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正片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 / 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71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发条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做鬼也风流1989绝密搜查窥视者玉米田的小孩5猛鬼差馆粤语版香江花月夜1967绝地逃亡(原声版)击情越界兰勃:飞棺恐龙侵袭(国语版)悸动一盘大棋看不见的斗争致命狙杀嫡女未央猎杀外星人小人国营救国王地。―关于地球的运动―古战场传奇 第二季基督山伯爵1961沉睡的旧账蜂螫中途岛之战

 长篇影评

 1 ) 发条橙

  艾力是个学生,却无恶不作。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和几个狐朋狗友穿上奇装异服,喝上一杯掺了毒品的饮料,然后四处寻求刺激。他们疯狂殴打在路边独自唱歌的老乞丐;他们与另一帮小混混进行野兽般的搏斗;他们开着跑车在路上风驰电掣,横冲直撞;他们来到了一幢郊外的别墅,戴着面具,哼着歌,打残了男主人,轮奸了女主人。回到家,打开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艾力无比惬意。这就是艾力的一天。
在诸如此类的活动中,艾力总是以领袖的面目出现,但他的强权与蛮横引起了其他伙伴的不满。他在“音乐带来的灵感的指引下”狠狠教训了那两个反对派,祸根就此埋下。在又一次寻求刺激的活动中,艾力被伙伴出卖给了警察,谋杀罪成立,被判入狱。在那里,他吃了苦头,当然也受到了所谓的教化。事实上,故事到这里,才刚刚开始。
总统选举正在进行,狱政改革成为两党争论的焦点。在朝党以监狱人满为患为由,主张用刚发明的“洗脑法”使犯人改邪归正。但在野党认为这是个馊主意。但试验还是进行了,而对象正是艾力。试验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艾力地眼睛用器械撑大,让他持续不断的看暴力电影,背景音乐却全是贝多芬的《欢乐颂》。结果证明试验是成功的,艾力即便是面对百般凌辱他的人也无法动手——一想到暴力他就呕吐成一团;面对衣不蔽体的美女他也无能为力,想到性他就呕吐成一团;当然他再也不能听钟爱的贝多芬了,那同样让他直不起腰来。
艾利不但被释放,还成了名人,成了在朝党政绩的明证。但他的恶梦也就此开始。他回到了家,但自己的父母却已把他的房间租给了一位年轻人,他们待他如子,似乎已忘了艾力的存在。艾力含着眼泪走了,尽管他不知道向哪里去。艾力遇到了那个昔日曾毒打过的老乞丐,他带着一帮老哥们把他按倒在地狠狠的揍他。这时来了两个警察,艾力来不及欢呼,却发现他们正是昔日出卖他的伙伴。两个家伙欢呼着把他带到野外进行非人的折磨。他遍体鳞伤的漫走,却鬼使神差的进了昔日洗劫过的别墅……他的窘境被在野党发现了,他们欣喜若狂,想尽办法让艾力呈现出种种被迫害的状态,以证明在朝党的失败,直到他无法忍受跳了楼……
这就是鬼才导演斯坦利·库布利克的大作《发条橙》。事实上,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影片为何取这个名字,但我知道这是部伟大的影片。故事夸张,荒诞,却有着强烈的批判效果。这让我想起了卡夫卡。我怀着试探的态度去揣摩作品深处的寓意,尽管那未必是导演的本意。
或许,他想刨析人性之恶。艾力家道殷实,父母慈爱,老师也可谓负责,但这一切都不能成为他不作恶多端的理由。后来他进了监狱,那里有暴风骤雨般的拳头,却也有和风细雨 般的教士们的教诲。不过,这都无济于事。他读《圣经》中的“基督降生”,满脑子浮现的却是圣母玛利亚的裸体;他读“基督受难”,却把自己想象成身着时髦衣装的古罗马刽子手。教化,在他身上显得不仅苍白而且愚蠢。还有艾力曾迫害过的那些所谓的弱者,他们一旦成为强者又何尝不怀着仇恨表现的穷凶极恶呢?不知道极力鼓吹人性本善的孔孟二位夫子看到这样的情形会作何感想?
或许,他想刨析现代文明之恶。艾力在入狱之前为所欲为,当然是自由的;入狱之后,虽要服从纪律,但仍可神游八极趋利避害,也算是自由的。但我们看到,一旦被卷入政党斗争的漩涡,他便成了任人摆布的婴儿。他失去的不仅仅是形体的自由,更重要的是他像踏入了一个荒诞的迷宫,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要发生什么,只有瞪着惊疑不定的眼睛被人抛来抛去。普通民众有幸处于迷宫之外,却无幸获得旁观者的清醒——他们相信也只能相信媒体,而迷宫的导演者对于如何驾御媒体为己服务却早已是轻车熟路。没人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与不是只是换个说法而已——这便是现代文明的制度设计。
或许之外或许还有更多的或许,因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传递大量耐人寻味的信息。但正如一个阅读《红楼梦》的江湖郎中一样,他关注的是林妹妹的病情;而我,对《发条橙》的观感也只限于自己的学识和兴趣之内……

 2 ) 细读浮离心理意识与意志性精神

  该戏以主义心理学实验发展出的“厌恶疗法”为展示主题。心理学从古希腊哲学一路走来,自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现代心理学越来越接近实证科学而远离思辨哲学,引入的实验方法也声光化电一应俱全,当20世纪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在欧洲吸引大批追随者时,巴甫洛夫等人的研究则在美国引发了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m),认为人类一切行为都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自由意志不过是一种幻觉。行为主义心理学在二十世纪有广泛影响,以厌恶疗法来改变社会的“不良分子”便是其应用之一。所谓“厌恶疗法”,就是将想要矫正的某种不良行为及其冲动跟一种造成强烈负面感受的刺激条件联系起来,说白了,就是传统的打骂小孩的教育方法,或者把小狗狗的头按在地毯上的屎baba上再猛击其臀并伴以怒吼喝斥的方法。“厌恶疗法”在很多心理疾症的治疗中依然广泛使用,在那些把同性恋当作心理疾病或者危害社会的败德行为的国家,至今依然对同性恋倾向者使用爱力克斯所接受的疗法。

  二十世纪行为主义心理学最为著名的代表人物当属斯金纳(B. F. Skinner),曾有一部乌托邦小说《桃花二村》(Walden Two)描写通过严格行为控制所缔造的理想社会,其1971年出版的《超越自由与尊严》(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质疑“人类生而自由”的信仰,倡导通过科学方法矫正人类行为以建设一个理想完美的社会。该书一出即在西方世界引起轩然大波,被列为二十世纪最可怕的五十本书之一,《发条橙子》在这时候拍摄出来,当是库布里克对于“行为矫正”科学与政治合谋贩卖乌托邦选票的严重警告,有鉴于电影的深刻描写与广泛影响,《发条橙子》现在也作为心理科学的重要教科书材料而广受研究讨论。

[贝多芬万岁] 关于不良青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的事情,看起来有点蹊跷;而当年一众纳粹恶魔都是古典音乐的热烈粉丝,对这一事实却似乎历来少有人心生疑窦。那《第九交响曲》这首贝多芬的世界大同之颂歌,曾作为纳粹德国的准国歌唱响所有重要的场合,不知又叫人作何感想呢?我们不用探讨音乐有没有阶级性、或者一片乌云是否能永远挡住太阳光辉之类问题;按照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的提醒,贝多芬的一生,是狂暴激烈的一生,情感上和肉体上都如此,也打架斗殴也狂醉狂饮,他那奔泻的音乐激情正是他本人内在生命力量的延伸,这种力量以肉体表达出来无疑就会是“暴力”,就是要掐断谁谁谁的脖子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你有没有觉得爱力克斯那个略微颔首却向上瞪着眼睛的恶作剧的招牌表情(就是片头第一个画面),其实正是海报上面贝多芬的招牌表情?也是左派作家后来神经质地报复爱力克斯时的表情?爱力克斯睡懒觉那个早上,妈妈在外面叫,我们听见他在回答,却只看见墙上的贝多芬在跃跃欲试呼之欲出,难怪那个厌恶疗法的名字叫“路德维科”,跟贝多芬的名字“路德维希”根本就是同一个字啊!

[你今天陶冶情操了没有?] 著名电影学者费雯·苏布恰克在其《发条橙子》专论《装饰作为主题》一文中,条分缕析本片所有装饰元素的呈现,发现那些有暴力出现的场面都伴随着艺术作品,而那些严格组织化、机构化的场景(监狱、医院)则是艺术品严重缺席或者只有伪劣的艺术品登场(爱力克斯父母房间),指出库布里克借视觉元素强化了原小说仅仅暗示的一个重要主题,即艺术和暴力的冲动都是一种确认自我价值的反社会冲动,一个造就艺术家,另一个造就犯罪分子。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曾经讲了很多艺术和“力比多”的事情,现在我们的方程式里又加上了暴力因子,终于在猫女士的名为“健康庄园”的郊外家中,艺术、暴力、色情突然三合为一,一边是巨大的阴茎雕塑“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一边是标志抗争精神高尚情操的贝多芬胸像,当双双同时变成了致命的武器,就有墙头上的色情画,伴随那俯冲而来的阳物,开放在猫女士高潮般张大的红嘴里……那波普艺术绽放的场面好不怪异啊——注意,猫女士那些色情画,有一幅描绘的姿态跟作家妻子的衣服在乳房处被剪开两个园洞的姿态一模一样……

事实上电影中的所有人都有暴力色彩,作家、政客、媒体、警察,一个好人也没有;但我们没有空间展开来探讨为什么监狱长的话不是说出来而是喊出来、路不是走出来而是下操一样踏出来的这类有趣的问题了(他碰巧也有希特勒一样的胡子,只在看到半裸的女人时脸上现出情绪的征兆)。今天,有很多人看了《发条橙子》后,说它的暴力按现在的标准来看其实不算什么。不知道我们是更进步了还是更不如从前?

[爱力克斯遗产] 小说《发条橙子》在1962年出版之后已经引起青少年亚文化圈的追捧,电影一出,伴着一片争议即迅速成为西方反文化的抢手货,四十年后所谓“邪典崇拜”至今不衰,《维基百科》有一个词条“跟《发条橙子》有关的流行文化现象清单”,其中有名有姓的乐队、词曲、影视、游戏等一百四十个。
这些代表“美”和“高尚情操”的古典音乐来陪衬暴力的厮打和强奸的肆虐,把小说中描写的不良少年爱力克斯喜欢贝多芬音乐这一角色特征推广放大,让美好的音乐成为犯罪的共谋,这就过分了,比他在《2001》中使用《蓝色多瑙河》来衬托太空旅行的无聊要过分一万倍,音乐和对音乐的态度变质了,使得观众完全不知道应该怎样摆平自己的立场:是跟着轻歌剧和进行曲的唱和来对暴力性侵犯咬牙切齿?还是在弘扬博爱的《欢乐颂》大合唱中与狼共舞?我们只好象治疗中的爱力克斯不堪忍受纳粹电影使用的贝多芬音乐,歇斯底里地狂呼:这是罪过!这是罪过!

[我爱爱力克斯!] 电影沿用小说的爱力克斯第一人称叙述,以“你的朋友、卑微的叙述者”直接跟观众对话,把观众不知不觉沦为他的同伙,仿佛一个巨大的玩笑,库布里克用前半段叫我们在爱力克斯毫无来由的暴力面前惊骇万分、目瞪口呆,后半段又令人心碎地叫我们对他万分同情起来。如果在影片前半部分,我们在糊里糊涂着在他后面目睹他享受行凶作恶的舞蹈快感之后,尚还有能力如梦方醒地抗议他的暴力凶残,那么电影后半部分,从爱力克斯被同伙陷害、入狱、到被“治愈”获释、被父母抛弃、被作家逼疯自杀的过程,我们就一步步滑进彻底同情甚至认同爱力克斯的必然位置上去,把他真当自己的朋友、为他欢喜为他忧起来。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我们——永远(比别人更)高尚、一向(比别人更)善良的观众,跟一个打架动刀强暴的恶棍竟突然画上了等号!如果你看见爱力克斯边跳边唱地强奸作家妻子时,还能暗骂一句这小子真混,那么当片尾字幕滚动,高饱和色彩背景下再次响起金·凯利《雨中曲》的原版美声,你就真的不知道应该心情轻快地跟随那曼妙节拍,还是应该把那段强奸的场面回忆得历历在目;你既想放声高歌,又觉得一切歌唱都是罪恶……库布里克挑战了所有人,何况那些暴力场面,都有舞蹈般的优美与精确,那段废弃赌场里比利男孩们轮奸未遂的戏,十足是一场俄罗斯经典《四个小天鹅》,而那段水边殴打同伴、大逞威风的慢镜头戏,更如一出水上花开的芭蕾,如《2001》中太空穿梭机的翩跹往复。对了,爱力克斯在水边高举棍子、飞跳空中的仰角画面的姿态,让很多人都认出来了是四百万年前《2001》里面那个扔骨头的老猿猴……

由于有些人天生神经脆弱、或者太急于显示自己的道德水准、或者确实对暴力和色情的意味深深厌恶——总之有些善良的人无法看完《发条橙子》,而那些坚持看完的人除了少数作呕吐状外,其他的应该说都接收到影片传达的这样的讯息:宁做拥有自由的坏人,不做只能机械反应的好人。库布里克和伯吉斯自己也支持这样的说法,在一次著名的访谈中,库氏声言本片的核心思想有关人的自由意志。“如果我们面对善与恶被剥夺了选择权,我们是否还具有人性,是否变成上发条的橙子?”这个思想经由监狱牧师之口曾两次表述过,所以掩在漫画般形象后面的这位监狱牧师,其实代表了本片的道德声音。牧师当然有自己的算盘,他觉得人们应该在宗教的感化下(或者他的说教中)弃恶从善,好显示神的力量。然而在世界历史之大恶面前,不但道德经常是无力的,神灵基本上也都很失败,所以该监狱牧师最多不过是个忠于职守的员工,在司法部长面前,他的声音被放在小数点后面很远,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我们同情爱力克斯,因为我们看到更大的、更无情的暴力控制了他,那就是普通人性中的日常暴力,和这种暴力的最高表达形式:国家暴力。国家当然是一个暴力机器,马克思(列宁)就是这么说的。人类以暴治暴的传统,谁知道始于太虚混沌的哪个年月,反正剁手挖眼、株连九族这些发明离我们并不遥远,现代监狱作为代表国家、将暴力彻底合法化的机构,其血腥程度跟剁手剐足相比是五十步还是一百步暂且不论,初入监狱的爱力克斯被剥夺个人所有,详细记录备案似乎很有尊重私人财产的意思,扒光全身、检查肛门也可以解释成表现进步的文明卫生;但是监狱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一瞬间变成一个数字,把独一无二的尊严这属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无价之宝夺走、践踏,却煞有介事随时准备奉还那些鸡毛蒜皮的随身小物件,无疑是本末倒置的巧妙欺骗。那可爱的牧师,一口一个“个人的选择权利”,却那么顺畅地一口一个“655321”称呼那叫做“爱力克斯”的人,想一想他的脑筋要被洗多少回才能让他念顺那组数字呢?

[依法科幻,依法现实] 我们快说到监狱和法律该怎么对待“人”了——哪怕是犯了罪的人,毕竟还是人,这就扯到法理的哲学内涵、惩罚的道德依据、如何以集体的名义报复个人、远古的以牙还牙到底是不是法制的天理等等,又啰嗦又麻烦,电影《发条橙子》如今在英美犯罪学、法理哲学的教学过程中还被高频度使用不是没有道理。不过我们最好回到电影,暂时忘掉罪犯爱力克斯被司法部长用勺子喂汤的场面;我们在说一部科幻片对不对?

事实上《发条橙子》中的科学根本就不是“科幻”而是现实,这就是人类以意志为主的行为。

 3 ) 紧绷的人类悖论

我一直很欣赏库布里克悲观主义的宿命论思想和唯美的艺术气息。从这位电影哲人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导演对于人类整体的关注和同情,尽管有时太过黑暗,但只有拥有对人生的疑问,人类对无垠光明才开始有了探索。
从《2001太空漫游》开始,库布里克就致力于探讨人类本质性的东西。可以这么说:库布里克相信人类本性的普遍存在,并且认为:在复杂的集体人性压迫下,人类需要用同样复杂的制度来约束自己,但是,这种约束的权利往往被少数暴徒所剥夺。这种可悲的人类悖论正是因为人类本身的不完美导致。库布里克一再想说明:因为人不是神,所以在人的身上一定会体现出一种本质性的“恶”。而人类同时又思考出了很多机制来抵御这种“恶”。影片中的条件反射治疗方法就是一例。但是无论是何种治疗方法,也只能短暂的抑制人的本性。最终人在面对社会选择时仍会体现出他的软弱。
影片围绕三个主题来抒发:第一,对心理条件反射制度的嘲讽,第二,对机构制度的嘲讽。第三,对人类普遍人性的探讨。
首先,影片认为:人类是有普遍人性的,这种人性包含了人的劣根性。原先,埃里克斯是普通人类的化身,他作恶多端,追求自在,无拘无束,天真烂漫。但同时,他又追求优雅,喜欢完美。按照弗洛伊德的“三我”学说:人类的无法无天,直截了当正是本我的实质体现。但是在接下类的剧情中,导演又隐喻了第二层观点:人类的灵魂是不可治愈的,所谓的说教和治疗,只是人的自欺欺人而已,最终人还是会在实际行为中堕落。我们不经想到了米兰昆德拉的名言: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库布里克想说的是:人类诞生本身就是具有荒诞性的,而这些不可知的行为仍然是不可知的,人类也永远不能探求。就像人类的本性,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总之,无论是宗教救赎还是条件反射的治疗,都是徒劳无功的。这正体现了库布里克电影中宿命论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电影中的杀人者和自杀者都是一体的,像《2001太空漫游》中的哈尔,《发条橙》中的埃里克斯,《闪灵》中的杰克,还有《全金属外壳》中的教官。
按照第二层意思,因为人类的不完美,需要某种制度来约束人类的行为。影片中,监狱就是一例。福柯认为:社会便是无处不在的监狱。社会迫使人遵循某种规律,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埃里克斯的自由意志),社会必给人报复,而反之,一旦人有触与自己的本质,社会还是会给人报复。这便是人类最大的笑话。
众所周知,库布里克的电影配音堪称经典,在本片中,他把埃里克斯让人看似恶心的作恶情节和贝多芬的交响乐配在一起,让人看上去很不舒服,事实上,正是这样的错位,表现了人类选择自由意志的权利。导演告诉我们:人类的作恶多端是本性所致。同时,试图改变这种本性又是荒谬的,人的行为是一种循环,人不得不在这种循环中苟且偷生,渴望救赎。
虽然在电影中体现了人类只有选择的权利,但是导演并不欣赏这种权利,并且不承认存在主义“存在先于本质”的事实,但是从导演个人形象塑造上来看:导演没有抛弃个人。片中的埃里克斯是执着而坚韧的,在他体验了各种社会关系之后讽刺的宣布:我被治好了!这其实也是影片的另外一个主旨。总之,埃里克斯是人类的化身,所以我们在阅读电影的同时,会对埃里克斯的各种遭遇产生同情。影片最后的话语指的是:人类是在本性与社会法则的较量上妥协了,尽管两者都是同样邪恶的。
库布里克有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人类的无意义,迫使人类去创造意义……无论黑暗多么广阔无边,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光明……”我想:正是这位导演的执着的创造,才为我们诠释了最好的光明,人类苦难的光明。

 4 ) 库布里克电影系列之《发条橙》

    《发条橙》是库布里克电影作品里最让我过目难忘的一部。电影根据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发条橙》改编,作家由于被迫经历了妻子遭强暴的暴力事件,因而创作了这部以探讨“道德选择权”为主题的小说。由于电影只拍了小说的前20章,因而导致了电影探讨的主题与小说宣扬的主题有出入,究竟是电影的主题更深刻还是小说的主题更圆融,早已无关宏旨,库布里克凭借其在电影中无与伦比的艺术创新,足以让这部《发条橙》名垂青史。

    同为关注人类未来的科幻片,《发条橙》没有《2001 太空漫游》那么多的科技成分,却将视角投向了人类社会和社会制度本身,以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怪诞的、具有黑色幽默和讽刺意味的故事。由于库布里克夸张而真实地展示了暴力本能带给亚里克斯的愉悦和享受,并配以严肃的贝多芬或勃拉姆斯音乐,听觉和视觉强烈的高反差,极易招致观影的迷惑与混乱,因此,这也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一度在英国被禁30年之久。

    开篇第一个场景,从主人公亚里克斯的脸部特写开始,头戴圆顶黑礼帽,右眼脸下方粘着假睫毛,脸上露出邪恶的狞笑。之后是一个平滑的、长长的拉伸镜头,依次露出了亚里克斯的全身以及他身旁的三个伙伴,清一色的白色紧身衣,一边品尝的奶茶,一边在密谋着晚上消遣自己的节目。亚里克斯身处的科洛娃奶吧装饰奇特,所有的物件均由姿态各异的白色裸体女子构成,胸脯为桌面、四肢为桌腿,不禁让人立刻联想起达利和达利的艺术品,那种夸张与变形的未来主义味道,即刻拉远了电影与观众的时代距离,奠定了电影超现实主义的基调。

    接下来的40多分钟,是观众观影思维最为混乱的阶段。亚里克斯欺负无家可归的老乞丐不过是无聊找乐,与一帮正在实施轮奸的小流氓斗殴是为了耍耍威风,强行闯入民宅行凶则纯粹是一场好玩的恶作剧;在《土耳其进行曲》的伴奏下,以加快镜头节奏的方式滑稽地展现亚里克斯与两个姑娘在床上的游戏;亚里克斯一边唱着《雨中曲》,一边跳着舞去强奸作家的妻子……狡诘的库布里克,用亚里克斯如痴如醉地享受暴力攻击的本能快乐,不断地挑战着观众的意识极限:对于歹念,你们是厌恶还是喜欢?对于暴力,你们会感到兴奋还是痛恨?亦或只是觉得像漫画一样不够现实?亚里克斯这个邪恶而又带点英雄气质的不良少年,有点魅惑,有点暧昧,甚至会唤醒我们业已沉睡的暴力本能。

    因杀人而被捕的亚里克斯,开始接受社会权力机构对其暴力倾向进行的行为矫正。在监狱里,为了早日获释,亚里克斯自愿参与了一项犯人改造计划。这个基于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原理的改造计划,一边强迫亚里克斯观看各种暴力的画面,一边给他吃药物让他产生恶心与呕吐感,以期在亚里克斯的心理上人为地建立起对暴力倾向的条件反射。双眼眼皮被仪器强行撑开的亚里克斯,被迫痛苦地观看暴力与性侵犯的电影。亚里克斯无助、惊恐、近乎崩溃的眼神,直击观众心底,仿佛又在直视与反问社会权力机构,以这样一种强迫的方式逼人行善,就一定道德?

    这项犯人改造计划无疑是成功的,当着一群政客和监狱高管,亚里克斯对于暴力和性侵犯所表现出的条件反射式厌恶行为,很让他们满意,亚里克斯被认定为改造成功而获释出狱。但是,社会并未表现出友好的接纳态度来迎接我们的亚里克斯。父母不欢迎他回家,只得愤而离家,在街上遇到了老乞丐的奚落和欺辱,又不幸遭到当了警察的两个旧同伙的折磨;落荒而逃的亚里克斯碰巧又撞入了作家家里,真诚的忏悔并未得到作家的谅解,作家反而利用贝多芬的音乐和亚里克斯暴力冲动之间的联系来折磨他,并最终导致亚里克斯以死来寻求摆脱艰难地做一个好人而未果的尴尬处境。

    亚里克斯大难不死,社会舆论开始一致谴责以这种方式改造犯人的不道德行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客为了挽回舆论的不利影响,又制造了一个亚里克斯在医院接受官员探访的新闻。面对着一堆闪光灯微笑的亚里克斯,表情越来越怪异,正当我们错愕猜疑之际,画面上出现了亚里克斯在众人的围观中与女子交欢的场景。这个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切换,将暴徒强奸女人与政客们强奸民意等同起来,表达了库布里克对政客们丑恶行径的辛辣嘲讽与愤怒。

    “善良来自内心,是人的自由选择。当一个人不能自由选择是,他不再是一个人。”发条橙原意指上发条的玩具桔子,电影向我们暗示了亚里克斯终不过是一个受人控制的玩具橙子,虽消除了恶习,却泯灭了个性与人性,更不幸沦为政客们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谋利的工具。所以,电影《发条橙》更象一个关于人性在有规则社会中受到压迫的寓言,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不过是一个以非人性手段、更加暴力的方式,来控制人类邪恶本能的屠宰场。

    斯皮尔伯格说:“库布里克作品的特色,就是他精心雕琢的艺术感。”这部形式感很强的电影,不仅仅体现在超现实的、未来感浓烈的布景中,也体现在人物夸张的、带有舞蹈表演性质的暴力过程中,以及那些抽象的、又能给予观众充分的视觉冲击的电影画面中。亚里克斯用一个男性生殖器的摆设谋杀女主人的那个场景,就是一个给人强烈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的经典镜头,亚里克斯抱着那个摆设向摔倒在地的女人砸去,女人因惊恐而张大嘴巴的脸,立刻切换成了一幅现代风格的抽象画,快速地闪切抽象画中夸张的嘴部特写,不见鲜血,却比亲见鲜血淋淋更让人不寒而栗。

    库布里克独树一帜,开创性地运用各种视觉元素与听觉元素表达意念的创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电影语言,而且拓宽了我们感知的视野。这也是库布里克的作品不随时间流逝而黯淡,历久弥新,并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吧。

    2008年3月7日,是这位伟大的电影艺术家辞世9周年的忌日,怀着无比景仰的心情写此拙文,遥寄一个影迷对大师的无限追思。
 

 5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残忍

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其实我看到最后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发条橙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暴力和洗脑为特点,看的时候明显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压抑。不过我想这部电影还能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描写了对人性的摧残的后果,阿里斯这个实验品最终证明是不人道的,通过这样治疗的罪犯最终肯定也会像阿里斯那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比谋杀更卑劣的罪行。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而青春,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的,走着走着就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年纪轻,就好比是这种小机器啊。" 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一样可怕。疯狂世界与人性妥协,如果我们因无知而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被世界抛弃和逼退,如果世界在这场战争中会失去什么的话,那就是真实和人性。

 6 ) 人类的未来应该怎么样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主旨是“人类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奇爱博士》的答案是:在激情中毁灭;《2001太空漫游》的答案是:在德性中超越人类;《发条橙》的答案是:好好做一个人,人过去是怎样,将来也应该是怎样,不要妄想成为神,也不要甘于堕落成兽,自然地认识包含了人类的世界,就是自然对人类的定言命令。

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无法定义,毕竟人类目前并不能以自然的角度认识人类,但可以对人类的性质进行假设:人类是一个由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有机构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下面所有针对影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假设前提。

影片最先呈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当自由意志以意志活动表现出时,表象为遐想与音乐;当自由意志以能动作用表现出时,表象为性与暴力,而意志活动到能动作用之间的过渡点就是权力意志,比如影片中Alex阅读《圣经》时遐想自己是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本质上就是对以宗教为代表的至上真理的推翻与重构,又或者是影片中伴随着古典音乐做爱、斗殴,此时古典音乐似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无比亲近,古典音乐失去了由时间铸成的威严高雅,其悠扬顿挫反而与做爱、斗殴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完全吻合,但自由意志只会在征服他人的一方身上体现,古典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把自己代入到征服他人的一方,让观众感受征服他人时的快感,而不会代入到被征服的一方进而表现出同情。尽管自由意志的视角给予了人很强烈的快感,但时间久了也会疲劳,没错,人也会对自由感到疲劳,有趣的是,人类此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的道德律,而是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自由,我不止要征服手无寸铁的平民,我还要征服我所在的流氓团队的其他成员,从征服曾经的征服者身上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在追求无尽的权力的同时,还要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猫夫人,在一栋近乎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里不止充满了与性相关的艺术品,还充满了肌肤饥渴症患者的福音——猫,她身上似乎有着我从地下奶吧都无法感受到的自由意志,我的权力意志当然不答应,同样的,她的权力意志也不会答应我的权力意志,她不止要拒绝被我征服,还要征服我,不过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她。虽然我征服了猫夫人,但并没有征服权力意志本身,最终我还是被我的团队成员和法律的权力意志给征服了,他们都是我曾经征服过的,但此时我的反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停止遐想、与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辞而别。

我到了一个被用来教化人的环境,但这里还是有权力意志:有同性恋想征服我的身体、狱友都在挑衅神父的威严。不过,除了权力意志,我在西服和狱警的征服下,似乎开始对道德律感到善,并且在神父的感召下,这种善越来越强烈。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存在者,虽然神父认为所谓的“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制造是不道德的,但我这个决心毕竟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动机是存在者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但前提必须是道德律为存在者意志的客观规定根据,通过生理学来接近道德律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制造“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动机的前提与道德律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即使漏洞百出,Alex到底成为了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但此时Alex并不像以前那样对道德律感到善,而是对与道德律相对的自由意志感到恶,他失去了原应该不断变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把道德律作为唯一价值评判标准,他脱离了生活、抛弃了人性,他不能做爱、不能施暴,甚至不能听音乐和遐想,他只剩下了耶稣式的受难,曾经的罗马士兵变成了被鞭打的耶稣,但即使有耶稣这么一个至善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权力意志,它以有形的施暴和无形的政治博弈都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是有形的政治,而政治是无形的暴力,因为它们的性质几乎都是个人爱好加权力斗争。作为一名作家,我爱好性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极权主义,但我又因为交了几个要么体格健壮,要么有权有势的朋友而得到了征服曾经征服我的人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的权力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昙花一现,即使我受到法律制裁我也心甘情愿。作为一名政客,我爱好性地想要控制所有人,让他们不再拥有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我也要假装自己就是道德律的具象化物,人们向来是对道德律感到善的,因此,打着道德律的旗号,我绝对可以征服自己的政敌,即使去刻意讨好一个曾经被我征服过的实验品我也在所不辞。

以上就是影片中人类的全部,总结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强的人征服权力意志弱的人,很单调,但也确实就是全部。在看电影时,当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权力意志有差距的两方后,观众更倾向于把自己代入到权力意志更强的一方去,而当画面上只有权力意志几乎没有的对象时,观众则从电影里出来,回到自己的道德律,来同情这个对象,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在写自由意志时更倾向于用第一视角,而在写受难时更倾向于第三视角。观众和写这篇文章的人的行为不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人做的事很简单,但人的性质却很复杂,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探寻形而上学,但所有想法的产生、理性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复杂而又普通的生理反应,一旦切除与反应作用相关的器官或者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人的欲求能力就会改变,欲求能力即被欲求有现实性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欲望的原则先行于实践规则,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是掌权者权力意志的体现,这很明显是违背自然律的,与自然律的违背会使人类最终走向毁灭。

那么,库布里克是否对人类的表现绝望了?我认为是没有的,正是因为对人类抱有希望,所以才大胆且详细地指出人类的错误,这样人类在犯错时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进而继续错到底,相反,人类会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恐惧、愧疚,因为恐惧、愧疚而产生本能上的反抗和抵制,反抗多了、抵制多了,自然就会远离错误,但不可能彻底终止错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作为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构成的矛盾体,人也不可能达到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之间的平衡点,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自然:不要侵害他人的道德与自由、在自己的道德和自由遭到侵犯时要及时保护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遵从自然,就是爱这个包含了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与《发条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唯一差距正是在于,《发条橙》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爱的,而现实世界里人类的活动是有爱的,毕竟现实中父母会疼爱孩子、仇人之间会有恻隐之心、作家会为了大众的幸福批评权力,最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有库布里克。

和尼采、康德、塔可夫斯基一样,库布里克已经去世多年,但人类还是要像先哲那样去批判、去反思,然后远离错误,同时要想办法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作为实践准则,这样人类才能互相尊重、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长久地生活下去。

 短评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6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11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13分钟前
  • 🐷🐷
  • 推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18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19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看的差点儿吐了~~~

21分钟前
  • littletwo
  • 力荐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24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我完全康复了”

28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3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32分钟前
  • lukas
  • 力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33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38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42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46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50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54分钟前
  • Ocap
  • 推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58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1小时前
  • 思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