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知道有一位导演曾经凭借其作品连续三年获得九项柏林电影节大奖,如果你也知道有一位导演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奠定了伊朗当代电影的影像风格和现实内涵以至于像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等众多追随者都深受其影响的话,索拉布·萨哈迪·萨勒斯(Sohrab Shahid Saless,1944-1998)这个名字你应该不会陌生,他是伊朗影史上最重要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电影大师,他曾因政治迫害而逃离祖国,年仅54岁就客死他乡,但他在伊朗所留下的两部影片却成为了后来以阿巴斯和马克马尔巴夫为主导的伊朗艺术电影的范本和基石。
《静谧的生活》是“生命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史上十五部最佳伊朗电影之一,它在当年横扫柏林影展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大奖,却至今从未在伊朗本土上映过,也许是过于严苛的环境吧,在伊朗这个政治和宗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里,像《静谧的生活》这样以悲观的论调无情批判腐朽政权的作品的命运必然如此。影片讲述一个辛勤工作了三十年的铁道管理员,与妻子住在离道口不远的小屋里,他们的食物和生活用品完全依靠每周一次的运货车。老人看管的是一段很偏僻的铁轨,远离市区,附近荒无人烟,伴随他的只有火车经过时短暂的喧嚣和护拦升起又放下的嘎吱声,而他的老伴总呆在小屋里织着毛毯,以卖些钱贴补家用。三十年的光阴早已使他们习惯了孤独的生活,而远离人群太久也使他们的思维有点麻木,甚至连参军许久未见的儿子回家探望时,他们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激动。
因为整天下雨,老人很害怕铁轨会被水冲坏,到那时他将无事可做,然而让他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却不是天气,而是一封退休通知信,信中写到政府很满意他多年的工作表现,现在他可以光荣退休去享受自己余下的时光了。老人一瞬间感到迷茫,他不敢相信几十年固守的生活就这样被突然终结了,而他离开这间小屋后将无家可归,思维的空白和对未来的恐惧让他彻夜未眠。第二天,政府新派来的年青铁道员来接替老人的工作,老人却把他关在了门外。老人听从了老伴的建议第一次来到城里,打算找上级反映困难,然而管事的单位却互相推诿,最后还是那句打发人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无奈老人只有回到家中,收拾好一切离开了这间生活了半辈子的小屋,临走时他望了望墙上的镜子,里面是一张曾经年轻现在却满是皱纹的脸。。。
也许每个人看过这部影片后都会想到一个问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一个默默献出了三十年岁月的老铁道员,与妻子一起守望在偏僻的道口,他燃尽了自己的热情和价值,也习惯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早晚两次铁路巡查,定时的闹钟,一杯茶水,几块面包和自制的烟卷,这就是他工作的全部,也是他生活的全部。他很少说话,因为几乎没有人听到他的声音;他的记忆力也不好,总忘记告诉货车司机下次多带些茶和糖。如果没有那份退休通告,他会一直这样生存下去直到离开这个世界,因为他已经失去了重新选择的机会,生活的意义早已化成一列列急弛而过的火车存留在他的生命之中,所以当他突然得知自己必须离开时,他会感到茫然和不安。那份通知不仅仅是对他工作的终结,也宣告着他生活的终结,他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只有口里不停地念叨着“I've been dismissed...”
孤独的铁轨就是他的唯一,离开了它他将失去最根本的动力,他所需要的并不是一张充满赞美之词的纸,而是对未来生活的目标和保障。但这样的愿望在当时的伊朗社会中也是难以达到的,因为每个人都正在经历着自我生存的危机,没有时间去关心其他人,也许对他来说小屋就是最好的归宿吧,但悲哀的是,他面对的又一个无法选择的改变。。。我不能说这样的生活是否有意义,因为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在每个生命阶段都是不同的,你只有去尽力追赶它而无法去限定它,但我也明白一个人几十年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得,就像那些孤独行走在偏远山区的邮差,他们也和老铁道员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默默地工作着,虽然最初的热情也会被时间磨砺成一种习惯,但那的确是有过价值的,然而当多年以后他们要面对同样的抉择时,他们会不会感到相似的无奈呢?
令我感动的是老铁道员的老伴,只有她在默默地支撑着丈夫,每当他回到小屋,她会为他倒上一杯茶,端上食物,虽然两人之间的话语依旧很少,但早已心领神会。当老人得到通知呆坐在那不知所措的时候,是她走上前接过了他手中的袋子,并告诉他“Go and complain, say you've got nowhere to live.”,很难想象如此简单明了的话是出自一位走路都颤颤巍巍的老太口中,也许时间并没有侵蚀到她对事情最基本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吧。然而她也只是一个女人,在男权的社会里要受到太多的限制,陌生人到来时她要蒙上黑色的面纱,而当自己日夜赶工完成的毛毯却只换到220元时,她也无法去抱怨什么。他和她注定要成为被遗忘的牺牲者,而残缺的体制不是靠两个人或几句毫无意义的God be with you就能改变的。
这是一部充满诗意般残酷的电影,和很多后来的伊朗影片一样简约,缓慢,忧伤,没有音乐,甚至很多时候你几乎觉察不到声音的存在。但隐藏在这片静谧背后的除了有对生命的思索之外,还有对冷酷现实的批判。在随碟附送的纪录短片中我了解到萨勒斯也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不常与兄弟姐妹来往,一个人居住在异国,我想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性格才会使他总喜欢在作品中刻画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关系吧,《静谧的生活》让我看到了萨勒斯对国家前景的悲观,让我看到了政府荒谬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七十年代的伊朗是一个经济泡沫化的不正常时代,其中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落后古板的制度,城乡的贫富差距,还有对待人的冷漠。当老铁道员好不容易找到局长的办公室时,却看到他正和朋友笑谈着某某宴会上的姑娘很不错之类的话题,老铁道员也笑了,尴尬甚至是痛苦的笑,弱势者的笑是对强势者最好的讽刺,他们有时间大谈美女却没时间去解决一个为他们服务了30年的老人最基本的诉求?
无论如何,很感谢我的朋友从BBC伊朗电影周上录下了《静谧的生活》。我必须说,这是一部可以永远留在你的记忆中的电影,能看到它是每一个真正喜欢艺术片的影迷一生的幸运。
(AUESS写于07年3月)
萨勒斯的“生命三部曲”:
1/《简单的事》(Yek Etefagh Sadeh / A Simple Event)
1973年,伊朗,80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新电影论坛国际奖及OCIC奖。
2/《静谧的生活》(Tabiate Bijan / Still Life)
1974年,伊朗,93分钟,彩色,74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奖,奥托·迪贝柳斯国际奖,最佳影片银熊奖及金熊奖提名。
3/《远离家园》(Dar Ghorbat / Far from Home)
1975年,西德/伊朗,91分钟,彩色,75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FIPRESCI,OCIC及国际奖,金熊奖提名。
感悟:Always rely on yourself, not to depend on the government or the company you’ve work for a few years.
活着的每一天,都要靠自己。不要指望政府、公司给你有保障的晚年生活。真的不现实。
*责任心*:主人公是一个对工作极其负责的人,但他对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家庭的责任心不够强,危机意识不够。那个赋予你一些责任的人或集体,并不一定对你负责。所以,先对自己负责,再对这些赋予自己责任的人或集体负责。
*退休后生活保障*:最可怕的不是改变,而是一成不变地生活。 政府提供社会保障制度是兜底的制度,是基本养老待遇,而养老首先靠自己规划和准备,人从20岁开始工作,工作时间也就50年左右,而老年生活则有20-30年之长,并且处于只消费不生产的阶段,工作的时候有意识地为自己养老生活做养老金准备,才能更好地抵御外界环境给自身带来的风险。
*稳定的风险*: 当下主流的观念依旧觉得公务员是一份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退休保障,稳定的工作地点。被忽略了公务员本身是一份职业,它也在改革浪潮中变化着,因制度、政策、人员队伍而不断变化着,看似稳定的因素其实是不稳定的。从工资、福利、到三险一金再到权利和义务,都是变化的。
从这部电影里看到了我爷爷奶奶的影子,最开始是因为他们和我爷爷奶奶差不多高。然后是因为奶奶在听到不如意的事时,也会很平静地发出有些失望的声音,“哦”。有时候,遇到了不公平的事,她比爷爷要着急些,爷爷会说,算了,和他们计较什么。
爷爷奶奶和电影里的两个老人固然有很多不同,但电影令我想起他们每天起床,做早餐,买菜,爷爷的脚有些不好了,所以走路也非常缓慢,从电梯间走回家,切菜,吃一点水果,做饭,吃饭,洗碗。中午时,家附近很安静,午睡后他们会看一小时的报纸,然后切菜,煮粥,喝粥,吃一点咸菜,看一会儿电视。大约九点时,他们起身洗澡或擦擦身子,就关灯睡觉了。
想起这些,相似的、孤单的感觉来,不由得难过了起来。
在静谧的几乎听不见汽车驶过声的远郊,情节缓缓展开。影片伊始就呈现出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沉重。没有过多的修饰,影片记录着铁道管理员与他老伴生活的每个细节,煮茶,喝茶,煮粮食,吃饭,喝白水,收拾,打地铺,自制卷烟,调闹钟......
镜头不停的在老人的工作与生活场景中切换,老人是一位铁路的扳道工,工作职责尤为简单,当火车驶近,手工摇下铁杆;车驶远,升起铁杆,放行。工作地点则是在远离市区的郊外。就是这样一份简单乏味的的工作,老人日复一日的固守着,服务了整整30年,以至于成为一种习惯,习惯了在宁静的远郊守着这样一份职责。
镜头几次从一个场景切换至另一个场景,从老人工作的小屋切至居住的小屋。老人回到离工作地点几十步之遥的小屋,那个简陋的铺着草席的,只有一张小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单人床的小屋。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抽起自制的卷烟,并喝上老伴递给他的茶,伴有一块白糖。也只有每每在这些时刻里,老人感觉是舒畅的,的惬意的。他享受着烟雾带来的麻痹,同时感受着暖心扉的糖加红茶(先把糖含嘴里再喝茶)。此情节也是在整部影片中最能让我舒坦的,总觉着那一口口热的红茶是喝在了自己的胃里,暖着心窝。在小屋里,一对老夫妻总是那样静静的,习惯性的做着各自惯常的事,毫无生趣可言,两人的对话仅限于生活的话题,并且言语简炼到甚至有些麻木。在这样一个生活拮拘的环境下,他们的生活似乎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顺理成章的继续下去,不会遭到任何的质疑。
然而就在老伴总提醒着老人每次记得问发粮食的人要些茶和糖,老人每次总是忘记时,他们的茶和糖就再也没机会得到了,因为在那一天,老人得到粮食的同时,还得到一封信,政府通知他服务届满光荣退休。老人顿时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久久不愿相信这是事实。他在老伴的建议下生平第一次进城去找了相关人员,希望要回工作,然后并不如愿。
当镜头切换至夫妻俩搬出居住了三十年的简陋小屋,老人久久凝视镜中那张满是皱纹的脸,影片嘎然而止。没有明确的结局,却又是注定的结局。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居住的家园,更是他们精神上的唯一寄托。他们将何去何从,无人知晓。
整部影片没有任何过于浮夸的吸引眼球的元素,甚至未加入背景音乐元素,只是偶尔伴随着影片的乡村郊外动物的鸣声。大副篇章的场景只有两处,从一个小屋到另一个小屋。然而却如此震撼着我的心灵。整个观景过程我几乎无法停止思考。我思考老人们简短的生活交谈;思考当老人抽着烟喝着热腾腾的茶时,他的所思所想;思考他的老伴整日忙碌地织着地毯,然而却得到了不相称的金钱回报时她的沮丧心情;思考他们天天盼望着的儿子终来探望他们时的心情;思考老人的妻子总是这样默默的操持着生活上的一切却毫无怨言;思考她在得知自己老伴将要退休,他们无处居住时,无比淡定的建议他去找政府说明情况,并给于坚定的支持时的坚韧。
还有许许多多的情节有待思考,然而归根结底,则是回到了一个永恒的话题,生命,生存与生活。
老人一辈子过着看似安逸的生活背后最终被社会遗弃,此片安静的描写了一个家庭,以悲剧终结。片中长镜头丝毫不让人觉得乏闷,只是老人比较的没有上进心,做了一辈子扳道工,其中有个喝酒的一段特别凸显老人的不思进取的个性,坐在角落,连喊服务员都不敢。看来与世隔绝太久了的缘故,现实毕竟是残忍的,但是此片我觉得完全可以让身处喧嚣闹市的我们更懂得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此片细节刻画非常的到位,可以看出导演的深刻的生活体验感悟,所以,隔绝社会的结局我要盗用「天涯沦落女」里面的话,"一个人孤单久了,不是死了就是疯了"。
三十年之后,又成为一片土地上的陌生人
整个老人的家里就像静物油画上看的一样。A:你几岁了?B:不知道,忘了。A:你在这干了多少年了?B:33年了。
最后一个镜头:退休的铁路管理员看着镜中的自己,许久,他拿起镜子,带走记忆。大师风范的影像,诗性、伤感、绵延,却又无比温暖。像莫兰迪的静物、梵高的卧室、吃土豆的手,一帧一油画。缓行的人物,停滞的表演,却是最流动的情感。
生活或电影是真的可以这样简单却感动的。
當一切基本的生活權利也被這個殘酷的社會奪走後,我們可做的也許只是落寞與沉默地看著鏡中渺小的自我。(屋子牆上的青藍色調、婦人躝跚的步伐)--極簡主義、畫外空間(高官房內說話、餐廳廚房內的刀聲)、抒情蒙太奇(老人知道被辭退後接火車駛離畫面)。
记得是谁说过,看完一部电影最好的感受就是,不想说话。
#柏林 24#标题意指生活沉默地流淌,实际并不想做“琐碎”、“无聊”、“重复”等真正的生活本质,而是事件推动的叙事流。通过呈现详尽的动作(包括有一段精致的蒙太奇对位)和生活细节,去构建人物与世界的状态、人物关系、社会关系,在这基础上完成作者表达。当然其中的情节不乏套路刻奇,但在主角缓慢的动作以及肃杀的环境下,套路显得真诚且增加一层悲凉感。
质朴的电影,越是无限接近生活越是打动人。节奏有些慢,定位机长镜头让人感觉是在看隔壁邻居家的生活日常。原谅我快进看完(因为看《都灵之马》的时候我差点睡着),孤独悲凉绝望...原来静谧的生活才是奢侈品。日复一日,周而复始,这就是生活的本质
能闪现的太多,开头想到《桥》;吃饭的镜头视角都和《都灵之马》的土豆餐重合。如果有硬要扯出阿巴斯的话,我只能说这个镜头氛围孤冷得多。老无所依是下一轮回的报到处,“God bless you. Take you letter and go.” “I've been dismissed...”
让我想起了我外公可我外公连老伴都没有。这四十多年来我不知道他对着那台12英寸的小电视机抽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我不知道他一个人就着咸菜喝着小酒时想着什么,更加不知道他被我舅妈不停辱骂时在想些什么……再过两年他就要满80了,他身体尚好而我也将出来工作,我要努力挣好多的钱给他买酒抽烟打小牌。
把小人物的命运拍牛逼了,其他都不在话下
一个铁路pointsman工作30年,退休。。静谧、不动声色的片子,让人恐慌沉思。
2018157 三星好片
尊严变得一文不值,生命如同退休废纸。一句上帝保佑你,麻木的没有抵抗。只有镜中的老态,诉说着无情岁月。
一部伟大的作品,一部普遍被忽视的作品,从这作品中你能看出伊朗电影优秀的传统:对普通人,普通生活的关注,朴素节制的影象风格,该导演是电影大师阿巴斯的老师,可惜由于政治原因,拍完该片后他逃离祖国,<静谧的生活> 1974年.这种东西中国电影太需要了,这是那种你看两分钟就特激动的电影
【大和谐影展3rd】第十三部(体制优势):萨利斯“生命三部曲”帷幕,生活在体制里的人。三十三年的坚守,消磨了本就短暂的生命,融入了无比静谧的步调当中,不被看见的付出,换来的不过是一封冰冷的退休信。粗糙的画质,单调的场景,麻木的情绪,僵硬的表演,无情的现实,冷漠的人性。被现实排挤,不知该去向何方。
与人为善被人欺,与世无争遭世弃
I've been dismissed......这是全文中重复最多一句话,如此绝望。
安静成这样,简单成这样,却给人非常大的心理震撼
烟、茶、糖,《三峡好人》英文名也是Still Life,科长阅片量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