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通过安东冬尼娅一家母女四代的生活为时间线,讲述了二战后欧洲人民的生活;因为战争导致男性的锐减,使得女性不得不站出来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安东尼娅也用自身魁梧的身躯,坚实的臂膀告诉世人,没有男人女人一样可以撑起一片天;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男人成为女性繁衍的工具,也在向世人述说社会已经从男权在向平权转变。
女性视角的百年孤独,一部魔幻色彩的作品,围绕曾祖母和她的后代们的故事,四代女性单传,各有各的精彩,也让普通女性学到很多东西。看的过程当中,我甚至几次拍手叫好!girl help girls!
01.你可以像曾祖母一样带着女儿回到自己家乡,用自己健壮的体格打造和睦相处的家族,不被婚姻束缚,不舍弃身体自由,独立自己的感情生活。
02.你也可以像祖母那样,对拥有新生命感到渴望,对侵犯朋友的强奸犯勇敢挺身而出,去父留子养育孩子,充满艺术天分和感知能力,勇敢追求同性恋爱。
03.同样,你也可以像母亲那样不追求所谓的同频共振,享受肌肤之亲,共同哺育新生命,同时专心在自己的数学物理世界里有所造诣,对生命和哲学有底层的渴求,即使知道世界黑暗也抱有积极的人生态度。
04.还未长大的你,可以写诗可以造梦可以书写剧本,前辈们的人生经历会在内心栽下种子,期待发芽🌱。
女性的人生并非只有因循守旧,给别人当贤妻良母照顾家人而感受价值,你想要的都可以得到,只要你看过更多可能性和不委曲求全地浪费自己的时间生命。
人终有一死,远离叔本华,远离宗教,不要让智慧被虚无的精神寄托而攘夺。
还记得你之前向我求过婚,但我现在还是不能答应你,不过你可以得到别的。我觉得我现在又有需求了,我们一周一次如何? 也许再频繁点,时不时地,如果需求增加了怎么办? 如果需求增加了,我们就需要更加认真地考虑这一件事了。不能在我家或你家,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未免太匆忙了。 四季周而复始,时间不断孕育时间,日子除了满足还是满足。 院长嬷嬷说是上帝创造了一切,但她却从来不去思考是谁创造了上帝。 这是上帝信仰者的悲剧,是他们让信仰蒙蔽了自己的才智,据我所知,宗教常常制造死亡和破坏。 自身意志坚定,行动力强,女性独立及保护生产资料,有一定话语权,以此间接吸引了相互追随的男性形成彼此互助的力量,在镇里从知识,见解到生产力的逐渐提升,再借助镇里相对自成体系的舆论约束力,以及镇里无强权恶霸从而大家互相尊重的氛围,形成对恶的抵制,对女性的暗中变向支持与默允,但结尾似乎镇上经济结构变化,新生代对于家族不再那么依附,互为依靠的力量在瓦解,即使还有丁点聪慧而又坚韧的女性继承了自强不息的品质,但随着祖母的死亡,美好的故事也无法维系下去。
万事万物的旅程都不曾达到终点,脚下的大地包容着夕阳也孕育着朝日。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主义电影。它没有割裂相互依存的两极,也不摆出标新立异的锋芒。玛琳格里斯从早期指导的《沉默的问题》,《最后之岛》开始就体现了非常独特的叙事视角与场域逻辑,她最擅长的就是搭建一个完全倒置的结构(角色性别与角色关系),并通过这个独特的场域进行影像和叙事的展开,就像倒置的镜子或者湖水一样。
但是区别于早期令人瞠目结舌和振聋发聩的外散性叙事,玛琳格里斯在《安东尼娅家族》中很明显收起了锋芒,整部片子的情绪基调悠闲恬静甚至有点温吞,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整体的结构与印象深刻的桥段当中看出导演叙事功力的沉淀与进步。
整部片子的叙事结构非常优秀,从最早安东尼娅带领女儿达尼埃莱回到故乡,一个建构在角色关系之间的女性主义乌托邦的故事就这样展开,片中的安东尼娅一家三代脱离了好莱坞的“奇观”叙事(作为另类的奇观用在结构当中,例如一个完全男性模板的女性荒野探险家或者异世界战士,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另类的凝视)与功能结构,真正作为叙事的中心活跃在这个故事当中。
母女二人从影片最早的环绕镜头再接入一个长镜头,几乎自然又完美地交代了故事早期的人物特性与角色关系,在这种宁静的叙事基调下的填充又十分恰当,不会枯燥与沉闷,倒是经常迸发出古灵精怪与诙谐幽默的气氛,玛琳格里斯安排的画家女儿达尼埃莱常常会把她脑中超验的,跳脱的幻想投射到影像当中,从好动的耶稣到行走的维纳斯,主角也把精神世界作用于影像(这其实在一些男性主角电影中颇为常见),但这也是导演真正把女性作为叙事主题的另一层表达。
许多锋芒毕露的女性主角电影常常会在影像和叙事中回避甚至剔除男性,这种结构其实对女性主义我觉得存在误读,甚至有可能会滑入奇观叙事的陷阱,例如一些纯粹女性角色的作品,但是这些角色被强行地安置在了一个拟态的结构当中,模拟男性的行为结构和社会关系,这在日本动画中经常出现,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只是对观者特殊窥探欲望与凝视的回应。
一个没有男性的影像,它的视角就一定是女性化的吗?玛琳格里斯的《安东尼娅》给出了新的角度,一个包容的,自然的甚至完全朝外并且没有斥性的女性乌托邦。一些本来尖锐的问题在玛琳格里斯诙谐的安排中得到了另类的覆写,例如神父的丑闻与还俗,主角达尼埃莱对孩子的需求而产生的行为——那个开哈雷摩托的硬汉完全被戏谑般地符号化了,甚至一句台词都没有,在片中和农耕用的播种机性质是一样的。通过这种倒置的安排和解构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现实社会中对应的尖锐问题。
玛琳格里斯在《安东尼娅家族》中还很自然地植入了自然主义的风格,原野太阳的朝升夕落,田地从绿色到棕色,这个女性主导的乌托邦是如此和谐地贴近着自然,没有丝毫的突兀,影片结束的时候,甚至产生了一些恍惚,这种女性主导的乌托邦难道不是更好更完美吗?万事万物的旅程都不曾达到终点,脚下的大地包容着夕阳也孕育着朝日。女性特有的孕育属性让人类生命的诞生和衰老都达成了一种不言而喻,理所应当的自然,这时我们才发现假设把视角重新转移到男性是如此的不和谐与不合理。
这部片子就像安静,深沉的湖泊。它倒映着颠倒的真实世界,湖面是如此的安静,但即使是最小的区别就可以产生巨大的涟漪,湖水是如此的安静,但最小的水滴也能融如这个巨大的水体。在这个完全颠倒与相反的结构中,我们感受到了最原始的美感与舒适,体会到了完全的正确与自然,这也是玛琳格里斯给予的最深刻的反思与讽刺。
这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不是激进地宣扬女权,而是将女性的善良与自信、自立和自强、坚韧与智慧娓娓道来,她们不依靠男人,并不是所谓对男人失望的一群怨女,而是因为她们选择独立,选择自我,并且乐在其中。同时也以自己的绝对光彩征服男人,在赢得男人的爱与尊重的同时,仍能保留心态上的平等与平和
三星半。以田园诗为画板,写出时间如歌,包容一切也忽视一切。以魔幻现实酿制蜜糖味的苦酒,带人们去认识这片饱受疮痍的土地。他们仿佛浓缩了的世界,每个人都能从他们鲜明的身上看到自己。他们代表蛮荒的野性,复杂的人性,无法理解的罪恶,崇高感人的真情。渴望自由的女性,温暖包容的男性。宗教带来的阻隔,知识分子的困境。生命繁育的不息与不可阻挡,精神文明的痛苦与超越。所有都像种子被播撒,各自生长。
2021.8.6二刷@小西天。买票的时候根本没意识到这是我将近十年前看过的电影。这就是时间离开的声音吧。观感仍是三星。女性的乌托邦和梁山泊,这不是编年史,而是本童话书。那些生活中真正疼痛的威胁、侵犯与压迫都解决得太容易,还真是奥斯卡会相中的那类糖水电影。直到永恒的死亡临前,方有一点童话讲完了该正视现实了的感觉。
女版百年孤独好温馨呀~ 人格类型猜想:安东尼娅ESFJ,画家女儿ISFP,数学+作曲者孙女INT,小诗人曾孙女NF,闭门不出的哲学爱好者INTP
母系乌托邦,女性全方位反抗既有体制的范本
非常charming的女性电影,一个母系团体的寓言会让人不禁与摩梭族的封闭社会产生比对,这种随着女性解放而随之诞生的Matriarchy,精彩之处在于家族中每一个人用自身的坚定去抵御外部的男性权力滥用,可悲的是这样的情境只能以魔幻寓言的方式进行书写
绽放的家族
没想到我的2020年度最佳影片竟然在今年的最后一刻才出现。这是一部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百年孤独》的女性乌托邦编年史,温暖的田园童话底色,魔幻的元素加分,这部长长的编年史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万事都未达到终点,人生是我们一起完成的舞蹈。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真正的女性主义?什么是乌托邦?那就把这部影片推荐给他,他一定能从中找到答案。 Ps:Danielle喜欢上了女儿的老师,教老师吃生蚝🦪那一段简直是直白又有深意,爱意都要溢出屏幕了
7/10。月亮与犬吠的女子代表挑战世俗的疯子行径,骑马遇见欺负弱智的男童挂到树干,城里找人代孕、床上倒立姿势把精液流入子宫,反驳批评论文字数的老师退出课堂,牧师还俗带着“12门徒”,分别变革了男性统治的身份、生育观念、受教育权和神权,足不出户恐惧现实的哲学家对比安东尼娅看待死亡的豁达。
我要和你在不是你家也不是我家的地方睡一辈子觉,不结婚;我要一个孩子,但不要男人;我要在未满十岁的年纪与一个垂垂老者探讨叔本华的悲观主义。生亦何欢,死亦何惧……
充满着历史创伤、难言之痛的小村庄,不仅是欧洲,而且是整个旧大陆的缩影,哪一个饱受两次大战摧残的国家,不是靠着温暖坚韧的女性力量一点点缓过来的呢?可是一旦缓过来就又纷纷开始翻脸了……
母系社会,女权主义,男人成了传宗接代的床上用品~很多超现实的镜头,让人联想到了百年孤独
生命是緩慢進行的歡樂,嬌柔動人。
荷兰牧歌,美丽人性。在清新乡村画卷中,在至爱至亲人性中,穿越时间,围坐一桌,五代同堂,欢声笑语,浮生悠悠,探讨生死、生命、存在,乐观从容、平静深刻、抒情有诗意,隽永有余味。女性独立,智慧自主。借种生子、倒立促孕。异性同性皆春光,满屋欢叫满屋爱。生前无缘,黄泉相守。叙事留白,摄影美仑,配乐悠长。超现实主义点缀。电影造梦,身临虚境,有此一生,完美足矣。第一次看荷兰电影,第一次听荷兰语。联佳蓝光,修复崭新。
女性蓬勃的生命力让荒凉村庄绽放温暖,四代女性共同打造的母系乌托邦,美好童话底色,却也不乏黑暗残酷,魔幻元素加分;时间以无情的速度吞噬爱与回忆,灵魂与身体分离,见证死亡的奇迹。
@小西天,应该是3月最佳,太太太太喜欢了!虽然没有很多激烈的镜头,但确实是一部真正的女性电影,唯一一次直面议题是孙女在餐桌上谈到怀孕,众人对她想不想要各有看法,“我要再好好想想”。影片中的女性们脸色红润且充满生命力、善良又真诚、互助又自立,无论是曾祖母的田间播种、祖母在画中传递的情绪、母亲在讲台前和钢琴前的创作、和女儿为迪迪写的小诗,都充满温暖和智慧。整部影片温暖真诚又可爱,翘起嘴角的圣母像、扬起翅膀的大天使让神话意味更浓。抛去这些议题,它对时间的阐述也极好,“你身上臭臭的”-“那是时间的味道”//我哭了两次,第一次是迪迪穿上婚纱的那一刻;第二次萨拉坐在谷堆前为迪迪念诗开始直到影片结尾,眼泪就没有停过,这一切都太过美好。
真正的女性主义作品,女性版百年孤独,女性都塑造成了独立、有追求、对生活的态度淡然而豁达的形象,男人完全成了女人的附属。影片通过倒叙的方式讲述了安东尼娅一家四代女性的经历,有中超现实的感觉在里边,生活的质感很强烈。“这部长长的编年史得出了一个结论,没有什么会走到终点。”
一个家族几代人的故事,竟然能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讲完,看着正当年的美丽善良坚强乐观又勇敢的安东尼亚终于在岁月里变成了满头银发的老人,清晰地知道自己将要离世,而床边围满了爱她的一大家子人,的确是度过了幸福的一生啊。故事里有极其残忍悲伤的部分,甚至在结尾时村民们接连死去,并不会因为那些温馨快乐的部分而被冲淡,而人其实就只能是在命运面前学习接受,或者不接受。喜欢这种全片没有任何明星出演的电影,呈现着完整而真实的世界,凝视着他人的生活,即使是在不同的时空,也很有感触。
在这荒忙大地上女性是如何对抗岁月的?安东尼娅一看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女人,可故事偏偏从她回归故里开始讲起,她的朋友、村民、女儿、外孙女,曾孙女,各个人物娓娓道来,男性角色大多弱化。一股乡野的忧伤与坚韧。 “我无法接受普世的误解:那就是,一切都会变好。没有什么会变得更好,不管是在最好的
3.5.。生活就是被活着,时间征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