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去哪儿了”一个开放式深邃的命题,放到金砖五国的导演们手中,以不同类型、内涵的短篇,色彩、特点鲜明地呈现出来。男孩也许永远也找不到自己的父亲;男人的生命全靠女人开合手风琴来维持;老年生活多彩起来时间轮转飞快;旧日美好时光逢春倒流;每一次重生都是靠自己破除枷锁。人类终究是渺小的,时间和生命都是那么的不可控,但在岁月的镌刻下,我们的生活形成一块情感的调色板。它可以鲜艳跳跃、浓重幽暗、清澈透明……,它从来不止一种色彩。
6.4,数字运算,9分分配给5个短片,每部满分1.8按喜恶顺序,分别为俄罗斯、南非、中国、印度和巴西,共计得分5.4,加1分给主题策划。沃尔特的最强扭主题;印度故事太乏味;贾樟柯生硬扯成政策和时局宣传片,但还算暖心;南非将主题宏大了,有扩展成长片的卖相如第九区;俄罗斯最有意外惊喜感,且呈现凛冬的过瘾“动静”。
参加的10月14日的大象组织的电影,百城点映的影迷应该都是冲着科长去的,观影后还看了两分钟贾导录得彩蛋,影迷交流部分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大部分喜欢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部分
导演贾樟柯,热爱家乡的贾导这次依然选择了山西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是这次更多像为家乡宣传,或者说为平遥古城宣传。
《逢春》是对生活中新希望的表达,中国二胎开放,年近不惑的夫妻想要再生一胎来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遗憾具体是怎么造成的,短片没有详细解释,但结合片中提到政策开放夫妻俩才动了生二胎的念头这个背景来看,也能猜出个八九。
依然是贾岛一贯的片子风格,唯一略感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表达《时间》这个主题,短片中的台词部分多次涉及到”时间“,直接用”时间“来讲述”时间“,就好像是中学时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为了表现切中了主题,就用主题词来吸引老师的目光,尤其是高考时的时候,一定得记得多次重复这个主题词,否则那么快的阅卷速度,阅卷老师看不到怎么办,以为文章跑题,判了低分可不成。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66年生人的导演比科长还大四岁,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印度的选材也是家庭情感,导演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黑暗,而是大篇幅的表现快乐,整个观影过程中,只有印度部分是真的轻松愉悦的。另外,导演没有大段的用印度歌舞在短片中。
导演用老人老去表现时间的逝去,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心,发呆成为常态,直到小男孩查理的出现,老人感到又有了价值,以至于孙子以为爷爷有了第二春。
其实影片叙事还是有瑕疵的,故事也不严密,比如,偶遇的小男孩成为爷爷最担心记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外孙?小男孩自力更生多年都没问题,偏偏遇到老人之后就出了意外?老人的病太意外,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强凑的,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老人的笑容和小男孩查理的童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看到荧幕上老人开怀大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知名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有纪录片拍摄经历的导演,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镜头,万里冰封,树木晶莹璀璨,千里广袤的大地组合在一起在镜头的表现下美的窒息,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情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冷静,开头大幅的冰川冰河组成的美景会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而千回百转却情境之中的结局也呼应了这种感觉,我就是你的时间,相互静止。
故事以怀疑开始,丈夫怀疑妻子跟司机有染,甚至会动手打妻子,而在两人追逐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丈夫病发,不能呼吸,在耗尽了氧气瓶中的氧气之后,妻子大胆的切开丈夫喉咙,用手风琴为丈夫输送空气,而这把手风琴恰恰是司机送给女主的,由怀疑导致的病,却又用这颗怀疑的种子,这个导火索续了命,讽刺意味一目了然。
不愧是著名导演,镜头成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故事依然起承转合样样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故,情境之中的结局。妻子陪着丈夫,妻子就是丈夫活着的时间。
导演是享誉世界的沃尔特·塞勒斯,这次的选材跟他的成名作《中央车站》一样,都是温情题材,而且选自巴西的真实事件,导演没有把焦点放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不可阻挡的破坏性,而是缓缓向我们展示灾后那些满目疮痍的房屋树木,那些曾经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镜头表现死亡,而我们却能在小男孩次次渴望寻找爸爸的目光中感受到死亡造成的创痛。
巴西部分是五部短片最先放映的,短片刚展露了温情一家人的照片几秒之后就开始了地震,经历过5·12大地震,都还记得,当房屋毫无征兆的摇晃起来的那种内心恐惧,更何况是在黑夜,所以这段我会自我代入地震的恐惧感。
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地震的表达,反而花了大量镜头来表现灾后重建时灾民的生活情境,这也是现实的,几万灾民的生活突然中断,灾后重建是个不小的压力。
短片中小男孩的伤心绝望并没有用眼泪来表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大痛。导演的镜头客观冷静,却让观众感受到悲切无助。
南非的新锐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把时间表现的科技大胆同时还带有一点宗教信仰。以轮回来警示当代人。导演大胆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没有植物,没有阳光,一切都是机械的运行着,直到女主偶然拿到了一个手表,想要探索这一切,解开一切秘密。导演的故事外壳很不错,但是,画面感不太好,高科技场景营造的不太好,后面重生的画面也略显简单匆忙。
暗黑的世界,一切都是流水线般作业,麻木的人,没有思想,一道道安检,监视着这群没有灵魂的人。直到偶然碰到的手表,偶然看到的之前世界的样子,触动女主内心的灵魂,探索开始,寻找时间的旅程开始,对抗也就开始。
最后用来重生的小地球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来表现现在地球的破败还是道具不用心,重生的整个场景开起来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反而显得很粗糙。重生世界的画面与这端世界的消亡对比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命题作文,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完成,这主题有着无限可能,本应激起发散性想象力,可五个短片都是非常刻意地提到“时间”二字,没有曾大受欢迎的命题短片集《巴黎,我爱你》那么自然。放在一起难免比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延续他的现实主义题材,《颤抖的大地》讲泥石流灾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以一名帮灾民们做饭、席地而教书的女老师为代表讲述他们积极向前看的一面,又以她那个不肯接受父亲已亡故的儿子代表那些沉溺于过去与伤痛的灾民。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讲中产阶级老人与街头流浪儿的跨阶级友情,折射都市人以高科技支撑的高效生活背后的孤独,故事没有明讲失去联络的孩子是被车撞死,还是被掳走割器官,总之凶多吉少,除了老人,也没人关心他的死活。电影从配乐到人设,都有致敬印度经典老片《流浪者》。
我最喜欢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呼吸》和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重生》,前者讲一对在西伯利亚冰雪天地里相爱相杀的夫妻,后者是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科幻。俄罗斯片似有得天独厚的美景优势,但这美景并非适于生存,开头妻子搭车回家部分已暗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人出现在该区域,所以后来丈夫追杀她时不幸跌至病危,妻子用风琴当呼吸器抢救丈夫,她说的那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就变成非常现实,只要她停止拉琴,他就得死。若不是影像,只是短篇小说,也非常耐人寻味。
《重生》优在它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构建一个人类未来世界——直到最终的镜头,你才能完全得知这个世界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也就能明白手表消亡、电影珍稀所代表的历史长度,懂得女主角一定要穿越到过去哪怕是非洲土著阶段重生的那种对“感受”、“体验”的渴求。连配乐都是精心制作的适合科幻题材的电子乐。
最后说贾樟柯的《逢春》。他基本浪费了“时间”主题的想象力优势,平淡讲述平遥旅游区两个表演者决定生二胎的过程,暗示计划生育时代彼此的牺牲。时间就是生命长度,就是我们都老了,并无特殊内涵。这对夫妻像谈恋爱的男女,生分羞涩,不似默契融合的老夫老妻,这让我非常诧异。二胎政策让两个很久没有肢体接触的夫妻突然有了亲热的理由和热情,刷新我对夫妻关系和二胎政策的认知。
电影,是一件十分大众化的事情。一群人可以与你走进同一家影院看同一时间同一部电影。电影,又是一件十分私人化的事情。等到灯暗下来以后,电影与时间都只属于你。因为你会被眼前引人入胜的影片叙事所吸引。这个时候,隔壁吃着爆米花的女观众已跟你没多大关系。在这短暂的2小时里,你只需要通过影片,安安静静地和自己交流即可。记得,relax,这个美好的时空里只有你。真实的你。然后,记得走出来。
《时间去哪儿了》,必须说它的新意,只有一个。
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导演凑在一起探讨同一个主题——“时间”。 不同国家的导演,用不同类型的电影去描绘,提供不同的生活观点。这个跟我另一部挚爱无比的法国片《巴黎我爱你》有点儿像。前者全世界导演凑起来说时间,后者全世界导演凑在一起说巴黎。全世界一起探讨人性中的某些东西,高度就在这里。
五个导演,就像五个大厨,大家各做一道风味小菜。它们气味相投但风采各异。我是美食博主,做在影院里的我,就在享受五个主厨为我准备的这一桌子菜。好吃或者不好吃,吃过才知道。
这五道菜分别是: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的灾难类型片—《颤抖的大地》、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惊悚类型片—《呼吸》、印度导演马得哈尔•班达卡的亲情歌舞类型片—《孟买迷雾》、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科幻类型片—《重生》、中国导演贾樟柯的武侠+爱情+喜剧相结合的—《逢春》。
个人最喜欢印度导演—马得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
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为爱生,为爱死。
两个主人公:一个迟暮之年的富翁老人和一个失去双亲的流浪儿童。
在不夜城的孟买,忙碌和叛逆是那里年轻人的样子。对于家中的老父亲多以“安顿好”为主。一天中的早和晚,是与家中老父亲的见面时间。中间的时间都交给了保姆。
“爸爸,我出门了。”
“阿姨,记得让爸爸按时吃药”。
“砰”....
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迟暮的老人是怎样真正度过一天时光的。所以,他出门遇见了这个流浪无家可归的男孩。
他们相遇的地方,是孟买一处非常热闹的地方。老人选了靠近河边的一处石凳休息。没想到一坐下来,就被隔壁的家伙“呵斥”了。
小男孩告诉他,他呵斥的不是他,是那个男人微型蓝牙里打电话的那个人。
老人问小男孩,蓝牙是什么。小男孩告诉他是一个新的通讯工具。携带十分方便。直接插在耳朵即可。
说着老人疑惑地摸了摸自己嘴里的牙。
过了一会,老人的电话响了起来。
老人使劲地按,始终没办法接通。小男孩见了,赶忙说:“不是这样按的,是从左至右滑的。”他看了看对方有点木讷的表情,赶忙说:“钱多,你电话多少,我来给你打电话。”
这是小男孩第一次叫老人“钱多”。
小男孩躲在了老人的后面,拨通了老人的电话。
老人手里的电话响起——
“喂,你是?”
“喂,我是查理。”
看到这里,我眼泪一下就喷了出来。主人公间的初次交往,是多么有趣。老人那真实可爱被治愈的样子,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后面,这个看过去肤色偏深、天生眼神里透出点精明的小男孩问老人“索要学费”。
“我教了你如何操作,你不该交学费吗?”
老人拿出钱夹,掏出一张纸币,准备给他。
小男孩看了看这张他曾渴望过的纸币。
“钱多,我是老师,负责授业解惑,我只想要一个那边的冰棍。”
老人给小男孩买了对面的冰棍。
小男孩,拿了冰棍。
还没等老人说话,就开心地跑开了。
之后,他们一直见面。老人常常来这里找他。给小男孩买他喜欢的冰棍。他陪小男孩逛街,给他买了生日礼物。他们来到一家鞋店,老人给小男孩买了一双全新的运动鞋。小男孩很感激。在收了老人礼物后,他说:“嗨,钱多,我也要送你一个礼物。”说着,他从背后掏出两只鞋子。老人一脸疑惑,那种疑惑是带着温柔的。他问查理,你是怎么弄到这双鞋的。对方说:“你算账的时候,我顺走的。”老人严肃地回复他:“这是!偷!不可以!”他的严肃中还是带了点温柔。
过了几天,老人来到小男孩平时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许多像查理那样的孩子。
那天晚上,他们一起载歌载舞,为查理庆祝生日。临走前,这群孩子都认真地和钱多告了别。这时,查理喊住老人:“你等我一下,我给你准备了一个礼物。”说着跑回去拿礼物。后面,只见查理还是从背后掏出一本书。老人又露出了那种疑惑又温柔的表情。
查理理直气壮地对老人说:“放心!不是偷的!是我花了2块卢比,问朋友买的。”我们从电影字幕中看到,这个朋友是一个残疾人,是查理的一个朋友。老人问他:“为什么送我这本书?”“我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但感觉封面花花绿绿的很好看。”老人回去后,一直在床上翻着这本书,还接到了查理的电话。那种兴奋的表情,好像谈了第二次恋爱。
就在这通最后的电话里,我们知道,小男孩突然失踪了。老人瞬间失去了依靠。之后老人日夜难寝,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去寻找他的好朋友。我们知道,查理,没再回来过。我们最后看到,老人躺在自己房间的地上,和他的亲人们告了别。
“我没有任何牵挂,只有马路和垃圾”。
是查理刚认识钱多的时候,告诉他的。
“我欠他时间,充满爱的时间”。
是老人遗嘱里写的。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他的态度。
而我们,只能好好活着。
《时间去哪儿了》是金砖五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中国)的首个合作影片。影片由五个短片组成,分别为五个国家的导演拍摄。短片在内容上并无明显呼应之处,但共同探讨的主题都是“时间”。当然,每个短片的意涵不止于此。 巴西,《颤抖的大地》(WHEN THE EARTH TREMBLES)导演:沃尔特·塞勒斯 这是我最喜欢的两部短片之一。小男孩的父亲在水坝崩塌导致的泥石流灾害中失踪,但他一直相信父亲没有死去。他拿着水和食物来到家的废墟,吹着父亲教给他的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口哨。几天后,他看到食物原封不动的躺在废墟中间。 这个短片开头,父子俩穿行于热带雨林间,竟让我想起塔氏《镜子》中母子行走于草地那个镜头。过去与现在重合。只要记忆不死,似乎悲痛未曾降临,如同时间未曾流逝。 俄罗斯,《呼吸》(BREATHING)导演:阿历斯基·费朵科奇 这是我喜欢的另一个短片。也是我认为构思最为奇特匠心独运的一个短片。女主乘轨道车至西伯利亚腹地,带着补给,时节严冬。她的男友住在一个林中小屋。看其穿着和家里的摆设,男主应该是焊工之类。女主到家,原以为可以摆脱外面的寒冷,不料男主却因等的太久而心生怨气,更是浮想联翩,对轨道车司机心生醋意,后将司机送给女主的管风琴砸坏。女主不堪忍受男主的暴戾,逃出家中。男主携一锤追赶。倒霉的是他不慎滑倒,头重重地敲在冰面上,当即不醒人事。女主惊恐,将其拖回家中,旋即展开抢救(她是一名护士)。男主呼吸困难,女主首先想到可以利用家中焊接用的氧气罐,再自制一个呼吸面罩。这给男主生命的延续带来希望。不幸氧气很快用完。冰天雪地,手机没有信号,更不可能有什么救护车,男主似乎只有等死一条路。此时,管风琴再次出现(管风琴一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车上和司机交谈)。脑洞大开的女主切开男主气管,用一橡皮软管将气管与管风琴连接。接下来,诡异但又神奇的一幕出现,男主的胸膛伴着管风琴的乐音缓缓起伏,琴音不灭,则男主尚在人间。多么讽刺。他先前砸坏的、吃醋的管风琴此刻竟成为他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男主从牙缝吐出数字:“我还能活多长时间”,女主答:“从现在起,我就是你的时间”。镜头拉升,呈现远景,西伯利亚的严寒与冷酷,片完。 片子最后一幕女主坐于床上鼓动管风琴,此时逆光拍摄,这让人一下子想起《小武》中那个唯美的逆光镜头。《呼吸》中的这个镜头似乎同样唯美,女主脸颊沐浴在透过窗子的光线中,显得圣洁,像是圣母,而这光线照耀到在地上躺着的男主,则变得惨白,透出死亡气息,似乎他已是一具尸体。只能感叹,导演功力太强,对光线的运用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个短片最后都会附以这个民族的一则名言警句。我最喜欢的是俄罗斯的这句,Time is the river ,love is the ocean. In both you will drown. 时光如水,爱情似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孟买迷雾》(MUMBAI MIST)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 这大概是最有爱的一集。老爷爷的笑很有感染力。影片直指印度愈演愈烈的人口贩卖问题,反思可以,剧情一般,中规中矩,不做详细分析。 南非,《重生》(STILLBORN)导演:贾梅尔·奎比卡 我没想到五部短片中竟然还有一部科幻片。女主逃亡于旧工厂那一幕,很有《银翼杀手》的风格,配乐的电音也很相似。似乎这部片也可以归为“赛博朋克”,毕竟涉及到意识上传之类。大概是看了太多科幻片,短片没有什么让我感到新奇的地方,老生常谈。 中国,《逢春》(REVIVE)导演:贾樟柯 我怎么觉得这片子是这五部里最平庸的一部……短片有他以前的风格,但似乎有些言不着调。和贾科长以前的作品相比,不甚喜欢。终究这还是命题电影,这回贾科长怕是有些完成任务之嫌了。 终于码完这篇(业余)影评。脑海里依然飘荡着那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仍未搞懂“时间”。倒是写这影评花了我一个多小时时间,转眼已是深夜。该睡了。
俄国和南非两段不错,尤其南非那段还来了个[第九区]流的低成本末日科幻。其他的…印度那个声音太差,而且实在太政宣片了。塞勒斯作为名导拍得这么冗长拖沓实在是不太能接受。科长那段,空间设计是[世界]的梗,算是一流,不过赵涛的谜之微笑实在是跟剧情一样尴尬。一部政宣集锦片做成这样也算是到头了
贾导是拍着玩的吧?
论命题作文的拍法。巴西灾后重建的写实,俄罗斯濒死的残酷浪漫,印度跨阶级温情,南非重生与科幻,科长的“逢春”对白很喜感,中年逢春,再接再厉,再生二胎,影院一阵阵笑浪,简装的 “世界”日常的“山河故人”,古装开头有胡金铨的气势,演员很像石隽,期待科长武侠片!评分:俄>南>中>印>巴。
命题作文的尬。科长为了拍武侠好用力。南非科幻来拍长篇绝对可以有。熊族人民用手风琴做呼吸器非常俄罗斯
赵涛的表演总给我一种“勤劳勇敢的中国人 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的感觉。
大象点映真是一次糟糕的体验,大家是来看电影的不是来看召集人的个人秀。另外观影过程中架着摄像机一直拍观众的傻逼,不管你是哪个媒体谁叫来的,杨德昌都与你同在。而对于电影,没有什么比五个人共写一篇命题作文更尴尬的了。
真艺术电影,一个故事也不喜欢,贾樟柯拍了个二胎宣传片。
大家都敷衍了事的时候,还有老毛子挺着
虽然这么打分很不公平,但是我只想为第二部俄罗斯站街,扣题最自然也很有创意,希望能出个长篇。南非太催眠也没懂。印度强行煽情,巴西故事不饱满。至于中国的…诶,贾樟柯能不能别每次都让自己老婆说着方言演这种人物了,命题作文只说一个论点没有论据分也不会高啊。
时间去哪儿了?都浪费在看贾科长的电影了。
时间是爱,是重生,是“相对论”,是揭示....第一梯队是最扣题的俄罗斯和最具想象力的南非;中间的是内核打动人心,看了“感觉好”的印度;太用力的中国和巴西垫底。但至少每一部都算勉强扣题+抓住国家特质了,期待未来还会有这样的企划。P.S. 贾樟柯的这部感觉是拍《营生》之外一起赶出来的?
这种命题作文简直尴尬到死。台词强行扣主题,印度那部强行煽情,南非故作哲思,巴西情绪还没到就戛然而止,俄罗斯那部有点趣味也止于趣味,贾大师就不说了在给平遥古城拍宣传片?好久没看到这么烂的短片集了
让五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拍命题作文,就如同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台表演煽情戏码是一个道理。没有所谓的“参差不齐”,每一部都很差劲。
贾导部分就是《世界》的背景里面,《山河故人》的梁子和涛结婚以后到了平遥去演情景剧,打算生个二胎了。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巴西:★★★☆ 这该死的泥土怎么也洗不掉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中国:★☆ 生,生,生,生个屁
五段命题作文 水平参差不齐 拍手称快与不堪卒读交叠.第二段俄国最棒 cult又温柔 解题精妙.科长老师偷懒了 拍了个风光片. #BRICSFF@chengdu2017
比想象得好,原本以为更主旋律一些,没想到是一些还有点脑洞的影片。5部影片,3个国家的导演不约而同地都把视线对准了孩子(有的是主角、有的是配角、老贾是“未出生”)另两部突出女性视角。最喜欢手风琴的,非常魔性也有点解气,密闭小空间下的神经质故事。最无聊的是《重生》,一点点小小的科幻思维,但呈现得太粗糙了,调色布景都不太行,明显没钱而且不会藏拙。贾樟柯那个简直就是《营生》啊(先看的后者,更喜欢一些)字幕翻译得也挺有意思,可以图个乐注意一下。印度的故事感觉可以做得更好,孩子有点像神明派来陪伴老人最后一段时光的,但处理得太仓促了,对话可爱,手机的点找得好。没想到的是第一部巴西的那个很成熟,小视角侧呈现出当地灾难性事件,又跟简单的情感结合,做得巧妙,结合新闻照片,而且体现了社会责任感的担当。
少年心事重,夫妻花样多。非亲胜至亲,游戏即人生。但选最逗逼,还得看樟柯。春分要播种,逢春就发春。最喜欢印度部分,五星;最讨厌贾樟柯部分,一星。
五段式,只喜欢俄罗斯那个故事,cult味道浓浓,其余几位名导就是习作作品,贾科长和塞勒斯都显得比较中庸,南非那个最无趣,印度那个其实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