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万玛才旦的电影,都带给我很大的冲击。
远处绵延的山脉,与天一线;近处刺耳的电钻声,手扶机和摩托车的轰鸣声,满是聒噪。派出所门口斑驳的展示牌,坑洼的道路,还有窗外卷成一团的电线,透出混乱;牧羊人推门可见广阔的山坡草地,阳光洒在门前,一片祥和。当现代建筑技术不断侵入藏族人民的传统生活,带来的并不是舒适、有序,而是极大的不协调甚至是破坏感。万玛才旦很会抓住这种矛盾。
而现代文明和传统信仰最大的冲突不仅仅在于此,对待那条老狗的态度,给我们极大的反思。
内陆兴起养藏獒的风气,不惜万金到藏地求购。老人的儿子害怕狗被偷掉,自己牵着狗卖掉了,但是很快,老人又把狗赎了回去,养了十三年,在藏地生活的狗,他不可能舍得卖掉。而儿子也渐渐妥协。然而这条狗始终被垂涎。老人将狗带到神山放生,却被买狗人偷走,儿子为了拿回狗与之打架被拘留。狗回来了,老人如常带着狗去牧羊,当地的买狗人带了老板继续来求购,然而老人的态度始终不变:不卖。也许为了隔断所有人的念想,最后他在老狗牧羊的地方拉紧老狗脖子上的铁链,这条老狗,最终永远地在了藏地。
《老狗》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怀有不同信仰的人,对待生命的不同态度。有太多太多东西,需要我们去反思。
《老狗》,藏地某区,一个平常的牧民家庭有一对夫妇,一位老者和一条老狗,面对日渐猖狂的盗狗行径,男人决定把老狗卖了,免得让别人盗去,更是损失,然老者却极力反对,在他的眼里,这条养了13年的藏獒,不仅仅是条狗,也是这个家庭的一个部分。
本片主要反映在外来文化深入,金钱至上的经济环境下,藏文化所受到的冲击。曾经的淳朴民风,在牧农经济渐趋劣势的时候,似乎显得越来越稀薄。对金钱的欲望使得传统的牧民,毅然放弃了原本的营生方式,传统的猎人家族干上贩狗的行当,而这一切的诱因即是内地宠狗消费中对藏獒的偏好,按市场经济的规则,有需求就有供给,所以有些藏人就通过收购甚至是偷盗的方式将藏区的藏獒运往内地出售,获利。而以上行径所导致的后果却是藏区的藏獒急剧减少,纯种藏獒更是成了稀缺的物种。人在利欲促使下的行为却导致另一物种频临覆灭,又是一场悲剧。
然而,这只是本片的叙事表象,之下所蕴藏的则是文化传统与金钱利益之间的冲突。面对社会的变化,年轻人会选择适应,而老人却会固持传统。就像本片中,依男人看,盗狗日益猖獗,不如主动卖了还可以得些便宜,而老者则认为,狗是用来护卫羊群,看守家园的,不能卖。从老者的角度来看,这里涉及到情感的因素,即人与狗的长久相伴自然而生的情感,这是一种相依相守的关系,不能因为防盗而主动舍弃,更不能为了金钱而贩售获益。我相信这是人本能的情感反应,是人性善的一面,长久而来,在经济还不那么重要牧农文化中,这种情感所促使的行为便形成了一种朴素的民风。只是人的欲望是无限,是人性恶的一面,导致趋利乱谋,对于物质文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说,这可能是不得不经历的过程,或者说逃避不了人因为个己的私欲而为所欲为的行径,只是这样做的后果惨痛。一味的对物质的追求,却忽视了对精神的守护,这里的精神即是传统,是一民族本能行为的长久积累。为什么说文明没有高低,亦先进或落后,这是抛开物质经济而言的,精神层面的文明是无高低之分的,因它们同向美好。
本片所涉及的另一母题,就是血缘的传承和男女的平等。片中夫妻结婚三年未育子幼,在老者看来,结婚生子,传承接代,是人生存的自然法则,所以他会着急,强迫儿子和儿媳去医院检查。而对男人来说,心中的男权思想,使他不愿接受医院检查,即使知道检查的结果不是女方问题。影片在这方面的情节呈现,使得观者能对藏区社会男女地位状况有所了解,体现出在男女关系上当地依存的落后思维模式。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影片,《老狗》主要为了反映藏地的社会现状,其所摄取的景象大多是平常的牧地草原和落后的县城街景,对于观者对藏地美轮美奂的自然风光遐想基本抛到了九霄云外,而这正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所必须的特征,忠于现实而反映现实。影片较多的运用了长镜头拍摄,对于以上景象的表现也较为适宜。当然,长镜头往往会起到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比如影片末的三段长镜头,首先老者与老狗静坐在草地之上,老者平静的表情下,不知他是有所想还是无所想,紧接就是老者将拴狗的铁链绕过牧羊的铁丝栏,然后将老狗吊死,镜头长时间给向老者无表情的面孔,最后则是老者在草原上行走的背影,镜头一直处于跟拍状态,继而字幕升起。这样的镜头所呈现的场景的确给观者造成很大的冲击,继而是产生思考,老者以自己决绝的方式,捍卫了自己的持守,也算是对老狗的一种保护,使它免遭贩卖,它属于这片土地,这片草原,它应生于斯死于斯。
影片中处处可见汉族文化“渗透” 西藏的身影。乡城的每一个招牌都写上了汉字,电视里充斥着低俗的商业广告,年轻人们纷纷迎合“内地”人的喜好营生。倒卖藏獒, 也许只是凤毛菱角的变化。老人,代表着最纯正的藏区牧民传统,老狗,也是乡里为数不多的纯种藏獒了。他们似乎是西藏最后的不加污染的文化符号,而下一代,带有讽刺意味的不孕不育,懒惰败家,变卖藏獒,与老一辈的朴实藏民有了明显的鸿沟,他们正在一点点的丢失传统,迷失自我。而这种变化又是那么的不可阻挡,无可奈何。老人对于老狗的坚持,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不安和灾祸。商贩一次次得上门商讨价格,儿子也因为老狗被偷打伤别人而拘留。面对着被金钱至上一步步包围的外围世界,老人渐渐明白了这份坚守的无力。唯有死亡,能让老狗带着尊严离开,能让老人抬起头,走完剩下的路......可是,这份纯正通过歇斯底里的抗争,甚至自我毁灭,就能够维护吗?
每一个镜头时间都比较长,固定镜头占大多数,让人感觉时间之缓慢,以及缓慢带来的无奈、无聊而不是从容,因为画面的场景被画面外部世界的速度和被利益异化的一切包裹并消融。影片结尾让人联想到《飞越疯人院》的结尾。也许,在酋长和父亲看来,人失去人之格,狗失去狗之格,死亡至少是一种保持某种尊贵的结束方式。
一条老狗,年迈的老人,儿子与卖狗老王,看似简单的纠葛,却延展出现代化新旧文化的对比,西藏宗教文化对生命的信仰。
待修缮的房屋,混凝土混杂着尘土,让观众似乎走进了新农村建设。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一直以来就是藏地的符号,这一切被儿子骑着的摩托的轰鸣声打破,这个藏区小镇早已落入嘈杂的现实世界。与其说《老狗》是一个电影,他更像一个纪录片,纪实的长镜头,平稳的景别安排,没有任何打光的夜间拍摄,都让如今最真实的西藏呈现在屏幕上。老人是骑着马上乡的,哒哒的马蹄声,踏响了一个藏族老人对老狗的责任,对生命的信仰。“狗是牧人的朋友,城里人养它做什么?”从三千到一万,老人毫不为之所动,始终坚守着自己对传统的认识。老狗已老,老人已衰,那牧歌式的西藏也在逐渐消失。转而充斥着“担心藏獒被偷,不如把他卖了”现代人这说服自己的经济欲望的借口。老人家里,反反复复播放着的类似“只要998”这样的商业广告,透过门框的框架式构图,老人一家都仅仅的被困在其中。金钱腐朽的现代文化将藏区的角角落落都侵蚀了,老人决定带着老狗上神山,在最靠近天的地方,老人希望留下老狗。可老狗还是被偷了。
整个片子节奏都很慢,镜头都很长,每一个镜头似乎都在想诉说着些什么。羊进入了我的视角,每一次儿子进城,羊都成群晃悠在路边。藏獒是牧人的朋友,那羊更是牧人生命存在,现代气息并没有驱赶羊的生存,藏民仍保持着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老人嘴里总是碎碎的念着经文,手上波动着珠子,是一个虔诚的信仰者。老人最后选择了让老狗安息在一片羊群的草原上,生于草原,又回归于草原。这一直是藏族人对生命,对宗教的看法。
儿子在最后也回归了,为了抢回老狗,将老王打伤。儿子是一个有较严重重男轻女思想的人,检查身体的时候,拒绝检查自己,也拒绝承认自己的问题。在卖狗的这一场戏中插入了儿子与儿媳之间无法传承生命的故事,儿子是现代化的产物,却仍有着许多固执的传统。传统精神不一定是好的,也有着弊端,市场化的经济也不一定全是坏的,藏獒到了城里人的手中,不见得不会被好好对待。导演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快要消亡的牧歌式藏地。
我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体会和理解老人杀死老狗的动机。
这才是纯粹的藏族电影
镜头舍弃了景深虚化,舍弃了人工打光,不再讨好观众,对,没错,这就是告诉那些对藏区猎奇的人,藏区不是美在迎合现代人的臆想,而是美在保留了古代人的善良。这种善良是放弃两万元,也要牧羊人的狗,在牧羊人身边。即便他死在自己手里。最后一幕本来是当着镜头弄死的,后来为了过审改成了墙后。
万玛才旦的这部电影十分震撼。藏民族对当代命运的那种悲壮情感,让人无法不为之颤栗!
可能是万玛才旦最小成本的一部,也是与中国独立电影脉络交叉的一部。固定长镜头,大全景以及远景,空间内的线条(门框,窗框,墙壁……逆光的门窗,倒影,frame in frame),电视(及广播)作为媒介及内容,“重复”这一手法的运用。由此那几个运动镜头才格外有力量。“不孕不育”的问题([气球]中生殖力太强又是另一个问题),“老狗”也是稀少的纯种藏獒,不同话语与价值的碰撞。结尾几个长镜头击穿银幕的力量直追达内兄弟。
养狗保娃,偷狗死妈,藏犬的力量就是藏地的力量,但是本片讲究的是遏制力量,话都说得囫囵,狗也始终静默,最后狗喘气,老人喘气,退化的概念就这么轻松讲清楚了,剪辑调度再次完美利用了环境,电视机和各式门窗的景框玩得忘乎所以,却也不失风采。
节奏慢到要睡着。藏区文明即将消亡的尴尬,人活成珍稀保护动物状。你有本事杀狗,你有本事自杀啊!嗯?最讨厌这种所谓气节了,这难道不正是亚洲文明的前进阻力?人类中心主义必须灭亡必须灭亡!
故事并不精彩 然而不精彩并不代表它不好 相反 不精彩使这部描写藏民背景的作品更符合藏族人们的性格与气质 对生活低调及对信仰的坚持 镜头几乎无技巧式的朴质 呈现简单低调的生活 在区外的物质世界 奢华金钱侵蚀着他们的时候 这个拥有信仰的民族却以低调方式抗衡到底 坚持着对生活 生命 信仰的那份忠贞
非常原生态的一部作品,没有配乐,连观众都像活在片中的现实里。老人没有孙子,纯种藏獒日渐稀缺。一人一狗,一同没有”后路“地老去,荒凉得不动声色。天地悠悠,假如结尾能按照导演的初衷拍出,定然有力得多。三星半。
老牧人一直在问,城里人养狗做什么?
门框透视真相,死亡切断归属。千方百计的挽救,最后却死于守护它的老者之手。
老狗是宝藏,卖狗的偷狗的都盯上,老狗也是老人,无力对抗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当信仰被物欲入侵,或许只有了却生命才是唯一自保的机会。《老狗》是万玛才旦的一个转折点,不同于之前作品里的忠实记录,自此开始,万玛才旦的态度变得鲜明与犀利。
纪录片式的剧情片,对一个时代的侧写。
此时的万玛更偏文人化,注重故事本身的内核,而外在的表现形式,其实还略显单一。主线上,以一条老狗的命运,来探讨藏族游牧文化以及传统品德的存续,副线上,以儿子无法在生理上传宗接代,探讨家族的传承续亡。出发点很好,可惜这两条并行的明暗线,并没有做出很清晰的互文点,导致整片无法将两条线想要表达的存续危机形成合力。再加上开篇以男主的视角来叙事,中途又在剧作上更换了爷爷做为主人公,更加剧了这种割裂感。如果以老狗做为剧作界碑来看此片,全篇通过“男子卖狗,爷爷赎狗,男子抢狗,爷爷杀狗”这四个主事件构成。要卖狗的男人经历抢狗事件以后,其实从心理上已经完成了对父亲“游牧文化”传承的转变。因此,父亲才认可了儿子,主动去公安局看望“败家子”儿子,买烟买酒。而最终杀狗,则是老人维护传统藏族美德所能做的最好的选择。
收音组的老师们完全放飞了
创造力。这部电影带来的启示便是:用一台卡片机你就可以拍电影了。让video上升为image的方式:细致的构图和精巧的设计。两场背向镜头的对话、两片玻璃分隔的戏以及最后老人的独行都极其有力。如此简单,力量又如此足,内地的独立导演没有这水准。
3.5;门窗框的“自动”构图,结尾阿巴斯式的大远景,镜头有独到之处;电视上疯狂的推销,千年一日的寂静终被打破,一切都在土崩瓦解。
值得關注
新与旧的格格不入,就像摩托与马,彼此瞧不顺眼。可大势唯“新”,老亦无奈,老人尚有些坚持,老狗只有忍耐。
德格才让老师说这已经不是万玛才旦的的担忧 而是绝望 好多现状是已经发生而不能阻止的 我不觉得我们可以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和生活方式 最后的结局让人难过 即便是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