝
广西-融安:烧炙咸
江苏-常州:网油卷甜
云南-大理:白族生皮
广西-南宁:花肠(子宫)
河北-赵县:全驴宴 龙凤呈祥 吉祥三宝
四川-怀远古镇:豆腐帘子、鱼香豆腐帘子
云南-剑川:木蝴蝶/青蛙皮 树皮炒鸡蛋
贵州-贵阳:折耳根(鱼腥草)、折耳根蛋糕
重庆:脑花、
已吃:
广西-柳州:螺蛳粉
四川-成都:兔头
福建-泉州:土笋冻
拒绝:
云南-德宏-芒市:撒撇
甘肃-兰州:浆水(酸可乐)
贵州-独山:独山三酸盐酸、虾酸和臭酸、臭酸干锅
福建-永春:尿肉、尿蛋
广东-神湾:炒禾虫
贵州-榕江:瘪城、牛瘪火锅
江苏-南京:活珠子/毛蛋、
江苏-连云港-灌云县:豆丹、炒豆丹
北京:豆汁儿
云南-梁河-傣族:油炸蟋蟀、油炸蜂蛹、油炸柴虫、
云南-勐养:牛屎酒、
广东-汕头:老卤、
浙江-绍兴:霉千张蒸肉、蒸双臭、!
贵州-雷山:庵汤
海南-三亚:鱼茶、黎族、腌制 小淡水鱼、水果酸、牛皮酸
第二集尿蛋,尿猪蹄。吃这些难道不恶心,没心理负担吗?还是味道真那么好💩💩🤮🤮🤮🤮🤮🤮🤮🤮🤮🤮🤮🤮🤮🤮🤮🤮🤮🤮😁🤮🤮🤮🤮🤮🤮🤮🤮🤮🤮🤮🤮🤮🤮🤮🤮🤮🤮🤮🤮🤮。。。。。。。。。。。。。。。。。。。。。。。。。。。。。。。。。。🤮。。。。。。。。。。。。。。。🤮🤮🤮🤮🤮🤮🤮🤮🤮🤮🤮🤮🤮🤮🤮🤮😁🤮🤮🤮🤮🤮🤮🤮🤮🤮🤮🤮🤮🤮🤮🤮🤮🤮🤮🤮🤮🤮。。。。。。。。。。。。。。。。。。。。。。。。。。。。。。。。。。🤮。。。。。。。。。。。。。。。
从第一集的撒撇,到尿蛋猪蹄,到最后的牛屎酒、鱼茶。不要说吃了,看着就上头。他们当时是受了什么刺激,能想出这么古怪的吃法啊。
不要说吃了,看着都反胃。比起这些毛蛋都不算什么了。
我们东北基本上没有什么让人难以下咽的食物。毛蛋和茧蛹全国都有,酸菜味道鲜美,不属于奇怪的食物。我不是地域歧视,那些人是怎么想出来这些吃法呢?
是不是南方气候炎热潮湿,食物特别愿意发酵才会出现那些千奇百怪的食物。
有些糟粕就不要当成宝贝,尿煮蛋,庵汤这种东西反人类的东西就不要硬往脸上贴金了,真JB恶心。吃饭就吃饭,硬扯老中医疗效大可不必,毕竟你们也没有做过双盲测试。
没有深入到真正的黑暗料理,当然可能拍不出来
【想吃】:见手青,撒撇,浆水,独山三酸(盐酸虾酸臭酸),吹肝,烧炙,网油卷,炒禾虫,生皮,花肠,豆腐帘子,木蝴蝶/青蛙皮,豆丹,土笋冻,油炸蟋蟀蜂蛹柴虫,老卤,霉千张蒸肉,庵汤,鱼茶。【已吃喜欢】:螺蛳粉、牛瘪,兔头,折耳根,脑花。【已吃不喜欢】:活珠子,豆汁。【拒绝】尿肉尿蛋,牛屎酒!
很年轻化的旁白与文案反倒多了一份当代的浮躁
不该用这个纪录片下饭的。。。
片头、配乐、文案、旁白咬字等皆令我不喜
又是屎又是尿的,我第一次看美食纪录片看到眉头紧锁。这些食物就是以前太穷了,想方设法任何边角料都搞来吃形成的,什么尿肉尿蛋牛屎就是糟粕,没有任何食欲……
爱恨两难的网感型纪录片。第二集聊福建尿蛋那段,弹幕齐刷“喝口汤吧,原汤化原食”,我整个人裂开。。
里头的文字有些矫情,有舌尖2的那种煽情的毛病,代入了许多写稿人自以为是的情绪表达,表现出了矫揉造作,让人在客观看待食物过程中掺入了干扰情绪,有些困惑。很多描述感觉像是一个初中生写煽情的抒情文,过于老套,没必要,并且还让厨师说出那种矫情的话。感觉不太专业的样子。配音也给这部纪录片拉分了,感觉不专业,像从街上找了个人来配音,听着不适,甚至有些反感。其他都很好,喜欢看食物制作多于人吃食物想尝尝里头的东西,好吃就无所谓食材了
大众类的美食欣赏节目,确实到了该细节化挖掘的程度了,而这一档节目感觉就是独树一帜的存在。其实节目整体不像是纪录片,而更像是故事片,确实是很有特点的。通过各种奇怪的食物,从而将美食进行另外的一种阐述,看起来还是别有味道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食界,还是非常不错的!
花里胡哨故弄玄虚
你不要过来啊!!!
文案挺好玩的,臭味分前调中调后调,中调是英雄牌蓝墨水,一下就get到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地域稍微局限了点吧,而且有些我觉得“奇”的都不够彻底。不过那些因为受不了里面一些恶心场景而打一星的,我就想问你们有事吗?你觉得奇怪吃惊一下不就好了嘛,非要又讽刺又谩骂,既然是人家传承许久下来的就说明人家对此不讨厌并且挺喜欢,轮得到你在这叽叽喳喳,真以为自己是鲜艳的花啊,你配钥匙吗?文案牛p!!
点到为止,文案很俗。
B站大会员可看。大部分食物都没听说过,看起来不是很喜欢,不太对我口味。
最不能接受是尿蛋和撒撇,最普通就是卤味。
第一集炖屎!第二集直接炖尿!我日这个剧组!呕…
看过豆瓣评论有点困惑 纪录片不可以有趣吗?不可以不那么正经吗?配音一定要播音腔吗?食物一定要拍得美才可以吗?那审美不会太单一了吗?世界那么大我不可能走遍每一个角落 我就想知道些我没见过的东西不可以吗?片子里的食物就是当地人餐桌上的日常怎么就成了猎奇了呢?不会是你不知道而已吗?就算是猎奇 想要满足好奇心应该是贬义的吗?学习不是来源于好奇的吗?我不是质疑个人爱好 我只是有些不懂为什么纪录片也应该有标准答案而已~相对于《人生一串》我更喜欢这部猎奇纪录片!可能是我过于浅薄吧?谁在乎呢?😎
制作精良,下饭绝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