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的十字路口

HD中字

主演:加布里埃尔·伯恩,马西娅·盖伊·哈登,约翰·特托罗,阿尔伯特·芬尼,史蒂夫·布西密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2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3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4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5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6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3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4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5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6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7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8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19米勒的十字路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米勒的十字路口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美国一个小城市,当地的黑帮老大利奥和他的好朋友兼助手汤姆(加布里埃尔•伯恩 Gabriel Byrne 饰)同时爱上了黑道中人伯尼(约翰•特托罗 John Turturro 饰)的妹妹维娜(马西娅•盖伊•哈登 Marcia Gay Harden 饰),两个好朋友甚至为争夺维娜的爱的而反目。同时,当地的另一个黑帮老大卡斯帕极力拉拢汤姆,答应帮他偿还赌债,条件就是干掉伯尼。汤姆为了讨维娜的欢心,暗中帮助伯尼藏了起来,对卡斯帕却宣称自己已经杀死了伯尼。不料伯尼反咬一口,以此威胁汤姆帮他干掉卡斯帕,不然就重新露面。局面霎时变得混乱起来。格列佛游记少年法庭耳光占领大医院约会规则第二季伟大的梦想玛雅帮 第四季家有活宝纯白橙花盛开摇滚救妻乔可·安华的噩梦与白日梦绯闻餐厅三片无藤之叶虽说是未成年,但可不是小孩哟十二夜2018僵尸再翻生蜘蛛侠:逝去之莲有胆你就看高岭之花2纵横四海粤语版美食家绝对杀手苏菲的抉择五号男子宿舍电影版1428爱很复杂乌龙特工致允熙桃李春风离幸福就差半步热血天使哲仁王后深入全球最难熬的监狱 第七季恋爱舞台他好吗?战略突击手国语机器肉鸡第一季恶灵之夜溥仪:末代皇帝萧十一郎1978国语生意之神-客主2015功夫战警

 长篇影评

 1 ) 好看就对了

看这个电影要喝wisky或者brandy
片子的里的男人一直在喝酒,cone brother的解构能力很强,不会把事情说的很罗嗦

他们更重视的是对白方面的东西,仔细听片子的对白很有意思

至于其他的都是他们一贯的,片子的custom design做的非常的好,衣服的细节和搭配

故事有两条线,明显是黑帮的纠纷来去的混混,暗线是看不见的赌博盘口

 2 ) 科恩兄弟电影的存在主义解释

一周看了科恩兄弟的《雪花膏离奇命案》、《巴顿·芬克》、《米勒的十字路口》。

科恩兄弟的电影,有些难以评价,至少对于我。

他们的电影中,处处有嘲弄的口吻。《雪花膏离奇命案》的绑架犯、汽车推销员、警员,《巴顿·芬克》中,好莱坞的制片商、剧作家,《米勒的十字路口》中的黑帮分子,个个夸张可笑,不可理喻。睿智老到的警花,即使最终破了案,也是事事后到,阻止不了命案的连续发生。甚至科恩兄弟开了个玩笑,一位与整个案件无关的亚裔男子,约警花叙了旧,表达爱意,却原来精神不正常。而黑帮混战的场面,完全可以作博尔赫斯小说的脚注。

然而,嘲弄不是目的。任何事情,都可以是讥讽的对象,只要你想。但嘲弄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似乎可以将这种讥讽的姿态,当作科恩兄弟习惯性的手法,成为科恩兄弟电影的主要特征。

将他人作为玩笑靶子,可以表明自己有俏皮的能力,但亦技止于此。高明的人,不动声色,将自己纳入嘲弄的核心,引申出个体与环境的对立,旁人不由自主由第三人角度进入第一人称,或笑或喜,若悲若怒,既疑且惧……而他轻轻掸去香烟燃尽的灰,嘴角或许一抹不易觉察的讥诮,放在桌边上的帽子,让风带走,和着落叶,这便是《米勒的十字路口》那令人难忘的画像。帽子的主人,是孤独的,留个落寞的身影。

这个身影,是科恩兄弟刻意要人们记住的,单身鏖战的形象。这个身影,是与自己的魔鬼合作的浮士德,是失望离开人间,回到离群索居的山顶的查拉图斯特拉。然而他们是超人,他们咄咄逼人,而他欠缺他们的强力,他并不嗜血,甚至有些仁慈,对人们还有着那么一丝爱意,但是他身上充满了无力感,有如那顶帽子,随风而逝,不知飘往何处。因为,他面对的是“什么都没有”的虚无。巴顿·芬克,“你侵入了别人的环境,要不就适应,要不就消失”,一切就像在图画中那么不可捉摸,不是狂乱,就是迷失。警花,以及米勒十字路口中的汤姆,看起来似乎把握到了事态发展的脉络,然而对结局的把握、控制是那么的虚弱无力,或者滞后,而周围的人们,或者漠不关心,或者无理性,全部都不知生活在何处,全部不在场,仅有一个个身影。这就是现实。科恩兄弟以影像的方式,为存在主义作了出色的注解。当然,这是我的角度的注解,也许他们本意不在此。谁知道呢。

“最真实的莫过于虚无”。——塞缪尔·贝克特

 3 ) 乱世浮生犹若梦——黑色,黑色,致无尽的黑色

Tommy:梦,一个我做过的梦,不知为什么,我在树林里走着,来了一阵风,吹掉了我的帽子。
Verna:你追过去捡,你不停地跑,终于追上了它,你将它捡起来,但它已经不再是顶帽子了,它已经变成了别的东西,或许更好的东西。
Tommy:不,它仍然是顶帽子,还有,我也没有去追它,没有比一个人追帽子更傻的了。

      平静舒缓的音乐声中,天空映衬下一片郁郁葱葱,有高大笔直树木的树林,一顶黑色的男士礼帽,飘落在林中铺满枯黄落叶的地上。一阵风吹过,帽子随风飘远,音乐突然变奏,沉重和暗流汹涌起来,《Miller's Crossing》如此诗意开篇。

      影片开场,主要人物的悉数登场便是一出精彩的开场戏白。戏剧冲突也通过大段对白交代清楚,人物表情不动声色却布满玄机,貌似客气的谈判,转瞬就进入剑拔弩张,黑帮纠葛斗争的种子就此埋下,要凝固的空气中,弥漫着机关和火药,如同平静舒缓的配乐即将迎来壮阔波澜一样,让人猜测下面会有怎样的好戏。

      黑色第一次出现是洛格丹尼尔死在巷子中。清晨的阳光下,孩子和狗都直勾勾盯着墙边,老头的尸体靠在那里,凌乱的假发也被小孩摘下取走,狗叫着跟随孩子跑开,而那失踪的假发,后来竟成了比凶杀还离奇的难解之谜。

      在Johnny Caspar仓库中的一场戏,以意大利语对白开场,Johnny又在哄他那个傻儿子,无论从对白、打斗和情节来讲,这场戏都相当无厘头和滑稽,也非常精彩,尽显科恩兄弟黑色电影风格。打斗开始竟伴以东方风格的音乐,《杀死比尔》中的音乐颇有此处之风。Johnny后来还有一次,先狠狠打了自己又胖又傻的儿子一巴掌,然后又心疼地去哄。而他是个同样愚蠢却心狠手辣的帮派老大角色,狠辣起来甚至有控制不住的歇斯底里。他打死自己得力助手Eddie Dane时,充满了暴力血腥,让人不寒而栗。 扮演Johnny Caspar的演员Jon Polito塑造了一个如此扭曲的形象,影片就是从他的大段对白开始的,还有他那标志性的情绪失控,和不得不加以控制的憋气和喘息,让人印象深刻。

      科恩兄弟的黑色电影,有着漫画式的夸张风格,只不过常常是夸张到扭曲变形和暴力血腥。很多情节是不太符合常理的,例如Tommy鼻青脸肿地从楼梯上滚落到一个肥胖女人的脚下,那个女人看到他那张被揍了的脸,在酒会人群中竟惊恐尖叫,并挥舞她肥胖的胳臂狠狠地打Tommy,这种夸张并不求合理的情节,简直就像一副黑色漫画。

      人物方面,扮演重要角色Bernie Bernbaum的John Turturro,也算科恩兄弟的御用演员了,是他们扬威影坛之作《巴顿芬克》中的男一号,扮演一个文质彬彬的才子作家。而在之前一年的本片中却扮演截然不同的反派角色Bernie,一个卑鄙无耻之徒,经常伴有标志性的干涩迟滞怪异的笑声。这样一个角色,John Turturro却有相当出彩的发挥,相信也是其精彩表演打动了导演,将他作为男主角带入了一年后的获奖之作。

      而扮演另一个对剧情至关重要的角色Mink,却只在片中露了一小面的Steve Buscemi,随后主演了科恩兄弟另两部作品《冰雪暴》和《谋杀绿脚趾》,但他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空中监狱》里的全美闻名的变态杀人狂。

      不能不说的,还有扮演另一个黑帮老大Leo的Albert Finney,《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大名鼎鼎的侦探,最近一部作品是《大鱼》里的有传奇人生的老爸。影片结尾处,Albert Finney将Leo做错事后的内疚和男人的自尊,以及对朋友与兄弟的Tommy的那种感激和眷恋的复杂情绪刻画地非常到位。可以说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非常出色,几乎无可挑剔。

      这是部黑帮电影,高度风格化,同时也是一部诗意和艺术的电影,虽然它的题材并不优雅单纯。Leo与暗杀他的杀手们对战的一场戏,完全是超现实主义的诗意手法,即使是行杀人放火的勾当,也要行得精彩迷人。Leo是爱尔兰人,伴随着爱尔兰民歌《Danny Boy》的旋律,穿着睡衣,叼着雪茄,手端机关枪扫射的Leo,在一场精彩夸张、酣畅淋漓的枪战中,尽显黑帮大佬的英雄本色。

      影片的最高潮部分,发生在Miller's Crossing,这是个地名而已,米勒十字路口,就是影片开始那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就在这片诗意的树林里,上演了整部电影最紧张刺激和扣人心弦,渗透着血腥的味道,也最彰显人性极至的一幕。其实是两场戏,但可以看作是一幕情节,如果Miller's Crossing是一个舞台场景的话。当主人公Tommy第二次踏进这片树林,美丽的树林,曾经出现在他梦中的树林,他的心情一定比第一次还复杂。他被人挟持着,伴随着轻蔑的嘲讽和冷冷的逼视,他的帽子也被人扔在了一边,他甚至莫名其妙地伏在树边呕吐了起来。走在树林里,Tommy有两次若有所顾地望着天,听着耳边经敌人之口唱出的歌剧,那时的他在想着什么?想到了死亡的来临?朋友?欠别人的赌债?Goodnight Sweetheart ?还是自己那顶被丢在一旁的礼帽?抑或万籁俱寂,只有自己心中歌声的召唤?

      一直在想Tom Reagan这个人,想他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在二三十年代,美国那个禁酒时期和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黑帮掌权与争霸,连政客都和黑帮勾结,黑白不分的混乱世界,他所做的一切到底为了什么。为朋友,为自己的老大Leo?曾经他一切都为朋友着想,那也是他的工作和靠山,可是几乎反目成仇,终究选择离去。为权和钱?他离那些很近,也许想得到并不难,可是他似乎只热衷于怡情小赌,搞定一切之后也不过是为了还清那一点赌债。为爱情?更是荒谬无稽,他似乎一点不爱那个女人,他说“我不恨任何人,也不喜欢任何人”,显然包括朋友和女人。为良心?也许他曾经有,可是他厌倦了一切,对着曾经不忍下手的人,为了结束那个龌龊无耻的家伙,也为了保全自己,他说“What Heart?”然后抠响了扳机。为了信仰、理想?更是说得严重了。也许没那么复杂,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生存!在那个动荡年代,乱世中求得浮生,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调整甚至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方法,以求自保。

      至于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帽子,甚至出现在Tommy的梦魇中,又象征了什么呢?身份?地位?尊严?自由?权利?也许就是Tommy的一个梦吧,一个想逃避的噩梦,或者一个渴望实现的美梦。到底是什么呢?但那真正只存在Tommy的心中,说出来反倒无趣了。就像影片结尾,Leo对Tommy说:“这个计策从头到尾都高明极了。我猜你跟我打那一架,就是为了要能够接近凯斯帕吧?”Tommy说道:“我也不知道,难道做任何事情都是有道理,都知道那是为什么吗?”最后Leo非常希望Tommy能够再跟着他,可是也许深谙了“伴君如伴虎”滋味的Tommy,特别是在已经厌倦了这一切之后,他平静地说出了早已准备好的话:“Goodbye,Leo!”

      电影最后一个画面停留在树林中Tommy的身上,他目送老友的离去,依然是那忧郁的眼神,却安然戴好了自己的帽子,将帽沿拉下,摆下最后一个Pose,这是我永远难忘的一个电影画面。在我眼里,科恩兄弟的电影角色多半无厘头,相比之下,Tom Reagan却是奇异的,散发着独特的光芒,我喜欢这个低调、聪明、忧郁、忠诚、有原则的家伙。
  《Miller's Crossing》的电影原声配乐也是我最喜欢的。影片的音乐是由好莱坞鬼才、科恩兄弟的御用配乐大师Carter Burwell完成的,既有轻音乐,又有气势宏大的交响乐,还有小夜曲、歌剧、民谣和爵士乐,非常切题耐听,音乐给这部电影赋予了大部分的诗意色彩。Carter Burwell曾为《众神与野兽》、《将军的女儿》、《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改编剧本》等影片,以及几乎所有科恩兄弟的作品进行过配乐。

      最后一定要提到,影片主人公Tom Reagan的扮演者,加布里埃尔拜恩Gabriel Byrne。如同这部电影一样,这也是一个被忽视的演员。这个在好莱坞只能属于二线明星,很少作为主角,也少有运气遇到好电影的演员,在这部电影中却用他独特的气质塑造了一个另类英雄。他没有高大威猛的身材,没有英俊的外表,但在我看来他却有非凡的个人魅力。那个瘦弱、低调,却忠诚、恪守原则,似乎永远忧郁的Tommy已经深深留在了我心里。

      前两天,看05年翻拍的《血溅13号警署》,又看到了Gabriel Byrne,但遗憾的是他演一个大反派,而且明显地苍老了许多,脸上居然多了不少皱纹。《Miller's Crossing》是1990年的作品,15年过去了,时光真的飞逝地如此剧烈吗?也许现实中的Gabriel Byrne就象电影中的Tommy一样,只不过是一个在乱世浮生的小角色。无论如何,都希望他们戴好自己的帽子,好运!

 4 ) 十字路口见证人性与较量

电影给帽子的特写挺多的,超过十处了吧… 觉得呢,这部电影有点费脑子。前十分钟我已经看了四遍了,没看出啥所以然,觉得台词对话节奏太快了,而且分不清谁是谁。也可能是我注意力不集中吧。 直到我看图片,有评论说,汤米是诸葛孔明。一环接一环,实在是计中计,利用被利用,安排被安排…… 科恩兄弟的电影,水准一直不错。我可能还有点没明白剧情。我再看一遍。 评论说的,不忘幽默一把,我想我知道,指的是那个被孩子拿走的假发吧。哈哈哈哈哈。可能还有明科和伯尼“挚友amigo”。可能还有热狗与芥末的完美搭配。老子教儿子做人的巴掌……算了,不累加了。台词也很有趣,一个黑吃黑的戏份里讨论道德 精神,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有多搞笑得。警察局长和市长,这一出一出的,好讽… 再回到电影的名字。米勒的十字路口,一开始我会以为米勒是个人名。如果是个人名,那就是他面临着种种抉择,向左走向右走的问题。哈哈哈哈哈,也得亏。这里的男主角不叫米勒。 米勒十字路口,居然真的是一个十字路口。就是这样一个地点,有很多意味深长的情节哦。比如,伯尼第一次死亡,汤米实施的为拯救情人哥哥可能也是为自我情结,他放空枪。比如去见证伯尼死亡,有人用打烂脸的替死鬼帮他度过一劫。比如最后埋葬伯尼,却也心境变化非人。而且,自己梦中一直找寻的帽子,他就飘荡在米勒十字路那里…… 所以,编剧导演奉献的不仅是伦理思维论证,还有人性反复无常,还有潜意识求而不得的东西吧。 额,从去十字路核实伯尼死亡的呕吐,和后面他给自己敷药? 感冒了没错。

 5 ) 不可能一切都在一个人的掌控中

    不可能一切都在一个人的掌控中
    看了两遍,第二遍和第一遍的感觉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颠覆。
    第一遍,觉得TOM这个人太厉害了,没有什么功夫,甚至没见他开枪杀过人,但无论是老头子李欧,还是神精质的凯斯帕,还有什么市长、警察,都喜欢他。左右逢源不说,还能在关键时刻不露声色,甚至就是死到临头,还是没有一丝慌张。这副作派,在丹押着他到十字路口找伯尼的尸体时,到了极致。
    但是到了第二遍,却觉得TOM这个人正如丹所说,是个吃里扒外的东西。佛娜拿枪顶着他的下巴时说他满口谎言、没有心肝。其实是真的,只不过表面上看他不说谎,但他的话里真实的东西太少。他也有他的心肝,但一切都必须在他的掌控中,甚至爱情。他不懂,当爱来的时候,你没有平等地去对待对方,想凌驾于相悦的两情之上,爱,就会弃你而去。当TOM把他和佛娜的关系告诉李欧后,佛娜来找他,并没有怪罪他,看得出佛娜是深爱TOM的。佛娜:你总是要绕一个大圈子,来得到你所要的,对吧?你可以开口说一声的。TOM:我要的是什么?佛娜:我。
    相比之下,佛娜,李欧,都是很直接的人,所以他们最后会在一起。佛娜明知自己的哥哥伯尼是个无赖,但毕竟是一家人,她还要处处维护他。但当TOM问她伯尼在哪儿时,她略一犹豫还是如实相告。于是有了伯尼被抓,凯斯帕要求TOM杀死伯尼以示忠心。而TOM不可能毫无愧疚,加之对佛娜的感情,放走伯尼。伯尼是个无赖,但正如他所说他不过是个小人物,有人给机会就利用,罪不致死。佛娜最后放了TOM,在伯尼的葬礼上说去死吧,她在雨夜中摇摇晃晃的身影是伤心,在葬礼上对TOM的无视是死心。李欧,在面对爱情时,这么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老大,竟然在和TOM说到对佛娜的求婚时面露羞色,为了佛娜,他不惜和凯斯帕开战,只是为了保护她那个无赖哥哥。李欧绝非不理智的人,在他一个人端着机关枪横扫敌方那一幕,你完全可以看到一个智勇双全的老大。但李欧在追求爱情时把自己放得很低,这才是他的真性情,这一点TOM没有,所以TOM根本就配不上佛娜。
    至于片中不断出现帽子的隐喻,我想也许他代表TOM所谓的智力。他一直以为只要有智力,就可以在这个黑吃黑的社会中混下去,吃得开。所以无论如何被打,他也要捡回他的帽子。而影片最后,他把他的帽子压得很低,直到特写从下往上打,才看到他的失落的眼睛。这也许就是他最终认识到无论他的智力多么高,多么会算计,但,恰恰就是这无与伦比的算计,让他失去了此生最爱,并被所爱的人唾弃。
    第一次看科恩兄弟的片,被迷倒,无论是剧情、摄影、对白还是音乐,所有的,都是经典。

 6 ) 断裂与连结-“米勒十字路口”的解读

断裂与连结-“米勒十字路口”的解读


作为有自主剪辑权的导演之一,科恩兄弟一向牢牢地把握着剧本、演员与后期制作。(奥迅威尔斯泪流满面)当然,对于一般观众来讲:

剧本往往我们看不到也看不懂,
演员大部分都不认识(当然,科恩兄弟的电影中如果出现了名演员的话往往会对电影本身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乔治克鲁尼戴着一副“我很有魅力”的胡茬老脸;布莱德皮特面带“我在好莱坞很有名”的傻笑;汤米李琼斯则眯着“我早就看透世事了”的眼袋到处乱晃,汤姆汉克斯则装腔作势,一改之前的憨厚本性),
故事整体很多更是半懂不懂(我们同学很多看完装懂的,可见一斑)。

“抚养亚利桑那”摩托车手从哪里来?
 “巴顿芬克”在宾馆大火,海滩女孩是真实的吗?
 “谋杀绿脚趾”钱哪里去了?
 “老无所依”杀手想要什么?
“严肃的人”全片什么意思?
 “大地惊雷”为什么小姑娘掉进蛇洞还截肢了

对于本片来说:汤姆什么目的?其一直不为人知。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故事发展失去了解的观众会不由得陷入痛苦或着迷之中,前者有可能昏睡或者怒删,后者也许会写一篇烂文章 。但无论如何,科恩兄弟镜中的美国无疑是最真实的美国形象之一。这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外部环境的构建----时代特征与地区特征

科恩兄弟的电影中大部分都带有一个明确的时代背景或者地区特征(有时两个都有,也有时两个都没有,其通常被认为是平庸之作)。
“血迷宫”在德州荒漠;
“抚养亚利桑那”在里根执政后期,
“米勒的十字路口”在禁酒时期;
“巴顿芬克”在二战前夜的纽约和加州;
“冰血暴”在明尼苏达;
“谋杀绿脚趾”在海湾战争时期的加州;
“金钱帝国”估计在柯立芝执政时代
“老无所依”在美墨边境;
“严肃的人”我则猜测是60年代后期或者再晚一些(杰佛逊飞船,哈草的少年,唱机、磁带和音响)。
翻拍的“老妇杀手”在南方;“大地惊雷”当然在拓荒时代

这样看起来,科恩兄弟的电影对于美国几个具有独特时代特征的时代与地区几乎都涵盖全了。其中“时代”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挽歌”,“地域”带给人们的往往是风土人情。这两个因素往往因为其“参差多态”使得人们感到有趣,但同时人们很难发现在时代与地域下面存在的普遍的规律,所以人类会长时间的产生误解与争端。

与其他电影不同的是,对于科恩兄弟电影中的地域与时代特征,我们往往视而不见,这就是科恩兄弟的卓越的表现力所在:无论在什么时代或者地区的背景下,人的行为总是有共性的:德州人笃信宗教并稍显得凶狠,明尼苏达人无论是动作还是语言都显得很迟缓,加州人则轻松休闲满不在乎。但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有人类的理性与逻辑,却也有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也就是“灵与肉”)。两者比例失调时就会形成鲜明有趣的人和故事。

本片在禁酒时期(充斥着言语中的“what’s the rumpus?”“whack him”)的外壳下,同样引入了一批极具特点的人。对于常见的禁酒时代黑帮片(例如美国往事)来讲,本片中的的爱恨情仇一样也不少,却构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这就得益于人物的塑造。并使得这个具有老旧外壳的故事看起来甚至可以延续至今。

二.人物的塑造

Tommy:
汤米的动机初看起来很难被理解。观众很难理解他。剧中人说他“smart”,里奥和卡斯帕老大们喜欢他的聪明,伯尼则认为他不如自己聪明,艾迪则当他的“smart”是“杀马特”,恨不能除之后快。实际上只有弗娜了解他这种聪明,因为只有弗娜跟他是一路人——夹缝中的局外人。
当然,作为故事来讲的电影,只有导演才知道这个形象怎么塑造的。实际上,作为犹太人的导演来说,“不可知”是永恒而潜移默化的话题。在本片中:尽管剧中人物或者观众能用眼睛看到了事实,但所有人都很难了解人物的目的与心理。
就事实来讲:汤米的“聪明”永远来源于审时度势,信奉:“因必成果(”you always do things for a reason),采取最折中,双方损失最少的方案,这也是剧中人所认可的。

1.对于早期意大利帮与爱尔兰邦均衡的局势,最好的选择是牺牲不遵守规则(破坏禁酒时代经济秩序)的伯尼,“市长和警察局长都乖乖的,你瞎闹什么”。当然,为了排解苦闷他去赌马,不出所料的输了钱,这就更加深了他对伯尼的反感。
2.事态发展:里奥误以为意大利帮杀死了盯梢的本帮成员,砸了意大利帮的酒吧,意大利帮试图暗杀里奥失败,使得矛盾激化。当汤米对弗娜与里奥同时说服失败的时候,只能“真的”(只有他自己知道是假装的)转会,加入意大利队。
3.在米勒的十字路口,汤米因为“爱”放走了伯尼(消失就好,没有必要杀掉,以便留存弗娜的“爱”)。自此之后,事态逐渐失控。
4.伯尼反过头来的勒索,使得汤米一直想找机会干掉他,从找到“软脚虾”这个角度来看,汤米相当聪明,但是他大部分聪明的行动都逃不过艾迪的跟梢与对其参与者的拷打,同时,每一个聪明的行动都逃不过观众之眼。这一点无一例外体现了科恩兄弟电影的重要观点“计划遇上无常”。此时,导演让观众与汤米同时感受到这一点:汤米返回米勒的十字路口时不可抑制的呕吐,却捡回一条狗命。汤米通过“软脚虾强森”试图找到并干掉伯尼却被艾迪盯梢,在几乎被扼死的情况下再次捡回一条狗命。
5.接近结尾,卡斯帕死后,杀死伯尼只是一个选项:杀死伯尼获得里奥之“爱”与弗娜之恨;留下伯尼获得弗娜之爱。当然,后者稍微要强一些,因为杀死伯尼的话弗娜一定会翻脸,保留伯尼不懂的话汤米也许只会受到一些名誉上的损失。但这时汤米已经处于失控的边缘,理性与“爱”已经被一系列强大的心理压力所带来的兽性压制了,所以他对“看看你的内心”(look into your heart)的哀求自然地冷酷回应“什么心”(what heart),扣动了扳机。

最后,人人都认为汤米聪明地搞定了意大利帮,只有他自己(也许还有弗娜)才能体会自己心中的沉寂与悲哀。

Kaspa:
卡斯帕有妻子儿女。当然,他很爱他的胖儿子,也有时间听他的胖老婆快速的唠叨。比起爱尔兰老大向经营企业一样经营黑帮,他更像管着一个家庭。
对于黑帮来说,实际上都脱不开“削郎”这个本质。禁酒无疑对于美国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经济影响,所以,私酒交易自然大受欢迎。难怪片中的警察局长和市长天天和两位老大协商办事。警察局长-爱尔兰人奥杜尔就多次抱怨出这个意思:为了那个臭小子伯尼,两位老大不和气,天天砸两边的酒铺,值得吗?
同时,相比陷入爱情的里奥老大,有妻子儿女的卡斯帕更看重整体利益和下属,但同时也更轻信。对于忠诚却凶巴巴的艾迪和冷淡镇定所以看起来很聪明的汤米来说,艾迪自然落入了更深一步的困境。
最后,作为家庭化的老大卡斯帕最讨厌秩序的破坏与权威的挑战。在片中,里奥和他是权威,剩下的人全不是。所以他一开始向里奥商量事宜,这无疑是合乎秩序与权威的。但是非理性的里奥根本不在乎这一套;汤米一开始也不愿意认可他并出卖伯尼;影片中后期市长则对于他的要求为难。所以他们都遭受了卡斯帕的沙哑嘶吼:臭架子!(high-hat!)
影片末尾,当禁酒时代的秩序与权威荡然无存的时候,在这个体系上构建的理性自然被无常所打败,卡斯帕葬身楼梯口。

Mink:
明克狡猾而敏感,跟伯尼区别不大。其因为恐惧而打死了跟梢的假发黑帮成员,假发却被过路的拿走。对于这个里奥老大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小事件成为影片中人们的唯一一个谜(当然观众看来很有趣)。

Bernie
伯尼被称为“犹太佬”,属于破坏规则的人。当然,影片中他也遵守“计划遇上无常”的原则。其认为姐姐的爱人不会出卖自己却被出卖了,以为要死却捡回一条狗命。但他试图通过狡猾而危险的计划摆脱自己的危险处境并最终除掉最大的威胁—卡斯帕的时候,被汤米一枪打向额头中央。
在这里,科恩兄弟给了我们一个典型的样本,那就是:靠着精妙的计算与理性的揣测可能会获得“概率上可行”的结论,但实际上的操作却不要忘了风险与非理性的动物本能。当然,科恩兄弟后来在十几年后才在“严肃的人”中正面阐明了这个道理。

Drop Johnson
软脚虾约翰逊充当了“嚎叫的胖子”这一角色,作为没接受多少教育几乎目不识丁的可怜人来说,他的心智几乎是小孩一般:吃牛奶麦片,看漫画报纸,通过伯尼危险地赚一点小钱(这更体现了他的无知),在目睹铁锨贴脸的惨象时恐惧的大叫。体现了对兽性的原始的恐惧的最直接反映。
影片中另外一个嚎叫的胖子是汤米撞上的胖女人,与其壮硕的身材相比,她用来打汤姆的提包小的可怜。这也体现了禁酒时期不公的社会和扭曲的时尚品味

山姆雷米:
山姆雷米饰演了一名拿着两只左轮手枪的暴徒,其先是一枪打死了投降的爱尔兰邦匪徒,然后又被汤姆生冲锋枪打死。
当然山姆雷米以“鬼玩人”成名(更常见的说法是以“蜘蛛侠”成名)。在本片里,“鬼玩人”中镜头快速推进的摄影方法直接照搬到了最后艾迪死亡的场景中:“软脚虾约翰逊”恐惧的嚎叫和卡斯帕老大的怒吼。无疑给汤米和观众一起造成了压力。

Leo
里奥作为爱尔兰的老大,显然缺乏理性。当然,在混乱的禁酒时代,敏锐的直觉往往能把理性干翻。深夜不期而至的造访,汤姆生冲锋枪利索的反击,对于自己最忠心手下的饱以老拳。无一不反映出了里奥的丰富经验与敏锐感觉。但是,作为一个难以遵守规则的性情中人,一下就丧失了了市长和警察局长的支持,酒馆纷纷被砸。
但是可笑的是,卡斯帕的徒然死去,掩盖住了里奥的非理性,并意外地让失去沟通与支柱的局外人弗娜附上了她。理性的汤米则黯然离去

Eddie:
艾迪凶狠而又忠心,厌恶耍小聪明的人。曾经对弗娜说“我一开口,全世界都变聪明了”。一眨眼制服了持枪的弗娜,干掉了里奥的两个手下,后来先是胖揍了卡斯帕的手下tick-tack和frankie逼供,然后又胖揍了软脚虾再次逼供。只可惜功败垂成就要揪出汤米的小尾巴时,丧生在自己跟从很久的老大枪下。
艾迪严苛地带着用大头针固定的领带(他是剧中唯一这么打扮的人),靠着持续的理性与坚持不懈的调查去制止汤米的无常,却败在自家老大的手下。这也同时反映了无常战胜理性的主题。

Vernna
弗娜是最特殊的一个角色,她是唯一一个用且只用“爱”来指导行为的人。她用“爱”来用自己保护伯尼,用爱来对阵汤米。与里奥的求爱,汤姆的索曲爱来相比,弗娜的爱无疑有意义得多。但是,“爱”燃烧得越纯净就消失的越快。当自己用爱来构建的东西荡然无存时,弗娜只能黯然给自己找个爱的最终归宿。
这也是科恩兄弟对于女性的认可之一,在他们看来,从不忠的妻子(血迷宫)到怀孕的警官(冰血暴),从嫁给前罪犯的前警官到笃信宗教的黑人老妇,都是以单纯的“爱”来指导行为,去超越与战胜被滥用的理性。


附:科恩兄弟电影中的典型角色

陷入困境的主角:所有电影
嚎叫的胖子:所有“约翰•好人”饰演的角色,血迷宫中的侦探,当然可能也包括“严肃的男人”中的夺妻之人
女豪杰:几乎所有女主角
善变的权威人物:所有“老板”的形象:包括制片厂、黑帮、企业家
神秘的智者:所有旁白,酒吧西部老头,轧铁路的老盲人

对于本片来说:
陷入困境的主角:tommy
嚎叫的胖子:drop Johnson
女豪杰:vernna
善变的权威人物:leo和kaspa
神秘的智者:几乎没有,也许本片中也是vernna

三. 叙事结构与意象
鲜为人知的是,“米勒十字路口”的拍摄经历了一次中断与停滞,在其中断的过程中,科恩兄弟创作了“巴顿芬克”这个电影。现在看来,这两部电影有着同样的成因与截然不同的结果。汤米被认定是成功了,内心却充满失落。巴顿芬克创作出了一个不错的剧本却被老板怒骂一顿,尽管这样,他还是回到了海滩的理想梦中。

关于为何中断,我们永远无从知晓,但笔者随便猜测在拍摄这样一个“失控”与“不可知”的影片当中,拍摄过程本身变得“失控”与“不可知”,于是导演转向心灵的深处寻求方向。

关于“失控”与“不可知”在科恩兄弟的电影中,人们往往陷入与自己性情和喜好截然相反的绝境。从这种境地中解脱出来,就化为超人,否则则坠入深渊。

 “巴顿芬克”传统的剧作家写了一篇关于心灵的剧作
 “谋杀绿脚趾”最慵懒的“督爷”必须承担起风险
 “老无所依”猎人必须应对杀手
“严肃的人”最平和的大学教授必须应对不公
 “大地惊雷”小姑娘必须应对狂野西部与匪帮

当一切都是去控制之时,不可知与神秘就充斥着荧屏。

尽管是美国的导演,科恩兄弟的犹太出身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创作风格,他们非常自然地将对本族的主观认知融入了作品当中。科恩兄弟的电影本身模仿着生活本身的不可知性,尽管体现了犹太神学中的神秘与不可知,但科恩兄弟往往是通过电影在嘲笑他们的宗教、他们的境遇,最终嘲笑着他们自己。其中包括:
 “米勒的十字路口”中的狡猾的犹太佬
“巴顿芬克”中神经质作家与唯唯诺诺的副总裁
 “谋杀绿脚趾”的被前妻同化的假犹太人,却起了个德国手枪名字(瓦尔特,walther p-38是二战著名的制式手枪)的波兰裔胖子(历史上波兰和德国都颇为反犹)
 “严肃的人”中古板的教会学校,严格的教义与仪式
当然,科恩兄弟只是把不可知之处呈献给了观众,局中人的无知冷漠使得观众诧异,但观众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样也扮演了无知的角色。与基督教的预定、恩典和公义不同,犹太教丧失的救赎性使得在其文化影响下的作者更加发散与缺乏定式。但正因为如此才格外引人入胜。



结语
综合来看,米勒的十字路口也许时代挽歌气息不够浓厚,也达不到黑色电影的阴郁风格,不如“美国往事”或者亨弗莱鲍嘉的一系列片子更容易欣赏。但其更强调了一种“因必成果”与“神秘不可知”的调和。所以,米勒的十字路口可以作为这个主题下最出色与当之无愧的代表作。

 短评

有些特别夸张的桥段可以看成是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但是对观众来说更多的感觉可能是搞笑吧,芬尼端着机枪的样子简直笑喷了。摄影师巴里.索南菲尔德说他们希望这是一部画面优美人物漂亮的电影而不是一部可笑的影片,事实是这两样他们都做到了,这种看似不协调已经成为了科恩电影特有的风格和标签。

6分钟前
  • 秦诺诺
  • 推荐

叙事风格接近四十年代冷硬派黑色电影,故事线索和人物关系编织得很复杂,在对话里总会提及不在场的人名,需要聚精会神去回想那人是谁。有些小配角可能只出场一两次,却在情节转折中被提及成为关键,这样造成观众对那名配角并不熟悉,无法对其命运产生充足共情。故事框架是和《用心棒》同样改编自哈米特的小说,不过除了男主在两个帮派老大之间游走之外,细节几乎完全不一样。能看出对经典黑帮片的致敬元素,开场很明显致敬《教父》。而恰恰是在1990年有更出色的黑帮片《好家伙》和《教父3》撞档,导致当时票房惨败,好在后续靠DVD也回本了。

11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其实是科恩兄弟最烂的一部

12分钟前
  • 我做导演不为艺术只为潜规则
  • 还行

过硬的本子配科恩高超的手法,打六分也不为过。三国杀,两主一傻一纯,两忠一奸一直,身为导火索的第三方最下作。其实卡斯伯是个很有原则的好人,败就败在太单纯,黑帮大忌;丹也是个很忠心很聪明的人,败在一味蛮干缺乏和主子的沟通。一如大地惊雷的配乐让我意识到汤姆对里奥不是忠心其实是爱,深爱

17分钟前
  • 走走看看
  • 力荐

三星半。一边逗笑一边耍酷,情节节奏相当快,风格乍现,明显的过渡痕迹,有一点点浮光掠影。

2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至此基本看完了科恩兄弟最主要的片子。这部节奏缓慢平铺直叙,甚至很糙,直到最后Tom和Leo的对话才是顶峰。Leo一直称赞他高明,Tom只有一句:你做事都清楚原因吗?他只是碰巧成了赢家。如果谁说这部片缺乏科恩一贯的荒诞感和黑色,那是还没看懂。人随波逐流却有输和赢,难道不是最大的玩笑吗。

26分钟前
  • 杉爷
  • 力荐

不同于科恩兄弟其它几部重要的作品,首先它的主基调是偏向严肃的,其次它不是多视角叙述,所以特托罗的角色几乎是科恩电影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算计所有人又被所有人算计或者背叛,智力开挂然而全片被暴揍六次,没有明确的私人动机和目标,但他就像他的帽子一样时刻处于动态,始终都在应激,被无数突发事件逼着做选择,由这个人物散发的情绪除了一贯的神秘、宿命和荒诞,还多了一点悲凉。

28分钟前
  • 🌵🌵
  • 推荐

作为一部科恩兄弟电影,人物关系和剧情发展太复杂和刻意了。片名叫做“米勒的十字路口”,但暗含了“汤姆的十字路口”的意思,剧中充满了汤姆需要作出的种种选择,还有他能够控制和不能控制的各种巧合。很可惜的是,这些巧合不能凸显命运的突兀,却充满了编剧人工式的设计感。

33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科恩兄弟实乃编剧界的良心,多处人物关系的设计都是高空作业,一不留神就会脱线,完全凭着叙事天赋驾驭文本缰绳。台词贴近古早期的好莱坞制造,构图运镜也非常讲究,拍出了黑帮题材不常见的优雅与闷骚。帽子戏法与尸体魔术,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37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看似玩世不恭其实心思缜密,出来混不把脑子带上怎么自保。汤米的帽子,科恩兄弟还真喜欢把寓意寄托于主角的某个物件上,摄影音乐赞,刺杀老大加上留声机里的danny boy惊艳,男孩狗尸体有趣【牙叔的酱油好亮!

39分钟前
  • 推荐

杀人不要见尸的。。。。后来才知道这是故意设计的。。。这兄弟俩牛逼的。。又是编剧又是导演的。。这片的编剧很爽。。。有点那种美国漫画改编成电影的感觉。。。。两个剧本里掌控全局的男人因为女人变得智商减半。。。

41分钟前
  • 无涯子抵制修音
  • 推荐

把写烂了的黑帮离间设套写出新内容,哪些是运筹帷幄又有哪些是被命运摆了一道后再装出是自己摆了命运一道?人不仅猜不透别人连自己的真意都读不懂。结尾有点《第三人》,我觉得他对老大终究是有真情意的。笑点多,老大枪战最好笑,布西密那一分钟我始终在狂笑。

45分钟前
  • paradiso
  • 力荐

本片中的汤米绝对是独树一帜的科恩型经典角色,他的玩世态度同样深入骨髓但纠结内敛,而表层是不要命的积极入世行径。同样,在所谓科恩型的坚毅女性角色中,哥觉得本片的维娜是最具魅力的。【8】

49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

这是科恩兄弟抛去情怀的电影,剧情安排还算巧妙,一个人颠覆一场帮派仇杀这种剧情总是很吸引人,主角老面孔,表演这种智力超常的人总是拿捏很到位。ps:科恩兄弟电影的一些插曲是不是一直都用一首,几乎我所看过的都有一段类似英国风笛的音乐。

51分钟前
  • 乔大路
  • 还行

摄影美轮美奂,是科恩兄弟风格转变的重要突破。

5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我说的是朋友,我说的是人格,我说的是道德…”虽然看似是Tom步步为营,但其实依然是Coen的失控题材,只是这一次的主角智商和情商都不低,找到了最能自保但又不失骄傲与血性的平衡点。帽子就是帽子,不会变成其它东西,也不会为你带来其它东西,但重要的是,要永远戴在自己的头上。

56分钟前
  • levitating
  • 推荐

“Look in your heart!”,“What heart?”小孩和小狗发现胡同里的死者,以及别墅枪战戏,这两处太棒了

58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8.5 剧本之复杂庞大已达诡异的程度…信息量密集当然是优秀剧作的普遍特质,这使得创作者对讲故事的追求往往落实到“要说什么”上。而在科恩这里,“不说什么”促成的留白与断裂空间与前者处于同等位置;那些他真正要说的(必然中的不确定因素、命运的错位…)却藏在“不说”的那部分里。这才是真正属于叙事艺术的“神秘主义”啊!它做到了诸如《燃烧》没能贯彻到底的,真正意义上的“消失”

59分钟前
  • 喂饭
  • 力荐

虚无即存在,科恩兄弟在这片子里似乎讲了很多,似乎又什么也没讲;大量的意象给人以极大的信息量;美妙绝伦的摄影,精彩深邃的对白,黑色印刻在每一帧画面;至于这个复杂的故事,不自觉地就会想起黑泽明的《用心棒》,当然主角的定位却完全不同,里根不是英雄,只是个在乱世中坚持原则寻求自保的人罢了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1.科恩兄弟第三作,聚焦美国禁酒时期(1920年代)的黑帮争斗,又结合了黑色电影风格与喜剧元素,片名来自兄弟俩早期的御用剪辑师Michael R. Miller,科恩兄弟在拍摄期间遭遇了写作障碍,遂休假三周写出了关于写作障碍的神级剧本[巴顿·芬克]。2.剧本精妙,叙事高效,张力十足,主要人物犹如时时走在钢丝上,无常命途与未知偶然贯穿全片,而观者也至终猜不透主角内心想法。3.表演精湛,精明冷静又总是挨揍的汤姆、贪婪圆滑的两面派伯尼、自傲又情绪化的利奥、讲道德又残暴的卡斯帕与冷血敏捷的艾迪都塑造得很成功。4.冷色调配,大量运用快速推拉镜头强化紧张感,多用镜子,窗帘匹配叠化转场。5.动听配乐与夸张飞扬的段落:反刺杀扫射(Danny Boy),警察突袭酒吧与树林中的意语歌剧。6.戴正、被踢飞或追逐的帽子。7."Look in your heart." (8.5/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