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部库布里克,接近完美收官,回头来看,这13部重要的不是技术手法运用得多么出类拔萃,而是每一部都引起我的思考,且思考的内容各不相同。技术会过时,而对道德、法律、战争、家庭、犯罪、人的精神世界和命运的探讨,却是比技术更有生命力的。这是库布里克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先说这部的几个点,再说一下感悟。 演员很出彩,除了老Kirk Douglas,还有顶级演员Laurence Kerr Olivier,《控方证人》胖律师Charles Laughton,两名贵族间只动口不动手的戏相当精彩,前者的隐忍和野心,后者的狡诈干脆,都刻画得十分到位。 特别说一下扮演奴隶贩子的演员Peter Ustinov,表演相当浑然天成,自然而有张力,不输主角,绝对是气氛担当,得奥斯卡男配实至名归,十几年后他扮演了大侦探波罗。 观看中的几个point: 角斗士正在生死相拼,台上的看客甚至没在观赏,而是热切咨询着他的未来前途。这样安排虽然刻意,却成功引起了观众对于贵族的厌恶和对立情绪。 男主与黑人互博是第二对,第一对被忽略,只听见了声音,把镜头对准了坐在里面的男主与黑人,这样的安排给观众时间培养情绪,也避免第一对就吸引观众注意力导致对第二对降低新鲜感。个人觉得,是黑人的死激发了男主的反抗精神,女人被卖只是导火索。 有个地方感觉少点戏,两个贵族大佬计谋相反,刚演完格拉古跟凯撒说他串通海盗私下放走奴隶大军,接到斯达巴克斯处,马上就海盗翻脸不认账了,衔接处少了克拉苏收买了海盗并找到帮手的部分。可能这样安排是为了给观众措手不及的落差感,但我一点没体会到落差,只感觉到了少戏。 几个大场面人多的戏确实挺恢宏,因为片子是在《宾虚》成功以后拍的,所以也算跟风。动作戏自然不能同今日相比,泛泛可陈。当然,重要的还是故事,动作戏再好也好不过中国功夫,场面再大也没有中国人多。 战败后,众人争先恐后冒充斯巴达克斯“I'm Spartacus.”确实比较感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也必定是这群勇士们的结果。如果是我,我可能会战斗到最后一刻。当然,这样的剧情只是为了戏剧张力。 有点感想:我们古代有没有这样追求自由的故事?想想也就《水浒传》还可以,结尾都是悲惨的。 国内古装的战争片多拍的是诡谲的计谋,出神入化的战术,华丽的动作戏,缠绵悱恻的爱情,勾心斗角的宫斗。 思想境界能拔高的目前还没看见。 时至今日,人类有了进步,在大部分国家买卖人口是犯法的,奴隶制消失,没有人被钉在十字架上。 但只要有人,就有阶级,就有剥削,一些人为了生存就要为另一些人的欲望而劳动,一些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经济上奴役其他国家。 惩罚似乎更人道了一些,但战争依然存在,核弹不比十字架更有人情味。 乐观地说,对人类有点耐心吧。 悲观地说,没有耐心也得受着。 现在是最好的,未来并不一定值得期待。
2020年2月6日更新:
现在,牡蛎还是蜗牛,确乎是一个问题了。
不要问钟声为谁敲响,每一个人都得回答问题。
嘘~
—————————————
Spartacus未来的左膀右臂Antoninus(Tony Curtis,《热情如火》《成功的滋味》)最初是罗马贵族Crassus(Laurence Olivier)的奴隶。他为主人伺浴的戏最初放映时删掉了,DVD里得以恢复。Oliver关于吃牡蛎还是吃蜗牛的台词是电影史上著名的小gay暗语。 整场戏用略微俯视的固定机位拍摄,全程用全景,没有切近景或特写,摄影机和浴池之间隔着一道薄纱帘幕。Crassus坐着,Antoninus在他身后。舒缓的背景音乐配以缓缓的水声,有点神秘,有点撩拨。 Crassus:Do you steal.Antoninus? Antoninus:No.Master. C:Do you lie? A:Not if I can avoid it. C:Have you ever dishonored the gods? A:No.Master. C:Do you refrain from these vices out of respect for the moral virtues? A:Yes.Master. C:Do you eat oysters? A:When I have them,master. C:Do you eat snails? A:No.Master. C:Do you consider the eating of oysters to be moral and the eating of snails to be immoral? A:No.Master. C:Of course not.It is all a matter of taste, isn't it? A:Yes.Master. C:And taste is not the same as appetite and therefore not a question of morals, is it? A:…… C:Hmm? A:It could be argued so,master. (走出浴池) C:My taste includes both snails and oysters. 如果不从小gay的角度理解,这场浴室戏的台词句句莫名其妙,全部离题万里。如果从小gay的角度理解,是句句精心设计,不仅有关这两个角色,也有关整部影片;正因如此又太过小gay。所以无论怎样它被删掉一点也不冤枉。 (掀开帘幕,走到外室) C:Antoninus,look.Across the river.There is something you must see. (从Antoninus的角度看去,Crassus看向露台外;露台下是一条蓝色的大河,河对岸一队罗马士兵沿河列队行进) C:There,Boy,is Rome.The might, the majesty,the terror of Rome.There is the power that bestrides the known world like a colossus.No man can withstand Rome.No nation can withstand her.How much less a boy!Hmm?There's only one way to deal with Rome.Antoninus.You must serve her.You must abase yourself before her.You must grovel at her feet.You must…love her.Isn't that so.Antoninus? (说到这里,Crassus转身,Antoninus已经不见了) 将鸿篇巨制的《斯巴达克思》精简到极致,略去平民一方(Charles Laughton[《猎人的夜晚》《控方证人》]饰演的Gracchus),就是Spartacus与Crassus之间的路线之争,美国的自由民主平等和罗马呈金字塔状的贵族统治谁能胜出?在历史题材里,谁活着,谁死去不是编导能说了算的,只好看谁能得到爱,谁得不到。 Crassus心仪的女奴Varinia(Jean Simmons,《远大前程》《哈姆雷特》)成了Spartacus的女人为他生孩子还不算;他看中的男奴Antoninus也投向了Spartacus,并且至死不渝。Crassus的挫败是双重的,他打赢了战争,却成了电影里的败北者。 在上面复述的两场戏里,Crassus想全面征服Antoninus,从两个层面向后者布道。浴室戏中,Crassus试图说服Antoninus爱女人还是爱男人只有关taste,与appetite无关,更与morals无关。而后者只是唯唯而已。下一场戏里,Crassus诱惑后者献身于作为权力本身而存在的罗马,让他自己迷醉了,竟然没有注意到这番言论反而让Antoninus选择了离开。 Spartacus兵败后,他和Antoninus双双被俘,Crassus让二人决斗,胜出者第二天将被钉上十字架。死于利器比在十字架上慢慢死去仁慈太多了,两人都想杀死对方。Antoninus被刺中后说,我爱你,像爱我自己的父亲一样。Spartacus看着他的眼睛回答,我爱你,像爱我无缘相见的儿子。然后两人紧紧相拥,脸颊贴在一起,直到Antoninus停止呼吸。 在古希腊,导师和少年之间的爱说司空见惯都不够,应该说是制度化的。Kubrick处理“伟大的友谊”做到了既隐晦,又精到。他的非人性化倾向在Crassus这个角色身上也初露端倪。
牙齿不行,骨骼就不行,这张嘴不合格,这家伙是纸老虎。 斗剑士就像匹种马,必须养尊处优,会有人帮你们涂油,沐浴,刮胡子,按摩,教你们用脑袋思考,好的体格配上笨头脑,就像生命本身一样廉价。 愿幸运之神眷顾你们。 你不像我想的那么笨,甚至你可能很聪明,而那对奴隶来说很危险。 斗剑士不交朋友,我们如果被安排在竞技场上厮杀,我就必须杀了你。 我不是动物。 你知道,我们的共和国,就好像一个有钱的寡妇,大部分的罗马人爱她如母亲,但柯萨斯却梦想着,要娶这位寡妇。 身为贵族最大的缺点,就是有时候你不得不言出必行。 别奢望会有盛大的欢送仪式,我们已经被人当傻子,千万别再自取其辱。 高贵的罗马人,像动物一样的厮杀,你们的新主人,正在打赌看谁会先死。 我们该为以后打算,不能只顾着饮酒作乐。 有酒的时候,谁会想到以后。 一支由斗剑士组成的军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军队,一位斗剑士,抵着上两名罗马士兵。 我们是击败了罗马卫兵,但不是罗马军队,他们会作战,我们不会。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可以击败任何罗马军团。 我们需要一支庞大的军队。 我们会有一支军队,出发后,只要我们能释放每个乡镇、村庄的奴隶,还怕没有庞大的军队吗。 不要让我离开你。 我们的体质都容易发胖,胖的男人讲理,愉快,而且冷静,你没有发现一个定律,暴君都很瘦。 你心里在想什么? 我自由了,但我懂些什么?我甚至不识字。 你懂的事是学不到的。 我什么都不懂,什么也不懂,我希望什么都懂,我想要,我想要知道。 知道什么? 所有的事,为什么星星会落下,鸟却不会,为什么太阳要下山,为什么月亮会有圆缺,我想知道风从哪里来。 风来自一个山洞,在遥远的北方,一位年轻的神在洞中沉睡,他因为梦到一位女孩,而深深的叹息,夜晚的风是他的呼吸。 要不要喝点酒。 生意谈成之后我才喝酒,之前不喝。 如果你在水晶球里,看到你的军队被摧毁,看到你的死亡,如果你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虽然我相信你早就知道了,你还会继续下去吗? 我会。 哪怕知道你们一定会输? 知道我们有过机会,只要是人,终究不免一死,死亡便是失去,我见过奴隶和自由人,失去的东西不同。 他们都失去生命。 自由人死时,失去的是生命的喜悦,奴隶失去的是痛苦,死亡是奴隶所能寻求,唯一的解脱,是他为何会不怕的原因,也是我们会胜利的原因。 议员的象征,罗马的力量,这就是罗马的力量,带回去给你的元老院,告诉他们,罗马守卫军,只剩下你和这根破权杖,告诉他们,我们什么都不要,我们只要属于我们的自由,只想离开这个该死的国家,朝南面的海洋前进,不论派任何军队来,都会被我们击败,把他放到马上。 也许世上根本就没有和平,也许没人能得到它,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活着一天,就必须真实面对自己。我知道我们是一家人,我更知道我们自由了,我们今晚出发。 他们从未击败我们。 不是,不论我们击败他们多少次,他们又会派新的军队,来对付我们,再派新的军队,感觉上好像我们开始了一件没有结果的事。 要是战争明天结束,再多的辛苦都值得。 Varinia,别让我软弱。 你足够坚强了,可以软弱。 我幻想有一位保护奴隶的神,我向他祈祷。 你祈祷些什么? 我祈祷我们的儿子生而自由。 我也一样。 你可以卖掉其他的俘虏,但不是这个。 大人,您没见过她们,她们非常的丑,就算是天才也卖不掉她们。 让勇气成为你新发现的美德之一,五十万元能让你勇敢吗? 五十万?确实是让我的胆量变得比较大,但是... 让我们把你变得更勇敢,凑成一百万如何? 一百万,这个金额可以直接贿赂爱神。 那可用不着这么多。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真实的? 他出生时一无所有,像动物一样,但当他死时,数以千计的人愿代他去死。 他是什么?是神吗? 他不是神,他只是个普通人,一个奴隶,我爱他。 藉着反抗他们,我们得到了胜利,当只有一个人大声拒绝时,罗马开始害怕,而我们有成千上万的人大声拒绝,这就是让他们惊叹的地方,看到奴隶们从尘土中抬起头来,看到他们挺身站了起来,抬头挺胸,唱出自己的歌,听到他们,越过山野狂喊,奔过草原歌唱。 但他们现在都死了。 死了。 你怕死吗,斯巴达克斯? 不会比活在这个世界上更糟。
.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能且唯一能诞生英雄的土壤在西方的史诗之中,我们这片土地上,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还是佛教的参禅悟道,又或是道家的“道法自然”,都与英雄的灵魂相克。大概,如果文化中不允许存在理想以及将之破碎的苦难,也就无从诞生最纯粹的英雄主义。
1、英雄的诞生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英雄必须诞生于天地之间,比如西游之前的孙悟空,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的子宫与产道。人生必与悲苦相亲,但英雄的悲苦又带着几分孤独。斯巴达克斯的诞生,是经历了角斗士学校的浑浑噩噩,对爱情与性爱的懵懂,对死亡的无知,最后被倒吊着的对手唤醒的。这样的诞生无从复制,带着不被认可的孤勇,倒立前行的苦痛,为世人开眼的艰难。
从另一个角度讲,英雄不是自己诞生的,而是被呼唤而出的。时代召唤英雄,却又厌弃英雄。
斯巴达克斯的崛起,非是自己对于生的追求,而是一开始就被奴隶学校的难友所裹挟。就像最后,军官克拉苏问俘虏们,“谁是斯巴达克斯?”躺坐在地上的奴隶们纷纷站起,“我是”,“我是”,“我是”,“我是”... ... 这些追随者们在乎的不是一个具体的人,而是一个能与他们内心的苦难与生之渴望共鸣的符号。所以,当英雄诞生的时候,代表英雄的个体就已经被否认了。
2、理想与现实的倾轧
“其志长高洁,其情且凄凄。”
理想之苦,苦于求不得,苦于太遥远;现实之苦,苦于不可避,苦于太宿命;但都不及挣扎之苦,无所适从,趋避皆害。数学题的结果很明确,对了得分受表扬,错了扣分受惩罚,但英雄面临得显然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他们是在两杯苦且致命的毒酒中间,选择花纹更好看的那个。
斯巴达克斯的挣扎是明确的。进,则带领一群“乌合之众”战胜训练有素的罗马军团,帮助“大字不识”的奴隶改写罗马建设数百年的统治秩序,结果是必败。退,则继续在奴隶学校的勾栏里用自己的生命取悦观众,生靠运气、死靠运气、吃饱靠运气、生育更靠运气,结果是世世为奴。最后,命运把它推到了车轮底下,它连选择的权利也没了。
符号化的英雄们被社会的人性取代了个体的天性,性本能被极度压抑。弗洛伊德从个体视角出发的力比多在英雄身上显然被阉割得十分彻底,但可笑的是,英雄一直被视为男性力量的象征。我们崇拜英雄。
追随者们将内心最高洁的理想和最黑暗的欲望投射在英雄身上,期待他能帮助自己完成人格的完美整合,这样的投射注定会破灭。因为英雄本质上只是一个“人”,一个被贴上“英雄”标签的普通人,这样的整合他注定无法做到。有意思的是,现代发现,英雄们的粉丝是可以自我迭代的。追随者们会不断将英雄身上的矛盾之处合理化,进而赋予其神性解读,即半神半人的英雄的生老病死,是为了警示世人。这样的迭代,无疑是亲手将英雄们送上断头台。
3、英雄之死
英雄必死,必不得善终,必永垂不朽。
被追随者们赋予的强大能量,逐渐使英雄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这时自信变为自负、自尊化作傲慢,英雄们开始将胜利归结为自身的努力,而不是命运的安排。他们认为自己是史诗的主角,剧本应该围绕他来书写。他刻意否认追随者们天性凉薄、薄情寡义、始乱终弃。最后将自己的个人意识凌驾于群体意识之上,最终踏上灭亡之路。
斯巴达克斯的幸运在于:他失败了,他死了。因为他符合了英雄必死的属性,所以才成为了英雄。否则,要么像陈胜吴广之流沦为窃国之贼,要么像刘邦曹操之流成为面厚心黑的政客,总之,得了善终的人是不被允许成为英雄的。粉丝们抵制一个具体的人成为英雄的化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书记载,这样的故事都不允许存在。
史诗的成立需要以某种胜利收场,以英雄迟暮结束。斯巴达克斯虽然起义失败,但显然他追求自由的勇气感染了一批同时代的人,并鼓舞了无数后来者。“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 —— 这句话是英雄主义最完美的注脚。
大片厂史诗片就像是高精度流水线产品,库布里克在这部作品里的定位更像是个高级品控,偶尔能瞥见些许光彩;本片更大的亮点实乃特朗勃在黑名单事件后首度实名署名,剧本里也夹杂着他的所思所感,对统治的反抗却最终助力共和的消亡促成独裁的登场,乐观与悲观并存的个人英雄主义。
当时名副其实的史诗大片。看到吃牡蛎还是吃蜗牛那段对话的时候顿时觉得气氛很诡异...
看的是50周年版,惊叹于当年华丽的拍摄手法。我是个历史盲,原来斯巴达卡斯的时候凯撒还是个臭小子。
79/100 如果这部完全由Kubrick来把控,大约应该也能封神吧。把斯巴达克斯设定的理想化,可能是因为他不需要现实主义描写,这个世界表面看都是斯巴达克斯们在折腾,其实背后都是克拉苏们的故事。
胶片保存得不错,很冗长很古典。【资料馆】
对于真正的英雄,我们往往不能给他们机会留活口(我们这类刁钻的观众就好这口),当斯巴达克斯的双手被牢牢钉在十字架上,看着爱妻从脚下默默离去……我们满足了~
老派叙事老派表演老派主题老派爱情。全有古希腊的浪漫,又不失对政治宇宙的描述之精准;善人之虚,恶人之虚;对位像是没发生过,像是一种很古典的对位。最爱之处时感觉到这么一大群人是在一个旅途且在这个时间点上有一个极为现实的梦幻,且是在海边露营的感悟让我伤心不已。
“从黑岩喋血的约翰斯特奇斯导评音轨中学到的东西,超过你过去四年的电影科班!”……其实说这话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肯定从很多名片汲取过养分,当然也包括黑岩。之所以特别把它单提出来以夸张语气极力推崇秒杀学院,无非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某个特定时间点让更多人去看这部争议主题作品。就像,某些名导强烈否定自己曾导过的某部作品,也并不是它们真有多差,只是不想让更多人在表态当下时间点……去看它!
196min版。库布里克长片终补齐。几乎见不到确凿的库氏瞬间,但每一个框架内的起承转合都被执行得掷地有声。本作的薇瑞妮娅大约是旧好莱坞最不花瓶的花瓶,自由诉求的赋予与明晰使她得以藉“同心”代“附属”,加持主题纯度的同时更在雄性争夺间持续强化思辨,最终于精神传承中无声张扬母性大美。太爱。
50周年纪念版。史诗级大片。没有CG绿幕,一万个群众演员和道具,演出如此震撼的电影!神片神导神演员,3小时毫不冷场,大场面气势恢宏,值得反复回味!//20190623【上海电影节展映】4K修复版。一场胜利的失败起义。一部伟大的平庸杰作。时隔整整八年再看大银幕,有一个桥段让我激动、震撼、流泪:有独裁野心的将军克拉苏要求钉死斯巴达克斯,下令不设坟墓,不立墓碑,火化尸体,秘密撒掉骨灰。为什么?因为他害怕了!斯巴达克斯,这个奴隶、反抗者,比凯撒更让他害怕!
大学生涯最后一部电影,献给最后一部老库,这也是老库“第一遍就能看懂”时期的最后一部电影吧......出乎意料地喜欢;4.5。PS,原来2001中开头黑屏三分钟的绝技,老库也不是第一次用了~
31岁的库布里克被柯克·道格拉斯拉来做本片的导演,结果发现自己在剧本、艺术指导、摄影方面都没有发言权,于是就拍出了这么一部平庸到顶的史诗片,此后库神拒绝承认该片是他的作品,并且除《洛丽塔》外,均亲自出任编剧和制片。本片剧情俗套,主角高大全,场面感不佳,看点只有“牡蛎和蜗牛” (6.5/10)
A marvelous play!一部鸿篇巨制的戏剧,整体感觉与那个年代的许多史诗型电影相似。剧情安排应该说都中规中矩,结局则稍冗长。尸横遍野的战争场面震撼人心,而斯巴达克斯有些过于civilized,倒让人觉得像是摩西。反而独裁者克拉苏形象丰满,称得上雄才大略以谋略夺天下,却深深被斯巴达克斯的阴影所笼罩,毕竟这个既喜欢吃牡蛎又喜欢吃蜗牛的男人,他倾心的男人和女人都钟情于斯巴达克斯,也真冤家路窄,一世孽缘,哈哈哈。
A / 虽不库布里克但极具当代意义的史诗。片长三个多小时,但在许多能够刺激的大场面展现上却做了刻意回避/压缩,从而突出战士的心理状态并区别于一般类型的好莱坞大片。“和平”与“自由”不被预设为完满的终极,而成为一种永恒的反叛与战斗精神,从而突破了“反抗权力”作为短暂动作的后现代状态。这种丰沛的情感在最后部分女性主义的处理与手足决斗中被升华到无比醇厚而崇高的境界,一种震悚的人性延展与生命体认,回味无穷——某种程度上和BPM的结尾处理是相似的。
死亡对任何人都意味着失去。对自由人来说,死亡是失去了生活的喜悦;对奴隶来说,死亡是失去生活的痛苦。死亡,是奴隶所能寻求的唯一解脱,这是他们不怕死的原因,也是我们会赢的原因!
重温《奇爱博士》后,决定观看四部还没看的「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电影。—— 翻身奴隶把义起:-我们能赢吗,斯巴达克斯?我们有机会赢吗?-我们反抗了,我们就已经赢了。当只有一个人说「不」时,罗马就开始怕了。而我们几千几万人同时说「不」,这就是奇迹所在。看到一个个奴隶们 从尘土中抬起头颅,看到跪着的奴隶们起身 用力站着,嘴里还吟唱着诗歌,听到他们 呼喊声越过山野,听到他们歌声漫过平原。-他们如今已经死了。……你害怕死亡吗,斯巴达斯克?-相比之下 我更害怕出生。……→ 斯巴达克斯,这是你的儿子。他是自由的,斯巴达克斯!自由的!他是自由的。…他会记得你的,斯巴达克斯。因为我会告诉他…他父亲是怎样的人 还有他的梦想!… My love, my life. Please die. … Oh, God! Why can't you die? … Good-bye, my love, my life. …
很小的时候看的. 留给我的震撼多年不散.
虽然是库氏“弃儿”,但也有很多动人瞬间
即使库布里克不承认自己的作品。它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
这部影片的导演本来是安东尼·曼,结果他在影片开拍之后不久就被制片人道格拉斯解除了职务。库布里克接任导演工作,但无权全面控制影片的制作过程。拍摄结束后,他也拒绝承认《斯巴达克斯》是他的作品。虽然我对于大部分6,70年代的史诗片感到反胃,但这部作品我却觉得相当好看,看来库神不是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