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明月几时有》前,看到了很多关于这个电影的差评,没想到看完之后觉得还不错。并不是因为期待放得过低,这应该是我最近看过的最好的香港电影,也可能是今年最好的香港本土电影,即使是有博纳这样的大陆资方,这仍然是一部香港本土电影,是香港人在拍自己心目中的香港。 看完之后上网查了一下,片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如周迅扮演的方姑、彭于晏扮演的刘黑仔、霍建华扮演的李锦荣,主要事件都有史实可考,包括叶德娴扮演的方母、王菀之扮演的交通员被捕前后的经历都是真实的。对于许鞍华来说,对这些历史素材的取舍态度决定了这部电影形态,到底是要拍一部我党领导下的抗日传奇,还是一部普通人在非常时期下的舍生取义,很明显是后者。所以这里有大量的琐碎日常铺排,如吃饭、结婚什么的,即使是执行任务,手段也显得很业余,还有碰到好心的检查人员放她们一马的情节,这完全不是一个长期以来口味被谍战剧培养出来的普通观众所期待的样子。淡化了政党背景和组织的严密性,许鞍华就远离了这个题材本应具有的红色基调。全片用来调节节奏的是彭于晏,这个人物被赋予了传奇色彩和喜剧效果,除此以外,这基本上是一部文人电影,展现的是隐藏于人心凸显于市井的家国情怀,这很不类型化,但自有其价值,这也是许鞍华能守住的一条底线了吧。 《明月几时有》的编剧何冀平,写过话剧《天下第一楼》,还有徐克的《新龙门客栈》。“人说乱世莫诉儿女情,其实乱世儿女情更深”,这是《新龙门客栈》中的台词,这种乱世儿女情的描摹拿捏,也是何冀平最擅长的。但即使这样,无论是从编剧层面还是表演层面上来说,这里周迅和彭于晏的对手戏,都已经无法望当年林青霞和梁家辉的项背了。有趣的是,周迅在翻拍《新龙门客栈》的《龙门飞甲》中扮演了林青霞那个角色,而梁家辉在《明月几时有》中客串了一个当年亲历的受访者,虽然我对这种由演员扮演被采访者的做法并不赞同,但梁家辉演得还是很好。只不过我推算了一下人物的年龄,彬仔此时应该有80多了,这把年纪还在开出租车,谁不幸上了他的车,还是自求多福吧…… 周迅演方姑这个角色,我感受到的是吃力,并不是演技问题,毕竟年龄和地域差距在那里摆着。不过这也说明现在的香港年轻女演员是多么的青黄不接,我也实在想不出香港本土女演员有谁能胜任这个角色。 《明月几时有》中的两枚定海神针是扮演方母的叶德娴和久石让的配乐。比起《桃姐》中的洗尽铅华和风轻云淡,这里的叶德娴展现的是小人物掩藏于市井烟火气下的侠义和执着,明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非她莫属。而久石让还是那个久石让,你一听就会觉得这就是那个记忆中的久石让,只是不知道他作为一个日本人,对于这样一部中国的抗日电影,他是以一个什么样的心态来创作的。 影片最后用一个平移镜头来结束回忆,将观众从乱世带到盛世,用明月映照下的繁华香港,来向曾经付出的牺牲致敬。 《明月几时有》被宣传为香港回归20周年的献礼影片。在上映的前一天,看到一个消息,外交部发言人说:“现在香港已经回归祖国20周年,《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对中国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区的管理也不具备任何约束力。”(这个声明我原本以为要到2047年才完成使命的) 作为一个女二的角色,在豆瓣的影片条目下,居然找不到一张叶德娴的正面剧照,你知道为什么吗? 明月几时有,在中国,这个千古一问似乎是可以一直问下去的。
大佐问锦荣“几”与“何”的问题。可惜历史并不是非平即仄,也不是这样一道几何题:在家国面与个体面之间填上日常细节与私人温情的辅助线就能得解。
许鞍华试图聆听战火中的个体声音,进而复现家国史中的私人史,大画面里的小细节,意图与努力都看得见,然而在执行层面却困难重重。演员不在一个层次上演戏,观众的情感进进出出无法完全投入。由于剧本本身的局限(见//m.douban.com/movie/review/8643107/)和或许存在的剪辑问题,多数人物流于脸谱化。虽然终于不是“手撕鬼子”大义凛然的脸谱了,但“先让英雄救猫咪”有时候也难免露出套路。结构和节奏的问题很多人都谈过了(也不乏辩护者),这里只写几个感受到用心的有趣细节:
一、
方姑两次朗诵或默诵茅盾的《黄昏》都以“风带着夕阳的宣言走了”开始:
風帶著夕陽的宣言走了。
像忽然熔化了似的,海的無數跳躍著的金眼睛攤平為暗綠的大面孔。
遠處有悲壯的笳聲。
夜的黑幕沉重地將落未落。
不知到什么地方去過一次的風,忽然又回來了;這回是打著鼓似的:勃侖侖,勃侖侖!不,不單是風,有雷!風挾著雷聲!
海又動蕩,波浪跳起來,轟!轟!
在夜的海上,大風雨來了!
在影片中这段先渲染“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又点缀风雨飘摇之悲与逐渐浮显的革命冲动与朦胧希望。然而这其实是茅盾原文的末尾,前文太阳的热血宣言被省略了,“被风带走了”:
哦,哦!我已經盡了今天的歷史的使命,我已經走完了今天的路程了!現在,現在,是我的休息時間到了,是我的死期到了!哦,哦!卻也是我的新生气快開始了!明天,從海的那一頭,我將威武地升起來,給你們光明,給你們溫暖,給你們快樂!
影片中的人们等待的却并非是这高呼的太阳及其绝对的光明,而是“明月”的温柔救赎。这是许鞍华以香港视角对中国革命叙事的回应。影片中的“抗日”并非以家国为感召,而是以素朴的个人情感:爱、恨、恐惧与这些情感的共享为起点。说如何“恨日本人”却不必说如何“爱中国”甚至“爱香港”。茅盾的文学魅力于香港文艺女青年也是感官式的而非国族寓言式的。游击队员白日撑起突黑伞,面上带着预备就义的肃穆神色引知识分子过关,本来是很突兀不可信的(这种举动不是更容易遭来盘查?),但联系香港近年本土运动的语境,好像也不是那么难解了。若说真要以战争叙事呼唤某种“认同”,恐怕不是或至少不仅是许多人嘲讽的“献礼”的无奈甚至谄媚。这其中或许蕴含着某种不以本土立场为执念的本土性。
二、
方姑为了参加婚礼穿了旗袍做了妆发,拎上白色小坤包,却在赴宴前先去与未谋面的同志会合,光彩而雀跃地迎接她的革命初登场。再残酷的革命都有喜气的那一面。
三、
锦荣虽是国文老师,服装与饮食习惯都是西式的,带出香港的殖民前史。刚出场就大谈“法式焗蜗牛”,给大佐烤的羊小排似乎也是西洋口味。他给方姑的生日蛋糕与刘黑仔的眉豆米粿形成对比,前者方姑没来得及动口,后者则与刘分食,成为进入地下工作的味觉盟誓。
最喜欢的还是黑暗中方姑和母亲餐桌上那一盘金瓜。日常的贫瘠与丰饶都在其中。
四、
方母在阳台上久等方姑不至。镜头随她转回室内,带过角落的盆栽开了红花。
这是很骄傲的,一个人的从容。
许鞍华《明月几时有》上映后毁誉不一,但我觉得这个片子仍然非常可看。
《明月几时有》是一部主旋律的抗战片吗?是,又不是。尽管这部片子选择在香港回归20周年的2017年7月1日首映,显示出了它与政治、与那段特殊历史背景显而易见的密切联系。更深的层次,我觉得它是讲的是离乱之下人的风貌,当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战火摧毁、扰乱、击溃后,中国人的抉择与坚守,它是由一隅来见一种文化。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楔入这段历史?许当然不会套用一个大陆抗战题材的常规讲法,她对那种粗粝的主流历史叙事,有着深刻的怀疑,也是她主动去回避的。有人说,许鞍华在这部电影中涉足了她不擅长的家国情怀,我觉得,说家是对的,而国在电影中只是一个模糊的政治伦理背景,并不是一个显性的诉求。
从结构上来说,她也没有采用好莱坞式那种强逻辑的方式来强化戏剧冲突:事件的关联性似有似无,人物的轨迹也是幽微而散淡,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部分观影者最多诟病的一个方面。事实上,为了让这部影片有更多的中国文艺趣味,她采取了传统章回体小说中的“糖葫芦”式和“蛛网”式结构,当这种在《儒林外史》、《水浒传》中等章回体小说中习以为常的叙事模式,以电影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中国观众居然十分的不适应。这么多年来,中国人经过好莱坞式电影结构的一再洗脑,已经对我们传统中的叙事模式变得如此生疏和难以接受了。
这部电影体现中国文艺趣味的地方还有很多,比方说,它由一个“说书人”的方式来串联整个故事,梁家辉扮演的老年彬仔,特别像是《桃花扇》中的老赞礼,又或者是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下》,甚至许鞍华之前导演的作品《黄金时代》的设置。在故事的讲述方式如此多样的当代,许仍然着意采用了这样一种古典的、传统的形式,可能是她是想传递一种“讲古”的味道——亲历者带领我们穿回时光的隧道,不仅仅是去求证那一段历史,更是触摸那个时代特有的温度与质感。正是这种“讲”,而不是“编”的感觉,使得故事的铺陈轻松散淡,随性而止。也许,在导演看来,讲述者的私人视角和个体情感的参与(电影快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许鞍华访谈的场景,大概这确实是素材采集的场景复现),具有后期文学创作无法企及的那种原始的生动性,所以,许鞍华在影像世界的建构中,力图从方式上去贴近它、还原它,而令人赞叹的是,梁家辉的表演如此的随心所欲不逾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人物的神采,一个鲜活的个体的神采。
所以,我们看到,刘黑仔的故事,像是旧日的传奇,梁家辉扮演的老年彬仔说:“那个时候的我,特别神气”,许鞍华要捕捉的也是刘黑仔的这种“神气”。杀李灿森那场的“帽里藏刀”,路遇日本兵时演出的“运尸还乡”,特别像是从水浒传、七侠五义里蹦出的故事。而恰巧彭于晏的性格、气质特别贴合这个人物的设定。活力、轻松、爱说笑,“一个半茶果雇个当差的”的笑话,满是高中生钓女仔的套路。而游击队大闹汉奸悬赏宴后撤退的那场戏,一群人骑着自行车消失在月色下的街巷中,久石让的背景音乐随后响起,那种气氛是如此欢快、愉悦、振奋人心,是真正的“革命浪漫主义”。
而方兰母女俩的故事,又特别像是絮叨的家常:吃饭、聊天、穿衣,女儿嫌母亲自私、小气,母亲嫌女儿执拗、笨手笨脚。母亲还窥探女儿的恋爱,相约一起参加表姐的婚礼……隆隆炮火中,这样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是这沉郁、压抑的世界中的最温柔的一抹亮色。干革命、杀日本人,这种壮烈的革命行为,女儿就像是背着家里人偷偷从事第二职业一样,它融入我们的日常,又具备了超脱的神圣性,它比那些空洞的口号,激烈的对抗,具有更动人的力量。方母愿意冒着生死之险,去完成本不属于她的情报工作,最开始完全是出于朴素的舐犊之情,他不愿女儿太累、太辛苦,愿意去分担女儿的工作,同时,他对女儿的这种爱,还转化到对革命同行者的关怀和照顾,这是一种普适的母性。监狱中,方母揽着两个年轻的女孩子抱头痛哭,这一刻,她拥有了全人类母亲的共性,笼罩着无上的光辉。
许鞍华的很多部电影,“母亲”都是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往往是最为出彩的角色。《女人四十》、《天水围的日与夜》、《桃姐》(桃姐的身份代替了母亲)……许鞍华看到并理解母亲的市侩、俗气,她更知道母亲的伟大和值得赞美。战乱中,方母宁愿以地瓜、南瓜度日,也不愿意去向儿子和大房低头,恪守着一个中国人的最看重的尊严和脸面。所以,我们可以理解,方母最后面对严刑拷打,面对死亡,她仍然坚守了承诺,最后甚至因为手臂无力无法挖坑,对帮助自己的狱友感到愧疚。一个中国人日常中的坚守的道德和边界,是如此令人慨叹。
表姐婚礼那场戏,几乎与叙事主干毫无关联,导演却拍得浓墨重彩、云蒸霞蔚,许鞍华在自己构建的影像里,重溯了香港一代人的记忆:战争前后婚礼习俗的变化,伴奏的粤港民乐,三书六礼的讲究,找不到一副体面餐具的窘境……还有疍家女的装束、港湾上漂浮的渔船,翩跹的白鹭,这些琐碎的细节,具有某种文献性,它承载了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最细密的针脚和最真切的生活质感。剧中多个人物,多次提到的“这是什么时势”,通过这种日常性的前后对比,导演向我们展示,战争的残忍,不仅是同胞的被屠戮,国土的被践踏,更是我们再熟识不过的“日常性”已经被战火冲击得溃不成军。
不仅是同胞,就是镜头下的对立者,许鞍华也是力图再现他们的 “日常性”。大佐与锦荣心心相惜,谈诗论文;军官们在酒吧里寂寞而恣意的调笑;胖士兵欢乐地享受着面包的美味;日方驻地里,军人们在夜晚的阳台上的喝酒、唱歌、聊天的身影……许鞍华不会为了戏剧化的需要,去做简单的标签化,对于她来说,人的真实状态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正义的一方,还是邪恶的一方。
关于电影名字《明月几时有》之所指,许鞍华在见面会上解释了她的一种“明月”:明月是山水星辰,是鸟语虫鸣,是再见时家人相聚、恋人相拥,是最平凡的生活,而至于“几时有”,只是因为不得不去守护平凡的生活。这种明月,也就是杜甫诗里的:“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也是京剧《大保国》里杨波唱的,战争中人们所失去的那些:
只杀得有田有马无人耕地,
只杀得经商店旅买卖稀。
只杀得妻寻夫来兄找弟,
只杀得父在东来子在西。
决定我们和定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必定是来源于日常又复位于日常。而战争,无疑是对我们日常性的最大摧毁。
故事的背景是日本入侵香港的战争时期,而故事的主角方姑,其实本可以是这场战争中的最普通的经历者,可是她选择了加入游击队。
影片的开始,铺垫了香港最后的一点平静,与已经开始的挨饿潦倒的生活,大批文人纷纷离港,原本的老师的方姑,在为了帮助自己“偶像”茅盾先生离开,意外结识刘黑仔。她过人的勇气,也受到刘黑仔称赞。而她是勇敢,内心也有犹豫。当她决定离开家的那刻,面对妈妈担心地责问“要打日本人,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她说“如果人人都这样想,还怎么会胜利”。她倔强,她有抱负,但其实她也有害怕,可是听到她这句让妈妈无法回答的话,第一次红了眼眶。
直到,她听到了妈妈被带走的消息。她比谁都着急,但她也知道很难。与刘黑仔躲过了日本兵,听了营救的计划,她终于选择了放弃,她知道,救她的母亲将会失去的努力这么久的游击队。在个人与国家面前,她选择了后者。
最后,方姑目送刘黑仔去了下一个需要他的战区,他们的结果我们都不知道,而影片不断重复的“等胜利了见面”,又有几个人在胜利了见到了面?整部影片,没有战争场面,没有炮火连天,更多的是阴云、黑夜与明月,或许是许鞍华导演所中意的视角,所展现的是在这场沦陷下,不同的人所做的选择与去向。
客观的说,影片的问题也有,比如就人物塑造来说,不少角色有种“泛泛”的感觉,似乎可有可无,但也可以说,这也是这场战争中他们的角色。也由于角色的问题,虽然明星众多,但不少演员的表演空间并不是很大,周迅、叶德娴与彭于晏的戏份最多,而几场关键的戏,也集中在周迅与叶德娴身上,两位演员的演技确实为影片加分。
周迅从《风声》的顾晓梦、《听风者》的张学宁,再到方姑。脑海中还记得顾晓梦写给玉姐的信,向她道歉,民族存亡之际,她必须做这样的选择;这一次的方姑,面对她的母亲,她依然要做出选择,演的实在是好。很多人所谓的周迅的表演没有灵气,我想说的是,演员是要服务于角色的,正如许鞍华导演所说,方兰就是个普通人,她也希望周迅“收起灵气,钝一点”,所以,最终呈现出来的方姑,不会有周迅的痕迹,也不会有曾经角色的痕迹,她就是那个战火时期的也勇敢也彷徨的方姑。
坦白说,《明月几时有》作为献礼香港回归20周年的主旋律影片,而且从阵容来看又将走商业片的路线,之前就没有过多期待会成为一部口碑极佳的影片。目前来看,完成度不错,公子的表演很过瘾,目测最终评分会在6-7分吧。
上影节首映结束后的三次掌声,第一次影片结束,第二次字幕显示音乐制作久石让,第三次字幕显示导演许鞍华。
電影結束,共響起了四次掌聲,為目前本屆所看影片之最。不說那些虛無的主義,只說尋常百姓對和平的嚮往,因貼近我們的市井細節與智慧而笑,為理解萬歲與捨生取義而哭。周迅依然出色,全片最佳表演來自葉德嫻。#SIFF2017#
二刷,“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的中心思想概括的很好,许导放弃了擅长的小格局,但有其一贯风格,透过不同事件刻画女性之余转写家国,前2/3剧作相对完整,后面完全散掉,个别角色没有存在价值。幸有叶德娴撑场,串起后半部分,其他人表现不突出,最差不是霍建华而是灾难性的王菀之。
“死不重要,不要连累队友啊” 久石让配乐恍如《悲情城市》,历史与革命的故事,让观感介于《黄金时代》和《十月围城》之间。逗比彭于晏,叶德娴更像主演,好久不见周迅,霍建华终于有超过5个表情的表演了。最后的平移镜头,串起古今,不同的香港,一样的情怀情绪…
叶德娴给周迅那把伞时,便一下子进入到故事里去(叶真是好演员)。想方姑一人,大时代之下,是个人内心的痛楚,所爱之人都一一离去,明月虽已升上天空,所照之处空空茫茫,江山大义之下是人情的无所依傍,这是我觉得电影尤为动人之处。
从电影整体的剧作结构上,它用第三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留白了很多,故事整体上的前后逻辑也需要脑补,但从每场戏小的技巧上讲,它又是很类型片化的叙事技巧,每个故事段落之后做到了节奏的起伏。它用第三人称讲大的时代背景下,一群被遗忘的小人物,用充足的细节塑造一个时代的质感,很有诉求。
许鞍华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拍一部“大片”,我简直不相信这部电影真的出自她手笔。那么多没头没尾的故事线索,那么多可有可无的人物,删掉春夏、霍建华、蒋雯丽,或者其他许多角色,对故事主线有影响吗?或者说这部电影有所谓的主线吗?叶德娴演技恐成唯一看点:)
难以评价,但确实质量上乘。
#电影院# 喜欢的演员和导演一个个年华老去,灵性不再,即使如此也要珍惜在大屏幕上和他们倒数相会的日子,因为我也不再年轻,不知道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再看到他们,徐杰曾说观众是喜新厌旧的,很多演员上了年纪都没有戏拍。是这样的吗,也许固步自封的我,早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脚步了吧
许鞍华用生活的平淡之鞘包容抗战的激情之刀,感觉比“黄金时代”要好,拍出了乱世中的市井气息。小人物抗战有种听天由命的感觉,然而却比任何主旋律都更贴近真实。遗憾的是三位主演的演技被配角吊打得无比惨烈。PS说许鞍华不懂宏大叙事的人是没看过“投奔怒海”吧...
角色多、故事平其实都可以接受,因为许鞍华擅长的那种普通人之间的感情互动倒是都还在。但叙事去政治化的最大问题就是人物动机缺失啊,导致观众看待整个片会感觉像都市传说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共情。一个左派电影不应该只是都市传说啊。演员基本不入戏,演得好的好像只有叶德娴和永濑正敏...
这样的题材,香港男导演们拍不出,只有许鞍华还在坚持,并拍得细腻克制。动人处,是周迅放弃救母后突然蹲地恸哭的一个远景;是叶德娴颤颤巍巍的可爱和挺身而立的沉静,以及与鲍起静两只老港女再度同框;是霍建华无法兑现的拥抱与彭于晏不诉离殇的诀别。它是悲的,又予人希望。江河万里有缘再见,珍重。
可能之前打了一堆预防针期待过低,反而没有预想那么差。不过确实很无趣,主旋律文艺化,或者是艺术片的方式讲抗日,少见,但也确实缺少大众看点,不被喜欢也就正常了。叶德娴都是亮点,表演和角色都很丰满。梁家辉的不动声色也很棒。朋友都说王菀之很差,虽然不认识她,但真是差到一眼就认出来,厉害
人常在,月就常有。喜欢两组蒙太奇:方太太走了,下一个镜头是方太太种在阳台红红绿绿的瓜果蔬菜;方姑踮起脚看海的远处,下一个镜头香港今日的夜景灯火通明。
这不是一部炮火连天的战争片,女性导演的视角下,是那场沦陷中不同人的选择和去向。最令人感动的几场戏集中在周迅饰演的方姑身上,与母亲告别的倔强,放弃救母时的难过。整片虽有瑕疵,但周迅与叶德娴的表演就已称得上五星了。
梁家辉的设定是最好的部分。抖动的嘴角,嚅嚅喏喏,曾经腥风血雨,如今也得靠开出租为生,躲在世俗的街头巷尾,谁又知道他的过往。从细部切入,从细部结束。但是主体故事的气质互相冲突。你说有主角,它又是群像;你说反高潮,部分又故意悲壮;你说它塑造悬疑感,但没有任何需要解谜的内容。感受奇怪。
看来传情报还是得靠屁眼儿🙂
《明月几时有》里最喜欢的两个地方,已经成为游击队中队长、历经枪林弹雨的周迅,在放弃营救母亲后,独自坐在屋中,屋外是慢慢暗下去的深蓝大海,她喃喃背起了茅盾的诗,上一次背这首诗时,她是一个时髦女文青,热爱左翼文化,那时有太多这样的文青,被文艺和时代推动,懵懂无知地走上一条刀
打一星的,你们真的有认真看吗?
许鞍华的戏就像森林一般,伫立着一个个枝枝叶叶的人物,平淡无奇之下却极美极摄人极富交流感。客串的明星之多堪称一部香港版建国大业(还看到卢巧音王菀之叶德娴梁文道你能信),表演没有惊喜却也都在水平线之上,值得看。
《明月几时有》,非常许鞍华。大时代,小人物,对敌对友,对国对家,喷薄的情绪,却表达得细腻克制。一部难得演员演技齐在线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