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在世界电影史的不同时期都有许多描写伟大艺术家生平经历的经典影片,比如中国观众熟悉的《一曲难忘》、《莫扎特》、《复制贝多芬》等等。时间越往后,电影导演们越倾向于表现这些伟大艺术家身上所具有的普通性格。他们可能暴躁易怒、小肚鸡肠、轻佻戏谑、无事生非、自以为是。
因此,上世纪40年代上映的《一曲难忘》里所刻画的肖邦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明显带有“高大全”的印记。《莫扎特》则巧妙地安排莫扎特的仇人萨列里作为叙述人物,力图通过他者的视角来表现莫扎特的生平经历。
后来的导演们在拍摄类似题材时,同样尽可能地丢掉社会舆论赋予这些伟大艺术家的光环。其宗旨是表现其平凡而真实的人生,最后则演变成了将他们的艺术生涯和成就解构成琐屑杂乱的生活片段。一些导演甚至完全将艺术家的日常生活作为影片的核心内容,而有意淡化他们的艺术成就、理想信念和社会影响力。
在这方面,1996年上映的《忘情毕加索》可谓登峰造极。该片导演詹姆斯·伊沃里为观众刻画了一个过分“真实”但与普通观众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角色。尽管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而非《莎翁情史》这样的商业电影,但依旧不失为一次大胆的尝试。
浪荡的私生活
即便对于文艺片来说,这样的毕加索形象也是“非主流”的:他风流、轻浮、暴躁、乖戾、自私、小气甚至虚伪。影片对毕加索负面性格的刻画几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种创作思路一开始多少让人难以接受。
詹姆斯·伊沃里在这部影片中津津乐道于毕加索在60岁后仍长期游走于四五个彼此年龄相差二十岁以上的女人中间。假设伊沃里如实反映了毕加索的真实生活,即便细节有所夸张,他也比任何一位拍摄过伟大艺术家题材的导演都要幸运。
首先,他以事实为据而不是通过刻意的戏剧编造而搭建起了一条文艺片的经典叙事框架: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更何况是一名伟大艺术家和几个女人的故事。然而,不是每位艺术家都拥有如此戏剧性的生活经历。
大约十几年前,中国某影视公司曾筹拍过一部反映张大千的电视剧(巧合的是,张大千曾拜访过毕加索,两人在艺术上惺惺相惜),邀请四川省社科院一位研究张大千的学者为该剧撰写剧本,老先生花费了两年时间完成了剧本却遭制片方拒绝,理由是剧本的情节内容因为缺少爱情戏而显得没有“观赏性”,老先生无奈之下只好与制片方对簿公堂。
同为二十世纪的绘画大师,东方的张大千和西方的毕加索的私生活却有天壤之别。而詹姆斯·伊沃里不用苦心经营剧本,只需要选好几位女演员即可。
其次,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一旦作为反映伟大艺术家题材电影的核心线索,便享有创作理念上的特权。如若放弃这一主线而改为表现毕加索辉煌的艺术生涯,那么该片将变成一部俗套乏味的商业电影,这显然不是伊沃里的初衷。
于是,他把伟大的毕加索层层解构成了一个至少表面看起来的风流之徒,以此达到他对此类传记影片的大胆突破,并通过无休无止的四角恋爱使其变成了内容琐碎杂乱的文艺片套路。
晚年的精神困境
詹姆斯·伊沃里用这种叙述方式成功突破了艺术家传记影片的惯常套路,他把毕加索身上的“人性”尽可能地放大,将其放荡的感情生活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然而,伊沃里拍摄这部影片的初衷并非是要刻意贬低这位艺术大师,在表现爱情生活的同时,影片也反映了毕加索内心的苦闷、孤独与忧伤。
与毕加索一起生活十年后,再也无法忍受其专制作风的弗朗索瓦毅然决定离开毕加索,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像孩子一样倚在墙角痛哭流涕,委屈地说道:“为什么每个女人都要离开我?”
詹姆斯·伊沃里想要表达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也许通过主流的叙述方式便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出来,但这位富有探索精神的导演舍易求难地选择了一种更加曲折的叙述方式。他故意让晚年的毕加索不知疲倦地与几个女人周旋,除此之外,影片再也没有更实质性的内容。他让这位满头白发的老头像二十岁的毛头小子一样冲动易怒、感情用事、自私自利、乖戾小气,并且极端大男子主义。
从头到尾,毕加索的言谈举止都像一个疯癫的精神病患者,他陶醉在自我的幻想世界中,不屑世俗却迷恋世俗。
导演希望观众不但看到毕加索的种种缺点,更希望观众认识到,尽管毕加索整日混迹在女人和商人中间,并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但晚年的他却深陷孤独、忧郁和自闭的情绪难以自拔;他频繁地更换情人并非轻浮下流,他一直深爱着弗朗索瓦,所以当后者离开他时,他会那样悲痛欲绝。
詹姆斯·伊沃里试图单纯从爱情生活的角度表现晚年毕加索遭遇的精神困境。这种方式由于对毕加索的艺术生涯着墨太少而缺失了艺术家题材电影的核心元素。而这种缺失对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晚年毕加索的内心世界又恰好造成了一些障碍。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故事,与一名伟大艺术家和几个女人的故事之间,需要填充更多的素材。
James Ivory几乎不拍原创的故事,他总是拿一本小说来进行改编。这部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Arianna Huffington的小说《毕加索:创造者与毁灭者》Picasso: Creator and Destroyer。
故事只选取了61岁的毕加索与21岁的Françoise Gilot相遇后纠缠的十年。1943年的秋天,他们的相遇改变了这个女孩的一生。导演给电影选择了另一个名字“Surviving Picasso”,其实也不知道要怎么翻译成中文更准确。女主角说,离开她,我成为一个新的我,但我也充满感激,因为和他在一起的十年让我更坚强。
影片也闪过了毕加索的妻子Olga, 还有几个著名的情人,包括摄影师Dora.
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的毕加索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他经历了西班牙内战、二战,每个时期他都靠自己的精明活得很滋润。他利用每一个遇到的女人,描绘她们,汲取她们的活力,把她们的青春榨干。他仰视马蒂斯,总想赚更多的钱,他自卑又自负。“没人可以离开毕加索,因为离开我你什么都不是”。不过,弗兰西斯做到了。
离开毕加索之后,她也成为了知名的画家。她为两个孩子争取到了继承财产的权利。
BTW 毕加索的小气令人吃惊,为了不让第一任妻子Olga分走一半财产,他一直不同意离婚。直到她1955年去世,也没有拿到应得的财物,到死,她也只是曾经的芭蕾舞演员,被毕加索抛弃的妻子。
没法看你这么狂放。
所謂牛人就是自己設定一切規則,道德的,行為的,還有藝術的,讓後讓世界就範!畢加索就是這樣的牛人。他活在自己的王國裏,要進入那個王國就得遵守他的遊戲規則,否則就走人。看得人心曠神怡。再一次被霍普金斯演技征服,神似的典範。
毕加索的情人们都以为自己是他的“唯一”,但对于情史丰富阅女无数的艺术大师而言,只是“之一”。十年相伴又如何,铁打的毕加索,流水的众情人。
每一个女人都爱他,没有他什么都不是。他爱每一个女人,要她们做他的奴隶,谁也不偏爱,女人们都无法忍受,最后逐一离开。如果你不想最后孤单,就不要学习Picasso。
画家就是风流,哦呵呵~
很琐碎的一个故事,一个女人离毕加索太近,以至于丧失于他的混乱中。而后拉开了距离,终于能彼此欣赏
3.5. 超喜欢Julianne Moore 玩刀那一幕
【补標】看过DVD720p网盘下载重新再看发现了很多没有的印象
Anthony Hopkins ×21我几乎没见过这么难看的电影…温吞的节奏,一部剧情片拍的像纪录片,不是爱安东尼老头子爱的深沉我根本看不完!虽然有些段落拍的还是很有意思(比如毕加索和弗兰西丝一起“对着空气”画画那段),但也掩盖不住整部电影的无聊和平庸。这个导演就是导了《霍华德庄园》《告别有情天》的那位,可见他的风格真的无法吸引我。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感觉:原来毕加索这么渣!我也不明白这些女的为啥就想和他在一起,就为了他的才华吗?不过从毕加索本人来说也真的是人生赢家了:生前就盛名在外,有才多金,很多女人围绕着他,不管他多渣也不离不弃…这部戏对于我一个Anthony Hopkins fan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了他在其他电影中少有的幽默调皮的一面,尤其是面部表情简直是他最丰富的一次!
Picasso是個令人敬佩的藝術家,作為戀人卻令人崩潰。
Picasso 人 钢笔 老大 都一样 失去自我 找回自我 懂得一切 变得强大 的价值
你爱女人吗?离了你女人还是那个女人
感觉Antony Hopkins 撑不起这个角色。 - -,
离你太近,以至于丧失于你的混乱中。而后拉开了距离,终于能彼此欣赏。
主角更像是弗朗西斯,如何逃出恋父情结,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女人。霍普金斯是富有魅力的,但并非作为毕加索。
真的挺一般的
这四颗星是给安东尼·霍普金斯的!
这片拍的糟蹋了剪辑糟蹋了霍普金斯爵士糟蹋了《沉默的羔羊:汉尼拔的崛起》,就像一直看不出毕加索模仿儿童的笔触哪里表现激情,毕加索这情忘的更像在撒娇而不是爱情,情人的更迭更像灵感工具的更新……艺术家真可耻,用女人感情和肉体刺激自己鼻孔拉宇宙的能力
支撑着看完。感觉其实毕加索类的男人很多,总是时而多情、时而浪漫、总是操控、总是孩童。女人自然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为好。娜塔莎麦克艾霍恩全裸霍霍,还有摩尔阿姨(戏份不多)。
狂爱走一回 Surviving Picas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