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
更新:HD
导演:张以庆
主演:内详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4
简介: 湖北武汉一家全托制寄宿幼儿园,一群天真无邪的可爱孩子在镜头前展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他们会为了对父母的依恋而大声哭闹、会为了和小朋友偶然的争执大打出手、会为了穿不上衣服以及摆不好椅子而脾气大发、也会为了星期四和星期五的先后顺序讨论不休。孩子的心中没有对错,就如同一张等待书写的白纸却又不可避免地被强加了许多来自大..详细 >
长篇影评
1 ) 一名未来幼儿园老师的观后感
幼儿园不是NEVERLAND。孩子在幼儿园所经历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入世而不是出世。所以无论孩子经历了何种的痛苦、无助、委屈、愤怒,无论幼儿园已在一张张的精神白纸上勾勒出了怎样的图形,这都是一个人在成长中所要面对的,或早或晚。
片子中反映的全托生活很真实。拍摄者冷静地暴露出中国普通幼儿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但他只是通过群体中的幼儿百态来反思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以及教育与人之间的冲突。他深入挖掘了一些因素,又忽略了很多因素。
从片子中的教室环境来看,这是一个级别一般的幼儿园。桌椅摆放十分紧凑,孩子的活动空间十分有限。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看,若孩子的个人活动空间狭窄,极易引起各种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教室布置了无生气,而且我没有在镜头中看到合理的区域划分,即美工区、阅读区、娃娃家等。我非常怀疑孩子平时是否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由的区域活动。
中国幼儿园中教师与孩子比例失调是顽疾。所以我一定都不惊讶拍摄者能够记录到那么多没有教师关注引导状态下孩子的失控行为以及教师专横的一面。当一个教师应对三十多个孩子时,了解个体需要、注重个体差异性何从谈起。不过片子中的教师也确实差强人意,从常规到活动,从言语到行为,从调解幼儿矛盾到矫正幼儿行为问题,都做的不合格。
最后想对家长们说:第一,尽量不要全托,无论工作多忙,每天都要记得耐心的给孩子讲一个睡前故事,对他微笑。第二,幼儿园不是为你看孩子的地方,那是托儿所,好的幼儿园会让你的孩子有所成长有所思考。第三,爱孩子但不要娇惯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但不是帮孩子做一切。
2 ) 哭着进去恨着出来
我的幼儿园
恨比爱多
流血又流泪的委屈老师不会体会
如果杀人不犯法的话
我会在这个法案通过的当天
让内些老师也先
磕断鼻梁
针刺穿肤
生吞鸡蛋
并反手捆绑在椅子上
一整天
我想把曾在幼儿园受到的酷刑都还送给她们
但我怕在还没想要杀死她们的时候
就毙命了
我是真心期望美称幼儿园老师的法西斯女妖们痛苦万分的死去
3 ) 《幼儿园》简要评析
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幼儿园》于2001年5月开始筹划拍摄,经过观察和准备之后于当年9月正式拍摄。张以庆带着整个拍摄组在武汉一家寄宿制幼儿园“驻扎”14个月之久,拍摄了近5000分钟的素材。整个影片的制作过程长达3年之久,2004年3月正式完成后期制作。《幼儿园》荣获第十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人文纪录片创意奖、2004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
(一)摄制对象与内容——生活折射的世界观
曾经有人问张以庆,你们不拍讲故事,不拍做游戏,不拍唱歌,不拍画画,不拍六一,不拍国庆,为什么这也不拍,那也不拍,你们到底拍些什么吗?张以庆的回答是,在不知道要拍什么之前,必须学会不拍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看来,张以庆导演舍弃了这些司空见惯的场景,反而拍出了真正可以称之为生活的东西以及它们所折射出的幼儿的世界观。片子中老师的面孔极少出现,即便略有露面也多是一闪而过。相信看过片子的人或多或少会记住几张可爱的面庞,但其中一定不包括老师在内。伊文思说纪录片是一把刀,张以庆用这把刀把生活割成碎片。呈现在镜头前的是孩子们的嬉戏,玩耍,打斗,是穿不好衣服系不上鞋带时的尴尬,是吃饭弄得饭菜遍身时的无奈,是洗澡赤身裸体面对异性时的天真无邪,是看着身边的小朋友一个个被接走自己的家长却姗姗来迟时的焦急与不满。上课场景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表现点什么,倒不如说是为了转场的需要。张以庆放弃了幼儿园教学生活中最主要的部分,也就放弃了死板和呆滞,转而以对话、神态和动作描绘出了能反映孩子们心中所想的真正生活。
所谓纪录片,就必须要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客观地展示生活原生态景象。从《舟舟的世界》开始,到《英和白》,再到《幼儿园》,一直有声音在指责张以庆纪录片中的一些细节并不客观真实。然而纪录片在对摄制对象进行原生态描摹的同时,也需要主体选择的创造实践。正如同日记不是流水账,纪录片也并不完全是纪实片。
穿插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是孩子们在黑板前接受的采访。采访的问题涉及对“爱”的看法,“9•11”,国足,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理解以及才艺展示等等。其中,一个孩子心算的镜头曾多次出现。然而你虽然是多次出现,这个叫熊经纬的小男孩在镜头中出现时却是富含变化的。前两次回答正确无误,而再次出现的时候,听到问题的熊经纬几次深呼吸,就在答案呼之欲出之时,镜头已经飘然而逝。这是片子中的幽默,看完整部片子我们会笑声不断,但片子再给我们带来笑声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给我们留下沉甸甸的思考。幼儿园中的孩子们到底是快乐还是痛苦?孩子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澈的童心还是应该尽早走向所谓的成熟?成人们应该交给孩子们什么?孩子们最需要的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成人的角度和孩子的思维间寻找一个契合点?我们可能会想到自己的童年,亦或想到若干年后我们自己的孩子。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孩子的纯净与率真,同样也会感受到这种童真的丧失。这些问题与回答集中体现了纪录片应有的纪实性与思辨性相结合的特点,也反映了张以庆导演的挖掘和思索。
片子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画面是两个孩子在打斗或是纠缠不休之后,而随着镜头的摇转,角落里,另一个孩子瞪大了眼睛,目光纯澈,却冷漠地看着身边发生的一切。透过这些,我的内心深处泛起了浓郁的孤独感和隔离感。这看似熙熙攘攘的深墙大院里充斥的究竟都是些什么呢?
(二)叙事结构与手段——多条线索和丰富的转场方式
14个月的拍摄,5000分钟的素材,使得《幼儿园》以客观视角讲述的故事包含了林林总总的信息。且不论孩子们复杂多样的行为,从时间跨度而言,影片经历了将近一年的时光,其中包括小班入学、大班毕业这些重要的节点;从人物群体而言,影片涵盖了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的孩子。
面对着一年时间内众多人物纷繁复杂而又极具不可预期性的行为,片子最终将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让我感到杂乱无章,除了日常生活与采访问答的大规模穿插外,还得益于多条线索理顺的叙事顺序和丰富多样的转场方式,而这二者又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小班、中班、大班的切换
片子以小班入学为切入点,之后镜头不断在小班、中班、大班之间穿梭。除了常见的黑场、叠化等特技转场方式外,年级间的切换不乏别出心裁之举。如第一次由小班切到中班时,只是在音乐课的场景上采用了两个不同角度的远景镜头,在字幕的配合下,已然完成了自然而巧妙的转场过渡。
2.四季的交替
片子经历了夏天到另一个夏天的跨越。在季节的过渡上主要以全景虚焦镜头完成。夏天到秋天的切换用到了落叶这样一个最具秋天特色的意象,同时用字幕“一叶知秋”加以提醒;秋天到冬天的转换则借用了孩子们的朗诵。衔接得当不露丝毫生硬之迹。而对全景中嬉戏的孩子们采用虚焦镜头,加以纷飞的黄叶或飘零的雪花,不仅营造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唯美镜头感,是画面不再枯燥和平淡,更能给人以时光流逝的感慨。
3.一天之中白天黑夜的变化
影片中用了一个外景的镜头完成白天与黑夜的变化——用稍微有些仰拍的住宿楼的灯的渐次熄灭来表达夜幕的降临。
(三)视听语言——循环出现的音乐语言和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
影片中的配乐很简单,只有循环出现的两段音乐——片头音乐与民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以下简称《茉莉花》)。抛开影片,单独来听《茉莉花》,柔和的旋律和舒缓的节奏给人以安逸舒适之感。片子中出现的《茉莉花》,一方面能够展现镜头情境主体的音响特征,另一方面有助于表现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比如在描述周末陈志鹏眼看着同学们陆续被家长接走,自己的家长却迟迟没有露面的焦躁不安和期待渴望想交杂的心情的时,使用这段配乐作为画面的补充和加强,同时对画面进行慢放处理,使我们更加具体而深入地体会到陈志鹏小朋友复杂情绪的同时,自己的内心还能保持一定的平静。
片子中使用的镜头语言同样独具特色。最突出的特点莫过于拍摄高度的选取。面对孩子们,张以庆整部影片都采用了平拍的方式,甚至在面对成人时刻意使用仰拍的角度,把镜头和孩子的视角融为一体。镜头呈现的世界就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在景别的选取上,片子中很少出现全景,而多位中景和近景,即使是全班集中在一起的时候,镜头还是更愿意去捕捉一个或两个人的举止。群体的行为可能并不一致,而单独的人物形象在反映群体特征的同时,也更有利于传达真实的情感。如果说片子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在于缺少特写——我相信镜头能够更敏锐地捕捉到别开生面的有力的特写。
另一个我十分欣赏的镜头语言技巧在于近景与中景的直接切换。片子在展现小班午睡的时候,使用的近景直接切到中景的镜头切换方式。如果要我来拍的话,一定会用一个拉伸的镜头,由近景慢慢拉至中景。而张以庆采用的这种干净利落的切换方式不仅和影片的节奏和平实的风格保持了一致,而且突如其来的近景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
4 ) 张以庆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其实孩子们面临着好多好多的问题,比如衣服总也穿不好,鞋带系了个死结,摞不上板凳,那他就过不去,非常痛苦……
有人说,张以庆以及他的作品颇具思想力、震撼力,开拓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及审视的视野,呈现出了深邃的人文精神与独具特色的思想感情,具有可贵的价值,因而好评连连。
也有人说,张以庆的作品,具有艺术的特质,其唯美而精致的表现形式、电影化的拍摄、制作手法,以及其主观意识的顽强表现等等,都有悖于电视纪实的精神等等,其作品应该划出纪录片领域。
他自己说:我拍的每部片子都没有借鉴,就是要堵死后路,如果要有借鉴,我就会觉得特别痛苦,特别丢人。有时候会觉得,在这个社会,大家都是常态的,具有惯常的思维,在这个惯常的环境里,硬是要"生活在别处",才会有创新。一说幼儿园,人们就已经从判断开始了,就已经限制你的想象力了。因为我们已经被社会格式化了这么长时间了,如果要保持创造能力,就得这么顽强,就得逼迫自己。
有一篇文章我看了之后,偷偷地有点高兴,他说张以庆一直在坚持他自己的拍片方式,以至影响了规则,甚至改变了规则。大家都呼唤多元的东西、多样的东西。我也反复考虑,如果别人拍了那种样式,你是否应该寻求新的东西?
-----------------------------------------------------
如果导演不那么刻意的追求艺术,也许会好很多:)
例如,没有结尾那段有关老师生下了孩子,三年后也将进入幼儿园的话。影片会显得自然很多。
“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这是纪录片《幼儿园》一开头的两行字幕,前一句是片子中所拍摄的、清晰可见的客观事物,而后一句便是站在摄影机后、坐在剪辑台前的编导想要通过片子来表达的主观思想。“纪录片之父”费拉哈迪的学生约翰·格里尔逊说纪录片要“创造性地处理现实”, 俄罗斯纪录片创作家吉加·维尔托夫也曾提到纪录片要“将现实的片断组合成有意义的震撼”。可以说,张以庆的《幼儿园》正是这样一部通过对真实记录画面的重构,从而恰如其分地渗透创作者主观倾向的纪录片。
文学中有五种表达方式,分别是叙述、描写、说明、抒情和议论,而在《幼儿园》里,我们也能看到这五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它们承载了“幼儿园”这个题材本身,同时也承载了张以庆以其猎奇的视角所蕴涵的深层社会文化意义。
叙述——没有故事的细节
张以庆在谈及《幼儿园》的前期创作时说,“一直到了第14个月我才总结出来要拍什么,之前是一种直觉的判断,是直觉告诉我‘不拍什么’。”作为握有内容选择权的创作者,张以庆从选择“不拍什么”,继而逐渐在14个月里捕捉到了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化的内容,他要拍的是大家看不到的东西。于是,《幼儿园》里记录了很多富于意味、情趣和内涵的幼儿园的生活碎片。可以说,整部纪录片没有用完整的故事来串联,也看不到任何明显的情节线索,张以庆用细节结构全片,其不同于一般纪录片的提炼方式,不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素材进行采集、加工,更是一种选择性的更高层次的创作。这些细节不同于观众固定思维模式中的幼儿园——上课、游戏、天真无暇的孩子等等,在《幼儿园》里,我们看到的是另一种独特的视角,张以庆选择将一般人忽视的生活细节拼接在一起。这些细节乍一看是琐碎的、散乱无章的,但随着影片的进行,我们能够逐渐找到前后的呼应与联系,比如孩子们嚷着“炸死美国王八蛋”,但同时又会不自觉地喝着可乐。——这种对美国文化根深蒂固渗透于生活的表现正是建立在对细节记录的基础上,张以庆善于在这些话语、动作上做文章,这里就体现了其作品中的主观倾向。就如他自己所言“你得把这个文章做下去,这就要有主动性了”、“我特别注意选题天然流露出的承载力,只有在这个阶段是我刻意的”。
因此,《幼儿园》是创作者通过选择、摄取具有“承载力”的现实生活场景、人物的生存状态,依着主观的心绪去超越直接纪录到的纪实影像,在清醒充分运用影像“表意功能”的前提下,经过重新建构,组合出流淌着创作者个人心绪的、记录着创作者独到认识空间的无故事化的纪录片作品。这种“主观的重构”便成为了真实影像下的“虚构的表意”,以呈现创作者的“情绪真实”。
描写——精雕细琢的画面
在镜头表现上,《幼儿园》同样基于一种客观中带有主观色彩的影像风格。说它客观,是因为全片选择的记录角度是低机位的平视视角,导演尽可能地把摄像机放低,以取得和幼儿园的孩子们一样的视角,展现的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此外,大量长镜头的运用再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原貌。但同时,当拍摄者耐心冷静地客观记录以及在一些场景中摄像机的长时间地停滞时,会让观众时而有一种间离感。这种间离感并非是不真实的虚幻感,而是提供了一个让观众静下来细细思考的空间,在笑过以后,重新审视画面里的孩子,发现其实他们就和我们一样,孩子的世界已无异于成人的世界。《幼儿园》在镜头、光线的处理上可谓精雕细琢,没有晃动、没有曝光不足或过度,一切都很细腻精致,这是导演所追求的作品外在的部分,至于内在的部分,就是其主观倾向的东西,便是观众从中读到的、感悟到的,在平稳的长镜头里细细品味到的那部分。
说明——消色之下的对话
张以庆说:“当你用画面的表达达不到的话,就要靠文字和解说来补充。”《幼儿园》没有用一句解说词,它的“说”是用对话完成的,那么让这些孩子们“说什么”、“怎么说”,就成为了创作者表达其主观思想的另一种方式。张以庆说当摄制组和心理专家在选择问题时,并非要特地去影射些什么,但当这些成人化的问题问出后,得到的竟然也是很成人化的答案,此时导演才发现“其实和孩子是可以用成人的方式去对话的,他所接受的都是成人的东西”。 孩子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不如说是他们周遭的大人灌输给他们的价值观、社会观、情感观、世界观,虽然里面仍夹杂着些许孩子纯洁的想法,但不得不承认,那颗心的确是被“污染”过的了。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背后是怎样一个家庭状况、他们的父母是怎样教育他们的,所以孩子的身上全是成人世界的影子。我想,导演在这里用消色的影调也暗含了一种无奈的态度,因为孩子们的世界与成人一样,充满了阴霾与烦恼,从暗黄的画面中,我们仿佛看到的是一个灰色的童年。
抒情——淡淡哀愁的《茉莉花》
童声无伴奏合唱的《茉莉花》在片中出现了多次,像一声叹息,烘托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这后期加配歌声的手法,是一种具有作者强烈主观倾向的做法,承载着张以庆独特的心绪和审视心理,也是我们成人一种自省的映照:在带着淡淡忧伤的婉转歌声里,我们根深蒂固的关于童年的美好,在孩子们身上化为一片透明的记忆,透露出的只有无奈和感伤。在叙事层面上,《茉莉花》的乐声往往在动静转换处想起,游刃有余地将段落单元连接起来,强化了对立处的统一性,仿佛一声叹息。
议论——看似缺席的在场
《幼儿园》全片没有一句解说词,没有我们印象中导演滔滔不绝的旁白式说教。张以庆在冷静旁观的同时,表现为一种“缺席的在场”。说他“缺席”,是因为他没有直接进入到观众所看到的片子本身,没有用画外音的形式来明了地说他想说的话,因此在表现形态上显现出的依然是一种客观风格,使观众感到真实、亲切,但说他仍然“在场”,是因为他的主观思索仍深埋于对题材、镜头、拍摄角度、剪辑手法等一系列的选择之中,每一个镜头的选择、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接方式等都是根据导演的主观意图完成的。张以庆在5000分钟的素材里,选择了这70分钟,用这样的拼接形式呈现给观众,都是源于他对这一题材的认识与思考,以及他希望观众从中得到一种全新的审视与感悟,从而激发观众从新视角的影像文化中去拓宽视野,培养新的思维习惯,并由感性画面再次上升至理性归纳和对审美意味性的认同。
这种认同不是导演强加给观众的,而是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的。张以庆的《幼儿园》让作为成人的我们在儿童世界里产生了这种相似认同,尽管画面上的形象并非我们自己或亲朋好友,但由于“他们”与“我们”类似,并为这种类似而感到惊讶,它颠覆了我们对于孩子的概念化的读解,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无异于成人世界的幼儿园,这里面有爱、有关怀,也有纷争、有暴力,有我们身边能看到的一切,于是幼儿园成了社会的缩影。——这是导演观察到的幼儿园,也是他想让陷入概念化思维模式的观众看到的。
安东尼奥尼曾说过:“每一种真实后面都还有一种真实,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我想,纪录片所追求的真实或许只是一种创作手段,深层表意才是创作目的,才是我们看到另一种真实的途径。《幼儿园》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用张以庆所洞悉到的“真实”画面讲述了他眼中的孩子,于是我们被震撼了,便自然而然地去接受这种全新的“真实”。
转帖http://www.mtime.com/my/cocoqi/blog/3072411/
其实这部高分纪录片挺差劲的,可以说浪费了大好题材,甚至后来让人感觉一切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摆拍。但我却很喜欢它,相信小时候上过幼儿园的八成可以从中找到共鸣,孩子的世界也和成年人世界一样,从小就是各种虚伪欺凌假模假样杀鸡儆猴。天朝的环境莫非真的适合赚钱,不适合抚养孩子?★★
---------“请你们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中国儿童的批量制造
张以庆说,“或许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是一则成人寓言。说童年是美好的,只是成人的一厢情愿;说孩子是单纯的,也只是成人的一种预设。《幼儿园》让我们在孩子身上看到成人社会。对于下一代,我们并不了解。
因为王菲的推荐,终于看了完整版。。。小孩的世界没那么简单,大人的世界没这么复杂。。。还有,武汉。。。
幼年时期所展现的属于人类那些毫无保留而纯粹度极高的悲欢、爱恨、善恶、愚蠢和智慧,其纯粹、强烈和直接的程度让我无法直视。第一天的分离焦虑撕心裂肺的哭,和最后毕业照上熟悉的坐姿——只想要忍泪唱起那句歌词:“不要走,大钟即使敲响你别放开手。”
【50:40版本】其实成人看孩子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也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只是有样学样而已,这种不平衡的缺失只有他们长大后在下一代身上才能弥补。愿孩子的心都纯净无比,孩子的生活都能无忧无虑。(大学时儿童心理学老师给我们看过孩子访谈的部分)
太好看,完全原生态,教育心理学读本。简直是面凸镜,折射出整个中国社会与中国人的面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可有些自小已丑陋的面容与话语,让人心中一凛。看一看,就怀疑中国二十年后也不会大变。哦哦,最感人是那呼唤妈妈后,一瞬间黯淡下去的小眼神吖…让我真想回到小时候被爸爸接幼儿园的一刻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差劲的幼儿园,但是只有从很差劲的幼儿园升入很差劲的小学才不会有心理落差,我们的服务都是配套的
除了难看的带下划线的小标题以及难看的片头名字体,同样不明白为什么单独采访的小朋友几乎全是小男孩。- -,(我常常在想这个片子究竟在表达什么,因为更多的我看到的不是孩子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耳濡目染的大人们和社会上的各种“德性”而对他们的影响!真可悲。)
我一直认为 没有解说词的纪录片才是好片。。这是张以庆最好的作品 他用14个月的素材带剪成了没有尿点的70分钟 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过去 让3岁半的非非看到他自己的现在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唱出“I love you”,却觉得“我爱你”是恶心的话、说不出口?为什么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就会被冠以“害人”的罪名而无法为自己辩护?为什么孩子会去憎恨没见过、甚至不确信是怎么回事的“日本鬼子”和美国人?
“看上去很美”的真实版 看后让人会心一笑 因为生活在shzy国家的我们大多都是在这种类似的环境下稀里糊涂地长大懵懵懂懂地随着社会摆弄,渐渐失去自我却浑然不觉,然后老去…可悲又可叹的人生..而我们再也不回不去那个没心没肺的年代 再也无法把悲伤的歌唱得那么无忧无虑 我们青春的小鸟一去不再复返…
“你爸爸是做什么的?”——“警察”“当警察要做什么?”——“收钱”“收上来的钱怎么样了?”——“给领导”
“爱,就是我把你抱着”
众生相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很不错,有现实意义,摄影构图很美,基本五星。
简介说的挺好的,除了被孩子的天真无邪打动之外,一些大人和外在环境所强加的价值观已经印在孩子身上了。他们不知道去辨别,只是吸收,然后长大了也便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道记忆。如果让8年后大班毕业已是初中的孩子们看自己,可会突然湿了眼眶,还记得当年的四季朗诵,还有勾手指约定的眼神么
哭的闹的打的骂的听话的调皮的恨的爱的,其实就是我们自己。幼儿园,一个提前的成人世界,一个微缩的世间百态。
一半是天使 一半是恶魔 尽是真
我们是在怀疑啊那本就自己的童年,谁都感觉单纯来的直接喜怒发的纯粹可为毛都不愿延续了。如果你记得那孩子焦急等待的模样那我说人生来就孤独你一定承认如果你记得死抓衣角不放嚎啕大哭的孩子,那我说人无论走多远其实都为了回家你也一定点头。如果你记得顽皮女孩被训斥那我说天性早被既定规则给扼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