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很多人认为,张瑜在1980年的《庐山恋》中,制造了“中国银幕第一吻”。真的是这样吗?
从时间上讲,1979年的《生活的颤音》,上映时间更早,是“文革后第一吻”。
从技术上讲,《庐山恋》中的吻脸,并不是接吻。而《生活的颤音》中,虽然两嘴相碰,但只是蜻蜓点水。热吻,出现在1980年的《不是为了爱情》中,是严格意义上的“文革后第一吻”。
但是,很多人更乐意说《庐山恋》是“文革后第一吻”。原因有三:
第一,《庐山恋》是一部轻松愉快的电影。相反,《生活的颤音》《不是为了爱情》,都是当年的“伤痕电影”,涉及文革,情感压抑,基调沉闷。这种给观众增加痛苦的电影,观众会很容易忘记。艺术水平,《庐山恋》也远远超过那两部。
第二,《庐山恋》,是一部恋爱教学片。虽然有一点情节,但整个影片就是在进行恋爱教学,让文革后的观众学会浪漫。在美丽的风景中,编导设计了太多让观众蠢蠢欲动的情形。《生活的颤音》也试图制造浪漫,男女采野花,却把采到的野花献给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是恋爱。
第三,《庐山恋》,是吻的示范。吻,需要情感,需要氛围,才会有甜蜜。《生活的颤音》,吻还没有结束,有人破门而进,非常尴尬。这个吻,更像偷情。《不是为了爱情》的吻更像是完成任务。
因为这三点,《庐山恋》比另外两部影片的影响大得多 ,估计票房是另外两部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有更多人看过的电影,其中的吻,才会更多人津津乐道。观众喜欢这一吻,也就很乐意把更高的荣誉给这部电影,索性就说是“中国银幕第一吻”。
那么文革之前呢,新中国的银幕第一吻是哪部电影?1957年的《护士日记》,是技术上的第一次,嘴对嘴。但是,这个情形并不美好,男领导女护士,在办公室,在上班时间,有人推门进来了他们还在投入。之后,男领导还对女主角进行性骚扰。敢于暴露当时领导的猥琐,本片很有开创性。
吻脸,则很早就出现了。1955年的《怒海轻骑》,大导演汤晓丹设计了吻戏,男主角亲吻女主角的脸庞,两次。这场戏非常浪漫,吹着海风,听着海浪,让观众感觉很甜蜜。这应该是新中国甜蜜第一吻。
1954年的《山间铃响马铃儿来》,男主角突然袭击,吻脸,两次;女主角很开心,回吻。这,应该是新中国银幕第一次吻脸,很大胆,很热烈,但似乎失之浪漫和甜蜜。
而,中国电影有史以来的第一吻,几乎没有办法考证。但可以肯定,中国人开始制作电影后,市场主导,百家争鸣,应该很快就出现了吻戏。至晚,1926年的《儿孙福》,已经有了没有完成的吻。
宣教成功的表现就是彻底改变人的心性,从而改变人的活法,让你心甘情愿地将个人的福祉置之度外。作为一部宣教电影,《护士日记》通过呈现女主人公小简从“上海小姐”到“边疆护士”的角色转变,向观众输出了个人唯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最大价值的观念,从而回答了新中国新社会里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应该怎么活的问题。
一般来说,革命叙事里的主人公的形象往往流于表面和片面,而这部影片的女主角在“英雄光环”之外还带有许多人性光谱,颇为珍贵。 最为明显的是,全片表面上呈现的是社会主义工业跃进的理想和憧憬,内里却流淌着种种女性独有的温情和浪漫。
比如开篇发生在护校女生们的夏夜卧谈,以及女校长在分配工作时对“个人需求”的体恤;又比如女主小简和好友小芳之间,乃至和卫生所的惠英之间所保持的“女性友谊”;再比如小简得知工地主任对他的好感之后,并没有直接拒绝他,而是念在“他是个好人”的份上不想伤他的心,进而促成了后来的姻缘;更不用提小简哄主任的女儿睡觉时轻声吟唱《小燕子》的高光段落,听者很难不被她如沐春风般的温柔和优雅打动,而这首歌颂社会主义厂房的摇篮曲便被赋予了某种如沐春风的浪漫。
纪念王丹凤老师。
▼
文/本来老六
王丹凤的美丽让我一度以为就像毕达哥拉斯定律那样,丹凤眼算是她的专属商标。夸一个人美得就像电影明星那样。王丹凤就是这样的电影明星。这样的美人来自旧上海。
一九六一年,周总理提出的“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王丹凤与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等22人入选,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这里最重要的标签不仅仅是电影明星,而是新中国。王丹凤从旧上海回到了新中国,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电影工作者,特别是从旧时代过来的,归来的,都特别希望融入这个家庭。用《上海的早晨》里的话讲,他们都渴望早日能被称呼为同志。
孙道临、冯喆这样的翩翩美男子都以扮演解放军而自豪,但是让王丹凤直接去演女游击队长是PK不过张瑞芳、水华这样的老革命的。她很幸运的遇见了“简素华”这个并不浓墨重彩,但又堪称横空出世的【重磅】角色。
小燕子,穿花衣,
年年春天来这里,
我问燕子你为啥来?
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
小燕子,告诉你,
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即便非常熟悉这首《小燕子》的人,恐怕也不知道最后这三句有些突兀的句子。但无论是原著小说《浮沉》,还是电影《护士日记》,这三句才是这个文艺作品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也就是直到现在都堪称励志的一个主题:人究竟需要什么。
简素华作为一个技术非常过硬的护士,她的未婚夫沈浩如可谓前途似锦的主治医师。从各方面而言,她其实并没有什么可以烦恼的地方。即便留在上海同样也是为新中国添砖加瓦,即便结婚夫妻之间也很难说像周萍和四凤那样尊卑有别。
但她始终觉得不对劲。送医送药下工地。同时期的《上海姑娘》可谓更直接地描写了这种热血沸腾之下的水土不服。但就当时的生活状态,就如那个工程师所说:这里更需要你的才华。这里的所有人都离不开你的无私奉献。这样的自我牺牲更具有庄严的献祭感。
同时,北方的辽阔天地也的确和她所熟悉的【小桥流水人家】是那么截然不同。19一九五五年,国家刚刚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改造北大荒;一九六零年,开发大庆油田。
今年这里更美丽,
我们盖起了大工厂,
装上了新机器,
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
在那个不知道为什么苦恼,甚至苦恼都什么都是如此模糊的小护士心里。这里才是新中国的春天。在这样的春天里,小燕子如释重负。
当年电影公映之后,位于上海重庆南路上的二医大附属护士学校,报名考试排队的人从复兴公园排到肇嘉浜路。就如《罗马假日》那样,很多人都换上了简素华式样的发型,裙子,乃至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那时候的坚信,是多么美丽。
王丹凤演过无数让人动心的美女,李香君,鸣凤,甚至包括那个有些疯疯癫癫的华家芳【女理发师】。但最打动我的还是这个女护士简素华。
找对自己的事业,找到自己的爱人同志,小燕子虽然去了,你还是美丽的口号挥之不去。
把歌唱全吧,纪念那个建设新中国的年代,纪念那个那么多人坚信会更美丽的春天。
纪念王丹凤老师。
2021.07.24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节来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真美丽。”优美的旋律,欢快的歌词,让这首歌在中国百姓中口口相传,流唱至今,新中国几代人伴着这首脍炙人口的老歌长大。六十四年后的今天,终于有机会看了王丹凤主演的这部电影。当年的王丹凤正是风华正茂,美丽俊俏,她本色饰演的护士简素华,虽然出生在大都市上海,但应该是劳动人民家庭出身,一点也不娇柔造作,朴实无华,对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有天然的亲切感。有原则,有主见,正直善良有正义感,是个积极向上的有志青年,对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报以极大的热情和干劲。品行端正,思想纯洁,但不缺心眼,对心怀鬼胎大献殷勤的医务站站长莫家彬不卑不亢,应对有序。尤其是发现自己的男友沈浩如千里来求婚原来是为一己私利而另有所图时,果断分手。却被接她来东北工作的工区主任高昌平所吸引,最终默默的爱上了这个有能力和水平又朴实无华的工农干部。对于因误会而对她恶言恶语伤害过她的女同事顾惠英则敞开心扉,真诚相待,终于化敌为友,成为好姐妹。正是有了简素华、高昌平、唐小芳等一代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让我们永远记住老一代人的丰功伟绩。
19.6.5观于资料馆,修复版,来自爱奇艺和新派系文化传媒“全球经典拷贝修复计划”,日前入围2019年戛纳电影节“戛纳经典”单元(豆瓣海报)。因为比较闲,补充几个冷知识:
1、流传今日的儿歌《小燕子》即来自影片插曲,不过原词曲的最后几句“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我是从小就没有听过的。印象中,昨晚的资料馆修复版中王丹凤所唱也并非完整版。
2、观影后wzc一直夸主演王丹凤漂亮(去年上个月逝世)。王丹凤的相貌确实洋气,换一个角度,在当时则是缺乏工农兵形象气质,导致其进入上影厂以来多做配角,曾在《家》(1956)中饰演鸣凤,《护士日记》是她第一次做主角。
3、《护士日记》完成送审时,张春桥批复称影片、演员和插曲都是“宣扬小资产阶级情调”,“不宜放映”。后影片被原上海市市长陈毅看到,点名赞扬,得以全国公映。这也和1956年“双百方针”(百花争鸣、百花齐放)的提出有关,文艺气氛相对宽松。不过很快“反右”运动开始,《护士日记》虽然因为陈毅的庇护而没有被批为“大毒草”,但主创团队仍进行了批评和自我批评。文革期间,影片和插曲,包括《小燕子》都被打为“大毒草”,“配合右派猖狂进攻,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美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4、影片取景地为包头第二热电厂(内蒙古自治区建成投产的第一座高温高压现代化热电厂,1958年7月1日建成投产)和包钢建设工地,影片拍摄时间为1957年,上海江南制片厂摄制。
和《女理发师》两部电影均由王丹凤主演。将两条路线与主义打散,现在完全可以解构出“理想”与“个人”,进行创新,那么中国很多老电影的女性形象,完全是世界上最先进最理想的那一批。
看不到这样的电影。
原因是经过样板戏,落后的经济,尤其是老大哥的倒下,甚至一时孤立无援也没实力做大哥,迫切需要从外部得到认可,拿来主义仍有影响,新一代的电影受到教育和个人发展方向影响,没有意识去接住样板戏之前那一棒。
搞科学与教育可以谨慎点,搞文化不妨大胆点,而且现在也慢慢有能力或者说必须要做大哥了。先知道力量源泉在哪里,才好发挥嘛。
以前镜头语言相对朴素,单凭故事与表演传播能力有限。现在是学以致用的时候了,随着现今家庭观和婚姻观的转变,无论走那条路——理想或“个人成长”都是高于“爱情”或“婚姻”的,所以现在是统一战线了。
社会主义电影和资本主义电影有个明显区别,前者会把问题提出来然后想办法解决(能不能解决先不谈,不过从人类发展情况来看,问题肯定是在不断解决的),后者喜欢把问题全部抛给观众然后说无解世界完了人类完了社会完了或者只有用心用爱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非对立,反而是发展与进化的,资本主义文化中所无法自洽和解释的用心与用爱,不正是社会主义中的觉悟与自觉吗?也是性本恶到性本善再次轮回。正如封建社会靠性本善维系一定社会信任,到资本主义抛弃性本善用“契约”与“制度”代替一样。
迫切需要更多朝气蓬勃和真情实感的电影,你说有人不让你拍?父母吗?就不能先顺着,等慢慢接手再大胆干?
希望以后遇见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简短而有力地称呼:同志!
(主题曲《时代的列车隆隆地响》插曲《小燕子》很好听)
用革命的情怀证明了异地恋的不靠谱
说的是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矛盾,其实还是异地恋不靠谱啊。《小燕子》的出处。各种笑点,另外唐小芳同志实在太萌了。
没有预期的好看。王丹凤风姿绰约风采照人自没话讲,可她与蒋天流黄宛苏相对于护士新人的角色设定年龄偏大太多,特别是蒋天流还梳了两个抓鬏装嫩;莫站长的初始觉悟和道德水平被拉的太低,加上演员本身的反派面相和表演风格,使得最后的幸福结局没有什么说服力;反过来,居于绝对正位的工区主任,又让汤化达演得过于严肃正经总在说教,缺乏吸引女主爱情转向的男性魅力(当然可能演员自身也达不到)。距离观众认同和期待这段事业姻缘的落差太大,即便小女孩和小燕子的辅助推动,好像也成效不大……
那时候的社会主义真美好。
烟消云散之前的那个“坚固的东西”即使在数十年后依然打动人心。苏联范,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叙事和统治今日的个人功利主义的较量。叙事非常流畅,个人成长与厂区建设(国家生长)的合一。轻喜剧、四角恋、恋外恋。王丹凤简直比夏梦还美。开头火车上的歌曲(后来反复出现)及小燕子都很好听。梅花甚好。
扭曲的时代扭曲的人性
上海拍的片子,审美、格调就是不一样,王丹凤可真漂亮,这妆容,这打扮,有点小津的原节子的味道,放现在也不过时。50年代电影好啊,一边搞生产建设,一边还可以拍点儿女情长和自私的人性,后来就……
爱奇艺与新派系联合出资修复 4K重扫 3K数码修复自35mm正片( original 35mm print positive mastered in 2K) 修复效果可以说相当过关了;本身就是个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爱情喜剧 原来小燕子这首歌出自这里;映前见面会有谈到新老电影人的传承 也希望在影院看到修复国产老片的门槛越来越低
7,女性成长的故事,用恋爱取舍来比喻国家建设和个人奋斗之间的关系,说实话有点直白。不过在王丹凤这样的绝对佳人面前任何一切都不成为问题了
太可爱太欢乐!虽然我们再也不能体会女主人公建设祖国的心情,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节食减肥亲密闺蜜。。。而且女主人公有收集各种妹子(妹子在前)和汉子的魔力。。。各种配角演得极好!李纬演一个小资产阶级太贴切!
1、“我跟他已经不是一般关系了”;2、“我答应你,向领导请求把你留下来”;3、“这个人要跟我结婚,你说该死不该死”。
“这个人说要跟我结婚,你说他该死不该死”
在看到去留上海的时候想嘲笑他们的幼稚热血,但后面还是对他们的无私和单纯表示羡慕和无比的敬意,希望我们和我们的祖国都能变美变好变伟大。现在这种电影和思想都不存在了,存在也只是被嘲笑。也许是可悲也许是时代进步。想念妈妈和李阿姨。
我坚持以为主题走法太单一,大的叙事语境下空空如也。前情铺垫太多,后面反题高潮部分明显篇幅不够了。不过还是力推王丹凤和蒋天流老师的表演。
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是思想宣传片。王丹凤真是非常漂亮,笑起来很甜。唯一现在看还很合理的角色,就是她那个闺蜜。
美丽新世界的幻像。
他们是真的想为工农做些什么,或者真的想表达“他们想为工农做些什么”,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大工地的一员。正反两组人物的设置、思想的冲突、某些教化式的台词,今天看来有些为宣传而宣传的机械,但那些生活化的段落、精彩自然的人物的互动、小动作的设计,无不透露老上海电影的风韵。
沈浩如有了简素华还要什么城里的工作啊,跟着工地走有什么大不了的。
黃宛蘇好漂亮啊
“小燕子,穿花衣。”^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