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大事件》,大多数人往往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确实在中国的电影里很少见到这种技术含量特别高的运动长镜头,比92年吴宇森在《辣手神探》医院里的长镜头一样的精彩但却更显叙事功力,不仅发挥出了伪纪录片式的真实感,同时也勾勒出了所有当事人角色的状态和冷静客观的叙事态度,抛去不成熟的美感以外,信息量的丰富程度堪和《人类之子》里的大楼长镜头以及赎罪里沃茨敦刻大撤退的长镜头相媲美。不像蔡明亮的《爱情万岁》以及我的《无良街区》里庸常乏味的长镜头,就算有深度又如何,看的所有人昏昏欲睡。 大家都知道,杜琪峰的经典枪战电影如《枪火》《复仇》《放.逐》《PTU》甚至《铁三角》(最后一段是杜琪峰的,里面草棚黑灯一段)最大的特点都是高度风格化的枪战镜头,所有人物以静制动取得最大的对峙感,镜头不停地切换,而《大事件》里,长镜头和手提晃动镜头比比皆是,大量的注入了写实感,可见只要是剧情和表意的需要,杜琪峰从来都是不拘一格的,所谓剧情的需要,大家都明白,这个暗讽传媒让世界更透明,实际上有更多谎言的寓意通过陈慧琳饰演的那个警官就展露无遗了,重点描写但却并不泛滥,这一点从商业贺岁片《钟无艳》等片中也有大量体现。 但是出了开拓和创新,杜琪峰却依然有一些坚守的东西。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我十分的兴奋,也许有些唐突,可那感觉和老杜在《暗战》《枪火》《复仇》里反复用到的有些人虽立场不同,各为其主,但英雄相惜得情节完全吻合,最后任贤齐和尤勇的死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士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十面埋伏》等片用西方的思维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重新包裹上商业的外衣向大家展示了出来,而且重要的是,它并不说教,这就是好电影。
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张志恒就有多执拗。 这世界的复杂有多倒胃,张志恒的执拗就有多迷人。 《大事件》看完以后,我又忍不住感慨Johnnie To的演绎手法好高招,打从第一个长镜里、报纸从悍匪窗口飘进了警察车窗时,再到结局的电视荧屏zoom in到被击毙的匪徒脸上。都找不到比较好能形容这种感觉的词,说中文可能是“氛围感”,但因这个词在流行语境被用得太廉价了,还是觉得说artistic比较合适。 杜琪峰三个字在我心里可能真是有点halo effect,有光晕效应的。只要看他讲故事就会全程忍不住在揣摩,“噢噢……他想讲那个”、“在这儿等着呢”“有意思”。倒不至于说是“杜琪峰拍的全是对的”那么偏心,但品鉴他的确就有这么两个步骤:step1 能这么拍电影的人是谁?果然是杜生,确认无误。step2 杜生都是对的。 《大事件》他想讲的东西丰富、饱满而且压缩,把整个场景微缩在一天、一地、一个居民楼里密集地完成,大量采用流畅连贯的一镜到底拍摄。就是不懂欣赏的业务人(像我),也能明确感觉到里边是有些手腕在的。不是着意用心是没人那么讲故事的。在这些奇巧的镜头语言和视角选择之上,杜生在明面上的感觉呈现却是一如既往很低调,配乐少(当然都很精准)、特效简单,不恢宏不气派;人家都拿核武轰炸观众五感,杜生却还是《黑社会1》那个用砖头砸人的杜生,一块一块扔出来,趔趄但心狠。荒谬感讽刺感悲凉感温馨感,都是赤裸裸的,见棱见角,带着刃。最尾任贤齐铐住陈慧琳,说“如果有得选,我会拣你做我女主角”那一段,不知道有没有人叫骂烂尾呢?我看了是有点咂嘴的,但疯狂浪漫也呈现得这么粗糙直白,像砂纸摩擦人,这点生硬我都觉得很杜氏。天旋地转的俯拍镜头,高潮迭起的大事件发生,结束时都搞不清究竟是什么结束了,但就是让人一直忍不住分神想:杜生肯定是有些什么想讲,什么呢? 旁的什么讽刺或歌颂,对黑道和白道各自耐人寻味的描写,每个主角身上都不相同的“劲”,要说也有很多可说的,但总觉得都有人说过了,再怎么琢磨也未必能琢磨透。都不敢说我全看懂了,但要评价《大事件》,我能笃定的至少还有不二真理一件:张家辉你可真迷人。 从来就没想过哪个一根筋可以那么招人喜欢、那么帅。看过《黑社会》系列,早就觉得飞机这个角色横得十分惹人爱,再看这次他演一个执拗到单纯的重案警官,从头到尾重复一句“我就唔信拉唔到班横家铲”——真的是我花痴滤镜重吗?没人觉得他这不死不休的执念,真的十足吸引人吗? 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张志恒就有多执拗。这世界的复杂有多倒胃,张志恒的执拗就有多迷人——总会有那么些时候,有那种无力的、苍白的时候,我们想不通的事情太多:想不通警察为什么做show重于做事,想不通为什么讲义气又温柔的劫匪怎么沦落做坏人,想不通电波舆论传媒剪接背后什么是假什么是真,想不通的事情太多了——实在太多了。困顿于挣扎,因而无力行动、趋于麻痹的人也太多了。 而在这年代,想不通的事情根本不屑去想,一腔孤勇、除了正义什么都不追逐的张志恒督察——他实在是太勇敢,也太酷了。 The show must go on的意思可能是说,人力无可扭转,世界的纷繁荒谬已经没人能话事主宰了。但是张志恒不care那个show到底是什么。而不在乎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这段和杜生想讲什么很可能没关系,我知道。但我看着从大楼追到电梯、从电梯井被炸伤摔在地底、骑上一辆小摩托再去追凶、从车上被枪击落地、最后再徒步追上歹徒、举枪击毙对方的张志恒,我忽然想起那年《柔道龙虎榜》的应采儿。 偏执原来可以这么恣意的,决绝可以这么自由。只要她还能跑,只要他还能跑,the show就一直go on. 和陈慧琳编排的游戏不同,那一切不是做给谁看的,仅仅只是他的人生舞台。 在他忘记观众的瞬间,他真的成全一场无与伦比的大秀。
开头近7分钟时长(1'20-8'08)的长镜头调度非常出彩,空中全景俯瞰城市,介绍环境,中景近景推进到人物,跟随人物上楼,由窗户进去,再随着任贤齐的目光移下来,镜头跟随报纸飘落,再自然转到张家辉身上。然后是一场复杂的枪战调度,直到镜头拉远,劫匪逃走,镜头一甩之后才切开了
节奏感很强,长镜头很帅,多方人物的碰撞依旧很精彩,不少情节有《PTU》《非常突然》的身影。影片用上帝视觉非常冷静且客观地看待着警匪双方的行径,警方的操控媒体与匪帮的忠肝义胆,“英雄”二字逐步模糊的同时,也强化了整场秀的讽刺意味,政治色彩的背后也再次印证了二者紧密相连的关系。当然在叙事层面看的话,电影确实不错,该有的银河味都有了,很多环节也依旧能看出杜琪峰仍在不断的追求与实验,但我觉得片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在风格上,在技术层面的过度放浪,显然让他们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因而对于这样一个题材,这是非常可惜的,更别提这群人拥有的胆量和天才,我相信认真起来绝不止于现在这个成效。当然我们也知道银河映像经常是文本不足所以叙事补数的,说来能满足剧本而让杜琪峰减少炫技手法的,数来数去还是银河的两大护法游乃海和韦家辉
导演杜琪峰在《大事件》里史无前例的使用了一段长达6分55秒的长镜头表现一段枪战,这场枪战没有震撼性,有的只是纪实性,整段镜头中警察、匪徒和电视台记者有机交错、一气呵成,在视觉上给人带来酣畅淋漓的快感。
依然是擅长的众生相描写,警匪间、匪匪间的惺惺相惜依然,小幽默依然到位,衬着“戏”的感点,宿命的味道依然浓重,形式感不再那么大篇幅,但寥寥几笔依然遒劲够味…PS:经典语录——“命都没了还写毛作业啊”,“死不了还是要交啊!”;“不是个个都有机会吃到杀手叔叔和大贼叔叔煮的饭滴”…ORZ
这么多年过去了,此片神展开的豆瓣简介还是没改。杜sir拍的这部,可以引为“丧事喜办”教科书。长镜头是真的,蒙太奇是假的,舆论是会反转的,正义力量说的不一定是真话。最喜欢杀手和劫匪一上一下隔着电梯轿厢的镜头,昭示命运,从媒介上来看,岂非就是现在流行的竖屏视频?
杜琪峰为了突出《大事件》开场的整体感和真实感,设置了一段6分47秒的长镜头,为了这组镜头杜琪峰专门请来了电影《指环王》的摄影师,后者却在研究剧本后以“无法胜任”为由打了退堂鼓。事实证明杜琪峰不是异想天开,摄制组在随后自食其力,完成了这一段极其复杂和炫目的长镜头开篇。
长镜头是唯一亮点
开场技术含量十足的八分钟长镜头就不多叙了,尤勇,任贤齐,张家辉三个人在电梯口里英雄相惜的戏让人兴奋,最后略有矫情,但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好友,杀手去抢运钞车,抢劫犯去杀人,舍身相搏何其壮哉,这是中国文化里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义”,在投名状等消解了这层意思后,杜琪峰又把它拾起来了。
全片开头时的八分钟长镜头相当不错 只是思考机位和场面调度就感觉极难处理 可知摄像机后的一群工作人员下了多大的功夫 只可惜全片情节散乱 主题不清 陈慧琳一如既往的超脱戏外 张家辉用力过猛 任贤齐也胸有成竹的太莫名其妙 邵美琪走走过场 尤勇的印象主要在炒菜 最后只有林雪一如既往演得一手好配角。
重看才注意到开头和尾段(任陈二人小巴戏)两个长镜头:第一个延续杜琪峰枪火美学—人物走位少而持续火力输出营造悍匪冷酷感、静的镜头和火爆的场面对比突出后者;第二个长镜用手摇摄像传达任穷途末路的跑路迫切感。大厦枪战也很赞。故事一般,陈的演出太假,想拿网络做文章没弄好,鬼吾知系个show咩
杜导是能把任何男演员塑造的man爆型爆的导演,在他手里,男人均是魅力十足的,比如一贯给人温文尔雅如同邻家哥哥的任贤齐
黑社会里杜琪峰说,一切都是生意,大事件里,陈慧琳说,一切都是公关。公众面前我给你吃好的说好的我们都是一家人,背后我就是百般打压你,媒体时代的大事件,简单变的复杂,哪有黑与白?警匪与媒介的完美结合,伪大作寒战请滚粗
现在看开场那长镜头,典型的反面教材。也许杜琪峰是想讲个大事件,但一没有韦家辉替他写具备多方斗力角力特征的剧本,二没有游达志替他提炼剧本并将之注入人物,空有骨架而无血肉。电影本质上还是杜琪峰拿手的黑帮剧警匪剧,离“大事件”相去甚远。
【A-】尽管全片都被其别扭的内在逻辑所割裂,但杜琪峰的实力仍旧不可否定。开场六分钟长镜头早已载入史册,在多方视点不停转换中,空间被完美的构建与银幕之上,调度则像是影像与剧作逻辑之间的“润滑剂”,将二者的关系调和,并大肆炫耀其作为一场“秀”的本质。杜sir在影像调度上已入化境,而对城市空间的展现更是一如既往的曼妙。除此之外,那些中场休息时的日常段落更是被注入无穷温柔,仿佛无时不刻提醒着杜琪峰骨子里仍旧是极端的浪漫主义。同时也必须承认,《大事件》是他较为尴尬的一次实验,也是浪漫主义最多余的一次。但结局杀手与劫匪的身份互换的设计仍旧体现出银河映像的高级所在。
许绍雄两次没死成简直是对"还有两年就退休"句台词无情的嘲讽,陈慧琳最好除了面无表情外不要做第二个表情
想要作个秀就先拿自己来献祭,同样给现在的娱乐圈(juan)。世上没有贼叫任贤齐,世上没有杀手叫尤勇,有也死了。加一星给杜琪峰的配乐,配乐一如既往的赞。
大事件,并不局限于电影本身带来的这次劫持事件,而在于事件背后的一系列大的影响与意义,这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要思考的东西。典型的杜氏风格,画面与音乐结合得依然那么地道,可能少了一些悬念性的剧情,但快速的节奏外加意想不到的发展方式还是让我们看的同时非常期待。这次加上了几名内地演员,也是演技派当前,并不减分,看杜琪峰是一种心态,绝对的全神贯注,细节不能错过,微小的几秒镜头可能决定了全剧的转折。虽然银河映像对于权威比如警察的讽刺并不算少,但这回可能是力度最大的一次。
片头那枪战一点紧张感都没有好吧!!!!
这部片场面调度很复杂,拍摄手法也很讲究。首先大家津津乐道的开场枪战长镜头可以想象有多难完成,其次影片中各种手持拍摄和分屏技术的运用也都显现出了杜琪峰的高超功力。故事情节略显散乱无味,主要是演员的表演很生硬
剧本真是神了!从编剧特性来说杜sir几乎完全站在了碟中谍等电影的背面,愿意牺牲一切基础层面合理性为张力结构和节奏服务,并建立起更深层次的逻辑。危机之中吃饭喝酒,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