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消亡史》,大概是我今年看过最特别的片子,无法归于任何一种类型。程耳也是极个性化的导演,一手包办了导演编剧剪辑兼歌词。作品不多,但演员们都爱他。李安冯小刚没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章子怡奉献了从影以来的最大尺度,葛大爷光溜溜的脑袋长出了寸毛,就连倪大红喝起稀饭来,也特别香。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人都说得一口吴侬软语。一开场就是葛优演的陆先生,因为工人闹事活埋了客串的赵宝刚。(赵宝刚也是惨,饭桌上没蹭到饭,反被姨太太的断手吓了个魂飞魄散)。 这一幕跟历史上青帮大佬杜月笙活埋了工人领袖汪寿华一毛一样。再往后看会发现,《罗曼蒂克消亡史》叙事庞杂,人物众多,细节处却有用心雕琢,跟历史有一种整齐的对仗。葛优演的陆先生是青帮老大杜月笙,倪大红演的王先生是大佬黄金荣,马晓伟演的分明就是张啸林,袁泉演的吴小姐投射的是民国影后胡蝶…… 冯小刚也演过杜月笙,长相上是挺接近。不过葛大爷拿准了杜月笙的气场,都说上海三大亨中,“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楞直的冯小刚,这里不如圆滑的葛优分寸感好。 章子怡演的交际花小六,倒是一个凭空生造出来的角色。她本来是王先生的老婆,王先生有权有势家里却没有一片草原。小六这匹浪蹄子的野马,只能在外撩汉解闷。 勾搭过钟汉良,也撩过小鲜肉韩庚。程耳特别喜欢用俯拍来彰显章子怡的风情。章子怡跟浅野忠信的对手戏最多,尺度突破以往,床戏就跟葛大爷的头发一样蹭蹭往上冒,车震、强暴、禁室培欲与凌虐,两个人滚在一起混成了最极端的罗曼蒂克,情欲、暴力与本能都在其中显现。 有一幕戏是,章子怡坐在渡部身上颤动,与跪坐吃饭的场景交替,她一直保持着木然的表情,高潮时刻跟脚底抽筋毫无区别。 导演的解读是,章子怡对渡部的感情更多是一种求生欲,而不是情欲。但我对章子怡这样刻板的表现还是失望的。当年冷清的玉娇龙,被时间塑化成了温柔的妈妈桑,可能当了妈之后,真的会影响情欲的表现。 巧合的是,章子怡曾经演过孟小冬。也就是那个先被梅兰芳休了,后来又跟杜月笙结婚的京剧名角,人称冬皇。 杜月笙喜欢了冬皇二十几年,从没用过什么手段逼迫,只是数年如一日的体恤敬重。葛优对章子怡,也始终是稳重的,不露声色的。只有后来他与章子怡失散,念着旁白,“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是在北方”,透出一种稳重的思念,有礼有节,恪守着旧世界的罗曼蒂克。 卖水果出道的杜月笙有一句名言是“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片里的人物,大概都秉持着头等人的稳重作派,乱世之中保持着朴素的准则,保持着一种体面的浪漫。 王先生明知道太太给自己戴了绿帽,还是软了心肠,一边就着咸菜喝粥,一边嘱咐给她留条后路。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程耳真是爱拍吃吃喝喝的戏,除了《我爱我家》就数罗曼蒂克喝粥最香了哈哈哈。导演也说了“人生最终就是就着咸菜喝粥。” 陆先生从血光飞溅的枪战现场撤离,仍然从容不迫,没有抱头鼠窜,而是站起身,稳重的一步一步向后走,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 杜淳演的马仔,以前是拉黄包车的,既可以拉车也可以帮忙买菜杀人,不管做什么,都只收一趟来回的车钱,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 闫妮演的管家王妈,对着一大桌子青帮大佬,说话照样不卑不亢。中了弹血流如注的时候,还是正坐在沙发上,不忘把腰间钥匙取下来,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里面既有爱情的消逝,也有时代精神的消弭。这种消弭,就从日本人渡部野蛮地扯下章子怡的樱花耳环开始。战争催生的野蛮新世界,无情撕裂了旧时代的文明。 这与《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昨日世界何其相似。难怪茨威格写完《昨日的世界》就去死了。“我身后的一切都是尘土与灰烬,一切凝结成了像盐一样苦涩的历史。” 走到一个时代的末尾,礼崩乐坏,不堪其重的人都纷纷死去了,像一片羽毛轻轻地飞出窗外。诗人艾略特说,“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的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一般地淡去。” 电影里,时代的终结也是静默的,不发一言的。梅林茂再华丽的配乐都不及鼓点顿挫的一刻——葛优低下头,摘下帽子,张开了双臂,犹如一尊被钉在了历史尘影里的基督,他背后影影绰绰的十里洋场春光乍泄,都如浓雾里的海市蜃楼,在新世界的太阳底下隐去。 时代薨落,砌下落梅如雪乱。扫雪的人,终于成了浪漫的终结者。
整个电影时间轴:淞沪战役三年前,大老板(倪大红)与小六(章子怡)结婚。生为交际花的小六耐不住寂寞,要和大老板离婚,并寻求陆先生(葛优)的帮助。在陆先生求情时,大老板谈到:“为了面子要演的像一点”。(注意这句话贯穿电影始终,后面会详细讲。)于是陆先生委派自己的妹夫渡部(浅野忠信)送小六去苏州。途中妹夫淫心大起,强奸了小六,并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日料店里,伪装成了日本女人,就这么过了三年,相安无事。 期间,王妈(闫妮)认为吃苦耐劳、不苟言笑的车夫(杜淳)是个人才,并引荐给了陆先生,作为贴身侍卫。 淞沪战役前夕,时局吃紧。工人罢工,学生罢课,腐败的政府囚禁了工人,陆先生出面与周先生谈判,解救了工人。同时,日本为了进一步瓦解上海,企图与上海的黑帮大佬陆先生合作。陆先生虽是黑帮,爱国心却有,拒绝合作后。日本军方看到老二抛出的橄榄枝,想要卸磨杀驴,在犹豫不决时,作为间谍的妹夫同意杀死陆先生,代价是陆家满门抄斩,自己也要为了演戏挨一枪。 在经历了生死存亡后,陆先生在香港苟延残喘,委托远在上海的老五(钟欣桐)和车夫,杀掉当年背叛的老二。随后香港遭受日本人攻击,戴先生委托陆先生帮忙照顾吴小姐(袁泉)一起逃到重庆。 抗日战争结束前夕,陆先生来到了上海收容所,找到了被囚禁的小六,并与她一起前往太平洋。 随着美军的参战,大日本帝国已经日薄西山,渡部在太平洋某个小岛上被俘。佯装成国名党高级将领的车夫(我怀疑他是本色出演)为了摧毁渡部的心理,杀死了他的大儿子,同时小六举枪复仇。 解放战争前夕,陆先生独自去了香港,从此销声匿迹。 一问:陆老板为什么要让周先生和渡部签字? 这就要逃到陆先生的历史原型杜月笙。作为青帮的大佬,杜月笙可不是一般的屠夫流氓,他与政界商界国民党共产党都有说不清的联系。他有一句名言:“做事要做到刀切豆腐两面光。”换句话说,就是滴水不漏,这与大老板所言注重面子不谋而合。杀人诛心,所以陆先生才会砍掉周先生老婆的手,才会杀掉自己的侄子,并让他们签字画押。 评论里有人说是引渡书,是这是对的。不过和我观点没关系,我是想表达签字代表一种屈服,陆先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争个是非 二问:杜江和霍思燕那段戏什么意思? 想破处的马仔和善良的妓女,在视觉上就给予观众鲜明的反差感。而墙上的十字架,更是说明了霍思燕基督徒身份,她救杜江是源于善良,并非爱。而随后杜江致敬《喜剧之王》说出:“我养你”时。霍思燕笑了,因为她知道乱世女人比男人能赚钱。他们的罗曼蒂克,是机缘巧合的,也注定会在大时代的悲剧下终会消失殆尽。 三问:戴先生是谁?吴小姐又是谁? 戴先生历史原型是著名特务戴笠,吴小姐历史原型是电话皇后蝴蝶。和电影一样,胡蝶与戴笠同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与电影不同的是,胡蝶是因为自己的丈夫潘有声的安全,才委身于戴笠。戴笠也保证送给潘有声一张特别通行证,让他在滇缅公路上运输货物,通行无阻。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了。戴笠准备与胡蝶正式结婚,嘱咐胡蝶飞往上海,先与潘有声办理离婚手续。潘有声迫于权势,同意与胡蝶解除婚姻关系。胡蝶掉着眼泪对丈夫说:“姓戴的只能霸占我的身体,却霸占不了我的心。有声,我的心永远属于你。”正在这个节骨眼上,戴笠因飞机失事摔死于南京近郊,与胡蝶结婚即刻成为泡影。以后,胡蝶便与潘有声一起,神不知鬼不觉地离开上海到香港去了 四问:杜淳真的是车夫吗? 我认为不是,就凭他身手敏捷,谨小慎微。上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充满西方租界,这也给各方势力提供了避难的场所。于是日本人、共产党、国民党、锄奸队都在上海滩活动者,就像陆先生身边有个日本妹夫一样,杜淳无疑是国民党派来保护也好、观察也好的一个特工。还有一个地方暗示,就是杜淳和陆先生说:“给我一套军装”,是否是找个台阶下,向陆先生摊牌了呢。不然怎么解释最后也没有和陆先生回香港。 五问:陆先生知道杜淳是国民党吗? 我猜他是知道的,因为他是老江湖。其次王妈极力引荐车夫也值得深思,再从王妈和车夫的交谈中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嘱咐、建议和命令,我大胆地猜测王妈是知道车夫国民党身份的,并且她自己也是,你想为何王妈可以做戴笠的说客?为什么王妈在陆府中地位那么高?这些秘密也许都藏在“致陆先生信”中了。 六问:老五的出场多余吗? 不多余。可是为什么陆先生委派了车夫,又要拜托老五呢。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1.老二一定要死,如果车夫失手了,还有老五可以继续。2.车夫毕竟是外人,像老二灭亲行为,必须要由自己家的人去解决,远在上海的老五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导演已经承认了,不和你们多bb 七问:为什么一直重复小六和渡部性爱和吃饭镜头? 性欲和食欲是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道德伦理的底线。渡部做间谍、强奸、灭亲,这已经突破了道德底线,而他又舍不得自己两个儿子,可以看出他内心是矛盾和挣扎的。他企图用性爱和吃饭这种原始且野蛮的方式去消磨内心的罪恶感。 八问:车上的手枪从哪来的,小六为什么没有杀死渡部? 手枪是渡部放的,因为他无法面对内心的折磨,只希望寻求一死。有三点作证,一为渡部在挖坑时,镜头闪回到了渡部杀人后擦车的场景说明他内心还是饱受煎熬。 二小六在车上发现枪时,表情很惊讶,说明不是小六的枪。再说以渡部的谨小慎微,不可能让小六藏一只枪在身上。 三当小六拿枪对准渡部时,渡部的反应似乎早就准备好了,不紧张也不害怕。再说以渡部的谨小慎微,不可能让小六藏一只枪在身上。 小六不杀渡部,因为时机不对。作为目睹整个悲剧的她,知道渡部的仇不应该自己报,而是应该由陆先生来。 (经豆友提醒,我时间串了。小六举枪时,还没有发生悲剧。所以我觉得她当时没杀,一是怯懦,二是恨的不够深。这也与后来得知悲剧,杀死渡部吻合) 九问:为什么最后要给陆先生安检的特写? 陆先生回到香港时,已经是孑然一身了,贴身侍卫走了,小六也不知去向。陆先生也选择放下了所有的江湖恩怨,选择做一个安详天年的老人。摘帽的那一刻,陆先生就知道自己回不去了,抬起手的一瞬间,曾经的荣光都成为历史了。 十问:为什么本片叫《罗曼蒂克消亡史》 有两重涵义。第一个是浅层的,电影通过乱世里的众生相讲述了战争年代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无一例外,所有人的结局或孤独终老或英年早逝,这是大时代下无法避免的悲剧,所有人都会卷入这张生死战中,直至消亡。 第二层是深层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消亡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国家的命运。陆先生目睹了整个国家从黄金十年到千疮百孔。导演通过陆家的兴衰,窥探的是整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乱世中,陆家这种富商大贾尚且逃离不了命运的安排,何况平民老百姓呢? 故事的最后在香港海关戛然而止,陆先生之所以没有选择留在上海,因为他知道,罗曼蒂克不会存在于战乱年代,下一个消亡史马上就会开始。而这之后的故事,你我想必已经知道了。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公众号:根叔看电影
一 在看《罗曼蒂克消亡史》前,有工作人员强调,这是一部前所未有“以前没有见过”的电影。虽然之前就对此片期待爆棚,但听到这句话马上就正襟危坐了。看片的时候,袁泉在戏里也用一句台词围追堵截,“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里外夹击,以至于我看完后夸也不是不夸也不是,说好也不好,说不好看着外表似乎也很好。作为观众,我就被如此这般双重绑架,服! 电影点映完,观众们一片称赞,除了“美术摄影很棒”一个点夸得言之有据外,那些套话都是虚的,没有几个人真正说出了个所以然来。其实,看完后认真琢磨,这部电影一点也不让我服气,因为当我慢慢把电影传达出来的碎片拼凑整理完,这张拼图背后什么也没有。 站在豆瓣一群四星五星的评价里倍感孤独,因为我觉得《罗曼蒂克消亡史》一点也不浪漫。以下仅供探讨。 二 那就从几个点单刀直入来讲讲。 相信很多人在看前就听说了电影的别样结构和剪辑手法。电影打破了线性结构叙事,将N条线(我也数不清)串在一起。这样的结构和剪辑有特色,却太散。诚然,全世界的新浪潮导演开发出各种结构,让普通观众看不懂的比比皆是。可但凡在新浪潮里被称为范本、被赞优秀的,都有一个特点,形散神不散。导演想讲的内核要强硬有力,故事是电影的外表,再乱只要内核不乱都没问题,喜欢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朋友一定会对这一点有感触。《边境风云》是有硬度的,然而,我并不知道《罗曼蒂克》的硬度在哪里。 《罗曼蒂克消亡史》故事分三个部分,罗曼、蒂克、消亡史,讲了一个罗曼蒂克消亡的经过,其实体是旧上海黑帮的衰亡。电影一开篇就在用剁手戏来强调黑帮背景,整个电影就完全洋溢在杀杀杀的血浆节律里。可是,用杀人来衬托黑帮很平庸吧?一个只知道杀人的黑帮衰亡就衰亡了,何谈浪漫,又有什么可缅怀的?在国仇家恨之中,黑帮老大的魅力在哪里,只靠葛优摘、戴一下礼帽吗?人性又在哪里,浅野忠信怎么轻易就让陪伴多年的妻子狗带了,如果我是纳粹,我会轻易去伤害亲人吗,即便伤害是否也要有所纠结?《教父》堪称史诗级,对比一下看看人家老外是如何安排情节的。 章子怡变成一个性奴,是想说一个小女人面对大时代的脆弱,还是普通人面对强权逆来顺受的人性使然?很难说明。因为章子怡角色的前期风情、神采并没有建立起来,没铺垫够,以致这个角色前后所营造的落差和冲突不能说服我。除了章子怡,所有角色也都没立起来,原因皆类似,只有浅野忠信迷迷糊糊成了第一男主,可这个第一男主角当得实在憋屈、莫名其妙。这样处理故事,我甚至认为,是对浅野忠信这个演员的不尊重。 既然是群戏,可群戏不出彩。站在观众角度还是那句话,这些人作为戏里的人物,如此没有人味儿,消亡了就消亡了,有什么值得观众去同情吗?《哈姆雷特》是怎么表现哈姆雷特的悲剧的呢?先竖立形象,再建立悲情。怎么营造戏剧冲突都可以,也不必必须借莎士比亚比葫芦画瓢。但千万别说因为是群像戏,所以篇幅短,讲不清。上周刚看完《阿拉伯的劳伦斯》,那位把劳伦斯逮住并摸他乳头的土耳其军官,寥寥几句台词、几声咳嗽,形象就很生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买魔杖前路过的酒馆里,一个镜头诸多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镜头信息量很大。《指环王》也有类似的戏。 篇幅所限不是人物刻画不到位的理由。抓住人物精气神非常考验文学能力。很多国产片镜头废,就是因为没有信息量,其中剧本差是主要原因,剧本只关注主体,忽视了陪衬的价值。比之哈利-波特酒馆戏,《西游-三打白骨精》里也有个做工精致的酒馆,就显得空洞、乏味。比之韩剧、英美剧满满当当的房间,中国现今家庭剧那种空旷的屋子一点生活气息也没有,非常让人出戏。 人物没立住还则罢了,很多人物还会半途消失。之前聊《红楼梦》也曾说过多姑娘,出场只有三小段,她的形象相当生动,她在第三场宝玉晴雯生死别的戏里彻底完成作为小说一个小人物的使命,之后完全消失,在她的女性光辉下,王夫人等主子们理应自惭形秽。假如《罗曼蒂克消亡史》杜江夫妇的角色不可或缺,我并不认为他们在消失前已经完成了他们该发挥的使命。《罗曼蒂克》似乎有意想建立一个类似红楼的秩序,主角们相继消失,故事越靠后出场人物越少,消亡嘛。可是红楼的秩序是一个秩序,《罗曼蒂克》是混乱的,没有形成一个秩序,杜江夫妇消失得非常不典型,只能算废笔。 除了人物的废笔,还有镜头的废笔。比如吃鱼的猫,前期有相当一段戏来表现浅野忠信喂猫的戏。可是后来,这只猫虽未消失,在两个远景镜头出现了,但近景和特写再也没有出现过,猫的价值是什么?这样的镜头没有后续的呼应,只能成为废笔。 再说床戏。没特点。空洞。淫而无光。这里的光是光华的意思。什么是光?库斯图里卡《地下》开篇,男主角给裸体女人肥硕的屁股沟里插了一朵红花,很情色,恶趣味,可是多少男人都会吃“在女人屁股里放个兔子尾巴什么的”这一口?恶趣味背后是文学的荒诞感,情色也是基于人性之光而设计的。而电影里的这几场床戏,平庸至极,简直浪费了章子怡的表演。 故事是外壳,摄影美术是外壳的外壳。内核主题却是大而空的。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不知道。所有的有关时代的浪漫都要靠我自己的民国情愫、对旧上海的神往、对那个时代的想象而建立。但如果我是个老外,我没有时代、上海的背景知识和情怀,的确有点理解无能啊,这些人为什么平白无故就想杀人,浅野忠信为啥平白无故就爱上了睡子怡……因为,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里,当我来判断一部作品好坏的时候,我一定要把自己抽离出来,不被自己的背景知识影响,然后再去理解去揣测,那样想的通才是真的通。 还有,时代会在每个人身上打下烙印,我们的故事只需要讲好每个人的故事就好,要强调时代,最好要用高度艺术化的方式去强调。可惜《罗曼蒂克》高高在上、俯览众生的上帝视角还是不高级。 三 其实,很欣赏程耳,他似乎并不愿意面对媒体,如果有可能,真的希望和他坐下来聊聊。《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个很棒、非常有戏剧感的名字,还有梅林茂的谱曲,还有他打动诸多大咖的牛逼剧本,还有他的短篇小说集。此外,他在影片里高速的大俯拍镜头、压抑阴郁的色调等,都是他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质。 比起其他国产烂片的导演,程耳明显是在生活里读书人一挂的,且读的不是张嘉佳《全世界》也不只是电影史,可能是马尔克斯、卡尔维诺这样的严肃文学。电影里有一场戏非常棒,浅野忠信和章子怡在车上的戏以及前后几段,依靠两位演员的出色表演,杀与不杀的犹疑,人物从表情中透露出的心理转变可谓精彩,非常具备文学张力。 假如这部作品真如我判断的,并不好,那么,《罗曼蒂克》不好不等于程耳不好。至少,一个艺术家失败了某一部作品,远比一群平庸之徒自认为成功好多了。(载于自己私人微信号thestylus) +++++++ 二刷后补,我看了原小说还看了原本,观感提升不少。但居然好多人指责我不懂?!!什么章子怡被毒哑了,杜江是葛优小时候,章子怡狐狸精,黑人问号,你是片方派来的卧底吧,故意这么引导?你去看一万遍,里面有一句提到这些了吗?我问了那么多傻逼问题,就是在说导演什么都讲了但什么都没讲透。黑猫戏很好啊,我没否定,我只是说黑猫戏没有呼应。我说淫而无光,的光,是导演对这个戏的设计灵感,谁特么让他把囚禁戏拍美了?还有那美美美的配乐,一点上海感也没有,谱得精致,用得不好。别扯杜月笙、黄金荣,哪只眼看到他们了?我赞成联系上下文解读,可不赞成过度脑补,创作者不急你观众倒是很急啊。不是说了吗,派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电影里的下个世纪不就是我们吗!所以别再私信骂我了。还是短评那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一《蒙娜丽莎的微笑》的拼图,每一个碎片都做工精致。但唯独嘴巴笑的那一片丢了。作者你不敢面对1949年。既然丢了,我当然不会给五星四星了。
这有什么看不懂的?是没读过书还是没上过学?
#2016十佳#暴力美学和迷影情节大概来自昆汀,风骚含蓄的调调和音乐肯定对着王家卫;程耳自己的风格大概是神出鬼没的拼图型非线性叙事,这次命题更大,所谓大时代的车轮下的各种爱恨情仇。摄影对弱光的精细捕捉实属罕见。碎片化后史诗格局因果倒置乃至浮动,恰是如今认知和想象历史的途径。
禁室培欲系列之深夜食堂😳...
年度华语最佳,这句话我准备好一年多了!
平日里只能用用路边摊的劣质包,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份一直摆在高级商场玻璃橱窗里的高级货,心情着实雀跃不已,足以让人开心好一阵子。
乱世里的众生相,浮生中的千面人。杀不尽的人,老陆如鱼得水渡部善恶莫辨;做不完的爱,蝴蝶年华付水小六俨如走肉。相互对称的时间叙事,任意妄为的黑场剪辑,一场嚣张极致的情仇纷争横跨时光的渡河。不爱一座城就不爱那里的菜,不爱一个人就将恩义斩尽杀绝。命运盛宴杯盘狼藉,来一杯鸩酒,饮尽深情。
罕见的华语商业片佳作。一出史诗量级的,无主角又个个是主角的精彩群戏,构成上海一个时代的面貌。演员都很棒,浅野忠信尤其印象深刻。倒叙插叙的结构很厉害,几段剪辑妙笔构成剧情反转高潮,太震撼!几处高处俯拍摄影很棒,梅林茂大神作曲的音乐非常牛。期待3.5小时导演剪辑版。四星半,需二刷细品
我要疯了疯了!!!脸盲看这样的片子真是找虐啊!!!感觉男人都长一个样,女人也都长一个样!!!谁把谁杀了谁把谁睡了完全看不出来啊啊啊啊啊!!!我真的气疯了!!!!
三星半,风格成为本片最大的特点,各个方面都在促成这种风格。浅野忠信那条线过于突出,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设定,都有意外的惊喜,使得我即便对之前有些碎片的处理以及剪辑有不满,都会暂时忽略他们,而在最终随那几下变化而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和呼应,都让这片更有得聊。
喝茶
内地电影少有的可以称为“导演的艺术”的作品。像失神的昆丁,像疲软的姜文,总之不是恰到好处的状态。反复的高潮错置和间离效果都不是故事的内在需要而是导演个人的恶趣味。招招精彩,却满盘皆输。这是拍给知音的,但,不好意思我是正经观众。
影片里的男性角色,都像兽,虚伪的,奸诈的,阴险的,残暴的,油腻的,权欲的,世俗的,激进的,蠕动的,匍匐的,各式各样。而女性角色,是贞女(袁泉)、烈女(钟欣潼)、豪放女(章子怡)、玉女(松峰莉璃)、欲女(霍思燕)、玲珑女(闫妮)。充满猎奇性,是好看的电影。但距离好电影,却一步之遥。
浅野忠信表现最好,是真正的主角。打乱时间顺序、多处黑屏,太多有意思的桥段了,程耳有野心、有才华、有想法,他在拍中国版的《教父》,融合了杜月笙的传奇。说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是“上海往事”。王传君和杜江的部分好看、浅野忠信和章子怡的车震好看。说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不就是我们吗?
看开头准备打8分,看完结尾只想打6分。摄影不可谓不强,配乐不可谓不好,导演风格不可谓不突出,但人物塑造、表演和叙事都有很大问题。这么风格化的作品,一旦内容撑不起形式 ,就会让人觉得很装。当然,还是期待程耳的下一部。
拿腔拿调,乱世浮生
这电影每时每刻都能读到导演的潜台词“这镜头牛逼吧?……这镜头讲究吧?……”
很奇特的观感,像在看《黄金时代》《一代宗师》《枪手》《禁室培欲》…借用电影里袁泉的一句台词:“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
最难得的是这么多大牌在里面看不到明星只有角色。
形式大于内容,做作极了,但是我喜欢。反正漂亮的电影做作一下跟晴雯撕扇子感觉差不多,再怎么胡搅蛮缠也是赏心悦目。喜欢最后一枪崩了大儿子的戏码,足够狗血,足够豁得出去
电脑上补看了它,确实不同凡响。程耳刻意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