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故事:人在死后,都会以各种方式投入自然的怀抱,这是我们死后存在的方式,也是证明我们活过的痕迹。
第二个故事:不要被爱情冲昏头脑,谨慎选择结婚对象以及,很多事情发生了再没有回头路了。/ 夫妻之间的矛盾总会伤及无辜的孩子。
第三个故事:很多事情可能不会像你想象中的一样,比如你以为你的爱情胜会过你的生命。/死亡是不可逆的,接受它然后向前看。
第四个故事:我觉得巫婆其实是善良的,因为赶路的过程中,小女孩跌倒了她还想伸手去拉她。小屋里母亲的孩子一直哭闹不停可能是生病了,巫婆听见母亲的气话很可能是过来吓唬一下她,丈夫回来以后是一个蒙太奇转场,可以看出家里什么都搬空了,孩子已经去世了,很可能是生病没有被重视而死去的。——不要被情绪左右自己,要搞清楚事情的原因,才能解决它。
第五个故事:做过的坏事总会有抹不掉的痕迹,总有一天会重现于世。
第六个故事:
这些故事一定曾被身着墨绿色服装的巴伐利亚老人口口相传.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坏继母继女和金色纺车.让我想起从前看格林童话时有过的敬畏.
可以说野花是我看过画面最美丽的电影.光凭其出色的镜头感便可让这部电影在评论面前独当一面.
非常喜欢捷克影片,即便是生肉也不影响我欣赏画面美学。(特别这部还是熟肉😉
从《雏菊》开始,我对捷克电影的印象(或该说是目前我看过的一些“捷克新浪潮”的印象)就好似浓烈的七彩颜料被大肆的涂抹——甩溅——毫无纪律又独树一帜。就糊在镜头上。这部《野花》也是,美到极致——美到惊心动魄。几个小故事蛮有意思的,我最喜欢第二个。当做捷克独有的童话(or黑童话)来看非常不错。童谣都很好听,配合绚烂的画面引人入胜。生与死贯穿全片,奇幻又残酷。影片里用了七只蜡烛逐一熄灭来代表一个故事的完结——一个人的消逝。
简单写点儿,乱七八糟的。我写什么都这样。今天在回老家路上看的,要说唯一遗憾的就是画质太过感人。
本片制作于2000年。改编自19世纪捷克诗人Karel. J. Erben的歌谣集,原作有12个故事,电影里只改编了其中的7个,并用很巧妙的方式将它们用不同的色彩跟情绪串联了起来,结构紧凑圆润,呈现了一出出短暂却回味深长的关于生命和死亡的奇幻戏剧。
全片的场景都是在同一片平原上的不同地点,好似每幕剧的不同场景,摄影师出身的导演F.A.Brabec对光影的雕塑可谓鬼斧神工,滤镜的使用比Vera Chytilova的《雏菊》还要多,而且富有现代电影的美感,非常鬼魅和迷离,同时还凄凉华美,无论是水景,还是林景或者是雪景,都拍的很独特。片中音乐也唯美出众,时而悠扬时而紧迫,为影片平添了许多异样的色彩。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特定的色调——影片开始的第一个故事是一片紫云笼罩的春初,7支新蜡刚刚点燃,故事是关于母亲的亡灵化作坟头的花朵来慰藉孤独的女儿们,温暖和谐;第二个故事则是关于少女跟河妖的悲剧爱情,透着苍凉,大部分场景都在水中拍摄,前半部分的柔和同后半部分的阴冷形成强烈对比;第三个故事是盛夏麦收午前,焦躁的母亲将不停哭闹的儿子活活闷死,期间穿插了一个死亡的化身,白日巫师,燥热却阴冷;第四个故事是黑夜,女子等待的情人竟然是吸血鬼,她试图逃离,并同死亡整夜斗争最终战胜邪恶,夜的阴靡和月光的银白使得整个画面出现墨蓝的歌特效果;第五个故事,讲母亲剥夺了女儿生命的权利,女儿在临死前诅咒了母亲,黑暗冰冷,女人内心世界隐匿的可怕处一览无疑;第六个故事是我们读过很多次的,恶毒的继母和她丑陋的女儿谋害了善良美丽的女子并夺走属于她的爱情与生活,最终在一位有魔法的老者帮助下,恶有恶报,这个场景取自秋天落叶的森林,树叶飘落的样子也秋天略带忧郁的橙色令谋杀以及死亡都带着唯美;最后一个故事,在冬天白雪皑皑的河面和庄严的教堂里展开,有关老者生命最终逝去时的平和对比豆蔻年华少女充满幻想的未来;每个故事结束时,就会有一支白蜡熄灭,而最后一个故事结束的时候,整个教堂点满了蜡烛,一年结束,一个人生命结束,却又即将开始新的轮回,生命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影片故事一如爱伦坡般的诡异迷幻,但又不是阴森恐怖的怪诞,电影将死亡的各种色彩都立体的呈现,把我们平时不愿意去直面的死亡理解为生命循环的一种必然形式,并且融入人的不定性因素,将情感,欲望以及困惑逐个数过,通过不同身份年龄女性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探讨着人性,解离剖析女性的情感世界,每一个故事中的女性都代表着女性存在的某种特性:如天使般善良,慈爱,天真,充满幻想与等待,勇敢,坚定,自私,宽容,平和…抑如魔鬼般贪婪,专横,疲惫,歇斯底里,嫉妒…生命是短暂的花朵,各色女性象征着各色的野花,千奇百态,五彩斑斓,而不光是女性,所有人之间的冲突皆起于这些特性本身的对峙以及自身的所需,而本片直接反映的就是情感主题,各色情感,也如各色花朵般多样离奇。片中的女性时常不断的祷告,反映了女性内心的脆弱,在各种情感的压力下,采取将精神寄托于神来获得解脱,而故事的离奇之处正在于这些虚幻的宗教仪式的确改变了故事中女性的命运,在没有勇气去反抗脆弱的生命和永远的劳碌以及等待下,只能寄情于精神的力量去消极抵抗,将各种潜意识自我选择的死亡抑或生存方式当作是神的旨意,这实际上,也是人面对生命和死亡时惯有的态度,实在是像极了伯格曼的电影主题,却带给人完全相反的思考。
即便同样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形式,画面充满了迷惑人的因素,透过童话的方式可能是最好的一种解答,因为我们可能并不会去刻意理解童话中的人生百态,并且在童话中的善恶始终分明,社会总是在怪异中实质规则,而戏剧则呈现出一个轮回——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时刻都有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一如人生的变故和生命的不断循环,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世界不断磨合,个体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人的不同状态。
值得特别提一下,本片是由Juraj Jakubisko的工作室出品的,制片正是Deanna Jakubiskova,可能因为如此我才觉得片子更偏向讲女性的情感,还有,它出色的摄影,导演以及音乐还为它赢得了很多捷克的电影奖项,观后,升华至最后的感觉,是对生命的希望。
附:7个故事的简介
故事一,紫色。一开始导演就展示给我们一片光怪陆离的紫色草原,一位母亲在地平线上行走,一个男孩吹着笛子经过,她突然倒下卒死,母亲死后,三个孤女日夜祈祷,希望母亲能回到她们身边,终于,到了花开的季节,母亲的坟墓上长出了很多紫红色的花朵,母亲的灵魂化作野花回来,陪伴着她年幼的女儿们。
故事二,水蓝。河边的木屋里住着天真美丽又爱幻想的少女,有天少女在河边嬉戏时将自己的红手巾掉落河中,被河里的精灵拣到,从此精灵朝思暮想着少女,不断的召唤她。终于有天,母亲告诉少女她昨夜做了噩梦,阻止少女再去河边,而少女执意要去,结果掉入河中,被精灵救起,并同他生下了一个孩子。少女按耐不住对母亲的思念,想回去探望母亲,精灵只给她一天时间,而见到女儿后,母亲坚决反对少女回到河里,她钉上门窗,不顾精灵的愤怒和女儿的哀求,任由水一点一点渗进木屋,突然,少女看到自己的红手巾顺着门缝飘了进来,然后是血丝,接着,婴儿停止了哭泣。母亲打开门,尖叫。最后,我们看到蹲在门口伤心哭泣的精灵和绝望的少女。
故事三,金黄。透过成熟季节的麦田远远走来白日巫师,他是个衰老并讨人厌的人,他高大,柱着拐杖行走,走过时孩子们会用石子砸他,人们都知道,只要是你想惩罚某人,就可以在中午12点前白日巫师出现时告诉他,白日巫师就会取走那人的性命,所以人们都很惧怕他。田间小屋里,焦急疲惫的母亲慌忙的准备着午饭,她汗流浃背,而他的儿子却不停的哭,怎么哄也不肯安静下来,她不断的将他抱回床上,而那孩子一次次的缠着她,终于她忍不住了,打开窗大叫,希望白日巫师能给孩子一个教训,可刚说完她就后悔了,这时白日巫师走进她家,向她索取孩子,她拼命捂住孩子的嘴,死死将孩子抱在怀里,白日巫师在无奈中离开了。但她的孩子却被她活活闷死。
故事四,灰蓝。女子哀伤的祈祷情人回来,即刻,窗外飞过一个男子,正是她的情人,她迫不及待的跟着男子一起私奔,让男子带她去他的地方。他们一起飞越银白色的树林,中途,男子停下三次,让她把身上的圣经和十字架一个一个丢掉,女子感到害怕,因为她发现她的情人是个吸血鬼,她趁着情人不备逃入墓地中央一间屋子中,而那里摆放着一具尸体,在夜的力量下,情人召唤尸体醒来,而女子也不断的祈祷,让尸体再度入睡,整晚,正义和邪恶的力量不断斗争着,直到曙光划过,女子终于逃脱,而她的一头金棕发,却变的雪白。
故事五,黑色。母亲说服残疾的女儿选择自我解脱的方式,因为她觉得这是对女儿最好的方式,于是她们来到了绞刑台,母亲虔诚的问女儿,将留给她什么祝福,而女儿在临死前却告诉母亲,她唯一留给她的是一个诅咒,愿死亡永远不降临在母亲头上,让她受着活着的煎熬。
故事六,暖桔。秋天的树林里,国王骑着一匹黑骏马快乐的在自己的领土上飞驰,吹笛子的男孩和他的父亲经过,拣到一颗异常美丽的宝石。国王在金红色,刷刷落叶的森林深处看到一个正在沐浴的美丽女子,女子看到他惊慌的逃跑了,他们一路追逐,互生爱慕,女子后来钻进一间小屋里,出来迎接国王的则是女子的坏继母,国王表明立场,要第二天娶女子,而坏继母却暗中起乱,打算跟自己丑陋的亲生女儿一起谋害了美丽的多拉,取代她的地位,继母趁多拉熟睡的时候磨好刀,在去国王宫殿的途中,和亲生女儿一起谋害了多拉,砍下她的双臂双腿,还挖下她的眼珠,将她遗弃在森林深处,让落叶一点点埋葬她的躯体。这一切被有魔法的吹笛男孩的父亲预知,他给了男孩一辆金纺车和金纺锤,要他拿去城堡卖给坏心母女俩,不要钱,只要两条腿,两只胳膊和两只眼珠,以拿来救活多拉。坏女儿抵不住纺车纺锤的诱惑,强迫她母亲用多拉的残肢换取,并打算纺线给国王看,怎料纺车居然唱起谋杀歌谣来,将坏心母女的恶性完全抖搂出来,国王听后伤心欲绝,找遍整个森林,终于和复活的多拉团聚了。
故事七,白色。老祖母知道自己油尽灯枯,而她的两个孙女却正值豆蔻年华,不断谈论着对未来的幻想憧憬和对爱情的渴望,她们认为凿开结冰的河面就能看到自己的爱情,便在冬天的夜晚带着孙女穿过结冰的河面来到教堂,默默等待死亡的来临,同时也感受到平和和生命的意义。
最后,在下着雪的同一片草原上,剧中所有已经死去的人物带着假面,在吹笛男孩的带领下欢快的在音乐和舞蹈中穿过地平线。
我是一个年轻的女孩,芳心未许。在我永不停歇的年头里,总有些想法活跃着:远处的森林消失何处?古老的柳树矗立着,每棵树旁都有一个雪人。厚厚的冰层下藏着冰冷的湖泊,它们诉说着午夜何时降临,在冰层深处蕴含着少女的爱情。拿一把斧子,我要凿开冰层,完成我的使命。目光穿过厚厚的冰层,我命中的爱人,他的面容浮现……
两个姑娘拿起斧头,凿开了冰层,看到了自己的命中爱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捷克黑童话《野花》里其中一个小故事,充满残酷的诗意。
所有的神话都是人类的童话,所有的人类童话都来自人类的童年记忆。在那个野兽横行的漫漫长夜里,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从食物链的中层一跃成为黑暗森林顶端的王者。
但黑夜尚未过去,危险潜伏在深林深处,未知的恐惧和对下一代的教化使命催生出最初的部落英雄故事。这些英雄们在一代一代的口口相传中,插上魔幻的翅膀,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神明。
《野花》取自捷克的七首童谣,七个死亡故事。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童谣大都是恶毒的,因为恶毒远比善良更有力量,方以让下一代在命运抉择面前选择更容易走的那一条,进而保证我们的生命延续和精神的薪火相传。
话说原版的格林童话大都充满血腥暴力,就如同神话诞生初期的饮毛茹血记忆。《白雪公主》其中一个版本里,白雪公主并非出于被王后嫉妒,而是因为与父亲乱伦而被赶出门外。还有一点就是读这些故事时,当时我很好奇为什么王子亲吻了公主,公主就会醒来?后来发现最初的故事版本里,王子与公主发生了关系,才导致公主醒来。
当然,你大可以说那是一个人类荒蛮时代。工业革命前,我们一边追溯人类的伊甸园黄金时代,一边宣告当下的礼崩乐坏,殊不知那些原始岁月既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又是人类的黑暗时代,取决于你拿何种价值观来衡量。
其中一个童话《鹅妈妈童谣》是这么唱的:
我的妈妈杀了我
我的爸爸吃了我
兄弟姐妹台下坐
捡起我的骨头
埋了我的骨头
在那冰冷的大理石下
……
妄自猜测,或许这个故事里有曾经欧洲遍地饥荒的黑暗记忆。说起那些黑暗而悠长的历史记忆,或许与当下的道德体系对立,但那些远古的烙印不会随时代变迁而抹杀,它们始终潜伏在我们流淌的血液里,充满野性的力量与兽欲的召唤。
当我们还是孩子,我们对黑暗与未知的恐惧吸引我们爱上童话,那时我们的力量太过渺小,就如同荒蛮时代里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然而正是这些最初的记忆,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群体人格。
应该说,所有的神话或童话都是具有诗意的,或残酷或温暖。为了便于流传,人们必须足够概括和夸张,方能让一个个简练而富有张力的故事流传下去。能流传下来的,也一定是经过岁月流逝留下的精华,是经得起考验的。我想,这种高度概括与夸张,就是所谓的诗意吧。这种流传下的童谣也罢,神话也好,都是博取精神精髓的艺术作品。
去年因为筹备哈萨克题材故事,涉及到神话史诗内容,查阅了大量的草原英雄史诗故事,发现哈萨克的游牧迁徙和频繁战乱所带来的自由天性和热血性格,形成了无数充满诗意的史诗英雄,以口头文学的形式流淌在冬不拉的琴声里。
有趣的是,这些英雄史诗里的反面人物始终都有一个肮脏丑陋的巫婆,以及巫婆的帮凶儿子。为什么必须是女巫而不是男巫呢?巫婆的丈夫去了哪里?我想,其中一种可能便是这些史诗诞生于人类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刚刚过渡完成后,代表着先进的父系族群编织出一个个关于母系氏族的恶毒故事,让后世明白母系总是充满肮脏丑陋,不过这算不算是一种阴谋论呢。
说回到这部捷克黑童话电影。其实东欧电影在国际影坛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那是一个文化交融碰撞的集中地,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点。
翻开历史,我们发现文明的进化大都发生在人类族群的接壤地。犹太教、基督教起源地新月地带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东欧则处在东方草原文明与欧洲本土文明的碰撞地,上帝之鞭的终结地。
说起东欧,波兰也好,捷克也罢,诞生出无数电影大师和经典作品。杨·史云梅耶、波兰斯基、基耶斯洛夫斯基、扬·斯维拉克父子等数不胜数的前辈,为电影的艺术创作拓展了无数新的可能性。
坦白说,《野花》算不得里面的经典,但也很有韵味。最后一个故事里不同时空的人物并置,《八部半》式的狂欢结局,都很有想法。更让人惊喜的是充斥影片的浓重话剧腔,形式化的人物,在这个戏里居然化腐朽为神奇,具有独特魅力。
这,很布莱希特。
很美的電影,估計又魔幻時間來拍攝而成的居多裏面的隱喻還有大量的黑色童話表現出扭曲與殘酷的現實讓人覺得是一種很扭曲的殘酷
构图配色还有第六个故事的女演员,诚意之作。
6。画面美化做得不错,导演一看就是搞这方面出身的
山上的野花为谁开~又为谁败~矮哀
根据19世纪的诗歌改变,看的是很还以为是流传很久的民间传说。画面巨美,效果令人印象深刻!但看不出太大的意思,镜头里的意蕴和内涵似乎不多,所以最后犯困。
9.4
很棒!
【7.6】七支蜡烛讲述七个故事,拍的很用心的作品,挺喜欢这种风格。好喜欢朵拉的那个故事,就是那个国王笑的好蠢。。。
美得惊心动魄
场景美如画,台词美如诗的电影,最喜欢这种寓言小故事了,在森林里奔跑的白裙女孩啊,你最美丽了~!
非常欧洲,和小时候看得那种童话插画的感觉一致。残酷、天真又忧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然深谷,时见美人。繁花满树,风日水滨。佳木路曲,良禽比邻。情堕深湖,人妖相吮。新生性灵,爱恨祸纷。月下起舞,空影无痕。纵跃飞升,悚然幽冥。金雨沐浴,惊艳杀魂。正午巫师,惜童惊心。面具狂旋,苍茫日沉。民间幻梦,恍惚香馨。乡野传奇,异闻无因。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唯美诗意,夺目立新。
画面太漂亮了。整片充满着哀伤。诗样的感觉象梦般。。赞赞
1.将民谣用影像的方式呈现出来,奇幻曼妙,如散文诗一般沁人心脾;2.喜欢这样五彩缤纷的镜头画面和这样令人哀伤的舒缓配乐。
如诗悠扬。。。
美
以七根蜡烛对应七个暗黑故事,既有捷克(东欧)民谣独有的纯真烂漫,又不乏浓稠惊悚;在生死大主题贯穿主导下,分叙目标各有指向,涵盖人生诸多方面,爱嗔贪欲,造化弄人,命数原罪,洋溢着捷克人独有的达观通透;画面极其漂亮,每段故事的色彩与其主题都十分契合。
講故事的人已經熄灭
8/10。不断出现的祈祷声、教堂钟声等宗教意,表达爱的执念铸就罪与罚:堕跌河水的少女挣扎于对母亲、婴孩的留恋,使感到背叛的河妖杀死婴孩以泄愤;少女对战死爱人的盲目追寻使之被魔鬼引诱(墨蓝色军装的爱人叫她丢弃圣经和十字架);母亲将紧紧搂在怀里的孩子意外捂死,是失信于巫师的惩罚;橘红色纷飞的叶片掩埋不了少女的尸体,因贪欲杀人截肢的母女最终也被狼群分食;私通的少女扼杀了白鸽般纯洁的小孩,默许女儿放纵的母亲只得为站上刑台的女儿祈祷;爱的痛苦与悔恨不能用一次次祈祷减轻,反而为灵魂施加了更深的折磨,结尾寒冷的冬夜,老妇在教堂默默等待死亡,衣着鲜艳的活泼孙女们来到冰面一睹爱人的容貌,一切死与新、爱与恨的轮回,就像不会完结的表演,熄灭之后又重新点燃的白蜡,牧童的笛声引导着所有演员欢舞着穿过纷飞的大雪,永不停歇。
画面好美!里面一个个小故事不错,喜欢2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