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早看过这部片子的介绍,知道它有教育的意图。当你知道某个影片想要宣扬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会去看的,除非为了宣泄而故意寻找某类题材的影音文字。我们顽固地认为,我们明白道理,我们已不需要别人的说教了。 表姐过来,想起她曾述说小孩的令人头痛,就介绍她看,顺便自己也看了。 有些场面还是挺真实的,一些对白也很感人,虽然有些直白说教,却说出了我们以为自己也能说的话。 就在只以为是部告诉大人怎么教小孩的电影的时候,听到校长说了这么句: “You are no finished when you lose ,you're finished when you quit.”
「你最后一次称赞别人是几时?你最后一次被人称赞又是几时?」第二部里的孩子变成了一小两大,在延续前作童真童趣的搞笑路线外,故事剧情编排感觉更有深度了,探讨了关于学校与家庭教育的问题,也不时通过交叉剪辑、交叉对话等方式展现了不同人对相同事物的不同态度观点,不少段落让最近做小外甥家教的我挺有同感,“神奇宝贝”游戏卡、“忍者神龟”书包等等也勾起了我曾经的童年回忆。—— 1.观影时偶尔暂停与小外甥、侄子讨论与电影相关的问题;2.Jerry:为什么那个,那个Uncle一直撞Anty啊?3.电影插曲&片尾曲《孤军作战》有些周杰伦歌曲风格的感觉;…… —— 虽然两部《小孩不笨》如今的我看来觉得情节设计比较戏剧化,但故事却蛮有现实意义的,也都让我挺喜欢的。 -2020.03.22
哭得厉害 很有共鸣大部分时候 家长根本就是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 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
新加坡英语的音调好奇怪 Jerry表情超可爱>< 泪点低星人看到后面又哭了= =
小品式的叙事 却发人深省 说到底无论是父母与孩子 老师与学生 还是我们与别人 沟通都至关重要
虽是新加坡,跟中国却是一样。用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清晰得剖析出家长教育的不足。
什么叫又和谐又好?这就是典型案例。新加坡的电影看着也很像电视剧,有点粗糙,演得过火,故事~却很真,叛逆、成长、青春期懵懂、哥们义气、打架旷课、家庭隔阂,但是总体非常和谐,且货真价实的具有教育意义(主要是教育父母)。我国教育部门可把此作为样片模仿拍上几部进行广泛放映,对广大家长进行爱的普及教育。导演同志们,别拍什么黑暗扭曲青春片了,单车啊青红啊,不是盗窃就是强暴甚至还有嗑药(!),您是想家长同志们把我们看得更死啊?
通片的笑点满面的泪。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前提是得有人味儿。
新加坡秩序井然,一尘不染,但人的压抑在公交车上都看得出来。没有表情,没有声音,只想到达下一站。好像多露出一丝表情,多产生一点想法,都是不可以的。小孩子也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长大,不可以说话,不可以不同,最好的未来,不过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为没有自由和个性。
所有初中高中就应该给家长开一门“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的课!!!每个家长都必须去听!!!炒鸡有必要好么!!!家长在生孩子之前,请务必读一遍教育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学好么!!!炒鸡重要的好么!!!光挣奶粉钱是不够的!!快去看看心理学好么!!!
有点呆了~内容量巨大故事发生的未免太紧凑~就很容易觉得无语~小男孩要么足够帅要么足够可爱~那朵花……哎哟带我笑得~
部分情节有些刻意和做作,但是我相信导演是懂青春期的。我的初中几乎要被这样的情绪淹没,“为什么什么都做不好”“好像全世界都没办法理解我呢”。要怎么表达爱、要怎么爱、要怎么教育,这些话题太过宏大,导演用了太极端的方式表达,比起第一部的清新温暖,少了说服力。
其实比第一部好看,教育意义似乎更强。我也称赞一下别人。。。
新加坡电影有点沉闷。但总是记录些既繁琐又细微的社会现象或者推崇现代人注重最原始的亲情。看得我有点压抑感。但是温馨又难过。20120204 haydon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大多数时候是:太爱你,太不知道爱你。
這三個小孩還是這麼經典!!參雜不同方言的新加坡語感覺很local!!
大人和小孩都需要称赞,赞美是最大的推动力,从此不吝啬你的赞美...
有可愛蘿莉;諷刺性比第一集深刻,但稍嫌矯情。
不浮华。虽然表演的痕迹很重。但是也别有一番味道。反映的问题也很实际。
很现实的教育问题 父母老师的教育这里典型的问题 虽然是集合众多问题于一身 但是像阿Q一样深刻!!!
比起第一部。故事的构架更加出色。基调不同于1的喜。那样的叙述方式。有些假。但是温暖。配乐和剧情相较于第一部都有极大的进步。1中的小P孩也长成了美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