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咬狗

HD中字

主演:伯努瓦·波尔沃德,Jacqueline Poelvoorde-Pappaert,Jenny Drye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9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人咬狗 剧照 NO.1人咬狗 剧照 NO.2人咬狗 剧照 NO.3人咬狗 剧照 NO.4人咬狗 剧照 NO.5人咬狗 剧照 NO.6人咬狗 剧照 NO.13人咬狗 剧照 NO.14人咬狗 剧照 NO.15人咬狗 剧照 NO.16人咬狗 剧照 NO.17人咬狗 剧照 NO.18人咬狗 剧照 NO.19人咬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人咬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热爱吟诵诗歌且幽默健谈的杀手贝罗特(Benoît Poelvoorde 饰)自费请来一支摄制组为他拍摄纪录片。在镜头前,他毫无保留且毫无隐讳地展现每次行凶的全过程,并悉心讲解不同的杀人技巧。摄制组成员从最初的观众逐渐演变成贝罗特的帮凶,这一种疯狂之人仿佛失控的汽车,飞速向毁灭的终点驶去……  本片成本仅为15000美元,却成为比利时当年商业上最成功的影片,并且荣获1992年戛纳电影节SACD奖最佳影片和青年特别奖、1993年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外语片奖、1992年Sitges – Catalonian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Benoît Poelvoorde)和最佳影片奖、1992年多伦多国际电影节Metro媒体奖。  本片导演Rémy Belvaux于2006年9月4日去世,享年40岁。四重人格滑铁卢战役鳗鱼1997如临大婚幸福谷 第一季财富幻梦 拉丁美洲最大致富骗局制片人正义之击雨过天青盗影谜情腐烂孽火1992移城别恋生死十七天高地:苏格兰狂野之心第一季士说新语:院士谈未来前哨2:黑太阳昆仑劫之鲛人泪爵士年代全民情敌超级豪华逐月之月 第三季叫声妈妈曼哈顿故事天赋异禀 第二季青葱路上龙年档案永远的亚马逊茶舞清洁工 第三季白象护士当家第七季你没有十六岁硅谷第四季群英会1972军情五处第三季无辜的人治疗新生六居客第四季金箍棒传奇烂赌夫斗烂赌妻氪星第二季唇色第一季自古英雄出少年

 长篇影评

 1 ) 良知和艺术在同一个人身上可以分离到这种程度

“爱情类似硫磺的味道,不容易洗掉。”
“ml时也能照光的房间,等事完后,就有个棕色的pp了”,实在是晒肤癖的心水。
恶到可以咬狗的人,随意入室抢劫。
经常可见的死人镜头,漠视冷血的态度。
类似纪录片,如此欠打。还大谈艺术如音乐建筑设计。
找不到要追杀的人,让摄像者变换焦距帮忙找,额。
还对小孩下手,杀人当艺术,实在是影响极坏的电影。
创意四星,态度恶劣,减一星。
还射杀别的也在拍罪恶现场的剧组。
良知和艺术在同一个人身上可以分离到这种程度。
片源问题,只看到三分之二。

 2 ) 《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转载)

翻遍豆瓣的影评,也没找到一个中意的,在网上搜到一篇,还凑合,不过是繁体字,好文共赏,转到这里,希望作者莫怪。

网址:http://bbs.thu.edu.tw/cgi-bin/bbscon?board=Movies&file=M.1153903203.A&num=1

發信人: [email protected] ( ), 信區: Movies
標 題: 《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
發信站: KKCITY (Wed Jul 26 16:22:59 2006)
轉信站: dadusan!ccnews.thu!news.cis.nctu!news.NHCUE!netnews.chu!Leo.mi.chu!zoon
出 處: bbs.kkcity.com.tw


http://blog.xuite.net/tzaralin/weltschmerz/7424485



【Tzara影評】《人咬狗》:暴力經典中的經典,與處女作作者的隕落

  我曾身為電影作者,也曾當過學生,我了解那種亟欲創作而鼓譟激
動的肉體,也明白那種狂熱地想與世界對罵的腦垂體,對社會怨恨不滿
,對革命幻想期待,對擊碎道德牆垣興致勃勃,對驚世駭俗的舞弄樂此
不疲,這些都是作為學生的特權,也是初試啼聲的作者最常見的習慣動
作。

  「暴力、禁忌」,往往是創作者最感興趣的主題,亦是最容易表達
其自身政治思想,哲學體系的跳板。我見過許多人的處女作偏愛圍繞這
些具強大衝擊力、認知震撼的禁忌主題,表現出作者反社會、反智、虛
無、抗拒的態度,然而絕大多數選擇這種禁忌主題的處女作,多半帶有
投機取巧、裝腔作勢的造作姿態,非常容易就被觀眾看穿。

  但不可否認的是,也有許多作者的處女作是「驚世駭俗」、「一鳴
驚人」的經典,這包括一旦有人問起我看過最影像暴力、最無法忍受的
電影為何時,我通常會毫不考慮的回答到日本導演熊切和嘉/《鬼畜大
宴會》(1997)。這部描寫日本戰後左派團體失去理性、失序、無政府狀
態下的的自相殘殺,是極為血腥、寫實之作,竟然為導演其大學畢業之
作!憑記憶所及,熊切和嘉當年在台北電影節與觀眾對話中曾談到:「
從一連串的瘋狂殺戮,到毀壞日本國旗後自刎等極端行為,不過是想要
嘗試打破禁忌而已。」

  相同以「暴力、禁忌」的話題打響名號,英國年輕導演Thomas Clay
的處女作-羅伯超High(2005)成功入圍坎城影展,「順利」靠其具爭議
性的暴力血腥虐殺畫面造成兩極評價,博得影迷注意。不過,在我看來
這部作品不過只是「假虛無」的形式之作。

  若要再談及讓我印象深刻且極為推崇的暴力主題處女作,不免要談
到Guy Ritchie/《兩根槍管》(1998)與Wes Craven /《殺人不分左
右》(1972),不過這樣深談下去,恐怕得另外撰寫一篇文章!別忘了
本文是關於《人咬狗》這部暴力經典地下電影的影評,之所以先長篇大
論舉出上述的片單與導演,無非是《人咬狗》亦是1992年以導演Thomas
 Clay為首的三位比利時電影學院學生的處女作,其內容、題材、表現
形式,不僅僅具驚世駭俗的爆炸震撼,造成入圍坎城影展後一票難求、
影迷爭先搶看的盛況。

  《人咬狗》不單單以其一連串失序、失控、無動機殺人的虐殺場面
來嚇唬觀眾,刺激感官,令人血脈噴張或坐立難安,這些殺戮行為尚不
足成為其暴力經典的因素。這部電影與眾不同與成功的關鍵來自於「真
實」:一種假的真實,被創造的真實,使觀眾看起來簡直像真的真實!

  《人咬狗》恍如《大衛‧霍茲曼日記/David Holzman's Diary》(
1967)、《沒有騙人/No Lies...》(1974)、到後來的《厄夜叢林》(
1999)般,以呼應真實電影概念的仿記錄片手法,創造出假以亂真的真
實情境:黑白片、粗糙毛邊感的劣質底片、手持攝影的晃動感、長拍鏡
頭所建立出真實空間/時間感、第一人稱/第三人稱交替的訪談對話…
等。自第一秒片中主角Ben的現身,到影片最後一秒攝影師被槍殺,遺
落的攝影機持續拍攝,直到底片殆盡全片結束為止,在觀眾不知情的狀
況下看來彷彿就是真實案例的紀錄片。以結果上來談,本片的「擬真」
是成功的,它造成全片緊張張力所在,讓暴力赤裸裸的呈現,比起一般
電影的誇示手法來得直接、坦率,更具衝擊力與破壞性,給予觀眾的震
撼和瞠目結舌是更為激烈的。

  紀錄片的真實感意味著身歷其境,也隱喻著觀眾的旁觀或主觀介入
的距離。《人咬狗》主觀的跟拍鏡頭使觀眾參予並成為Ben瘋狂殺戮的
共犯。當Ben對著鏡頭說話,觀眾瞬間成為了掌鏡人、紀錄者;當Ben冷
酷無情地以各種異端手法殺人,觀眾成了在場的目擊者;當Ben與親人
進行和樂融融地互動,觀眾成為其赤子之心的見證人;隨著紀錄錄像,
觀眾竟也逐漸變成Ben的摯友,Ben的同路人,Ben的夥伴…我認為這是
《人咬狗》最特別之處:觀眾不再是受害者、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
整個犯罪行為的參予者!

  當觀眾對於頻繁的殺人行為不再感到可佈作噁,而是漸漸麻痺無謂
,甚至開始樂在其中。在這層道德、人性認知上的演變,可以論及到何
以觀眾需要「暴力、禁忌」電影?或許被壓抑的「獸性」、「原始部落
性格」使然,還是人們或多或少都有「虐待」、「被虐」的傾向?過去
我們觀看暴力電影,觀看電視台播放的社會犯罪檔案,在好奇心作祟與
視覺感官刺激下必定夾雜著難以言說的愉悅快感;旁觀他人之苦痛,自
虐般地接受不堪入目的影像暴力,當中,觀眾與影片必定有某種共謀,
某種默契關係,這是不言而喻的部分。《人咬狗》即是這樣的產物,甚
至比其他的暴力電影更為暴力,它直接激發觀眾的虐待狂與背虐狂病態
心理。

  不僅形式上的大膽讓這部處女作顯得如此與眾不同,在極端偏激的
殺人行為背後,縱使一切看起來如此虛無、憤怒、無政府,當中仍夾雜
著許多作者的政治、社會、宗教、存在觀點,其論調口氣極具攻擊性、
鼓動力、破壞性。至於,表達這些作者觀點的人就是本片的男主角Ben
,這角色無疑是本片的魅力所在、本片的視覺焦點。Ben滔滔不絕、侃
侃而談其思考體系,與批判評論時,其誇張、激烈、投入的臉部表情與
活潑的手部動作,表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偏執狂形象。另一方面,Ben
如HANNIBAL般在其行為動機背後有著美的信仰存在:他本身談論詩、知
曉樂理、懂得建築美感,某方面表現出具有品味、要求完美的性格,但
相對的自以為神、自視為真理,這似乎隱喻著知識份子、藝術家的極端
性、狂傲、偏激的一面。

  說實在,我們仍不得而知Ben具體殺人動機為何?然而,我也不認
為觀眾需要清楚了解,畢竟這種虛無、瘋狂、無政府、混亂、失序下的
行為表徵,如此非理性、非邏輯似乎已成為現世性的面貌之一。

  呼應文章開頭,作為處女作的《人咬狗》絕對是部暴力經典,不僅
僅在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意識型態的表達上,它衝擊著觀眾的思維,不
時引領我們的反思。當年,這群初生之犢不畏虎的憤怒青年,藉著如此
異端情境的影片表達其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我在片中察
覺到這群作者對於電影至高無上的熱愛:當Ben一夥人發現另一群拍攝
殺人影片的團隊時,它以睥睨惡絕的態度摔壞其電視用攝錄機;Ben沉
醉在其祖父的老超八底片電影放映;以及片中不少關於拍攝電影的堅持
態度等,都表現出這群當初年輕的作者們對電影的使命感。

  可惜的是,多少創作者在一鳴驚人的處女作後殞落,《人咬狗》的
三位導演亦是如此,在本片之後就沒有更為突出、驚人的作品出現,令
人唏噓。無論如何,比起許多裝腔作勢的處女作而言,《人咬狗》絕對
是部永恆經典,因為虐待與受虐乃是眾人的集體病態。


本片是個人長久以來極為崇拜的一部作品,它與Darren Aronofsky的
《Pi》(1998)一樣,曾召喚著我內心浮潛的黑暗性格,也影響我許多創
作思維上的驟變。我認為,《人咬狗》並不適合每一個觀眾去觀看(曾
有人因為本片而成了連環殺人魔),但對於許多具有偏執性格的創作者
來說,本片的黑暗面與虛無,肯定是許多人會嗑上癮的禁藥。

 3 ) 什么样才是纪录片

承认是被海报骗的。 本来只是想消遣一下的,结果影片内容是这么的先锋。
不同的人对于本片有不同的理解。
看了一些影评,再讨论一些所谓的观众带入感,以及混乱之类的东西,
我是不太能理解。 因为一开始就我知道了这是一部伪纪录片,并不纠结于他的理论形式。
片子是几个大学生拍摄的,可谓神作,就形式来说就是先锋的经典,从纪录到出镜,看上去是那么的随意。正如什么是纪录片,反正我知道的许多纪录片是有做作的摆放,还有诱导性的谈话的。对我来说,本片更多的是对纪录片,或则是电影形式的一个批评,和讽刺吧。
 很多人多片子的暴力让人震撼,的确是这样的,因为它是赤裸裸的,没有什么渲染,没有音乐,没有镜头的调度,这就是纪录片写实的特点,让人直观的感受,但是又站在可观的角度。 我更想说的是本片的黑色幽默,可能是导演的年轻本性,有许多调侃的意味,说白了就是爱玩。笛子爆菊花,最后居然是拖把爆菊花,还有一些台词,就观赏性来说实际上还是有的。 年轻还是好,那种玩耍的心态是电影活泼的关键。
  这个片子的形式很特别,像是一部剧情片 又像是纪录片,这么中间形式的可谓电影有了一个新的途径,也许正是这个先锋的形式,让本片得到更多的关注,但是我相信导演本身也是再用片子探讨电影的形式问题,是对电影形式有话说的。
 应该看的一部好片子,本片对审美还是有挺高的要求。 随便说一下,就拍摄的镜头和光来说,也挺有的意思的。

 4 ) 很另类的感觉,爽!

看电影分类里,把此片叫做喜剧犯罪剧情恐怖,不相干的一串词。让我惊叹的是编剧的绝顶聪明。黑白纪录片,95分钟。这个瘦弱、机智、胆子奇大的主人公在不停的说话,不停地杀人,玩世不恭的眼神、泰然自若的语气,掠夺生命的快感,一切那么不可思议却又仿佛近在眼前。我叫他杀手,他说:这不叫杀手,这叫暴徒。是暴徒就会死的,写到这儿,我突然笑了,不是暴徒一样会死的,但暴徒就要有暴徒的正规死法,即使他越狱成功——还是会被人击中头部!一个镜头的迟缓,让我们在寂静中结束。“鸽子看着灰色的翅膀,在这个城市的监狱。”是的,结束。我的眼里却还停留着他在海边自由裸奔的画面——很美。

 5 ) 伪纪录片的大众化尝试

看了《人咬狗》,忍不住说两句。
伪纪录片的来源应该是纪录片里常用的摆拍。“世上本没有伪纪录片,摆拍的多了,就成了伪纪录片。”摆拍这东西自打《北方的纳努克》起就已然存在,纳努克破冰捕海豹之类的镜头都是摆拍的,但这不妨碍《北方的纳努克》成为纪录片的开山之作,那段摆拍的捕海豹长镜头后来甚至被巴赞作为例证来阐述自己的长镜头美学。
可以说,摆拍自一诞生起就没有多少道德上的焦虑。啊,只要纳努克人以前是这么干的,现在我们再来模仿一段也没多大问题。长久以来秉持“真实美学”的大多数纪录片流派,真实电影也好,直接电影也好,用起摆拍来也不亦乐乎。
迈克尔摩尔才是最清醒的人,这个胖子很聪明,他知道观众其实根本不在乎真实,他们要的只是“真实”的感觉。所以迈克尔摩尔可以天马行空的摆拍,甚至不惜拼贴、篡改材料来表达观点。在迈克尔摩尔那颗巨大心脏的最深处,他知道,他其实是一个剧情片导演。
而如果一部纪录片从头到尾都摆拍,大家就奇怪的称呼其为,伪纪录片。
这是扯淡。50%的摆拍和100%的摆拍有何区别?本质上没有。即便不是摆拍的部分,纪录片导演也可以利用各种造型手段、剪辑、声音处理来暗示,隐喻,论证。
伪纪录片?好吧,假定它存在。
回到《人咬狗》。
伪纪录片到了92年的时候早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是《人咬狗》第一次把伪纪录片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尝试,用纪录片手法来包装了一个杀手故事。
当本片的导演雷米在戛纳接受采访时,他驳斥了很多记者关于《人咬狗》是一部矫情造作、标新立异的暴力电影的说法,雷米坦诚,他的初衷并不在于对暴力的探讨,而是反思纪录片这一载体,暴力故事只是让大众易于接受的类型策略。
我同意这种说法。剥离伪纪录片的外衣,《人咬狗》的故事荒诞、离奇。但是每个观众都愿意相信“它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这就是纪录片的形式力量,不是真实,而是真实的感觉。只要它符合我们的预期、经验或者道听途说。即便从来没有人去过北极圈,只要有人告诉我们,纳努克以前就是这么干的,再加上自然光效、固定机位长镜头、去情节化的表达,我们就可以相信那是绝对的真实。只要现代社会给人的感觉越来越不安全,再加上自然光效、长镜头、手持、摄制组成员的出镜和交流、逼真的鲜血和脑浆、去情节化的表达、即兴台词和事件,我们就可以浸淫在贝诺真的杀了一百个人,小孩也不放过的感觉之中。
真实?那只是一种风格。
《人咬狗》的真正力量来自于此,极尽真实的形式和极尽虚假的内容的碰撞,那是对纪录片本身莫大的讽刺。而遍布片中,经过精心设计的场景、镜头,特别是黑色幽默,都是对这一主题绝佳的映照。
“所有的电影归根结底都是剧情片”,我喜欢这句话。

 6 ) 精神病态的表演欲

电影看过二十分钟就可以确定,男主角是不折不扣的精神病态。

*维基百科:心理病态或精神病态(英语:Psychopathy)通常是指一种人格障碍,患者会表现出持续的反社会行为,缺乏同理心和自责行为,行事偏向大胆(英语:Boldness)、失控,有利己主义(英语:Egotism)行为。该词通常被认为是社会性病态(英语:sociopathy)的同义词。

他总是穿着干净整洁的套装,经常大笑然后又面无表情地收住,兴之所至会念诗,走在路上激动地大发社论,在两个女伴面前则是风趣有才的情人,一个保护者的形象。他对于美术和音乐都有自己的见解,简短的谈话中即可让人感觉亲切。这种浮于表面的魅力和恶劣的性格搭配在一起,实际上要是别人打乱他的掌控(问镜头是在拍他还是拍后面玩闹的小孩、餐馆里服务生对他选的酒说“这可不是今天最好的选择”、后来门口被扔死老鼠)他便会翻脸,立马发火。他是那么擅长伪装、欺骗、操控他人,从一开始让这几个青年人拍摄他犯罪的过程,到让摄制组来轮奸受害者,都是他掌控欲的表现。

但主角班诺特这个精神病态所掌控的,不止这些。人们一直提到的包括导演雷米本人所说的,电影让人沉浸的“伪纪录片”形式,其实都是由主角的表演掌控的。在他从独居老人那里拿走钱喊雷米等三个拍摄人员去吃鲜贝大餐的时候,纪录片的感觉被打破又被凸显了,让我第一时间想到周浩导演的《龙哥》里面阿龙对着摄像头说“给你一个完美的镜头”。不知道在那一刻会不会有观众和我一样感觉被愚弄了——哪怕在纪录片中,你看到的其实都不一定是真实的,导演也无法控制主角的表演欲,你看见的是主角想要表演出来的。

纪录电影,纪录片,剧情片,这三者的区别成分就来源于表演性,但真实和表演的平衡在某一刻总会失控,标准被打破,因此man bites dog,实际是一场精神病态突如其来的临时表演。

除此表演之外,电影中关于气味的一些台词也很有意思。

硫磺味
鸡屎味

影片中的暴力和犯罪镜头因为采用较写实的手法,我反而觉得没有那么大冲击力,但如同主人公所说的事物会留下味道,《人咬狗》留下的是仿佛血、动物体味和人类粪便混杂的味道。看完这部电影,我得瞎几把写些屁话、在网上和陌生人对线大骂几十回合才能忘掉这股浓烈的气味——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另一种表演来逃离表演。

 短评

放在十多年后的现在来看,也是颠覆性的牛逼电影啊。所有的暴力与残杀就好像一个人的平凡工作一样平静自然。追杀的途中还会吟两句诗,看一看鸟。甚至当小孩拼命挣扎逃跑的时候,我居然还会感觉把小孩弄死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杀人犯就像我们所有的常人一样为人和善,有脾气,但是不变态。正因为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这部片子也颠覆性的使用了实时拍摄的方式(那段摄像机和采音隔离的搭配让我觉得非常绝),并且是在一种介于客观与不客观的间中角度莫名其妙的徘徊。三个电影学院的学生能够用一万五的成本拍出这么一个经典牛逼的电影

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8/10。道德混乱电影的开山力作,影响了《天生杀人狂》《当你熟睡》。摄影师时而让剧中人物正面接受采访、时而照亮黑暗和画面变焦来搜寻目标,观众心理主动站在杀手,游戏式的跳切、同期录音、胶片倒放形成风格化的断片效果,配着勒死的老者、癫痫的女性、枕头闷死的小孩、无来由的枪战,只管杀个痛快!

8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副题:关于杀人这件小事。伪纪录片。即兴诗,钢琴,枪,摄影机。沉尸所用的重物,成人要体重的三倍,小孩四倍,侏儒两倍,年迈的体质疏松之故要五倍,这样才不会浮起来。爱情会留下硫磺的味道。

10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论旁观者的被卷入。觉悟吧,世界上本没有纯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旁观即行动。

11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推荐

既没有大笑也没有反思。我认同“暴力存在于本能”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看到暴力的行为不会反感,更不用提“落入导演的陷阱,觉得自己变成同伙”了。我不明白怎么多人喜欢拿它和昆汀比,在我看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这片避开了道德问题,而在昆汀那里完全不用考虑道德,因为他白纸黑字告诉你“我就是假的,我就是血浆,我就是让你爽”。我还是更喜欢昆汀的态度。加一句,我实在是讨厌伪纪录片。

12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杀人犯的日常与狂欢。和睦的家庭,健谈的性格,这与大多影视剧描述的变态杀手并不一样,甚至完全相反,对于杀人他从没有丝毫犹豫和不忍,更谈不上良心和忏悔,所以我们找不到原因,这就是天生杀人狂吧。而导演和摄影作为帮凶又是什么原因?邪恶崇拜?人性中隐匿的恶借此得以释放?结尾三人的瞬间爆头为何让人感觉怅怅然?是复仇?是另外一个杀人取乐的恶魔?作为观众的我们是面对杀戮连呼过瘾还是为每位死者心生怜悯?

13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三星半,想象力爆棚的局部写实,在一个命题里详尽的表现人物,这一点很棒。整部电影非常流畅,并且不工于技巧,一方面是成本所限的拍摄方式,一方面的创作上打破了一种起承转合的思路,一个杀人,一段拍摄,看起来拍的是杀人,实际上拍的是隐藏的摄像机,如此一样,眼睛就很好的被固定在观看主角的身上了,不体验他,但要看着他。男主角的表演保持了很好的兴奋感,电影的成功离不开他控制节奏,基本上摄影机就是跟着他胡来,他需要高度紧张,不一定知道自己要怎么演,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作用,创作的理性大于内容上的感性。

17分钟前
  • Morning
  • 推荐

a smell of anger and a bit like the clockwise orange, but it is a little overdo to me

21分钟前
  • 合纥
  • 还行

客观到主观的转换渐变突兀自然又奇妙。

22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推荐

伪纪录的手法反而让我一直入不了戏= =

26分钟前
  • 阿德
  • 还行

暴力在冷笑话的[人咬狗]里毫无来由,这是因为它并不着眼于暴力本身,而是媒体上对暴力的展现。电影内部的摄影机逐渐失去了距离和客观性,成为了暴力的帮凶。但摄影机背后的真正观众与这部摄影机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个问题没有被回答。麻木的我一直在期待男主角拿枪射杀镜头后的摄影组,这才是一场好戏。

28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推荐

Film_Noir

31分钟前
  • Vini_Kazma
  • 还行

nouvelle vague的影子,加上lars von trier的一点精神,john cassavetes的一些料。不过如果是在电影院里应该会有点累。另外就是benoit其实在演他自己而已,他在现实中也差不多这样,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一直还是“疯疯”的。想了解的人可以看一下今年他在戛纳grand bain的采访。电影是文化性的,有些时候外国人看到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的东西,容易拜神。中国人是只要是美国媒体拜的欧洲神,基本上也会拜拜。这种片子对我没有任何吸引力,我没有看到所谓创新,也没有看到多么与众不同,从风格上我宁愿去看pierre perrault的La bête lumineuse,从真正人性暴力的角度我更愿意重看maurice pialat。 过誉的一部电影,一段段,破碎的,断裂的。好吧

34分钟前
  • 安獭獭
  • 较差

我没有办法装逼地去评论这部电影用了怎样的手法有多大的艺术价值cult气质有多彪悍,看过这部影片,瞬间会变得无法再相信任何美好。尽管没有太多暴力血腥的镜头,可是心里已经完全被黑暗所侵占。完全欣赏无力。千万慎重,好奇会害死猫,也会让你坠入地狱。

38分钟前
  • 鲸落51.7
  • 推荐

已经不喜欢看这种没有意义的暴力血腥片,没必要这样锻炼自己的承受能力。

43分钟前
  • 老周2046
  • 还行

http://www.tudou.com/playlist/p/l4023316.html

46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伪杀人狂纪录片,吓死心脏病老太,各种杀人片段,剧组人被暴力传染轮奸家庭主妇并灭门,狂躁话唠又多愁善感的杀人狂,不禁让人想到《此房是我造》与本片的关系。最后杀手在吟诗中被爆头,摄制组被全歼,这样一个疯狂作恶的电影团队在被消灭时竟然如此叫人不舍,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50分钟前
  • 7级残废
  • 推荐

导演死的早也算是积德行善造福电影界了

53分钟前
  • kitty62888
  • 很差

大家都觉得很有创意,都觉得很牛逼,但是效仿的作品却寥若晨星。

5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如特典中访谈所言,如果说本片关乎暴力,不如说这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可以和《买凶拍人》对比来了,及摄影机与杀人问题。

59分钟前
  • 江湖遠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