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改的地方不多,情節都是依書的,甚至連對白也是依書的,一句一句的搬下來,只是因著篇幅的問題把細節減了,再易了另一個結局罷。
改篇最難的地方是「取捨」,畢竟電影不如書,再長也得有個限度,一至兩個小時是基本,像《亂世佳人》那樣來個二百多分鐘只是一個異數,要把寫得鉅細無遺的小說改成百來分鐘的劇本,如何壓縮自是一件難事。《徐老虎與白寡婦》選的法子是把情節平平白白的勾出來,心事都免了,與主角關係較薄的或淡化或刪去,這原是應當的,然高陽的小說情節並不吃重,橋段都是說出來的,情節本就如淡開水,只靠細節來勾人的興味,況那些花了心思的設計都是靠說明來顯心思的,若單是把情節舖出來,便像隨意寫出來,完全不留細思慎慮的跡象。
結尾換了一個結局也都是敗筆,原是說白寡婦最後難逃一死,只得吃了藥,圖一個「好去」,可電影裡的白寡婦卻沒死去,徐老虎等人把董金鏢的屍當作白寡婦,掩人耳目地把真的白寡婦運離了牢籠。其實電影也好(特別是舊式的),電視劇也好,來一個「完滿」的結局幾乎成了慣例,雖是不貼真實,可正因為不真實才能滿足觀眾的心理,若把真實都平舖出來,平常看的難道還不夠,哪用得著花錢、花時間在那屏幕之上?這戲大抵也是為了這個緣故,所以留了白寡婦一命,讓她平安的活了下去,可這樣一改,戲味就淡了,原該是悲劇的,突然變得不悲了,況這樣子移花接木也不見得高明,若這樣輕易就能瞞得過去,電影前半段花盡心力又頂包又犧牲的豈不成了小題大做?
戲的前段與末段,寫的是徐老虎一副大帥的裝扮,坐在理髮店裡理髮,這也是有夠突兀的。徐老虎本是一個鹽梟,怎的突然穿起將服來了?雖說歷史上真有此人,而他也真的當起官來,可電影完全沒有交代徐老虎如何由鹽梟變成軍官,只是讓他身穿軍服在劇首劇末出現,中段說的全是他與白寡婦之間的瓜葛。如果觀眾看這戲前已懂了歷史那自然是沒有問題,可若不曉得這一段史故的話只會落得一頭感水。其實觀眾不會關心徐老虎最後的下場怎麼樣,簡單的把劇首劇末兩段割去,在白寡婦伸手把銀票交給金妹,透視她還活著那一段完了就好(如果堅持讓她活著的話)。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39
本片根據高陽小說改編,李翰祥在小說的基礎上發揮了自己一向認真考據和描摹世態的功力,本片也是他迴歸邵氏難得的正劇作品,以劇情取勝,將官商勾結和互相敵對的情節描寫得有條不紊,結局也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
奇情,恬妮跟刘永就是不能圆满结局
恬妮和岳华当年都是邵氏红星,最后走在一起也是好事一桩。这部惠英红没出镜多少,可惜
高潮部分的戏没出来,所以整个故事略显平淡。
缺乏亮点,剧情曲折足以拍部电视剧了。
开头结尾都很有喜剧性
剧情比较白开水,不像李翰祥,恬妮有一双会演戏的眼
李翰祥还是不太适合拍这种剧,太温吞水流水帐。演员也浮于表面。
故事的设定应该是血雨腥风,步步逼人,环环相扣的,可惜了可惜了。不过这也不是李翰祥第一次说:“只要赚钱,杀头的买卖也有的是人冒险。”
就是喜欢李翰祥的作品啊
冲着李翰祥去的,真心没意思。
高阳的小说与李翰祥的戏说历史实际上应该是很吻合的,二人都有一种亦庄亦谐的旧书卷气,然而高阳的原著却被拍得不温不火,令人怀疑是不是胡雪岩这样的剧本给李翰祥拍,也会扑街。影片在还原晚清的风貌与官商利益的纠纷倒是没什么毛病,可戏肉不紧,拍得不好看,大家姐风范的恬妮反而不如香艳了几分钟的贝如花,不知道是我的关注点有问题,还是李导已丢失了传统的手艺跟不上时代了。果然,一到九十年代,少女潘金莲、竹夫人之流更是无力回天。
这一部对盐帮的一些仪式、制度进行了再现,也直接描写了官、帮一家这回事,里面的帮会头面人物和从总督到牢头的官场人物,都很练达,典型就是帮会出身,当了缉私营提督的李振彪,是一个沟通双方的人物,左右逢源。驱逐叛徒出帮会的仪式,描写完整。白寡妇塑造的很好,一个操心的当家女人,周旋在一群男人中间,是一个优秀的职业女性。赌场老板娘极为风骚,印象深刻,她还演李振彪的老婆,真是多面。惠英红的角色可有可无。白寡妇和李振彪倒是很好的一对,两个人都是能人,刘永的徐老虎角色就是吃软饭的,也没什么发挥,倒是以他开始以他结束,显出政治的荒谬。这个故事很好,可以重拍一下,把惠英红的角色删掉,李振彪的戏份加大。
就是看穿了马裤的小红。
对于过去的情境和风物,还原的很好
李翰祥真是典故王
改嫁以后更牛逼
李翰祥《徐老虎与白寡妇》,故事不错,人物刻画一般。
拍完风月片后的李翰祥似乎更偏爱历史的厚重感,自然少了举重若轻的洒脱。
含于刻录合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