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 演技是在线的 但真让我眼瞎
6个劫匪在90年代犯下多次百万级抢劫案,持枪杀了十多个警察and民众,警察竟然只出动了两三辆车去抓捕?而且主角刚教育完他手下没穿防弹衣救人,马上提前得知劫匪动态去拦截他们,6劫匪vs两车警察开始对战,但是警察还是没有穿防弹衣??(全片没见过警察的防弹衣哦)除枪没有其他武器,而劫匪用手雷炸完帅气走人,劫匪0死,先不说这么多人连一个都打不中有多离谱。
就这武器装备确定不是来抹黑我们警察形象?再说了,你不能直接上手雷炸死一车劫匪?还让他们跑了继续杀人?还特意拍出来一对银行恋人看着对方被杀死,导演你觉得很感动是吗?
最后,拍了一整部老鹰劫匪怎么玩弄警察,然后让主角一个人进去1v1,互相打几下几下被主角拷上了?重点这主角也不会从背后直接一枪打死他,还挨了石头栅栏几下结果血都没流只红了一点。警匪片能不能不要这么俗?拍点带智商的东西给观众看行吗?
哦对了,中间劫匪刚抢完大几百万,然后就有小弟说没钱花了要继续作案。请问90年的几百万你是怎么花掉的?全片也没有交代过财务和金饰品的用途,抢完就消失了……于是劫匪前期精心准备-抢劫拿走金和钱-继续准备-继续抢劫拿走金和钱。哈哈哈
想起来再加个,有一段警察让枪贩为人民服务才有减刑的可能,然后让枪贩走了……看完也没看出来这段镜头的意义在哪里?也没有让他描述老鹰和其他劫匪长相吗?直到最后自杀才交出bb机。就这?这么重要的线人不用,就在屁股后面等劫匪杀完人抢完钱再去现场收尾?要么你直接把枪贩抓了还让他继续卖枪?
这剧情,……其实,王千源和吴彦祖本身演技都很好,被这干巴巴的剧情拖累了。莫名其妙的老鼠耍猫。
为了剧情而剧情,看了半天,发现吴彦祖演了个神算子,王千源演了个偏执狂。最后那一幕浴室交锋,更是让人忍不住一头雾水!神算子故意在那儿等着最后大决战,哈哈哈
既然是侦破案件,却没有线索归纳和推理,案犯倒是不时出来耍酷,还显示了一把人情味,救了个妹子成了个家。
数年追逐,既然见过罪犯,竟然没有疑犯画像,也没有追踪车牌号。汗了一把。
到底是为了颂扬警察的执着还是赞叹禁枪令的必要,剧终了依然不知所云!
好久不见,阿祖快秃了,面相逐渐冠希化。
他也变强了,AK、手雷、水果刀全都耍得有模有样。他工于计算,踩点、抢劫、撤离,每个环节都天衣无缝;他心狠手辣,路人、警察、同伙,碍到自己的统统咔嚓咔嚓。
收手?
别逗了,这次阿祖演很坏很坏的gangster!
要不是他大意了,去澡堂没有闪……
要不是王千源有备而来……
一场兄贵の裸体格斗,拳拳到肉、肌肉碰撞,男观众荡气回肠、女观众春心荡漾,阿祖终究领了便当,人民警察捍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Salute!
以上文字不够庄重、或有戏谑?但正是看这部《除暴》的正确心态。
凑合着看,是因为它不能细品。
若不细品,我们自然而然要夸赞这部电影一番。
比方这部电影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题材有所突破、尺度有所提升,似乎意味着审核有所放宽,这对文娱市场发展是利好消息;比方这部电影最为出彩的地方,在于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极具年代质感,从北方澡堂到南方骑楼,大到群像小到鞋服,让观众惊喜地回到了那个年代!
还有其他优点,会有营销团队及其他博主宣传,大家肯定不会错过相应解读的。
我这篇有限篇幅的文章,主要聊下观影后,我感到深深遗憾的地方!
也就是说,我给这电影7.0分的话,扣掉的3分主要扣在哪了。
最遗憾的,就是人物塑造。
很明显,导演刘浩良在张隼这个角色上,是有想法的。
张隼,原型是“湘鄂渝系列持枪抢劫杀人案”的首犯张君——这一点,在电影播放到张隼要给后代取名枭枭、雄雄时,就足以判断了,因为张君的两个儿子就叫张枭、张雄。张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组织作案十余起,杀死、杀伤约50人,抢劫财物价值累计600多万元,数次逃脱警方追捕,气焰极其嚣张。
原型张君,在性格上就富有矛盾的“魅力”:一方面,他唯我独尊、好勇斗狠、极其残忍,有鲜明的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他上孝下慈、注重教养和品味,至死都有同伙和情妇仍为他神魂颠倒。
这个人物来到刘导和吴彦祖手里,塑造成张隼这个角色,除了教同伙教养、品味的细节没表现到,其他的点都有相应表现。
但问题并不出在“有没有”,而出在“比例”。
张隼在组织内暴戾专横、在外出手狠辣凌厉、对待无辜生命甚至儿童都泯灭人性,这些人物性格里“恶”的一面,有大量的支撑戏份。但在表现孝顺母亲、对妻子温柔以待时,只有寥寥几幕,且并未用其他方式、戏码来表现其内心“善”或者柔软的部分。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张隼这个角色既不“干脆”,也不“复杂”。
何谓“干脆”?
《古惑仔》里吴镇宇扮演的靓坤就很干脆,《疤面煞星》里阿尔·帕西诺扮演的托尼也很干脆。靓坤对他老妈相当孝顺,但这并不妨碍观众将他视为彻头彻尾的人渣;托尼自然也抛不开对家人、兄弟的爱,但这也不妨碍观众主要欣赏他唯我独尊、绝不服输的枭雄气质。
这两电影,在这两个角色创作上,是有档次差距的。
靓坤这个角色添加孝顺的一面,很显然,就是稍微丰满一下人物性格,别落下“脸谱化”的口舌;这样创作是比较“懒”的。托尼的创作就“高级”多了,这是个经典古希腊式悲剧的角色——悲剧是由主角的性格注定的,最终由主角自食其果——托尼自己、妹妹、好朋友的下场,终究是因为托尼的性格。
回到《除暴》。
如果导演不要想那么多,笔墨尽可能多花在张隼“恶”的一面,让这个角色变得被观众咬牙切齿,我相信这个角色将更成功。哪怕学《古惑仔》塑造靓坤,稍加一些孝顺母亲的戏幕,也不妨碍观众的总体印象。
但张隼还是不够“恶”,更别说让人咬牙切齿。
如果导演非要展开篇幅,塑造一个更复杂的张隼,那就应该果断再加戏份,更多地表现张隼内心柔软的部分。当然,光去表现柔软还不够,要支撑得住这个“复杂”,必须还要让观众信服。
观众信服其性格的复杂,通常有两个途径:
第一种创作方向,抓住“异化”或“边缘化”,让原本纯良的张隼变成后来的悍匪——这就势必增加一些角色过往的深刻经历,让观众感知到他转变的底层逻辑;
第二种创作方向,抛开“异化”和“边缘化”,直接将角色定性为带有反社会人格的精神分裂者——在此逻辑下,需要花篇幅展现角色两种人格甚至多种人格的兼容、冲突。
前一种创作太常见了,跟《除暴》一样两地合拍的警匪片里,就有《树大招风》这样的优秀榜样。林家栋、任贤齐为什么能演绎出非常出色的、让人印象颇深的悍匪角色,而吴彦祖这次就差点意思?80%的责任不在表演水平,在原创团队怎么创造这个角色的,有没有想清楚、想到位!
后一种创作也有好榜样,比如去年火遍全球的电影《小丑》,菲尼克斯扮演的亚瑟,本性的反社会人格让他成为社会边缘性群体,他体内产生的第二人格勉强帮助他应付社会交际、情感、归属感,他在两种人格互相否认的痛苦中凄惨生活,而他的所作所为,正是人格冲突、天性无法被抑制的必然结果。
总之,无论选择“干脆”的还是“复杂”的角色处理手段,无论选择哪种创作逻辑让观众信服于角色,张隼这个角色都不应该像现在这样不上不下、不浅不深、模棱两可、似是而非。
坦白讲,有点浪费张君这个原型的价值。
以上内容,写的是看完《除暴》电影感受到的最大遗憾。
再简单说说,另一个明显感受到的遗憾:
假如看电影什么都不思考,浮光掠影过一遍,你能用一个词总结出电影《除暴》的风格吗?也就是其故事、画面、音乐等一切,综合给到你的最强烈的审美感受,是什么?
很难总结吧?
风格,是创作者的签名。如果大家留意那些相对成熟的作品,无论绘画、写作还是电影方面的,它们一般都是有强烈的风格的。
就拿同类型的电影讲好了。
离《除暴》最近上映的罪案片是《风平浪静》,这电影的风格就非常强烈,我总结的是“克制的力量”,即这部电影处处让人觉得在克制,让人感受到未宣泄出来的力量。
再说一部和《除暴》更形似的国产罪案片,去年上映的《追凶十九年》。当时我给它的评价并不高,时隔一年,故事内容几乎记不起多少了,但我依然记得那种风格、那种感觉——强烈的“宿命感”。
《除暴》,缺乏风格美感,就像一个人,没有气质。
没有气质也就算了,导演还搞了些“城乡结合部”般的操作。电影很多地方,会呈现出纪录片的风格,而又有很多地方,明显带商业化的设计。土不土、洋不洋,没气质的姑娘还乱穿衣服,哎!
(End.)
个人观影体验!!!
我对无双就游艇上的结尾不是很喜欢!!!
并不是说无双整部电影!!!!!
刚刚看完除暴这部电影,其实一开始是不对国产的警匪片不报希望的,就比如说之前上映的《无双》,它有一些虎头蛇尾的感觉,让人不免有些遗憾,结局有一些强行圆满收尾的感觉。
所以我对《除暴》这部电影的期待并不是很高,毫不客气的说,我是冲着彦祖的颜值去看的。
不过在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却十分让人满意。这是一部讲述在中国90年代年代发生的真实案例改编的故事,而且尺度放得十分开,抢匪们冷血无情,残暴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对妨碍到自己计划的人毫不犹豫地下杀手(开头金店的经理),对待银行保安、押运员等看到就杀。
在最后一次准备抢劫运钞车的时候,张隼团伙坐在路边摊上吃冰棍,这个时候有个小朋友跑过来拣他掉的陀螺,张隼居然把一枚手榴弹给他玩。
在这里有个细节表现的特别好, 团伙中的大狗看到这个情形,深深的看了张隼一眼。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大狗是有老婆孩子,在身为一个爸爸身份来说,他是绝对不会给小朋友这个东西。
从另一方面张隼,一个马上就要当爸爸的人,居然随手就将一个手榴弹给了小朋友。你说说这个人有多么丧心病狂。
也从侧面体现了90年代的治安情况有多么糟糕,在那个年代做生意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出租车司机在当时算是高危职业了,经常上电视的夜车司机。
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张隼团队的武器是领先于警察的。当时警察还在用64手枪和79微冲,而张隼劫匪团队已经用上了56式步枪或仿AK步枪。装备上不领先,甚至在技术上也不如。在电影后期,在张隼家中搜出一大堆书。
其实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隼团队有几次机会是可以逃跑,不再犯案的。一沙皮的死,让众人开始理智思考到在这条路上,走到底。无论如何都会死亡。二、由于天眼开始逐步装备,极大的改善治安状况,有效地控制了犯罪率。大狗转行去做走私。团队其他人也开始不太想干了。而张隼却一直收不了手(就像是新警察故事里面一样)。
犯罪分子,是不会停止犯罪的脚步。而对于这些恶行磊磊的罪犯,警察也表达了一个态度——咬死不放。
从这个角度来看,整部电影刻画的是在90年代警察与罪恶作的斗争。
邪不压正,荒唐动乱的90年代过去了,千禧年来了,监控摄像头普及了,社会治安好转,犯罪率下降了,一些骇人听闻的大案少了。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可以在半夜12点可以在外面没有心理压力的压马路。
在看到影片最后的结尾的时候,我认为这个结局是完美的,因为这个结局就是对我们现在时代的照写。
致敬人民警察,除暴安良,负重前行!
文|伊文西
作者简介:专职公文狗,兼职看电影。写的都是观后感。
1
《除暴》虽然讲的是内地故事,但扑面而来的,全是老港片的味道。
仔细看看工作名单,从导演到制作团队,核心都是香港班底。
上世纪90年代的犯罪题材,让人想起香港枪战片最喜爱的“大圈仔”故事,火爆、凶猛、张扬,粗糙却劲道十足。像是廉价日料用不起山葵研磨的芥末,就猛灌便宜的辣根,又冲又呛,但真的刺激上头。
80-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内地市场经济兴起勃发,体制变革,治安环境也日渐恶化,其间爆发了许多震惊全国的重特大刑事案,很是出了一批亡命悍匪。比如张君(本片原型)、乔四、鹿宪洲(电影里队长蹲了7天抓的罪犯)、贾文革、白宝山,香港有叶继欢和张子强,还有震惊全国的白银杀人案与中俄列车大劫案等,件件都骇人听闻,如天方夜谭。
电影里劫匪的张狂,现在看来不可思议,可当年便真是如此,甚至更加夸张和传奇。
所以那个时代也是犯罪题材电影的一座富矿,但很多案件受制于审查无法拍摄,便只能依托改编,模糊掉具体的人物和社会背景,只摘取中间一些情节进行放大,单独再写故事。
2
电影倒是在表现年代感上下了不足了功夫,视觉突出,对上世纪90年代还原传神,熊猫盼盼、BP机、老警服、64式手枪、旧式车和录像厅,可惜这写实的劲头没传递到剧情上,刻意而做作的设计到处都是,也算继承了港片讲气氛不讲逻辑的沉疴。
导演明显在沿着“盗火线”和“喋血双雄”的路数写人物,警探和悍匪的梁子倒是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但没怎么看出惺惺相惜来。两人无神交不打紧,问题是真正的对峙的格局也没有搭建好,悍匪作案将近六年,只有开场时略微展示了双方的聪明和干练,但随后便陷入各说各话的境地。说是交叉叙事,但这两条线也过分“平行”了。
人物方面,吴彦祖的“张隼”无论外形还是性格都让人印象深刻,刻意剃掉眉毛强化凶相,让角色没被帅哥的外貌所拖累。这也是吴彦祖继《新警察故事》后再次演高智商大反派,狠辣的感觉表达是到位的。
为丰富人物,电影还加了条单薄的感情戏,设置得分外刻意,拉出的反转也没有什么太多意外,基本属于画蛇添足。其实妻子与母亲保留一个人物即可,两个角色的功能是重叠的。
但鲍起静用两个无声镜头就呈现了整部电影最高的表演水准,相比之下春夏的戏就显得过于拖沓且无用,还破坏节奏。
王千源的刑侦队长相比之下更加无神,完全沦为一个工具性的纸片人,无比正确无比果敢无比神勇,但也确实苍白。角色的性格和行为缺乏支撑,唯一一点与生活有关就是关于孩子的作业,一笔带过。能力方面也是一通乱打,躲子弹靠主角光环,送死的事都让配角做光了,智商也不见得高,关键的推断都牵强附会,要靠剧本强行开金手指,最后的“雨一直下的地方”,实在太文青且无厘头了,这么聪明的“老鹰”直接用个BP机信息就把老巢都卖了,也不知是如何逍遥法外这么多年的,眼见是编剧实在写不圆了,强行给反派降智。
总之要是计较逻辑的话,这部电影基本上不太经得起任何细致的推敲,大开大合,倒算还原了当年港片癫狂过火的意思,讲的就是复古粗暴的质感,不需要做得滴水不漏。
最后的浴池决战也算是让两位主演秀出了中国男演员少有的好身材,打击感是够的,遗憾的是打了半天两个人下半身的浴巾依然绑得严严实实,即便吴彦祖使出了撩阴手也扯不下来,这无疑也成为了在当前环境下,犯罪题材电影宿命的缩写,那不是浴巾,而是镣铐。
天网恢恢是必然选项,最后角色们的走向便只有一条路可走。所以再强大的悍匪,也只能迎接他的灭亡时刻,无非何时何法而已。最后是道高一丈,还是魔自己矮掉一尺,就要看导演和编剧的水准了。但归根到底,只会是少了不确定性的无趣。
所以在品质上,《除暴》必然不如放弃了内地电影市场的《树大招风》。张隼空有气势,却流入了俗套,并没有更多让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整部电影自然也就落入了这种还算精彩,也漏洞不少的状况。可看,但不算好,看在制作精良的份上,及格而已。
3
但《除暴》依然是部在当下意义特殊的电影。
自《无间道》后,香港的犯罪电影基本都向着精英化、高智商的水准走,西装笔挺,斯文败类,动不动就跟你掰扯警例和基本法;要么就是凹造型、摆走位,玩弄高科技,再无半点90年代的意气风发和野蛮匪气。没有了省港旗兵,没有了古惑仔,没有了赌王,香港电影的这口气也是越来越弱,鬼片与武侠片之后,警匪片的风光也大不如前。
《除暴》里,还蕴含着老港片的一口气,这也是导演刘浩良的一口气,总还有些人在传承港片的精神。味道一定要给足给到,故事无论发生在哪里,杜撰或真实,无论谁来演,它看上去,满眼都是熟悉的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的味道。
但老港片精神并不妨碍赋予电影新的宣传命题,《除暴》是部合格的平安城市、天网工程、雪亮工程宣传片,再厉害的神探,也抵不过满大街的监控摄像头与大数据,新的预判风险的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存在,《少数派报告》的世界不再是科幻,而是近在眼前。
编辑|浪浪
排版|透纳
THE END
工作事宜请联络微信:paperbullet
©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除暴》对于我来说属于这样一类电影:知道不会太好,看之前就能预想到它某些火爆的桥段与部分无趣的处理,知道豆瓣不会高于7分,但依旧很想看。
结果观感确实也和想象的差不多,前半部分确实不错,甚至让我有种“港片还魂”的错觉;后半部分立马把我打回现实:哦,没有,它也就只是这样而已。
虽然影片努力地用各种元素让我产生“梦回90年代”的感觉,但过于艳丽的调色几乎把布景和道具的质感全抹掉了,让我恍如置身于某密室逃脱场景之中,一切狠辣都有了一点做戏的意味。
不过闯闹市、轰警察、炸街道这样的设定还是挺带感的,尤其这一切都发生在内地城市,虽然是虚构的常普、庆州等地,但依旧令人兴奋。
片尾阿祖被拉到荒郊野地执行枪决的那一幕也算难得,这种“临终”镜头在内地更难见到,除了《毒战》和《夜车》以外,我一时半会儿也想不太起来。
张隼和钟诚这对警匪的角色设置努力地向《喋血双雄》样式靠拢,不过可惜的是只有“双雄对决”的壳,没有双雄对决的魂。两个人物的背景与人格都有种语焉不详的模糊感,与其他支线人物一样,工具感太强了。当年阿祖在《新警察故事》里演悍匪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除了帅,还因为他是个完整的角色啊,有心理活动、有背景交代。而这次在《除暴》里面,张隼的一切都很模糊,为什么成为悍匪,钱怎么花,乃至为什么莫名爱上春夏演的那个女的,都完全不交代。
王千源演得中规中矩吧,不知为何,他自从《解救吾先生》之后就仿佛被“华子”这个角色给封印了,几乎所有角色都带着股要弄死谁的狠劲(然后就没别的了),后续的角色明明是演警察居多,但我总想报警先抓他。完全没有早年《空镜子》、《钢的琴》里面的适应感了,以前他追角色跑,现在都是角色追他跑。
春夏演的其实还不错,虽然角色莫名其妙的,但她本人气质和这个角色还挺契合的,有种风雨飘零的脆弱感,兼具一点倔强。春夏的演技也是忽高忽低的吧,不是她创作角色,是角色贴合她。之前的《怪物先生》看得我咬后槽牙,《恋曲1980》搞得我期待值又很高,但其实春夏的发挥跟电影本身好坏的关系并不那么大。
其他角色工具人实锤了,卫诗雅在普通话配音之下毫无魅力可言,另外几位警察仿佛为了献身而生:“抓完贼我就带你去吃那家我从小吃到大的面”,这种台词说完还不死的话就说不过去了。(由此也可见编剧写对白的能力也挺匮乏,简直是老梗王)
至于最后那场浴池打斗戏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吧,两人的身材是亮点,但动作设计除了“拳拳到肉”我也夸不出什么别的来……
两星半。实在是特别无聊的剧作,拍得又特别赶却依然拖沓,转场粗暴生硬,文戏更别提了,台词尬表演差(除了末尾鲍起静那场动人客串),刘浩良基本就是对着《盗火线》里的帕西诺与德尼罗为王千源和吴彦祖设的戏,然我们看不到王千源作为“人”的踪迹,只有高大的神性。配之录像厅里的《喋血双雄》与无数海报缅怀港片荣耀(甚至将王和吴对标李修贤与周润发来了场一模一样的惺惺相惜蒙太奇),及数次对电影本体虚实的无聊玩笑。动作戏还算可观,每场火并枪战场面调度上多少都还是有些想法,但不惊艳,宾馆抓捕那场似曾相识的长镜头调度十分糟糕,看来每一个银河人出来单干都有个长镜梦,但拍好的似乎真没几个。末尾浴室大战从《东方的承诺》渐渐回归武侠味儿对决,设计上是最有想法的,当然也是相对而言,死活不掉的浴巾,宛如影像的镣铐,虚假却无法脱身。
我靠靠靠靠太好看啦短平快狠准稳噪爽炸血腥暴力钢铁硬汉风格化与伟光正完美统一爱死刘浩良啦!
拍90年代的故事,就真的拍成了90年代的电影的质感。从剧情到动作戏都老掉牙了,感觉在看一部30年前的老电影,而且还是质量比较差的那种。老鹰不仅精通杠杆原理和力学,还有超强的反侦察能力,把警察玩得团团转,是一个高智商罪犯。如果老鹰最后也没被抓住,或者警方误以为自己抓住了老鹰,但其实真正的老鹰还逍遥法外,那还有点看点。可惜这是国产片,老鹰不可能逃脱法律制裁。所以这又是那种一看到开头就猜到结局的俗套电影。前面把老鹰拍得太厉害了,但最后他又必须被抓住,导演实在编不下去了,就只能让老鹰智商下线了,所以智勇双全的高智商罪犯最后变成了有勇无谋的莽夫。老鹰被抓住不是因为警方厉害,是导演安排他被抓住的。吴彦祖和王千源打了半天浴巾都不掉下来,和《西游记女儿国》一群女人洗澡还要穿衣服并称国产片两大悬案。
镜头讲究,调度是个老手了!教科书式的英雄惜英雄,硬汉肉搏好久没有见到了!有个印象深的镜头,警察死了之后,周围处理成黑白,只有警灯是彩色,针不戳。靠谱!求片尾曲在哪里可以听 球球了
阿祖的身材居然比王千源还壮实!一看就是经常健身的,大帅哥的lack of use也是自谦罢辽。情节是断裂的,没有强劲的逻辑锁链,就看得莫名其妙。春夏的角色有必要吗?问号脸。以及,几百万的赃款为啥那几个人这么快就花完了?也没看出来他们生活多奢靡啊。
难得能吸引我去电影院看的电影,走的是典型的双雄对决模式,也是一部尺度不小的主旋律,警匪两男主互为镜像,一正一邪,一执着一残暴,上演高智商对决,很明显,电影里也有诸多情节呈现,其实阿祖的角色多少有点王千源“解救吾先生”中的影子。PS:这俩爷们扎浴巾的水平太牛了,怎么打都掉不了,真是令人瑞斯拜!3.5
视觉方向下功夫,剧情上为了迎合市场也做了努力。最大的亮点是视觉上的设计,无论是动作戏还是字幕形式。当然了别深究,一个人物都没有叙述,没一个立得住。
转场像tm广告、10频道,其他就那样正常水平,还有抢了那么多钱吴彦祖他们用去干嘛了,还有最后吴彦祖那个“你懂我意思吗”笑死我了,我是陈冠希懂我意思吗哈哈哈哈
7分,这个片主要的亮点是匪徒够悍,吴彦祖的角色,甚至有点痞帅。影片对90年代的悍匪还原,也会带出很多那个时代的记忆,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很多同学家里确实是有猎枪的。后半段因为各种原因变得更加混乱和支离破碎,感觉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吧。但整体还是好看的。浴室大战太《东方的承诺》了,但相比维果·莫滕森的大咚乱甩,这个浴巾都不掉,也是神功。
浴池一战,荷尔蒙炸裂!
导演和观众说,我和你讲个笑话吧。
最严重的bug,是如此猛烈的打斗,腰上的浴巾竟然不松不掉。除此之外,颇下工夫的年代感还是能让延绵的时间线有了某种催人老的沧桑,整体上挺带感。在血腥味中咬定不放叫人敬仰,就是不知警队能有多大可能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任一组人马耗费多时跨市追凶。《新警察故事》十六年后,吴彦祖终于又演了一个癫狂冷血而又带有一丝悲情的反派。全片戏最好的,仍是鲍起静。武江果然在广东取景,不然云南哪有人会跟顾客直接说粤语。阿祖有句“扑街”倒是没配字幕。原来粤语版是姜皓文给王千源配音,我更希望他来出演。三星半。(原谅我大惊小怪,但真是头一次见到股沟开这么低的哥们儿。)
一定要看粤语版,有很多瑕疵,但是遇上喜欢的点直接拉满五星。听到阿祖原声爆粗真的爽爆了,很复古很双雄的陆拍港产片,或许我就是吃这一套,迷影致敬银河影像,喋血双雄,浴场赤膊大乱斗充满男性荷尔蒙,不带准星土味枪战老有意思了,前面的智斗也很精彩,阿祖名言—给我一条绳,我能变出无穷魔法。螺旋楼梯与耳朵👂的转场让我想起伊藤润二的漩涡🌀。如果并非迎合片尾的主旋律,我相信胜利者仍然会是阿祖。流窜各个城市的江洋大贼,你们几个城市不成立专案组联合侦办突出tm一个离谱。王千源找到阿祖的办法居然是靠一段推理。
打斗很惨烈,节奏挺紧凑,但是BUG太多了吧,警方都猜到了要在哪家银行动手,却不打个电话通知一下银行和押运公司?最后不等援兵来就单刀进澡堂对决完全是不负责任的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输了呢,不是又跑了?
6.5/10今天去看了点映,怎么说呢本来还挺期待的,毕竟王千源和吴彦祖比较靠谱,但看完感觉有点一言难尽,这年头还能拍出这种警匪片,就是太普通了,要结构没结构,要激情没激情,属于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电影,所有的细节暗示全在表面,毫无惊喜。
“收手啦阿祖,外面全是警察”
如果没有春夏的爱情戏,整片大部分时候快节奏快的像《法治进行时》。
点映,爆款预订,春夏演的好,可是戏份太少了,更多的时候还是看王千源和吴彦祖彪戏。算是这两年最好的香港电影之一了,还填补了内地警匪题材长期以来的空缺,这一点更是难能可贵。为观众奉献了琳琅满目的警匪斗志戏码,塞在一部电影里略显爆炸,不过娱乐性自然是爆棚,九十分钟全程没有冷场,虽然剧情有点不太合理,但我是看的挺嗨的,推荐。
阿祖收手吧,外面全是跳楼女孩
春夏演戏太差太好笑了,和整部电影都是脱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