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1.刘素刚老师根据真实故事编写出《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话剧是荒诞性的,电影赋予了其哲理性。
2.尝试对原来中国电影规格化模本化的突破,《死者》这种灵魂拷问的形式可能是一个突破的机会。
3.时代不同观影接受程度的变化:文化艺术应该百花齐放,不一定要按照一个规格。最想告诉观众去挖掘自己观片的感受与想法。
4.改造舞台戏,注入三个空间:历史空间(西安半坡村、城墙,做1:1的兵马俑),现实空间,幻象空间(死者的访问)。
5.副导演秦川,贡献了很多想法。摄影师赵非,张艺谋同班同学,与伍迪艾伦合作了几部电影,在《死者》中拍出了强形式感。
6.女性形象鲜明(敲鼓、恬恬、女警),男主不是鲜明的阳刚形象,不自信,要他木讷的状态。导演跟男主扮演者常兰天的“博弈”,经常敲打他,让他进入不自信的状态。女主扮演者林芳兵,要她进入孤独的状态,还因此误打误撞开除了现在知名歌唱家谢东。
7.西柏林电影学术研讨会,称其为中国难得的“哲学电影”。
8.《死者》后两年没有拍电影,到后一部作品《过年》风格变化很大,黄导创作的分水岭,是电影史上一次重大的艺术探索。因《死者》在1987年被批判为资产阶级自由化。
9.黄导原先认为“一百个人里有一个人看得懂我的电影,我就会继续拍。”贺敬之先生与黄导谈,认为艺术应该立足于大众。黄导这代人在批评与帮助中成长。
10.1988年拍乡镇企业家的纪录片,为《过年》《龙年警官》奠定基础。
11.片中大量象征性的生殖崇拜元素,并不是女性电影,但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很生动。
12.黄导时隔几十年重看,确实存在很多遗憾,欣慰之处在于曾经年轻过,曾经为艺术大胆的探索过,年轻的艺术精神。
评分:7分
这是一部1987年的老片子,电影在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导演黄健中在一段早年采访中描述了他的拍摄理念,他说电影构建了三层空间,第一层是现实空间,第二层是心理空间,第三层是灵魂空间。个人的内心总是埋藏在意识层面之下,灵魂的真相需得深入挖掘。现实是主体构建出来的现实,每个人的现实都是不同的,面对同一个事件不同当事人内心各异。道德滑坡的背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它看似由各个偶然集结而成,但是深处挖掘下去却会隐约看到一个同源的病根。个人构建群体,群体也在构建个人,社会风气与文化氛围的浪潮席卷着每个人,只有把个人放在环境中去审视问题才会变得明晰。电影以死者的亡魂拜访当事人的潜意识的巧妙方式将环境与人物内心进行了独特的刻画,用象征化梦境化的场景展现了新闻事件所折射出的精神现实。叶肖肖的亡魂直接来到了当事人的梦境,一个男人在梦中懊恨自己不是捉贼的英雄,他渴望荣誉,嫉妒他人的名声。这是某种酸楚的男性自尊被刺痛的时刻,然而他却未曾见义勇为,只觊觎他人的光环却忽视了英雄流血的代价。
除了梦境空间以外,电影还构建了更深一层的灵魂空间,它从女主的内心浮现,连着更遥远的部落时代,代表野蛮而原始的心理冲动。裸女击鼓的情景是充满原始生命力的,鼓被做成了乳房图腾的形状,她是女性力量的代表。原始情景分为几个层次,裸女击鼓带有源头和开端的意象,之后的情景里女性逐步被男性束缚,继而被男性群体祭献,女性原则被男性原则取代了。
电影比较明显的在弘扬女性力量,女性精神遵从的是情感而不是规则。当服从与伪装的风气让人就变得木偶化时,女性却会因为本能而保留下最真挚的母性情感。男主“不是个好演员”,不适合扮演一个假面角色,他其实是女性精神的代表,是“非典型的男性”,他被唐甜甜所代表的女性精神所接纳。
公交车象征着整个社会,车内包含了男女老少,是一个社会细胞的横截面,当镜头聚焦于擒凶事件时公交车成为了检验集体道德的一次抽样调查。(由于我看到的电影版本实在模糊,公交车上标记的起始站与终点站文字没有看清,只瞄到一眼残影,“某村(?)到火化场(?)”,如果终点站是“火化场”,那么似乎在暗示这趟车携带着颓废与死亡的气息,缺乏希望与生机。)
电影中有几个比较有表现力的超现实主义情景,兵马俑是鲜明的文化符号,在这里它象征历史的延续(与衰败)。残破而半掩的兵马俑寓意受到禁锢的人,这是抽象意义上的人,他们是陪葬品,是失去了活力的人。与此相对比的是兵马俑坑上大群光着身子的孩童,他们没有受困于僵死的文化,没有束缚夹持,孩子群体代表未来的希望。导演对于孩子寄予了厚望,他们所在之处高于兵马俑坑,孩子对下面的灵魂困境发出哄笑,欢呼着离开了这里,走向了未来。电影中的女性同样是被导演赋予积极意义的,名叫“亮亮”的盲人女孩明辨是非,报警抓凶的小女孩单纯而勇敢,她们作为女性支撑起了基本的良心底线。
第二个超现实场景是石头塑像,这些塑像统一被砍掉了头颅,简言之象征“没脑子”“没自主性”。(石头人集体服从一个石祖符号,这是基本的群体形态。)兵马俑坑在历史维度上展现人的僵死,石头雕像则是从空间维度揭示失去自主的当下群体。当事人在石头雕塑中有一一对应的坐标,面对歹徒退缩的男性依次出现在石头群中被审视。丢钱包的处长占据的是石祖位置,他象征着阳痿的群首。舞刀的男人私下里气势汹汹,危机面前却不敢担当,他代表一种虚假的尚武精神。
第三个超现实情景是唐甜甜的塑料裸女模特,这也是现实与魔幻交接的空间,当叶肖肖在公交车与歹徒搏斗遇难后,对应的塑料模特也倒下了。这些模型主要象征着被禁锢的女性,模特是“塑料人”,是摆设,仅剩躯体,话语权是丢失的。女性力量被男性压制,男性规则又陷入萎靡,这是片子的核心表达。
管理太平间的老头同时也象征着管理阴阳两界的“守门人”,是他把叶肖肖的鬼魂从充满雾气的太平间(象征地府)带出来的。通过太平间里灵魂还阳的情节,电影实现了从现实空间到超现实空间的过渡。
现实空间的部分同样也充满了形式感,警察调查时回答者都带上面具隐藏起了真实的自我,每个被调查的人展现一句或者半句内心独白式的话语,这些带面具的人象征残缺而虚假的灵魂。给男主盖棺定论的过程也是现实空间里的事件,叶肖肖死后成为了一枚棋子,时而被染成黑色是批判的对象,时而被染成了红色是歌颂的典范。从“生活作风问题”到“英雄追悼会”,这是一个死者的存在方式,现实自带荒诞效果。
前卫、先锋,实验性质很强,仪式感很重,有很多符号化的形象,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凡人,因为在公交上见义勇为,却被人诬陷为流氓,一个好人被污名化,车上一众人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帮助他,这种视而不见的冷漠害死了男主,只有女友一直在为他正名,公车上只有一个瞎女和一个带着红领巾的小女孩是真心想帮助男主,可是一个是瞎子,什么也看不见却什么都看见了,一个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女孩,看见了也不能上前提供帮助……
还是个风流的个体户。一直都是当配角(舞台上),这次能当主角了(追悼会)。我一直不喜欢开会,这个会(追悼会)是最后一个了。
死者肖肖对公车上生者的访问,他原谅有人为了自己的失明女儿,原谅新婚夫妇,原谅戴着红领巾的女孩子。他76年交了入党申请书但“他们都忙没回复”,死后却成功入党,而申请书早已找不到,自己已经写不出字。
一百个光屁股小男孩,被偷者身后生殖器样的石柱,肖肖的婴儿时期光屁股遗照,还有裸体铜像…这恶趣味。
由肖肖和恬恬兵马俑堆里弹吉他的图片而来,喜欢恬恬的长发和黑色连体裙,喜欢姿态各异的裸体模特,以及一群白衣真人和模特在一起,喜欢舞台上一排面具人,喜欢种种画面感和隐喻,喜欢错杂的时空,喜欢话剧的仪式感,他们三人把手放在蛋糕上,喜欢1980年代这样的大陆电影。是奇幻的艺术的,是脑洞大开的,那个奇怪的时代。
用艺术的抽象的手法,讲述那个真实的故事,反映和批判社会和人,电影的魅力。
没赶上2021资料馆黄建中回顾展只能看一个画质糊到渣的92分钟版。可能中国电影史上数得上号的形式主义向神作(真·阴间电影哈哈哈)。叙事极有可能受启发于《罗生门》,但视听上可能还是颇受左岸派(尤其《去年在马里昂巴》)影响。批判的力度是有,但指向性今天看可能还是有点不太精准(最狠的点咋能落在76年的入D申请书上呢???问题是这个吗???)
揭露社会道德冷漠的实验cult之作,搞的荒诞戏剧那套,舞台感很强还有乱七八糟的行为艺术,当年想必很前卫如今看来只剩雷人和奇葩;入党申请书不要太好笑;给女主的美腿和放到如今都不过时的衣着品位加一星;想到伍仕贤的《车四十四》。
电影资料馆2号厅,八十年代的本土超现实主义,很有意思。 79
当年的林芳兵,现在不知道在哪里。黄健中一直都是很前卫的,可惜懂的人不多。
此片网上似已绝迹,幸得还有资料馆。87年的先锋电影,现在看依然前卫得可以。各种当代艺术符号缠绕,舞台剧化场景混搭原始生殖崇拜,在小厅的暖风熏陶下,小睡数次,又每每被恐怖配乐和空寂的浪笑声惊醒。穿插死后被追认党员以及裸体雕像等现实调侃,整个观感实在是先安逸再惊悚后滑稽的超值三合一。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很神奇。在国营制片厂体系限制下的体制内创作者通过获得允许的大胆尝试探索,造就一批独属于那个年代、空前绝后的佳作。本片的实验、先锋、魔幻至今仍是超越时代的前卫。由话剧改编的此片有剧场风格的表演、冷峻的色调、充满现代艺术元素的布景,徘徊在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反复地质问人性的缺陷、深刻地批判大众“平庸的恶”,发出至今仍振聋发聩的灵魂拷问。原始鼓乐、现代舞蹈、模特雕塑、兵马俑、巨石阵、面具穿透历史与当代、愚昧与良知、压抑与爆发、生存与死亡,构成魔幻的基调。裸体雕像下的火线入党讽刺至极。玻璃幕墙前的长镜头移动摄影调度可圈可点。常蓝天面对这自私残忍的世界,无奈中带有追问真相的坚持,仿佛一代知识分子的化身。林芳兵反抗中保持毫不妥协的坚定执着,非常动人,气质出众、惊艳。
一上来就是一个乳房的特写,震撼
童年看过的优秀国产电影,八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在短暂的春天里的绽放。很多非现实,意识流的东西在电影里呈现,而内核并不复杂,反而更加赤裸裸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状态进行批判。有趣,有趣。
有幸观摩遗珠,先锋手法搁现在仍有超前意识:荒诞戏剧程式化舞台;声画不对位;跳脱配乐衬托,外加东方神秘主义与生殖图腾,整体阴森恐怖,但现实部分却傻气十足,死者灵魂手写入党申请书、裸体雕像追认党员的情节,惊悚又滑稽,气氛独一家。
中國和蘇聯幾乎在80年代中後期這同一時間迸發出各種魑魅魍魎和怪力亂神般的電影。雖說這部片是一部道德電影,但是前衛的元素確實讓人眼前一亮。這片在華語片界堪稱一奇葩。
“我是谁?这是要不断认识和不断回忆的“为黄导道一句 可惜了。既生瑜何生亮?黄导被招安,姜导才得大放异彩
荐,眼花缭乱的80年代国产电影之一种,很厉害的实验电影,算是当代艺术之一种呈现了,古今交错,虚实进退,诡谲神秘,一出场就是裸女击鼓,摄影、置景、音乐都很出彩,题材也很有意思,见义勇为者不得善终,死后灵魂复活去一一拷问当事人。今天的国片,除了技术和资本升级了,对于各类题材的勇敢尝试、电影人的大胆思考、叙事上的个性化路径,几乎荡然无存了,当然,这个问题不能全怪作者们……一个黄健中,一个黄建新,80年代不能忽略的作者导演。
前卫大乱炖,当代艺术的符号堆砌,矫揉造作,不明所以。片中体现出的80年代的先锋意识,在当下华语电影中已完全绝迹。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从击鼓者、兵马俑等符号来看,编导有意讲民族文化反思表现其中,即历史对当下的访问,然而除了结构性的符号之外,却不了了之。一代女星林芳兵真是美艳!
八十年代中國電影美學反面典型 特別是對舞台劇的借鑑成了本片巨型敗筆 感覺導演就是女主角這樣的人吧 想給她ㄧ槌子
80年代中期正是“前卫艺术”的创作思潮,黄健中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正是艺术氛围的产物,电影根据同名话剧改编,所以影视语言上也更直白,可内容却是典型的表现主义,色调阴暗,怪异的视觉构图加上充满象征性的场景,让这个见义勇为的死者周遭世界充满了批判性。可电影又太急于批判,欲盖弥彰的教育味道致使电影落入窠臼当中,整体来看就是三十年前的《驴得水》,不过就这部电影论艺术素养,黄健中真是完爆下几代人的。
魔幻现实主义 很难想象中国大陆还有这么先锋的电影 音效慎人 画面和布景充满仪式感和神秘氛围 影片探讨的主题放到现在仍然不过时 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80年代的黄健中太牛逼了。最后对一个死人说,你的入党问题解决了,真是毛骨悚然。写不出入党申请书的笔,怎么也得穿件衣服的裸体雕像,换个角度就变成生殖器的无头人……生前的龙套,死后的主角,都不是真实的你。(林芳兵好腿!)
令人惊讶、叹服;知道80年代厉害,但仍旧超乎想象,这部片子放现在看都时髦得一塌糊涂。怪不得导演说是他自己最偏爱的一部作品;刘索拉配乐亮。看过后不禁感慨,现在的电影市场是怎么了,从来不缺好导演与编剧;男主现在经常在婆妈剧里演知识分子、唯唯诺诺的老好人父亲,真不知心里有没有落差!
无上装哨牙野人鼓,光屁股小孩围观兵马俑土坑精神世界;还魂看守鬼门关,黑绳圆阵捆绑术,深度睡眠武术家,激吻不闻身外事,领导干部木偶诱惑,盲女生日降灵蜡烛,死者点不燃火柴且写不成入党申请书,讨厌开会的灵魂不得不奔赴自己的追悼会,冥婚办证解决非法同居作风问题,四万抚恤金裸体烈士像……卡夫卡人物乱入生硬政宣教化语境,当年放映看跑百分之九十以上观众,87年批资产阶级自由化被抓典型,随后拍民营企业家纪录片催生了《过年》;为三十多年后本片的放映重找故友,才发现对方已在几年前离去——关于导演的故事的故事,也蛮有意思#中国电影资料馆#
《黑炮事件》点燃的中国城市电影浪潮在80s末迎来高潮,而后便是对现代化与现代主义的彻底失望,对城市的现代性想象同时荡然无存,但87年的黄健中似乎已经洞察到了城市化进程中无可避免的漠然情感,并在与80s兴起的装置艺术、实验戏剧的联姻中进行了对社会公共事件的创造性搬演,博取众长的方式让电影受到了各界艺术的滋养,《去年在马里昂巴德》中模特式的表演在影片中直接被具化为实在的裸体模特,就像车上的众人般见证罪恶的发生却无动于衷。初期介入案情的警察随着真相的水落石出渐次退场,黄健中使用闪回调查案件的手段也让位于庞杂的符号拼贴:图腾式的菲勒斯崇拜、双重曝光剥离出的异质精神,巨量的能指汇聚而成的能量已经逾越了导演的控制阀限,结尾以一个东方奇观匆忙收场,露怯之余尽显调度的疲惫。2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