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编剧和演员把李保国教授刻画的深入人心,看过许久李保国教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依然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身为同专业的农科学子,在就业与农业振兴之间,如何抉择。这个电影的问世,为我们千千万万的农科学子,明确方向,更树立了目标。希望能出更多这样良心的电影,不以盈利为目的,更大的激励国人,莫要娱乐至死,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
每一个时代都有我们要讴歌的伟大人物,真正的“人民公仆”,他们的事迹值得用影像手段传扬下去,发扬光大。所谓的和谐社会正能量不是假大空,不是那些看不得国产片的愤青喷子,那些不负责任的给这部优秀影片打一颗星的网络暴民有资格评说的。
由于业务相关,这部影片我观看了三遍,每一次观影都会被逗笑,也都会在高潮段落流下感动的泪水,我的感受是真实而真诚的!
【视角精准】 从《孔繁森》、《焦裕禄》到《杨善洲》,《李保国》的剧作绝对是一部英模题材影片里程碑式的提升。主人公更加有血有肉、接地气、有温度,创作者立足的视角没有刻意树立人物的光辉形象,而是从一个更加平视的角度,多维度地展现了一个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说到原型人物,李保国教授绝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几十年如一日的去做一件事情,他没有觉得自己多么伟大,那些艰难困苦,与他而言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责任,是他毕生的事业。创作者选择的视角极为精准,在塑造的一个凡人,如何不凡,而不是塑造一个神如何创作奇迹,这份真实落地难能可贵。从剧作角度讲,这已然是一个成功的良好开端。
【人物饱满】把生活中的一位时代英雄,进行艺术化处理搬上大荧幕其实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儿。李保国老师的生活实际是非常枯燥的,三十五年深耕太行山,就是搞科研搞教学,种树帮助农民致富。看原型人物的肖像照,似乎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是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机智、幽默、浪漫、有生活情趣的人,也有急脾气,但是对待帮扶对象又非常有耐心。他既能跟自己的学生处的如父如友,也能跟农民打成一片,对妻儿也有深情厚爱。将一个习总书记抱有极大关注的优秀共产党员,写得离观众很近很近。他跟农民“斗智斗勇”,是为了帮他们,为了建立信任,把技术推行下去,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要求寄予厚望,师恩难忘,对妻子和儿子缺失关怀也有自己的反思。其中一个处理人物的细节印象非常深刻,李保国生气发脾气,妻子拿出他自己写的日子念给他听,他立马“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也有人物可爱的一面。观照人物的方方面面,使得人物能够落地。
【情节扎实】李保国为了推广种果树的新技术,要给农民的苹果套袋子,结果被农民曲解成“断子绝孙袋”,落实不下去,起初想了各种有趣的招数的调动农民积极性,请吃饭,敲黑板划重点,最后自己掏钱“对赌”。从有趣生活智慧螺旋上升到高尚品格,让人非常容易接受,而不是一上来就讲结果。为了卖苹果,也是绞尽脑汁,亲自带队登上展销会,但是因为有人贪小利鱼目混珠,李保国不惜用轧道机碾碎不合格产品,小事上做大文章,让人一下子感受到这个人物身上的魄力。最后运送树苗调动直升机的情节,有些观众可能会质疑可信度,但我们不要忘了艺术创作的原则就是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电影的本质的就是造梦,应该有热血燃情的一幕,剧作者拿捏的尺度刚刚好展现了生活的诗意和现实的美好期许。
【台词动人】观看影片 时,有几处落泪的地方,都是李保国用非常真诚平实的口吻说出话,据了解这几句话也是 原型 人物平日里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创作者能够精准地抓住,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非常和适宜地让演员说出这些话,非常动人。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保国的得意门生一心想去美国留学,渴望学习更先进的技术,这看似无可反驳。而李保国老师却慷慨激昂地说道“在我心里,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不要总想着你能飞得多高,而要多想想你的根扎得有多深!”只有对人物进行深入地剖析,才能提炼出高度凝练的动人台词。这句话就是李保国人生志向的真实写照啊!一句话将人物脚踏实地,扎根太行山三十五年如一日做实事的一生展现地淋漓尽致,所以看到这里不禁落泪,他的伟大就是如此平凡,平凡得让人心碎。每一个人物的每一句台词都是百般斟酌而成,可见是心血之作,因为创作者的真诚,也让每一个人物的台词尽显赤子之心。
【主题深远】之所以评价本片是一部英模题材的里程碑之作,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主题立意的深远。同样是为时代英雄和他们身上的高尚情操唱赞歌,但是本片不落窠臼地将主题升华到“传承”这个主题,而不是单纯地讴歌一个个人具有怎样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相比传统的伟光正写法,本片的主题更贴近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内心。优秀的作品一定是要表达一个正向的主题,这一点《李保国》做到了!并且是毫无说教意味地表达了一个美好的主题。影片中侧面描写了跟李保国同样伟大的于宗周老先生和他的学生陆超,三代人共同的努力,才能走完帮助太行百姓彻底脱贫的道路。同时,李保国老师被誉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愚公移山的精神是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而愚公精神的真谛就是传承,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都不是靠一个人完成了,只有代代传承,薪火相传才能取得巨大的胜利。本片巧妙地将精神内核和英模事迹紧紧相扣,不失为一种新时代主旋律电影的完美表达。
综上,作为一名职业编剧,已经从业六年,仅凭一点经验之谈,这部影片的剧作是英模题材电影剧本写作的成功范本,优质教材,值得从业者学习借鉴。从普通观众的角度讲,这是一部观赏性极高的主旋律电影,不老套,不乏味,不沉闷,笑着看喜剧,流泪看人生,具有真诚的正能量的好电影。
因为今天喜闻《李保国》在本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获得大学生特别荣誉单元·组委会特别推荐奖,深感好作品终会获得大众的认可与喜爱,喜悦之情无以言表,而写下一些拙见。
看完《李保国》,作为一个泪点随着年级增加而不断变高的博士,我被深深地触动了。
全片不同于其他的主旋律,给我们呈现出的,是一个宽厚、朴实、善良、坦然、心系百姓、有血有肉的、平凡而伟大的人。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我想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里说的那句有名的话,“哲学家们都在解释这个世界,而关键在于改变世界”。但现在理论和实践出现严重脱节,使得它在人们眼中变得越来越不接地气,仿佛生活是生活,理论是理论。误解、肢解、曲解……如何消解这种偏见,让这个理论真的能够给人们的生活、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
最关键的是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它。理论不应该是晦涩难懂、不接地气的。它应该是富有力量的,是能够给世界带来实在改变的。在实践中运用并且有用了,大家自然就相信了、接受了。那么如何让实践中运用并且真的有用呢?片中的一段话是它最好的诠释:“最骄傲的就是把我变成农民,把农民变成了我。”这个实践就扎根群众的实践,把自己变成农民的一员,让农民拥有科学的思维、技术、方法。就是发挥共情的能力,站在人民的立场,心系群众。
电影中我最喜欢的画面是最后许多学生一起出现的画面。那是一种殷切的希望和期许。作为享受如此优渥教育条件的北大学子,是一种责任。就像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所说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要跑好我这一棒。
只能说导演没正经念过大学吧,可能不知道当代中国的高校到底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农业院校目前的状态。林永健为了拍这部电影把自己晒的黢黑黢黑的,穿着打扮也符合农业大学教授的风格,不能说他不下功夫。只是导演或者编剧或者主办方依旧走了高大全的老路。林永健在采访时说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其实这种假大空的电影哪个年代的人都不愿意看的。
(一)故事内容不符合当前农业大学的逻辑现状
首先,那个牛逼博士陆超的毕业答辩居然是在学校的大礼堂啊,而且他的毕业答辩居然有学校的校长等主要领导参加,然后林永健饰演的李保国在答辩结束后就跟校长说:“建议留校”……看到这个桥段,我就出戏了,在中国的大学,在大礼堂搞讲演的,一般是几种情况:1. 院士来做汇报,2. 全校(至少是全院)的文艺演出,3.商演(比如娱乐明星来了)。这种博士毕业答辩就在大礼堂搞的,那这个博士该有多牛啊,而且校长居然都来参加了。
其次,念过博士的人都知道,能留校任教是多少人的追求,很多出国读博读博后的都是为了度层海归的金然后回国找工作,土鳖博士找高校的工作比较难。电影当中的陆超放弃留校的大好机会,居然要去美国的什么什么公司待几年,他是不是疯了。还是说导演依据认为美国就比国内档次高。
再次,电影当中有一段,陆超等几个人为了应聘美国什么什么公司,在那里做什么组培,然后题目是检测那个玻璃展柜里的苹果的甜度,然后时间快到了,陆超灵机一动,抄起椅子把玻璃展柜砸碎……我猜导演是想以此证明陆超思维方式超越其他人吧,可是恰恰暴露了导演根本不懂农业院校的现状,组培不是什么高端的技术本科生就应该掌握的,美国公司来招聘博士一般是看看这个博士发了几篇文章就可以判断他的科研水平了,这种应聘的桥段估计是偶像剧导演安排的,对了,导演还给陆超安排了一个女朋友,这基本就是纯偶像剧路子了,因为现实中很多博士的女朋友不是这种蹦蹦跳跳的风格,基本也都是搞研究的女博士了。
(二)主旋律宣传只有走出高大全假大空的套路才有市场
这部电影中,林永健的演技得到了体现,他在教室里讲课,他在地里种苗子,这都是农业大学教授的形象,说明他是去实际体验了生活的,他的一句台词同样震撼人心:“在我心目中,最高的山就是太行山。”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整部电影安排在这样的路子下,还指望演员能演出什么优秀的作品吗?宣传主旋律的电影,只有抛弃高大全假大空的老套路,才能起到真正的宣传效果,对优秀教师李保国的宣传,也应该以尊重事实为前提,去挖掘人物的光辉而不是吹捧,去展现人物在困难面前的优秀品质而不是粉饰。
第一,农业大学普遍的问题就是条件艰苦,学生们要与土地打交道,这是当下很多学生不愿意的,甚至是很多农业大学的老师不愿意的,像李保国这种深入贫困山村进行技术帮扶的老师真是太难得了,而这部电影丝毫没有反应出这种现状,更没能让观众体会到在农业艰苦的大背景下李保国的坚守,进而去展现他的意志品质。
第二,李保国是研究苹果的,他培养的博士陆超也是研究苹果的,电影当中很少叙述李保国在苹果科研和培养学生方面的故事,这可能是导演们不懂植物学不懂植物生理学更不懂科研,因此导演们意淫的以为农大的教授和博士们就是穿着白大褂在窗明几净的现代化实验室做做组培砸砸玻璃展柜。大错特错了,农大的教授和博士们只有深入试验田,受那风吹日晒,年复一年才能培养出新的植物品种,苹果培育和苹果的科研其辛苦程度不比农民低,整部电影避重就轻,也许是导演自己不愿意到农田里去拍摄吧,毕竟在地里晒着挺辛苦的。
最终,我弃剧,不看了,与现实完全不符,而这部电影的宣传效果正如它的票房一样十分惨淡。我只能感叹,太行之子李保国的事迹什么时候才能让年轻学生们认真学习认真领悟。
在中国有很多种爱国主义。有嘴里大喊口号,怀里揣着美国护照的虚假的爱国主义;有口中说着为了人民,心里算的都是自己的利己的爱国主义,同时,也有李保国教授这样,朴素而踏实的爱国主义。 近来,网络上一篇批“两面人”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我不禁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不是表面上的言辞和口号,不是口中唱着“我爱你中国”,而是内心深处,对于家乡热土,以及在这片土地上世代延续的,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们的真挚的热情,更重要的是,由这热情衍生出的实践活动。 李保国教授的爱国主义情感无疑是真挚感人的。这感染力并不来自于华丽的词汇、丰富的表达,恰恰相反,他的语言平实得像是一位太行山上的老农民。“活着干,死了算”,这是他对于自己一生的态度。短短六个字,每个字都迸发着岩浆一样滚烫的热情。而中国恰恰需要这样的热情,和这样踏实的实践。中国从来不缺的是歌功颂德,堆砌辞藻的文人墨客,历朝历代多少有名无名的所谓雅士骚人留下了千万诗篇,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片华夏大地真正需要的,反而是将犁深深扎进地里,翻出时代的新土的老农民。言语砌成的城堡只是空中楼阁,累石成山、聚沙成塔才能打好地基,筑成大厦。 有人说李保国教授是“新愚公”,愚公的初衷很简单,只是希望有数亩良田,繁衍子孙。李保国教授的初衷也很简单,只是希望太行山的农民们都能过上好日子。我相信,真正的爱国主义者的初衷也会和他们一样简单,只是单纯的爱着这片土地,愿意看到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发自内心的笑容,不多不少,仅此而已。
其实还行,但觉得还是有些枯燥 讲的是什么还是可以的 很明确 想要宣传的是什么也很明确 很正能量 但缺少吸引观众的点 还有拍的技术稍差一点 觉得有点不成熟 还有导演选的演员有点跳戏 有点别扭 就这一点就有点不想看下去了 制片人也不行 觉得有点技术不行 配乐还行 还有好多槽点 但总体还能看 推荐大家去看看吧!
开头的雪景太假,部分场景和剧情略尴尬,套路化的模范人物电影,其实可以拍得更好。三星是给本片,李教授的事迹和精神是满分。
上周五单位组织观看,本来很气被强制去看,没想到竟然拍的还可以😛
产业升级,你咋不升天呢?
主旋律传记电影能这么好看真的是剧本地基打得好,有笑点有泪点有传承,另外很喜欢海报
像李保国教授这样数十年扎根山区,扶真贫,真扶贫的事迹值得宣扬。
真实到不真实,但我相信这是真真切切发生的事,我相信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一代代伟大的先锋模范人物、一代代普通的中国人付出了一生的青春、一生的心血,扎根土地,为我国的各项事业持续稳步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都是没有名字的人,他们的名字叫“伟大”。我辈没有那么伟大,那么有能力,但爱党爱国爱人民总是应该并且可以做到的。
中国的主旋律人物传记片总是不受待见,人物过于脸谱话台词生硬假大空等等,李保国这部电影看之前我没报期望,但实际效果真是出乎意料,林永健颜丹晨尤勇还有几个老戏骨,演技真的很好,接地气,感动搞笑并存。看完电影我特地去搜了人物原型的事迹。可惜这种电影不适合影院上映,希望电视台能播出。
8分。大影节打卡。作为主旋律人物传记电影,远远超预期了。李保国的真实故事做底子,致敬加一星。我相信,真实带领农民脱贫的故事遇到远不止电影的困难,学术和政治界需要这样实干的人。影片的感情推动真的不错,虽然是慢镜头加背景音乐的常规套路但还是被催泪了五六次,尤其是老师李保国和学生三人同框。带病工作尊重了事实,原片没有宣扬的意思。学生未来的选择不应过多干预,非让他留下来也不一定对,但这样人物有缺陷立体一些。对于主旋律的表现还是比较刻意的,直升机运苗,一代代完成共同目标,与主题无关的剧情被削弱了,显得稍有点架空。有人对主旋律还是有着天生的反感,人物刻画一点儿都不比波米差好吗!
假大空
真不知道以前的主旋律怎么拍得这么差的,拍成这样不行吗??
客观的讲这部电影很纪实,演员很走心。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很鲜活。一个普通的农业教授义无反顾地将自己奉献给太行山。他教授技术却不被村民理睬,他自掏腰包买来全国最好的苹果袋却被村民用来糊自家窗户,他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为担保,推行岗底治理。此时我不是想到李教授的无私,而是感到悲凉。我从未怀疑过农民的淳朴,但深感知识贫穷的可怕。我感到这种贫富差距尤其是教育不公平所潜在的威胁。而帮助农民摆脱贫穷正是需要像李教授这样既有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又有愚公移山的精神的人。我一直希望出国留学 ,将最先进的技术带给祖国,却忽略了其实祖国需要的更多的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作者。“活着干,死了算。”让我想到了很多人,乡村教师支月英,耶鲁村官秦玥飞,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正是他们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这个物质欲望的时代,是需要看一下净化心灵~不要想着爬多高,而要想着根扎多深…一个生命感动生命的故事~为先辈敬礼…
你倒是把评分放出来啊!我想知道现在主旋律电影在观众心中的真实反应好不好!
自然流露,不是强行教育的主旋律已是进步。
学校组织的积极分子观影活动。和很多同学一样,最初我也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情去看的,但是入戏之后,发现还是一部不错的电影。除了李保国教授的感人事迹,有两点还让我感触挺深的。第一个是电影中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就在思考我们这代人的担当究竟是什么,或许还是应该做好自己,在自己的小领域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更好的人,为大发展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第二就是要有创新精神吧,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李保国教授及时意识到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提升,所以带领大家种起了“洋气水果”蔓越莓,这也提醒我,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一定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才有更多成功的可能。
首先,李教授真的很了不起!其次,主旋律电影也有进步!
电影主体剧情对李保国老师事迹凝练得不好,元素化小人物抢戏。到了生活细节又几多尴尬套路。电影知名演员云集,却只能称得上是一部规整的主旋律时代英模传记片,写实不足,艺术化平庸,说到底最大的问题在剧本。林永健演得非常好,李保国老师的精神那当然是值得永远传承的
这部电影,好就好在,他着重笔墨凸出了李保国的人格力量,而没有被他的“党y员”身份抢去风头。另外,邢台人民都是淳朴的,没有电影里那么操蛋。
今天参加了《李保国》的展映,见到了导演赵琦,编剧曲士飞,主演林永健(大写加粗)_(:з」∠)_电影真的很棒,至少超出了我的预期,又哭又笑,尬点很少,制作很用心,演技都在线总的说来,是一个挺值得一看的电影,故事很精彩(但并不算得上顶尖)
说是18年上映,看正片不知道的还以为是08年……场景假,想塑造接地气的观感却只得其形而无其魂,故事零零散散,内容很多却凝聚不成形,还弄个搞笑的不伦不类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