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

正片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丹尼·德维托,克里斯托弗·洛伊德,路易丝·弗莱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5

 剧照

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3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4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5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6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7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8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19飞越疯人院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飞越疯人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墨菲(杰克·尼科尔森 Jack Nicholson 饰)为了逃避监狱里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他的到来,给死气沉沉的精神病院带来了剧烈的冲击。 麦克要求看棒球比赛的电视转播,挑战了医院严格的管理制度,受到护士长瑞秋(路易丝·弗莱彻 Louise Fletcher 饰)的百般阻挠;麦克带领病人出海捕鱼,振奋了 他们的精神,却让院方头痛不已。院方为了惩处麦克胆大妄为、屡犯院规,决定将他永远留在疯人院。生性自由的麦克再也无法忍受疯人院的生活,他联合病友,高大的印第安人“酋长”,开始自己的计划:飞越疯人院。 本片获1975年第4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大奖。主人公“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豆瓣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妙警贼探第六季追凶500天主播军团1:主播公会危情密友三生有幸重案组第五季海上嫁女记史努比特辑:欢迎回家,富兰克林鹿角男孩 第一季单亲贵族吵闹鬼日记宝贝计划恋情告急粤语版裤甲天下爱到尽头维齐尔天使在人间1987痴人之爱逆转舞动奇迹超级翁婿深渊2001背着奶奶进城武动乾坤:涅槃神石内陆石岛节奏天下无贼2004峡谷回音名校风暴 第七季

 长篇影评

 1 ) McMurphy为什么要……?

这个片子的原著和电影我都看了,对原著的印象大概更深一些,有些地方可能会记混,不过大致上应该差不太多。顺便推荐大家去读原著,从头到尾都非常精彩,很多细节在电影里都被省略了,毕竟时间有限。

看到大家在讨论McMurphy的死,忍不住想说几句。这部书/电影对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精神病院可以算是很真实的描写,病人完全没有人权,虐待时有发生,治疗方式十分单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书/电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电击治疗。而对精神分裂症的终极治疗方式就是McMurphy最后所接受的额叶切除手术(lobotomy)。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大约占1/3体积,切除以后人会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这在现在看来绝对是极端不人道的手术,可是当年手术的创始人Moniz却因此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自从这本书问世以后,美国和欧洲掀起了一系列反对滥用电击治疗及虐待精神病人的运动,通过了限制精神病院权力的法律条文,精神病人的生存状况才得到很大改善。

一个人怎样会被诊断为精神病人?作为“科学工作者”,我应该说,对精神疾病的诊断已经极大地系统化和规范化,有各种手册条文可以参照。但是对“精神”的诊断,始终有很大的困难存在。Chief和McMurphy真的是精神病人么?很明显,即使从我们“正常人”的角度来看,他们也没有什么严重的精神问题,chief之所以怪僻沉默,是因为他父亲是酋长的印第安部落被白人侵袭衰亡,而McMurphy最多不过是一个不听话的捣乱分子,还自作聪明地以为精神病院会比劳改农场要强。但是社会规范体系是容不下这样不遵守规则的人的,所以不论McMurphy身在何处,他的结局几乎是注定的。

只是书/片子的中间,看到他们出海钓鱼,看到他们找来女子和billy在一起,看到他们暂时的胜利和欢乐,我几乎已经完全融入进去,和他们一起轻松地快乐着,忘记了那必将来临的命运。当McMurphy终于被送去手术,我几乎快要落泪。这样鲜活的一个人,他的调皮和活力宛然还在眼前,却始终斗不过社会的规范,转眼间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他不是植物人,手术后过一些日子以后他能够起床,吃饭,说话,可是他已经不再是McMurphy,只是护士长的成功作品而已。人世间最大的悲哀,只怕莫过于此了。

Chief在逃跑之前,为什么要杀死McMurphy?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因为他知道,如果真正的McMurphy还活着,一定会觉得宁可死了,也不愿意过行尸走肉的生活。也因为在他的心中,这样的McMurphy存活在世界上,是一个极大的失败和讽刺。McMurphy曾经说过,他们要离开疯人院,——获得自由对他们来说,便是最大的胜利。现在这样的McMurphy怎样才能够离开,怎样才能够自由?只有一个方法,就是死去。Chief杀死McMurphy,只是帮助他作出最后的抗争,然后带着McMurphy的思想和期望,冲出去寻找他们的自由。

就象很多人说的,其实我们“正常人”在社会中的处境,未见得就与这些精神病人有很大的区别。“护士长”所在皆是,被扼杀的McMurphy,也实在并不罕见。我非常喜欢这部书/电影,正是因为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欢乐,痛苦,斗争,失败,而感动于他们最后惨烈的胜利。要我总结它给我的感想,四个字:荡气回肠。

 2 ) 悲剧吗?

  这是一个不相信眼泪的狭小空间。时代无法诉说的悲哀,那是被神明所遗弃的地带。如果连自由都被带走,如果连悲伤都被带走。   是的,你们不需要情感,只需要活着,活到老迈的无法再行走,连天空的颜色都无法辨认。贴着温柔与优秀标签的护士微笑着,恶毒地说。那是限制一切的规章、制度,他们打压着每一个精神有些失常的人们。开始,妥协、接受,像阿q一样自我安慰。接着,是放弃,僵硬的精神死亡。然后,迷茫的眼神看见了渺茫的希望,开始静默、抵触、挣脱,疯狂的呐喊。   嗟叹是圣人的职业,你们是普通人,无需介意,请大声的长啸疾呼。   当然,黑暗看不见眼泪。因为它讨厌。   最可怕的不是被人限制了自由,而是自己将自己锁住。自己主动的带上精神的枷锁。   没有反抗就没有改变,这个肮脏不堪的角落也许会永远堆上阴暗的灰尘。   如果不是mc的出现,如果他不曾出现,他不曾大喊混蛋,不曾打破监管者的脑袋,不曾带给他们希望,那扇宽敞的、雪白的,又温暖的能让阳光桀骜不驯地撒了进来的窗户。   可怕的是他未曾出现的那段时光,但是,可爱的是他出现了。   电影带给了我们深深地绝望,但是,却把希望留了下来。   这是最重要的。时代也总是这样,总在人们走投无路的时候,送来了丝丝希望的曙光。我无法解释那希望出现的原因,但我却清楚的知道它出现的时间和方式。它硬挺挺地接下了时代的一击,以它的气节,用它的方式。没有摇晃、没有颤抖。

 3 ) 你是疯子我是傻

现在流行一个片子叫越狱。越狱我没看过,昨天看了一个飞越疯人院,着实把我吓着了。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 Cuckoo, 布谷鸟。我查了金山词霸,它还有一个俚语的解释,是疯疯癫癫的人。Cuckoo’s nest 就是疯人院,很贴。
McMurphy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进入疯人院。他不是个通常意义上的好人,偷懒不好好工作,未经允许就说话,与未成年少女发生关系。这些举动就足以让人认为他是个疯子。可他自己是振振有词不以为然的,反而想当然的认为疯人院总比劳改场要好。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大堆的疯子,有狡猾世故怀疑自己妻子出轨说话很逻辑还喜欢扯到宇宙与人的Mr. Harding,有说话结结巴巴妈妈严厉求婚受挫不敢长大的小男孩Billy,有懦弱爱激动地Mr. Ches,有又聋又哑又蠢又个大的印第安Chief……一大堆疯子(nuts),生活在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他们接受的治疗,就是护士长Nurse Rachel(具体怎么拼的没记清)表情和蔼却内心冷漠的座谈,毫不怜惜的挖掘着每个人的伤疤。他们每日就在护士小姐按时发放的药片,扑克牌和大富翁中打发着时间,耳边始终回响的是舒缓美妙却压抑的音乐。
起先我不喜欢这群疯子,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丑的丑,沉默的,结巴的,傻笑的,跳舞的。可后来,当他们对着一台没插电源的电视机,伴随着Mac的解说又跳又喊的时候,当篮球乱打一气却赢了的时候,当Candy问他们,Are you all crazy? Mr. Ches开开心心的点头时,当他们抱着一条大鱼耀武扬威时,饿滴神啊,这真是一群可爱的疯子。
故事到了最后,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的Mac和Chief,平安夜的狂欢,甚至结束了童男生涯的Billy,我以为这部电影会像肖恩克的救赎一样有个胜利大逃亡。可我,智商也就这点,远远没有猜到结局。直到现在,我也没搞清楚这个问题,Mac有那么多跳出窗子的机会,他为什么没走呢。
统治者回来了,一切恢复了秩序。只是还没有跳出自己心结的Billy割断了颈动脉,Mac……
开始时我没看懂他们到底对他做了什么,后来上网查了,才明白这帮人多没有人性。
Mac从一个鲜活的人,一个疯子的领袖,变成了只会走路,会睁眼,目光空洞的真正的白痴。Chief杀了他,我知道如果Mac还有一点能力的话,他也会这样选择的。怎么能忍受生命受到这样的污辱,不自由,毋宁死。
疯人院是这样的地方,正常人会疯,疯子也不被允许痊愈。
在一个既定的环境中,反抗和斗争总是徒劳的。一次又一次的印证,最后留下的只有他的这一句,I tried, at least I tried.
有人说他在影射社会,有人说即便片子在今天排,我们国家也不会引进的。
这些我不懂,我是很乖的医学生,不问政治,也不懂政治。
当我看到Chief抱着Mac,像抱着一个弱小的孩子的时候,当我打下这些话的时候,我还是哭得很伤心。

 4 ) 不是英雄,只是冲不过高墙的病人。

我恨不得要给这部电影打6星。 难得一次没有事先看电影介绍和豆瓣影评,我很高兴没被他人的主观意见所影响。 在对一部电影的认知为0的情况下去观看它,反而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我喜欢影片诙谐的基调,音乐亦配合得极好,有很多次令人忍俊不禁,然而高潮却一次又一次隐藏在平静之中,从头到尾,它都没有让我失望。 无疑,每个观者都能看出它是政治讽刺,但这并非是阐述简单的free will与整个社会的抗争,更不是对失败英雄的赞颂。 至少我始终都觉得导演的立场很中立。 毕竟谈及政治,永远不会非黑即白。 在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对这部电影的情感倾向持有怀疑态度。 墨菲的形象从一出现就着实一个愤青,而并非很多人所说的英雄化身。他单纯、急躁、乐观、叛逆、理想主义,典型的Day dreamer。 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找到原型。还记得在学校的时候吗,班上总会有那么一两个喜欢同规章制度作对的学生,叫嚣着反对应试教育云云,而其他人呢,有些胆小单纯的对他羡慕欣赏(如Billy),也有自以为看透的对他嗤之以鼻(如Harding),总之多半还是抱着一种饶有趣味看热闹的心态看着他与老师甚至校长对着干,必要的时候会跟着起哄相应一下(如里面大多数病人),事情闹大的时候明哲保身。造反者的心理是简单的,旁观者的心理是复杂的。 于是在看到电影前半截时,联系电影标题,我内心一直在不自主地琢磨,这会是讲一个人被社会成功改造继而也反过来影响了社会的故事吗?会围绕“个人追求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带来的成长”吗?然而直到情节的慢慢推进,我才发现,它所展现的主旨比我所想还要残酷得多。 有些影评人对主题所概括的“那些正常人才是真正的疯子,疯子们才是正常人”,我并不喜欢。 疯子们到底还是不是疯子?精神病院到底代表着什么? 先说瑞秋护士,我本人其实相当欣赏这个角色的演绎。 她一直那么镇定、威严,抿着的嘴角看不出表情,即使到后来被狠狠掐倒在地的时候眼神里依然脱离不了某种沉着(因为她心里知道医院护卫会过来的,这是一种统治阶层的自信)。 有一个关键情节,在医院的管理层商讨要不要将墨菲遣送回去时,决定他留下来的人是瑞秋护士,她认为,应该把墨菲留下来,治疗他。 她并非代表着暴力的统治阶层,而是完美地诠释了看似人道主义实则扼杀自由精神的统治阶层,的确让人想到在讽刺当时的美国社会。 说到底,无论什么时代、何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本质其实都是如此吧(比如某朝)。 于是在墨菲向瑞秋护士质问为什么不能离开这个鬼地方时,他惊讶地得知,这其中并不都是罪犯,有好些人是主动进来的。这对他是个不小的冲击,简单的他以为每个人都有着和他一样对所谓自由的追求。这一段可谓是一个不小的高潮。 每个病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有点迂腐刻薄的Harding厌恶自己的老婆看街上别的男人,年轻清秀的Billy有口吃和爱情失败的自杀倾向,总之,他们都是怯懦的人,因为害怕与无法适应这个现实世界的规则而逃避到了精神病院。 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墨菲真的勇敢吗? 我不觉得。他仅仅是单纯与充满某种追求罢了。他也是怯懦的,不要忘了,他因为厌恶,想逃避农场的劳动改造而装病来到了精神病院。说白了,他出于自身的不适应而企图改变世界,无法改变大世界而妄图改变小世界。 因此,墨菲和他们一样也不过是病人。 如果说人对于社会的适应性决定是强者还是弱者,那么社会的弱者有两种,一种想要逃避,就像其他的病人;一种想要破坏规则改变社会,就像墨菲,医护人员们说他是危险分子。 这就是为什么瑞秋护士执意要留下他治疗,对于社会而言,福利从来不是为了纵容人们的退步,它所做的是需要最大程度地将人扭转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状态,即使不同于正常人,至少要确保他们无害。精神病院从来不是为宠溺呵护病人存在,他们最希望的事莫过于病人变成正常人,所以瑞秋护士最常用的治疗手段是向病人尖锐地提问,她的目的是让他们直面自己所逃避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院长说瑞秋护士是院里最优秀的护士),所以他们会用电击来对付狂躁闹事的病人。 所以,精神病院也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它仅仅代表针对弱者的社会环境。 但有一个病人,与众不同。 从chief出现的时候,直觉告诉我,这个印第安大汉的分量或许会比墨菲这个主角还重。事实证明,chief是整个电影的亮点,灵魂人物。 墨菲这个角色是单纯的,chief不是。他早早地对于无法改变的体制有了清醒的认识,他装聋扮傻,完全不与体制发生关系。还记得chief终于开口说话后的晚上吗,他最后对墨菲说了一句话,是整部电影最让我猛然一震的地方,“They just worked on him,the way they're working on you”,他们利用墨菲的什么?有杀鸡儆猴的成分,就像瑞秋护士通过利用克扣病人香烟的手段禁止他们与墨菲赌博一样,这也是统治阶级最常用的一招,转移与利用人民的恨意,(如同某些班主任因为一个人调皮而要惩罚全班一样,激起全班对不守班规的人的仇视),严惩恐.怖分子目的就是告诉某些心里打着小九九的人们与和谐社会作对的下场。 chief的逃避与大部分人不同,因为父亲的死,他过早地知道现实的残酷所以躲进了一个于任何人无害的保护壳里。 很有趣的是,他逃避的并不是外界,而是自身。他封闭起来的,是他自身的力量。 这样说来,他和墨菲,属于两个极端。 一个盲目的乐观,想要超越自身力量地去改造世界;一个隐忍悲观,任凭周遭变成什么样子。 血热的人,挂得最快。但墨菲不是白死,任何一种突破总要有最先唤醒力量的东西,他就像那根引发爆炸的引线。 综上,《飞越疯人院》的主题真的只是反体制反主流吗?我相信它所表达的内涵式更为深刻的。 之所以最后chief可以离开,最简单的原因,是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病人了。 他打破了自身的封印,他是有力量的、强壮的,他可以搬起那个谁也搬不动的饮水机,那个墨菲穷尽全身力量也挪不动的东西。 于是他做到了,他砸开了窗户,在夜色里逃出疯人院。 可以说,体制选择了chief,chief的回归是自然的觉醒,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想这样的力量才是导演真正想要赞颂的,而非多数人眼中的浪漫天真的英雄主义,而非简单的对某种体制的抗争(我觉得这跟导演自身身份有关,他从苏联逃到美国,应该看到两种体制下的本质相同点)。 如果要飞越,请先保持低调,看看自己的羽翼有多丰满。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是2010年10月23日星期六,因我所在的高中为防止学生盲目参与明天长沙的游\行活动,而将周六的补课推至明天,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得以有闲暇来观看此部好片,卜拉卜拉谈起我一点都不懂的政治。

 5 ) 黎明之前夜有多长。

凌晨2点。没有月亮。夜是那么清冷。它似一滴滴浑浊的雨水。透过头颅顺理成章的凉到我的脚尖。坐在窗台上。每段日子都显得毫无意义。重复的今天和昨天又有什么分别?一切期待都被泯灭。空气里散发着寂寞的气味。潮湿的如同某种霉菌。顺着呼吸进入我的身体。在每个夜里独自与自己对话。闭上眼睛。就可以感觉它翻腾在每个细胞中。绝望象激素般高涨。而黑暗延伸的如同一条没有尽头的曲线。连接着每一个黎明。



还记得飞越疯人院吗?当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麦克墨非第一次踏进疯人院的时候。当他看着解下的手铐时。他是多么快活和欣喜。眼睛亮的跟星子似的。是啊。那就是获得自由的眼神。你一直记得。你记得他是如此热情和有活力。一直试图摆脱那些规则和时间表。就算没成功。但他总是说。至少我尝试过。尝试也是需要勇气的。难道这还不够吗?有多少还未老去的生命连尝试都没有过。

而这个世界。你看这个世界不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吗?我们生活在其间。任何光怪陆离的事都已然习惯。就象那些疯子一样。习惯了每天按照别人制订好的时间表生活。习惯了这些规则道德边边角角的束缚。习惯了成天抱怨却没有走出去的勇气。心里总有个声音。极力呐喊着却始终被我们忽略。直至最后消失不见。我们终于都成熟了。融入社会开始了新生活。庸庸碌碌直到老死都不会再想起。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却是杀了自我。手起刀落且满面笑容。自以为多么完美。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是这个世界还是我们自己?


你看见那些尚还年轻的人了吗。还未老去却已经习惯了回忆。那些梦想豪言壮语。几乎是一个世纪之前的模糊记忆。我们都还未老去。却在敏感中习惯了沉溺。本能决定了我们会选择对自己最好的方式。于是连思考都可以轻易放弃。谁不可以。不去想什么存在价值我是谁之类的东西。每天只关心吃睡或爱与不爱。这是多么轻松。不要自由不要激情没有梦想。磨平了所有的锐角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幻想就够了。在家安逸的做做白日梦就可以满足了是吗?

抱歉。我想我永远无法做到如此轻松。我也知道。我们都是依赖着这些体制化的东西在生活。我们需要这些。精神建立在物质之上的道理谁都明白。但越来越丰盛的物质究竟又带给了我们什么?这所多玛之城。富的人越来越富。穷的人越来越穷。越来越多的纵欲者。购物狂收藏癖占有欲。这些欲望把世界搅的不得安宁。战争时起。人人都不安分的跃跃欲试。媒体借机大作文章混淆视听。虽然两极分化和集体无意识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却从未如此兴盛过。而更多人却在愤怒后生活照旧的习惯了无止尽的指责漫骂。而更少的人在试图摆脱后。却获得了跟肖申克的救赎中。被关了几十年后放出来的那老头一样的下场。有多少人最后获得善终?还是我们一开始就注定不得救赎。


一切都是这么矛盾。从混沌初开后就未明朗过。不是忙着生就是忙着死。那为什么忙着忙着。我们却忘了初衷。忘了坚持那些最初的美好。


你看。当脸上的面具越来越华美。寂寞就象一种疾病般流行开来。无人幸免。我知道这个世界阿甘很少。因为大部分人天生就聪明且四肢健全。可谁都没有象他那样。把奔跑这个姿势坚持了一生。他总是说。我不聪明。但我懂得什么是爱。那么我们呢?聪明的我们除了爱自己之外。还懂得什么?是不是一切都得来实在太容易。还是根本就轻易可以放弃。为什么我们连坚持都已忘记?

还有安迪。卧薪尝胆只为得到自由。那在大雨中振臂呐喊的姿势成为了永久的传奇。可你知道。肖申克的救赎并不是神话。只是坚持到底的人实在太少。记得巴比龙吗?那个不断越狱至老的人。他真的愚蠢吗?还是我们在感动之后应该明白点什么。这个世界上。不是没有为梦想奋斗到底的人。可为什么最后。他们不是成为电影上的一幕经典或者是传记书籍。而被人们歌颂。却永远都无法成为现实生活?

告诉我。为什么当我们渐渐老去。却只能缅怀当初的激情?为什么还年轻却任由这些热情从身上蜕去?习惯了叹息。还是。还是我们一直都在惧怕什么。是麦克墨非死寂的眼神吗?被切除了脑白质的他。活着如同死去。除了死亡还有什么能给他自由。而我们也是如此。害怕一直坚持到最后。却什么都得不到。可做和不做终究是有区别的不是吗?

还是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生活。懦弱的放弃了一切希望。沉湎于声色犬马中醉生梦死。更或者依赖着以前的阴影不可自拔。自以为有多不幸。你以为这个世界是圆的。注定容纳不了自己的锐角。却从未想过这个世界是由谁构成的。难道不是我们吗?难道不是你自己磨掉了所有。却不愿从疼痛里爬起来吗?连最真实的自己都不敢面对。还妄想隐藏起所有平静的继续生活就会天下太平。别愚蠢了。什么都是有期限的。什么都会过期。这个道理难道你从不明白?


别在问我什么是希望。所谓希望。不是沉溺在黑暗中的等待和希冀。而是自己断绝所有退路的勇往直前。你是否明白?


而这些音乐和影象。带给我们的东西也不该如此稀薄。除了安慰和迷恋。难道它从未带给你前进的力量和勇气?难道你从未感受过?别再问我要怎么活着。你都从未试过认真生活。去付出爱。而不是计较得失。珍惜所爱的一切。和爱你的一切。坚持梦想。就算它看起来不可能实现。但还是要为每一个可能去努力。还有。不要只会坐在家里抱怨。什么都不去做的人有什么资格抱怨。别去依赖绝望。绝望也是因为希望。就象活着才有可能改变。而死了却什么都没有一样。

我还记得。影片的最后不是麦克墨非的死亡。而是定格在即将破晓的夜里。酋长打破了铁窗奔向黎明的背影上。他带着麦克墨非离开了那个窒息之地。奔向了新的开始。



别再去怀疑。无论黎明之前夜有多长。只要我们不断的向着前方奔跑。不要畏惧和后退。更不要停下。心存相信。总有一天。抬头就能看到黎明。以及新的阳光。

 6 ) 要飞越的其实是我们的心

昨天晚上终于有空安静下来,刚好也很有看部好片子的心情,于是翻出了这部《飞越疯人院》。好电影就是这样的,无论哪个时代何种社会背景都不会影响电影所能传达给观众的思想,因为真理是永远都不变的。什么是好电影?对于我来说,一部好电影的意义就在于它能让我反复思考,找出它对我的价值,而不是告诉我,我应该明白怎样的道理。

《飞越疯人院》就是这样的一部好电影。

我不想再对影片的内容进行赘述,相关的影评已经很多了,我只想说两处让我感到难过的情节。一个是刎颈Billy自杀,一个是McMurphy被人为的变成真正的白痴。

我不知道那位女护士为何总是要去揭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的疮疤,每次看到Billy惊恐的眼神,结巴着说不要告诉他妈妈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很残忍。谁的心里都有一块不愿意让别人碰触的地方,如果我们明明知道还非要去把它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尤其是对那种心思已经极度敏感的人,真是居心何在呢。伤害一个人不会让我们得到任何的快乐,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要故意伤害别人。

McMurphy,因为他的反抗,他终于被处以极刑——切掉脑白质,变成一个没有思想和灵魂的行尸走肉。看着他空洞无神的眼睛,想起他带大家去出海钓鱼,想起他为大家争取看比赛的权利,想起他看到Billy的死,愤怒的扼住那位冷血女护士的脖子……酋长说不会留下他一个人,最好的方式不就是结束他的其实已经终结的生命么。我们因为有自己的思想,才是我们啊。

不得不悲伤的承认,在某些制度的束缚下,我们无法也无力去改变什么,只能像其他的那些精神病人一样,慢慢的习惯既定的时间表,习惯被压制,习惯被束缚。直到变的自觉自愿,永远也离不开这些束缚他们的制度。

当McMurphy费尽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移动那个水泥台子之后,他说:我试过了,至少,我试过了。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有那样的勇气去破除自己内心的那层早已被磨的厚厚的茧子呢。

不是不可以,而是根本就不曾想到过。

 短评

为什么我联想到在7中的日子

2分钟前
  • 杜扬Seatory
  • 推荐

它拍出来就是为了被过度诠释的。

4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片末切除额叶手术和禁闭岛相似 尼科尔森的演出像是史楚锡流浪记中那位 酋长的存在 又有些类似绿里奇迹 但总体还是最接近肖申克救赎的原型——七十年代风浓郁 船上一段是为上扬气氛的最高潮 众疯人都是很有爱的小朋友 奇迹最终可以催生 反派除护士长外渲染不足 其实护士长是无耻之徒里的传奇毒贩奶奶!

6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8/10)很久以前就在CCTV看到国内有个相似案件,某个官员把上访者说成是精神病就把他送进精神病院……

7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沉默的羔羊》。

10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不可能飞越的,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疯人院

12分钟前
  • 扭腰客
  • 力荐

一部不看到最后一刻不会明白全剧情的影片,看我很压抑,在主角掐护士那一段的时候,我都是咬着牙看完的。仿佛我也在使劲一样!主角的女朋友真的很不错。疯子和天才中间就只差一步,疯子很容易满足。他们都是受过精神刺激的人,有很大的心灵创伤。最后一段真是让我泪目,印第安人替主角逃了出去。

16分钟前
  • 热心网友方先生
  • 力荐

高能神结尾,酋长举起盥洗台时莫名的感动…身虽死,但信念犹存!唤起大家对自由的向往才是最重要的,尼克尔森把这个虽不安分守己但是心地善良的角色演活了…口吃小哥那段真想掐死护士长,孩子发型多in啊!每位卡司的表现都很精彩,比精神病还精神病,特别是那位翻飞的大爷,您的舞步好喜感啊…

18分钟前
  • 20个小明≯
  • 推荐

哲学家只说不做,人权卫士有心无力,普通人像傻瓜一样只知道看热闹。未觉醒的力量需要人去唤醒。那个人就是“飞过杜鹃巢的人”。他牺牲了,唤醒了原力。大众的愚蠢已经不止一次被吐槽了。电影结局的美好,和当下现实的残酷,即使过了40年都未曾改变,要不然也不会有《鸟人》。你永远都飞不出疯人院。

23分钟前
  • 我不是
  • 力荐

R.P.McMurphy对体制的挑战以脑叶被切除告终,他对自由的追求失败了吗?他所有的尝试都改变了——哪怕一丁点——“疯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心灵禁锢。关于受到争议的死亡,则是酋长对完整人格的高度尊重,代表另一个层面的自由。

25分钟前
  • 锡罐头
  • 力荐

疯子如此可爱,正常人如此可恶

28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力荐

谁是疯子?谁又是正常人?没有答案。

33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最后实在看不过去了。无法忍受赤裸裸的残酷……

35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不自由毋宁死。

37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这个世界上,一切都被预先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的许可了。---昆德拉

41分钟前
  • 夏小昭
  • 力荐

上大学时候看的,几乎是我从理想主义变为现实主义者的转折点."现实是沥青水泥马路,想在上面睬一个脚印,比登天还难".

46分钟前
  • Zuschauerin
  • 力荐

“至少我试过了” ★★★★

50分钟前
  • Q。
  • 推荐

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疯人院和护士长化妆成各种形状潜伏在我们周围,飞越疯人院就永远有意义

51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谁是疯子?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5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与其说麦克是逃离者不如说他是反叛者,虽然两次三番想要逃离疯人院的主角都是他,但他的同理心和理想主义也将他困在了疯人院里。除了逃跑他更想反抗,也想要摇醒那些并不愿清醒的人们。所以唯一真正的逃离者是酋长,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也并不为疯人院里任何一种价值观所裹挟,他从来都是个局外人。但同这里自欺欺人的某些病人一样,他也对外面的世界感到无所适从。然而麦克的勇敢无畏以及他对生活的热情点燃了酋长心中的希望,也成全了这次真正意义上的逃离。

60分钟前
  • 精神废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