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看完了《寻枪》,明面上是一个警察醉酒丢枪后,疯狂寻找的故事,故事的结尾警察假扮为罪犯想杀的人,骗罪犯打光了枪里的子弹。但看完后,有一种奇怪的感觉,感觉似乎影片想说的不止于此。于是上网看了很多朋友的影评,之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梳理出了我对影片主旨的看法,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先上我的结论:“偷枪”的是马山的“阴暗面”。这里我不认为马山有明显的两个人格,我更倾向于马山的人格中存在两个方面,即光明面和阴暗面,下面会展开我这样想的原因。
先说明面上的故事,不成立的最明显的几个地方:1. 突然出现的抓小偷情节。2. 李小萌出事之夜,对马山及其妻子的过度渲染。3. 故事结尾处奇怪的变换,买票坐车的一会儿是周小刚一会儿是马山,周小刚最后却是被绑在马山家里,以及突然出现在马山后面的“结巴”。
1. 抓小偷的情节。
看完影片,我最不能理解的就是突然出现的马山抓小偷的情节,突然马山就出现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突然就骑车抓小偷,最后缴获了一把“假枪”。这个最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前因后果,甚至没有场景、时间以及人物的自然转换,仿佛这整个情节和前后是完全割裂的。我想,导演是以这种方式告诉我们:这一段情节都不是真的。请各位想象一下,这段情节是不是就和我们平时梦境中会出现的一些情况类似,没有前因后果,突然耳边响起抓小偷的呼喊,一看旁边有一个骑车的小偷,但是我没车啊,怎么抓呢?然后一辆自行车就以一种荒诞的形式走到了自己面前。骑上车去抓,自己怎么骑都不累,小偷最后问大哥你咋不累啊,马山说你听到了那首歌吗?我听着这首歌,怎么骑都不累。如此种种,都是极其不真实,极其荒唐的,我想导演是在明确的告诉我们:这一切不是真的。
2. 李小萌出事之夜。
如果真像明面上的故事那样,杀李小萌的是“结巴”,那么导演为什么要在事发之夜,着重描绘了马山及其妻子在家中的行为,并且其中也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比如马山醒了好几回,灯总是开的,他很奇怪:我明明把灯关了啊?再比如,马山起床发现妻子不在,下床去找,发现妻子在洗脸,并且诡异的是,导演给了很久妻子脸的特写,妻子眼中满是惊恐(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导演为什么要安排这些镜头?还有后来,马山在拘留的地方问妻子,我昨晚是不是出过门?妻子面如死灰,非常隐晦地说,你确实有一段时间不在床上。这里妻子的表情,以及对话,都在向我们传递:背后另有隐情。我想一种合理的解释是:马山半夜起床,妻子尾随,目击到马山走进了白宫,不久听到枪声,惊慌中又返回家中,猜想肯定出了大事,马山说不定杀了人,第二天马山被抓,她印证了想法,才会面如死灰:马山这次肯定逃不掉了。
3. 结尾处。
结尾处明面上的情节:马山告诉周小刚,你可以离开本地,周小刚很高兴。后面我们看到一个看起来像周小刚的人,去买票,走在铁轨旁,买票时的脸是周小刚,走在铁轨旁时给了好几个后脑勺的正反打,我想这里一半是“石凉”,一半是“姜文”,后来警察到了马山家中,发现真正的周小刚衣服被扒光绑在了家里。“姜文”走在铁轨旁,“结巴”突然出现在身后,几乎是贴在他背后,朝他开了枪。这里有好几处不合理,假如马山只是想假扮周小刚,为什么还要专门跟他说,你可以离开本地了?直接打晕绑起来不就行了?还有通过后来我们知道,真正的周小刚一定被绑在马山家里,那么买票的,走在铁轨旁的,为什么还会出现真正的周小刚?还有“结巴”的出现,几乎是贴在马山背后出现的,这是怎么做到的,在四周空旷的铁轨旁,一个人接近到这种程度,另一人完全没有提前察觉,在我看来这完全不合理。
所以综合上述不合理之处,我得出的结论是:影片中存在大量马山想象的内容,“小偷”和“结巴”都是马山想象出的人物,意义在于对自己想不通的客观事实进行“强行解释”。比如:我的枪不是丢了吗?为什么我手里还有一把?哦,是我抓了个小偷缴获的,是假枪。抓小偷时马山是不是也说过,这就是我的枪,长得和我的枪一模一样。再比如:到底是谁想杀人?为什么要杀人?哦,原来是有个结巴,周小刚用假酒害人,所以要杀他。不然无法解释,假扮周小刚离开本地,杀人者就一定会发现并跟上来吗?按常理来说不一定。但结巴就是跟上来了,结巴怎么如此迅速地知道周小刚要离开,怎么能靠马山这么近都不被发现,因为“结巴”就是马山自己,是马山对自己性格中阴暗面的一种抽象,只有抽象出这么一个反派,这样一个敌人,才能和他之前的想象自洽。所以之前他跟周小刚说的,你可以离开本地了,不是对周小刚说的,而是对自己说的,只有这样,自己的潜意识,自己的“阴暗面”才能相信周小刚要离开了,我要动手了,否则如果只是一个外在的,卖羊肉粉的结巴,是做不到以上这些的。
影片中还有很多弱一点的暗示,也能印证我以上的想法,有一些其他影评也说过,比如:马山第一次见“结巴”,说你是结巴,“结巴”就开始结巴,说你爹是瓦匠,“结巴”又连连称是,正因为“结巴”是马山的想象,所以“结巴”的人设,就全由马山决定了。再比如:马山去问自己妹妹婚礼的情况,一问三不知,这合理吗?实际上妹妹每一个问题都回答了,只是马山潜意识全部忽略掉了而已。
综上,我认为《寻枪》的主旨,是与自己的阴暗面斗争。马山性格中有光明的一面,他知道作为警察要恪尽职守,在家庭中也要做一个好爸爸,好丈夫;他也有阴暗面,对李小萌的欲望,对周小刚的嫉恨,对妻子的反感。他被自己的阴暗面吞噬,终酿成大错,但他最后完成了自我救赎,消灭了自己的阴暗面。我觉得马山在精神上,是一个典型的希区柯克式的人物,看过《惊魂记》的朋友可能会和我有同感吧。
最后再多说几句,即使按照我上面的理论,影片中还是有很多站不住脚的地方。我的观感是,影片中有很多证据支持明面上的故事,也有很多证据支持我的想法。所以我猜,电影可能做过修改,才会出现又像猫又像虎的情况,可能审查人员认为,不管马山精神如何分裂,他毕竟是一位人民警察,还是受过表彰的警察,竟然最后杀害了一位无辜群众,这肯定是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可能影片的主创团队基于此做了修改?事实如何,我们其实已无从考证,能做的只有享受,影片带给我们的震撼和警示。
看起来这是陆川的处女作,其实是姜文的焦虑梦。
这依然是一个典型的姜文梦:出大事了,抢丢了,怎么办?
然后有一帮兄弟,其实是分身开始出谋划策:
周小刚:代表金钱欲望的分身。
陈军:代表智慧分身。
老树精:代表阴茎,而且他也是开车的,也就是犯罪同伙。而且,以前还是战友,还救过马山。
陈结巴:其实也是马山的分身,他要复仇。其实是姜文要复仇,报复曾经的黑社会老大,报复阉割他的人,报复不让他拍电影的人。
电影曲里拐弯说自己犯了罪,最后又通过几层人物关系,把罪恶转移到别的分身身上。这回梦境的典型手法,也就是抽离主角视角的手法,明明是自己犯事了,却变成是别人。当然,这件事自己也脱不了干系,因为枪是自己的,或者说那份犯罪冲动是自己的,在自己身上。
这是一个巨大的焦虑梦。转移到现实层面,很可能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姜文被禁止导演,不允许导演了,这对他开说是一个晴天霹雳,这部电影是他在消化这个阉割一样的事件。
第二层是关于女人的,这可能也是姜文的一个偷情梦。自己的枪走火杀掉了一个女人,在梦境中这个意象可以理解为偷情。2001年姜文妻子桑德琳带着女儿回法国,姜文认识了周韵,并同居。2002年《寻枪》公映。
这个片子明显带着那个时期姜文事业与爱情的双重焦虑。
看多了美国片,被这种海边腥味一般真实的方言片打动。陆川和姜文,用男人的视角讲一个男人的故事。追,寻,冲破你我他的顾虑和隐瞒,那不见却又被最终找到的,也不只是马山的枪。
从一开场老婆叫他起床的倒拍镜头(鬼子来了);宁静演的旧情人李小萌(阳光灿烂);去头皮砍下巴的超大脸部特写和说话磕巴(有话好说);自行车戏和刘小宁(本命年),直到终镜起身一笑又绕回鬼子来了。这么一路算下来此片像不像新导兼迷弟为领衔偶像拍的一部母题汇总传记片而这通常是著名影人退休前才会去作的?当然,如果致敬迷影才是陆川创作思路主驱动的话,也就意味着情节刻画与人物塑造必然处在次要位置甚至一度被扔到脑后,其中从李小萌身亡开始影片逻辑崩溃得堪比马山腹部中了假枪,所以也就只能给个……两星半。
音乐节奏吊得一笔,结尾神来之笔;宁静见姜文那段近景对话真真影后无疑,美艳撩人,值得反复赏玩;单车追贼的一段是全剧最爱!大概是陆川最好的一部片。极度情绪化,这才吸引人
陆川导演电影处女作,就能有姜文,宁静,韩三平的支持,实在是太幸运了。剧情上个人比较赞同认为陆川是想把男主角往精神分裂的剧情上去拍的解读。陆川用故弄玄虚的手段,避开审查的麻烦,拍成了这部风格怪异混搭,有些四不像的片子。尤其是在剪辑上,非常反主流,反常规。太怪,太乱,但也值得回味
据说拍摄现场导演被主演逼哭。有非常多的跳切镜头,第一人称视角镜头感相当地给力,全局你跟着姜文走就不想停了。7.9
结尾是这样的,马山终于找到了丢失的枪,但是拿枪的那个人偏要去找那个开假酒厂的报仇,马山用计将枪里的两颗子弹逼出来,这样他自己便中了两枪,那人慌了,过来看,马山立马把那人拷住了。我们看到马山昏迷,然后镜头一转,马山一脸解脱的笑沿着铁轨走来。这明显是超现实嘛。
老实说看的时候就感觉的到浓浓的人格分裂气息,“说来奇怪,我见到你就不结巴了”,但我喜欢更多的是故事片的气质和镜头的运用,有点像后来的《王的盛宴》,可恨的是拍人格分裂就大大方方地拍不要像那些二流导演故意剪辑出一个多重解读的故事。
在目前90min公映版里,《寻枪》的结局是被改动了的,因为原剧本有些不和谐,也过于戏剧化。而原剧本里那个反派,本来是韩三平相中的,不过戏份实在多,他没功夫演,所以取消了。真想看看美版120min是什么样子的。这也是姜文自执导筒之外唯一一部监制的电影,可见此片有多少姜文成分...
姜文的风格掩盖了陆川的才气,但至少十年前,我们仍能看见他心里涌动的才华。可多年过去,却早已渐行渐远了...
以陆导演现在的真实水平来说,这部片子是不是百分之百出自他手,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在看来结合宿醉,偷斧头的人,乡镇悬疑等要素,再加上演员选得好,人家把导演的工作顺便也做了,所以说此片不好看应该不会能但若非要含沙射影,指桑骂槐,这又有何必要呢,真有用吗!
人生其实一直都在找寻,名与利,灵与肉,情与真,你说你在寻枪,其实你何尝不是一把被生活折磨到走火的枪,岁月早已为你上了膛,一颗射向欲求不得的臆想,一颗射向贫瘠乏味的真实,灵魂在古镇小径上跌跌撞撞,直到出窍的那一刻终于有了解脱的快感。
陆川的导演处女作,有人说是翻拍黑泽明的《野良犬》,不过这不是中国人写的同名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么?《寻枪》不同凡响的地方在于———它或许可以做一个分水岭,代表着一批被影碟熏陶的小青年,开始在壁垒森严的制作体系外扣击主流电影的大门。韩三爷还客串了,比较亮。
【A】毫无疑问,这就是属于姜文的作品。影片的气质也和姜文本人一样,狂放:从开场的叠化转场中就生成一丝荒诞气息,发现丢枪那一刻所加重的摩擦音效实在是妙绝,随后现实与幻想的交叉剪辑以一种直接有效的运动对比(手持与轨道)突出情境。近乎是完美的开场,短时间内的影像拼接生成无限能量,极尽生猛而细腻的作者表达。在这之后便是类型的跳转,超现实手法的入侵,景框与演员走位相互撕扯,诡异氛围下聚焦个体的焦灼心理,以及妖艳的后摇气质。可以这么说,这可能是姜文拍过(至少是他主导)最痛快的一部电影。
与其说是陆川导演,不如说是姜文篡位
事实证明,这片子好不是因为陆川,而是因为姜文
哪有吹的那么牛。陆川当导演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
姜文监制并主演,无论对这部影片的评价如何,姜文都至少占了一半的功劳,前半段看起来是个有趣的故事,说是悬疑其实更像是个黑色喜剧,可惜的是后面20分钟崩坏,太多快切镜头与快速剪辑,也无形中透露出了导演的“技穷”,很多地方交代模糊,有点仓促收场的意思,姜文的个人戏倒是从始至终都很精彩
基本是姜文撑起的片子
这是姜文的电影,不是陆川的电影。正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以马小军的幻想为骨骼,结构起《寻枪》这部电影的是马山的臆想与谎言。就像《罗生门》中的武士一样,死后的亡灵也会说谎,他在掩饰明知故犯的邪恶情杀,也在嘲讽云凹镇无处不在的“升平人瑞”。
形式主义太厉害了,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