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有关梦想的电影
我知道我的标题糟糕极了,但我确实是把《Morning Glory》归类为有关梦想的电影。
我看过不少有关梦想的电影,但真正能打动的只是寥寥几部。因为其实这个题材很广泛,一旦拍的不好就会让观众产生一种“隔岸看猴戏”的感觉,虽然也是梦想,不过只是演员在演的梦想。
《Morning Glory》里,贝琪妈妈对刚失去工作的贝琪说:八岁的时候谈梦想,别人觉得你很可爱。十八岁的时候谈梦想,还算鼓舞人心。二十八岁还谈梦想,丢不丢人啊?
我今年二十三了,还在谈梦想,离丢人也不远了。
其实,梦想跟年龄有关的吗?有人还在发现梦想,有人追寻梦想,有人实现了梦想,有人没有梦想,有人丢失梦想,有人毁灭梦想。
我很羡慕贝琪,她虽然刚失去了工作却又马上找到新工作,其实也就是从一个坑里爬出来又掉进另一个坑。但身为《DAY BREAK》的编导,她可以在这里大展拳脚,给节目组带来全新的活力。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只不过大多数都是在执行上司的命令,没有发挥的空间,才能先是被埋没继而是消失,等真正要派上用场的时候,我们却已飞不起来。
为了挽救将要被砍掉的《DAY BREAK》(电视真的很残酷,什么都要讲收视率),贝琪的团队只好绞尽脑汁地各出怪招,以奇制胜,与其说是工作倒还不如说是玩乐更贴切,但效果惊人,收视率一路狂飙。化腐朽为神奇靠的不是奇迹降临,而是努力与执着。
有些事情看上去不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认定不可能,贝琪说,前景不乐观,可我不想因为没尽全力而后悔。
是啊,看到贝琪欢乐朝气的笑容我也在抚心自问为什么不尽全力呢?难道你的梦想不值得你尽全力吗?
《Morning Glory》被译成《早间主播》,但我更喜欢另一个译法——《清晨的荣誉》。
贝琪在风中奔跑那段非常动人。
这部其实是2010年的电影,还算很新,奇怪的是我从来没听过,因为2010年有部《杜拉拉升职记》风头正劲,我只能说不是一个档次的。
2 ) My Confession
我是个惯性的虎头蛇尾者。
比如突发奇想要考CPA,让BF帮我在电驴上下了整套的辅导资料,却一个文件夹都没打开过,事实上,如果不是那天整理移动硬盘我甚至忘记了这个念头曾经萌发过;比如一时兴起想学粤语,跟BF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罗列理由及好处一二三,终于获得认同还给我发来了几个粤语学习网站的链接,但我自打保存了那几个网址之后,一个链接都没点开过;比如每次出游都搜寻N多攻略作参考,玩的时候还想着哪些信息需要更新,回去游记该怎么写,甚至打好了几个段落的腹稿,却一回来就丢到九霄云外,经年累月直至篇篇游记都胎死腹中;再比如自从有了豆瓣每部影片看完之后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添加到我看,打个分最多加个短评了事,不去回味,再有感触的片子影评也就是开了个头,以至于我最爱的几部片子至今未写过只言片语。
从小到大我从未成功执行过一个自定的计划,甚至于高考这样人生转折点的事情,我也没有按计划完成任何一门功课或一本书的复习。鉴于对自己计划执行力为零的了解,高考之后,我再也不为任何事定任何具体的时间表。因为我知道即使定了也白定,到头来只是又多一个责备自己的案例和更深重的挫败感。
是的,我做事从来无法善始善终,我有着病入膏肓的拖延症,非常严重的选择障碍,再加上一点强迫症。我身上有着难以穷尽的顽疾,有时候我甚至为此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
但,所有这些缺点,我是不是在拿它们当作借口,让自己有理由懒惰和逃避?也许真的像领导说的,我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只是不够努力。而这些挡在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是我自己顽固地让它们寄养在我身上生根发芽,并非无法克服,只是我fight的不够hard enough。
Morning Glory的片头,Becky失业后她妈妈说,you had a dream, Great. When you were 8, it was adorable; when you were 18, it was inspiring; at 28, it's officially embarrassing. 而我即将跨过30,再谈理想是不是痴人说梦?Should I stop before I get to heartbreaking?同学大部分都已结婚生子,慢一拍的也在赶搭末班车筹备婚礼或准备生孩子。老人家都说,一个年龄就该做一个年龄的事。这么大了还做梦,不切实际。
片中的Becky成功了,这是励志片的标志,理想主义必然胜利。现实主义呢,会不会碰到头破血流?除非亲身试验,否则永远也不知结局。我一直认为,有些事情真的是,现在不做,永远都不会再去做。
3 ) 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虽说是早间主播,故事却从一片黑暗而起。凌晨一点半的闹钟带给女主角从厄运到困惑,一路努力偶尔迷糊,却大方向正确,到达梦想顶端的象征。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部美国的励志片将这句俗语诠释得青春可人,满眼明媚。看完后最大的感觉便是影像丰富,风格轻快。功能性人物设置得极其简单清晰转折明显,并形成了三个角度来完成了对女主角的分层性心理外化,值得学习。
此片有着规整的戏剧模式。取求+野心+壮举,一路高低起伏行进。女主角瑞秋被解雇到上任新工作,先后经历了同事的鼓舞与同情、上司的突然打击、老妈对梦想的现实解读和自身求职的碰壁和不懈努力。注意,这时她“花枝招展的个人动作”(让人总觉得会载歌载舞)已经在投简历和面试中全部展现出来了。此后,“个人动作”的几次演绎,可以看做是电影情节点前转换的标志。
与此同时,黑夜的流畅展现,则担当起了幕结构的转折点。取求时的夜间辗转;野心段落时,先是与男友的甜蜜后依然看夜新闻的可爱表情,再是节目被砍预告后、夜巡酒吧抓落跑男主播的狼狈,再到决然分手坐出租看华彩夜纽约的坚定眼神;而最后为壮举铺垫个小起伏,也是男友在黑夜中提醒瑞秋不要太相信顽固的男主播。瑞秋在黑夜中出落得越发水灵,让我边看边笑边得瑟。在《早间主播》中,几场夜景,倒让我感觉到黑色运用在青春励志系电影中的灵气。
不过呢,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有人在黑夜傻笑聊天喝酒偷欢发呆偷袭游戏嗑药产生幻觉,可还有人在学习写作设计思考劳动复习安排建设小家庭。同样是黑色,有人演绎堕落有人绽放灵气。
有灵气也要讲故事。没得故事,再多灵气也容易滑落至无病呻吟的层次。早间主播,咱们努力来讲故事,先是谁播,再是播什么。新官上任三把火,瑞秋的例证性动作便是炒了男主播,请来了哈里森福特。可这主可不是个听话心齐的励志向上型,这样的设置部分完成了与瑞秋在主播内容上的对抗,使瑞秋不仅仅有节目要被砍的虚拟压力,还有可展现的不合作实质性事件。只是这部分的缺陷在于,哈里森福特捣乱不够,立功有余。以致于电影在前面的一大半情节中,哈里森福特更像是个苦瓜脸的老男模,碌碌无为只剩下碍眼。而瑞秋的几次转折性情节点的爆发都显得突兀(比如,女主播和外景主持亲自上阵,男女主播的互相顶嘴争执,争夺核心新闻的知情人关系网),让我不止一次感觉瑞秋只是在念出编剧写好的台词,并没有主人公融入故事中去思考、发现、得出方向的高度。不过,这里要鼓掌表扬下导演,他整体运用把事件性台词外化拍出,造成每条新闻滚动播出的效果,用大量信息性的画面去冲击观众视觉神经,使我们忽视了瑞秋无思考的转折点。外景主持的过山车,女主播的亲吻小动物,这些画面的选择和编排本身就带有起伏感,不仅扣题“早间新闻是个大杂烩”的概念,也淡化了瑞秋在这段落期间出镜不高的缺失感。
女主播黛安•基顿在这部电影中,我最欣赏。从故事角度来说:她是瑞秋的动作延伸,瑞秋是主编,她就是做事的人,在这个功能下她更强化了瑞秋的点子,亲自上阵玩相扑玩跳舞;她也是哈里森•福特的对立面,比他奇巧比他贴心比他游刃有余,更在最后被哈里森•福特捏了下屁股,完成主播台这一线的高度统一。这条人物线的设置清晰明快有效率,而从演员表演来说,黛安•基顿的翻白眼和挥手臂,较之瑞秋在转折点的“招牌动作”更融入剧情,虽然夸张但也可爱,把一个老顽童的女主播演绎得轻松滋润。如果没有她的卖力演出,导演那些台词外化拍出,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的冲击效果。君不见另外那个外景男主持,一张黄瓜脸,只会瞪眼闭眼,动作僵硬。并且她不抢戏。临近结尾,她对哈里森•福特说,是你把她气走的。以及最后,她说,也想要个热带水果拼盘。那语调是自然生活的,站位是侧位靠后的,并无多的小动作,干净收敛顾大局,深得我心啊。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功能性演员的选择至关重要,比如《黎明之前》的齐佩林,大段的台词,一直推进故事的判断性动作,如果没有好演员的演绎,整体结构都废了。演齐佩林的演员的确不错。从中也可以看出,部分影视的叙事结构,并不是主角的行动线至上、引领故事发展的模式。开始有配角来搭建起结构,主角一一解决问题在小段落中出现,去丰富整体的故事性。
查了下本剧编剧曾写过《时尚女魔头》,那可是个一线名牌大杂烩的片子,以至于让我看完后,只记得梅丽尔•斯特里普一次次朝安妮•海瑟薇扔的包包和大衣,故事情节都忘光了。不知道是不是编剧也意识到了过花哨服饰的喧宾夺主,于是在此片中,女主角瑞秋的服饰可谓简单,并且爱情段落也不多。她的男朋友其实充当了她脆弱内心外化的重担。但是,不知是不是因为编剧是女性的原因,这个男朋友也是不出彩,脸不阳光,身材也一般,在我看来,还点谢顶的感觉,动作一直慢吞吞,眼神也不够专注,比哈里森•福特还显得老态。连导演都不怎么给他特写,真是选角失败啊,要是保罗•沃克来演,我开始期待了。
咱们回来,继续说男朋友的角色设置。职场上可以有朋友,但是同事这个词既然字典上有,就说明它与朋友知己还是有差别的。男朋友一是可以告诉这个电视台各个人的隐情、秘密习惯等,二是可以让瑞秋只在他面前喷发出对新闻的热爱和对收视率不高的恐慌。这两个作用都很好的帮助瑞秋采取下一步动作,有私生活有工作,有漂亮丝质衬衫有可爱动物图案的小内裤,瑞秋很好在男友和工作中起伏前进。并且,注意,男朋友是出现在野心段落中的,对爱情的小小渴望和得到,转移了观众的视线,因为在这里,瑞秋的工作线上,是有动机问题的。瑞秋如此向上的工作,动机并不是她单纯热爱早间新闻,而是她的节目要被砍了,她又要面临再次失业。这个壮举,她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说大点,为了周围人的生存在奋斗,是不是很主旋律呢。
也就是说,这部励志片的动力点,着眼的太现实太小气,瑞秋为的是不失业为的是生存,并不是新闻理想。说实话,这让我失望,因为这样的动力点,不是走人心的,走得是社会问题路线,层次不高,只是技术活。让我想起了《马利与我》,这部片子也是讲得回归家庭比实现个人理想重要。是否现在美国乃至全球的主题,都在劝人们好好守着自己的一方土地而不追求心灵的卓越呢。单从这一点上来说,《搏击俱乐部》和《黑天鹅》的动力点就高,探索心灵的多种可能和追求心理认同的完美,让这两部片子的气质比《早间主播》要挺拔。当然,编剧还是动了点小聪明的,在片子的最后,哈里森•福特绝地反击,先是挥出一棒严肃新闻,挽救了收视率,再是炒了个鸡蛋,唤回了女总编瑞秋。前者弥补下严肃新闻,看咱们还是为新闻在斗争的!后者扣回女主角,毕竟她是主人公啊。看,咱们就合作吧,你用娱乐换收视率,我这把年纪,全球也跑不动战地新闻了,动不动来个严肃新闻也算是完成任务了吧!其实挺生活的!
优点呢,比一般的励志片丰富、结尾挺生活的,没有硬往新闻理想上靠。毕竟这个动机点也靠不上啊。团队合作比个人理想重要,这样的选择挺美国的。缺点呢,哈里森•福特炒鸡蛋实在是太缺乏新意,这里没有翻出花来,我蛮失望的。编剧只是做了个线索勾连,那T恤、那瑞秋的老妈,勾连得让人觉得编剧的编剧手法老练。可是炒鸡蛋,在第二幕,(瑞秋留宿哈里森家时)你用了那多长时间去铺垫,最后就直接勾连用了,没有翻新,说不过去啊!
好累,写了好多,当做是学习笔记。最后谈谈瑞秋•麦克亚当斯。这个女孩子本是林赛•罗韩的配角。当年《贱女孩》的配角,如今都在大银幕中灵气出演了,可林赛•罗韩落魄到到首饰店偷链子。一句话,戏里戏外,白天黑夜,要永远相信有人比你更努力。
4 ) The Can-do Gal Rachel MaAdams
Eh, my idol Roger Ebert gave this film an "A-". I have to disagree with him this time.
This movie is really entertaining, that's for sure. But above all, this is really a fast-paced, fairly predictable story. If not for the radiant Rachel MaAdams, the whole thing will just be barely watchable.
Again, Rachel MaAdams does wonders. It is quite a mystery why this young and not so great-looking actress is able to leave you such a strong impression however small her role is (take "Sherlock Holmes", not to mention the now classic "Notebook"). And equally impressive is the fact that she always gave nuanced performances and held her own when paired with seasoned actors. For instance, against Patricia Clarkson, Pierce Brosnan and Chris Cooper in the neo-noir "Married Life", or against Russel Crowe and dame Helen Miren in "State of Play".
Patrick Wilson ("Little Childen") is still a disappoint. Diane Keaton is not so annoying in this movie. And Harrison Ford, though tried to transform himself, looks really really old. I like the rest of the supporting crew though.
That said, I thoroughly like the pace of the movie and how it handles the subject of morning show contributors. It reminds me of the good old days watching "the Today Show" on NBC, "The Early Show" on CBS or occasionally "Good Morning America" on ABC, while munching my breakfast. How I miss seeing Matt Lauer, Meredith Vieira, Ann Curry and Al Roker bantering with each other on screen!
Verdict: 7.5 out of 10
2011.7.9
5 ) 晨起的性隐喻——光鲜外衣下的无趣玩笑
取这样一个名字,没有丁点儿标题党的意思。而是我将要谈到的电影的导演倒是以片名给观众设了一个小小的隐喻。
看片很随意,翻来翻去遇到符合当时兴趣点的影片,就立即安定下来,无论是灵魂层面的洗礼,还是肉体加精神的折磨,都得坚持那么90分钟。
【Morning glory】这部影片,算是比较新的片子,当初上映之时,翻遍下载搜索引擎,无果。今天倒是得来全不费工夫,高清内嵌双语字幕本应看得非常惬意。
对于这样一部很快淹没在好莱坞汹涌激流中的电影,我一直留意在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本片主演——瑞秋麦克亚当斯。此女子在星光熠熠的电影名利场里论姿色算不得沉鱼落雁,论名望也不算豪门金闺,也许你遇见她也仅仅感觉是街坊邻居可爱大姐,外形正如本片里塑造的角色特型一样,中规中矩。可是,也许就是那么不留心的一个眼神,会让人突然心动,并永远铭记且追随。她以她的内心气质,诠释不同角色,渐渐在声色犬马的电影制造工厂得到了自己的地位。去年就有权威媒体赞扬道:“只欠一个奥斯卡来证明自己的优秀演员。”
当然,试图要在【Morning glory】中喜爱上她的朋友我劝劝还是迟早放弃,这部电影若是没有她的勉强支撑,恐怕我早会点击“永久删除此项”了。
本片的中文译名广义上大概有两种(除去港台市场无厘头的翻译)。一是【早间主播】,二就是我想拿来说说的【晨起】。当时还在内心吐槽,这名译者为啥不再换个汉字,让笑果更加明显?
阵容还算得上是星光熠熠,男A哈里森福特,女B戴安基顿,女A瑞秋,以及经常卖肉的男B帕特里克•威尔森.。四个主演拆开来做电影的绝对主演在这个时代还是有点牵强(哈里森这几年的电影中身手也略见老态)。虽喜欢瑞秋,但认为她还没有到完全引领全片力道的程度。那把他们四人放在一起,拍摄一部商业戏剧片,期待从中的化学反应还是有说服力的。可是事实冷酷到四个人连一丁点儿得火花都没有擦出。。故事也足够狗血,一名没有资历的年轻编导怀揣着做一个出色节目的梦想,企图拉着过气的两位高龄主播将被砍节目起死回生的故事。这期间肯定各种困难blablabla,然后导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只要豁出去了,拼上全力努力,总有厚厚的城墙铁脸被感动,事业上最终达到观影预期目的——皆大欢喜。。。这样的剧情梗概,我听听都要吐死,但还是本着一颗尊重制作者的心态坚持到最后,然后再写一篇吐槽之文。
最不能容忍的是导演完全无视观众智商,无论多无聊的点子,只要导演批准,节目收视率就会上下自如。在我看来全片基本没有什么可供收看的新闻点子。重中之重的记录州长犯事进局子也是没有前提毫无说服力,这样爆炸性的新闻素材,花了不到5分钟的篇幅去讲述,匆匆收尾,剩下的105分钟全都预报哪里下雨或者介绍家常菜之类,那条新闻的严肃性重要性完全没有衬托出来。 还有,对于竞争异常激烈的电视业描写只是以应对来自上司压力的方式表现,仅凭这一点是丝毫不能展示出当今媒体的竞争状况的。当主人公遇到危机时,观者(至少我)没有任何紧张之感,女主的内心描写也只是以几个中景镜头一带而过,人物的内心戏根本没有捕捉到。 所以到后来节目收视率上升,我也丝毫没有置死地而后生的快感。
另外,男A哈里森福特饰演的角色是一名得奖无数但过气的主播。这么多年我一直相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次真是有点摧毁我的这个信念。主人公的形象刻画死板到家,除了讲述他一直活在自己的光辉过去外,就一直表现他的自负和自私,后来企图升华到自我人生历程探索讲述心得也是完全靠生硬的台词表达出来。哭丧着脸的呆板表情贯穿全片,不知当年印第安纳琼斯的风采到哪里去了。女B戴安基顿的表现让我鸡皮疙瘩一身,如果老去的戴安硬要出来骗钱的话,老老实实地去演奶奶角色不就好了,带着满脸的皱纹还要表演欲求不满的老女人,真是上不起啊,上不起。此类更恐怖的表演请参考简方达的【怪兽婆婆】,生活中遇到这类老年奇葩还是躲着走比较好。。。男B帕特里克•威尔森,经历了【身为人母】中的色欲负义男,又在【播种】里面卖精子卖肉,一贯是肉铺老板的派头,所以突然扮演一个职场男人我还真不习惯,好在他的表现还只是卖肉,使我在认同感上不那么纠结,也是这次因为电影分级制度(PG-13),点到为止。最后说说可怜的瑞秋,看来这两年的表演之路走的不是那么顺利,【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惊艳亮相,无奈电影叙事本身支离破碎,远没有体现原小说的精华,所以无论瑞秋的表演多么出色,片子的总体质量还是禁锢住了她。这次剧本选择又极其失败,一个呆头呆脑的编导角色也没有展现出自己的特点,结果落为平庸之流。虽然影片结尾的镜头跟拍,蒙太奇的拼接把瑞秋出色的高挑身段展示无疑,梅红色高跟鞋也诱惑勾人,但她的出彩仅此而已了。看来瑞秋要得到广泛的认可还是需要时间。
总结一下,近两年描写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电影逐渐增多,比如国产的【杜拉拉升职记】等等,但究其质量怎么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morning glory】这部影片也是想靠着一名野鸡大学毕业的新人编导的纽约奋斗片段来激励我们众多正在或是将要在职场中披荆斩棘的企业社员,并加入一些无聊笑料来放松我们的神经。可是最后公映的效果却是不尽如人意,遭到北美市场的冷遇以及媒体的冷眼,这部披着光鲜外衣的电影最终只是给导演的自我梦想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个人还是推荐在我国具有极高人气的【穿普拉达的魔鬼】,那种观影完毕的酣畅淋漓之感真是可遇而不可求。
废话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写这篇影评的目的只是想说说这个【晨起】翻译的妙处。这名译者显然是在无聊中度过了100分钟后,最后悟到了导演的真传。文思像万斛源泉,随地涌出,给本片起了一个如此象征男性能力的隐喻片名。影片的男主年轻时得奖无数,中年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老年又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第二春。影片结尾处,他和女编导小暧昧,说他要去检查自己的前列腺,能否作为下一次的新闻素材。影片以一个象征崇拜男性阳具的响亮片名很好地解释了男主春风得意的心境吧。
太晚了,写到第二天了。
6 ) 温情小励志
这是一部很中规中矩的温情励志电影,感觉下来和多年前的prada devil挺像的,但几位主角特别是老Harrison的演技实在是不怎么招人喜欢!
想说说这部电影是因为它关注的这个题材,媒体,电视台,女编导!毕业已经快三年了,同学们都在各大电视台为着未来,为着饭碗努力着,熬夜着,煎熬着。没办法,电视台就是这样一个拿着民工的钱,干着总理的活,起的比鸡早睡得比鸡晚,男人当牲口,女人当男人的地方,可它还是每年都能吸引无数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因为它有一个神圣的光环:梦想!
片中的女主角就是这样,睡在办公室吃在办公室,甚至和男朋友搞到一半还要停下来,顶着各方压力,去创新节目,最后他成功了,在成功的时候,节目的主播也就是老Harrison对他说,我以前跟你一样,也为了节目什么都不管了,你知道你以后的日子会怎样结局么,nothing。
女主角找到了男友,将手机扔进了冰箱!
我不是想说工作懈怠些,也不是想说理想和追求不重要,我谨以此文对那些我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战斗在媒体第一线的女孩子们报以最崇高的敬意!
Wish they to care themselves more!
mean girl长大了跟水果硬糖里面的叔叔有了一腿,还跟印第安纳琼斯是同事
Becky那股傻傻的執著勁兒真是感染人啊
礼拜一晚上看过后 第2天工作保证干劲10足--(天呐 我是怎么了。。)
看了干劲十足的片子 不错不错
勤奋刻苦又天然呆的小编导!
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让我笑得抽筋了,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女主角在洛克菲勒中心奔跑的样子很美很仙儿。只可恨patrick wilson的发线越来越后,令人扼腕!
二人间硝烟四起剑拔弩张,让贝琪两头为难。而在生活中,贝琪邂逅了新的恋情,但工作与爱情似乎都无法平稳进展,波折连连……
语速这个问题,让我看得总是替瑞秋喘不过气来
《穿普拉达的女王》编剧,果然剖开表象的外衣内里的一切都是那么似曾相识,这样的片子注定不会是经典,但确实很好看,海报上主打三人这个卡司的化学效应真是强啊,最后哈里森·福特做饭和麦克亚当斯奔回演播室的那段平行蒙太奇煽的我差点流泪,嗯
一部“雅俗共赏,纤维加蜜糖,粗粮做的甜甜圈”电影。台词妙语连珠却不显得矫揉造作,字幕组功不可没。
励志职场剧的设定,好看程度最多4星我给5星,因为最后十分钟哭到大飙泪。我做过3年编导又决定转行,这里面所有的操蛋心酸崩溃神经质,不是谁都可以体会。被讨伐的媒体人往往本质都很单纯,一个节目组像一家人的感觉,真的可以让我哭到半死。这是梦,真想别醒来。
该片带观众们走进了竞争激烈的早间新闻时段,当轻松的爱情遇上励志的职场,会让人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挺可爱的一个故事 女主漂亮
strip me片尾曲
简直就是一曲芒果台的颂歌嘛
两天分了三次看完,但是也不影响它是一部佳作,有那种隐隐的能量在激励我,对工作的热情和享受让人是多快乐啊。
8岁谈理想,别人会认为你很可爱;18岁,还算鼓舞人心;28岁,好吧,别再开玩笑了…虽然大众励志片有时总会传达给人一些不切实际的虚幻想法,不过在某些时刻它真的能给人一些希望,让人有继续走下去的勇气!卡司选得好,瑞秋从洛克菲勒广场飞奔而过的镜头美赞了,这么好的片子居然被派拉蒙雪藏了2年
三星半。演员各司其职,发挥各自的魅力,把一个可以很平凡的故事讲得生动有趣。职业女性也可以爱情事业两不误
深刻度远不及devil wears prada 女主角性格太聒噪太美国 不如anne hathaway的andy招人喜欢 还是白头发的女主播比较可爱 不过结尾还是有小小泛泪
有大笑也有感动,看得很开心~~patric wilson万年酱油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