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

正片

主演:大黄,冯小刚,陈冲,白举纲,黄楚桐,钱波,阳博,薛旭春,刘军,张磊,钟艾霖,谷海燕,杜世梅,廖家军,刘十六,李欧,方勇,徐清,仝籽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剧照

忠犬八公 剧照 NO.1忠犬八公 剧照 NO.2忠犬八公 剧照 NO.3忠犬八公 剧照 NO.4忠犬八公 剧照 NO.5忠犬八公 剧照 NO.6忠犬八公 剧照 NO.13忠犬八公 剧照 NO.14忠犬八公 剧照 NO.15忠犬八公 剧照 NO.16忠犬八公 剧照 NO.17忠犬八公 剧照 NO.18忠犬八公 剧照 NO.19忠犬八公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看完《忠犬八公》中国版一点所思所想

今天是电影的首映(不算点映),离学校比较近的电影院只排了两场电影,笔者选择了19:00的黄金时间场,人数却寥寥无几。这也正好,因为电影院满是抽泣声的话,只会让我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忠犬八公》相较于美版与日版,丝毫不逊色。它打破了我心中的固有思想——续作、翻拍最多只能是前作的影子。我在这部片子上,看到了中国电影新的希望。(这丝毫不夸张)

想拍好忠犬八公这样题材的电影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就是狗狗在电影镜头前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重要节点的衔接。在选角(狗)上,导演一改美版使用秋田犬的老路,使用了更加中国化的本地狗狗。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日本,前面所有版本几乎在选狗上并没有很大出路,一旦得不到观众的认同,那么就会像即将上映的迪士尼《美人鱼》(黑人演员)一样,得到很多人在文化认同上的排斥。导演深知这方面的弊病,所以在选狗的本土化上还是有一定保留,比如说狗狗的颜色、体型上都选用了与传统秋田犬相似的狗狗。

在镜头表现上,可以看出导演组废了很大的功夫,狗狗被训练的很好,基本可以完成基础指令的动作和视线的转移。吹毛求疵的话,其实有一个镜头,在八筒小的时候,就对报纸这个物品有着相当大的动作反应,其实当时我就有猜到报纸会变成电影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八筒对报纸的动作反应明显是有奖励机制的,家里有狗狗的人其实也会敏感的发现这一点。不过这只是小小的细节,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在重要节点的衔接上,我觉得全片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是1.在教授死后八筒怎么才能脱离其他亲人的监护从而达到电影结尾的重逢与升华2.狗狗最后的结局。

这里我们对标一下美版。由于笔者美版看的时间有点长了,有些细节的剧情记得不是很清楚,如有说错请见谅。美版重点刻画了在教授死后,狗狗如何在车站一个人生活,有很多人捐款给它买吃的,把狗狗等待的地点作为旅游景点之类的,但忽略了丢弃这个过程,女主人的搬离显得有些匆忙,为什么不带上狗动机也显得有些讲不过去(好像是有领养剧情的这里我记得不太清)。当然这也与欧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些密切联系。在这一点上我们再来看中国版的,女主人要搬到北京去住,房东不让养狗,所以女主人把狗给了女儿一家,女儿一家因为狗老是乱跑,在家里捣乱把狗送给了朋友,带回了农村。两次的辗转,把这个尖锐的,抛弃的剧情给过渡了过去,使这一段剧情不跳脱整体电影的一个感情基调。似乎家人们的选择都是出于无奈,但是细细想来感情的割舍似乎合乎人情但又感觉不适。其实养狗的人最能感受这种氛围,如果你真的把狗当作家人的一份子,似乎有些抉择会有让步,当然电影的选择也没错,这个过渡已经是十分完美的了。

再来看结局美版电影把结局的重逢当作后期电影的一个高潮,以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把思考留给观众(记得是这样的,不太清晰,就算有死亡的情节但也不是重点),当女主人多年以后重逢说出那句 我陪你一起等的时候 电影已经完成了它最后需要有的升华。中国版没有把死亡当作最后的结束,而是加上了一段重逢,其实这一段在《一条狗的使命》系列电影的结尾也采用过。最后狗狗与主人相逢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金黄色草原上(有点古埃及死亡后人会去的地方)。电影很好的采用了这个重逢的结尾,在一堆报纸前,镜头从现实来到梦幻,他们又回到了相遇的样子。

只是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伟大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再被说教,而是去表现我们最真实的情感。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八筒,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我们与自己的重逢。

 2 ) 哭死,小狗哪里懂什么离别呢,它只知道等待

我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乡下的老家养了一只黄色的土狗。它没有正经的名字,只有一个潦草的称呼:小黄。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妈开着电动车来接我,小黄跟着跑到了汽车站。回程的时候,我妈一句“它跑累了”,就让我抱着一只半人高的狗,挤在电动车的后座里,风中凌乱了半个小时。

说实话,那是迄今为止我人生最拉风的场面,几乎刻骨入髓了。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陈教授费劲巴拉地抱着八筒走出车站,引来众人侧目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里呐喊:是我!是我!这事儿我也干过!

《忠犬八公》引起人共情的自然不止这点滑稽,本土化的剧作编织了很多家庭日常的戏份,刀子嘴豆腐心、处事老道的母亲,搞学术不谙人情世故的异乡人父亲,从事家人看不懂的工作,拥抱时代机遇的弟弟,以及些许恋爱脑、些许叛逆的姐姐。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平淡、吵闹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热闹与孤独

重庆是一座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光影之下的老街,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红油锅,交错横生的阶梯,生动风趣的方言,到处都是随手可触的人间烟火气。忙碌的人在街边拉活儿,悠闲的人在屋门口打麻将,各有各的声色与热闹。

作为异乡人的陈教授,不太能融入到这种热闹里。他不会打麻将,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方言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出差调研,唯一的爱好是看球。然而,这个爱好是孤独的,没有人同他分享赢球的喜悦,输球的愤懑,甚至答应好替他录球赛视频的儿子转头就能忘了。

他在热闹里感受孤独,直到遇到了八筒。从前一个人的上班路上,多了一只欢脱的小狗,他们一起走下台阶,路过晨曦照拂的江边,走到车站,又一起离开车站,路过夕阳浸染的江边,登上台阶。他们一起看球,在家里,在路上,八筒不懂那些输赢的规则,但一点都不影响它陪陈教授停在半道儿,透过人家的窗户看球,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一起为胜利欢呼。

面对小狗的时候,人似乎也变成了一只小狗,变得幼稚、直白、热情。于是我们看到了弱势的陈教授为了留下八筒头一次在家中高声抗辩,寡言的陈教授对着八筒说了很多闲聊的话,正直的陈教授偷拿店里的火腿肠喂给小狗吃,不善厨艺的陈教授撸起袖子给八筒做丸子。这样的反差感,给陈教授这个角色平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狗狗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比人更懂得感情与陪伴。是八筒亮晶晶的眼神,点亮了陈教授的生活。

离别与等待

影片其实一直在讲离别这件事。

早年间的陈教授离开家乡来到重庆生活,找到心仪对象的女儿结婚离家,收到offer的儿子决意奔赴北方,饭桌上的人越来越少,母亲做的饭菜逐渐被剩下,说要回来吃剩菜煮面的父亲,突发疾病骤然离世。

和狗狗相比,人类明显更擅长离别。我们能明白成长轨迹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世上有生老病死,知道往事不可追,知道一切向前看。

但八筒不懂。

它不懂这个人为什么不出现了,不懂家怎么没有了。

它收集铃铛,保存小熊,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它关于家的记忆。生锈的铃铛,脏兮兮的小熊,被它当作宝贝一样,陪它度过十年间的日日夜夜。它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努力保留那一丝丝熟悉的存在。

没有人能告诉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还保持着从前的习惯,等在平时见面的地方,一天等不到就再等一天,一个月等不到就再等一个月,一年等不到就等上十年。它当然也没有时间概念,它只知道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等到那个人出现了,它再摇着尾巴迎上去。

有一种说法,当狗狗进入一个家庭之后,它会把自己视为家庭的一员,在它的世界里,它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它在它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爱人,它用它的方式维护那个给它温暖的家。

穿街走巷,跨过废墟与灰尘,见到那座报纸小山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八筒为陈教授拿了十年的报纸,它也期待有一天他还会出现来拿报纸看的吧。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人都向前走了,只有八筒还守着废墟里的家。我相信片子里的最后一幕是真的,相信它最后是等到了它要等的人。

爱与表达

人类的情感是委婉的,曲折的,可能需要去猜,去揣度,才能真正明白。

老婆成天嫌弃丈夫,不会打麻将,不懂人情世故,送礼都送不明白。但实际上她经年累月地包容他的清高,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尊重他的想法,爱都藏在日常看不见的琐碎里。

父亲看不上儿子鼓捣的东西,不支持儿子背井离乡,但实际上尊重儿子的想法,连夜为儿子采购喜爱的吃食,又早起连跑带喘地为他送行。

父亲离世之后,儿子才对着八筒表示接受到了父亲的爱意。“那天他也去送我了吧?”,说出来的那一刻,八筒好像成了父亲的替身,似乎说给八筒听了,父亲也就听到了。

比起人类别扭的情感,狗狗的感情则是直接的、热烈的。

它会扑到你的身上摇尾巴,一点点动静就会马上冲过来,毫不掩饰地表达它的情绪。它会黏着你,跟着你,陪你做它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只要在你身边它就很快乐。你疏忽了它,它也不会跟你计较,依旧满腔热情地迎接你的到来。它见不到你,会想方设法去找你。找不到你,会一直傻傻等你。你的世界有很多人,但它的世界只有你,它永远一心一意地爱着你。

有时候觉得人类应该跟狗狗去学习一下表达爱的方式,这样面对离别的时候也许可以避免很多遗憾吧。

 3 ) 一点杂乱的个人看法

首先得感谢下《忠犬八公》(中国拍摄)这部电影,让我在看完之后,在脑海中疯狂搜寻可以和它类比的素材时,回忆起困扰过我很长时间的那篇小说:我记得它的情节,但忘记了名字。当时问过很多人都没有印象了。我又尝试在百度搜了一下,竟然搜到了。是欧·亨利的《吉米·海斯和缪里尔》,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我对这部剧的看法(纯个人观点): 如果这是一部小说,用一些疏离的语言,我觉得是可以给人留下印象的:大学教授因巧合欲收养小狗;与妻子就收养问题产生矛盾,经波折小狗成为家庭的正式成员;儿女离家,教授与狗亲密生活;教授死,房屋拆迁,旧居毁;家人欲安置狗未果,狗坚持在旧处等待教授归来,十年如一日;旧人归,遇狗,回旧居,遇壮观景象,狗死;幻想:小狗追随光,随主人离去。 但这是一部电影,在我回忆并梳理剧情的时候,就可以明显感到这部电影的不合理之处了。 前面的剧情拉的太长,看了五分钟基本能猜到后面的教授之死(教授也死的莫名其妙,船舶出事也比这没有任何铺垫的烈性病合理),不然就这种流水账剧情,怎么会被贴上“催泪”的标签。 人物的塑造上存在问题。看到教授对狗的态度,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和蔼,童心未泯(甚至有点矫情)的老人,肯定也是一个友善,与孩子们亲近的父亲。但到后来,我看见孩子们对他的态度,似乎并不符合我的想象:妻子让女儿传话给他,女儿故意传错内容;女儿带男朋友回家,女儿表现的不耐烦,男朋友惧怕他;在家蜗居的儿子告诉他自己在努力工作,若能干得顺利便去北京发展,他却因为怕狗被妻子发现而敷衍儿子;儿子发现他带狗回家,他示意儿子不要声张,儿子仍然选择坚定地呼喊母亲;儿子告诉他第二天要去北京了,儿子甚至不敢主动与他交流,而是在母亲的帮助下才说出自己的情况,他却一言不发,匆匆吃完饭就出门遛狗,妻子追问他,他说已经决定的事情,多说也无益,他离开后,儿子说:对狗比对我好,几欲落泪。尽管他知道女儿会带男朋友回来;知道儿子要去北京后,淋雨买了一堆吃食要儿子带走,第二天早晨全力奔跑想去给儿子送行。(这里也是令我无语的点:教授因为淋雨,妻子责令他吃药,他说要送送儿子。第二天早晨妻子没有叫醒他,妻子自己也没有去车站送行。很多地方感觉该出现的人没有出现,没必要出现的人一股脑往外冒。)但我将这些行为视为他突然的良心发现,无法填补长久以来对子女的忽视。教授给狗洗澡时和狗对话,在邻居眼里,都能是“没想到教授还这么活跃”,可见教授在家庭中的角色缺失。 甚至在教授与妻子的夫妻关系之中,我仍能感知一些诡异之处。教授带狗回家被妻子发现,在交涉之中,妻子提到结婚时就明确说过不养狗,因为妻子小时候被狗咬过,平日里见到狗都绕道走(作为一个害怕陌生犬类的人,我能狠狠共情)。此时教授说了一些听起来道貌岸然的话,其中提到妻子平日天天打麻将,这是妻子的爱好,所以教授不干涉;教授养狗,是教授的爱好,所以妻子也不能干涉。我寻思,都这么大岁数了,打打麻将怎么了?你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妻子打麻将能影响得到你吗?妻子每天照顾你饮食起居,哪样不是面面俱到?你说养狗是你的爱好,你怎么不把狗带到学校去养?狗在家里养着,妻子还得忍着内心的恐惧去照顾它,这严重影响了妻子的生活,真是pua的一把好手。还有一处,教授发现小狗在对别的狗示好,对前来送遗落物件的妻子说:这狗像我,就喜欢漂亮的。妻子听后还挺高兴的。大学教授,十几年前肯定是个稀罕人物(上班路上常有人主动问候),妻子我猜测是开店铺做小生意的,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也许导致教授的结婚像选妃,然后他选择了最漂亮的妻子。甚至狗都是公的,怎么不换个母狗来演。 接下来来阐述为什么我对小狗的行为无感。 本片的泪点集中在教授死后小狗的行动:坚持在平时等待教授的地方等候他,不管教授死后由于各种原因,它像货物一样被搬来搬去,总有一个地方让它魂牵梦绕;它找寻之前和教授共同走过的地方,一同玩闹的地方,最终又回到之前等待的地方;如同教授在世时教导它的一般,往旧家叼早报,十年如一日,不论物非人非。其实说实话,看见那堆成小山一般的旧报纸,我是小小的吃惊了一下,不过也仅就于此了。要问起原因,我只能说,毕竟它只是只狗。放在我小时候,我肯定非常能共情:这是多么忠诚的一只狗啊!它不知道它的主人永远不会回来了!但我现在只能说:哦,它只是只狗罢了。对于有过这方面生活经验的人来说,我想并不难理解。 我从小在农村的外婆家长大,农村里家家户户都养狗,外婆家也不例外。有一只狗陪着我长大,我小时候把它当成家庭的一员,常常和它说话,开心的不开心的;在委屈时,简直把它当成了最好的伙伴,最亲近的朋友,比家人还要亲近。我逐渐长大,它越来越老,后来离开外婆家搬到镇上,每次周末回家我都会非常的担心,怕它会不在了,这样的想法让我恐惧。又过了几年,外婆打电话来说它不见了,后来说它死了,死在了山上。我哭了,周末我回外婆家了,它不见了,我又难过地想哭,心里空荡荡的,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很久。这么多年过去了。就在上个星期,我给外婆打电话,外婆家现在养了五条狗,有两条生了小狗,外婆说每窝只留一条,其他的出生就抛弃了,我说,我知道,都是这样的,哪养得了那么多,留两条养大点后送人吧。外婆说是的。有些事情经历的多了,就会明白,也不会有多余的情绪了。可以说是麻木,但我想称其为清醒。 如果我以狗的躯体看剧中狗的故事,如果狗也会因为悲痛而流泪,我一定会泪流满面,并发出悲痛的哀嚎。但我是个自我又自私的人类,我只能耸耸肩,说:那又怎样,它只是只狗。

 4 ) 刻意营造的十年等待是个大败笔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5 ) 催泪狗狗落地中华田园,本土化改造再次翻车?

《忠犬八公》中国版上映,一时间口碑两极化。叫好的人怀抱着对狗狗的一腔爱意,什么剧透、方言都不是问题,看着忠犬的温柔眼神就被融化。

质疑的人则从情节平淡,台词俗套、方言难懂、强行煽情等技术层面来评判。当然有的还怀有对日本原故事和冯小刚、陈冲等主演的私愤,连带着电影口碑一同遭殃。

先说说忠犬八公最初的故事。

1923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收养了一只流浪的秋田犬,把他带回了首都东京,取名为八公。

教授与秋田犬建立了温暖深厚的情谊,每天搭乘轻轨去上下班,八公都会在涩谷车站等着教授。人与狗在夕阳下守望依偎,每个经过的人都被这个画面所打动。

1925年5月,上野英三郎突发脑溢血,猝死在课堂之上,再也无法从涩谷车站走出来。

忠诚的八公便开始在车站前面等待,每天固定在一个地方,等了整整九年。八公自己也成为涩谷车站的风景线。

忠犬八公的故事不断被传诵和演绎,经历了二战,这个温暖的故事更是抚慰人心。

1987年,《忠犬八公物语》在日本拍摄完成,这部电影有着非常典型的日本物哀生活风格,就是浅浅地讲述故事,让情感自然生发。

2009年,美国好莱坞翻拍了《忠犬八公的故事》,生活背景完全移植到美国社区,其中又追溯到日本禅寺的渊源。比起日本原版,显得生动和现代许多,也收获了更广泛的观众。

然后就是我们这部中国版的《忠犬八公》。

全片看下来,基本没有突破日本原版的故事框架,也是教授收留流浪狗,轻轨车站换成长江缆车,其他的情谊表达,忠犬坚守,除了重庆话和城市背景,基本没有任何突破。

前半部分尚可,场景的本土化还算合格,几位熟悉的本土演员,市井生活气息随着重庆话自然舒展,还有对川渝男人怕老婆的夸张戏谑,让观者暂时忘记了狗狗进入家庭逻辑线的一些漏洞。

故事框架的保守,自然就比不上美国版的生动有趣,美国版是在社区生活上植入了日本禅寺和忠犬故事,更贴合现代生活。

除此之外,中国版中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更是连日本原版都比不上,这也难怪让人觉得平淡无趣,像流水账一般。情感逻辑也不少漏洞,冯小刚在家里养个狗都战战兢兢,儿子出门创业,还需要听取他的意见,两人生一肚子气。

其实忠犬八公的故事之所以好看,狗狗的守望只是一个点,要让情感饱满,更重要的是要把家庭情感线索书写好。

在日本原版里,隐藏在平和表象下的,是家庭的强烈冲突,包括未婚先孕,女儿出嫁;教授去世后,小狗的命运也非常悲惨。真实展现了人性自私和世间冷暖。

美国版就讨巧得多,一个日本被嫌弃的狗,在美国社区却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到处都充满着欢歌笑语,这也是好莱坞典型的输出套路。

我们这版在扎根本土生活方面,做得算是不错。但是家庭情感线索却显得薄弱,一开始的家庭冲突就不强烈,女儿出嫁、儿子赴京创业,本可以制造更强烈的冲突,但是也没有爆发,而是都在隐忍的情绪中完成转换。

情感铺垫不到位,狗狗的忠义举动就失去了支撑。所以在影片的后半段,慢镜头、钢琴曲已经重复得令人生厌,因为要强撑着讲到最后,还要给予一个结局。

这就让影片陷入了尴尬的状态。

如果有细节支撑,演员再表现得充分一点,或许还可以救救场。但是并没有。

冯小刚和陈冲的表演基本合格,白举纲就是来玩票的音乐人,台词基本上是读出来,全片也没有任何情绪波动和表情变化。

所以,后半段情感就完全泄下来了。特别是到了废墟之中,狗狗每天衔的报纸堆成小山,也没能将情感烘托到催泪的份上。

翻拍没有问题,故事框架也大可以借鉴。狗狗的表演控制较为专业,本土化改造也算得上合格,但是就是在剧本和情节推进上,总感觉差了一口气。

后半段没能把故事再往前推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误会、谅解和缅怀,本可以做得更足一些。

忠犬的故事,本质上还是需要感动人,是要引发人对自身生命、情感和关系的反思。狗狗对人的忠诚,如果能建立起与人类彼此的背叛和伤害,才能展现出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6 ) 重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

八筒好可爱

《忠犬八公》这个故事在中国的本土化翻拍非常有意义,也非常急迫。因为中国急需一次对生命价值的重塑。在传统观念里,猫狗这样的小动物都具有实用性的价值,比如狗是看家的,猫是抓老鼠的,但是唯独缺少“陪伴”、“家人”、“生命”这样的概念。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的突飞猛进,“宠物”的概念渐渐被大家熟知和认可,猫和狗才从原来的实用性价值转变为陪伴性价值。猫不再仅仅是为了抓老鼠,虽然目前还有很多开店的店主会抓一只猫去店里逮老鼠,但这样的比例已经不多了,更多的是陪伴孤独的城市年轻人。狗也不仅仅只是看家护院,很多人从狗的身上看到忠诚、陪伴,还有很多人成为了“狗友”,一到下班或者节假日,就带着自己的狗去公园里和朋友聚会。我们看到,这场关于动物的价值转变正在中国悄悄来临。

然而,关于猫狗等级观念的区分依然很严重,就像大家认为背着名牌包包比背一个普通的帆布袋更有面子一样,一些人依旧用金钱来衡量宠物的价值。在宠物界,土猫和土狗是最底下一层的,上面有很多名贵的猫狗,少则几千,多则几万。笔者也遇到过在宠物店给自家土猫洗澡被嘲笑的事件。而在我心里,这些人却是更加愚昧无知的存在。如今,在“宠物”观念悄然来临的当下,我们更急需另一场重塑,告诉人们:生命无价,众生平等,没有什么高贵之分,你付出了爱,它就是你唯一的陪伴和家人。

中华田园犬八筒小时侯

《忠犬八公》中国版里的小狗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华田园犬”,俗称“土狗”,这种曾经被很多人瞧不起的品种如今登上了大银幕,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壮举。感谢导演徐昂,为我们中华田园犬正名,它小时候是那么可爱,长大了又是那么忠诚。很多年前,我看过原版日本版的《忠犬八公》,这个故事也是在日本流传,进而改编成了各种版本,这么多年过去,这个故事依然可以感动无数人,依然在被翻拍,一是因为它的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个故事的内核,是人与动物曾经不被言说的感情。人与人有真挚的情感,人与动物也有。在日本版的《忠犬八公》中,正是日本有名的秋田犬。如今,我们也有了自己的《忠犬八公》,自己的中华田园犬。

要把这个故事翻拍并不难,但是要拍好却不简单,导演徐昂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他是做话剧出身,曾翻拍过《十二公民》,因为这部作品的成功被大家所熟知。徐昂的一大功底就是将国外经典的作品做全新的演绎,本土化是他做的最好的地方,不做作不扭捏,一切顺其自然。《忠犬八公》在日本上映,又在美国翻拍,如今来到中国,徐昂将故事放在了重庆。八公变成了八筒,这个名字改得好,既结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麻将”,又在电影中很自然的引出,取这个名字的寓意。日版的八公一直在车站等待自己的主人,中国版的八筒来到了重庆的长江索道。这个场景选取的恰到好处,因为如果选择别的城市,必然会在地铁站流连,那么场景就会显得太过现代化也不真实。而在重庆的长江索道,本身就有历史的痕迹,周边的小店也可以成为八筒最后的避难所。

导演徐昂抱着演员大黄

几位演员的选择也很到位,冯小刚和陈冲演技成熟,一直认为,冯小刚不仅是个导演,也是个很好的演员,在《忠犬八公》中,他饰演从北京移民到重庆的建筑教授,戴上眼镜的他自带知识分子气质,抱着小狗的样子也非常和蔼可亲。陈冲饰演他的妻子,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人,说一口地道的重庆话,作为上海人的陈冲(祖籍重庆)能把重庆话学得那么好,真的佩服她的职业素养。有两场戏,陈冲演得特别好,第一场戏是丈夫外出出差,没想到就再也没有回来,在船上去世了,电影没有着墨于如何知道丈夫去世的消息,而是直接拍摄了她在家里做面条,四碗面条,代表了全家四个人,最后一碗面条,陈冲想要放辣椒进去,突然手停住了,不需要解释或者台词,我们就知道,这碗面是给丈夫吃的,因为丈夫是北京人,一直吃不惯重庆的辣椒。她把两块焖肉放在这碗面条里,这是丈夫走之前说回来的时候要吃的,然而现在吃不到了,妻子自己拿起这碗面,替丈夫吃。只见陈冲的眼泪一点点往下掉,手不住的颤抖,隐忍、心碎,都写在这无声的几分钟里。观众切身的感受到这种离别的痛苦,一个每天陪伴的家人外出,却再也见不到了。第二场戏是最后,十年过去了,八筒带着年老的陈冲回到拆迁过的老家,一片废墟,八筒躺在报纸堆里去世了,这是它每天都要叼回来的报纸,是它的习惯,无法磨灭的习惯,只有叼着这份报纸,它才能回到家里,然后第二天继续去长江索道等待主人。陈冲的眼泪一滴滴的往下掉,观众们也再也忍不住,不停的哭,哭八筒,哭这样长情的陪伴。

冯小刚饰演的教授和八筒

陈冲饰演的妻子慢慢也接受了八筒

笔者认为,一定是非常爱狗的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因为对狗的热爱和了解写在每一个镜头里。八筒怎么就记住了接送教授的路线呢?它靠闻味道、听声音、看画面。它闻到了卖菜的味道,听到了风铃的声音,看到了长江,还有转动的风车。通过这些记忆,它记住了回家的路。还有一场戏,是重庆的天气很热,教授带着八筒去江边玩耍,八筒捡了一块骨头,把它埋在土里,这是八筒和教授幸福开心的记忆,对于人类来说,可能只是一生中短暂的一瞬,但是对于一只狗狗来说,这却是它可以回忆的全部,所以当教授去世后,八筒也经常来到这片江边,找寻昔日的幸福,只可惜,教授再也不能陪伴它了。“那就让我继续陪伴你,好吗?”这一定是八筒的内心写照,所以它才会不断出逃,只为了回到自己原来的那个家。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几乎都是温馨的细节,有太多值得品味和写的地方,有待观众自己去电影院感受。电影也不止写了人和动物的情感,还有两代人、夫妻之间的关系。陈冲饰演的李佳珍是一个地道的重庆姑娘,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本来并不接受八筒,但是因为爱自己的丈夫,看到他那么喜欢小狗,便不再阻扰,慢慢接受了八筒,虽然两口子经常拌嘴,但还是彼此慢慢被影响,这是家人之间的感情。冯小刚饰演的陈敬修,对儿子的工作不了解也不太支持,但还是在儿子说要去北京工作的时候,冒着雨前去买他最喜欢吃的重庆小吃,还放了很多辣子,这种无言的爱也体现在两代人中间。

教授和八筒最美好的回忆

电影的最后,十年后八筒等到了原来的家人,把他们带回了老屋,它终于可以安心的去了,去和教授团聚,就像回到最初,那个刚被抱回来的小奶狗,跌跌撞撞的跑上楼梯,在一片温柔的金黄色中,遇到了那个带它回家的人,他们一起乘着长江索道,去到了永远的家园,那里没有离别,没有痛苦,只有永远的陪伴。

领养代替购买,希望每一个小动物都能遇到自己的那个心软的神,给它们一个永远的家。

每天等在索道口的八筒

 短评

前半段是翻拍欧美,教授去世以后才是国人养狗实录吧,房东不让养就不管了?不会换个房子租吗? 拆家就送人不要了,最后当了十年流浪狗……所以这电影真不催泪,作为真正养🐶的人,越看越觉得讽刺……

2分钟前
  • 纷然-刘程
  • 还行

两星都是给狗狗的,整个片子非常矫揉造作,看到冯裤子那故作文雅的样儿真想踹他

3分钟前
  • 史矛革
  • 较差

报上日期每日更换,索道运作日复一日。树下骨头早已淹没,凉虾沁脾炎炎夏日。麻将赢了,球也进了。风铃落地,家却没了。时代洪流促使城市变迁,怀旧情脉回望故人归来。

8分钟前
  • 科林
  • 还行

美版忠犬八公的故事是影史中的经典,中国版“八筒”的故事依旧让人感动,讲好了中国故事。影片的本土化处理很优秀,展现了重庆的风土人情以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

13分钟前
  • 坤霖
  • 推荐

本地化做的很好的改编片,土狗好可爱哦🥺没想到狗狗演员有十来只!有一只狗狗最后拍完退休了,祝它生活幸福。

16分钟前
  • 弦镜
  • 推荐

我之前太小瞧这片子了,看过之后,完全超出预期。原作就是个哭成狗的电影,这一版导演把人和狗的关系,放置进了人与时代的关系之中。它讲的是三峡移民,也是时代弃民,是投身三峡工程最终客死他乡的老炮儿教授,是生计无着的棒棒儿,是迅速破败的报亭,是成了观光景点的过江索道,也是被不断上涨的水位吞没的房子、街道…这个片子把一件小事拍大了,把一条小狗的等待拍成了时间本身。它就一直等在过江索道的门口,等着一种永远逝去的生活方式的归来。当然,它不可能等到了。堆积如山的报纸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些日子已无人再愿拾起,再肯阅读,遗忘就是一切苦难的归宿。

17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18分钟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

冯小刚+陈冲的组合很靠谱,没让我失望,很喜欢属于我们的忠犬!

20分钟前
  • 出云
  • 推荐

“爸给你们拍了好多照片。”“就是没有人给他照。”自你走后,我四处寻找你留下的踪影,并用余生的等待回报你最初的善意。

21分钟前
  • 磕学家🥺
  • 力荐

骚凹瑞,不知道怎么选的演员,冯小刚看起来像会吃狗肉的~

24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为什么要超越原版,而不是与原版并立于世界电影之林?我觉得中国版做到了。

28分钟前
  • 彼得堡人
  • 力荐

他终于如愿以偿登上了那座近在咫尺的缆车。

30分钟前
  • Seki.
  • 推荐

0326点映看完。卧槽最后堆积如山的报纸这一下差点要哭死,小狗能有几个十年啊卧槽!

31分钟前
  • Black.Z
  • 还行

这样的煽情题材,又有珠玉在先,放在平庸的导演手里,一定会极尽所能处理地声泪俱下、情绪激涌,但导演拍的很克制,反而更加感人。

32分钟前
  • 日以作夜
  • 推荐

三个版本中,中国版的时长最长,情绪最多层;但难得地不因此而感到臃肿,或是泛滥,值得肯定。感觉在地化的改编后,强调了这个故事中的“陪伴”意义而非对“宿命”的讨论,尽管直接找一个中华田园犬的真实故事来做材料效果会更好(相信这个事情并不难吧)。女主人的着墨相对多了不少,还有一对儿女各自与这个家的断掉与联系或是“《背影》戏”,都算值得肯定的点缀;算上库区移民背景以及长江索道写尽的沧海桑田,更可能是对川渝观众极为实用的情绪大杀器。一个很温暖也绝不出错的故事,尽管它可以去到更独特的位置。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个世界没有小狗就是不行!!狗狗就是最棒的!!

36分钟前
  • 高婧璇
  • 推荐

别的评价先不做,就本土化这块真的没话说。

39分钟前
  • Android99
  • 推荐

还算比较接地气的翻拍吧,演员演技都挺好的,狗狗也很可爱,但愣是没看哭。影片节奏有点成问题,花了太多篇幅去铺家庭关系,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又很有限。比较好的地方其实是在讲一个时代的逝去,借狗的忠心专情来对比人情的淡漠,儿女离家,老屋拆迁,物非人也非,但最后这一点又没太深入,还是浮于比较表面的煽情上,有点可惜。

4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如果大卖,狗记首功,请善待参演的这些狗狗们。

46分钟前
  • 申报记者何书桓
  • 还行

虽然看过原版,但这版依旧感动了我!

50分钟前
  • zlsmm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