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从来没有人问欧维遇见她之前他是怎么生活的。但要是有人问起,他一定会回答说自己没有生活。 ······ 要是有人问起,他会说,在她之前,他没有生活,之后也没有。
2015年12月,小说的中译本和改编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分别上架和上映,两股温柔而坚韧的涌流同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使小说和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尤其对于小语种的电影来说,更是不易。 电影与原著的不同 ◆ ◆ ◆ 电影基本上做到最大程度尊重原著了,因为时长的限制,部分情节做了适当的调整和排列组合,不过这并不影响电影的观赏性,因为它选取的情节也足够说明欧维的人物性格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原著的情节有冗余,更多的故事能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来了解欧维这个形象。 小说和电影的时间立足点都在欧维59岁,对欧维过去生活的描写,小说采取的方法是与现在时间混合叙述,先讲述现在发生的某个可以反映欧维性情的事情,再叙述一个过去的与之间事情有联系的故事。原著中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欧维上吊的时候回忆过去来讲述,二是通过欧维对帕尔瓦娜的讲述来让观众了解。这样的方式非常自然,至少比起直接插入要显得用心一些,而且使故事具有连续性。 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在于,小说中没有让帕尔瓦娜发挥更大的价值,她很大程度上,是欧维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参与者,对欧维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电影中,帕尔瓦娜甚至扮演了一个引路者的角色,她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欧维,当然,这在原著中也是存在的,原著中没有提及的是,她告诉欧维不要置身事外,没有人可以独自生活,让欧维改变对生活的看法,同时,也向她敞开了心扉。
不过电影中没有把其他人的结局详细地展示出来,比如小胖子吉米和同性恋者米尔莎德结婚了,女记者跟安德斯好上了(原著中金发霉女在结尾没有出现,安德斯因为她劈腿跟她分手了)······这些其他人的小幸福也展示出来的话,会使这部影片更加美好。
小说的叙事方式 ◆ ◆ ◆ 小说每一部分的名字就很特别: 1.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买了个不是电脑的电脑 2.(三周之前)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在小区巡逻 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拉着拖斗倒车 4.一个叫欧维的男人不交三克朗增值税 ······ ······ 每一部分是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活的某个小片段,前后的时间不同、情境的转变,使得这部小说更像一个拼图游戏,读者的任务是把这一个个故事拼凑起来,拼成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的生活,他的过去、现在。 作者好像也乐于与读者玩游戏,他不仅创造了这个拼图游戏,还在前半部分的每个小节里都留有一些小线索,不完全展示给读者,而要读者接着读下去,去找答案,而答案也不是直接呈现,而是通过间接表述告诉读者那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这样使得读者饶有兴致地不断地带着疑问读下去,也使小说前后联系更加紧密。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和一个温暖的故事 ◆ ◆ ◆ 一个失去了自己挚爱的妻子的男人,决定自杀结束自己再无意义的生命,与妻子想见,但他却怎么也死不成,一会儿是旁边搬来麻烦的新邻居了,一会儿是老朋友家里的暖气坏了,一会儿又是屋子外的那只猫要冻坏了······各种麻烦的事情,更要命的是,他买来用来上吊的绳子竟然在上吊的时候断了!在冲向火车的那一刻,火车停下来了!这可让人怎么死? 他气急败坏,却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停下自己的大事去帮助他们,后来,他多了一只猫,多了两个叫他“外公”的小丫头,甚至多了好多朋友。他总是心想“索雅不会想让我还没有完成这些事就去找她的”,所以他才去帮助那些人,或许,他真的没有意识到,他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
索雅让他黑白的生活变成了彩色,他们让他的生活变成了水彩画! 他们让他看到,生活可以这么有趣,有一群毛手毛脚的朋友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帕尔瓦娜是个充满活力的伊朗女人,她喜欢做饭,于是欧维总是能收到她送来的午饭作礼物;欧维不喜欢猫,一点儿都不喜欢,但是在他“被迫”收留那只“本来就不成样子的猫”之后,他每天会带着它去巡逻,会和它打赌谁先到家;那个同性恋者求他收留之后,他去了那个同性恋者的父亲的咖啡馆,最后他们重归于好······ 在故事的结尾,欧维带着他这群可爱的朋友来到鲁尼和安妮塔的家,在女记者的帮助下阻拦了想要带走鲁尼的社保管理人员,那一刻,他站在他们中间,就像一个老而精壮的英雄。当然,这时候,他已经不想去死了,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确切地说,是他的朋友们带给他的希望,他们有那么多麻烦事儿呢!没有欧维怎么行!
影片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情感显而易见,有好多影评都已经说的很透彻了,这里我想说一下影片背后所昭示的瑞典精神和瑞典人的偏执。
说到瑞典,在欧洲是一个比德国还具备处女座属性的北欧小国(其实德国人没有那么严谨的,不骗你们哈哈哈),瑞典人就像亚洲的日本人,是细节控是偏执狂(再黑一次德国,德国人的精细程度也不如日本人,虽然我同样敬佩德国制造)。
然后看看欧维老头,每天巡查社区,检查门栏、电线杆、停车场、对不守规矩的社员和外来人大喊大叫,可见老头处女座属性爆发的无可救药了,对的这就是瑞典精神,坚持自己的传统和严谨到了某种一般人觉得病态的地步。
再看看萨博(SAAB)和沃尔沃(VOLVO)以及宝马(BMW)梗,在萨博被通用收购搞死之前,萨博是世界上最安全的车,萨博的理念就是往死里把安全和操控做到极致,然后当然了就是亏钱,萨博甚至从不宣传自己造车的安全技术,原因是怕车主觉得车很安全而导致驾驶不专心,太感人了...,然后是沃尔沃,同样是瑞典品牌,安全性能很接近萨博,但是比萨博看起来“豪”一点,所以,在早一点的瑞典,开萨博的人让人觉得更务实,开沃尔沃的会觉得略有点爆发户,这就说明为毛处女座欧维鄙视开沃尔沃的鲁内了,更可气的是,鲁内居然买了宝马,在欧维眼里,宝马是个什么鬼东西,安全性烂的一逼(网上搜一下宝马和萨博安全测试对比就明白了),另外说到操控,萨博也不比宝马差,萨博还是涡轮增压和前驱的鼻祖(再赞一下萨博,一个长相一般但内涵报表的绅士,可惜死的太早,被美国人弄死的),欧维觉得开沃尔沃也就算了,你弄个宝马来,你还算瑞典人吗?!(再次庆幸一下沃尔沃从福特手里被李总收购到天朝,完全保留原技术和生产线,希望瑞典精神不要在天朝被和谐)。
最后,欧维死去了,看到邻居们继承了他的处女座属性,像欧维一样巡查和较真,这就是对瑞典精神的传承的一点希望,另外,欧维的老婆也是一个内心强大的妹纸,那种执着和永不言弃其实也在歌颂瑞典精神,我想影片是从个人感情的执着、包容、友善、向死而生出发,更深层次表达了对于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人民的那种专注、坚持、毫不妥协的赞美!(一个沃尔沃粉真诚推荐此片,当然如果萨博还活着,搞不好我会买萨博,本人对BBA不感冒哈哈哈)
这部电影,远在奥斯卡提名公布前就有了资源,作为一部小说改编的瑞典电影,他在剧本的故事和编排上,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
该片令人想起2016年初的澳大利亚影片《裁缝》,同样是文学作品改编,故事围绕着小环境——偏远的小镇。凯特.温斯莱特饰演从巴黎归来的女主角,要同自己缺失的童年、隔阂的母亲,以及镇上的人们展开一场复仇行动。该片作为女导演作品,无论是视觉表现还是讲故事的方式,都非常用心,分量感十足,是令人看了还想再看的电影,温肥的演技,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对比《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其实与该片有些共同点,比如故事同样发生在一个小环境里——瑞典的一处住宅小区。周边的人物也很简单,就是几户邻居。故事同样围绕着主人公:欧维年幼和年轻时期的回忆与遭遇。而不同点也很明显,《裁缝》中女主角的敌人们,分别是镇长的权利、老师的偏袒、商户的歧视和医生的吝啬等等典型的符号化反面人物。
而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男主角需要打交道的邻居们,分别是说着波斯语的孕妇移民、公开同志身份的小哥、一对需要帮助的年迈夫妇,以及肥胖的年轻人等等,他们都是现代社会里,遇到麻烦的普通人。
这样看来,《裁缝》是一部典型的可以跨越时间,被永恒理解的作品。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则是现实主义的,更容易被现代人解读的作品。多元的文化和话题讨论,正是这部电影包容与可爱的体现。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小说作者刻意放进去制造冲突的元素。不过只要合情合理,恰当有趣,观众们还是喜闻乐见的。 (以下剧情分析有剧透) 而这部电影的改编,更加出众的是其剧本的编排。其中大量的运用了“重复”的场景下,通过镜头里人物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反应和举动,来不断推进电影的情节,从而将故事一步一步的推向高潮与结局。而这个不断重复的场景,就是欧维每天给自己过世的妻子“扫墓”。
“扫墓”的桥段在影片的一开始,就出现了,一直延续到剧情的高潮之前。影片用了短小精湛的前两分钟,来铺垫了一个小冲突,也就是人物的问题展现:欧维与现代社会的种种,是格格不入的。
而妻子的离去,让他倍感孤单。
影片的节奏之轻快,从前提的铺垫,与接下来通过欧维在社区里的“每日巡查”展现人物性格,都做到了用最短的时间,抓住观众好奇心和关注的效果。欧维捡烟头、记录停车超时的牌号、检查分类垃圾、关紧小区栅栏等等,都体现了他是个对事情有自己的标准和原则的人。
于是影片用五分钟交代了前提:固守以往原则的人,在现代社会里总被排斥,注定孤独的死去。所以格格不入的欧维,决定去死。接下来,两个小时的电影,将通过剧情的演变,来化解这个矛盾。看过电影的朋友都知道,欧维最后改变了去死的决定,而最终他也没有孤独的死去。
欧维最初碰到这只流浪猫,态度是很抵触的,不断的轰走他。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它跟欧维一样孤单,需要别人的照顾。当欧维接受了这只流浪猫,并开始照顾它后,欧维也打开了内心,开始接受别人对他的帮助。
影片的第一幕:欧维三次试图上吊自杀未遂,期间回忆了他的童年成长时光。第一幕结束:欧维回到墓地与妻子说“这是第一次,需要你等我了。”
影片的第二幕:欧维已经开始发生了转变,面对同样的流浪猫,他开始给找吃食,帮助邻居维修暖气,之后还被迫送邻居和孩子去医院,收下了图画礼物。期间欧维企图在车里自杀,回忆了他年轻的爱恋故事。之后欧维又继续企图在地铁站自杀,结果却救了别人。
欧维总是再跟妻子抱怨,现在的人有多差劲,他同时也是在孤立自己。
第二幕结束:欧维只得再一次回到妻子的墓前,这一次他带着流浪猫一起。
影片的第三幕:欧维继续转变,他开始喂养流浪猫,教邻居开车,帮忙照顾孩子,帮助人修自行车。晚上孤独的欧维和流浪猫一起入睡。
期间回忆了他搬来社区与朋友的往事。而白衬衫的保险公司职员,让他回忆起了跟妻子痛苦的回忆。欧维的痛苦达到极致,让影片走向高潮,他企图再一次举枪自杀,却被同志男孩儿的求助打断。
之后他们一起巡查社区,欧维潜移默化的影响了身边的人。
影片的第四幕:欧维带着板凳回到妻子目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决定继续为了原则而战!
期间回忆了妻子遭遇车祸的往事, 他帮助邻居和保险公司对峙后,自己却倒下了。剧情再一次进入高潮。
尾声:欧维将自己的私藏多年的婴儿床给了邻居的新生儿,带着邻居的女儿出游,坐在车上,重复了自己父亲的话:我知道这感觉,就像我买了辆新车,这才是生活。而他完成了所有心愿后,最终也在流浪猫的陪伴下,平静的去见自己的妻子了。
结尾落幕,影片的场景,再一次重复了他与妻子的手势。
而他巡查社区,检查柱子和关紧铁栅栏门的习惯动作,都传承给了年轻人和小朋友。欧维虽然走了,但是他留下了坚持原则的精神。
影片在不断的场景重复中,开启新的章节序幕。让影片的故事节奏稳健有力,每一次的递进都丝毫不觉得突兀,让观众更加贴近地感受到欧维的内心变化。而很多重复细节的处理,欧维的小动作,妻子的手势,都是拉近观众与这些陌生角色的妙笔。
影片中,移民孕妇说出了编剧想要表达的核心主题:你以为别人不靠帮助也能活下去,但是没有人能独自承担一切。于是,固执的欧维讲出了自己的伤心往事,他学会了与人分担,不再孤独。这里解决了影片的前提:男主人公与现代社会之间相互排斥,与社会成员们相互孤立的矛盾。
欧维的遗书里,只提了两件事,一个流浪猫每天要吃两次金枪鱼,一个别让该死的汽车,开到社区里来。再一次表现了欧维离开人世的时候,有了牵挂不再孤单,并且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曾妥协。而别人对他最好的尊重和认同,就是将他的原则坚持下去。
故事中,更为有趣的设定,是欧维年迈之后的病痛,不是心脏病,而是夸张的“心脏太大”,这样一个听起来令人觉得荒诞的病情。欧维早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为了坚持原则树敌不少,而父亲的意外,让他备受打击,之后失去了房子,却获得爱情;救回了妻子,却失去了孩子。
他一生,都在坚持自己的原则,树立社区规范,力求让妻子有着正常人的生活。他心理装的事情太多,承受的压力太大。所以当他年纪大了,因为“心脏太大”而让身体不堪重负,虽然夸张,但却不难理解。
在他倒下又重获生命之后,他没有再去妻子墓地,说自己要尽快去见她之类的蠢话,而是重新享受了一次,新生命和孩子给他带来的欢乐,弥补了他和妻子人生的缺失和遗憾。这个想尽办法决定去死的男人,终于在最后,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重新投入了人生的怀抱。
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除了小女孩儿再一次重复了欧维的关紧铁栅栏的动作,也对呼应影片开篇,欧维独自巡查小区后,孤单的背影。
这一次,则是全体社区的人走在一起,不论年纪、国籍与性向,他们有共同的原则,他们相互帮助,他们都爱欧维。
今年的几部外语片里,除了《托尼.厄德曼》,小玄儿也很喜欢这一部瑞典影片。电影里很多精彩的回忆和自杀桥段,大家可以在观影的过程中尽情享受,这里就不多说了。 2017年2月27日 多伦多 小玄儿记 ——————————————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
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
//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
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
#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
#新老电影混剪系列
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
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电影中非常打动我的点来自于欧维的少年时期。教堂的葬礼,欧维幼年丧母,父亲壮年丧妻,然而这两个人的内心好像都没有过多的伤痛,父亲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漠然,欧维那时作为一个小孩子的懵懂,都有一种对失去的家人的冷感,背后是家人们彼此之间爱的互动的匮乏。
真正的爱的唤醒是在什么时候呢?年少的欧维差点被背后疾驰的火车夺去生命,那一刻无法预料的死神的迫近,也开启了原本应该与生俱来的血缘意义上爱的智识,父亲紧紧抱起了死里逃生的孩子,这是父子间的第一次拥抱,这个身体贴着身体互相分享体温的亲密动作,在老年欧维的记忆里被定格,在少年欧维的生活中被延续。当少年欧维在父亲工作的火车上捡到一个钱包却被父亲的工友夺走,他抢回了钱包但得面对敌人的拳头,这时父亲出现了,就在欧维心生忐忑之际,父亲反手把工友的脑袋按倒在一边的桌子上,此时此刻他们是亲人又是同一战线的队友,年少的欧维在还未能正确分辨对错只凭本能对这个世界作出反应的时候,父亲重申规则,也肯定孩子的个人意志,“那钱包由你处置,是你发现的”。
随后的情节安排才是这个电影的神笔,当父亲突然被火车撞死,那个被揍的工友迫不及待地找欧维寻仇,此时欧维被两个男人挟持,工友得意地拿掉了欧维的手表,欧维在片刻反应之后,毫不犹豫挥拳向那个是父亲手下败将的工友,拿回了自己手表。这是电影的高光时刻,父亲和孩子的身影重叠。
拥抱、挥拳,这两个复现的动作,暗含了此后欧维人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内容,对爱的感受和表达,以及对自我意志的坚持和维护,这来源于父亲。这也对应着电影中欧维对妻子深沉的爱以及对社区近乎变态的维护,这一切都有出处。
还要夸一下这部电影讲述故事的方式,人们总是用语言来回忆母亲,用行动来回馈父亲。这部电影在处理父子感情时用动作来达成简洁却精准的叙事任务,又完美贴合了欧维不善多言的性格和气质。最让我感动的一个场景是,当遭遇车祸成为残疾人的妻子面试老师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学校甚至不肯改造一下不方便轮椅进出的台阶时,欧维独自一人在雨夜里架好了可供妻子轮椅行走的斜坡,于是妻子顺利入职。这个寡言少语的男人总是用行动表达着他对妻子的爱和支持,对于妻子来说,他对她的爱就是他的自我意志。
妻子下身瘫痪后,失去了在学校的工作的机会,欧维因此愤愤不平,最后只能无奈自己在雨夜中为妻子修建了一条木质的轮椅专用的扶梯。家里的橱柜也是,动手能力极强的欧维重新为妻子打造了比正常高度矮一大截的厨房设备。无障碍设计的概念在1974年正式被联合国组织提出。推算起来电影2015年上映,电影中欧维的年龄是59岁,往前推40年欧维和妻子年轻时刚好是70年代初。想象着应该就是因为有欧维这样一群固执且有爱的人的努力在推动着这个世界朝更好的方向发展就很感动。
这部电影的前十分钟就是我们的未来,旁友们。独居,失业,没有另一半,被年轻人嫌弃,想死死不成。
我们是选择死,还是努力活着?
越多白痴的声音议论她,我对她仅存的回忆就越少。
我越是逃离,越是靠近你,我越是背过脸,却越是看见你。我是一座孤岛,处在相思之水中,四面八方,隔绝我通向你。一千零一面镜子,转映着你的容颜。我从你开始,我在你结束。----埃姆朗萨罗希《一千零一面镜子》
我想,世界上多一些偏执狂,那么共产主义没准真的能实现呢~
一个人在生命的街区里走走停停,孤独也没有归途。他没有故事可讲,只有在接近上帝的那一刻,才回忆得起母亲的葬礼、父亲的意外和火车上那一双红凉鞋。岁月未曾宽宏,诸事惹人生厌。他只有一只懒猫,和对萨博满腔的追慕。你若愿意便可靠近细细聆听,那颗孤寂灵魂里藏着的,与生活针锋相对的果敢与热忱。
笑了哭哭了笑。人老了真的很容易变得“讨人嫌”:我奶奶八十多岁有一次不小心滑倒骨折,之后她每天都在说,我为什么还不死,活着简直就在给大家添麻烦。那时候我回去看她,被她念得头疼。现在她九十好几,以为我还只有十五六岁,她好像记不太清年月,但有时候我又觉得,她其实什么都清楚。
剧情其实特别套路,每一个步骤都似曾相识。欧维就像飞屋环游记中的卡尔,怀念着完美的故人的同时偏执和固执被邻居一点一点的磨平最终变亲近。淡淡的音乐伴随着平凡又不平凡的小人物的一生。最后一幕真的无法不想到泰坦尼克吧。
欧维对天堂的期待一定是:愿天堂没有沃尔沃
愛上一個人的感覺,就像突然有了軟肋也有了鎧甲。
家人,孩子,宠物,朋友,齐全了才能活下去。
一部“豆瓣”电影,细腻入微的刻画了丧又带上核心价值观友邻是福。剧本的核心是鸡汤,但导演的艺术手法缓解了鸡汤的油腻感,唯独最后打点在一个摇起来的大全景太可怕,破坏掉北欧性冷淡质感,像要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年度最佳预定,北欧特有的冷漠脸治愈系。最后那句“还是那时候好啊,人们至少愿意为自己的原则作斗争”的和解真是哭死我了…………
剧情饱满充实,温馨耐看。既不是小萝莉改变固执老爷爷的故事,也不是猫咪驯化老头的故事,也不是娘娘腔改变顽固大叔的故事。林林总总,潜移默化,心终于打开,这才是人性。
内心深处觉得这是宜家广告该有的样子
「可是我撞了一辆车」「有什么关系,那是沃尔沃」分享一个萨博控老丧比,一个被医生定性为「心真大」的铲屎官,一个未来的我
看完第一件事去查了下萨博这车,很屌很牛逼,几经周转,已经停产
在他的所有记忆中,她永远是年轻的模样。
巨人的花园,男主年轻时那副严谨又害羞的样子真是太迷人了。
和“单身男子”完全一个套路,都是求死不得终得死的故事;可惜鸡精放太多了,整块都在锅里没化掉。没有了伯格曼的瑞典电影全是宜家味道,连调色都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