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之前对于此片知之甚少,因为是CC的碟,就收了,看的时候才发现是波兰斯基1971年的大作,于是正襟危坐起来。果然,影片开始那浓郁的古典主义质感和寓言般带着神秘气息的楔子,为整部影片定调,也露出了此片绝非凡类的峥嵘。 整部影片保持着非常高的古典主义气质,这不是文学改编的电影,而是文学的电影化。想必个性如刀的波兰斯基也深深的为莎翁的魅力所折服,在台词的取舍中,还是坚持大量的使用原文,使影片有着极强的文学性,并且不仅不枯燥呆板,反而极富魅力。尽管大量的使用原著对白和独白,但绝不是戏剧舞台的照搬和布莱希特体系的表现,而是在角色内心独白时,时而说出时而默想,而画外音保持一致。这样的处理极好的诠释了角色惶惶不定的心理状态,把那种患得患失,想要却害怕的那种时而激进时而退却的心理活动展现出来。实现了电影形式脱离于戏剧与文学,体现了影像语言的独特魅力。这点相较于经典的《哈姆雷特》,明显处于上风。 之前看《雾都孤儿》的时候也没发现波兰斯基如此的古典气质,影片的质感极好,布景、构图、演员、道具无不表现古典之美,影片的制作可谓华丽。更加惊艳的是,片中几处特效的制作水准极高,体现了导演很高的艺术素养。包括麦克白的几次幻视,尤其是短剑引导弑君一段,令人拍案叫绝,70年代初做出如此令人信服的特效,让人佩服。 影片大量使用原文对白的优势是明显的,有如莎翁在上助力。但是,同时也成为了影片创作的纸枷锁,想撑开又舍不得,结果自然牺牲了影片的节奏和拔高的可能。全片一共140分钟,应该说前三分之二的部分都非常抓人,哪怕部分情节松散,莎翁原文一念叨,立马聚精会神。笔者观片时间超过三小时,就是因为影片部分语速较快错过了一句半句,一定要倒回去看明白才过瘾。但是在后面部分,明知麦克白大势已去,对摧枯拉朽翘首以盼,片子还像麦克白本人一样不紧不慢,把戏剧冲突的火候弄温了。而最后的结局尽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高潮也确实太不给力而且短促了。更要命的是,到了最后波兰斯基也没挺身而出再给观众致命一刀,而是看莎翁铩羽,他也跟着鸣金了。波兰斯基以凌厉著称不假,但冷峻的转身之前都是大杀招啊,如《影子写手》,可是这部就疲软了一些。究其原因还是过于拜倒在莎翁的石榴裙下不敢造次,原原本本打造出来就奉上神坛请君过目了。相形之下回望黑泽明大神处理《蜘蛛巢城》的手法,就是采用故事和结构脱胎于《麦克白》,但是用完你的活了,好的,该我登场了,自己想说什么卡卡卡一顿陈述,合着莎士比亚就是给大神热场的,层次高下立现。一个恭恭敬敬,一个霸气外露。 最后说说《麦克白》的故事本身,感触有三,一是小小的贪念会酿出天大的祸事;二是追随宿命定会成为命运的奴隶;三是找个好媳妇会活的更踏实长久。 一部教科书级的经典影片,文学迷、戏剧迷、电影迷通杀的好片。
今晚看完波兰斯基版的麦克白,就看了三个版本的麦克白电影了(奥逊·威尔斯版和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主观感受:这是我看过最好的一部麦克白电影了,其他两版各有优于这部的,但是整体观感还是这部最让人投入。 从故事角度看:这一版的细节最多,麦克白从头到尾的情绪转变都有足够的空间让人理解和感同身受。虽然麦克白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但是每次看都还确实能被吸引着一直看下去不会觉得太无聊,莎翁还是牛啊。它的情节不那么紧张,不会像现在很多商业片总结出来的剧情规律一样,每个情节似乎都要扣着那一个问题、主题,由一个事件马上导向下一个,但它还是浑然一体的。 带来的思考:麦克白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关于自我实现的寓言的故事,你迎合还是反抗,都会让你离命定的悲剧更近。被证明可信度的寓言,一方面成为了带给自己勇气和信心的盔甲,却也在被『破解』后成为刺向自身的利刃。谁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但是为什么总是『反派死于话多』,做了亏心事会带来反噬,就形成了『认知失调』,终有一天会变魔怔。 从电影本身来说:『电影本质是物质世界的复原』,三版里它复原的最好,服装道具场景都是最接近中世纪苏格兰的真实情况的。有个让我惊讶的之前不知道的是,那个时候除了少数贵族,大部分人都是睡在铺就的麦秸堆上的,也没有被子盖。| 片子里关于幻觉和噩梦的部分让人叫绝,真的有吓到我,还有像『女巫集会』的怪异段落,都非常有感染力。这是波兰斯基傍身的手艺活,在他其他很多片子里也有这样的场面。| 运镜的流畅也让人叫绝,大部分镜头的起幅落幅、运动轨迹几乎都设计的很精妙。| 最后的一场斩首戏,看得我目瞪口呆,我敢说姜文一定有借鉴到他的《鬼子来了》里去。 一点关于导演的背景:这部片子是71年上的,再前一部的《罗斯玛丽的婴儿》68年上映,两部片子中间,也就是69年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好莱坞女明星残杀案,女明星被邪教组织『曼森家族』的狂热信徒残忍的杀死在家里,被杀的就是导演波兰斯基的老婆。所以看的时候我不仅想在影片里寻找一点点蛛丝马迹,想着片子里那些惨死的场景背后有没有导演的控诉,麦克多夫在得知妻子儿子被杀时候发出的愤恨话语是不是也代表了导演的心声?
莎士比亚的文字是真的牛逼
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文笔啊
怪不得是英国的珍宝
人性中的恶真的是阐释的无以复加
不过觉得麦克白夫人选角太柔弱了
怎么看都不觉得是坏女人
当她说出
要不是睡着的样子像我的父亲
我早就自己杀了他了
看到这里
真的是太心痛了
可能是她在没看这部剧之前
被描摹的太十恶不赦了
自己真正看的时候
觉得啊
也就那样吧
还是没有unsex me
到最后疯疯癫癫的样子
很是心疼
我觉得啊
老师之前说的真的是很对
麦克白夫人其实就是麦克白的另一个自我
真的是感触很深
他俩啊
要是不是一起作恶的话
真得是应该会很幸福的吧
soulmate的那种
她把他看得多彻底啊
仿佛就是另外一个自己
在她眼中
他好像就是一眼就可望尽的小溪
她洞察他的每一丝想法与弱点
女人这点真的是很可怕
就像我妈一样
对爸爸真的是
无所不知
但是与我自己而言
可能并不喜欢这种战争啊历史啊之类的
更喜欢小桥流水那样的琐碎
不过莎翁是真的厉害啊
还有就是最后的时候
夫人死的时候他说的那句话
人迟早都要死的
太难受了
还有就是
小男孩站着被刺死了的时候
还以为他是在想象
结果看到背后刺了一刀的时候
真的是触目惊心啊
莎士比亚的悲剧《麦克白》,让人感慨万分。人性的弱点啊,比利刃都可怕。一个苏格兰战功赫赫的大将军,一位皇亲国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受封爵士,在欢呼声中轻而易举就被几个女巫蛊惑,陷入欲望的深渊。
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摆脱不了欲望的诱惑,摆脱不了对权力的渴望。
当麦克白披着战神的光环,从战场上凯旋而归的时候,他是多么的坦荡、飒爽、英姿勃发。国王亲自接见、加封、褒奖,给予了他最无尚的荣光。他是王上的贵宾,民族的英雄,战士的楷模,他已经成就了自己最巅峰的辉煌。
可是,一群居心叵测的女巫在甩出一枚小小的橄榄枝之后,他心中欲望的漩涡就被搅动,不知不觉就被带进了女巫为他设计的阴谋圈套里。自己会是一国之君?万民景仰,君临天下?巨大的权力诱惑,想象中的风光无限,瞬间将人性中的贪婪无度、残暴决绝的本性暴露出来。麦克白举起了血腥的屠刀,对着自己的君主,对着自己的良心狠狠的扎了下去,从此走向了一条血腥杀戮的不归路。
从最初思想里浮现出杀人念头就浑身震颤的君子,到杀害国王时候的心虚、犹豫、胆怯,到后来把手足兄弟看成是肘腋之患,连同妇孺家眷全部杀掉的刽子手。
一路走来的麦克白已经完全泯灭了人性,对质疑他的人,对他挡他路的人,都进行了斩尽杀绝的,他已经堕落成了一个魔鬼。
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人还有一种天性,就是明知事情不对还去做的时候,心里一定不会快乐,甚至会产生无尽的痛苦、懊悔和恐惧。麦克白就是这样,他虽然顺利的将王位抢到了手,可是再耀眼的王冠也驱散不了他们夫妻心里的黑暗。他们都胆战心惊的活在自己设置的牢笼里。说白了,他后来的所有杀戮,都是出于恐惧,害怕自己的罪恶被揭穿,害怕真相暴露后失去拥有的一切。于是为了掩盖一个谎言,只能不断制造罪恶来加以巩固。这期间,麦克白又去主动寻求女巫的指点,可以看出他的心里有多么的忐忑,多么的不安,多么的不知所措。
还有麦克白夫人,可以说正是这个女人亲手将自己的丈夫和自己送上了断头台。她在丈夫最初的犹豫中给了他磐石一样坚定的鼓励,鼓励他抓住机会,战胜恐惧“像男子汉一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丝毫不去分析这件事情的合理合法性。正是这种女人不该有的决绝,把她的丈夫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也使自己在有生之年痛苦不堪,最终抑郁成疯,自杀身亡,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善良厚道的女人,对于一个成就事业的男人来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想了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那个宅心仁厚、母仪天下的女人,总能在丈夫冲动、暴怒的时候,制止丈夫的错误决定,李世民能够开拓大唐盛世,贞观之治,成就帝王明君的形象,她功不可没。
像麦克白夫妻这种逆天而行的暴君暴政,失败是注定的。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开始我以为波兰斯基不适合拍这个故事,台词一个字都没改,完全是莎翁的原作。但是看到班科的鬼魂以及再会女巫,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拍这个了。魔幻现实主义是他所擅长的,平静中的爆发还是那么的震撼。by the way,片中出现剖腹取婴的画面,他还是念念不忘他的妻子的惨死吧。可怜的男人。
1968年,波兰斯基执导的《魔鬼圣婴》大获成功,并对日后好莱坞的恐怖片产生了深远影响。次年,波兰斯基即将生产的妻子在好莱坞家中被邪教徒残忍地杀害。两年后,波兰斯基把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搬上银幕。就此,一个更压抑、更阴沉、更孤独的麦克白产生了。很多人认为他把内心的伤痛融入了对这个人物的诠释之中,似乎折射出他内心的愤怒。而波兰斯基则这样描述他眼中的麦克白:“我把麦克白看作一个年轻、坦率的战士,由于自己的野心,他渐渐被卷入一堆麻烦事。当他遇到那些古怪的姐妹,聆听她们的预言后,他就像一个希望赢一百万的赌徒一样,下
杀了一个人之后的恐惧心理表现得十分生动。就像是我们做了一件坏事怕别人知道一样。影片中那些深刻的台词令我感到十分的震撼,足以看出莎士比亚的文笔实在是高。
没有黑泽明的《蜘蛛巢城》精练,显得更加血腥无节制,明显是跟波兰斯基的个人经历有关
这就是人在暴怒之下拍出来的东西。能把莎士比亚戏剧拍出个人风格,必须得是一流的大脑和掌控力。导演当时真的是很生气,最后他让整个人类都在地狱之火中烧到永生永世不得翻身。
倒没想象的那样残暴,黑暗压抑的气氛却无时不萦绕左右,镜中幻象和洞穴女巫两场戏诡异的很精彩,世人皆晓得麦克白的丑恶嘴脸,而波兰斯基在麦克白身上看到的是被欲望填满不能自已的原始冲动,开篇女巫齐聚海边埋下握着匕首的断手就很不同凡响,胶片质感杠杠的。
诡秘邪恶血腥暴力,种种气氛都渲染得特别好,就是故事本身。。。。可能流传已久妇孺皆知所以没意思吧。从自传中得知,波导这时候没戏可拍,此片不过是为了糊口,也因为痛失爱妻还在恢复期。片尾赫然出现花花公子的赞助商标可是没少招来嘲笑声。虽是无辜,但联想波导的种种行径也是忍不住要笑的。
SIFF2016 开头一只断手宣誓了这是一个不一样的《麦克白》,波兰斯基的改编相当成功,即便因为画风极端华丽的新版先入为主,也不会觉得这部有任何视觉上的不足,甚至在部分场景设计上有股cult片的观感,与莎士比亚的文本合理匹配,头尾的循环设计更给这个故事加入了轮回式寓言的深意。
是个很传统的解读。在原始的台词间,画面充满妙想,分分钟想摔在2015版脸上:看,这叫拍电影!麦克白是怎么黑暗血腥都不嫌多的,并不出格。Jon Finch太美啦,以及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夫人真好看。马丁肖萌萌的。比较有趣电影把原作不相干的小人物捏成一个,还给了点心理线:)有些场景特像游戏截图。
阴森可怖,三女巫、血洗McDuff城堡都相当重口——当然后者是有原因的。为什么DVD封面是班柯?虽然镜子一段的确印象深刻。睡稻草堆、裙摆拖在泥巴里,脏兮兮的中世纪。整体感觉比较年轻的一版,特别毛茸茸的Martin Shaw版班柯灵动可爱。| 片头playboy够违和、这种片子是得经济多好票房才能好= =
惊喜很多(特别是镜子那一场),但那冗长的内心独白是在无法接受。
波兰斯基作为营造氛围的高手,遇见这种题材定是要淋漓尽致了。而且不知是否因为妻子遇害不久,电影的血腥恐怖氛围更加无以复加。
看上去如此纯洁柔弱的麦克白和夫人,然而就是要这样的选角才恰到好处。一部十分干净的《麦克白》,某些段落却异常血腥残忍。幻境那段真是太棒了。
唉,波兰斯基借剧中人物之手用最残酷的方式杀死了麦克白啊。这一部更有苏格兰中古时期的味道,没有那么多花哨的东西,所有特效几乎全都依靠剪辑完成。调度复杂而自然,台词优美又不赘余,完全看不出舞台相儿,可见是多么成功的改编。
波兰斯基的风格有点哥特,其实是适合导麦克白的。但这个电影没有内力。麦克白演得像哈姆雷特,麦克白夫人像朱丽叶。恰恰缺乏的是欲望。
阴冷的气质与莎士比亚这部最黑暗的作品极为相配,未将重点放在宿命的压迫感,而是通过保留大段独白展现心理斗争:麦克白可谓古典精神与现代性杂交的悲剧人物,死于来自前者的仁慈意志与来自后者的旺盛野心. 影片有大量独具匠心的细节设计以配合原文中部分过长的台词,高度电影化的忠实改编令人叫绝; 波兰斯基的作品序列证明他堪称拍摄杀人场景的大师――这首先是因为,他是一位运用反应镜头的大师.
做下荒唐事,报应随之来。人生皆如此,何必与之哀。勇者皆应学,杀篡麦克白。
波兰斯基在妻子遇害后拍的第一部作品,和奥逊·威尔斯的黑白版本比更为血腥,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无更多建树。Kenneth Tynan在改编《麦克白》的时候质疑波兰斯基谋杀场景是否太血腥了,波兰斯基答道:你没有看去年夏天我加利福尼亚的家,我知道什么是流血。下一个要看的版本是黑泽明的《蜘蛛巢城》。
这也太宿命了吧,这真是波兰斯基心底怨念的结晶啊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评价为其最好的作品
改编非常忠于原著了,打斗戏真的蛮像舞蹈,血浆人头当然不仅仅是为了感官刺激,但是看过的都没完没了地提曼森案真的是让人觉得烦透了。以及波兰斯基母亲死在集中营时他并不在场,没有重现“记忆”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