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

HD

主演:容中尔甲,尼玛颂宋,赛却加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8

 剧照

阿拉姜色 剧照 NO.1阿拉姜色 剧照 NO.2阿拉姜色 剧照 NO.3阿拉姜色 剧照 NO.4阿拉姜色 剧照 NO.5阿拉姜色 剧照 NO.6阿拉姜色 剧照 NO.13阿拉姜色 剧照 NO.14阿拉姜色 剧照 NO.15阿拉姜色 剧照 NO.16阿拉姜色 剧照 NO.17阿拉姜色 剧照 NO.18阿拉姜色 剧照 NO.19阿拉姜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拉姜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日梦中惊醒,俄玛在重病之际,执意踏上前往拉萨的漫长之旅。现任丈夫和儿子相继追随加入陪伴,这个家庭也在艰辛旅程中逐渐消除隔阂,达成和解。在途中,俄玛向丈夫道出深扰她多年的秘密;病逝后,俄玛未达成的夙愿,又终将如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麻雀王母狮 第二季切尔西侦探第一季最后的告别我没有谈的那场恋爱第五凶宅今天是个好日子武林圣火令(国语版)京城丑闻浴火凤凰混混天团天下第二冥绝村一本漫画闯天涯II妙想天开(国语版)负二代Teddy Boy如果你能触摸我标心玩命大师重返1993第三季赛勒斯哈勃望远镜3D寻龙秘境双面警长第二季朝鲜精神科医师刘世丰

 长篇影评

 1 ) 《阿拉姜色》,喝下这杯离别的苦酒

去年在影院看《冈仁波齐》,中间睡着了一次,醒来满屏寂静的雪山,没有声音,好像回到了去羊湖的汽车上,一路都是苍凉的山,睡得昏天黑地。观看这部电影的行为本身就像是一趟梦中旅行,再度亲近西藏的土地与人,感念其中美好。

因此对于《冈仁波齐》,我很难将之作为一部电影来评价,说它是伪纪录片,它又过于精巧;说它是剧情片,它也不具备完整的故事。导演尽量从容平淡地记录了一次集体磕长头的朝圣之旅,一次全景式的写真,这种不煽情的讲述赢得“克制”的美名,也突破了西藏题材惯用的神化模式。然而平淡本身有反煽情的刻意,从而又创造了新问题。只是同类电影太少了,缺乏参照的情况下,除了赞美它的诚意与突破,似乎也无从谈起。

还好,有了《阿拉姜色》,终于可以把《冈仁波齐》的问题讲清楚了。

同样是藏人磕长头去拉萨朝圣的故事,全景式的《冈》,是一种旁观者对藏民的景观化视角。信仰的坚纯虽然是用平淡的镜头语言讲述的,信仰的分量却在其中被无限放大,大到模糊了人性的细节。在《冈》里,所有人物都遵循“虔诚”的人设,塑造得刻板化,与其说人物塑造上是情感克制,不如说根本没有真正进入。因此看完后回想不起任何一个人物的具体性格,众人汲汲营营,像一杯平淡的水流走。信仰支撑的旅程抹平了一切艰难,没有冲突,实现了为今天城市人所称道的“佛系生活”。这是对藏人生活的过分文艺的解读。《冈》不是坏电影,亦不乏用心良苦,但它是用风光片的手法来呈现人物,使观者看到的是藏文化符号,不是血肉。

有趣的是,在《冈》热映之后,导演为大众所瞩目的却是一段艳闻,“佛系文艺女青年”要与他共赴前世的爱情盟约。面对镜头声泪俱下的女孩,似乎也是这部电影精神外延的一部分——精心营造的克制,对应疯狂的放纵。

看《阿拉姜色》,才真正进入一个“磕长头去朝圣”的故事,贴近当中人物的悲喜心迹。信仰不是故事主线,而是人物的背景,万千家庭的生活指南,既是宗教的,也是民俗的。在信仰的背景下,人们生病了要去寺院祈福,死后要请喇嘛念咒超度,行动须择吉日,“去拉萨”这种誓言不可以随口说出,中途而废是丢脸的事。许多细节串成了一个生动的藏地生活图景,使观者也如在其中。

电影的前半部,镜头的凝视,一直带观众走进俄玛的内心戏,而她的丈夫罗尔基,在前半部是被挡在大门之外的,一个无辜又无奈的旁观者。俄玛在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隐瞒所有人,踏上朝圣之路。而临行前,种种带有诀别意味的温情相依,从背后抱住丈夫的恋恋不舍,走出父母家后的流泪跪拜,花积蓄给亲人们买衣服鞋子,都让人感受到此行的痛苦。又难免随罗尔基的无奈,对俄玛的执拗产生一丝反感。朝圣不再是一件单纯的事,而是和家庭责任、家人的情感交织。为什么她不能好好去治病、非要抛下家人去磕长头?在前半部分,这种焦虑一直在观影体验中挥之不去。

冲突之一是她重病缠身,随时可能倒下。之二是家人的不解与牵挂。无论如何,这是不合适的时机。善良的罗尔基一脸愁容,骑着摩托车来劝阻她停下,但拗不过俄玛的一意孤行,他不得不加入,成为妻子的随行照料者。俄玛的弟弟又送来了她寄养在父母家的、上一段婚姻里的儿子。于是关系复杂的一家三口,在远行的路上首次朝夕相对。

一点一点地,镜头转向了罗尔基和诺尔吾,他们的情感渗入故事框架,不再是俄玛的内心独白。罗尔基不解、埋怨却又无条件地支持着妻子的选择,即使在知道妻子是为圆对前夫的一句承诺后,生气吃醋也不改初衷,像大地一样宽厚。而自幼缺少父母关爱的诺尔吾,孤闭,不喜欢继父,逃避着一切交流。

剧中最温馨感人的一幕,是夜色下的篝火,俄玛和罗尔基一左一右看着闷闷不乐的诺尔吾,为了哄他,便用石头做道具,唱起了祝酒歌《阿拉姜色》,那歌词是“干了这杯美酒啊,这一杯你一定要喝下”。在火光中,石头酒杯被传来传去,诺尔吾的心扉也悄然开启。三人终于有了一家人的感觉。看到这一段,忍不住流下热泪。旁观者如我,知道俄玛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尘世间的温暖相聚,是如此短暂,明朝又将踏上冰冷的路途。

写死亡,《阿拉姜色》的镜头是缓慢的。如同用最慢的速度撕开皮肉,慢到无法逃避,在每一秒里感受那沉钝的痛。缓慢之余,又是简练写意的。俄玛病发身亡,镜头在她哭着说“不要让我看到你流泪”后,就再也没有拍到她。俄玛无声逝去。镜头一转,是罗尔基再次出现,从此刻起,朝圣的主体悄然变更,他成为了主角。

我在第二次看《阿拉姜色》的时候,仍然有些惊异,似乎无法顺畅地接受,俄玛真的死了。罗尔基失去妻子,诺尔吾没有了妈妈,她在下半部里再也不会出现了。而这种突兀的离别,不正是电影试图呈现的真实无常,触动人类情感之底的疼痛。

很难相信容中尔甲是第一次演电影。他的表演有层次,也有深度。俄玛去世后,罗尔基仿佛一下子老了,走在路上,显得灰颓瑟缩,一种轻松的神气从他身上消逝。在帐篷里,与妻子的遗体最后一晚独处时,他默默地流着眼泪,没有多余的悲伤,是一种准备好了接受死亡、但心被离别碾压的感觉。天明之后孤独的生活仍将继续。

诺尔吾没有为母亲痛哭。有一段戏,他呆呆地坐在河边,看着一只小驴和驴妈妈的尸体。当罗尔基走过来时,诺尔吾淡淡地说:小驴的妈妈死了。宛如胸口被重锤击打,沉闷的痛。这一幕令我感到熟悉,事后才想起这种情感的表达,在多年前的日本电影《情书》里见过。剧中少女时代的藤井树参加完父亲葬礼后,呆呆地看着一个死在雪中的虫子,轻声说:爸爸死了。人世间生死大恸,往往是说不出口也哭不出来的。小驴的妈妈死了,借眼前景,才能道出心中一二。

由此也感到,藏人与日本人之间,有一种内核的神似。对自然与神明的敬心与禁忌,对命运的体认,对死亡的亲近,在这部电影里微妙相通。

罗尔基与诺尔吾没有血缘之亲,甚至到最后,我也不觉得那是一种父子情。他们的联系全因俄玛而生,才会共同面对至亲的离丧。失去妻子的男人,和失去母亲的男孩相逢,是男性的成长主题。他们对同一个女人有着不同的爱,是这种爱使他们相连、必须要共同去化解痛苦。而磕长头去拉萨,信仰的意义淡化,疗愈、悼念和完诺的意味超越了宗教,从而血肉丰满。

容中尔甲的表演,让我想起《饮食男女》里的父亲。但他所呈现的人物层次更丰富,情感更厚重。在后半部分,是一步步往深处走,背负着丧妻之痛,去与倔强的继子言和,一路扮演父亲角色细腻照顾,情感的张力始终紧紧绷住。到最后一刻,望见拉萨,弦也没有松。实在是出色的天赋演员。他在现实中是一位歌手。

《阿拉姜色》我在短时间内看了两遍。细细地体会着慢镜头与特写中的情感。我甚至有些沮丧。说到中国电影,人们的观念里只有华语电影,没有其他语种电影的席位。而《阿拉姜色》以其成熟的电影语言、对人类共通情感的探索,证明了藏语电影正在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

 2 ) 美丽的不仅是风景,更是亲情。

荣获上海电影节最佳编剧和评委会大奖的电影《阿拉姜色》终于上映,之前并没有怎么了解,本来以为又是一部《冈仁波齐》,看完之后,却觉得这部比起《冈仁波齐》更加动人,甚至比起绝大数今年的中国电影都更加打动人心。 电影一开始便呈现出家庭的氛围,为电影奠定了基调,从母亲俄玛开始朝圣,又让我想起了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充满了纪实风格,但实际上情节仍然在围绕着这组重组家庭的情感的变化而变化着,后半段,在母亲死后,剧情更加像一部关于亲情的家庭公路电影,两个并非有血缘关系的人,因这次朝圣,关系愈来愈好,仿佛进入了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探讨着血缘与感情的关系。 电影中的许许多多的镜头都在户外拍摄,美丽西域,风景无限好,但是一个个美丽的镜头里,却依然装着亲情的力量,美丽的风景使得这种力量更加纯粹,更加自然向观众流露。场面调度极佳,不仅仅是因为演员的优秀,还有导演技巧的精良。很多长镜头,并没有长大空的缺点,反而很好的辅助叙事,让观众看出了导演的精心安排,实在令人佩服。 电影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细节和视听语言也十分值得品味:开头出现的冲不出房间的飞蛾,从开头一直到在酥油灯里烧死的飞蛾,导演在向观众暗示,母亲俄玛的死是必然的,她的死渐渐冲破了剧情中后爸与儿子的隔阂;还有父亲跳水救儿子一段,充满了暗喻,那清澈的湖水,仿佛象征儿子纯粹的心灵,父亲怎么抓也抓不到,电影也呈现父亲一人默默流泪,共同象征着感情中爱的隐忍;打光是电影最值得注意的一点,它不仅仅可以在电影里暗示人物的内心变化,将其直观地展现给观众,还在父亲给儿子包扎脚一段中,象征着父爱一般照射着自己没有血缘的孩子身上。电影还有很多细节都值得观众细细感受。 由松太加导演的《阿拉姜色》并没有把故事单纯的框在一个讨论信仰的故事里,而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探讨着血缘与感情的关系,他让观众见到西域的美,也让观众思考着主题。结尾的处理像极了一部冰岛电影的结尾,它是一部电影的结尾,但更是两个人感情关系新的开始。推荐家庭电影爱好者,西域地区向往者观看。

 3 ) 爱要隐忍。

22号才决定去上海,22号晚上才选了23号的电影,没想到23号一早就碰到了 阿拉姜色 的见面会,也是甚是喜悦。

这次电影节看了四部电影 阿拉姜色、再别天堂、摇滚学徒和闯入者。可以说,好电影和其他的电影差距还是非常的明显的。

我回来的时候就一直觉得松太佳的名字很熟悉,后来发现看过他的《河》,《河》讲的是藏族家庭间的事情,小时候一直不理解父母,父母也不理解我们,无论是什么样的语言和文化都会有这样的困扰,就是这样一个很普世的事情。

而阿拉姜色也是这样,改嫁、念着前夫、前夫的孩子,也是这样很普世的事情。也和 再别天堂 一样,讲的是有关爱的事情。

————————

故事开始女主梦醒开始哭泣,从后面的剧情我们知道女主梦到了前夫,女主在前夫生前约好一起去拉萨,最后却未能如愿。于是女主义无反顾的开始了朝圣之旅。

到朝圣的前一部分整个架构其实和《冈仁波齐》差不多,就是有人提起去朝圣,其他人都赞同,但是觉得路上危险太多了,最好考虑清楚。

————————

唯一的不同点就是女主回娘家去看自己和前夫的孩子。孩子不想跟母亲说话,我感觉是因为孩子觉得母亲对不起自己。况且外婆和舅舅对自己并不好。

————————

女主朝拉萨走了三个月,跟班的全跑了,只剩自己面容憔悴往前走,男主于心不忍跟了上来。不知道是心灵感应或是怎样,儿子说什么都要跟男女主一起去拉萨。

————————

然后就走到了故事的分界点,女主并重离开人世。男主陷入极具的悲伤,为女主处理后事,到庙宇为女主祈福,男主用了那张女主和前夫的照片,然后把他们撕开放在了祈福的墙上。后来儿子偷偷把照片拿了回来粘到了一起。

————————

又一个有意思的细节,首领的晚上,男主翻了翻女主背在身上的包,发现里面有她前夫的照片和骨灰,就顺手放在了帐篷外面,引得全场笑出声来,这两件事看得出男主小气、嫉妒却又爱女主深之切。

————————

儿子执意要跟着男主一起上拉萨,他们遇到了一头没有了妈妈的驴。说来也是很有意思,《河》里面也有这样一头羊,跟孩子长大,却在断奶之际必须与他分别。

————————

儿子爬上山顶看到了拉萨,男主无意间看到了那张合照,也许是觉得愧疚,也许是不好意思,也许是释然,决定把他们好好安顿在拉萨的庙宇里。他隐忍了可能的ntr。

————————

确实这部电影很容易跟《冈仁波齐》去比较,最近西藏电影多了起来,《冈仁波齐》、《七十七天》、《河》还有这部《阿拉姜色》等等。其中冈仁波齐和这部电影都是以朝圣为主线的。

必须要说,很多人看冈仁波齐和朝圣是从批判角度去看的,都给你修路了你为什么还要去朝圣,你为什么不努力工作赚钱。其实这种思路就是父辈思路,你为什么不相亲进国企吃饱喝足生孩子,我可都是为了你好。

藏族同胞可能并没有感受到我们的好,反而觉得我们不理解他们。

这也是张扬的问题,后来张扬的事情,那我就不说了,总之,现在我真的觉得冈仁波齐是一部很烂的电影。

阿拉姜色的导演松太佳是藏族人,虽然这么说有点片面,但确实还是藏族人能讲好藏族人的故事,能从藏族人的角度出发,在自己的角度出发,讲述自己的普世价值。

————————

电影里女主有一个描述我印象很深,她说她前夫生前身上插满了管子,她不想像前夫一样。

实际上是过度医疗的问题。

————————

人总会有一死,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哀痛都在生者身上。痛都是因为爱,坦然地面对死亡,也隐忍地面对爱。

 4 ) 母亲死了,母亲不死

期待《阿拉姜色》很久,终于在昨天的路演中看到,导演也亲临现场,和观众做了交流,好奇心和疑问,都得到了满足,一点点心得,也都得到了印证。

已经看过了太多“向外”的,或者“外向”的电影,而导演松太加说,《阿拉姜色》是“向内”的,他的其它电影,也都是“向内”的。不再借着外面的目光打量自己,也不再急于呈现自己身上,那些可以被当做奇观、景观的部分。

奇观和景观,其实也是一种语言,一张名片——我送上你愿意看到的部分,看得懂的部分,作为相见时的善意,但投桃终归是要报李的,人情是要往来的,将心终归要比心,但以自身的奇观取悦对方,多半是没有下落的,那是用对方的语言说话,以对方的眼光打量镜子里的自己,对方未必知道你是否为此扭曲了自己,或者压制了自己最细腻丰盛的部分。在对方的立场上,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所见即所得。

所以不如向内看去,自说自话。《阿拉姜色》就是一次自说自话,但这自说自话,反而获得了最多的理解,最多的尊重。所以说,按照别人的语言说话,本来就是错误的方式。语言传递过程中,有无数的丢失,何况是非母语的传递。

倒不如直接给出眼神,给出表情,呈上生活,呈上最原始的痛苦与哀愁。就像我一个只会《英语900句》的导游朋友,在心惊胆战、刀锋边缘游走一般地带队去了欧洲几十次后,得出一个结论:“人和人交流其实是不需要语言的。”玄妙吗?也不玄妙。

因着自说自话,《阿拉姜色》处处让人意外,却也处处让人心领神会。电影里有藏区的风景,但因为导演把目光引向人的生活,风景消失了,人成为比风景更大的存在;电影里有藏族的风俗,有朝圣和磕长头,但因为导演讲述的是朝圣者的过去现在未来,磕长头也不存在了,我们可以毫无障碍地,把它用生活中所有那些艰苦的工作、漫长的修行进行替换。

没有了风景和风俗的障碍,没有了奇观和景观的磕绊,我们反而更顺畅地看到了人的心相,也由此看到了风景,看到了风俗。心也在,风景风俗也在,算是双赢。而一开始就起心要让我们看到风景和风俗的,多半是双输。

在这多种意外之中,最意外之处,是女主人公俄玛在故事进行到二分之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修行没能帮到她,甚至主角光环也没能帮到她,剩下的漫漫故事,该如何打发?一个在故事中间就死去的主角,还能算做主角吗?

然而故事这才开始,然而俄玛终于获得了比一整个主角生命更漫长的生命。她死了,她却变成了整个故事的结构,作为结构,她结构起了三个人,前夫和现在的丈夫罗尔基,还有她和前夫生下的儿子诺尔吾。

他们因她而汇聚在一起,前夫未完成的心愿,得到了讲述,得到了延续,现任丈夫和儿子的感情,得到了弥合。

她死了,她却变成了整个故事的情感。她选择前夫,她如此惦念前夫,必然是有原因的,他和她有相近的血缘,她选择现在的丈夫,她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原意把自己的心愿交付给他,也必然是有原因的,他和她有日久天长的生活里培育出的血缘。她的儿子,更是和她有血缘的。

这三个男人,因为她的选择,成了有血缘的,他们只要走到了一起,不管他们中间有多少秘密,多少隔阂,最终都会达成谅解,建起情感之桥。

她虽然死了,却以另外的方式,汇入了他们的血液,在他们的记忆、情感、为人处世的方式里活着,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顾忌她、参照她、延续她,接过她递出的线头。诺尔吾给罗尔基冷眼,像是抱怨,却也像是撒娇,诺尔吾已经知道,罗尔基无论如何都会承受他的抱怨。

他的母亲已经在他们两人之间架设了桥梁,正在鼓励他们从两头走向中间。他要显示他小小的不满,但这不满,是迈向桥梁中间的第一步。

罗尔基也最终接过了她递出的线头,迈向了桥梁中间。当他说出“作为男人,不能总跟在别人后面”,当他给诺尔吾剪头发的时候,他已经接过了教育孩子的任务,也接过了传递她精神的任务。

她始终笼罩着他们。

她甚至让罗尔基、诺尔吾和那头小驴子之间,建立起了某种联系。她刚刚死去,那头死去母亲的驴子出现了。她死去的时候,诺尔吾似乎是麻木的、无动于衷的,但当他遇到那头小驴子的时候,感情却决堤了。这是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相当常见的一种情形——当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但当另外一件类似的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的感情却被触发了。

移情,投射。

那头不知道自己担当起了如此重任的驴子,也就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他们。

她死了,她也成了这三个人和这个故事的精气神。她死在朝圣的路上,她的心愿未竟,是不是接过她的心愿,就成了一个重大的悬疑,重大的选择,接过她的心愿,就等于接过了一次重大的理解,重大的弥合,甚至重大的洗礼。

罗尔基和诺尔吾,面无表情地,接过了这个其实无比重大的任务。风中的绿树,日光下的荒草,静默的黄土墙,因此都有了意义。这是只有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刻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西藏”消失了,却因此变成了更加强大的存在。

有没有抵达拉萨,是不是朝拜了圣山,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事。这个故事,在主角死在中途之后,连故事的动机,人物的目的都消失在了接近尾声的地方。但所有的事,却都已经悄悄地、不动声色地完成了。

母亲死了,母亲活着。母亲死了,母亲不死。母亲消失了,母亲永远存在。

 5 ) 摘下藏族片光环,他再次讲了个淳朴的普世故事

(文章限于篇幅与方向,绝大部分的采访内容都未能呈现。想着实在浪费,特意整理出完整版采访稿,有兴趣的戳→专访松太加与容中尔甲:尊重作为个体的生命

本周口碑最好的新片,是《阿拉姜色》。

这部藏族题材的电影,讲述身患重病的俄玛(尼玛颂宋 饰)执意一路磕头到拉萨。

而她的丈夫罗尔基(容中尔甲 饰)与儿子诺尔吾(赛却加 饰),也相继加入这段漫长的朝圣行程。

看过《冈仁波齐》(2015)的观众,也许会以为这不过是又一部雷同的作品。

但其实,《阿拉姜色》除了同样展现藏民的虔诚,在故事结构、思想表达、共情冶炼上,都是另辟蹊径的

那段路,那些人,那份情,那种悟,都被导演松太加处理得克制,淳朴,却又充沛,动人

好电影当前,与阿呆前去采访了导演松太加与主演容中尔甲。

注:剧透部分不超过预告片与官方简介范畴。

大于寻常故事

容中尔甲透露,这个故事源自于他小学老师的真实经历

老师决心从老家磕头朝圣到拉萨,于是买了一头驴来搬运行李。

旅途中,他经历过生病住院,也经历过打工、修整,一直到3年后,才去到拉萨,而小驴也长成了大驴。

朝拜完后,怎么把驴子带回家成了他的心病。牵行不合情理,包车囊中羞涩,只能先把它寄养在当地,再作打算。

一人一驴之间的奇妙羁绊,放在朝圣路,放在天地间,已经是一个安然而深沉的故事。

容中尔甲给知名作家兼编剧扎西达娃(《皮绳上的魂》)讲完后,扎西达娃写出了一个完备的剧本

后来,导演松太加征得扎西达娃同意,决心增添内容,调转方向。驴仍在,但主体变成一个重组家庭

俄玛与罗尔基再结连理后,把与亡夫生下的小孩诺尔吾寄养在父母家中,偶尔回去看望。

结果,两代三人之间有着许多隔阂

但在共同踏上的朝圣路中,很多事情都在悄然发生变化,而成长与改变形成了强烈的内部张力

综合了家庭、宗教与地域元素后,故事变得不同寻常起来。

容中尔甲喜欢这个故事,而且要投资,松太加便顺势邀他出演,因为需要找一个有生活阅历的演员

起初容中尔甲信心不足,还跟导演打趣,“我在歌迷心目中光彩了二十几年,不要被这个电影给毁了”。

但事实证明,他演得自然又熨帖,情绪饱满又感人。任谁都没想到,这可是他的长片处女作

而且,松太加在寻找合适演员与引导细腻演绎上也很有一套。

为《河》(2015)挖掘到的小女孩央金拉姆在上海电影节上,一举成为亚洲新人奖最佳女主角。

央金拉姆被誉为“小周迅”

这次走遍多所学校寻到的小孩赛却加,也能出挑地用神态与眼神,塑造出那个性格有缺陷的同龄人。

有了好故事与好演员,松太加还要力图保证各方面的真实性

虽然女主角懂得当地方言,但他和容中尔甲都不通,于是他们请来一位老师监督指导。

容中尔甲通过拼音、文字等符号来标记、背诵台词,还通过记谱方式来掌握语速与轻重。

松太加则一字一句地确定发音没有破绽,“我们在做一个文化的东西,不能毁在我们的每句台词上”。

有这样的工匠精神,才好成就一部优质电影。

大于藏民风情

《阿拉姜色》说了一个地道的藏民故事。

即便观众之前已经通过影像了解一二,藏族生活仍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层面,譬如对诺言的极度珍视

电影宣传语“一诺千里”,首要一点,就是这漫漫长路的还愿,未必没有千金珍贵

一切人情百态都围绕着一个“诺”字铺展。

俄玛为何如此不惜命也要跪拜朝圣,罗尔基与诺尔吾为何发生转变,都是因为诺言。

容中尔甲解释,“藏族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诺言一定是非常谨慎的。他一定不会轻而易举地给你许诺。如果许了诺言,他一定要想尽办法去实现。”

松太加补充说,“我们的传统里有一句谚语,汉族人的诺言在字面上——所以都是合同——藏族人的诺言在嘴上”。

这种诚信的本性藏到《阿拉姜色》的脉络中,为主角们信守诺言触动的观众,未必知晓他们本就如此。

说到底,这部电影在各方面都是克制的。

观众对展现藏民风情的电影,会有自然与人文风光上的期待,但《阿拉姜色》最大的风光,其实是人本身

松太加觉得,西藏题材的优势在于,无论镜头对准哪里,自然景观都是特别美的。

而展现寺庙、经幡等别人不懂却感觉神圣的东西,情感上未必能达到共鸣

他与容中尔甲作为藏族人,生于斯长于斯,觉得特别可爱的还是人。

因此,他“很想尊重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要把“镜头对准人的特写”,淡化“很多背后的景观和神秘的文化,或符号化的东西”。

在这种创作理念下,表演的风格也是趋于内敛的。

该煽情的地方,演员没有替观众把那种伤痛与感动给哭出来,而是全留给观众去沉浸,去承载,去咀嚼,去体悟

《阿拉姜色》把克制一以贯之,连音乐的用度也守得细谨

连场阴郁之下,俄玛就像一根即将熄灭的蜡烛,松太加与容中尔甲希望大家还能看到她的光亮,于是加了一首祝酒歌

一家三口在篝火旁,语言失去了沟通的能量,家乡的歌曲《阿拉姜色》成了传递温情与爱的载体

等到这首歌再度响起时,观众将会发现,那种变化,会是如此美好。

看得出,面对大众的期待,松太加在有所满足之余,暗暗实现了某种“反叛”

正是这种“反叛”,让《阿拉姜色》能在藏民风情的克制表达中,藏下更多的普世价值

大于藏族电影

可以说,《阿拉姜色》披挂着的是民族、宗教的外衣,可在内里,说的都是所有人的情感与困境。

电影最先突出的是罗尔基与俄玛的夫妻之情

罗尔基像是最温厚体贴的男人,面对妻子种种看似不合常理的行为,他都愿意换位思考,予以支持。

当俄玛拖着病体磕头,放心不下的罗尔基总是三翻四次地追随,至死相守。

而在另一方面,母子情与父子情,又在一种冰冷隔阂中艰难推进。

是小孩本身存在情感障碍,抑或父母处理不好代际关系?答案将会随同他们的过往一并浮出水面。

完人形象的去除,好坏概念的消解,都在指向一种生活、生命的本真

《阿拉姜色》很有内蕴,会在呈现表象的同时拆解表象,也会把形象的碎片拼凑成更具共性的生态

于是,这电影就是“一花一世界”的注解,透过它,观众能在为别人兴叹之余,最终看到自己的种种

无论是过往、现在还是未来,无论是喜悦还是忧愁,无论是疑难还是解答。

又或者,无论是哪一种感情,哪一种向往,哪一种释放,哪一种抉择。

像极了人生,所有人的人生。

松太加说,“每个人在选择时没有对与错……片子的核心,就是超越自我。”

在完成如此宏大的命题时,他也没有刻意,而是将之视为“本能的选择”。

他觉得,“你为了得到1加1等于2,算出来的,都变成得到结尾的工具了,所以活不起来。”

而这个剧本,他只带着一个概念,慢慢写到三分之二时,“结尾怎么收场,就越来越看清了”。

因为有着对人的尊重,对生活的敬畏,作品才更贴近人与生活。

从这样的故事里,才更容易产生共情。

《阿拉姜色》这样一部不事张扬却直达内心的电影很珍贵,有机会的,都去支持下吧。

(图自豆瓣。文章修改版载于“万达电影生活”公众号)

 6 ) 《阿拉姜色》是什么色

昨天晚上,我到电影院二刷了《阿拉姜色》。

我上一次在影院二刷(下线前又刷了第三遍)的影片是《刺客聂隐娘》,是为了一再探其“隐”。二刷《阿拉姜色》,我看到了更多的细节,离“《阿拉姜色》是什么色”的“终极问题”也更近了。

第一次在影院看《阿拉姜色》的时候,影厅里包括我只有两个观众,影厅里空调又比较冷,让我全程有一种冰冷的感觉。昨天晚上的场次,上座率达到了八成以上,整个观影的过程是比较温暖的——观看《阿拉姜色》,我们需要互相取暖,才能看到最饱和的“颜色”。

1、《阿拉姜色》是什么色?

其实,《阿拉姜色》是一首在藏区传唱祝酒歌。

“阿拉姜色”其实是“音译”,意思就是“让我们喝了这杯酒吧”。

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一家三口”围坐在一起的时候,我认为它唱起的寓意是这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父子”的“相识”。

这首歌第二次出现在影片的结尾,“儿子”诺尔吾在洗头时不自觉地哼了起来,而“父亲”罗尔基也很有默契地接上了。这一次的哼起,意味着“父子”的和解乃至相知。

2、夫妻

俄玛和罗尔基虽然是二婚,但从很多细节可以看出来,他们是非常恩爱的夫妻。

当俄玛提出要去磕长头朝圣,罗尔基并没有阻拦,他只是觉得时机不对。而当俄玛执意要马上出发,罗尔基也只是默默支持。这是丈夫对妻子的最大的尊重和包容。

出发前,罗尔基用松木给俄玛做磕头的“手套”,这是细心;俄玛给罗尔基买了一堆衣服,这是贴心。

俄玛上路后,罗尔基一再劝阻(尤其是发现妻子身患绝症后),一度赌气离开。但他最后决定回到俄玛的身边,一路护送她去朝圣。这是爱与责任。

俄玛在透露她要去完成亡夫的遗愿后,罗尔基是嫉妒的,难以释怀的。俄玛临终前的托付,是对罗尔基最大的信任,但也使罗尔基深陷痛苦与煎熬。此间此后,罗尔基做了一些很小气很幼稚的举动——爱是自私的,爱是无法分享的,他只是一个爱得真切爱得直白的男人。

从俄玛去世到给俄玛办完后事,我们几乎没有看到罗尔基的眼泪。俄玛临终前也说,我不要看到你的眼泪。爱,就是不忍看到对方的悲痛。但我们知道,罗尔基的悲痛总有开闸倾泻的时候。从水中爬起来后,罗尔基看着湿透了的他和俄玛的合照,放声大哭。痛彻心扉的怀念,让他终于挣脱自私的爱,拥抱最深沉的爱——继续亡妻的朝圣之路。

在罗尔基的心中也许有一个疑问,俄玛最爱的是谁?俄玛带着亡夫骨灰做的擦擦和与亡夫的合影,但她也带着和罗尔基的最美的合影,她忘不掉逝者,也放不下生者。罗尔基最后选择了释怀——在现世,他就是俄玛的最爱。

俄玛当然也是罗尔基的最爱,他们是真正的彼此拥有的夫妻。

3、父子

罗尔基和俄玛虽然没有自己的孩子,但罗尔基明显具备成为一名好父亲的潜质。

诺尔吾头戴塑料袋吓唬卡车司机的时候,他的舅舅对他又是喝斥,又是猛拽,教育方式极其粗暴,而罗尔基却懂得孩子热爱恶作剧的天性,帮他在塑料袋上弄了一个“嘴巴”,化解了他可能窒息的风险。

诺尔吾很固执地提出要跟着妈妈去朝圣的时候,他的舅舅也是很粗暴地否决他的想法。罗尔基却温和地许下郑重的诺言——他要带诺尔吾去拉萨。

其实,诺尔吾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他的舅舅是要负很大责任的。因为父亲早逝,母亲长年不在身边,诺尔吾难免会成长为一个敏感、偏执的孩子,而他舅舅对待他的方式无疑加重了他的乖僻。

罗尔基和诺尔吾的朝圣之路,是和解之路,也是诺尔吾的成长之路。

罗尔基跳下池塘救诺尔吾(实际上诺尔吾并未落水),是诺尔吾接纳罗尔基的开始。诺尔吾也第一次跟罗尔基吐露心声,他当年其实是很想跟着他们一起生活的,是罗尔基拒绝了他。

小驴出现后,“孤儿”诺尔吾与其同病相怜、心心相惜。在路上,他需要一个朋友,更需要一个父亲。而这对父子的和解需要一个见证者。就这样,他们一起上路了。

得知诺尔吾烧好水后,罗尔基停下磕头,往前走,而诺尔吾默默地捡起一块石头,给罗尔基做上标记。这是默契。

诺尔吾突然回头,像罗尔基揪他的耳朵那样揪小驴的耳朵。那一瞬间,罗尔基作为“父亲”的角色得到了诺尔吾的认同。

良辰吉日来临,小驴很巧合地踢翻了诺尔吾的背包,罗尔基看到了那张他撕开的照片又拼在了一起。

借着泡沫的刺激,诺尔吾一直在揉眼睛,掩盖他的眼泪。这是一个男孩的成长。

银幕黑屏,诺尔吾很心虚地辩解后,罗尔基却略显紧张地安慰他。

这是和解。

4、朝圣者

俄玛朝圣路上的两个女伴,一个在半个月后离开,一个在两个月后离开。

其实,从她们略显文艺范的打扮来看,就可以预感到她们的朝圣之路走不远。带着一颗文艺的心去朝圣,只能是体验,不可能是真正的苦行与信仰。

事实上,我们在影片中从未看到她们两个磕长头的镜头。这明显是导演故意安排的。

为朝圣而朝圣,因浮躁而朝圣,又因浮躁而离开。

从《冈仁波齐》大卖来看,她们也许才是朝圣者中的主流。

5、两种朝圣,两种视角

在我看来,《冈仁波齐》中的朝圣和《阿拉姜色》中的朝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朝圣。

《冈仁波齐》中的朝圣,是为朝圣而朝圣,它与信仰的关系不大,更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表现和行为艺术的呈现。

这是千千万万文艺青年需要的朝圣,这是他们想象中的心灵洗涤。所以,他们为影片贡献了过亿的票房。

《阿拉姜色》中的朝圣,是命运、爱与信仰共同驱使的朝圣。它坚定过,它失落后,它动摇过,但它来到了终点。它是人间的,在场的,能够让观者真切感受到的。

《冈仁波齐》本质上是对朝圣的“围观”,而《阿拉姜色》的朝圣是内观的、自省的,它来自创作者的平视,也来自观众的凝视。

6、天葬?

俄玛去世后,出现了秃鹫(?)翱翔的画面,这是否意味着她被天葬了?

其实,现在藏区的天葬场已经极少,而天葬的“程序”也比较复杂,在影片中没有更多细节表现天葬的情况下,我倾向于认为俄玛并没有被天葬。

秃鹫(?)的出现,也许只是表明俄玛的灵魂去往天界而已。

 短评

“剪掉的头发,不应该乱扔,而应该把它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 嘉绒到拉萨,一千多公里的朝圣,太可怕了,这一路的信仰接替,隔阂化解,目的地已然不重要…“这也是一种缘分”

9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4.5 很难想象这是容中尔甲的首度表演,个人认为这是21世纪华语片中最好的男性表演之一,极度复杂又极度纯粹,日后一定会因为这个角色反复观看这部电影。电影日后再理性评价,后半段看得情绪崩溃了,没怎么看进去。在不动声色中撕心裂肺,感觉自己连日的无力感,都在这对父子的互动里,一点点倾诉着。

14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从河到路,松太加描绘的家庭关系都在一条纽带牵系下打碎又弥合,一直变化并一直向前。相比于河完全自然生发的内在力量,这一部像路一样多了些人力驱使的作用痕迹,稍弱了些。7/10

17分钟前
  • 神仙鱼
  • 还行

比冈仁波齐好看一百倍!同为讲朝圣之路,并没有过多讲神啊佛啊念经啊,而是更多着墨于人与人之间真实情感。小孩不可爱,丈夫不帅,妻子也只是普普通通美。很多粗砺不完美的人物关系,但又自然夹杂着一些特别打动人的小细节。真的可以说是今年新片惊喜了。五星好评

20分钟前
  • ishine
  • 力荐

最难得是刻意淡化了表现磕长头的神圣感,选择用更多篇幅展现信仰和死亡构成的特殊家庭的关联。当藏区电影几乎都在用风景、用民族风情表现纯净淳朴的时候,这部电影少有的用温和日常来表现。另外,听到敬酒歌歌词的片名时,非常感动,导演有心了。

25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难得的是没有以流俗的藏族风情堆砌奇观或刻意营造朝圣的神圣感,全片的关键词便是「日常」,以温情而不失真实的笔触描摹流淌在那块土地上的涓涓细流,有家庭成员间温暖的支持,亦能直面矛盾涌现时的逃避与隔阂,情感的内敛与迸发皆较自然。公路片范式下的各人成长,以一个家庭内部的变故表现藏民达观的生死观,叙事主体的巧然切换,暗指生命的传承延续,死亡能分离我们的,爱却永远不会。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作为汉族观众,看西藏题材难免会带上猎奇的心理,特别是那些藏区风光片和藏区带着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把信仰拍的很魔幻,反正我是难以理解,更难以共鸣,喜欢不起来。到了这部电影里,虽然前半部分也是朝圣,但导演却是用纪实式的手法,从人物的心理逻辑出发,让人看到真实的藏区人民,从朝圣到生死,从信仰到如父如子的亲情关系,这种克制却又丝丝缕缕关联的亲情关系非常动人,让人看到有血有肉的人和那种朴实且普世的人类情感。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藏语电影出走安多,由康巴出发。原有隔阂的一家三口,从四姑娘山下的嘉绒出发,磕长头去往拉萨。与被冈仁波齐化的信仰等大词相比,《阿拉姜色》关注的依然是夫妻、父子之类的人类世俗情感。这次的小孩,面目不亲爱,带着愤怒眼神,直到长发蔽目。漫长的路程,变成了人生的陪伴。后半段情感深厚催人落泪

33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冈仁波齐》一亿,《阿拉姜色》五亿。

36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和《小偷家族》一样是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有隔阂和分歧,也有和解和包容。进藏的确不能净化心灵,朝圣的确不能不药而愈,信佛也的确不能万事如意。但是,一条川藏线使他们的内心得以连通,也使他们的血液得以融合。西藏之行让前夫如愿以偿“去了”西藏,让俄玛完成了遗愿,让罗尔基开阔了心胸,让诺尔吾学会了如何与他人(驴)相处,让村民弥补了曾经的幼稚,还让罗尔基和诺尔吾化解代沟,重新上路。一个人从吃醋“情敌”、不理解妻子、和养子没有共同语言,转为可以坚持走完妻子没有走完的路,可以放下嫉妒和狭隘,可以和“情敌”握手言和,也可以对“别人的”儿子视如己出……他最终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不是因为佛祖,而是因为妻子,因为养子,因为帮助过他的村民,更是因为他自己。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摄影师出身的松太加,当了导演之后,从不炫技,他的片子一直以来都很朴素、沉着,很少有匪夷所思的民俗奇观。《太阳总在左边》《河》《阿拉姜色》三个片子加起来,可以算是“家庭三部曲”了,三个片子,感情浓烈在逐次递增。这部《阿拉姜色》,亲情范围已超越了血缘关系,松太加显然是个善良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的故事里,有怀疑却没有憎恶,有嫉妒却没有伤害,有死亡却没有绝望,有失去却没有一无所有,他只是顺着日常生活的脉络上,提炼出一些令人难忘的情感、气氛和细节,它们的纯净度就像中途帮助父子两人处理母亲后事的那一家人,以及那家人院子里一盆盆美丽生长的天竺葵,简单,纯粹,极富生命力。

40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真正能和阿拉姜色对标的其实不是冈仁波齐,而是图雅的婚事呀。相比之下朴素的羁绊是有的,但表演还是欠打磨,该流露的地方大都叉劈,不该流露的地方又打不住,全片从情感传达上给人一种无法忽视的滞涩感。不过必须得说,松太加有一条描绘西藏的独特路径,他不需要蓝天,也不需要群山,他不把信仰和世俗对立,也搞天人交错的奇观。他只需要一个家庭。一种在地化的永恒。

4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生命痛苦,是因为我们大多数时候都理解不了它的复杂性。

48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本质是个藏地公路片,没有一贯的神秘色彩十足,而是用纪实的手法去反映朝圣。母亲俄玛未完成的三步九叩首,由罗尔基父子去继续她的梦想。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拉萨朝圣过程中,熊孩子与继父,却逐渐产生羁绊。母亲重病去世,只剩他们相依为命。不是亲生,但浓郁的父子情,却依然打动人。容中尔甲演技还挺好,细腻而不浮夸。虽然有些平淡,这种题材无法大红大紫,却有着独特的价值。7分

53分钟前
  • 诸葛若见
  • 还行

说什么是缘分,带人家去西藏, 结果是让小毛驴背了一路的行李

54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3.5 最精彩的表达是朝圣主体转换的不露痕迹又合情合理。朝拜本身的去魅化处理也是此类题材罕见的珍贵品质。

59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朝圣只是缘由,真正的目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俄玛对生命的恐惧、罗尔基盲目的嫉妒、诺尔吾的无法融入,这个没有血缘的家庭在朝圣之旅中重新建立他们的情感纽带,公路之旅更是心灵和精神之旅。不过讨论重心有点失衡,俄玛的死放在开头或放在结尾都可,它放在了中段。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木卫二傻逼。无法移情片中任何一个角色,这让人非常恐慌。作为一个男人,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作为一部电影。要么只讲故事,要么只讲感觉,要么用故事讲感觉,三样都没有是干啥呢?要生活感就别给音乐,要戏剧化就把情感给到位,不然在干嘛呢?故作高深的拍了个极其弱智的故事。

1小时前
  • 叶宁
  • 很差

女人身负病体在远行前对着故土三拜叩别,母亲慌张别过脸去拭泪任盆中的水倾地;男人将妻子的残照和一绺束发悬于寺墙,掩过头去伏身垂泣;孩子望向围着亡故老驴打转的小驴仔,流下不明所以的忧苦的泪来;眼泪是最软弱的东西,也是最敲打人心的东西;离开西藏五个月后,一再回想起拉萨。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冈仁波齐的另一面,小偷家族的中国版,也还有人说这是藏地北野武和菊次郎。虽然看哭了并不一定是一部电影的最高评价,但这的确是这个秋季大银幕中最暖心怀的青稞精酿。

1小时前
  • 水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