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向某食性颇杂的女生推荐本片,结果被委婉拒绝,可能这和本片的标签有关系——那是一连串让人感到压抑的名词: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最后才是可有可无的爱情。很显然,这是一部故事传记电影,而不是纪录片。这就要求了本片不可能都是对于‘史实’干巴巴的记录。虽然爱情成分只是这锅大杂烩的一味调料,但是Jack和Louise的爱情历程却成了贯穿全片情节的重要线索。面对这锅洋溢着奇异香味的大杂烩,选择自己爱吃的东西即可。
其实《REDS》和《阿甘正传》的故事模式很像,都是一个人的传记然后巧妙地杂糅进许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他们的不同点在于前者的主人公是著名记者JACK REED,而后者更倾向于杜撰人物。对于熟悉这段历史或者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来说,《REDS》简直就是盛宴。我有幸写过几篇关于美国社会主义运动,工人运动,以及工会组织的文章,对于这段历史也算略知一二。突然悔悟自己早在写那些论文之前就应该仔细观看这部影片,也许看完之后再写论文分数能高不少.......
Louise作为她那个年代美国文艺女青年是很有代表性的。20世纪初,传统意识还未完全退却,女权主义逐渐兴起。各种文艺女青年纷纷在事业和爱情这两个本来不完全矛盾的东西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基于社会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初衷,很多女社会主义者顺理成章的成了女权主义者。在片中,当Louise流露出了对爱情的渴望时,又希望对她的事业保持独立和专注。和Jack这个革命家的爱情显然是非传统的,甜蜜爱情的缺失使她出轨。当她向情夫诉说她对于她自己事业的向往时,情夫居然指责她Louise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毒害......也许一个革命家就应该找一个恪守妇道的驯良妇女吧.....从另一个角度说,社会主义(在没有被当政者歪曲的情况下)的确是为世界一切被压迫人所想的社会制度。
片中对于美国工会之间,以及工会内部的斗争的描写也是非常到位的。姑且是目前我看过的电影中这方面内容描写最为细致的。IWW和AFL,前者是革命的联合工会,后者是贵族工人的工会。为什么没有发生像在欧洲发生的那种产业工人运动? 看一下这部电影大概就知道所以然了——游离在阶级矛盾之外的还有种族矛盾(比如,黑-白矛盾),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矛盾(比如,新来的意大利人和本地安格鲁撒克逊后裔的矛盾)。由此,工人们自己都没有形成一个具有核心战斗力的阶级;相反,拥有较高地位工人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剥削地位低的工人。虽然REED自己也是联合工会的成员,但是片中的他依然对意裔工人的“革命性”和“代表性”表示怀疑。
再说说片中革命的片段。可以说是历史的大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沙俄的小环境(阶级矛盾深化,民不聊生)催化了十月革命。这是历史的选择,俄罗斯人民的选择,这在当时是结束战争最快,提高生活质量最快的方法。对于苏联的种种此处不予评论。不过看过本片之后一直被那种人民爆发出来的力量所震撼——在阿芙乐尔号炮声的伴奏中,雄壮的《国际歌》响起,无数愤怒的市民,工人,起义士兵走上街头,冲向冬宫。(此处严禁吐槽8*8)对于各位想重温革命激情的,建议看下十月革命的片段。对于《国际歌》的热爱被再一次激发——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你会唱国际歌你就能找到同志。(PS:有次我在多伦多参加一个大型集会,发现一群人在唱国际歌,我也加入用中文唱,后来才知道他们是第四国际的人)
最后说说对于片中的共产国际的认识。虽然我总在揣测各种电影背后的政治动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片中对共产国际的描写是很到位的,至少不是刻意丑化。共产国际对于各国左翼组织的帮助不言而喻,但是它的瞎指挥和官僚主义实在让人恨的咬牙切齿。(虽然在当时的条件下,我这样评价共产国际是很不公平的。拿中国做例子:除了土包子太祖,当年二十八个半布尔斯维克谁敢拍板说农民阶级才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死板和官僚主义显然从一开始就存在于这个伟大组织的DNA里....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让AFL和IWW组成联合战线和发动自杀而雄壮的广州起义一样可笑。咳咳,斯大林你应该为张太雷的死负责!
一个在俄罗斯见证了一场社会主义革命的美国人,感觉这是David Lean最喜欢的题材,英雄在异乡的传奇经历,然而Warren并没有选择宏大的历史背景作为切入点,而是以John和Louise的爱情作为主线,这就决定了出现在银幕上的John更像是一个单纯的理想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
印象中最经典的台词是John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共产主义的缺陷:If you seperate a man from what he loves the most, what you do is purge what's unique in him. When you purge what's unique in him, you purge dissent. And when you purge dissent, you kill the revolution. Revolution is dissent! 不幸的是,John醒悟得太晚,面对破碎的理想,身心俱疲的他已无力回天。不久之后,高扬着共产主义大旗的火车势不可挡的冲过了资本主义的壁垒,却在欢呼与狂喜中浩浩荡荡的堕入了极权主义的深渊。
片中的John Reed弃暗投明,毅然投奔了社会主义的阵营。在共产国际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他揭示出一个社会主义的特点:社会主义不欢迎不同意见,不同意见常常会被看作对社会主义的破坏;媒体被看作社会主义的宣传工具,而没有监督作用。
这部荣获奥斯卡九项提名、三项获奖的人物传记片几乎是在老学究面前耍尽了心机:真实经历改编、俄国革命为背景、爱情让步给伟大、戏骨倾力加盟;要大场面就来四海列国穿梭,要儿女情长就拿女权崛起自由恋爱做噱头,要头脑风暴这部时长近200分钟的电影几乎每五分钟就有两个以上的人争吵;更加意犹未尽的是以拍摄纪录片的方式将一些经历过当时事件或者认识当事人的人的回忆贯穿全片,竭力渲染史诗效果和历史厚重感。可喜的是它在第54届奥斯卡典礼上败给了《烈火战车》,同样是人物传记片的题材,前者充满了火车里小吃摊上那种傲慢嘈杂的唾沫飞星,后者弥漫着大学图书馆鲜有人往的书架丛中的孤傲镇静。
影片讲述二十世纪初期,向往共产主义的美国作家约翰·里德在本国试图掀起组织和革命未果,来到了苏俄,甚至间接影响了十月革命,为着追求理想中的共产主义,他一生与本国政府抗争、与本国共产党分裂、与苏联共产党告别,从影片看来可以说是郁郁而终,他本人死后去被葬于红场。然而查看他的生平时,不仅一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不顾病魔缠身奔走四方获得一线资料,并受到列宁赏识,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政府的屡屡刁难和迫害。由此看来,《烽火赤焰万里情》里的政治讨好倾向很有些小丑作怪。
作为一部人物传记片,约翰·里德不畏强权敢于为正义发声的行为豪气冲天,面对大形势下的革命风向迅速作出判断并付诸行动,不论是经验、见识、勇气无不令人敬佩。从苏联回到美国后历经三个月写出的《震撼世界的十天》已经是研究十月革命的必读书籍,以其绝对客观的视角和热情向全世界展现他的理想国,列宁亲自为该书的俄译版作序。影片也有意将他塑造成典型的“美国人拯救世界”的个人英雄,特别是在中东坐火车时遇到激进分子火拼,约翰跳下火车单枪匹马没有武器昂首挺胸的随着己方火力冲进敌营时,绝对结合了西部牛仔之魂的野性浪漫,当然就我个人理解,这一幕仅仅是为了感染观众、浪漫化他的理想主义而存在,为后面的爱情重逢埋下伏笔。
几个共产党人在中东演讲时被群众团团围住,看似强大的号召力在这种远窥的视角下显得势单力薄甚至有些可怜,更多的群众隐藏在黑暗之中,他们是不了解真相却第一个冲锋陷阵的人
然而在影片中我仿佛只看到了一个小钢炮带着“我说的话你就是听不懂听不懂听不懂”的倔强周游列国,如果孔子当年像他这样走到哪便带着马景涛的分贝吼道哪也许早就被打死了。一群文青傲慢的抒发着自我的见解,一旦有异己之声轻则淹没重则怒吼,不仅把意识形态下的激烈冲突变成了菜市场的讨价还价,甚至最大程度弱化了美国对其压迫所导致的悲苦:有家不得回、有笔不得写、有话不得说、有权不得用。于是影片给这个行走的演说家制造的最大影响是看片时要不断暂停,连珠炮式的争吵在你还懵逼的时候就已经从舌战过渡到床戏了。这会让观众变成门外那条总是摸不着头脑的狗,总是抓狂挠门试图破门而入。
而女主角路易莎也如谜一般强行刷着存在感,一边用三角恋丰富约翰的花边新闻,一边事业无所大成点缀着约翰的辉煌,自我感动的芬兰营救毫无作用,像尤金骂他的真是一点没错,“你只是干了共产党员而已”。
感情部分很可爱 一个女人只是想做个人 和男人一样就是女权主义者了?大变革中的激情只是一瞬 理想主义的梦只是梦 梦也只是一瞬 然后成为党同伐异的工具you don’t think a man can be an individual and be true to the collective,or speak for his own country and international at the same time,or love his wife and still be faithful to the revolution you don’t have a self to give -what as?-comrades不知怎突然想到你可以爱整个人类而不爱一个个具体的人 人永远不会只有一面
集体大合唱国际歌那段可以拍的更有感染力。
“四百万人民不是死于战争,而是死于无法起效的制度。”怀揣热情,想要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最终变成了一个囚徒,一个被利用的工具;而这一切,由不得自己做选择。“你杀死了异议,你就扼杀了革命。”革命就是异议,是让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意愿。现实的破灭,他只想回家,然而结局只有死
着实考验观众耐心的电影!任何爱情在革命背景的衬托下都会显得格外伟大!三个小时,好累啊!节奏缓慢了点!
双 2.06G
第五十四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
人物大于历史的传记片,哀怨纠缠过多了些,这就是美国人不能红化的根源罢。
理想出于真诚,令人尊敬,值得同情。
简介是乱写的
不是在微博上吐个槽发个嗲就叫激进派的,真正的激进派都是不要命的疯子.里根遇刺的同年,保守的会员们当然是投票给又挺犹又挺新教徒的<火战车>了,和去年<国王演讲>大胜一个理.哪部更经得住时间之沙,都用不着30年吧
中文名翻译的真猛啊
实在太长……然后导致非常流水账……好像这类“史诗”电影也是流行过一阵的
reds 和 the end of the affair 连续看,才会觉得同样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同样是偷男作家的汉,女愤青和女文青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大时代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严酷无情的现实最终给理想主义者约翰·里德的一生都烙上了悲剧性的阴影。片子比较长,各部分的衔接也较差,但总体而言很感人,沃伦·比蒂非常卖力,为了这部电影瘦了30磅并患病,不过1982年的奥斯卡小金人是对他最好的肯定了。杰克·尼克尔森戏份不算多但绝不比比蒂差。
Revolution~只要一听到这个字,老子斗象打了鸡血一样激动,靠,必须是病啊!
还是叫《赤色分子》为好。三个多小时,视线始终无法离开。男主角从作家到活动家,女主角从反叛家庭到政治觉醒,每一步都清晰可见。一大特色是谁的单句越长谁的觉悟越高。
Warren Beatty的角色叫Jack,真正的Jack Nicholson和Diane Keaton原来三十年前就情怨难了。
(豆瓣简介写的啥玩意)7.8/10。1910s左右:共产主义活动家男主为推广(真正的)共产主义迎难而上奋斗一生的理想主义,以及他与逐渐觉醒成女权主义者的女主充满争吵与出轨但依然相爱的复杂爱情。影片剪辑精准娴熟,高水平的摄影美术颇有种史诗的厚重感,但作为传统故事片本片叙事较淡(也与不少破坏浸入的访谈(影片的历史与角色是真实情况改编)片段有关)+较拖,合起来扣1分。
“杰克,出租车在等你。”一个个人可能不是自私的,但是一个群体一定是自私的。我想理想主义者就是被利用的吧!
1981 was not such a great year for movies. This one should have won the Oscar for Best Picture. I love Diane Kea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