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活着》,是从余华小说开始的。那时候看的特别兴起,刷刷刷用了一下午就翻的差不多了。可能那时毕竟年少吧,纵然心中有所触动,也不过平静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再也没泛起什么大的波浪。后来又过了很久,不知怎么就一时兴起,突然就想着看看这部电影《活着》。
其实电影与原著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是有种种因素导致,在这里也不多加揣测。不过依我来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之前一直是个纨绔好赌的富贵少爷,仿佛一朝之间 他拥有的家业,房产通通离他而去,还有他那个活活气死老父亲。殊不知以后他还会失去的更多。这仅仅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片中,都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家珍、春生、凤霞、二喜、有庆、王教授……他们的生活好像都是悲惨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活着”一词在这竟显得艰难无比。
从《活着》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些历史的进程。大炼钢铁,大跃进,大批判,文革……但我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终究还是不能完全感受到身处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痛苦。可我从这部影片中所感悟到的,却也是深深的震撼着我。如果说《活着》对我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便是下面这句话了: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影片《活着》的高潮是凤霞生孩子遭遇大出血,大特写镜头逼视下的家珍泪如雨下,富贵与二喜急得团团转,本来被拉来救人的王教授因为一口气吃了七个包子奄奄一息,无法动弹。最终众人只能眼见着家珍惨烈异常地死去。这是火爆煽情、催人泪下的一场戏。但是这场戏与余华原小说的整体立意大相径庭,由这场戏也可以看出一些影片的立意。
这场戏的设定非常明确, 凤霞的直接死亡原因就是文革。富贵一家的苦难高潮也是文革。而之前有庆的死亡虽然是春生的误伤,但其实直接原因是大跃进期间的大练钢铁导致有庆长期睡眠不足,以至于会无法忍受地睡倒在墙根下,造成了死亡惨剧。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大跃进,有庆想来绝不能以如此方式死去。如此一来,有庆的死亡是因为大跃进,凤霞的死亡是因为文革。历史在张艺谋的镜头下被简化为两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富贵一家的不幸死亡事件直接归因于此。这是张艺谋对小说作出的重大改动之一。这也是张艺谋对时代与个体关系之理解。在张艺谋的叙事中,历史没有什么偶然性,历史就像是一个个公路站牌的串联,个体走到了这个站牌底下,就必然会有规定的动作发生。
必须要指出的是,张艺谋的改动,并非是仅仅强化对于恶劣时代的疯狂控诉,影片整体走向反而是喜剧式的。影片收尾于富贵的外孙馒头玩耍小鸡、富贵直接说出“生活会越来越好”的台词。整个场景表达出类似生活在继续,生命在繁衍的意义。这是一个非常喜庆又温馨的大团圆式的结尾。富贵一家渡尽大跃进与文革的劫波,终于看到光明。
我们不妨再揣摩下余华的小说叙事意图。在小说中,富贵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平实叙述了妻子、儿子、女儿、女婿、外孙一一死去的过程。有庆虽然死于大跃进期间,但死因与大跃进并无关联。县长妻子生孩子由此引发的权力滥用问题在中国社会具有普遍的历史延续性。凤霞死于文革期间,但与红卫兵学生乱搞无关。确实是大出血而死,但最多不过是医生医术不精,与草菅人命无关。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电影中改为“馒头”)的死,其时代背景已经换作了“光明”的包产到户期间。余华对于死亡、暴力的叙事,与时代相关,但又超越了时代。小说中以平实口吻娓娓道出的极致死亡经验让读者不断地体会生活、生存、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与之对照,张艺谋的《活着》让我们看到的不过是富贵一家人在两大恶劣的历史事件下的惨境。张艺谋这一次难得放弃了高度造型化的视觉仪态,试图动用一些通俗剧(melodrama)的手法(不过张艺谋没有彻底放弃所谓民族化的器物,他为影片添置了小说中不存在的皮影戏,但皮影戏的功能似乎只停留于民族符号的展示)。造成的效果却是每一场戏都显得非常的戏剧化:富贵的赌博过程、富贵父亲一命呜呼的段落、富贵因为误会打骂有庆、有庆戏剧化地被春生的车压死、大炼钢铁的过程、二喜迎娶凤霞的过程、凤霞的死亡……这些高度戏剧化的情节,有一些确实来自小说,但小说中极致的死亡经验与戏剧化至荒诞意味的情节是唇齿相依的。电影中的这些高度戏剧化的情节,叠加出来的效果是,我们确实会非常关心富贵一家人的命运,也同欢乐也同愁,但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呢?
这是晚间八点档国产电视剧的创作水平。
或者,先看电影《活着》再看小说,会是更好的选择。偏偏先是沉浸在余华惨烈的“暴力美学”当中,而后来看被称为张艺谋经典之作的电影《活着》,心中的失落便无可抑制。尽管说,大荧幕的多媒体表现方式,让《活着》更加地形象;但在文字的意蕴深远,却比声色更足以给人独自品味遐想的空间。
《活着》固然叫“活着”,却彻头彻尾地在讲述着关于死亡的故事。绵延的死,不断给生以震慑与鼓舞。“死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愈加坚强的活着,便是在愈加惨烈的死亡面前,经受洗礼而伤痕累累地执著着。原本该对着牛儿絮叨的“福贵”,在大银幕上却少了那份经历死亡,超脱,并继续活着的淡定坦然。
由于电影篇幅上的局限,张艺谋不得不在内容上作了删减。关于死亡的环环逼进,被修饰得相对柔和。福贵在影片里虽然还是得面对累及双亲、痛失子女的“惨”;但是同患难的发妻,以及原本给豆子活活噎死的小外孙都平平安安地留在身边,这样的“惨”已经惬意多了。看着福贵的日子惬意起来,读过余华原著的朋友们,想必都会意有未尽的深表遗憾。并非人人都没有同情心,只是将尖锐的矛盾磨平,未免使得“活着”的本质无法得到彻底地剖析。
影片中,有几个经典的细节都惨遭换脸。青黄瘦小的有庆为了救区长夫人,而被活活抽血而死,这是原著中极为荒唐而令人心酸的情节。尽管影片中,铺垫了春生睡着开车,也把睡梦中被撞墙压死的有庆,血淋淋地曝露在镜头前;但“睡眠”和“抽干的血”比起来,讽刺的味道就如同嚼蜡了。
而凤霞难产诞下的小“苦根”,一改无父无母的苦命,叫了“馒头”。要知道,“苦根”可是闹饥荒的时候吃豆子噎死的呀。改了名的“馒头”,不但在姥爷、姥姥和爸爸的关爱下健健康康地长大,甚至每一岁还可以奢侈地照一张相。这一杜撰的情节,尽管体现了家珍对凤霞的怜爱,却又是对“惨烈的死”给了一笔重重地抹去。
当然,在影片中也有几处妙笔生花地改编。从福贵还是纨绔子弟时,片段中便不时出现皮影戏的画音;福贵从偶然闹闹气氛的票友,沦落为靠皮影戏为生的贫民。无论是在战前、投靠了解放军、还是大跃进,都可以听到从福贵瘦弱的身体里,迸发出来的高亢声音。他的曲调在变,为生活所迫要养家糊口时,与玩票时期的无所谓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张艺谋安插“皮影戏”这个线索,把中国经典传统和农民命运相结合,无疑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而影片中另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片段,实在凤霞生产时,福贵王教授吃了七个馒头而导致失去了拯救女儿的巨大助力。把文革时期,极其荒唐的社会缩影在产房的环乱中,不得不称为点睛之笔。
尽管影片,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某些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但还是不足弥补对原著造成的缺失。张艺谋,是个鬼才,他可以把中国农民刻画得有血有肉;可是他也无法在大银幕上完整地诠释余华的《活着》。并非要把剧情照搬照抄,只是相对于小说,电影始终少了一分血淋淋的“惨烈”。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是啊,活着不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但有很多人身处幸福之中却不知道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在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娱乐,只是单纯地活着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福贵一家人在艰难困苦中前行,然而还是逃不了一个死字,即使匍匐着努力地走,却还是不能保自己一家人平安,其实看这种挺难过的,想象一下那种无力都是特别难过的,唉
听自己喜欢的选修课,是大学时的快乐之一。那个时候,大家都挤着去选些热门、好玩的东西,我选了一门现当代文学。授课的女老师文静瘦弱,讲起课来轻言细语,却上至宇宙,下至微尘,无所不及。只是坐在那边静静得听她讲,就是莫大的享受。
有一节课,她给我们讲余华的《活着》。她问有谁已经在课前读过《活着》了。虽然我很喜欢她的课,却也没有按照她开列的那张超长的书单亦步亦趋地去攻读,所以缩在教室的一角不做声。远远的有个男生伸长了手臂,老师示意他站起来。教室很大很空,隔着一大段距离,那男生絮絮叨叨地说谁谁谁吃豆子涨死了。那时,我还没有看过《活着》,完全不明就里。现在,才明白那种小孩子脾气,一上来就要说最残酷最绝望的片段,好证明自己的坚强以及与众不同。老师不置可否,让他坐下。
老师淡淡地笑着,从一句话开始给我们讲这篇文章。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
这个时候,午后的微风吹开了窗帘,夏日的炎热和白色的光从那些缝隙中涌进来,在室内弥漫开来。我身后的同学还在打盹,没有太多人感觉出那种异样:昏沉之中混合了瑰丽的热烈。我的眼前忽明忽暗,闷和热,飞速地穿透了身体,裹住我的心。后来再也没有感受那样的气氛,和《活着》又贴又像,无论是福贵少年时荒唐到荒诞,还是福贵老年后生活残酷到诡异,这些都和那个午后,结合在一起,成为人生的深刻印象。
后来,第一次看电影《活着》,还是粤语配音的盗版。听粤语,尤其是在文革那段,很是怪异。但是,这丝毫没有降低电影的分量。没有人能够重现余华的《活着》那些字里行间的残酷和痛苦。但是,“活着”这个主题,电影应该算是拿捏到位了。顺着“活着”这两个字,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好好书写一番。以至于电影之中,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导演自己的生活痕迹。比如,陕西的皮影,在电影之中几次承启,戏中之戏自有思量;再比如,张艺谋在知青时代,就喜欢画大幅的毛主席头像,大的画像有一人多高,这一手顺利得移植到万二喜身上,成就了他和凤霞的和婚姻;最后的“反动权威王斌教授”根本就是戏谑影片编剧王斌。
反思“活着”,基本就是人的自省。人在顺利成功的时候,绝少自省,或者说即使自省,程度也有限。到是绝望之中继续生活,才有了活着的真正意味。每一个人,总是要经历绝望的。亲人的离世,生活的挫败,梦想的破灭,很多的痛苦,都可能击溃一个人,让他绝望。有的人迈过自己的坎儿,沉沉稳稳地顺着命运走下去,许多年后,回过头去看,当年的绝望也无非是被岁月磨砺到模糊的疤痕,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痕迹而已;而有的人,被这绝望压制地扭曲了自己,甚至放弃了自己。
我一直觉得,失败也好,绝望也罢,要在最年轻的时候到来,其实最合适。既然这是人生的障碍,在最年轻的时候冲破这道障碍,明白人生的每一次转折都有痛苦,即使转折之中有希望,那希望也附带了不安。只有经历过,忍受过,才能在人生之后的每一次伤害和痛楚之后,还坚定得以活着作为无声的、而且唯一的答案。
“活着!”
这是生命最根本的韧性和骄傲。
也是面对痛苦、面对挫折、面对破灭,无声坚持、无限忍耐之中最好的答复。
从一开始不可能让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片,又不全是。
说真的,任何一个国家把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禁掉都是这个国家的耻辱。
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真正好的电影没有在这个社会喘息的余地。竟沦落至此,天涯同道,难语归途。友庆死掉的那段,泣不成声,不忍卒读,他们逃不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别人心酸的故事中读出些许温情,也能从自己的平凡中领会些许荡气回肠。电影少了原著的惨烈,但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悲凉还是存在的。
个人认为是张义谋最好的电影。
看一次骂一次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演员选得很好,巩俐演啥像啥。但整体没有小说感人,可能小说太残酷了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没有原著好看啊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是互相折磨 活着就是不对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还得互相安慰 活着就会憔悴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得拼命挣扎 活着就得干脆——尹吾 你笑着流出了泪
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一部科幻片 (文革很科幻··)
不看的话人生就不圆满!
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很好看。书和电影都好看。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还痛苦。我觉得是的。
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即便不少广播标语甚至背景无法翻译传达给外国人,仍然斩获戛纳评审团大奖,葛优也凭借超凡的演技加冕影帝。即便小说和题材占得不少先天优势,老谋子的改编依然居功至伟。影片配乐带入感极强,摄影沉稳大气,黑色幽默里满是政治讽刺,平实质朴中尽显悲凉无奈。(9.0/10)
有些人活过来了,有些人死去了,命运,往往不肯将幸福给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们。 反而叫那些人们一惨到底。。。
先看的小说 才找出这部电影来看 很喜欢余华的小说 大多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里主人公一家子的命运 看小说更能体会 我记得那个老爷爷弓着腰 吆喝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日复一日 土地旁的墓 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女儿儿子 他们沉睡着 似乎能听到老爷爷的吆喝声
活着就是一切!戛纳评委会大奖,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国家走了一小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生活不易,还是得这么活着。笑中带泪,死人堆里暗暗许下活着的誓约,可谁也不曾想大环境下生活的艰辛。国师在第五代导演最好的时期奉献了极其有温度的作品。经年以后,鹤发的富贵摇着蒲扇回想那天不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头。
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在有庆的尸体前大喊“爹来了,有庆叫爹啊有庆”,家珍被人群拦着,拼命地想看看有庆最后一眼,哭着喊着“让我看看,有庆,让我看看”,然后她看着被血染红的白布盖着他的有庆,从她面前走过。我想起小说里那天晚上,福贵背着死掉的有庆往回走,深夜里他坐在村西的田埂上,一遍遍的看着他的儿子最后在天亮前,悄悄地埋掉了他,他怕死掉的有庆带走重病的家珍。后来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往村西走,家珍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夜晚他们站在村口,“有庆再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那条路,那条有月光撒下来的路像是撒满了盐。小说里重病的家珍没看到有庆最后一眼,也没看到凤霞最后一眼,电影好在让妈妈再痛苦也最后一刻陪着孩子。电影的福贵没那么悲惨,最后他的家珍还在,二喜还在,馒头也还在,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