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看完了之后会难受很久的纪录片。片子一开始,就是简短的幕后音讲述背景,然后就是雷梅的疯癫的呻吟,男主人公的叹气和满脸的愁云。当一家子只有一个人幸免于难,其他人都身患绝症时,生活开始变得无比艰辛。每一天都似乎是最后一天,日子是一天天熬下去的。但是为了孩子,小夫妻两个还是很坚强的在活着。霜降的时候雷梅去世了,她躺在推车上,眼睛无神的看着镜头,脸上有两只苍蝇。春节的片断温馨而美好,与之形成强烈反差。当片子的最后,拍摄者问没有病的大女儿,为什么不怕被传染,她皱了下眉头,什么也没说,电影就结束了。这样的回答,是无声的。
看到短评清一色骂导演虚伪的,有说片子烂不如徐童的《算命》的。《算命》,《麦收》里拍摄失足女时,怎么不说形式大于内容?
有说导演为什么只是拍摄而没有去帮助雷妹一家的。纪录片纪录片,单纯一个纪录片作品不应该以还原最为真实的一面为内容好坏标准吗?陈为军是拍摄者而不是救世主,准确的说不是一个直接的救世主,难道这部片子就应该讲述的是陈一人如何在一家四口临死前,以一己之力帮助这一个家庭的故事?那大可也只可去看一看好莱坞的个人英雄们如何救世界人民于水火中,岂不过瘾?
而谁又知道他私下没有对着家庭尽了自己一份直接的力呢?
有的说他卖这部片赚了28万,塞进了个人钱包。纵使有些评论者以资本家剥削工人般对陈提出要求,谁又知道他的28万除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再创作所需的资金外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没有被他用在了慈善上呢?(如果你向我证明这笔钱陈花的不干净,我立刻删评)而这些评论者的存款又有多少花在了他们眼中陈应该做的慈善事业上?他们的工作又是否会像这部纪录片给艾滋病人或是其他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群带来的影响大?
我看不过是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伪圣母去以完人的标准去要求一个比很多人勇敢的“普通人”罢了。
只有黑暗的深邃,才更能衬出光明的璀璨,于是一丝星火迸发出万丈光芒。纪录片从实事取材,镜头聚焦于一方庭院,尖锐的展示出艾滋病患者的生存状态。无需附庸风雅的气氛演染,被抛弃在时代背后的这群人潦草苟活的面目足够残酷。 光影编织的梦最终都会碎裂于现实中,黑暗里一丝星光为纪录片拉开帷幕,奠定了悲伤的基调。当长镜头平稳的进入家徒四壁的房子内,雷妹的面部特写与环境交错展现时,才明白什么是暗无天日的生活。这些鲜活的例子让人不寒而栗,是否足够警醒那些在“酒池肉林快活乡”中沉溺之人。数次拍摄坟地和一条有去无回的路,更添悲伤和孤寂。当玉米收成时遍地金黄,难得的暖色调和音乐插入,浅吟着这短暂的喜悦,但当音乐戛然而止,等待他们的是和未知的恐惧和更加冰凉的世界。 人间一遭,赖活于好死更是痛苦。雷妹坐在家门口,诉说着曾经的风光,可到如今,这辈子有吃有喝的小小愿望都遥不可及。当死亡已近在咫尺,却只想照张相片留个纪念,留下来过的痕迹。每个场景每个物件,都张着吃人的嘴,宣告着这个家的贫苦。蜡烛油尽灯枯,人也走到尽头。她的命如野草般卑微,一句话没留的离开,把半生化成一座小小的坟。岩井俊二说过,死亡不一定是真的悲剧。是啊,死亡对于雷妹来说,是在这世界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惨淡一生,天人永隔便是解脱。 情与人性的观照间,镶嵌着属于社会的印记。封建观念根深蒂固,所以寄希望于神佛,所以明知艾滋病也要继续生,只为求得一子延续香火。于是盲从成了生存之美学,一遍一遍重蹈覆辙。整个村子笼罩着死亡的气息,本以为儿子是半生依靠,未曾想成了一块心病。孩子一天天长大,赤着脚感受世界的温度,在小院子里埋下对未来的期盼。他的路还很长,可携带着艾滋病毒的孩子分明是社会口诛笔伐的牺牲品,将来的他或许深有体会,然后痛恨封建主义的劣性。 父亲总是扮演着顶梁柱的角色。在岌岌可危的家庭里更是如此。三个小孩,只有一个是健康的,父亲面对这些没有太多抱怨,日复一日的照顾孩子起居,找政府“讨”几百块钱,给孩子添置衣物,笑着面对生活的恶意。这样的一个男人削去傲骨,担负起母亲的角色,仍然有一份气魄。大雪纷飞,雪地里孤独的背影谱成了一首极尽悲伤的曲,是这个男人无助的人生。大女儿同样担负起巨大的责任。她只有二年级,连艾滋病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抱着弟弟姻熟的样子分明在宣告着作为大姐的责任。过早的触碰常人无法承受的冰冷,以后的人生才经得住更大的风浪。 逼入绝境总会有一线生机,就像过年时其乐融融的场面,尽管太多困苦,但好死不如赖活着, 在无穷尽的夜空中,寻觅散落无序的星光,在黑暗中熠熠生辉。
想哭……他是个好男人!
真实的中国不在奥运世博那样宏大的叙事里,真实的中国在克拉玛依的友谊馆、在河南的爱滋病村、在每天只能选择“好死”或是“赖活着”的荒诞的日常中。
秋日的下午,已经失去神志的雷妹躺在板车上,苍蝇在她的口里进进出出,她连赶苍蝇的力气都没有了。
当摄影机频繁的把镜头对准逝者的脸,并特别拍了几个特写后,对这部纪录片的好感全无,表达真实有很多手法,不能连人最后的尊严都要剥夺。
不得不说我还是看到了一点作者的功利心
7.5 真正的中国不在北上广深,而在更偏远的内陆。这是《垃圾围城》后第二部让我感到触目惊心的一部纪录片。我知道这件事在当下甚至未来的可能都是微乎其微的,但我还是希望每个生命的个体,都能有尊严地活着,并在此基础上追求幸福。
人与人间。
看着那几只歪歪扭扭的饺子,心里就堵的慌
有一类纪录片叫做“敢去拍就已经及格”
真实
沽名钓誉的导演,用艾滋病人的生命成就了自己的地位和腰包里的二十八万!
棒题材,拍得不好。因为所以,五星。
心灵的震颤
对本片的评价很矛盾,感觉导演在等候戏剧性的发生,但这个题材确实需要有人来拍
生命卑贱如蚁,高贵如鹰
当苍蝇停在妇人的脸上她闭着双眼无动于衷。心一点点的寒冷起来。没有经过太大处理就足以令人胆战心惊。
我们应该为我们都还活着感到奢侈,生命!
这导演提的那些问题我真想piapiapia扇他几个大嘴巴
题材是好的,只是导演太狗了,没有道德底线且功利心太重,问的一个个问题就像放屁一样。佩服马深义,生活已然如此,仍对自己的妻儿如故。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