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脸谱化(象红灯记这类影片,是所谓高大全的经典样本,普通人被塑造成外表不凡,品德高尚具有理想主义的化身,而丑角是妖魔鬼怪一般。这正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现。)
主要人物:李玉和,李铁梅
腔调
西皮是戏曲腔调。(用胡琴伴奏的戏曲声腔之一)明末清初秦腔经湖北襄阳传到武昌、汉口一带,同当地民间曲调结合演变而成。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西皮都同二黄腔调并用,合称“皮黄”。在湘剧、桂剧等剧种里,西皮又称“北路”,同二黄称为“南路”相对,或合称“南北路”。京剧西皮包括导板(倒板)、慢板(慢三眼)、原板、二六、快板、流水、散板、摇板、回龙等板式。同二黄相比,西皮一般较为高亢刚劲、活泼明快。又有反西皮腔调,也包括二六、摇板等板式。
西皮原板的结构形式和二黄原板相同,也就是2/4节拍,一板一眼,中速节奏的板式。西皮原板的用处极为宽泛,常用于叙事、抒情和景色描述。
西皮导板,京剧西皮板式之一。西皮导板是西皮散板的延伸和发展,导板只有上句形式。它是大唱段的起始句,常用于剧中人感情激越奔放之时。
速度比正常慢板慢一倍(也可釆用8/4记谱)。曲调和节奏则增加了许多装饰性变化,从而使旋律更加柔婉、俏丽、深沉、隽永。此种唱法最初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但仍称之为慢板;新中国成立后,为区别于一般慢板唱法,方以“慢三眼”称之。
《红灯记》 年代:1971年 / 国家:中国 / 导演:成荫 / 主演:刘长瑜、钱浩梁、高玉倩
1、样板戏的样板!
样板戏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造就的一种畸形的文化现象,是政治意识形态控制艺术的极致表现。从1970年到1974年共拍摄了10部样板戏,全部都是京剧现代戏,比如《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等,《红灯记》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这些样板戏在拍摄时都遵循所谓“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正面人物必须要近、大、亮,反面人物则远、小、黑。
2、耳熟能详的唱段可真不少!
虽然是改编自电影《自有后来人》,但其实《红灯记》的剧情更类似于歌剧《洪湖赤卫队》。都是革命地下党为保护情报而被敌人逮捕,还都会有一个叛徒出卖同胞,以此反衬出共产党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如今看来,影片中演员程式化的表演风格实在有些做作、好笑,但是要知道10亿中国人在那些年就是看这些电影来满足精神生活的,因此那些唱段也被传唱到街知巷闻,比如李玉和的唱段“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也靠她。”、李铁梅的唱段“红灯高举闪闪亮,照我爹爹打豺狼,祖祖孙孙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你的父母一定会唱。当然,最出名的莫过于那段了《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了》。
经典
第9分钟,“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李铁梅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这一段不但早就家喻户晓,就连前面那句口白:“奶奶,您听我说!”都成了起范儿的固定句式。
笑点
第41分钟,身世之谜终于来了个大揭秘。奶奶告诉铁梅:“爹不是你的亲爹!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铁梅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以为是奶奶气糊涂了,但奶奶义正言辞地说:“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这一家三个姓,肯定跑不了了。本以为只有韩剧才会亲人互补不相认,原来这“组合家庭”早在70年代就有了。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一家人的命运早在京汉铁路大罢工时就联结在一起了。
现在看来,很雷。。。没有爱情的样板戏,但那时候的人们都在yy李铁梅和李玉和。。。。
我去真心太好看了!
有点雷人。但影响了中国一代人
好牛~好牛~
单纯从唱腔唱段的听觉角度可以打四星甚至更高。毕竟耳熟能详的曲目非常之多,“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我家的表叔数不清"……可是配合画面实景之后决定狠狠扣掉一星!因为你必须承认一点:传统京剧生旦净丑的花脸行套是区隔角色与性格的关键元素,样板戏把这些统统砍掉换成更为朴素写实的时代装束之后,统配格式的身法架势就失去了最重要的风格照应,不管铁梅还是她爹她奶唱起戏来全都是一水伟光正拔的步法架势眼神表情,看不了多久就已经审美疲劳了。
真好看,这段把以前的经典都看一遍,小时候都没认真看过,如今热血沸腾的看
李玉和太太太帅了!除了有两场戏实在太长了比较枯燥之外 很好看的~
红灯记是八个样板戏中最好的。这话没错。
新版比老版听来更震撼。看来这确是迈向京剧的一块板
再也回不去的电视机时光
昨晚我看的是舞台剧。票价八百八啊。好在是别人给的。刘长瑜也来了。老铁梅。
其实很经典
老妈最喜欢的电影,小时候没少听她唱
咋看着磨菜刀的接头人不像好人嘞,跟太君打架时还一刀穿胁背后补了两枪。。。
唱段流传至今,而且常演常新
八个样板戏,童年观影经历。刘长瑜+高玉倩的经典组合。
毛夫人主抓的样板戏工程事实上极大的发展了京剧音乐,这是艺术史。
详解字幕版,唱功真好。
厉害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