铅黄电影的至尊经典,被公认为阿基多甚至整个铅黄类型里最好的一部。阿基多在1970年拍出《水晶鸟》开创铅黄风潮后拍了部古装片《罗马一日》票房惨败,本片是他重回铅黄之作,算是对整个70s前半期铅黄电影的总结,囊括了所有铅黄电影元素并在每一项都做到了最好,像是告诉所有拍铅黄片的导演们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导演选择英国男演员David Hemmings作为男主,看中的就是他在铅黄雏型《放大》里的表演。女演员Daria Nicolodi第一次出现在他电影里,后来她成为了导演的伴侣与缪斯,并共同编写了《阴风阵阵》的剧本。同时这也是阿基多与Goblin乐队的第一次合作,他们合作的几部作品也被公认为最伟大的恐怖电影原声。这还是导演第一次在铅黄里混入超自然元素,标志着阿基多的铅黄片即将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2010-03-26 片长超过两个小时,这对于恐怖片来说是少有的,因为一般都要求情节紧凑少累赘,扯多了破绽也多,但是这部深夜止步却是这样,所以乍看之下它少了点趣味,编得东西也有点多,但对于大师的另外一部《阴风阵阵》来说我却更喜欢今晚看的这部,主要愿意之一也是因为我喜欢看活生生的凶手而非神怪
画面与音响是大师的两个杀手缄,虽说在画面上无《阴风阵阵》那样华丽,但是配乐却有过之而无不及,一部恐怖片能编出这么多段配乐真是不一般,可见用心
再说回故事,在熬了将近两个小时后得知凶手是谁了,但是显然我比男主角醒觉得更快,因为这个首先暴露出来的凶手有非常明显的不在场证明,由此可见真凶还未显形(大半夜回忆案情真是怕怕),案情推理又回到了开端时那面重要的镜子,是的,我把它忘了太不应该,因为从开始时我就注意到了,这个情节很熟悉,不错,金田一里的某个案子有模仿用到(我忘了是哪个案子= =),只是当时看的是动画片觉得可信度实在不高,但今晚一看原形,果然是灵光一现的感觉,那不是画像是真人!比动画片里看着恐怖多了!一回头看到了真正的凶手,我敲了下自己的脑门,傻啊整部戏我把全部人怀疑遍了(当然除了那个假凶手)就是没怀疑到这个人
再说说结尾,其实也是首尾呼应,原来又是个精神病人(哎昨晚才看完惊魂记囧),果然都是发起病来就手起刀落的
钢琴家中了邪似的一遍又一遍走进鬼屋,他的目光、斧凿、惊奇发现,甚至让凶手为之恐惧而放火跑路。这是恐怖片导演才会有的冷幽默。
夜深血红有太多可以让人讨厌的理由,它有个嘴上厌男身体却屈服于欲望的女主角,有对同性恋弑父恋母的呆板释义,还有每隔十几分钟就出现的“原型”道具,似乎痴迷于以精神分析解释一切。然而倘若真有人如此控诉,解释者又何尝不是落入了阿基多所架设的空泛寓言的圈套?当洛克母亲现身,观者倒吸一口气,画面却迭转至一个闪回的“童年阴影”,如同在戏仿中调笑着惊魂记的精心算计:真相从来如此无聊。
恐怖感自然是惊悚片的卖点,但观众都希望在故事结尾获知恐怖的源头,这通常表现为杀人的原因、闹鬼的原因、风吹草动的原因、一切突然开始不对劲了的原因。和魔术一样,惊悚片的一次性消费与剧透见光死建立在恐怖的不可理喻之上。所有故事都有结尾,但恐怖故事的结尾永远包含着高潮与低谷的双重态,恐怖在凶手诞生之时死去。
如何留住恐怖?作为一种冲动情绪,当恐怖已经无法让不断经验着它的人们——如恐怖片爱好者——冲动时,恐怖的制造过程成为一种调动感官的新方式。夜深血红调整了惯常惊悚片对恐怖的渲染,每当单一场景的主人公独居一室或面临威胁时,画外响起的却是活泼躁动的摇滚乐。它不断点醒观众,恐惧的是画中人,而你和凶手一样,紧张又兴奋。在这样的处理中,观众不再藏身于剧中人物的视点背后,而成为既非凶手又非受害者的摄影机,化为导演。
为了查明真相,钢琴家不断冲进鬼屋。每次观看都既有新发现又有新遗憾,这既是对观察房子的钢琴家而言,也是对观看电影的人而言。经由主角,阿基多向我们发问:你真的看清了吗?当惊悚片越来越将瞬时惊吓作为叙事的瞄点,通往恐怖的过程却被遗弃了。而今蔡明亮等人以对单一画面拍摄时间的延长捡拾一般电影瞬时画面中观众遗漏掉的东西,五十年前的阿基多却是以拓展叙事密度拉长整个事件——惊吓总会在尽头等待我们,但路上还有很多事可以做。在浴池中缺氧而死(同时烫伤)的女人用尽最后气力在结雾的镜子上写下名字,啪嗒一声,窗户被风吹开,水汽消失的同时也带走了字母。随后警察来了,这是个聪明过头的警察,他并未如记者预测的那样去追捕钢琴家,相反,在漠然地看着被以往刑侦剧百般呵护的第一现场遭破坏(老人打开水龙头,清洗洗手池边的血迹)后,他登时发现热水这一真正机关。这大概隶属电影的众多讥讽之一:暴力与血迹永远不会构成某种威胁,没有前后过程的思考,它就只是一堆颜料。而保护现场在惊悚片中是真正可笑的行为,因它竟试图保存暴行的残存痕迹,恐怖的尸体。很快,这个比主角更早知知晓真凶的警察被导演无情地杀害了,一切又回到风吹雾散的原点。女人写下名字的举动意义何在?它正为以上一切失败活动而存在。就结果而言,写字、水汽、风、血迹、热水、警察都是废料,但就过程而言,他们又都是精华。与此如此丰盈之物对比,主角一再强调的“钢琴家身份”的确没什么被记住的必要。
回到上一段的开头,钢琴家多次进出鬼屋和一年前塞琳朱莉不断咽下小药片以回到鬼屋寻找女孩遇害真相的设定简直相似到诡异。选择叙述一个土拨鼠式回环往复的故事,其中必然蕴藏对新鲜之物的渴求。侦探故事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在调动脑内神经之下高速运动的类型文本,实际上它始终围绕一个既成事实打转。而在一圈圈的走动中,福尔摩斯们不断发现着新东西。线索春风吹又生,惹得钢琴家一会儿抠墙皮一会儿砸隔断——空间本身就足够玩弄我们,恐怖片的主人公也不必跟着行踪不定的鬼魂四处乱走,也许,他们只需要踏遍房间的每个角落,恐怖自然会现身于真相出现之时。
夜深血红有着一体两面的严肃与幽默。它不避讳谈及男人间的性吸引——甚至今天看来,洛克的“我是同性恋”一句话直接终结了后排女生此前看到双男出场而由同人情结引发的频频嗤笑——并由此将与之不无关联的结尾对峙拉回到公开而非模棱两可的阐释中来;钢琴家认认真真强调自我身份与力量对比却在记者的耍赖与不信任中变得无力,后者玩笑之外的纯情简直将钢琴家反向变成一个等待被爱的顽固男孩。然而性别论争最终似乎又如记者不以为意去认输的那样并不重要,它终又回归至以爱为名的游戏。
修复版足本2+小时,视听享受啊,这音乐配得真是匪夷所思(甚至制造了很多笑点),但同时完完全全是70年代才能弄出来的。虽然说这种电影谁还管剧情啊,但镜子上写字那个梗真是看到呆掉,金庸么……
虽然这一部的风格没有《阴风阵阵》那么极致,但色彩和音乐同样很撩人,几个刀等道具的慢镜头也很精彩。
终于发现了,Dario Argento的片子细节部分不是用来推敲的,是用来增加悬疑色彩的,全片始终都笼罩在欲罢不能的悬疑气氛中。看完后再倒回去看最开始经过遗失的画那个镜头,只能说声我靠。再8g一下,女主角是导演的爱人(他们没结婚但是生了孩子,哈)
此片当然应看完整版(断头割喉残虐等细节尽在不言中,当然血浆很亮红很假)。有幽闭症的钢琴家在意大利追寻凶手的故事,其实结局不残酷,长得有些像人妖的女主没死,男主也发现自己一开始看见的是镜子并且看到凶手的脸:可惜凶手部分很kuso,同性恋卡罗和他的母亲(当然卡罗是为了保护母亲)——如此路人甲式的凶手设置实在是让人跌破眼镜(我一直以为是女主的)。惊悚悬疑片技法方面,此片可说是经典。
4.3/5.0 导演阿基多生涯中最富雄心的作品。(略有剧透,建议看完电影再看本篇短评)本作与《阴风阵阵》(Suspiria)是阿基多公认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作品。背景音乐同样是Goblin乐队的制作,但与两年后的Suspiria相比,还是略显逊色(本片是第一次合作)。在色彩上也没有Suspiria那么妖艳的打光,最重要场景的展开还是在几个破旧建筑物中,后面还没有那么华丽。但本作优秀之处就在于剧情。关于真凶是谁的问题上,导演给我们放了许多烟雾弹,还虚晃一枪,可以说是比较难推理出正确答案的(特别是没有将本片与《惊魂记》联想过的人)。杀手猎杀的镜头和电梯绞刑架的终结非常酷,以及木偶傀儡和开水浴池的情节也令人沉醉(在恐惧感中)。片中,Argento制造的场景致敬了多个艺术家(包括安东尼奥尼)
可惜了现在能找到的版本都是后来意大利配音的版本,其实2/3的角色都是说英语的。是我喜欢的那种侦探题材电影。
那些勾廊绕梁的回转。对题材片来说,剧情都很难经得起时代冲刷,只有感官和心理构造(视觉、氛围)才能惊人百世,阿导的运镜和用光没话说,对新事物的使用如华丽摇滚幽灵视角神马的也玩得杠杠的,恐怖之余绝对诗情画意,但悬疑的布置和节奏似乎还是弱于希胖子,或者说是欧洲和美国的差别
我完全不能理解你的配乐,是为了消释掉惊悚的气氛么?
镜头、剪辑、配乐全都花里胡哨,叙事又漫不经心,但是就是能让你看的下去。
凶手是超人,无所不知!无处不在!哥布林的配乐真是达里奥·阿基多的强助攻~~~
其实不很恐怖,更像一个推理片,音乐和画面非常形式感,很好看。得看第二遍,才能看到很多细节设计
阿基多教你怎么把一个普普通通的类型电影拍出不一样的感觉,这个故事非常类型简单了,处理好了就很好看了,大多数靠了这个电子配乐,对于暴力镜头以及特写的拍摄方式,对于主观镜头的运用。
死得都够惨 房子都够嗲 打公用电话的地方都够怪 主题是女人不该放弃事业哈哈哈! 大师就是能把任何素材拍牛逼
我认为在各方面都是一部完美的恐怖片(除了前30分钟太长了,美国版缩减到98分钟有道理)。水蒸气里的名字、镜中被当成画的人脸,都是天才的编剧手法。凶手杀人前的氛围营造、镜头调度也是满分,美术设计也是美轮美奂。配乐特别像《月光光心慌慌》,估计卡朋特受到很深影响。
看过的Argento电影中最惊艳、骇人的一部。花样多而精巧的技术面与吊诡剧情兼备。David Hemmings凭这部和放大里的角色能永远驻留在观众梦魇里。PS:刀刃划过皮肉,牙撞家具,热水烫伤,Argento真的好明白人究竟哪儿痛...
阿金图对氛围营造的理解上可能有偏差,往往该安静的时候他咣咣给你塞配乐,气氛刚一起来,刚有点内味儿,噔噔滴滴嗡哇嗡哇前卫霹雳迷幻电子乐就把恐怖和悬疑等关键词全部抹掉,也是没谁了,而且这部的音乐品味明显不如《阴风阵阵》。除了旋律抓耳但并不融洽的听觉表达以外,阿金图在视觉上的表达也很变态,各种近距离特写,几乎是逮啥拍啥,从洋娃娃到玻璃球,再到刺喉烫脸断颈各种局部放大,可能放几十年前确实有效,说是童年阴影也没毛病,不过现在看来这种局部放大所带来的心理冲击还是弱了些,等于是用凶手视角代替了观众视角,是暴力呈现而非恐惧本身,所以整体上更像是披着血腥外衣的侦探片。不过镜中藏凶,死亡童谣,古宅壁画等元素设计的还是比较有趣的,可惜只不过在大量的电子乐和男主神经兮兮的表演面前,这些元素都和那座古宅一样被荒废了。
horror core?
达里奥·阿基多代表作。与其说是铅黄恐怖片,不如说是带有希区柯克风格的悬疑片。配乐有点喧宾夺主,反而削弱了惊悚感,这点在《阴风阵阵》里得到完美解决。多变的机位与运动长镜头增强了形式感。结尾三分钟和几种死法都要加分。| 钢琴就像女人的身体,我在咯吱她;我在敲打我父亲的牙齿。(8.3/10)
达里奥·阿金图最经典的一部悬疑惊悚片,无论是阿金图标志性的谋杀表现手法还是悬念的设置都很成熟,形式感极强。其实在第19分钟凶手已然露了脸,虽然只是一闪而过,但还是挺清楚的。男主角戴维·海明斯就是《放大》的主演,在本片中他的表演其实和《放大》中的状态很相似。
亮点多到不可尽数,舍不得看完(结果就是拖到半夜后自己发寒~)。镜头动得特别有活力(想起安东尼奥尼),转场利落。后来发现导演是一枚Virgo。处女座导演在镜头设计上都好不省力。角色里喜欢那女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