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说起国产美食片,《舌尖上的中国》绝对堪称鼻祖。
7年前,它一经播出,就盛况空前。
豆瓣上,超过13万人评出9.4的高分,是迄今评分最高的国产美食片。
《舌尖》之后,也涌现出了大批的国产美食纪录片。
其中不乏佳作,但是和《舌尖》相比,始终难以超越。
而《舌尖》本身这个IP,也在第三季时受到了重创——
由于更换导演等原因,制作水准直线下滑,不仅受到全网群嘲,评分也跌至谷底。
那么问题来了,《舌尖》系列前两部的导演陈晓卿干啥去了?
生活中,这个号称“全中国最会吃的男人”,在品味美食的道路上从未止步。
翻开他的微博,天南海北、荤素不忌,堪称现实版的“舌尖上的中国”。
荧屏上,他参加了《奇葩大会》、《圆桌派》等综艺节目。
在每一次的对谈中,和大家分享关于美食的心得体悟。
当然,大家最期待的,还是他能够重返美食纪录片领域。
去年年底,陈晓卿带着全新的美食探索纪录片《风味人间》重回观众视野,在豆瓣拿下9.1的高分。
今年年初,同属“风味”系列IP,由陈晓卿监制的《风味原产地:潮汕》也正式播出,获得无数好评。
前两天,这个系列的最新一部作品又来了——
依旧是“风味”系列IP,依旧是陈晓卿任总监制。
一共10集,每集只有10分钟,可以用短小精悍来形容。
地点上,这一次主创从潮汕来到了云南。
每集一个不同的主题,去发现当地的独特食材,探究它们成就的极具地域特色的专属美味。
大家知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
不同的民族聚居,也创造出了不同花样的美食。
在傣族,有一种叫“喃撇”的食物就颇受喜爱。
这是一种由不同的食材和香料,经过舂制而做成的凉菜。
不同的食材搭配上不同的佐料,就能制作出不同的喃撇。
最简单的,当属开胃小凉菜“苦子喃撇”。
苦子是当地的一种果实,经过高温水煮后,不仅苦味淡去,外皮也变得柔软。
将煮过的苦子放入器皿中,再加入荆芥、香草的香料,一同舂制。
只需10分钟,一道清新悦目、清凉爽口的“苦子喃撇”就做好了。
比“苦子喃撇”更复杂一点的,是“鱼喃撇”这样的大菜。
制作鱼喃撇时,在食材选用上就相当严苛。
首先,要选用当地的树番茄,它们比一般的番茄个头小,但是更加酸甜多汁。
将树番茄放入灶膛的余烬中,利用余温烤制。
被烤过的树番茄表皮炸裂,可轻易剥离,而果肉则呈半透明状,富有弹性。
此外,制作鱼喃撇的鱼也大有讲究。
当地的马鬃鱼刺少且肥腴,可以说是首选。
将马鬃鱼处理后进行烤制,鱼肉在火的作用下大量风味物质聚集,散发出浓郁焦香。
接下来,将鱼骨剔除,取肉质最紧实的鱼腹部分,和备好的树番茄一起舂碎。
最后,再加上小米辣、蒜片、香柳等香料,在器皿里反复舂制。
一道蓬松绵糯、口齿留香的鱼喃撇就做好了。
一口吃下去,芬芳尖锐的香料占据鼻腔,随之而来的是鱼肉油脂的丰腴。
二者相得益彰,成为当地人饭桌上最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
胆大心细的云南人,擅长将山野食材转化为桌上的佳肴。
与此同时,他们也擅长利用气候的变化,来改变食材的形态和味道。
宣威的火腿,就是“气候成就风味”的代表作。
大家知道,宣威可以说是中国最知名的火腿产地之一。
之所以能够做出最为顶级的火腿,在各个环节都颇有讲究。
首先是猪肉的选择,一定要用养满一年的宣和猪。
它们细腻紧实、脂肪均匀,是制作火腿的最佳选择。
除了在选材上苛刻,打造优质的火腿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风干。
首先,要将切好的猪腿进行盐渍。
这一步需要对其进行反复搓揉按压,这样既不破坏猪肉纤维 ,又能让盐分均匀深入。
待猪腿缓慢脱水后,肌肉组织逐渐变得严密紧实,可以减少细菌滋生,这是火腿风味形成和长期贮存的关键。
五个月后,咸腿表面长出粉状青霉菌,这是腿肉保护完好的标志。
而在咸腿的内部,酵母菌将蛋白质分解为鲜美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分解后散发出复合香味,此时距离成功又进了一步。
直至十二个月后,一块正宗的宣威火腿才算真正制作完成。
此时的火腿肉,脂肪雪白,肌肉粉嫩,呈现大理石般优美的纹理。
光是看上去,就让人充满食欲。
而在制作美食时,当地人对火腿也有不同的利用方法——
将火腿切片后清蒸,可保留最大的香度,咸香醇厚。
将火腿切丁与鸡蛋同蒸 ,嫩滑细腻,余韵鲜甜。
而作为糕饼馅料的火腿,口感香软油润,这是云南人别出心裁的特色小食。
当然,当地人还有一种最简单直接的食用方法。
取火腿中下部,这部分的肉质油脂分布均匀,盐分沉积适中。
不加任何佐料,放入清水中炖3小时即可成就美味。
此时的火腿酥软剔透,脂香裹挟着丰富的滋味,入口丰腴弹嫩。
直接切厚片食用,就是一道绝佳的下饭菜。
火腿的咸与香,是云南人餐桌上的独特风味。
而人类基本味觉之一的“酸”味,同样被云南人玩得出神入化。
每年的9月份,正是云南酸木瓜成熟之时。
据统计,滇西的酸木瓜年产量在500万公斤以上,这也使得当地人把它们用作日常的食材。
这是一种口感浓郁酸冽的水果,可以简单凉拌,吃起来酸香爽脆。
你也可以把它和肉类一起热炒,就成了一道解腻的开胃菜。
更复杂一点的做法,是把它和鲫鱼搭配,做成酸木瓜鱼。
在制作这道菜之前,首先要将酸木瓜切片后暴晒,使得其酸味浓缩。
接下来,将肉嫩清甜的鲫鱼煎至金黄,回锅炖煮,最后再加入晒干的酸木瓜。
酸木瓜干与鱼肉汤汁碰撞融合,果酸激发了鱼肉的香味,鱼肉在酸味的衬托下也更加清爽,可以说是一个巧妙的组合。
和酸木瓜类似的,是一种叫做酸多依的果实。
它生长于山野之间,具备浓郁的果香,入口高度酸涩。
将酸多依舂碎后,配上盐和辣椒,就是一道家常的开胃零食。
除了直接食用之外,当地人还喜欢用酸多依来做配料。
将酸多依与多种香料直接榨取,醇厚的果酸深入香料火辣的热情,交织出干脆利落的口感。
接下来,将河虾直接放入其中进行腌制。
只需20分钟,酸性物质就能弱化了虾肉中的胺化物,起到去腥提鲜的效果。
一口吃下去,鲜虾裹满酸辣汤汁,令人口舌生津
咬开之后,虾肉充满弹射般的爆破感直入口齿之间,爽利的刺激后是鲜甜的余味。
在这种奇异的搭配中,云南人为不同种类的当地食材,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除了上述几种食材和美食之外,《风味原产地:云南》中还讲述了数十种别具特色的食材,以及他们所呈现的独特味道。
多样的地理和水热条件,造就了云南丰富的自然食材。
而云南人就地取材,将一个个不起眼的山野之物,化身为饭桌上的一道道匠心佳肴。
可以说,这完美地展现了胆大心细的当地人,对于调剂食材的独到智慧。
但归根究底,这源自于他们对自然风味,以及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与热爱。
*本文作者:张不才
在各种自媒体的推荐下,找资源把这个云南系列看完了。有几个地方想说一说。
一是所谓的美食的选择。诺大个云南,选十个地方特色,应该毫无问题。但是本片选了好几个冷门食品,很多时候让人受不了。比如那个苦水撒,估计云南本地人也没几个吃。这就好比北京美食非要选毛蛋做代表之一一样的道理。
二是表现形式。本来每集只有十来分钟,就好好讲一个故事。非要把几个故事穿插着演。把观众当电脑么?好几次我都分不清里面的镜头转到哪里去了。比如说讲火腿,一个宣威一个大理,晃来晃去的。还不如先讲一个再讲一个,顺便演示一下在云南省地图中的位置。否则看完全片不知道这些地方究竟在哪里。
整体感觉,导演喜欢炫技,少了点朴实。
第一顿吃的是潮汕,吃的还可以。因为我心里的潮汕味的内核的是站在【海边】角度上聊食材的鲜,或者说叫【腥】味儿。
这第二顿吃的有点游离。因为云南味吃的是不同的菌子、香料。我内核应该是站在【地理】隔绝角度上聊食材和调料的的【丰】度。
不知道后边还会做哪儿。
我心里湘菜的内核,是站在【做法】的角度上聊【辅料】,比如长沙的爆炒的、干煸的、常德的煨、煮,甚至还有用麻椒的怀化米粉。在不同做法下,辣椒、姜蒜等等各种辅料风味的萃取。
我心里的北京菜的内核,是站在【人的阶级】的角度聊【主材】,比如仿膳的小吃、苏式的点心、顺海河而来的卤煮,从精致到下水,因为这个城市近三百年以来各阶级并存。
#喃撇:不同食材和香料混合舂捣的凉菜 茄子喃撇/舂酸木瓜/舂鸡脚 树番茄喃撇:番茄近亲,火烤后剥去皮,小米辣,蒜片,香柳,舂打 马鬃鱼喃撇:火烤后去鱼肉,加调料舂碎 苦子喃撇:苦葵高温水煮,加香柳舂捣 #饵:大米浆制成的主食 饵块:大米—米浆—米粉丝—手揉搓成团—压成小饼—火烤 饵丝:大米泡两小时—隔水蒸熟—捶打(支链淀粉链接更稳固)—切成饵丝 饵块稀豆粉/炒饵块/喜洲饵丝 #酸水果: 酸木瓜:本地产,甜的番木瓜是舶来品 酸木瓜鱼:酸木瓜干煮鲫鱼 酸多依腌虾:生虾!酸性物质弱化虾的氨化物去腥提鲜 #火腿 猪后腿肉抹盐揉搓后风干,五个月后外部粉状青霉菌,内部酵母菌将蛋白质分解成鲜美的氨基酸,不饱和脂肪分解后散发复合香味,十二个月后可实用 老窝火腿/宣威火腿 清蒸火腿/火腿蒸蛋/水煮火踵/油炸中方 #撒:蘸料+荤素冷拼的组合,傣语,生食凉拌的意思 苦撒:牛里脊泥+芫荽+韭菜+猪盲肠部位的苦汁(有胃液,胆汁,和青草混合物)(类似牛瘪汤) 柠檬牛肉撒(一般人能接受的蘸水) 酸蚂蚁撒:半发酵的水腌菜+酸蚂蚁 鱼撒:用烧红的木炭净化的酸笋汁+混合香草碎末的生鱼糜 猪血撒:生猪血块,茴香,蒜末,小米椒,腌菜膏等 #芭蕉 芭蕉粑粑:芭蕉裹糖和糯米蒸熟 清炒棕榈花/素炒赏建花/白灼芭蕉花 包烧小江鱼:芭蕉叶火烤后变得柔韧 舂芭蕉花/凉拌芭蕉芯: #乳制品:800年前游牧民族在这里聚居后本地化而成,因为牛奶中混入空间容易腐败,制成固体易保存,比如新疆奶疙瘩 大理乳扇:生牛奶—加热至60度—添加经过发酵的牛奶乳清(富含乳酸和酶,使牛奶中络蛋白遇酸凝聚,乳清吸出)—蛋白质分离 藏式奶渣—折叠奶团—拉伸缠绕在竹竿上—晾晒 奶酪:羊奶—…—按压紧实成奶豆腐 火夹乳饼:火腿和乳饼搭配,蒸熟 碳烤乳饼 碳烤乳扇/油炸乳扇 #腌菜 腌苦菜:盐破坏含硫化合物,石头按压出水 干腌菜:萝卜缨晒干—多次浸泡捶打变得后韧性—抹上熟糯米(淀粉水解转化成乳酸)—出缸晾晒脱水(氧化芳香物质浓缩累积)—加腌菜膏煮—晾晒完成(做菜烧汤加少许) 腊腌菜:萝卜缨+米酒+撇菜根+辣椒粉,装坛腌15天(腊腌菜炒肉/腊腌菜炒土豆) 腌菜膏:酸水熬煮八小时成琥珀色膏状,和香料混合做成蘸水 #鲊:将蔬菜、肉类、米面混合封存腌制成为鲊 鱼鲊:晾晒+盐辣椒粉等—密封坛发酵(炒吃) 茄子鲊:切条晾晒—生米粉(淀粉分解成乳酸促进发酵)—各种调料封坛腌制—两个月(旺油爆炒) 猪肝鲊:加发酵拉丝的大豆—各种调料封坛腌制—腌一年(炖煮) #漆油: 漆树,树干汁液是天然涂料,种子榨油 漆油鸡蛋/漆油红米粥/漆油炖乳猪/漆油鸡 蜂蛹侠拉:漆油炸蜂蛹加米酒煮,直接喝(侠是肉,拉是酒)
之前看风味人间的时候忘记记录下来看着心动的食物了。所以现在这算是一个开端吧,看记录片的时候用剧评来当做笔记本。
在B站上关注一个中国的在泰国的一个up在分享的她泰国男朋友做的菜,就看到了一些相似菜的做法,比如那个生肉多次捶打,说那是泰国北部的一个传统做法,想到更靠近云南吧,他们东南亚那一部分相互影响。
这部纪录片让我了解了更多云南本地的特色美食,有喃撇,饵,还有撒。喃撇好像就是各种食材舂在一起,看着挺有食欲的,当时还没想到拍照记录,但有印象是那个树番茄,没想到还有长在树上的番茄。
第二节是饵,就是把米磨成粉,然后捶打成面团吧,这个我还挺想吃的,看着被切成条或者是直接上火烤,我觉得应该挺好吃的,到云南一定要尝一尝。
以前看科教频道,知道一些少数民族会直接把鲜血加调料,直接喝,当时有些受不了,现在又看到了这种做法,还是有些受不了,但莫名的如果壮胆,还有些想尝试一下。
发现云南挺多美食的,值得去探索。
突然感慨一下,想一下四川的美食就是刻板印象中的麻婆豆腐,水煮鱼这种重油重辣椒的菜品,我感觉都想不出有特色的四川菜代表,不知道是不是被挖掘宣传过之后,更不容易找到它的特色了,就是经过宣传那种。
弹幕说:人生一半多的幸福都来自于美食。我想应该是的吧。
最近正好去了一趟云南玩,这次行程中惊喜很少,吃算是唯数不多的一个啦,在这里也记录下这趟行程中的那些云南风味,米线、野生菌、火腿自不必说,还有一些在其他地方比较少吃到或见到的。
1.饵:在云南真的是很常见,早餐吃一碗饵丝感觉真的很不错,和吃一碗米线异曲同工,但口感完全不同;还在晚上的古镇逛吃了烤饵块,现烤的饵块(当场鼓起气泡),抹上酱汁,夹上油条等;还吃到了腾冲的稀豆粉饵丝,但这次是在昆明吃到的,下次到腾冲吃
2.大理白族酸辣鱼:这次在大理吃到了很独特的酸辣鱼,爱上了那个味道,他的酸是用当地的酸木瓜,酸味够爽,辣味不冲,味道很好很下饭的一道菜(尝了下菜中酸木瓜的味道,确实够酸爽),这是本次最大的味觉惊喜
3.傣味舂鸡脚:相当美味的一道小凉菜,各种各样的调味搭配被放入杵臼,它们比鸡脚还多,所以才能成就如此美好的味道吧,哈哈哈
4.水性杨花:洱海、泸沽湖中生长的一种植物(可以开很漂亮的花),当地人普遍拿来作为青菜食用,炒制后口感很不错,在当地点菜吃饭把它作为一道必点青菜不会让你失望哦
5.小卷粉:它的颜值就让你很有食欲,里面的馅卷出不同的口味混搭(玉米、木耳、菌子等),淋上蘸水,味道还不错哦
6.烤乳扇:云南当地奶制成的一种乳制品,大理、丽江随处可见,烤制后作为小食来吃
7.包浆豆腐:外面烤制的有点焦脆,咬一口,里面嫩滑犹如爆浆
8.腊排骨火锅:丽江满大街随处可见的店,好像不吃一次对不起来丽江,腊排骨煮在火锅里,口味还是偏鲜咸,配菜可以搭配下当地特有的野菜哦,点了份小酥肉口味也还不错
当然除此之外还少不了鲜花饼(当然还有馅料是火腿的)以及各种水果啦,吃吃吃确实是一大惊喜和一大治愈~
撒那一集太狠了,那不就是牛屎汤子。。。
配音太渣,虽然看得出来团队花了很多钱和心思深入了云南想要做好的节目,可是最后的效果其实还是很一般
食物特写好美好色情!纪录片本上也很棒,每集先介绍一个主体食材,详解它的制作工艺,再以点带面地呈现更多风味美食。其实不必非要扣着人情了。
几乎是猎奇的角度了,就连云南人也不一定全知道,并且容易给外省人一种云南人“茹毛饮血”的错觉,应该向云南美食谢罪。云南美食还这么广,各个地区的差异性非常大,更远非这十集小样能承载得下。
不如潮汕篇
挺长见识的,撒这个对我来说有点太重口了,漆油、乳制品、饵等的确是增长了知识,火腿馅儿的点心看起来好好吃。
文案和旁白偏弱,但馋是真的馋。
都很好,除了我觉得女性做一大家子饭真挺累的,🙅。
云南少数民族细分这么厉害,而台湾原住民却以一族概之,据说是拜闲的没事干的“西南联大”海归人类学博士们所赐。
粗鄙 落后 未开化
平直单纯的猎奇向科普短片,还不错。不过,舌尖体解说词也因此显得扭捏了。
不如上一季潮汕有食欲,腌来腌去捣来捣去毫无食欲,那个猪苦水还让人反胃,不由得怀念起隔壁宵夜大排档的海鲜烤肉。
作为一个西南土著,云贵川渝湘鄂以外的正餐、美食基本接受无能,无辣无麻不欢,尤其面食仅限于牛肉面……这个纪录片是福音,云南著名的、写过很多专栏、出过很多书,书法漂亮、摄影漂亮,上过“一席”讲话,90年代就走遍云南访美食,能吃会做,酒量大,有古风的、山地老英雄“乱师”敢于胡乱参与的片子……
深深地审美疲劳,倒不是同质化的美食纪录片看太多,而是拍摄手法实在太单一,不分青红皂白食材质感,全都一顿微距大光圈浅景深,摔食物撕食物,就连低帧数拍的也要不惜卡顿搞慢镜头,连茄子都要微距慢动作撕一下真是无话可说。尤其是云南这季的选材本来就偏奇、土、农家,再被这种一股脑的拍法放大真是看起来完全不吸引。
作为一个云南人,自带好感。但片子好像有一种猎奇的视角,去发现很多独特的风味。与“舌尖系列”高大上人文气质浓郁不同,就单单讲吃,质朴简单,却也少了几分人情味。虽然很多我也是第一次听过,但还是推荐给你,云南无奇不有,吃也是。
比甘肃版差了一截。旁白也差、稍显over的几个片头也差。
下个礼拜就要出发去西双版纳,偶然想起这部mark了2年「想看」的美食纪录片,此时补遗,时机正好。把不同食材与香料混合制作成凉菜 傣语称为喃撇、用大米制成的样式百变的高密度食物叫做饵、酸味透骨的水果经过加工成为唤醒味蕾的流行小食、多样的自然地理让云南的每一座山头都诞生出风味迥异的火腿、一碗蘸料配一碟荤素冷拼的组合 傣语中称为撒 有生食凉拌的意思、云南人菜单上芭蕉果实只是初级食材 芭蕉树的其他部位才是更具诱惑的风味所在、云南奶酪在游牧先民的探索中获得灵感 随云南人的无限想象落地生根、云南各式腌菜看似简单朴素 但与不同食材搭配能幻化丰富滋味、鲊是中国最古老的腌制食品之一 云南依旧保留着最传统的做法和风味、土鸡和土蜂蛹这些充满野性的山间食材 变化为最高规格的漆油食物。食物承载着一个地域的记忆、过往和生命细节。
这个片,emmm,好好的云南美食不说,尽来些倒胃口的。想起了被云南朋友开三小时车拉到山里吃不洗筷子的流水席,吃生猪肉沾水。啊啊啊啊啊! 突然对自己的幽门螺杆菌病因有了思路。
云南的暗黑料理,一切都要从没有冰箱说起。
哭晕在厕所!一大半都是我们德宏哈哈果然傣味才是云南菜的代表啊,滇东北的小伙伴要被气死了~也确实,除了德宏的其他那几集都无感,但是以为吃遍滇西的我看到血撒的时候还是给跪了。。边疆人民吃得太彪悍了。。10集怎么够,可以拍10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