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美国剧情片《满洲候选人》,又名《谍影迷魂》,全球累计票房275万美元,定级PG-13,豆瓣评分7.3,时光网评分7.6。
这是真相非常惊艳的悬疑片,影片虽然节奏不快,但始终悬念丛生、引人入胜,真相与幻象扑朔迷离,吸引着观众等待真相的揭晓。
本片的故事构思非常独特,真相令人大开脑洞,是一场为了夺取政权而精心谋划很多年的政治阴谋,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对共产主义假想敌的凭空想象。故事真相非常吸引人——男主母亲为了成为美国总统,和苏联中国合谋对被俘获的男主和同伴进行洗脑催眠,将男主催眠成某个特定条件激发的杀手,由此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实施谋杀计划、谋权篡位,可惜计划不如变化快,最终阴谋失败,反被亲生儿子射杀。
这个故事令人叫绝,不是常见的训练杀手行刺模式,而是将催眠和洗脑这一素材融入到政治阴谋当中。男主被催眠的激发条件是扑克牌,方片Q一出现就会像机器人一样任人摆布,这种谋杀方式就就算失败,也无法查出男主背后的真凶。男主战友们被催眠的激发条件是被问到男主如何时脱口而出对男主的褒奖赞扬。
本片令人感到“政治”的可怕——为了实现政治阴谋可以不择手段,可以卧薪尝胆很多年,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2004年,好莱坞同名翻拍了本片,没有采用无法引起当代观众共鸣的1962版的美苏冷战背景,而是将故事背景改为了应时应景的海湾战争背景。
一场完美的意淫,台词很有趣。
note: 老师在放映前说了美军战俘被虐待的故事背景,然后很中肯地说道 美军战时在朝鲜投了无数炸弹 朝鲜几乎被夷为平地 战争是丑恶的 没有谁比谁善良。听到一个美国人这么教育学生,而不是一味抹黑战时敌对阵营,感受到一点点人性光辉lol
另,老师说朝鲜现在这么迷恋nuclear也功归彼时美军的所作所为,哈哈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4957119.html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继续看IMDB250系列,看到了这部。本以为这部电影会很好看,可是看完却很失望。
电影讲述了美国谍报人员英勇破获苏联间谍阴谋的故事。朝鲜战争中一队美国士兵被叛徒出卖,生擒之后被带到一个虚拟的中国城市。在这里他们被催眠,其中一个男人被训练为一个间谍。他可以在扑克牌的诱导下杀人不眨眼,还不会记得自己杀了人。他们回到美国后,间谍男人还因为虚构的英雄行为而收到表彰。虽然他不记得任何事情,可是有人记得,其中一个战友就经常梦见这样的事情。因为天天做恶梦,这位战友被调到新部门工作,可是没干几天就因为失职被放了长期病假。他只好来投奔间谍男人,却意外的发现了纸牌的秘密,于是他又有了新工作——找出事情真相。间谍男人在母亲的安排下,见到了过去的恋人,并偷偷结婚,可是他却杀死了她及她的父亲。原来这都是他的母亲操纵的,原来他的母亲也是苏联间谍,还是间谍男人的控制者。妻子去世之后间谍男人很痛苦,战友及时赶到,通过几句简单的对话就解除了间谍男人几年的催眠。美国大选就要临近,间谍男人在母亲的命令下要暗杀总统候选人。间谍男人因为已经不受控制,他在最后时刻大义灭亲,杀死了自己的操纵者母亲及他的继父,然后自杀了。
这是一部悬疑片,不过悬疑气氛并不浓,主要是电影的情节不够吸引人。本片里催眠控制的构想很新颖,可是对于故事的展开并不好。间谍男人被训练好之后,目的就是刺杀美国总统,这个想法在我看到电影三分之二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因为电影的名字就叫“满洲候选人”嘛;至于操纵者的是他的母亲这个设定,更是在电影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猜到了,片中的人物就那么几个,而且她还让儿子玩牌,很明显。电影的悬念包袱抖落得过早,使得电影的后半部分一点也不好看。完全是按部就班的按照猜测的思路来,就连最后的枪击也如预料的一样,直接射死母亲与继父。毕竟这是好莱坞的电影,如果真的要把美国总统杀了,电影就不好玩了。
电影后半部分不好看,前半部分也没有什么看点,而且电影的时长不短,使得剧情更显得琐碎。电影前半部分大致讲述了故事开端,士兵们回到美国后的生活等等。电影中对于间谍男人的战友描述的过于细致,尤其是那段火车上的艳遇。这段艳遇看起来相当的扯蛋,一见钟情吗?没聊上几句就把电话号码和住址告诉了男人,然后又把未婚夫给休了,这个女人也太轻浮了吧,完全脱离实际。再者说,战友的爱情与剧情的主线根本没有任何联系,纯粹是在浪费时间。此外,对于间谍男人的描写也过于细致了,与韩国人对话、与战友对话,这些对话里的重点内容很少,大部分都可以忽略。
说完电影,再来说说电影里面的政治。我对于美国历史并不熟悉,不过电影很明显表现的是一种冷战思维,把苏联、朝鲜、中国这些国家都放在了美国的对立面,影片的情节也主要构思在颠覆美国政权上。回想影片拍摄的年代,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古巴导弹危机才刚刚过去,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可是现在来看,这种冷战思维很幼稚,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电影的主题很邪恶,相信国人都不会喜欢。
本片最奇妙的地方在于,看完这部电影,不得不让人想到肯尼迪之死。电影上映于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四日,而肯尼迪遇刺身亡是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相隔也就是一年时间。是不是可以猜测一下,刺杀肯尼迪的人采用了电影中的方法呢?电影里提到的暗杀方法,现在来看也是非常新颖的,在六十年代更是先进技术,美国人的情报部门肯定很难掌握这些信息。此外,用一年的时间来训练杀手时间也是足够的。所以,说这部电影给刺杀肯尼迪的人提供了教材,也不是没有可能。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冗长的对白,不吸引人的悬念,以及扯蛋的剧情,是一部很平庸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悬疑片。搞不清楚它为什么能进入IMDB250,而且排名还不低?难道是因为它涉及到冷战,而且会让人联想到肯尼迪之死才评分如此之高?看来IMDB上的评分,还是以美国人为主啊。
电影不是很好看,演员的表演也很一般。男主角之一是Frank Sinatra大叔,搞不懂一个唱歌的为什么还总拍电影。人很老,也不帅气,是因为人气很高吗?另一位男主角是Laurence Harvey,他的资料很少。他将角色那种压抑、不苟言笑的性格演绎的很到位。女主角则是Janet Leigh。她扮演的轻浮女看起来太像洋娃娃了,大概是她造型原因,只是在本片里感觉她老了,没有《历劫佳人》里年轻了。
总的来说,一部美国人喜欢看的悬疑片,我并不喜欢。
Janet Leigh
Janet Leigh
序列:0489
TLF.IMDB.Top130.满洲候选人.The.Manchurian.Candidate.1962.D9.MiniSD-TLF
2011-08-08
《满洲候选人》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年代:1962年 / 国家:美国 / 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 / 主演:弗兰克·辛纳特拉、劳伦斯·哈维
聊到这部电影时你可以谈论以下话题
1、对麦卡锡主义的嘲讽!
曾参与朝鲜战争的将军雷蒙·尚似乎有某种特异功能,他只要看到扑克牌里的方片Q就会如同陷入催眠一般,接受某个神秘的操控者发出的指令——通常都是去暗杀一些政要人员,他都会去执行。看似是科幻情节,实则影片触及的却是一场政治阴谋,这是由影片特殊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彼时苏联和美国两个大国的冷战正酣,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横行,在的反共浪潮下,导演约翰·弗兰克海默结合了神秘主义的元素,用荒诞的手法影射现实。那个操控雷蒙的人的确来自苏联,只不过后来他却又被身为右翼分子的母亲所利用,最终还是难逃同归于尽的结局。正如寻找真相的马可所说:“敌人控制了他的灵魂,最后他给了自己自由,终于他英勇而坚定地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国家。”
2、越来越弱的翻拍!
在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和矛盾里,个体要想以自由意志摆脱强权的利益诉求,无疑是难上加难,《满洲候选人》的立意之深刻是使它成为政治阴谋题材影片中佼佼者的主要原因。然而2004年它还被翻拍了一次,不过这回则将故事背景放到了海湾战争时期,交涉的双方也从美苏冷战改为利益集团对美国政治的操控,毕竟时代也在变,后911时代美国借反恐名义加紧了政府控制措施。虽然技术与时俱进,比如催眠控制替换成了追踪器,但雷蒙最终被马克少校杀死而不是自杀则弱化了主题的厚重性,是向好莱坞模式的妥协。
全片最精彩的部分是这两处
亮点
第30分钟,雷蒙·尚毫出了车祸,躺在病床上修养。他身上缠着绷带,手脚被绳子吊起,这是个非常明显的象征性镜头:雷蒙就像一个牵线木偶一样,被别有用心的人操控着。
燃点
第123分钟,结尾这场雷蒙暗杀的戏是全片的高潮。导演运用平行剪辑,将正在装子弹上膛的雷蒙、正在台上演讲的总统候选人本杰明·阿瑟、紧张地直流汗的埃斯林,以及正在冲上来阻止事态发生的马可少校的镜头交叉出现,营造出极强的紧迫感。然而最大的意外却出现在雷蒙即将扣动扳机的一刻突然调转枪头,把埃斯林和母亲打死。
加我微信jingyurizhi
看到一半想打四星,看完只剩三星,节奏太慢,好好的冷战悬疑片,比文艺片还慢,难受。冷战中有很多关于美军战俘被苏联洗脑变成间谍的传说,其实真实案列很少。很反感辛纳特拉的表演,他还是老实唱歌强些。另一主演是立陶宛人,我竟然没看出来,觉得很美国。老太太虽胖但很有风味,姑娘漂亮但太类型化。
虽然意识形态先行,却是富有幻想色彩的电影。有别于其他美苏冷战电影,Frankenheimer更注重了压抑恐怖的气氛,把那种苏共的邪恶力量加倍扩大呈现出来,算是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
古之荆轲在现有政治环境下的那种悲壮的乏力感,于冷战背景之下尤然,于今观之更是尤尤然。当一个人在某种甚至说不上恶的权力机器中被赋予某种意义和某种价值的符号,对不起,所有的权力机器都是一种恶,它需要恶的润滑剂才能运转。至于一个黑人和一个白人各自梦到的共产主义者分别是一个黑人女教徒和一个白人女教徒,此类反讽,在整部电影中一不小心就回味到了。
8.5/10。①男主参加朝战时被共产党洗脑植入了能控制他的催眠术,回国后苏联间谍和麦卡锡主义者试图通过这一点来操控他实现政治目标,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血案。②惊悚诡秘的氛围的营造:表意有力的高水平摄影(构图/【黑色电影式】光影);丝滑的高水平运镜与场面调度以及几段叠影转场/双重曝光都渲染了一种鬼魅的气质。③作为传统情节剧叙事节奏太拖(虽然这种拖也意外符合影片压抑的氛围),扣一分。④(?)有些支线的坑似乎没填完。
从西方视角看冷战时西方对苏联和中国的恐惧+敌意+妖魔化(其实我们那时候是挺妖魔的),成了魔幻惊悚片。黑白片时代的慢节奏倒不难看,不喜欢来回平扫的镜头运动。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903543077/
a classic cold war thriller
几个梦境很特别,但不是很明白Leigh在里面这角色是干嘛的。。。然后真的是服了摄像大哥了,一拍辛纳屈就把焦对人肩膀上,DP该是气死了吧。。。
6分。美国人太能编了,洗脑都有了,还用扑克控制。Sinatra竟然也拍电影。
扫镜头不再代表空间的完整性,而是精神病理化的晶体-影像,一个噩梦,位于西式花园温室与巨幅斯带林,猫中毒像的间性空间,弗兰肯海默在《满洲候选人》中呈现了一种冷战版本的影响-机器,方块Q作为催眠术的启动,将身体转换为指令驱动的具身机器,与此同时也是加密-读取的信息持存物,在影片中,这种机器性表现为一个机器般的声音,有别于Raymond的本音。借助技术物概念,政治主题与俄狄浦斯互为表里,Communist作为一场家庭罗曼史,内化于美国内部,即便是激进反G的麦卡锡主义之中,作为一种邪恶的母体子宫。《满》对于麦卡锡主义的负面影射显而易见,但它属于一种自由至上主义者的右派立场,对冷战的超克是对于“真正”的美国价值的追寻,自愿的自杀令Raymond这个身体/脑作为恶与控制的载体成为主旋律式的“美国英雄”。
母子关系与政治操纵,很有趣的互为镜像的关系。梦境中政治人物与老妇人的转换很自然流畅。
拍摄手法有点老套,还可以吧,没有想象中的精彩
多年以前看的,做梦还会梦到这些情节,诡异。
整部电影的节奏非常流畅,张弛有度,层层递进,极具戏剧张力,尤其是开头那两段梦境表现得尤为绝佳,通过蒙太奇手法将梦境与现实交织融合,相当了得。这个剧情太离奇,太腹黑了一点,很多小细节都经不起推敲,但整个洗脑的点子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学院派的痕迹挺强,略微有些假,最好的当属半疯的母亲。
重温,虽然片中表现的洗脑术看起来很不现实,但整体节奏控制不错。
电影表面上是线性叙事,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都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需要观众额外展开对电影的重新组合。对于不了解或过于了解电影背景及相关历史感受的观众来说,用逻辑进行推导都是危险的,这极容易导致观众把政治元素错误理解为影片诉求,反倒是对人物情感的直觉反应更适合作为本片的解读钥匙。
美国人主观阴谋论的意淫作品,可别侮辱讽刺这个词了,洗脑催眠纸牌控制已经很扯了!既然这么设定了就别较真了,认真看吧!结果少校与淳金的打斗就笑尿了,中国武术可没这么尬,结果后面的飞过满洲边界到一个台湾的地方来进行控制思维,wtf!什么时候苏联和台湾的国民党一伙了,至此本片的逻辑基本就喂狗了
这个故事本身就足够的复杂 过于具象的梦境和方片Q又让人没有了展开想象的空间 整个片子的节奏就是拖着你往下走 各种展示 各种不让你思考 ..
构图设计,镜头运动,影子作用,隐喻与暗示,特写与细节,大量的心理外化,节奏沉稳老练,故事层层推进,虽有冗余但完成度极高;政治诉求只是外衣,最核心的命题其实是极其原始的母子关系。
#BFI #Big Screen Classics#l - 长评 You‘re free in the end……。影片结构不错,节奏也控制的很好。镜头语言非常丰富,前期大量前景虚焦的浅焦镜头。还有最后Ben利用扑克牌获得真相时的正反打镜头,Ben的脸部一直处于虚焦的状态,像是表达男主被催眠后的视角。男主回忆中的叠化叙事很梦幻,当然随着母亲形象出现戛然而止,再由母亲叙述下的叠化显得极为诡异。影片中多次出现的美国的象征美国鹰,包括女主父亲背后张开翅膀,男主刺杀是门框上方,寓意明显。林肯的元素也随处可见,林肯雕像,林肯画像,林肯装扮也是说不出的讽刺。最后结尾处仰拍母亲与方块Q的镜头,也是满满的压迫感。Ben急着去阻止刺杀时的倾斜构效果很好。缺点:部分情节反智,结尾处竞选的快速剪辑有些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