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恨的杂糅吧”当伊沃被问及他对这块土地的感情时,他这样说道。
阿布哈兹从19世纪初就成为当时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冲突的焦点,到了20世纪末期,格鲁吉亚与俄罗斯围绕阿布哈兹主权地位的战争更是为这片土地划开了鲜红的伤口。而在克里米亚战争后不断移民至此的爱沙尼亚人却成为了夹杂在冲突双方间的牺牲品。格鲁吉亚导演萨萨·乌鲁沙泽2013年的电影《金橘》就是以此为背景,用简约的情节设置、克制的情感表达、悠长的情调渲染,为我们展现了战争中普通人、参与者们人性与良知的磨灭与新生。
《金橘》从外观来说完全不同于我们所熟悉的好莱坞战争电影。电影片长仅80余分钟,全片故事均发生在阿布哈兹一个山谷中的小村庄,主要人物也只有四位,而战争场景除了结尾几分钟外全部被略去。但即使这样,从第一个镜头开始,风格浓郁的高加索音乐渲染的悲凉气氛,影片的戏剧矛盾和情感张力就立即抓住观众, 直至结尾音乐风格的突然转变,强烈的对比给予观众巨大的震撼效果。
生活是如此地艰辛,但又如此地美好。爱沙尼亚人为了生存来到这片肥沃的土地,他们开垦放牧,等待丰收的喜悦。可是战争的如期而至却不得不让他们逃离家园,不管是格鲁吉亚还是俄罗斯,这终究不是属于他们的名字。人一个个地离开,最终伊沃和橘农马戈斯成为了这个村子仅有的两位居民,让他们冒着风险留在此地的正是那已经成熟但还未采摘的美丽的金橘。从电影开篇伊沃制造果筐时坚毅的表情,我们不曾想象战争就在不远处发生着,伊沃也许无法守卫他所热爱的这片土地,但他至少会守住自己的内心,让它不被枪炮声惊扰。但真能做到心如止水么?无数次被询问不离开的理由,伊沃总是以无言相对,这与其说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不如说是内心对狂风暴雨摧折后的抗议,他用沉默战胜了孤独,用宁静吞噬了喧嚣。
在梅尔维尔的名作《海之沉默》中,德国军官住进了一户普通的法国家庭,他们从隔阂到了解,但情感的延续却终究难逃身份魔咒的碾压,幻化为大海般的沉默。在《金橘》中,导演同样将战争中的两大主体:士兵和平民放置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家”之中,让他们在此思考战争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海之沉默》相比,乌鲁沙泽更是让战争中敌对的双方士兵都置身其中,其戏剧冲突也变得更加突出,主题也更加耐人寻味。
“家”的概念不仅仅是《金橘》里俄罗斯车臣士兵艾哈迈德和格鲁吉亚人尼卡最终相互理解的关键,更是伊沃和马戈斯所有行为的出发点。在影片开场,艾哈迈德拿起伊沃孙女的照片时被伊沃勒令放下的情节,我们可以看到伊沃将家庭放在了生活的首位,而他最终留在这里也与家庭有关。与伊沃相比,马戈斯则是更典型的阿布哈兹的爱沙尼亚人的缩影,他对祖国爱沙尼亚早已没有情感联系,对于战争双方更是如此,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给予了“金橘”,这不是为名,也不是为利,而是他生活的中心就是橘子。导演用木讷的马戈斯致敬了爱沙尼亚人为这片土地的繁荣所有的艰辛付出。他们背井离乡,让陌生的土地上长出金色的果实,可是这片土地却没有感谢他们,反而用炮火让他们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善良、淳朴、乐观的马戈斯用自己的爱浇灌着阿布哈兹,即使火焰与灰烬也没有阻碍这份爱,在家被无情地炮击摧毁,马戈斯依然在为橘子的采摘奔走努力。
伊沃和马戈斯相比,他的爱更加深沉。作为老人,他比年轻人对这片土地更加熟悉也更有感情。他见证了村庄的从无到有,见证了爱沙尼亚人用勤劳的双手建造起属于自己的家园。当看到艾哈迈德和尼卡互相伤害时,他总是用家人般的爱来包容,即使这种爱往往是沉默,但不经意间一杯热茶,一句问候对于离开家乡参加战争的年轻人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情感的回归?早已看破战争虚伪本质的伊沃,他经历过痛失亲人、家庭分离的悲剧,艾哈迈德和尼卡,他们同样与亲人分离,时刻都在忍受着思乡之苦,伊沃早已从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儿子的影子,对于艾哈迈德和尼卡何尝不是?从伊沃的一言一行之中,自己也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在家庭和爱面前,战争中宏大的国家民族神话反而变得渺小起来。艾哈迈德和尼卡,在逐渐的接触之中,他们发现双方之前如此看重的“隔阂”竟然是那么地脆弱。不同的口音重要么?不同的宗教信仰重要么?不同的教育背景重要么?也许这些东西都比不过不同的音乐品味重要吧!这些不同之外的那些相同才是他们最终和解的催化剂。他们发现彼此都拥有梦想,艾哈迈德作为雇佣兵参加战争想挣钱让家人过得更好,尼卡则想在战争结束后能登台表演,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他们也发现彼此都对生命满怀崇高的敬意,艾哈迈德对救命恩人伊沃的承诺,尼卡则用生命保卫着家的完整,当他们试图用生命来伤害对方时,伊沃说“为死亡干杯”,让艾哈迈德和尼卡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态度,之前早已一文不值的“活着”,在此刻,在篝火与烤肉面前,在对家人的思恋中重新变得如此重要起来,自己曾经的意气风发原来如此幼稚可笑。
“年轻人,你怎么了,一直在说我要杀了,我要杀了,谁给你权力那么做的”
“战争”
“太愚蠢了”
伊沃和艾哈迈德的这段对话无疑是影片对战争意义反思最直接的表达。没有对生命的尊重,战争的悲剧就会重演,没有任何人有权力随意剥夺一个无辜者的生命,就像那金灿灿的橘子,时刻提醒着我们生命的美好,但现在却见证着人类互相残杀的血与泪。《金橘》中的愤怒与批判也仅仅就止步于此了,导演不用给观众太多主观的道德说教,他用一个个短促又突然的镜头来说话。电影中的战争场面几乎在画面之外发生,所以最后我们直接目睹着的那场战争中的杀戮才会更加震撼,在毫秒之间,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被吞噬,曾经我们见证过它艰难地复活,见证过生命的归来,人性的归来,但突然战争又带走了它,仅仅是因为方言的不一样我们就要手足相残?
伊沃和马戈斯,他们本想当一个旁观者,但最终不得不变为了受害者。战争无情地毁掉了你最珍爱的那些东西。阿布哈兹是冷战结束后,民族矛盾冲突的象征,这是历史的无情和无奈。伊沃的大度实则是他对生命之爱的坚守,这种爱超越了民族的狭隘,超越了对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怨恨,成为我们共同的情感诉求。伊沃见证了太多次的别离,和故乡的别离,和儿子生死的别离,和孙女的别离,他最终还是要面对又一次的别离,影片的结尾短促,但情感悠长,当艾哈迈德坐上那辆早已布满弹孔的汽车,放出尼卡最心爱的磁带,关于音乐品味不同的矛盾也化解了,种族、宗教、阶级甚至包括音乐品味,这所有的一切原来都不过是这样地风轻云淡,唯有生命、梦想、尊严和金橘所代表的爱与包容才这么地沉重,牵引着我们,在爱与恨的边缘踟蹰着。
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是情节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可以说,整个故事就是以矛盾产生为起因,而形成的故事情节,在一个个矛盾不断激化又不消亡的情节里,故事跌宕起伏,让读者和观众跟着故事与人物一起悲伤和欢乐,到最终所有矛盾的化解完美的结局,那么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故事。如果故事里没有好的矛盾,那它就不是个好的故事,只能算是三年级小学生每天要交给老师批阅的流水帐日记。嗯,那老师是个阅人隐私无数还拿红笔在你的隐私里勾勾圈圈的变态狂。
爱情的矛盾琼瑶奶奶最拿手;不共戴天之仇以及争霸武林的矛盾非金庸先生莫属了;之于宇宙最的大矛盾之婆媳矛盾、原配小三矛盾,贵国每晚8点黄金档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我想电影中戏剧冲突最激烈的,应该是战场上的敌我突然变成“基友”的矛盾冲突。
敌我双方突然出现在同一战壕、同一间房屋,不是突突突的打枪,而是看着彼此吃喝拉撒的过着正常百姓的生活,那种前一秒还在准备拼刺刀的仇恨突然变成了“基友”般同居生活的宁静甜蜜,冲突之大,着实让整个故事异常的精彩又有深深的反思。我看过这类的电影不多,共三部2001年波黑的《无主之地》、2005年韩国的《天军》以及2013年爱沙尼亚的《金橘》。
《无主之地》获得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个人认为一是题材新颖,这应该是第一次用这种题材来反思战争的电影,波斯尼亚与塞尔维亚的战争,除了他们自己这世上又有多少人能了解?而联合国在整个地区冲突中的作用如何?影片也有一点点戏谑的方法来说出他对UN的不满。敌我双方相遇在同一战壕,为了生存相互猜忌又相互帮助,在吃喝拉撒中感受到了敌人作为普通人性的另一面。而2005年的《天军》一惯有着韩国电影的夸张搞笑风格,韩朝今天的敌对何时能化解尚不得知,但他们有共同的祖先和历史,那导演就将敌我冲突从2005年传送到1572。韩朝的敌我双方,由于时空穿梭在一瞬间回到了李舜臣时代,在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屋檐下生活,共同抗击来犯的女真人部落。从于是敌我变成了战友,在战斗又结下了友情,当我看到韩方少校朴政宇一干人与朝鲜的江民吉少校一干人为了互不相犯在屋前的晒谷场上用树枝划“38线”时,我似乎理解的导演要说的话,这两个命途多舛的国家,因为弱小一值被某强国附属,又因强国被分裂,今后能统一两国人心,除了文明那就还有可寻根的历史吧。
2013年的《金橘》比起《无主之地》枪炮之性减少,UN变成了一位爱沙尼亚老人伊福,正面冲突的战壕变成了山间的小屋。比起《天军》没有玄乎的“时光穿越”,没有韩国一惯的搞笑桥段,没有大韩国的“民族抵抗外敌”的正义。但平叙而又沉稳,似乎像一个中年人的脚步,没有青年人的蹦蹦跳跳的嘈杂,也不是老态龙钟的蹒跚,一步一个脚印,你听得到的沉稳与踏实。
大赞是的片子一开始的配乐,似乎是拨弦式的乐器,长调而又带伤感,这基本也就定下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主调,偏暗却又带遗憾的故事,结局不会阳光得皆大欢喜,这也不符合反战题材。片头的配乐配合着男主 在切割木条的电锯声,平日里我们听到的那种刺耳的电锯声,似乎也是融入在一起的配乐声,个人感觉极为经典。
接着镜头上移,镜头从男主扶木条的手上移到脸,人物特写完成。几钞钟后,两名士兵敲门,男主出门,男主的身份在男主与士兵(艾哈迈德)的对话中一一交待清楚:你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你是做什么的?电锯木条是为什么?这个村子里有多少人?这样的交待符合戏剧情景―――战争期间,村民被过路讨吃的士兵盘问,再正常不过。接着一行三人来从男主的工作坊到起居室,又是一组镜头交待男主的过去、家人、性格……交待物法平叙无声,但又每组镜头都有重点,稍稍有点素质的观众能一目的然的体会导演的人物及场景交待。
这是一部通剧只有男人的电影,如果非要算有女人的话,就那就影中多处提及到的男主的孙女的照片,导演有意的多次提及。其用意大家可以观后分析。戏剧冲突在士兵二人讨要面包开车离去后不久的一声爆炸声中生产。俄罗斯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Ahmed和敌方格鲁吉亚军人尼卡Nika在战斗中侥幸活着。而男主伊沃Ivo救下了两人,并为两个医治。敌我双方同处一屋,矛盾在不断上演,从最初的为了死去的兄弟仍要拼命,到有条件的答应不在救命恩人屋里杀人。当艾哈迈德说,只要尼卡敢把头伸出窗外,就要把他的头砍下来时,男主伊沃了句:他可以对着外面尿尿吗?可以说是全剧为数不多的笑点之一。
哈迈德和尼卡的矛盾,在早餐间冲突,在宗教仪式后冲突,在彼此谈到音乐、文化、理想、领土时的冲突――为了祖国的土地要杀死对方,而对方反问你有没有文化读没读过书,这块地是底是谁的?当双方喋喋不休时,男主的那句“是谁给你们杀人的权力?”时,艾哈迈德说是“战争”。
我又让我不自觉的想到了贵国……,算了,不想贵国了。继续说电影。
敌意在男主的屋子里融化,在平常的起居生活中慢慢的融化,戏剧性的一幕到来,一队艾哈迈德一方的民兵来屋子里,为了让屋子里的和平继续,为了让男主不受牵连,尼卡假装是艾哈迈德的队友与民兵们一一握手,与自己的敌人握手,这就是电影的戏剧表现方式之一。而当那一夜,男主与尼卡等人在屋外烧烤喝酒时,男主问了艾哈迈德一句“你今天不杀他(尼卡)了?”得到的回答是:“我今天头痛”。你看,敌意其实已以融解得差不多了,只是男人们没有那么直白罢了,但还要他多说什么呢?
最高潮的冲突在结尾的一场激战,也是很好的反讽,一队路过的车臣士兵认为帮助他们打战的车臣雇佣兵艾哈迈德是敌方格鲁吉亚人,非要他说句车臣话来验身证明,这下激怒了艾哈迈德,在车臣士兵举枪射杀艾哈迈德之际,躲在屋里的尼卡一通扫射救了艾哈迈德,双方分工配合,灭了这一队车臣士兵,但结果尼卡还是被冷枪击中。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从敌人到战友,艾哈迈德与车臣士兵的从战友到敌人,矛盾的两次转变在这一场戏中完成,戏剧巧妙而又冲突激烈,激烈之后的反思当然就大彻大悟了,当男主与艾哈迈德埋葬了橘园好友后,又将尼卡埋在他儿子的坟边,艾哈迈德问出了心中的最后一个心结:你将杀死你儿子一方的仇人埋在你儿子身边?答:不可以吗?答:可以。他还不死心,又问:如果死的不是卡尼,而是我,你也会将我埋在你儿子身边吗?答:会的,可能会远一点点。全剧中最后一个冷冷的笑点。
男主伊沃挥手作别,艾哈迈德开车归家,当他从口袋中取出尼卡平日里修复好的那盘黄色磁带时,全剧升华,对方的理想、宗教、文化他都试着开始了解、接受,和平从那一刻诞生。
影片开头文字简要介绍了故事的历史背景,爱沙尼亚人定居高加索超过百年,1992年却因爆发流血冲突,在阿布哈兹武力胁迫下被迫返回欧洲北方的祖先家园,村庄人去楼空,只有少数人留下来。
悠远悲凉的背景音乐中,开场一组电锯齿轮切开木板,木屑纷飞的特写,真实交代了主人公伊沃的日常工作,也暗示了平民百姓在战争齿轮面前的流离伤亡。貌似嘈杂的电锯切割声,实则是伊沃不受外界打扰的宁静,直到艾哈迈德推开了那扇门,打破了这份宁静。
手持机枪的艾哈迈德半是请求,半是命令的让伊沃拿些事物给他和依伯拉辛,在伊沃家中拿到食物后还劝说伊沃:你最好回爱沙尼亚,不是所有人都跟我们一样好。开始还觉得明明是伊沃施舍了艾哈迈德,为什么艾哈迈德却认为是自己施舍了伊沃。在当时特定的战争时期,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敌我双方,面对一个身份属于敌方的老人,不伤害也是一种善良的施舍吧。
艾哈迈德走时问:“(旁边)那些房子还有人住吗?” 伊沃回答:“没有了,都是空的了,只有农场那里还有一个人,但也一无所有,他只有橘子。”玛格斯,一个称职的橘农,在纷乱的战火中努力守护着那些橘子。在他眼中,那是一场“柑橘战争”,那是一场争夺他的橘子的战争;在他心中,橘子跟金钱损失无关,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
伊沃休息之际,窗外突然传来阵阵枪声,是农场的方向。伊沃没有躲避,而是跑步向前去查看伤亡情况,去寻找他的朋友玛格斯。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在他们埋葬其余死亡士兵时,伊沃决定分开埋葬,以便区分双方,也因此发现并救下了尚存气息的尼卡。
一墙之隔,养伤的双方,也是方才拼个你死我活的双方,一方是为养家糊口,一方是为拳拳赤心,有血有肉,更有对彼此满腔的仇恨。
艾哈迈德说:“再勇敢的人也难敌岁月。”岁月带走了很多,却也铸就了沉着睿智的伊沃,一茶一饭,嘘寒问暖间慢慢消除了艾哈迈德与尼卡的仇恨。在战争中,大部分人都会受损,有些人的代价是饥饿,有些人的代价是残疾,有些人的代价是生命,有些人的代价是举目无亲。伊沃始终尊重生命,始终坚持战争不应属于任何人。
枪炮之下,美好的场景总是转瞬即逝;餐桌前,剑拔弩张的气氛刚刚平静下来,旁边便是几声震撼的爆炸声。玛格斯看着炮火中倾塌的房屋,地上散落的橘子,没有说一句话,只有无声无尽的悲伤。
战乱时期,陌生人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伊沃和玛格斯救下了艾哈迈德与尼卡,意外的擦枪走火又带走了尼卡与玛格斯,尼卡没能回去继续作他的演员,玛格斯没能如愿收获他的橘子。最终伊沃将尼卡与玛格斯葬于不同的地方。
玛格斯长眠于橘子树下,春华秋实,均有美丽的事物陪伴。
尼卡沉睡于湖边的山顶上,伴着波浪,向着远方。
伊沃不喜欢告别,艾哈迈德离开时他也只是轻轻的招了一下手,太多的生死离别,生活总得继续。
艾哈迈德则放下战争,伴随着尼卡喜欢的格鲁吉亚音乐,启程回往家乡。
金黄的橘子,寓意战火中美好的希望;明黄的磁带,承载着对和平的渴望;橘黄的灯光,照亮回家的方向。
我想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概括爱沙尼亚电影《金橘》给我的感觉,总觉得表达不够深切,好像遗忘了某种“动人”的感情。遗憾的是,我没养过麻雀,这情感的鸿沟跨不过去。或许,说它像一支戴在腕上的精致手表,感觉更形象一些。上面刻着“Swiss made”,里面含着某位瑞士老人镊子底下的精细,而对佩戴者来说,指针走过的岁月是一段恒流在时光长河里的心旅,里面有战争,也有和平。
先不说电影故事,我必须说一说这部精致小格局电影的硬件。既编又导的Zaza Urushadze,此君真让人刮目相待,他要是写悬疑推理故事,说不定就能出来东欧东野奎吾的名声了。各种伏笔,不经意诱导出错觉的悬疑韵味;稳而健的节奏,隐含渐变式续力;一开场就绷紧了故事线索,然后崩断,然后便没有了然后。而我呢,在电影结束时,彻底搞不清这算是值得欣慰呢,还是满满的悲凉之意了?脑子里留着那老人挥手的身影,还有从头到尾流淌着的哀伤的乐曲。
周传基老先生谈中国的电影,说得逆耳但是是忠言,编剧编故事的技巧是门学问,不懂怎么讲故事,又不知道讲什么故事,还以为自己很会讲故事,电影自身就会酿成没人爱看的“悲剧故事”。跟装修房子一样,有设计师出图全程把关,这跟没有章法地发挥个人的创意才华,绝对是两种效果。通过电影《金橘》,我对这种领悟有所加深。
不能否认情节本身营造出的神秘性,这增添了《金橘》无限的观影乐趣,因此我选择少剧透,而便于理解电影的故事梗概也要忽略掉。只着墨赞一赞编导设置这盘棋时,他的良苦用心。小格局似乎也只是他力求精益求精,所选择做出的减法,这种“局限性”恰好能完全突出“平民英雄老爹”的形象。就像罗曼•波兰斯基把舞台剧搬进一间公寓,用40天拍出一部小格局的大电影,哲思辩论只需要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就可以。适合最重要。
一切残酷的事情它在发挥最坏的作用时,往往也会留下最宝贵的东西。比如联邦德国审判柏林墙守卫时,提出的最著名的人道之说“将枪口抬高一厘米”。而在电影戏剧里则更容易发现,比如辛德勒与他名单里的生命,《窃听风暴》里的“那位好人”。
是的,我要说的是《金橘》也有一个充满魅力与希望的人物。一位帅、酷、勇敢、睿智、宽容、果断、善良的老爷爷,最让人难过的是,他给予世界的“安全感”把他高高地推到了孤独与悲凉中。而太多的愚民奔赴向冤冤相报的不归路,没人在意自己也是杀人子杀人父的刽子手。伊沃就像传福音的精灵,孤独地站在岔路口,迷茫的人得以解脱,仇恨只能归咎于无情的战争!
一个橘园、一个木工操作室、两栋住宅房,一条大路,几辆作战吉普,对故事生成的环境就这么简单。生意人、木匠、医生、士兵,这四种身份的人在一起,就可以演绎一场有关生死存亡的战争大戏。有了人物设计,需要一个真实的大背景。随便百度“阿布哈兹战争”详略信息应有尽有。
简单说来,《金橘》的故事发生地是设立在现已独立了的阿布哈兹的领土上。战争冲突,生死恩怨始于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给阿布哈兹撑腰,阿布哈兹要从格鲁吉亚彻底独立出来。事关“土地”的问题,利益纷争得不到解决,黑海东岸那一条狭长敏感的地带——阿布哈兹,从此陷入动荡不安。即便在1992年正式独立,2008年与俄罗斯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但直到现在,阿格之间的仇恨仍处于点火就着的危险状态。
因阿布哈兹的特殊性地域及绵延至今的土地纷争,《金橘》与其他的反战影片有些不同,它对现实的意义更为重要,用电影呼吁和平,呼吁种族间的互敬互爱,用电影给头脑发热的好战分子退热,用电影浇醒想要发战争横财的投机分子,最大的要求是恳请阿布哈兹政府及格鲁吉亚政府“纳谏”,土地对老百姓来说唯一的意义便是给他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战火吞噬掉生命之后夺取的土地毫无意义。所以战争就是狗娘!
原来“金橘”就是牵绊,就是明天,就是未知,就是贪婪与死亡。可能是天使送来的福音,也可能是死神带来的召唤。木匠能做装橘子的箱子,他也能打出葬尸体的棺材。一盘搅坏的音乐磁带其实就是化解仇恨使得敌我可以友好对话的共同语言。人性的良善一直住在举手投足的细节里,当你听到有人说,“翻一翻伤亡士兵的口袋,不分敌我,拿出来保存好他们的身份证明,有机会要送达他们的亲人那里。”不能不感动。
在一个即将被吞没掉的世界,“逃离”难道不是最正确的选择吗?有些人一定会留下,或许是因为他们对那片土地“恨并爱”着,或许是因为死神召唤他们在此等候,或许无处可去。战火一触即发时,爱家爱土地的老百姓睁大了恐惧的眼神,而好战的暴徒们则用唾沫嘲弄“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的真相,把枪口对准同一片天空下的生命,或许只有一个原因,“服从”冲洗掉了人性里最美丽的“爱”,”血腥“的快意安抚了内心所有的不公与伤痛。然而,战争燎原时,守护家园似乎又成为所有人唯一能选择的路。所以,战争真是狗娘!
我一向喜欢看那些来自被遗忘国度的电影,因为我对那里的土地和人知之甚少。Tangerines的故事所处的历史和政治背景,我仅仅略有耳闻。但这并不影响我走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微薄的$10。我也毫不担心会对电影的理解有任何障碍。因为土地都是一样的,人都是一样的,生命都是一样的。
一如所料,影片非常诚实。在剧本的一些戏剧化转折的表象下面,是主创用自己的亲历和感受对故事的强大支撑,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和方式慢慢诠释。影片的主题既真实,难免有说教和煽情。但这些煽情于那片土地上的人来说,确是严肃的。从电影表现方法上说,结尾的煽情完全被主演豁达的一笑所化解了。既是老练,又是诚实,出神入化。
一点都不煽情,却让我一直掉眼泪。四个男人一台戏,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他们互相的关怀让人感动。
为了钱而参战的车臣男人,舍得把薪水给摘橘子老头。格鲁吉亚男孩被杀后,车臣男人开车回家时听着格鲁吉亚男孩的黄色磁带。
因为Ivo,车臣人跟格鲁吉亚人,从敌人间的仇恨不屑到兄弟间的玩笑拌嘴,甚至,再次举枪却是为了共同的敌人。
对这片土地爱并恨着的Ivo,其实什么也没做,只是给他们一个相处的机会,拨走他们偏见而相处的机会。对每一个人都充满关怀的Ivo,总是考虑周到。埋尸体时要分开埋车臣人和格鲁吉亚人,埋之前要检查他们口袋里有没有证明他们身份的文件,好让他们的家人可以找到。把好友埋在他爱的橘子林里,把格鲁吉亚男孩埋在他那盲目参战被格鲁吉亚人杀死的儿子旁边。
喜欢Ivo,想成为这样内心深处有力量的人。
后悔扔在硬盘里2年多才看。太精彩。才1小时26分钟的小体量,竟讲了这么一个深沉饱满的故事,台词和叙事都很节俭,然而人物各个鲜明立得住。情感表达的很克制,哀痛之中又穿插着幽默的细节,结尾却给人悠长的余味。
2015/5/29(五)19:00高雄電影館
電影聚焦1990年阿布哈茲內戰的愛沙尼亞人族群,就體現了前蘇聯地區的各大小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狀況。其實類似的題材還有成千上萬。我喜歡這部電影不在於反戰反民族主義,而是電影所塑造的“命運共同體”。
两个敌对民族的军人,两个平凡的农夫,战争的伤痛,人性的光辉,简简单单的反战片,剧本总感觉很早之前就看过似的,节奏简洁明快,稳扎稳打,演员很棒,景色和摄影也不错,结尾磁带那首音乐大赞!
行将结束之时,伊沃老人幻想了一个美好的结局,这跟最后的悲剧造成的反差带来了揪心的震撼感,马格斯最后还是没能收获他的金橘
“我只是不忍心美丽的事物就这样没了,很可惜”而战争就是毁灭美丽的事物的。无意义的战争。
两位别闹 冷静下 先来一杯90年的金橘柠檬汁压压惊
真是简洁明快的好,除了稍稍有点太寓言或者政治图解——格鲁吉亚的阿布哈兹问题本来就是一笔烂账,再搅进来车臣佣兵(车臣是穆斯林哦)和爱沙尼亚居民……这么复杂的背景知识能讲清楚已经很不错了。(其实亮点在于那个格鲁吉亚人在战前是个演员吧……这个国家拍不起电影是真的……)
格鲁吉亚人是个后摇狗哈哈哈哈
太稳了,剧本,演技,结构,悬念,都太好看!战斗戏不多,但都被吓到了一样,难忘的电影就是好电影!
看过的最棒的战争片之一,难能可贵的以小见大之作,一部让人泪中有笑的描写被卷入荒谬、无情的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悲喜剧。奥斯卡五部最佳外语片提名目前看了三部:利维坦、修女艾达和金橘,本片最让人惊喜!详细评论见长影评。(9.5/10)
挺不错,小格局拍出了对战争的思考。
No.43 好片,沉稳,克制,不放纵。
仍是为何而战
比《无主之地》好。同样冷静而节制,却又深深蕴含无解的无奈。格局小,立意可大可小,因观众而异。去年跟一位佤邦退伍军人抚恤中心老兵聊,他也有战斗负伤并和缅军同在泰国医院疗伤经历,彼此都没说要杀了对方啥的,就在病床上愉快谈天说地起来。只是作为车臣雇佣兵的那位,实在没必要在屋里那么拼嘛
兵战难孰义,世固无善恶;博爱不分界,愿为种橘人。
冷静克制又不乏张力。两个敌对的人在房子里的拌嘴甚至都加入了一点幽默的成分。从影片开始就放佛有箭在弦上一触即发的态势,发展却不急不慢,如同那片橘园的沉稳。一直在想那盘黄色的磁带,最后,配着爱沙尼亚村的大远景,格鲁吉亚的音乐缓缓吟唱,太喜欢了。#为死亡干杯#
谁给了你权利杀人?战争?这不是属于任何人的战争,为什么要急着冲进去?成天喊打喊杀,别人干掉了你的兄弟,你就杀了他们的兄弟,这样就能两清了吗?即使说着同样的语言,原应是你的同伴也可能因为你的无礼除掉你。最大的异己不过是偏见罢了。
构图真漂亮,每一次中景拍摄两个人站在屋前的镜头都极其美妙。橘子树是生存之根,是隔离带,是心理防线。但战争的荒诞与人性冲突,人心之变,命运无常也相对比较俗套。类似有点想法的小切口战争片,如今不过都是这个路子。
一个受伤的男人留了下来,伊福被迫之下收留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