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取的标题是“论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与艺术性兼容的可能性”,后来想想实在是太装逼而且估计自己也hold不住就算了。会到影院观摩这部片完全是冲着宁岱和宁瀛俩姐妹去的。妹妹宁瀛早年曾凭借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北京三部曲”在电影课本上挣有一席之地。这位留学意大利师从贝托鲁奇的“第五代的小师妹”近年来较为沉寂,一些商业试水之作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姐姐宁岱是职业编剧,除了为妹妹操刀剧本之外,也为(前)夫张元编写过《过年回家》、《看上去很美》等优秀作品。这次姐妹携手而来,未尝不可怀有一份期待。
因为观影时选的地儿较偏僻、卡的点也精准,所以再一次包场的美好愿望成为了现实。隔壁厅一伙人在那跟嗑了药似的“急速飞车”时,笔者独自一人在这静静地翻翻“警察日记”也挺好。然而,和宁瀛导演这次单独的“约会”,却让人有点消受不起。《警察日记》就好像导演调的一杯鸡尾酒:以主旋律为基酒,艺术性为辅料,而商业化只是点缀。调好了自然美味,调不好就有点不伦不类。整部影片都看完了,仍不知道该怎样去看待和评价它。
宁瀛导演不认为这部片是在拍主旋律,她强调自己是在讲主角“作为一个人”的故事。可王景春所饰演的郝万忠并非一个普通警察,片中绝大多数篇幅都在讲他作为一个“公安局长”、作为一个“人民公仆”的故事。尽管影片所呈现的公安局长并非一味的高大上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郝万忠依然是一个典型人物,而不是宁瀛的早期作品《民警故事》中杨国立那种“特殊时期的普遍人物”。
影片中,郝万忠的不幸去世是由于积劳成疾,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过劳死。如果本片只是在讲“作为一个人”的故事,那么“因公殉职”的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就笔者的观感,《警察日记》中的郝万忠首先是个警察而且是个好警察其次才是个人。宁瀛导演是巴赞的门徒,当她要为这个描写“英雄人物”的命题作文加上一点自己的辅料时,她自然不可能选择歌颂而是试图还原。“还原”就意味着隐藏自己的态度,不去试图证明什么而是展现事物本身。
于是在《警察日记》中,观众将无法看到一个直奔某个中心或主题而去的逻辑严谨的故事。导演借用了《公民凯恩》的叙事方法,通过一个记者的采访拼凑郝万忠的人生片段描绘他的各个侧面。而素材则是导演和编剧在人物原型留下的大量日记中有所选择的,最后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结构。不得不说,在艺术观念和技法上,导演完成了一次回归。
王小帅的《地久天长》让王景春和咏梅同时夺得了柏林电影节的影帝影后,才知道原来王景春已经凭借此片拿过东京电影节的影帝。所以这成为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理由。
尽管是主旋律的片子,拍摄的方式却让我大大吃惊。比如写实的镜头,不是娄烨纪录片式的那种粗粝,相反有着诗意的细腻。那种交叉、重叠,带着惊悚,充满悬念。还有人物,缺少了伟光正,有着太多普通人的特性和光辉。诚如男主的妻子说的:别人都说他是神探,其实花了他那样的功夫,人人都是神探。即便是人人称赞的神探,他心里也有隐痛,有忘不掉的案子——他从警以来的第一起案子,也是至今未破的一起案子。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脑海中仍然是当年的现场画面。我特别喜欢别人影评里面的一段话:主旋律人物的称职不再是由鞠躬尽瘁去表现了,而变成了忘不掉,只要没解决都是不能忘的,在我看来承认自己有过失和遗憾也恰恰是主旋律人物以往所缺失的。
看完后觉得,的确有不少新意,起码这个英雄形象更有人味了,也就更让人亲近信服,但总体来看还是偏完美了,从一些地方能看出,郝局长并不是那么知法懂法,相反他更人治一点,信守的是自己心中的道德律,这点很有趣,另外隐隐透着点舍小家不止为大家,也为了证明自己(或者说野心)的感觉,但这两方面都展现的不够,总体上就还是偏主旋律了。导演本人死不承认,但是拍出来观众就是有这个印象,没能用镜头说服人就是导演的失败。有人贴了个南方周末的文章,写的不错。文中提到的家庭聚会,煤矿炸手,妻子愤恨三个部分,如果能够拍出来,片子绝对不是现在这个温吞样子,能让观众不止深入了解郝局长,更深入了解中国警察这一群体。但是没拍,因为成本,因为题材,因为时长,因为当地有关部门的“支持”?都有可能,但以结果论,事实上就是没拍,那事实上本片就差了一口气。
文章地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99567
但摄影师太好了,超过了导演的水平。
你可以不认同拍摄手法,但是像评论区那种不尊重人物和其社会贡献的人,真的狗都不如!
2021.5.6第2218部电影
遗珠之作。宁瀛风格化叙事的尝试,力图把主旋律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可信,并且触碰到了一些敏感领域。再次说明警察题材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导演完全没意识到他是怎么毁了这个人物,这一星是给王景春的
2.5-3之间
在现有的限制下,已经很努力了。包括叙事结构以及很多细节的处理。不过这种题材先天劣势
6/10。感觉宁瀛意在用意大利政治电影的叙述,当郝采用政治暴力的手腕而非刑侦范围,打击阻碍当地煤运的黑恶势力,没有评判这类超脱法律程序的行为是否正义而呈现一种失语状态,贫困杀人、暴发户和保护伞等司法黑暗的描述通通失语,证明了政治类型在中国电影体制的无奈。视听精准、舒畅,譬如开场记者论及网络时代下''英雄''形象难立与郝在走廊奔跑的时空交叉,慢摇、高速摄影、跟拍和固定机位交替出现,写意运用脸部大特写、逆光和烟雾水雪的华丽构图,又如郝和小李谈话出画后,记者入画采访同事小李,连接时空的长镜头不断有声音提示画外空间,使得画内画外连成整体。结尾郝慢慢倒下的瞬间几颗雪花落在脸上,却躺在满是灰的血案现场,为郝警察生涯的偏执和负罪感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喝20杯白酒劝土豪修路、施舍年迈的罪犯母亲,细节充满活力。
听片名第一反应是,民警故事咋又拿出来放了啊。宁瀛水准回归,树碑立传的主旋律拍成这样相当难得。开场三个套嵌的空间,无数玻璃烟雾水雪镜头、人脸大特写,升格逆光,把一犯罪纪实片拍成了文艺片,职业非职业演员状态都很好。主持人说这是公民凯恩结构,好吧。芦苇又说,战舰波将金号也是主旋律呢。
摄影和叙事结构意识到自己逼格不俗故时而自嗨【另外男主就是荣荣干洗店猥琐的小老板啊!
中国的警察都是好人,反观韩国,美国警察的电影,几乎都是坏人。3.5星吧,故事主线太散,案件都是新闻标题式的,很浅,整个人物没往深挖,摄影不错
新时代版本的《民警故事》,只不过讲得不是一个派出所,而是一个真实的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非典型的“主旋律”电影,骨子里是主旋律的,但导演用了很多个性化的叙事、镜头语言讲故事。不过整体上电影的各个事件的片段都是“点到即止”,特别是部分断案的情节如果能找一两个案子详细描写就好了
想“做一个好人”有时比立志使坏还可怕,不如老实“做好一个人”,行人本分已经不容易,先少些谈论为他人付出。
宁瀛的导演手法依然可看,但作为剧本来说有点腻歪,倒不是主旋律的错,就比如开头主角儿子的画外音,其陈述内容老是让我跳戏,这种红色大陆的思维模式老是哪有问题、抓不住要点的感觉
一个模范工作者的故事能拍得这么文艺有温度,评分这么低不科学啊
主旋律电影偏爱倒叙,用众人之口拼凑一个完整的人民公仆。和尹力的《雨中的树》一样,都有导演自己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地方,但主旋律还是限制了创作自由,导演有心无力跳不出那个框。“每个警察心中都有一个悬案”,不如通过案子反映人物,那些不受贿、办实事儿的地方都太造作了。
虽然宁瀛很介怀很敏感,多次强调自己不是歌功颂德,我也理解一个清高的导演对于拍了这么一部片子面对评价时矛盾的心态,但它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部主旋律,虽然在视听上有宁瀛自己的风格和尝试,但她的导演观点显然和她的阐述相违和,观片后的交流会比影片还精彩,观众的质疑有的真是一针见血。
好像回不到过去那种纯粹的叙事风格了
这片子是在CCTV6看的。当时就被王景春的演技震慑住了。整部片子里,警察叔叔的疲惫感,坚定感,太真实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的片子只有6.8分。
这活儿干完没给奖金,嫌周末老不接公司电话,给发了个iph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