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继承人凯瑟琳既长相平平又拘谨木纳,不仅没有丝毫女人的温婉妩媚,也看不到半点女人的伶俐乖巧。社交场所表现出的紧张愚笨,拍拖时表现出的风情不解,十足离可爱两字相差甚远,待字闺中成为那个时候的剩女一点不奇怪。这种天性,之于适龄女青年凯瑟琳,真的是与生俱来的不幸。 然而,更不幸的是凯瑟琳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她的父亲对她无所顾忌的贬损打击,言语之刻薄和毒辣,让人怀疑她父亲对她倒底是什么仇什么怨。在她父亲的心里,他的女儿简直就是一无是处,颜值、情商、智商全无。粉色裙不配穿,社交礼仪学不会,连最擅长的刺绣也仅仅只是绣得整齐而已。处处将女儿与老婆比,更是对凯瑟琳无以复加的伤害。从凯瑟琳父亲的一言一行中,看不到一点父亲对女儿这个‘’前世情人‘’的偏爱。不禁让人怀疑,凯瑟琳的父亲是亲生的吗?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可都是父亲对女儿的无限的溺爱。 好在最终凯瑟琳不仅继承了父亲的全部财产,还在恋爱中成长了智商和情商,没让过去的情郎莫里斯第二次骗财骗色。在父亲的最后时刻也拒绝见其一面,看来凯瑟琳对父亲不仅记恨了,还成功地继承了父亲的冷漠和狠毒。
台词及其犀利…惠勒总是慢热,不轻易进入状态,而一旦发生,则一发不可收拾,妙趣横生…一小时五分钟处的摇臂,顺滑的带出克里夫特登门,好莱坞40s的电影技巧已经如此娴熟了。女仆恭维哈维兰裙子好看,然后说想跟厨师去转转,哈维兰轻描淡写:你在这间房子里跟我一样自由,你无需恭维我来换取许可。女仆答曰:我没在恭维你。哈维兰道:这只是我能找到的最凉快的裙子了。而这条裙子也正是他跟克里夫初次邂逅时所穿。此片成功,哈维兰的精妙表演功不可没。渣男道:我们能再一次做朋友吗?哈维兰轻蔑:我们不是敌人。这是一个有关despise的故事。当整个好莱坞都沉醉在心猿意马与寻欢作乐之时,当整个好莱坞在夜逃鸳鸯浴奇奔妙逃时,真正的法国佬威廉惠勒站出来说不好意思:别搞骚~。最后克里夫激烈叩门之时,凯瑟琳云淡风轻的步上楼梯,油灯之下面孔闪烁,却有一丝坚定的笑意——一个女人的新生,舔狗备胎的时代一去不返了,而最后那在类型中本应胜利的芳心纵火犯,则成了在门外猴急不得的舔狗。老实人惠勒,狡黠犀利时却不在霍克斯之下。
一条暗线是女儿和父亲的争斗。女主长大成人,年金丰厚,却在情感上依附父亲。老父公然轻视她,否定她,造成了她的笨拙自卑,却又因她的笨拙自卑对她百般挑剔。恶性循环。父亲对女儿的感觉完全不当回事儿。所以,之后被女儿挑衅,临死想见女儿被拒绝实在活该。女儿宁愿失去年金,也不愿走进父亲为其生活设计的剧本,勇气可嘉!她指出,父亲再也不会知道她的将来会怎样过,这段尤其精彩。明线上,女儿经过背叛,再也不会上拜金拆白党的当了,冷静的给了他应得的教训。她终于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女人,不需要讨任何人的喜欢。她教育女仆对她无需奉承体现出心智的成熟。剧本绝佳,女主演的太棒了!
在寻觅爱情的道路上,重要的或许不是早晚,而是能否擦亮眼睛,从浩漫人海中,辨别出对的人。早在七十多年前,一部美国电影就已经预料到,别有所图的爱情会带来何种下场。这部经典好莱坞的遗珠,就是兔妹本期所要介绍的影片——《女继承人》。
迄今为止,这部影片仅有1486人标注“看过”,可谓相当冷门。
然而,在40年代末上映初期,它曾引起不小的轰动。
它连续两年获得多项奥斯卡提名,女主角奥利维亚·德哈维兰凭借该片获得第22届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双料影后,男主角蒙哥马利·克里夫特因本片使情场浪子的形象深入人心,更于两年后和伊丽莎白·泰勒合作,拍摄了著名的惊悚爱情片《郎心如铁》。
影片改编自亨利·詹姆斯于1880年发表中篇小说《华盛顿广场》,深入描绘了19世纪的物质文明极大繁荣,以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纸醉金迷和人心不足,着力刻画出一幕家庭和道德双重悲剧。
女主人公凯瑟琳·斯洛普是一位医生的女儿,与父亲和姑妈同住在华盛顿广场。她出身富裕,母亲去世后,她每年可以获得一笔1万美元的遗产收入。这在19世纪,无疑是一笔巨款。
凯瑟琳外貌平凡,不善与人交际,和绝大多数上流社会女性相比,她平庸乏味,毫无吸引力。到了二十几岁的年纪,依然单纯得像一张白纸。
姑妈看不惯凯瑟琳维持单调的生活,邀请她参加舞会。
然而,凯瑟琳穿着一袭华美的长裙出现时,就连生父斯洛普医生也忍不住奚落,她普通的容貌和鲜艳的长裙一对比,形成何其残忍的鲜明反差。
在斯洛普医生看来,凯瑟琳愚蠢平庸,一无是处,与美丽聪慧且早逝的妻子有着云泥之别。
哪怕除去外貌上的劣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凯瑟琳,也很难避免性格上的不自信。
她常常是在舞会上坐在角落里被忽略的那个,和异性找不到共同话题,也不大会跳舞,无人相邀,只能孤芳自赏。
就连年长得多的姑妈,也比凯瑟琳享受和游刃有余得多。
一次舞会上,姑妈强行将一名相熟的年轻人介绍给凯瑟琳。在短暂的相处后,男子借故取酒离开,久久没有回来。凯瑟琳左等右等,不得不迫切地去舞池寻人,这才发现,男子正酣畅地与他人共舞。
从任何意义上说,这都是一次近乎耻辱的放鸽子。
凯瑟琳无法接受,可是人性本如此。自私才是人生的常态,要求他人能够有礼有节,本就是一种奢求。
就在她心灰意冷之际,一位英俊潇洒、风度翩翩的异性出现在凯瑟琳面前。他叫莫里斯,是姑妈家的远亲。莫里斯邀请凯瑟琳一起跳舞,恭维她的端庄,举手投足对她充满照拂,并热情地提出明天去拜访她。
从始至终,莫里斯的语气充满让人难以拒绝的热烈直白。
刚刚还在舞会上遭受无礼对待,顷刻间就被一位阿波罗捧在掌心。地狱和天堂的落差只在一瞬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观众几乎可以预见,凯瑟琳很快就难以自制地坠入情网。没经过斯洛普医生的同意 ,凯瑟琳就与莫里斯私订终身。
斯洛普医生深知,女儿的魅力不足以让一名英俊的男子倾倒。他看出莫里斯的险恶用心,为阻止这段孽缘,他带着凯瑟琳环游欧洲,使劲浑身解数,也没能拆散这对鸳鸯。
斯洛普医生对凯瑟琳冷嘲热讽,甚至对她明言,“你除了有钱之外,简直一无是处。”
那一瞬间,凯瑟琳想起来很多,她想起父亲总拿自己跟去世的母亲比较,想起穿着鲜艳的裙子被父亲奚落,想起父亲的语气总是带有难以掩饰的轻视——她突然发现,父亲对她的态度是如此蔑视。
如果我们带入凯瑟琳的处境,就会发觉这有多么残忍。
凯瑟琳就像一个拙劣的仿品,她既成不了母亲,也不再是她自己。在影片中,母亲的形象如同一抹挥之不去的幽灵,一个麦格芬,在导演威廉·惠勒的有意安排下,她的形象甚至从未出现在镜头内。
仅仅通过斯洛普和他人的叙述,一个审视的眼光、一个比较的语气,就足以让凯瑟琳自惭形秽,又唯恐避之不及。
从产生分别心的那一刻起,爱就不再纯粹。
凯瑟琳对父亲失望透顶,乃至充满怨恨。一直到斯洛普医生去世,她都没有再看过他一面。这是后话。
此刻,内心仓皇又痛苦的凯瑟琳决定与莫里斯私奔,但莫里斯心里有一只算盘——不出意外的话,斯洛普医生去世后,凯瑟琳每年将有3万美元的遗产。可一旦她与父亲决裂,医生的这份遗产就要全部捐给诊所,凯瑟琳所能拿到的,只有母亲的1万美元。
人心不足蛇吞象。与更加丰厚的3万美元相比,1万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那个雨夜,凯瑟琳等着莫里斯来接她的马车整整一夜。从满怀欣喜,等到心如死灰,直到天色孤白,凯瑟琳才绝望地相信,莫里斯抛弃了她。
凯瑟琳心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她的父亲对她怀有蔑视,她的爱人从未爱过她。对凯瑟琳而言,“女继承人”这个显赫的身份,与其说是荣耀,不如说是诅咒。
斯洛普医生去世后,凯瑟琳继承了他在华盛顿广场的一切。
她此后再也没有过感情经历。许多年后,姑妈带来莫里斯的消息时,观众却惊讶地发现,她的眼中分明闪过一丝隐恸。
莫里斯花言巧语请求凯瑟琳原谅,凯瑟琳将一盒许多年前就准备好的红宝石纽扣交到他手中,
当晚,莫里斯真的带着行李找过来时,凯瑟琳却叫女仆锁紧大门,关掉灯,任由莫里斯在门外凄厉地敲了一夜。
她提着灯穿行在黑暗的楼梯上,就像数年前从绝境中走出那样。
这部作品的原著《华盛顿广场》是19世纪英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代表作,开辟了西方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所谓心理分析小说,就是以心理活动为主要描述对象的作品,包括意识和潜意识,描写人物内心的彷徨、痛苦和孤独。
在影片和小说的比较观察中,兔妹发现,凯瑟琳最大的悲剧不是生活在无爱的家庭,而是被母亲的幽灵笼罩。
在小说中,凯瑟琳的母亲生下她不久后去世,从某种角度可以说,她是害死母亲的凶手。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凯瑟琳的家庭环境如此压抑;为何父亲对她的态度充满蔑视;为何她会轻易对一个大献殷勤的浪子充满好感——
从小到大,凯瑟琳都是不被期待着长大的孩子。
兔妹以为,家庭悲剧是一切悲剧的因由。
无独有偶,数十年后,伯格曼享誉世界的《秋日奏鸣曲》和阿莫多瓦《高跟鞋》都以母女关系为话题,探讨了同样的家庭故事——平庸的女儿自小生活在声名煊赫的艺术家母亲的阴影下,母亲的光环既是女儿追逐的方向,也是她痛苦的来源。
母亲的完美和女儿的庸常形成残忍的对比,斩不断的血缘关系,又驱使她们走向互相折磨。
在两种不同的情境中,最终的结果截然不同。凯瑟琳生活在母亲的幽灵下,久而久之她也化为了无生气的幽灵;而伯格曼和阿莫多瓦则为家庭关系的和解提供了想象性解决——无条件的爱可以感化一切。
有人说,凯瑟琳是幸福的。她虽然遭受情伤、家庭不幸、孑然一身,但她毕竟出身名门,而且家财万贯。
可是,在另一个世界,或许凯瑟琳也在羡慕着我们,除了钱什么都有。
——如您喜欢这篇文章,欢迎订阅我的同名公主号【胡萝卜电影】——
这片让我想起希区柯克剧场第一季里面非常喜欢的一集“The Legacy”。两部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女主都是继承了很多财产,却相貌才华皆平平,生活一片死水,由于得不到对自身真正的认可,性格也都非常自卑。本片中的女主在舞会遇到的男人都嫌她无趣转身找别的女人,而the legacy的女主则是眼睁睁看着丈夫和年轻漂亮的女生快乐玩耍,自己连舞也不想跳。接着,她们都遇到了英俊潇洒温柔多情帅哥前来献殷勤,可帅哥们的真实目的都是她们的钱财。
但不同的是The Legacy的结局更加光明,里面帅哥意外身亡,所以女主并没有意识到他真正目的所在,自始至终认为帅哥所爱的是自己这个人,这让她整个人都焕然一新,在之后活得更加自信阳光。本片结局却颇有黑色电影的感觉,女主化身复仇女神,她不去看濒死前的父亲最后一眼,让男主在门外欲哭无泪,但自己也没得到想要的爱。 威廉·惠勒对影片的掌控力太强了,尤其是人物之间矛盾从酝酿到爆发,美中不足就是感觉后面一段太具冲击性,前面又有点闷,不大平衡。
德哈维兰转变后真心是影后级别的表演,最后半小时太灵魂了,太有神采了,但似乎中间过渡弱了一点。Miriam和Monty和女主父亲也演得非常好,Miriam的角色被她演得非常有意思,作为本片一直陪在女主身边的女性角色,她始终是站在男主这一边的,但她却又明白男主对女主的爱是不纯粹的,一方面估计她本身被男主魅力所折服,又觉得女主应该及时找个归宿,而不是当个老处女,所以让她即使和女主父亲一样了解事情真相之后仍然主张他们在一起。所以感觉姑妈这个角色对女主的态度也是有种contempt的感觉在里面,她可能更多地认为男主对女主的爱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施舍”。(个人理解)Monty最后野心勃勃地在屋里看这个细节好棒,让人明显感觉到他对女主的property比对女主这个人更加热切。
腾讯字幕翻得真是残念。
虽然扮丑在表演奖上可以加分,但并不是说扮丑了就一定OK,奥利维亚扮演的凯瑟琳从刚开始的羞涩、不安、有了感情之后的喜悦,婚姻不顺的失望,被悔婚的痛苦,到最后的冷酷,面部表情的转变堪称教科书,反观蒙哥马利就只有一个帅,表现得及其稚嫩
对父权社会的痛击,伤害女主的不光是情人的欺骗,还有父亲的轻蔑,一个不被人相信会获得幸福的女人转变起来是会令人刮目的,结尾哈维兰幽幽步上楼梯,同时蒙哥马利猛敲房门的场景太让人解气。
比起男子骗婚,最令人玩味的其实是这对父女关系,父亲虽然促使女儿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他根本不爱她。最后因为在两方面都得不到爱,她变成了那样一个复仇女神。我们说不准孤独终老,或者被一个贪图钱财的男人欺骗一世,到底哪一个才是最悲哀的。
"He came back with the same lies,the same silly phrases.He has grown greedier with the years.The first time, he only wanted my money.Now he wants my love,too."
其实让Catherine最难过的可能不是男人只是因为钱而追求她,而是父亲从心里的鄙视和看轻。一个父亲,百般看不上自己的女儿,从表面上来看仿佛维护了女儿的利益,实则伤透了她的心,而且很大概率上让她变成了另一个自己。
阴郁的作品,片中所有人物的缺点都异常醒目,一切预示着没有好结果,没有阳光灿烂的明天。
改编自Henry James的小说《华盛顿广场》。这个版本,故事较为薄弱,没看过原著,我还是更喜欢1997版的处理。这部影片里女主角的特长是刺绣,笨拙是有的,跳起舞来还是可爱,对父亲的依恋并不明显。倒是性格干脆,遇到帅气嘴甜的男主角,立刻愿意与他远走高飞;高喊着就算他只喜欢钱,我也愿意花钱买下他。父亲对这份“爱情”嗤之以鼻,极力阻止;说实话,那么毒舌又冷漠的父亲,谁愿意留在他身边呢,即使有一大笔财产。她放弃了父亲的财产,男主角却放弃了一心私奔的她。多年之后,父亲留下所有钱离开人世,男主角又回来找她。而她却变成了和父亲一样冷漠的人。在这部影片中我看到是,疯狂炙热的爱情,终究随着时间褪色。何况爱情的基础如此脆弱。只不过是自己慢慢体会更好,还是有人提前告诉你残忍的真相更好呢?
残忍?心碎之人的残忍那是一种天性 。。。名著派头,场景情感铺垫各种处理都非常到位,虽然也有老套沉闷的嫌疑
到底是理性地切割欺骗忍受痛苦还是跟随情感乐趣哪怕是谎言,片中一直存在着各种对立的关系。理性与感性、金钱与爱情、客观评价与讨好奉承。父亲足够冷酷的视角最后遗传到了女儿身上,经历了爱情承诺的逃跑和父亲的残酷打击,她放佛是开了窍,看透了一切,什么都没了情感没了灵魂没了。多年来父亲的冷漠令她缺乏言语行为上的关爱感受,社交能力的缺失是全身感受与反应的呈现,而最后由她自己斩断了一切爱意念想。女主这个人物的确很有挑战性,奥利维娅的很多细节动作上让人印象深刻。
Henry James原著,Washington Square。先改编成舞台剧,然后搬上银幕,威廉惠勒的电影手法细腻动人,镜头、光线、音乐……都帮着讲故事、表心情,很“古典”,或说“经典”的电影,现在不多见了。——不知九几年的重拍怎么样,虽然主演都是大牌。——电影明星制的好处,正如现在吸引我钻天入地找这种老电影一样,因为the star pull,让观众走进电影院。
虽然老处女渴望被爱,但对贪婪虚伪的追求者就应该关上大门,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姿态。
第二十二届奥斯卡的影后,在里面饰演一位自卑腼腆的女孩,经历男人的感情欺骗,走向光明寻找自我的成长路程。刚开始的凯瑟琳在社交场合中,不擅长聊天 跳舞,赤诚的使人如沐春风;恋爱中的凯瑟琳像极了大多数热恋中的女人,疯狂 热切 自欺欺人;在午夜没等到托森的到来失恋的她,失望的她埋头痛哭 拽掉帽子 头发凌乱 无力的拎着行李箱走向自己的房间;后面在房间里冷静条理清晰的刺绣的她,面对托森的敲门,一边翻转着刺绣的图画,一边决绝的对仆人说 关门,而后手捧煤油灯无畏的走向楼梯,她终于迈出了回击的一步。导演是不是想说明,所有突如其来的热情,都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欺骗。
对父权社会的极致讽刺,里面的男性角色都冷酷无情,其实说到谁更现实,与女性天生掌控感性逻辑相反,男性的理性逻辑更甚,也更精于算计;医生貌似深爱亡妻,却不爱他们相爱的结晶,这种矛盾、残酷的复杂性将人物角色设定为医生也变得更有深意,他爱的不过是自己完美的逝去幻象,他不爱亡妻不爱任何人甚至可能是个爱无能,最终他成功地将女儿教化为自己同类,重塑她的同时也杀死了她,这对父女关系比起骗婚的凤凰男与女主的关系,更值得深思和探讨。人物戏剧张力和冲突很精彩,比起一开始唯唯诺诺的讨好型人格,最后爆发的无情和残忍也让观者大快人心,只是,最后举着灯脸上带着报复快感的微妙笑容信步走向黑暗楼梯的女主,最终如父亲所愿成为活在华丽牢笼中的悲剧人物,走向变态。
一个千金小姐,坐拥大笔家产却得不到一点爱,父亲对她都是种种失望和鄙夷,帅气的追求者也句句虚假,钱少一分都不行马上撒手走人。关键是,这种看不见出路的憋屈到最后也没有化解开,最后把门关上是解了一点气,甚至有变成黑色电影的意思,可是,她还是要在这任由男人摆布的社会继续活下去啊...
我比较困惑的是哈维兰看起来有那么丑么,其实她爸爸才有病吧,蒙哥马力就是个骗子又如何,能享受一段爱情不好么,最后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同名戏剧改编成的古装室内剧。上流社会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凯瑟琳原本十分乖巧单纯,却由于自己的继承权和父亲的一次次提醒,让她不得不思考以致怀疑自我魅力的真实来源:男人是爱自己还是爱自己的钱?最后天真的凯瑟琳变得像他父亲一样的冷酷,而凯瑟琳不仅继承了父母的财产,上流社会的阶级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同样继承了下来。
奥利维娅·德哈维兰后半段的表演太好了,转变的爆发力简直吓人,以及蒙哥马利真帅
最后一幕,女继承人终成女继承人,但代价是惨痛的|Ps.不喜欢豆瓣现在的剧情简介,倾向性过强= =
#1949#,+,40年代这些奥斯卡系的女人戏还挺让我惊讶的,女性角色的多面性。
故事有点扯啊,或者说那时的父女关系很不正常,绅士国的相敬如宾,完全扼杀了亲情。骗子的骗局也不高明不强烈,人家骗子说不定是有真爱也希望有钱拿,为什么就要全盘否定?结局部分,女继承人显得太过绝情,忘了初心,估计要孤独终老!总之,这个故事的起承转合有问题,显得生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