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作为最重要的类型片之一,它展现了人类奇谲瑰丽的想象,延伸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其中既有对人类现下的反省与思考,也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不过除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吕克·贝松等极少数导演,似乎只有好莱坞才能拍好这一类型片。那些涉及多种题材的好莱坞顶级导演,几乎都会在科幻片的领域内开拓出属于自己的疆土,如斯皮尔伯格的《第三类接触》、《ET》,雷德利·斯科特的《异形》、《银翼杀手》,诺兰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当然,作为悬疑片和黑帮片大师的布莱恩·德·帕尔玛,也不无免俗地在新千年贡献出了《火星任务》这部科幻佳作。
不同于《火星人玩转地球》的黑色幽默,也不同于《异星战场》的商业色彩,《火星任务》属于质地纯良的硬科幻电影,同今年科幻现象之作《火星救援》一样,它没有热武器的激烈战斗,也没有种族之间的矛盾冲突,而是用较为严谨的科学态度讲述了一段发生在火星上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因四名宇航员在火星上遭遇风暴袭击,其他宇航员远赴火星予以援救的故事。故事结尾这几名宇航员发现人类竟是火星人的后代,从而主角不愿返回地球,决意去寻找那失落的火星族群,也就是人类的祖先。
结局虽然脑洞大开,但导演大胆而合理的想象不由得我们不震撼。影片更像是一部简短的太空史诗,它用诗意的想象和磅礴的气质展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壮举和“不抛弃不放弃”的人文情怀。尽管影片后半部分在剧情上的处理不够细致和缜密,但我仍然认为这是一部被严重低估的科幻片,人类在漫漫时光长河中的转瞬即逝,在浩瀚银河中的微不足道,这种微妙而又无法述说的悲壮,这种茫然而又无所适从的苍凉,都在这部影片中,既寻得了归宿,又觅得了寄托。
刚看完《火星任务》,挺不错的。且不说有关地球生命起源于火星人毁灭前设定进化路径的播种这一想法,更重要的是这部片子可能是第一次用视频方式演示了科幻中所设想的超速星际旅行中,把人浸泡在富氧液体中防止加速度过大撕裂身体的构想,KIM被一个圆柱管子罩住,液体自下而上漫过他的头部,开始他试图憋气抵抗,后来“溺水”,发现挣扎了一下却适应了,富氧液体进入肺泡直接与身体交换氧气,肺泡就变成了类似腮的东西,人直接在液体中呼吸。
弗诺-文奇在《天渊》中好像写过这个想法,不知道这个想法最初是谁提出来的。
update:查资料才知道,1989年拍的《深渊》就有类似情节了。据说EVA中也有,所以,算我孤陋寡闻了。
这部新世纪伊始上映的科幻大片,象征着人类深刻的星际文明情结以及对探索宇宙的幻想。在想象力方面,本片寄托了人类对价值的终极追求,并给出明确而温和的解答,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同AI一样,本片过于天真的将星际文明描述为超然且高尚的文明,并草草描述出地球生命起源的草图,这又绝非严肃而理性的科学观。
片中的2020年,执行火星计划的几名宇航员,赫然树立起美利坚的国旗,而这面星条旗恰恰反射出人类自身的狭隘与渺小——人类社会如果依然沉沦在民族国家的竞争中不能自拔,那么距离星际文明也就尚且遥远。
当然,本片中除了星条旗、NASA等印刷文字外,对于美国意识的渲染已经十分低调,而即便是如此,我们依然难以判别,导演这种心思究竟是高明的嘲讽还是迎合美国社会的献媚。
如今,哥本哈根峰会矛盾激烈,人类不仅面临着巨大的环境危机,同时还承受着经济萧条的考验,连NASA都说,月球基地计划要到2020以后才可能启动。而这个史无前例的烧钱项目究竟能够走多远,谁也不敢保证。包括哥本哈根峰会上的严重分歧在内,航天技术同样壁垒重重,美国坚决独享成果,而中国印度之流同时却在重复建设...查韦斯说的好,美国一年的军费6000多亿,但对外环保技术支援的费用每年却不足100亿,如此巨大的反差或许足以说明人类的愚蠢。因而本片中被大大施以赞歌的火星高度文明就显得像个理想国中的童话了。
固然,我在此谈的已经不是本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了,而是试图漫谈一下人类在宇宙探索中真正面临的问题。也许,在数不清的利益纠葛面前,人类确实需要一点童话,才可以释怀星际探索这一永恒而终极的梦幻。
前面探索部分,视听语言极佳,太空舱内的“滚动”运动镜头犹如让人身临其境,这部分从概念上来看就硬的很,不断发生的突发事件处理在未来太空探索中尤为真实,甚至比得上15年的《火星探索》。但后来进入火星之后,碰见原始火星母星人,借用一套ppt动画全息影像演示,犹如博物馆展览,展示说明因缘际会诞生了地球生命,最后还借此飞向外太空,这就很神棍了,甚至远没有《普罗米修斯》这样的哲学上的怀疑论,手法非常俗套,大大降低了科幻质感。整体来看,故事严重失衡,几无情绪张力,后半段毫无科幻悬念感,可惜。7.4
如果在最后结尾处的拍摄手法再所谓的“晦涩”一点,我估计很多人就会给它打四星或者五星了。
前面大半个片子都有些闷,结尾的20分钟十分好看!
神棍向的《火星救援》,比起规整的科幻片要有意思很多。人类起源和高维度空间(超人)展示,而且还是在十六年前。可惜剧本细节不大行,有些廉价B级片向,废戏多、编排失衡。
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科幻片,一个宇航员掉到太空,头盔爆破,脸变紫色,死掉了。给我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后来看火星任务,不知怎么的,就想到了那个场景,还和同学唏嘘。电影看了一小时,橙色背景出现,宇航员为了阻止爱人牺牲性的营救,自己解开了头盔。啊。
仍然认为是被低估的一部杰作,帕尔玛在《碟中谍》之后最好的一部戏
非常不稳定的一部电影。贯穿全片的迷幻气质被有些评论者称为New Age Sentimentality, 我却觉得很美。
太经典了,尤其结尾人类演化的镜头,震撼,触动内心~~
Snake Eyes后接着拍了这一部,开场也用了个六分钟的长镜头来交代人物关系,救援号上同样采用完整镜头来呈现空间布局。火星上的“人脸”像是一个迷魂阵,那些未知领域的吸引太诱人了,无法抗拒。"Have a great ride, Jim."
It was old Howard Hawks who supplied this definition of a good movie: "Three great scenes. No bad scenes." "Mission to Mars" only gets the first part right.
16.2.20 四星半。通俗形式的《2001:太空漫游》,再次提起我对浩瀚太空与未知生命的期许和向往。我们不过是用已知的事物去定义现实而已,而这样看起来不现实的电影拥有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激励并引领我们去探索那些未知的现实!要说扯蛋,待我们寻至真相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或许远比电影里扯蛋吧。
蒂姆·罗宾斯爱电影开始的一半时间时就挂了。让因为他才看这个电影的我情以何堪!总之电影还不错,虽然结局坑爹了些,想象逊色了些,科技落伍了些。最后关于地球物种起源的说法难以服众,还算是一种新颖的假设。
主旋律太空歌剧,依然是火星生命与人类起源这两个炒烂的命题。配乐和主题一样陈旧腐朽,再加上简陋的布景,简直就像七十年代的电影。友谊、爱情、理想、探索精神、牺牲精神……导演把能想得到的元素都塞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最后炖成了毫无亮点的大杂烩。至于剧情,通篇的硬伤,多得我都懒的说了……
好看就得了呗,要什么自行车,MD
很多旁友说是遗珠,引得我对此片期望过高,我想遗下的原因有很多,配音难听,主角长得各个一副配角的脸,主角的演绎太小学生,最后结局太奇幻,剧情设计太假。赞点:有创意,感觉地心引力可能借鉴此片,有创造力,太空场景够给力,以13年前眼光看够新意
又一次美国的科幻意淫。想象力丰富,原来我们都是火星人。伍迪和泰莉的那段戏催人泪下。在太空中,我们都失去了自由,两人为了彼此,都把自己推向死亡。这便是爱情,即使到了外太空,人类的爱情仍旧如此的伟大。
【B+】一部彻彻底底暴露了帕尔玛“类型瓶颈”的电影。绚丽的调度像是失重般脱离了影片的文本内核,展现出无所适从的尴尬。但帕尔玛仍然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与风格去完成这部作品,对CG技术的本能排斥也被克服,在此类情境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结尾的通俗化似乎完全可以预见,帕尔玛主旋律作品的标准陷阱(也和他自带B级片属性有关)。而开场家庭聚会和中间旋转舱的两段长镜头才是真正的高光时刻,尤其是后者,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情感层面都是那般匪夷所思,只能惊讶于帕尔玛在这种电影里都能创造出被“电影之神”附体的时刻。
很喜欢,纪录式的风格在最后因为不可思议的奇迹而突然迸发出强大的力量——史诗的雄浑和巨大的诗意磅礴而至!
温柔而坦荡,几乎是有悖于好莱坞叙事系统的宫崎骏式反哺童话,甚至会被误读为肤浅低幼。爱的宣言无须通过冲击式的情节设定得以触发,而是由轻舞的环绕镜头、轻抚的擦拭镜头、甚至是雨露均沾的戏份分配凝聚出一股内生式的情感力量。即便在命垂一线的惊悚时刻,影像的节奏也丝毫没有变得紧绷,反而维持着如呼吸般匀速的平衡。太空舱是家,太空员如家人,结尾分道扬镳的家人向着相反的方向飞去,却是同一段模糊了时间与距离的归途。
【131122】原来普罗米修斯的灵感来自这啊!创世的神祗是外星的智慧,这是人类的自恋还是自卑呢?不过那火星人出来的时候真的把我雷到了,特效太渣了。所以说有些事情还是留给观众想象比较好。有几个zero gravity的长镜头都非常棒。ps.蒂姆罗宾斯那个角色的便当领的也太突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