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总是觉得,台湾电影要么离我们太远,像《阵头》和《总铺师》,讲的都是那旮旯的事。要么就是太轻,下至小清新,上到《看见台湾》,对水深火热吸足雾霾的大陆民众来说,台片说的,简直是轻描淡写,小打小闹。 但这部《不能说的夏天》,它讲了一个大学校园里的性侵故事,完全就是内地现状的正在进行时。电影正撞上厦门大学吴春明事件,绝非偶然巧合,而是老天有眼。厦大事件七月份事发,拖了足足三个月,才给出一个不痛不痒的开除党籍处罚,简直是遭人唾骂。同样的事情,无非证明了类似案件在大学校园里时常发生。联系到吴春明常年作案,以及校方、学生和利益关联者的袒护,周围人噤若寒蝉。受害者申冤不成,需要冒着社会白眼,甚至反遭部分网友落井下石,实乃当代华人世界之怪现状。 《不能说的夏天》,本名《寒蝉》,取的就是这一层意思。 作为处子作,王维明选择了批判现实的电影题材,准确说来,它更像一则社会新闻,那倒跟《阜阳六百里》的邓勇星有点相似。王维明跟邓勇星一样,都从成功的广告圈跨入相对陌生的电影圈,但在上世纪90年代,王维明已经在杨德昌电影里担任过演员。《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里,他是眷村217的二把手,吃了Honey一记耳光。《独立时代》则是男一号,小明。《独立时代》有这么一句台词: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就是装得跟别人一模一样。显然,面对《不能说的夏天》,我们不免要想当然,那么远的事情,又跟我们没关系,女学生还认为自己爱上了教授,当然可以置之不理。但事实并非如此。 王维明显然不是想着颠覆小清新,不是想在绿色里面,加入血色与黑色。在大学性侵事件以外,他穿插了学运失败者和美丽湾运动,试图辐射到整个台湾社会。因为失败挫折,李教授把压抑痛苦发泄到了女学生身上,自甘堕落。因为无法阻止事情变坏,所有人都选择了习惯性逃避,反正事情已经发生了,再怎么努力,那也回不去了。正是这样的心理定势,以至于有些人会屈服于体制和权威,同流合污。 就像女学生会天真地以为,也许教授是喜欢上了自己,再不然,她也感觉自己爱上了对方。问题就出在这里,本是正常的男欢女爱,但发生在这么不对等的师生位置上,不免是有蹊跷的。《不能说的夏天》告诉所有人,这是犯法的。 《不能说的夏天》在剪切时,采用了片段式的跳跃行进,章节之间,不会有太多交代,尽量的去冲突化,辅以大量的景物空镜头,碧海绿树。哪怕是在法庭上,导演也没有想要把矛头完全指向李教授,至于受害者,其实也没有刻意去渲染她的痛苦。比如出现割腕自杀,也是非常突然,乃至于律师的到来跟接手,都是需要观众自行脑补。 由于故事太过平缓,以至于当木宏吼出那句:你们台北人都是这样讲话的吗?全场才迎来了一个笑点。按照朋友们的标记,这好像是“炮友”作为电影台词,第一次出现在了内地大银幕上。木宏这个角色并不是废的存在,回顾他的出场,除了跟女主角建立起联系,更充当了人物对比。涉世较浅的白白,一到寝室房间,就要他进去吹冷气,结果,他善意地打开了窗户。与之相反,李教授到了房间,关上门立马兽性大发。不得不说,凭借良好的台词功力,戴立忍演起老流氓,实在老练,得心应手。如果女演员的台词也有他的功力,那么,无论法庭戏,还是整个电影的感染力,无疑都会更上一层楼——而不是目前的“揭露一个事件”。 不知道编导出于什么考虑,李教授并没有被绳之以法,他以较为体面的方式,倒在了花园当中。或许,当他在法庭上公然撒谎,这个人的正面形象已经坍塌,无论他有什么理由借口。然而,字幕打出来的说明,更像是黑色幽默,也让人想起了厦大事件爆发后,有人一手炮制的学生联名信,声援吴春明,说他为人师表。 即便电影故事发生在台湾,然而,两岸毕竟都是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校园性侵事件中,无论受害者有何等勇气,世人经常要戴上有色眼镜去看待。一个巴掌拍不响,也许是她们自己勾引老师,更不用说,整个社会提前把天平倒下了权威一方。在老师的资源、地位和声望面前,在许多人不顾一切维护的学校形象面前,受害女学生,简直是弱势中的弱势。不说学术,她们连青春都被践踏在地,有什么伤害损害,比她们来得还大? 我们常说,电影经常是高于现实的,但有时候,电影也与现实同步。具体于这一次,我们更希望,现实也能像电影那样,令主人公得以听见夏天的蝉鸣,重新感受到生命的热情。【http://yule.sohu.com/20141024/n405404906.shtml 搜狐娱乐】
片尾有一段长长的后续事件的交代,冷冰冰的文字打在屏幕上,并没有让我感到欢欣鼓舞,那种坏人终受惩罚的痛快,反而很悲伤……亦或是一种悲哀。
沉默不是借口,是不够勇敢的挡风板。影片聚焦校园潜规则引发的性侵事件,直面当今社会话题复杂的人性。
故事来源于真实,现实里大多数人也和影片里的涉世主人公们一样都在逃避吧!差别只是自己知道不知道!这绝不是一个人的困境而是大部分人的,而结果确实没有人敢直面内心……莫大于哀!
我想没有人敢说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做的好,因为这反复阐述的是人们的通病,隐藏自己总觉得就不会被发现,是人性的懦弱纵容了坏人呀!
你们台北人都是这样讲话的吗?作为电影台词,“炮友”第一次出现在内地大银幕?大学性侵事件以外,穿插了学运失败者和美丽湾运动,试图辐射到整个台湾社会。不断跳跃的剪切,令电影显得波澜不惊。戴立忍演老流氓演得很老练,如果女演员的台词功底更强点就好了。联系厦大的青春大篷车,加一星
遇上这种内心是个无边黑洞,只能靠操控女性来填充自身挫败感的男人,是女性的劫难,但亦是女性真正蜕变与独立的契机。只看你,够不够智慧,够不够坚强。熬过去 ,他就只是桩往事。「每個人都在逃,差別只是自己知不知道而已。」「您的判決將喚醒那些裝睡的人」「只有誠實的面對自己,存在才有意義。」
郭采洁不能和戴立忍在一起是因为贾静雯也很漂亮~
值得肯定的题材,导演野心不小,性侵案件下多人物的描写,对学运的侧面刻画。拍法老派了些,剪辑也略随意,有些不合时宜的嗲气。贾静雯真是很久没见了。
题材是很好的题材,让人想到熔炉想到素媛甚至想到亲爱的。不过有些杂,复线太多,最后圆不回来了。导演监制和主演的态度太诚恳,第一次经历这么详尽有深度的主创见面会。贾静雯一定是在说那个自己。她好美。郭采洁这次躲过烂片女王了。她好瘦好小,人好赞。
三星半。“寒蝉效应”是一个新兴名词,更是一个残酷的事实——它隐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入秋之后,夏天不能说的事情可以说了。也许是偶然,该片确实应了近期发生的大学性侵事件的景。强烈建议女生们去看这个电影,当然,教授们也应该去看。
和等一个人的咖啡相比,它简直太棒了
郭采洁可塑性很强,一次几乎没有爆发机会的演出,演的依然十分可信(母女关系的辅线对理解人物很有帮助)。徐若瑄身上有我认识的某个女性的影子,如果她不总是眼泪汪汪,会更好。台普相当做作、矫情,个别情节、台词也是,但这些都不妨碍你理解《不能说的夏天》要说的核心:敢面对自己,你才真的存在。
原本以为是小清新爱情片,结果是性侵+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无意识自残+法庭激辩+三个女人的救赎与被救赎,导演的处女作好有野心,只是人物太多格局太大背景太乱让片子看着重心总在换感觉散乱,但好在故事和画面都在期待之上。
女主真的不是从小受母亲虐待得斯德哥尔摩了吗……
这是一个好题材,尤其背后的社会意义,在内地同样有相应对应。可惜讲故事的方法太平庸了,让这个事件散乱在他的野心当中(包括学运与美丽湾事件的提及),怎一个乱字,让片子失去了应有的力量。文艺腔与滔滔不绝的庭审也太违和了。出于题材,勉强3星吧
真实案件肯定比影片更精彩和残酷,此等内容的影片能够上映果然就只有此等深度,浅尝而止,双方律师的交战太过温柔,实在无法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很是遗憾。郭采洁果然停留在了顾里的影子里。木宏结局怎样?倒是给个交代。事件如何能够跟美 丽 湾 事件更好的结合就更好了,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时代背景
寒蝉效应:从《牯岭街》《独立时代》走出来的王维明延续了此前台湾电影新浪潮的能量。学运台北、美丽湾事件间隙的高校性侵案,案件外围当代中产困惑的笔触也挺难得。鲜有的直面当代台湾社会问题的维权控诉电影。反观对岸厦大对吴春明性侵事件的处理,真的是太打脸了。
因为女神@贾静雯 参演才去看到,女神40啦,的确也显老啦。叫兽性侵女学生这事儿现在已是见怪不怪了,但当真让人糟心。全片让我心里猛一爽的就是男生暴打叫兽那一段,解气!PS:郭采洁是飞机场呀!
极其糟糕的观影体验
野心大,能力有限
献给斗士,不管是台北学运、美丽湾事件,还是不断上演的高校性侵案,敢在银幕上直面已是可贵。为人之难在于遭受戕害后如何直面并反击,那些在噤若寒蝉时打破沉默的人,乃真勇者。片中几个非典型人物心理可惜未能深挖。看到戴立忍 和《圣诞玫瑰》的桂纶镁隔空对戏,感觉有情人缘分真是妙不可言。
第一次感受到徐若瑄的精湛演技。郭采洁没了女王气质,只是一个弱小的女生。戴立忍演技老辣,长得也像坏人。
如何快速搞上心理失爱且结构失范的女人,告诉她“诚实的面对自己,不存在则活着没有意义”——《不能说的夏天》tips。话说,这种类型呢,长大了也就是贾静雯了。。
7分。王维明处女作能量不小,在大量的性侵事件中,选择这样的案例来切入,具有辩证意味,避免了向某方过于倾斜。对牵扯的各方都有较均衡的交代,但手法风格可以更好。涉及的政治事件,也是它的目的之一,不单纯是背景。片子多少洗掉了点郭采洁身上那种顾里样。徐若瑄、贾静雯都见年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