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和男友一起看的电影,也是第一部两个人抱在一起哭到不行的电影,最后影片的结尾是我们两个人在爷爷爷爷的呼喊中抱在了一起,彼此亲吻着拥抱着,我尝着他的泪,吻着他的脸,一边暴哭痛哭,而男友则是隐忍的默默的流泪。看见男友哭了的那一瞬间有种当下就想嫁给他的感觉,大概是觉得我抚摸到了他最柔软美好的地方,而我也把最柔软美好的地方留给了他,不知道多年以后他是不是还会想起这个电影,若是想起这个电影,又会不会想起来被他温柔抱在怀里顶着两个哭成核桃眼睛的我,还有那一刻我想嫁给他的决心。
严肃,我爱你。
电影开始,爷孙俩放风筝,爷爷突然不舒服坐在那里休息时,他已知自己命不久矣。
他不怕自己离去,怕的是自己年幼又依赖自己的好孙子晨晨无法面对这份死别。
于是,爷爷在之后的日子里,有意无意的在教晨晨如何面对死亡,甚至连母亲的回归也不是突然而至的。
第一次面对死亡是那个已经去世的收信人,虽然他已经不在人世,爷爷却并没有放弃把信送给他,并没有说这个人死了,收不到信了,算了之类的负面语言,而是乐观的告诉晨晨即使人死去也可以收到信,风筝就可以把信带去天堂给他,无形中让晨晨对死亡后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幻想着那里有个天堂,幻想着人死后并没有消失。这是爷爷在潜移默化的告诉他人死后并不可怕,那里有天堂。
第二次面对死亡是爷爷病了在医院装死,想看看晨晨的反应,晨晨果然吓坏了,哭的不行,他舍不得爷爷,更是对死亡还充满着恐惧,所以他生气的离开了。回到家里他抱着爷爷说不让他死,那是真情流露,也是因为晨晨还不能接受挚爱的亲人的死亡。
第三次面对死亡是晨晨的老朋友老伙计荷兰猪的意外离去,因为是感情极深的朋友,所以晨晨抑制不住的号啕大哭,然而最后他还是平复了下来,去和小伙伴安葬老朋友们,坟边还有一个小小的风筝,因为他相信风筝可以让他和在天堂的荷兰猪交流,他已经在爷爷的影响下能够自己去消化死亡所带来的悲伤,这就是晨晨的成长。
第四次面对死亡,也就是最亲爱的爷爷,他真正的老朋友老伙计的离去。晨晨并没有哭的死去活来,并没有悲伤的不能自已,而是最后坦然的为爷爷庆祝了最后一个生日,一根根点亮生日蜡烛,烛光里的爷爷安祥地躺在那里,晨晨平静且坚强。这和之前爷爷假死而号啕大哭无法接受的晨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为什么要安排之前爷爷假死那段剧情的用意。爷爷九泉之下可以安心了。
最后的最后,那个寂寥的冬天,他用爷爷教给他的方式,把信通过风筝寄给了爷爷,这是晨晨对死亡真正的释然,这也是爷爷从一开始就希望晨晨能做到的不悲伤于死别,能够坚强的面对。爷爷用心良苦,晨晨不负其望。
所以这结局并不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刻意煽情,这结局是从一开始,爷爷就想要的结果。
天堂回信,美好的憧憬和对爷爷的思念,永远留在了晨晨的心中。
好像很少有人会来写这部电影的影评,因为几乎没有人确切的记得她的名字。甚至就连我自己,也是在很久之后才知道,这部我怀念了十多年的电影,其实叫《天堂回信》,而不是我长久以来认为的,《天堂来信》。但是在现实里,和很多朋友谈起来,几乎所有人都还依稀的记得,电影里那个慈祥的爷爷,那个会放风筝,养荷兰猪的小男孩。
故事似乎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又似乎很长,长到可以回味很多年。
即使是在今天,以成年人的眼光来看,我仍然无法准确概括,这电影究竟是哪里最让人难以忘怀。也许是从第一个镜头开始,明媚阳光下的那个风筝,鸽哨声在晴朗的天空里回响,老人和孩子的声音重叠交错,在故宫前面那片大广场上蔓延开来。
故事里的爷爷是个退休的邮递员,有风的天气里,总喜欢带着小孙子去放风筝。小孙子叫晨晨,是个被宠坏却又很懂事的孩子,像所有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们一样。这个家庭出现过怎样的变故已经无法知道,总之,忽然有一天,晨晨在国外的妈妈回来了,这是晨晨记事以来第一次见到妈妈。
意料之中的,晨晨和妈妈有了隔阂和争吵。为了让晨晨更好的接纳妈妈,爷爷悄悄搬回了老房子去住,事先没有告诉晨晨。晨晨发现爷爷走了,立刻跑回了老房子。在门口拼命哭喊着,爷爷,爷爷,开门,跟我回去,你是不是不要我了。爷爷也哭了,在门的另一边泣不成声,但是最终,爷爷也没有开门。这个画面,让我们所有人都动了容,无论是九岁那年的我,还是那时的爸爸妈妈。
终于有一天,爷爷生日了,晨晨和妈妈拿了大大的蛋糕去看爷爷,他们一起放风筝,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回家之后,爷爷累了,躺在长椅上,意识模糊,晨晨在房间里挂风筝,点蜡烛。就在这个过程里,爷爷安静的离开了人世。他眼中最后的画面,就是晨晨的背影。晨晨还不知道,他把整个墙壁都挂满了爷爷做的风筝,大大的生日蛋糕上插满摇曳的蜡烛。爷爷就静静的躺在椅子上,这画面有多安详,有多美,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也就是这个画面,让我怀念了十几年。
电影的最后,晨晨去放风筝,还是在一个晴朗有风的日子里。他把给爷爷的信挂在长长的风筝线上,放到了空中。因为爷爷曾经告诉他,如果有一天爷爷不在了,你就把信寄到天堂,写上爷爷收,爷爷就会第一个收到。
如果我问你,第一次因为看电影而哭是在几岁?还记得她的名字吗?你会不会已经记忆模糊。我想,对很多人来说,《天堂回信》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在你对善恶还懵懂的孩童时代,让你第一次知道离别的样子。
我们是不是都和晨晨一样,有过一个慈爱的长辈,或是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曾经,被娇纵被宠爱的感觉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有一天失去了才慢慢发现,真的永远也回不来了。曾经,我们是不是也相信过那样的谎言,相信有寄往天堂的信。大概悲伤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一个出口,安慰别人,也安慰自己。
看完电影之后,我去买了个风筝。有些话永远都说不出,有些人永远都听不到,但是,风筝知道。
《天堂回信》这部电影里面,风筝、动画片、荷兰猪、有音乐的生日贺卡、小风车、存钱罐、风铃、生日蛋糕、蜡烛和相框都有了。哪一个不是我们八零后的回忆?童年的我们也许都拥有过这些,它们在今天看来可能不起眼了。今天再次看了这部电影,还是和从前一样感动,我想我永远都不想忘记。
这部电影里的爷爷,让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好像没有妈妈只有爷爷,我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爷爷,是爷爷把我带大的。电影里的镜头对我来讲,一点都不陌生。还记得,第一次,爷爷送我去学前班,我哭着不让爷爷走。后来初中的时候,我过完周末回学校,天刚下过雨,乡间的土路泥泞不堪,爷爷就扛着自行车把我送上柏油马路。记得有一年春节,爸妈都在外地打工,没有回家过年。爷爷就带着我和妹妹一起过年,整天尽自己的能力给我们弄些好吃的。那时我已经读高中了,可还是不能帮上什么忙。每当我要伸手帮忙时,爷爷总会说“哎呀,你会不会,一边呆着去。。。",即便是现在回家,爷爷还是这样说。我在爷爷眼里始终是长不大的孩子。那年除夕,爷爷做了几个菜,和我们姊妹三人一块吃团圆饭,爷爷很高兴,和我喝了几杯酒。我当时觉得爸妈不在家,爷爷一人照顾我们三挺不容易的,而爸爸一直教育我”父出数长兄“,要教育妹妹,同时还要孝敬爷爷。想到这些我心里有些愧疚,就对爷爷说:”爷爷,您辛苦了,爸妈不在家,我又不太懂事,经常惹您生气。。。“爷爷听了说:”孙呀,爷爷哪里会生气呀?爷爷在家整天盼着你们放学回来,要是周末爷爷就在这路口等着看着,眼都瞅得不舒服呀。。。“我听后沉默不语,感觉眼睛酸酸的。
现在爷爷已经七十多岁了,前两年生了一场大病显得更加苍老了,腰也越来越弯了,但爷爷对我的爱不曾减少。这几年我一直在外地求学,回家的次数很少了。经常我往家打电话的时候,爷爷已经睡了。爷爷接不着电话就会向爸妈念叨”这孩子怎么这么久都没有打电话了?“ 等到和爷爷通电话的时候,他总是会说他身体很好,要我不要担心,好好照顾自己。然后就把话筒交给我妈,他怕电话费贵-----一辈子受穷,到老了还是不舍得。我回到家的时候总是要陪爷爷聊聊,他给我讲村里发生的事,讲自己经历的陈年旧事,这些都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感慨。我也给他讲学校里发生的事,讲老师、同学,讲自己的生活感悟。这个时候,爷爷就像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有时爷爷不愿意和我讲太多,他会说自己没有上过多少学,懂得少,说我读了很多书道理比他懂得多。爷爷永远都像他脚下的土地一样质朴,宽厚。
愿天下的爷爷们永远健康!
爷孙之间质朴的羁绊,成为了《天堂回信》最为动人的情愫,电影不仅用海外归来的妈妈为视角,巧妙的营造了剧情的矛盾张力,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以着点,更用生死,渲染出那源于亲情的离别之痛,相信以作别人世的爷爷,会收到那晨晨封挂在风筝上的生日卡。
小时候一个人看得瞎哭,最怕就是爷爷老
资料馆在同时段另有一部排片《二子开店》,c6看过,另评分远低于这部,于是选了《天堂回信》。怎么说呢,程式化太重,晨晨的念白似乎只是执行端的输出,缺少由内心生发的感染力,如果说这是童星的弱点,妈妈角色的使用则完全暴露出导演的引导意图。剧情完全以暖意为核心,一切叙事皆服务于此,过于明显的斜坡让剧情可信度打了折扣,甚至(刻薄一点说)称为宣传片也不为过。李丁老爷子的发挥是戏骨级的中规中矩,脱鞋帽那一段的“啊”“哦”回味无穷,可也被剧情绑架为一个支点。称不上可惜,也远算不上经典。
真的是从头哭到尾,我想,这大概是每一个由爷爷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抚养长大的孩子都会被触动的故事。说真的,长大后逐渐冰冷又坚强,但是爷爷奶奶甚至是父母的老去依然是内心最深的伤口。害怕自己长大他们老去,又害怕他们老去我还没能长大尽孝。希望他们都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这部电影是我到目前为止哭的最厉害的电影,每看必哭。我记得那个时候年纪很小,看后想要养一只荷兰猪,还跟别人说我最喜欢的动物是荷兰猪。每次到电影院看,我都哭的天昏地暗,不知道是不是年纪的原因,前两年又恰巧看到一次还是哭了。真的是很感人的电影。那时候很不喜欢电影里面的妈妈。想要一个那样的爷爷,我的爷爷从未给过我任何的关怀,对他的记忆只有每年过节的红包。
1.小时候,我自己养了三只鹅,但它们长大免不了被屠杀的命运,记得母亲和伯母夺去他们生命的时候,我痛哭的同时还骂了伯母,所以荷兰猪一掉下楼,至死时,我泪流了;2.我猜中了爷爷的死,却猜不到他竟然是在梦中如此安详地离去,或者说这个故事的结构和我预期的还是有偏差;3.一小朋友说他看得很伤心…
“新盖中盖高钙片,一片顶过去五片,一口气上五楼,不费劲!
三轮车,信,这两个意象今天看来有些“从前慢”的意思。那时信息时代还在远处踽踽而行,几未接触过电子的儿童有着充裕的时间与人做交流。而交流最多的,是疼爱他的爷爷。男人老了总像个孩子,就像是返璞归真,他们的交流与爱是卡通式的,漫画式的,足以让晨晨在成人以后带笑追忆的时候,落一滴愉悦又怅然的泪。童年时的离别大多是生别离与天人永隔。多年后我们会疑惑,那些人与事,果真曾有过吗?人世何其艰难,惟有爱最珍藏。
很纯粹和细腻的片子。这么多年,想到爷爷奶奶的去世,还是不能释怀。千万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本来看前半段还觉得评分虚高,后半段泪腺直接坏掉,真的是悲伤到呕吐。
亲密无间,难舍难分的的祖孙情,隔阂的母子情。小大人晨晨被爷爷带大,和爷爷相互依恋照顾。刷碗,骑脚踏三轮车载爷爷,放风筝,看电视,帮爷爷一起去送信,跑了12层楼结果送错了,爷爷生病住院,晨晨是户主来接他。爷爷一个装死的玩笑,却让晨晨带来难过。妈妈从外国回来来接晨晨,刚出生几个月就没见过他。他们住进了妈妈的家里,妈妈对晨晨的的荷兰猪还有一些坏习惯感到不愉快,后来妈妈在打扫房间的时候,不小心把荷兰猪扔到了窗台外摔死了,晨晨非常难过。妈妈做披萨吃,要晨晨去学钢琴,学外语。后来爷爷搬到了自己的老家,因为想他的老伙伴们,晨晨哭着喊着去找爷爷。爷爷过生日的时候他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和朋友给他买生日卡,爷爷做了很多漂亮风筝,爷爷安息中和妈妈一起点了很多蜡烛。晨晨放风筝给爷爷,希望他在天堂能给他回信。
印象最深的是李丁扮演的爷爷~很多年以前看的~看得直哭,~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今天竟在DOUBAN见到~
记得当时哭到快休克过去
王君正把一个极为平常的题材处理得流畅清新,影片有对爷孙真挚情感的赞颂,有对人与人心灵沟通的呼唤,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思考,以及对生命的必然归宿的豁达而伤感的态度。“天堂,爷爷收”。剧本赋予母亲的角色比较弱,对代际隔阂、育儿方式的矛盾表现,讲述得过于太表面了
爷爷告别的时候,孙子叫爷爷吃两片那段,眼泪就崩了。伤怀那两只荷兰猪,怀念李丁老爷子:腰不酸了,腿不痛了,走路也有劲儿了。8.2
这个电影刚刚想起来,心里一下子好难过。
爷爷就是那个,新盖中盖!一片,顶过去五片,方便!妈妈像吴君如!还有,那个小萝莉是谁?
特别感人……
给五星的都是怀旧情怀分……我突然注意到一个问题,其实可以通过自有彩色电影以来在北京拍摄的电影,依年代和季节排序,分析一下北京的空气质量变迁……
李丁老爷子仙逝了,想起这部电影。爷爷离开了,好难过
孩子是萌点,爷爷是泪点;几度哽咽忍不住,泪飞顿作倾盆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