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途中我觉得结局会很平庸,毕竟青春成长片很难拍出什么新意来,可是血崩了确实是没想到的。
不可否认电影拍出了集体主义观念下中国学校的那种特有的真实,为时代所局限的家长式作风的老师,物质普遍匮乏下衬托的纯洁友谊,至今没有改变过的「社会主义」式领导。(这里我很克制了,多写一句就过不了审。)
电影毕竟不是仅作为记录而存在,艺术对生活的真实应该是有目的的还原,老师好崩在「目的」。如果是普通的平庸结局,那充其量不过是落了为了怀念而怀念的窠臼,然而电影所表达的,确是一种可怕的倒退。
退到了其所怀念的时代更久远的时候,直言不讳地说,退回到了拦轿喊冤的封建主义时代。要求一部商业电影具有批判的属性可能是过分了,但是这么倒这么狠的也是罕见,难道因为地球是圆的,所以往后倒假装自己前进了地球半径减倒车距离?
一个普通人都看得出的问题,为什么电影主创人员要这么做,要对自己下这种狠手呢。这样会给他们一个机会,去市场上卖个好价钱的机会,毕竟电影从业人员会被现实抽,告诉他们几个大字:创作自由真的只是创作自由四个字而已,如果要让这四个字符合现实,那应该改成创作合意。
尽管现实如此,拍这种东西就没有责任了吗,能站着的话我相信都会站着,可是当有些东西压得人要弯腰的时候,你就已经跪了下来,是不是也不太好呢。
自我感动式的付出罢了。
别人想变好的时候,百般不相信,不分青红皂白。别人被逼走了,又不放弃不抛弃了。这和逼良为娼、劝妓从良的行为逻辑有什么区别。
是,看起来一来一回,最终走向了好结局。但这是在电影中。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在人生三观和一生性格形成最关键的童年时期和青春期,经历过的背叛、不信任、嘲讽需要未来的很长时期来弥补、偿还。
这样自我感动式付出、不懂因材施教、不愿用心感受同学,只知道用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的老师,希望能越来越少,希望我的小孩永不会遇到。
一部“媚权”的电影
乍一看,《老师·好》并不是一部卖相太好的电影,虽然该片的主演和监制是相声界的大咖于谦。于谦老师的观众缘一向挺好,不过在此之前,他在影视剧中都是以配角出现,并未单独挑过大梁。该片的导演张栾此前执导的一部德云社电影《相声大电影之我要幸福》在豆瓣只有2.9分,口碑低到谷底。但卖相一般的《老师·好》在先前的点映活动中倒是取得不错的口碑,在一家售票软件上的评分高达9.4分(该售票软件同样是影片的出品方,因此客观性存疑),这给宣传制造了足够的噱头。《老师·好》真的是一部黑马佳作吗,是否值得观众一看?
师生关系是影视作品中的一大类别,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都有不少佳作。国外有《放牛班的春天》《生命因你动听》《死亡诗社》《蒙娜丽莎的微笑》《心灵捕手》《地球上的星星》等,国产电影也有《孩子王》《烛光里的微笑》《凤凰琴》《一个都不能少》《美丽的大脚》等。这些电影的主题和呈现方式虽不尽相同,但在制造戏剧冲突上大抵相似,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一开始往往是矛盾、冲突、误会,但在老师充满爱与关怀的教育下,师生之间的坚冰慢慢融化,学生最终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也由此烘托出老师高大伟岸的形象。
《老师·好》也不例外。故事背景放到了1985年的南宿一中,苗宛秋老师(于谦 饰)担任三班新的班主任。苗宛秋一开始也不讨学生喜欢,因为他有着学生讨厌的老师的所有典型缺点:刻板、保守、教条、强势、一言堂、唯成绩论、以成绩取人,等等。
在对人物的刻画上,《老师·好》体现出难得的真实,苗宛秋没有享受到主角光环,他没有被夸张地美化。相反,电影的前半程对苗宛秋的“缺点”倒是进行浓墨重彩地刻画。比如影片开篇,通过一个简单的点名,就将苗宛秋的严厉、保守、以权压人体现得淋漓尽致。再如之后的选班长,他也丝毫不理会之前关婷婷对班级的付出,不理会对她自尊心的伤害,也不理会全班同学选择洛小乙的呼声,执意让品学兼优的安静当班长。而在第一次自行车风波后,他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洛小乙,仅仅因为他是一个成绩差的“坏学生”……
苗宛秋简直是很大一部分中国式家长和中国式教师的缩影:他们的确对孩子非常认真,对孩子成绩高度关注和负责,非常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好大学拥有一个好的人生。但他们问题在于,喜欢打着“为你好”“为了你的学习和成绩”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压制你的一切创新和自由。因此一到高三,苗宛秋就取消了所有副科,学校文艺节也不让学生参与因为要争分夺秒地学习。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发现国产师生电影与西方师生电影之间可能存在的一个差别。像《死亡诗社》这一类,基廷先生恰恰是反封闭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他教给学生的是浪漫主义的思维和想象,他想让学生知道的是自由思考的魅力和价值,基廷先生既是教师,更像是引领学生前往自由领地的“船长”。
但《老师·好》不同。中国的师生关系,往往伴随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亲密特征,这有点像父子关系的延伸。在这种价值框架下,老师兼具传道、授业、解惑等多重功能,老师对学生就像父母对子女般关爱,学生也视老师为服从和感恩的对象,学生对老师就像子女对父母般孝顺和爱戴。二者的关系更近乎压制-感化。老师一方面以权力“压制”学生,学生也可能产生叛逆和反对的情绪,但与此同时老师又以爱“感化”学生,让学生在理解老师良苦用心的同时最终服从。
电影中,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实现对苗宛秋的情感转变,就源于苗宛秋扮演着类似父亲的角色,为学生无私地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无论是对“耗子”的募捐,对洛小乙的不离不弃,还是后面为了让安静好好学习免费为其他学生补课……
这当然不是说,西方的老师比东方的老师“好”“先进”云云,毕竟不同的教育方式背后有不同的国情。中国式师生关系的“拟血缘化”既有历史根源也有重要的现实症结。《老师·好》后半程也揭示了苗宛秋为何如此重视成绩。他1965年参加高考,是当年的省状元,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但因为家庭成分,他失去了就读北大的机会,只能就读师范学校。因此当他的学生们拥有更自由更多元的选择时,他不免希望孩子们不要错过改变幸运的机会,因为他深知高考对于命运的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一二线城市的名牌中学,倡导的或许是基廷先生的自由教学,让学生拥有一切可能性;但在三四线城市以及更广袤的乡村地区,基廷先生的自由就显得漂浮,苗宛秋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实用,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三四线城市都有那么几所“毛坦厂中学”。因为对于这些地方的孩子来说,成绩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路径,在追求自由之前,他们必须能够确保考出去。苗宛秋的教学方法看上去是如此陈旧刻板,也正是如此,电影反倒让我们窥见中国教育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让我们窥见“毛坦厂中学”背后的无奈和心酸。
《老师·好》都差点要成为一部有点深刻的电影了,直到电影最后15分钟的一个反转,让它彻彻底底沦为一部狗血又煽情的末流片。本有希望考上北大的安静意外出了车祸失去了双腿,她错过了那一年高考,而在拍毕业照时苗宛秋也因愧疚和自责“消失”了。之后电影进入了狗尾续貂的强滤镜、慢镜头、配乐、MV和画外音桥段,硬生生将这部电影主题理解为讴歌教师伟大、缅怀青春美好。一个镜头切换就是30年后,安静开了一家书店,她的妆容看上去还是像是19岁,老态龙钟的苗宛秋到她的书店看了一眼就走了,在感伤的配乐中,电影剧终。
这个莫名其妙的结尾,与之前电影的节奏、情绪和氛围格格不入,它让电影原本具有那么一点复杂性、多义性和反思色彩消失殆尽,强行将观众拉入一个怀旧的氛围中,让观众感激并拥抱传统的压制-感化式教育。但若失去了批判和反思前提,对这一套教育观念全盘接受,那么它或许可以培养出应试高手,但不必然会培养出拥有自由且健全人格的学生。《老师·好》片尾流露出的价值倾向,观众需认真辨别并予以警惕。
——首发澎湃有戏——
可能我要求太高?反正感觉不到是80年代的高中。 我是1984年进高中的,汉阳县一中。
自行车,录音机,黄书包,体育课跳马,道具这些还行,这些还有点像80年代的场景,,,
不像的有:学校的旗杆,中学生聚众跳舞,吃考肉串,学生的语气,同学关系,演员的年龄,黑社会大哥的神态发型,,,这些有些是90年代的,有些更晚出现,,,
这个星期内我听到了三声清脆响亮的“老师好”,它们带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是某小学中午放学的时候,貌似一二年级的小可爱们背着书包、整齐列队走出校门,我恰好来办事,见他们出来便站在一旁让路……打从我面前走过的孩子们大部分都冲着我礼貌地微笑。一个小男孩跑出队伍,冲到我跟前大声地说“老师好”,然后露出了他的大门牙,我不禁微笑着冲他挥挥手。另一个小男孩盯着我的脸看来看去,我愣了一秒钟,猜测他应该对我涂的玫红色口红产生了好奇心,不料他突然说了一句:“老师你真漂亮!”把我逗得乐开了花。
第二次也是中午,我经过另一所小学的校门口,三名学生突然向我行少先队员礼,齐声喊道:“一二,老师您好!”稚嫩又响亮的声音让我心头一热,忍不住边走边回头,过了一会儿身后又传来:“一二,老师再见!”我和迎面走来接我的女老师相视一笑,突然觉得老师真是很神圣的职业啊。
第三次是在电影《老师.好》,后半段看得我泪流满面,而最后那句“老师好”更是让我泣不成声……正如片中所说的那样:“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遇见最好的时光。”我情不自禁地开始怀念曾经和老师们之间的点点滴滴……
第一次看谦儿哥主演的电影,得到的是满满的惊喜。电影刚开始是我还把注意力全放在演职人员上面,想看看有多少熟悉的名字,想以玩笑的态度看这部电影的,然而,开场不到五分钟我就被拉入到剧情中了,不管是对年代的复原还是对老师的刻画都没有问题,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我在看电影之前并没有对电影背景进行过了解,但是电影开始没多久已经让我很确认的判断出是在九零年前的故事,这恰是我开始有清晰记忆的年代。而里面的苗宛秋老师也让我很熟悉,我那时候的老师不就是这样吗?整个初高中阶段我有几个老师都有类似的特质,包括但不限于剥夺我们的自习课体育课音乐课以及所有中考高考科目之外的所有课,甚至给学生免费补课的老师我也遇到过两个,还有不够尊重学生,但恰恰是这种不尊重才说明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那时候的父母家长就是这样的啊。不要以现在老师家长的思路去看待这部电影,也并没有要求所有老师都是如此,只是如果你是从那个年代过来,那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老师,这电影让我感觉温暖。看完电影我就跟同去观影的王爷感慨这是个情怀电影但是宣发有问题,我觉得这电影应该能把更多的四十岁左右的人拉进影院。
我想我该去看看我的老师们了。
给谦大爷单独加一星。这个角色真适合谦大爷。故事略流水账了,但胜在真情实感。不过国产校园青春题材,不分年代,似乎都刻意脱离时代背景……我也理解,不是想不到,有心无力啊
7分,前面都很好,结局有点奇怪理解不了,除非说真实人物就是这样。老师不拍毕业照就任性离开这个我真的没法理解,多留一下能让你罪恶感减轻一些吗?只不过更加惩罚其他学生吧,明明大家都没错。如果我是老师,就拿下学校给的房子改善家庭生活,并持续帮助瘫痪的班长备考来年,自己一走了之反而是他一开始批判洛小乙逃兵的应验。班长心里也不好受所以更需要鼓励和支持,后两年没考好应该有心态崩了的因素在。如果你因为罪恶感厌恶自己,就去对【受害者】赎罪,而不是逃避,等班长考上大学你再去做乡村教师啊。不认同结局,拉低整体感观
坚信于谦大爷是相声圈最会演戏的,毕竟早年间就在影视圈里各种跑龙套(不信可以去翻翻《小龙人》的剧照)。更惊艳的是一众实力派的友情客串:张国立、何冰、吴京等等,简直联欢会。感觉电影里描绘的八十年代的老师和我们这个年代的还是有差别的,现在的老师比较“客气”,那时候的老师真的敢管敢揍学生,但人跟人之间的羁绊就是这么一来二去,客气到最后也就是萍水相逢。过程里笑点和泪点都有,但结尾实在太魔性了…
男学生学会了抽烟喝酒,女学生学会了烫头!
88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65年没考上北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就想知道于老师的《不是所有的虫子都能变成蝴蝶因为有的是他娘的蛆》什么时候上映😂
用郭德纲的话说:这回我们欠谦儿哥一个影帝和一辆自行车。
点映场谦大爷也来了,很激动。于是当主持人问我,在和谦大爷拍照合影或者和女主拥抱二选一的时候,我果断选择了后者。o(*////▽////*)q
郭德纲徒弟导演,谦哥正式主演并担任监制的第一部电影。三月二十日,我参加了在北京蓝色港湾的首映礼,谦哥的人缘和人脉没得说,来这边捧场的业内名人大咖不胜枚举,能凭借个人关系让这么多腕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齐聚,恐怕圈里还没几个人能做到,而在首映式后,这些高朋们也对这部电影极具赞美之词,可谓是从全方位给足了谦哥面子。但人缘归人缘,在一片其乐融融的气氛背后,平心而论,从电影本身的角度来讲,它到底质量如何呢?故事,毫无惊喜感和戏剧冲突可言,过于平淡无奇,讲述的方式更是老套俗套,一切都显得十分模式化、程序化,能感觉到编剧和导演很有欲望试图将一种足以触动人心的情怀呈现出来,但能力的不足使得影片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以至于片中充满了无处不在的拖沓、煽情、混乱,直到最后20分钟的彻底崩溃,几乎变成了大型MV现场。
优点,夏天感觉特别好,天空明亮,空气通透,80年代中期的日常生活,汽水、冰棍、红砖房、自行车、录音机、迪斯科、蝙蝠衫、路边摊,还原得很逼真,“65后”高中三年的生活……喜欢女配,从小到大我都喜欢关婷婷这种直来直去、心眼不坏、爱臭美、爱表现自己、会带动全班流行风向的美丽女生,而且和她们相处得很愉快。缺点:旁白生硬,结尾脱线,故事杂乱,主线不清晰,想说的太多,夹带私货太多,卑微老师、脑瘤学生、车祸学生之类太苦情,脱离正常的校园故事,人和人感情沟通不足,缺乏说服力。
硬件堪称青春片里的《建X大业》。软件是老师傅带徒弟玩票,100分钟的情景剧。年代感是悬浮和架空的,第一二幕还行,后面乱抛狗血,充满说教,假大空。几度翻白眼,居然还有人又笑又哭的..........
「死亡诗社」里的罗宾·威廉姆斯教会学生追逐理想与自由,「老师好」里的于谦则像是在说“老师都是为你好,你必须要听话”,后者对好老师的定义打根上就是错的。于谦所饰演的老师身上存在的种种问题,倒是真的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唯成绩论、独断专行、不尊重学生等等,活脱脱就是个小社会的独裁者。而这名老师身上的优点,则是圣人级别的,根本不具备任何现实意义,基本只存在幻想之中,并且这样打造出的人物,再怎样也不过是个心地善良的独裁者形象罢了。这样的老师形象如果让谁觉得感动,那他肯定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确诊。这样一部剧情松散老套,人物刻板单薄的影片,已经算是德云社迄今为止最像电影的一部作品,可惜还是透着浓浓的网剧味道。如果硬要说这部影片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将于谦老师在圈内人缘有多棒体现的淋漓尽致。
反智电影。片中人物的油腻造作程度让我以为自己看了部穿越剧,如同批量生产的人工智能被集体盖上了思想钢印,顶着精致的妆容回到过去弘扬和谐社会五讲四美正能量。如果我是有幸经历过八十年代中国文艺复兴的那代人,估计看完这片会一口老血喷出来当场昏厥。
每个人心里都有这么一位好老师,让你想再对他说一句“老师好”。看到电影里拍毕业照的那一瞬间,突然感到非常难过,那段不懂珍惜的岁月就这么一去不返再也回不去了,“人生是一次次甜蜜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
青春片很少以老师的角度来讲,倒是很容易引起我的共鸣,以前的老师很多这个派头“欲栽大木拄长天”!
导演讲,以前往往是最调皮捣蛋的学生,长大后看望老师的次数最多,跟老师的感情也最深;老师叫家长,家长来了说的第一句话会是:老师您怎么不替我抽他啊!我爸妈都当过中学老师,他们当年可以带全班学生骑自行车出去踏青,可惜我和我之后的孩子,教育氛围、师生关系愈发变得压抑和紧张,不会再有这样亦师亦父的感情了。电影定位在80年代,能看出导演倾注了很多个人感情。每次我看校园青春片会特别注意细节,这部里“班会”两个空心楷体大字、消失的体育课、校园艺术节、入团申请书、高考志愿表等很多地方都让我瞬间穿越回中学时代,而我也曾经是老师最明目张胆偏爱和袒护的那个学生。搞语言艺术的人台词功都很好,表演也不在话下,于谦演的苗老师有魅力,片中大腕客串也多到惊人。遗憾是新人演员还需磨练,结尾比较草率。
剧中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经历过更容易找到共勉,所有错过,遗憾过的都是丰富的成长历程,感恩高三
真·青春成长题材,教师视觉展现上世纪80年代拘谨的校园教育氛围,幽默不俗、叛逆放纵,残酷真实,笑中伤感,唯有以梦落幕。每个人都想做最完美的自己,可惜追求完美需要承受巨大压力,当醒悟后才懂得只需找准自己的合适位置的道理之时,光阴不再了。影片质量黑马,但票房不看好,毕竟片名不讨巧,需要自来水灌溉。透露个看点:客串阵容数量和质量比主演彪悍数十倍!
于谦老师在电影里旗帜鲜明地反对了抽烟,喝酒,烫头等不良爱好。
以前的老师虽然真的会打你但也真的会管你,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打你了,但也不会真的去管你。80年代,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都有文化,都有理想。(虽然有于谦,但不是郭老师的电影,放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