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的一开始有点让人摸不到边际。一个小个子男人从狱中出来,开始回忆他的过去。正如他说的,他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所遭遇的不幸。他天生对金钱有着占有的欲望,迷恋看到人们趴在地上捡起他所抛撒的硬币时的丑态。他深信他的所谓守护天使,一个投机商人的话,有了钱就可以得到一切。确实,随着他的财富的膨胀,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女人,地位,和各种场合抛撒硬币的快感。影片至此,似乎已定位于一个荒诞而骄淫的故事。然而,正当这个男人事业得意的时候,二战开始了,个人的命运顷刻间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男人因为爱上了一个日耳曼姑娘,而站在了反民族的一边,这也使他幸运的站在了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认清了这个国家终结的必然性。影片也从这开始了其对历史观的阐述。
德国由胜利转向失败,人民始终是直接的受害者,那些百万富翁仍可以坐拥财富,沉迷享乐。终有一日,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家被关进了监狱,小个子男人的百万富翁梦破灭了,而他却真的与百万富翁们关在了一起。
经过十多年的牢狱,男人被提前释放,但他还只能在边疆生活。他没有绝望,在这了无人际的森林里开始了新的创造,也体会着无尽的孤独与艰辛。一个同样发配至此的放浪女人成为他唯一的安慰。他在住所里摆满了捡来的镜子,以看透一个个曾经得自己。他在反思中终于明白,人只有在濒临绝境的时候,才能找到真的自己。我想,这不仅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更是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经历了种种历史的磨难以后的一种觉醒。
结尾处,男人又一次与自己的守护天使举起了啤酒,生命在经历了一番奢华艰辛的旅程后,回到了它的起点。
此片跟诸如库斯图里卡的《地下》, 罗布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反映战争状态下,人物多样化的命运和心理历程。 人在被压迫状态下表现出来的浪漫情怀,是对无情战争的有力反讽。
影片的节奏,配乐都趋于完美。其中所展现的女性肉体的美无不体现着这个国家的美丽。不管怎样,这是一部会让所有人都觉着好看的电影,但同时滴水不漏的视听语言也弱化了思想性的表达。导演企图在一种理想状态下回归人性,表明强权在人性面前足够强大,却不持久,必将比历史所淹没。这似乎无可挑剔,但在现实主义者看来,这样的理想还是太虚幻和脆弱了。
写《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以下简称为《我》)时,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灵感如泉涌,只用了18天就告完成。为了拍摄《我》,伊利·曼佐(Jiri Menzel) 却打了十多年的官司,原因是电影拍摄权之争。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66年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和柏林金熊(1969年的《失翼灵雀》,该片拍成后一直被捷克禁映,直到1990年才在柏林电影节放映,结果拿下最佳影片金熊奖)等荣耀;他无法容忍改编权的旁落,于是和掌握了改编权的捷克国家电视台闹上法庭。这期间,他的唯一作品是《十分钟年华老去》“大提琴篇”里的《一瞬间》,这十分钟就是他十余年间的仅有奉献。2006年,《我》轰动上映,票房高收。
如同原著小说幽默随意的文风,年近七十的伊利·曼佐处理得举重若轻,用创作证明着自己的常青,同时也证明了他是无可撼动的赫拉巴尔作品改编人选。《我》从坐监多年的扬·迪特(Jan Dite)大赦获释为开始,借由主观追忆,讲述他身为服务生的人生经历。电影保持着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始终流露着并不过分的喜剧感。夸张、平和,戏谑、冷峻,幻想、纪实,《我》在几组不同关键词间自由切换。接近结尾,更是用关键物品镜子做了主题的完整阐释,让迪特在空屋里独对着眼前无数个镜像。(注1)
没人在看完后就能拍着胸脯,大讲迪特对日耳曼人与纳粹德国的真实态度。捷克人持杯在手,尤喜啤酒,身体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快乐细胞,却又有难以排遣的历史隐痛。相比巴黎饭店里有民族气节的领班及其他人,小个子迪特看起来只是个追逐女人、梦想暴富却没有归属的年轻人。但若用简单的是非来批判迪特,那只会大错特错。
《我》始终保持着滔滔不绝的叙述节奏,内在情绪却不是随意能够窥见。片名“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其实跟英国国王没什么关系,这典故是电影里迪特问饭店领班为什么精通各项待客之道,他总是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在原著结尾,“放逐”到捷克北部边境森林里(即捷德边界地区)的迪特,说出了他对身后事的安排:残骸顺水从南北两个国家各自流走,并在大西洋汇合。这一点上,电影有所节制,把延伸的思绪留给观众。
捷克选送《我》代表本国出征2008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多年的准备、光环的围绕或许能换回一次佳绩。另外,同为最佳外语片小金人得主,捷克导演扬·斯维拉克(Jan Sverak)的《酒瓶回收》(Vratne lahve)也已面市;想一览捷克电影精华,不容错过。
http://www.mtime.com/my/moviel/blog/638044/==========================================================
上面内容是介绍性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如果真要更深入,那么抱书去吧,这里单就电影里出现的几个东西再深入说说。
1.镜子
在片中,每每沉醉温柔乡之际,善使小招术讨得女人欢颜的迪特,总会倚借一面镜子,让对方留恋于胴体的美不可言。在镜子中的她们,俨然是另外一个自己。和迪特亲热的女性角色均用上了镜子,这显然是有象征意义的。
镜子的作用,在于反射出另外一个自己,甚至是多个不一样的自己。除去这些场合,镜子还别利用到老年迪特与红发女子的片段中,镜子,窥见自己,折射内心。尽管迪特面对她仍有渴慕之意,却没有表现出更进一步的感情,沉湎于回忆,这证明他早已放弃过去的追求,毕竟岁月不饶。
2.修路
这个更明显了,修一条看上去修不好的路,一个自己寻找的职业。迪特错在他“自以为是”的选择,一级一级的高爬,并在顶点时迅速跌落下来,往墙壁上糊钞票外,没有任何满足可表现。即便交上丽莎,他也依然好运当头,他不需伺候英国国王,有埃塞俄比亚国王颁发的勋章就够了。
迪特总是想成为理想的自己,百万富翁,为此主动入狱,但是监狱里吹满天鹅毛的人堆里,依然是不见有他。他天生就不属于这行列,小个子的他,只有在与丽莎的结合中,去往德国人靠拢并如愿地证实自己没有偏见。
3.金钱
似乎影片若换成《如何成为百万富翁》也无不可,从反复出现的抛洒硬币,到天降钞票,铺满地板,风吹邮票,鹅毛飞舞,钱都是迪特首当其冲的追求,同时亦是连小钱都不放过的他人,所极度渴望的。在它面前,所谓的尊严荣誉似乎被放到了一边(但影片所涉及的又不止于此)。
迪特是舍小钱保大钱的成功人士么?显然不是。老年的迪特满足于一生就这样了,到头来,所谓的富有反而要用高墙里的监狱生命来计算,这不就是讽刺的结局。
看某些碟是需要特定氛围的,比如在深夜里把窗帘拉严实些镇住大货车呼啸而过时街面的战栗、裹上厚实的毯子挡住逼仄的潮湿的寒意,可是有时发现除此之外还需要囤积些能够刺激味蕾让胃欢快蠕动的食物和酒,特别是一开始是煞有介事的持着遥控器盘曲着腿圈在椅子里观赏起《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但镜头偏偏在一大段的略带调侃的平静叙述中很无情的出现了暖洋洋的耷拉着粉红色身子的香肠: “我的一生,只向往成为百万富翁,但在成为富翁之前,我只想在火车站兜售香肠。”平日,香肠、火腿,只有在饥肠辘辘时才会奋不顾身的把它们揣进怀里,并且能勾起食欲的并不是来自于它们稍带有技术性的混合进香料淀粉红肉,而是灯光下摇曳起的粉嫩色抑或是暗红色的光芒微翘起它们的臀部直扑我的双瞳,就像费里尼电影中大幅大幅裸露着丰满女人的海报以及嘈杂的火车站里一阵阵叫嚣着:每个人都会有火腿与青豆的。
爱赫拉巴尔,于是之前进行了无限性的猜测,欣慰的是看完后并没有让我失望,即使它并没有特别出奇的镜头,在观影的过程中让我温习起《铁皮鼓》的荒诞想起《美国丽人》里缀点在女体上的玫瑰花感动起卓别林流泪的欢笑回忆起历史老师曾说康巴汉子的精良血统让希特勒都心动。原本就喜欢那些在光影背后咸淡合宜的拙朴中爆裂着睿智的叙述声音,于是我在当下与记忆的两个空间所营造出的戏谑、调侃与平和、纪实的氛围中切换着情绪,流畅而自然。整个观影并不如开头的那段香肠般让人轻松:会不顾体面的趴在地上捡寻硬币富翁却挥金如土的沉溺于食色间,始终骄直挺身子的能准确的说出顾客因肝脏有病只能点香蒜面包和茶的斯克希凡卡先生因捍卫捷克民族的尊严被士兵带走,杨迪特奋力追赶火车却无法把手中高举着的三明治递给关在车厢里或许运往集中营的苦难者,莉萨一边郑重其事的盯着元首的画像一边和杨迪特在床上制造具有优良血统的下一代……悲哀和恐惧总在不经意间撞击着我,直至叙述者依旧瘪着微笑拿起手中的啤酒,告诉我:人常在意外时候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正如在电影的开头告诉我的那样: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门泽尔改编的赫拉巴尔还是最为地道。对原书删减和“语流”风格的保持很到位,而采用的这种时时闪回的剪辑方式也很有趣。默片技巧(由片头那段默片提示)很引人注目。这是一次成功或者接近完美的改编。当然扮演主角年老时候的演员比年轻时候的好太多了……
很文学化
不错。
清理五星的牺牲品,四星半吧
非常好看,太应该去看看小说了~~
7.7
幸福来自遭遇的不幸。。。对花的偏爱,镜子中女性身体。。。纯粹人种培训中心。。。服务生掀桌子。。最后他把一开始骗的钱还了 一个轮回对金钱与女人的态度变化,永远的旁观者姿态
这是真正的一个大时代里的小人物的片子,我们的主人公一直做着服务生的工作,一直追逐着金钱和女人,追逐着百万富翁和身份的认同,镜子里面对于自我的审视,抛弃硬币追逐大利的习惯,和为了成为百万富翁的认同宁可锒铛入狱的举动都是不错的情节,当然,还有非洲国王和他和纳粹妻子及取种的故事都不错
当年忍住没看下载是对的,大银幕上前半段尤其华丽。为财色所迷的小个子在乱世中得悟人生真谛的故事,很流畅,只是交叉叙事中有些生硬的地方。CG有点假,但用的都是地方。
很特别的一部电影。捷克大作家赫拉巴尔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原著。导演伊利·曼佐曾改编过6部赫拉巴尔著作,其中还有两部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近年来看过的好片之一,几乎没有之一。光色、节奏、音乐、故事||很喜欢片中巴黎饭店的领班先生。非常有派头。||主角的德国妻子真是个健康美的姑娘。人被意识控制的时候无可厚非||虽然整个片子和英国国王没半点关系||明天去布拉格
愈发觉得伊利曼佐才是东欧的费里尼嘛~!看那纷纷扬扬的马勃菌,看那肥硕的女人屁股,看那记忆深处的一片金黄。。。。看的第四部伊利曼佐
这就是三大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然是山,看水依然是水。
绝对好看,可惜借出去就没影了,没影了没影了
相比起曼佐的前作,此部新作微微让我失望。
小人物的有趣
看该片的过程中,总是想到《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两者的风格相去甚远,但酒店、侍者甚至旗帜、语言、纸币、邮票等的那些精致的细节,还是有颇多可比较之处的。作为捷克新浪潮的重要导演之一,伊利·曼佐早已经跨入大师的行列,该片是他晚年的巅峰之作,细节做到了极致,但不如早年作品那么锋芒毕露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天主教教会,他们买卖的东西谁也没见过,摸过。我们称他为上帝。
赫拉巴爾。
喜欢这种用戏谑并妙趣横生的方式轻松表现大时代的风格。“我的幸福往往来自于我的遭遇”,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啊!以及第二次捧着热狗追火车的镜头是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