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子念的诗出自高田敏子的《遗忘了的东西》:乘着积雨云 暑假悄然而去 与其说再见 不如好好淋一场雨 今晨 晴空万里 一片片树的叶子 与崭新的光交换问候
没有念出的那段:但是你 暑假啊 最好再回来一次吧 来拿你忘了的东西 迷路的蝉 寂寞的草帽 还有 在我耳边 至今不曾离去的潮声
- 突如其来的台风将几个场景隔离开,几个初中生摆脱了压抑的成人世界规则,随意挥发出某种无序的激烈冲动,要跳要舞,只要音乐没停。
与报复性消费相似,这种冲动是出于报复心的。台风所带来的突如其来的自由让他们超前地开始理解自己,理惠看似无因的城市之旅归因于台风日三种依赖/非独立的抽离,三上、母亲、学校,她超前迈入东京,独立约会,要坐电车回家时却回不去的那突如其来的崩溃我深有同感,就好像第一次独立去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却在到达成功的最后一步出了错,她被卡住了中间,无法向上成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也无法倒退回过去那个无所顾虑的孩童。
- 理惠之后是三上,三上的死是注定的,在前半段他与哥哥关于个体与群体的对话中,三上认为个体只有一死才能超越个体本身。哥哥则把个体与个体本身转换为个体与个体所在的种类,类比于鸡与鸡蛋,鸡是独立个体,鸡蛋是鸡的薛定谔状态,指代整体。那么鸡要如何超越鸡蛋?唯有一死,通过死亡来否定自己作为鸡这一事实,只有这样,鸡才不是鸡,而是死后投胎的其他种类,从而达到超越自身的目的。
他与老师的那通电话,其中他的坚决与反抗,他注定是不可能和解的。再想到台风过后,太阳依旧要从东方升起,他将无法摆脱地“回归正轨”,于是在黎明之前,三上无声地布置好自己的天阶,呼喊着“死亡来了”!纵身一跃,像粒自由落体的火石,燃灭在台风后的清晨。
他了结了自己短促的生命,以死否定人类的命运,这是他的超越。
——当然啦
电影结局雨后天晴的校园,远处教学楼屋顶瓦片反射着太阳的光,中学漫长的好像没有尽头,每一场台风都翻开一个新的开始。
谁能想到校门口的积水有那么深呢,男生和女生艰难淌过积水坑,那一刻永远定格在了记忆里。
——你好像长高了诶。
——嗯,是的。
——你好像真的长高了诶。
——嗯,当然啦。
初中是上学路上行军般矫健的步伐
易忘又每天充满惊喜的中学时代啊
该怎么形容它啊……因为太过震撼以至于看完当刻什么都写不出来,过了十几个小时,还受它影响改动了一点自己的剧本,然后才决定来标个已看。。。不小心超了字数…
可能是我很多年前看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來最喜欢的青春片了吧。。。
所有的情感都混沌嘈杂叫嚣着,却又并没有被撕扯着走向任何疼痛致命的极端,走向行定勋式的绝望和自嘲。
同样是后安保时代的诗,它和《69》(李相日电影版…村上龙活到现在都还是很刚的(…)却又分明是不一样的啊,和那种荷尔蒙退却后自甘犬儒的自怜自哀是不一样的。
最有思想读最多书的三上怀着幼稚又崇高的理想死得那么狼狈又滑稽(不知道有没有neta三上宽的意思(狗头;被母亲不声不响抛弃的女孩子怀着“突破什么“的念头稀里糊涂跟着买春的大学生回了家却又安然无恙地全身而退,然后唱着歌在雨里抱着塑胶假警察哭泣。
在暴风雨中发了狂的少年重复着无能的酗酒的父亲的暴力行径在老师的办公桌上撕烂了暗恋的女孩的衬衫却只看着她背后由自己造成的烫伤大哭起来;
在学校的礼堂,在大雨中脱掉衣服跳舞的场景也同样美得惊心动魄;
所有人都残忍、自我、健忘,沉溺在短暂的违规的快感之中肆无忌惮地狂欢。
多好啊。这些都是蜗居在斗室里卑怯地陪岳父岳母自娱自乐的自诩为无奈的大人的数学老师永远失去了的东西。
反正台风总有一天会摧毁那个一遍遍逼我认同“十五年后你也会变成和我一样庸俗丑陋的大人”的破学校,然后我们会跳进雨后的泥沼里,浑身污泥,闪闪发光。
中景与远景为主,疏离的彷徨诗,幽默掩盖下的残酷青春物语(恰似派对序列中音乐戛然而止的溺水镜头)。成长就像一场台风来袭,难以抑制的荷尔蒙能量与笼罩着青春的阴郁、苦闷、彷徨相互交织,直至大雨倾盆,有人有在雨中裸舞狂欢;有人在密闭空间中用未果的性、暴力与强迫症发泄孤独;有人以死亡的仪式作为人生思考的答案,却以倒栽葱地扎进雨水滂沱下的污泥之中。或许到最后要问,台风过后的变化真的是成长吗?抑或是说,成年的本质就在于一种非-成长及对其的接纳?
与想象中大相径庭,完全背离于我的成长经验。台风降临的前夜,他们的青春躁动不安。疯狂、恣意但完全缺乏可信度,情感外化的程度过于夸张。我理解的青春不是纵欲,而是没有地方可去。我想起我在少年时度过的那些台风夜——放假的喜悦很快被担心和挂念冲淡,平静如水的心被狂风骤雨搅乱。于是在卧室里郑重其事地给初恋的女孩写一封情书,写完以后若有所失地躺在风雨飘摇的床上辗转反侧。台风过去了,我们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我就在这种克制中虚度了我的青春。相米慎二不懂我,我不怪他。侯孝贤懂我,贾樟柯懂我。每个人只能相信那些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电影。
这就是青春:苦闷,压抑,无所适从,晃晃悠悠,仿佛充满希望,又似乎绝望透顶;好年轻的工藤夕贵啊。
一帮小屁孩不在家做五年中考三年模拟瞎浪什么玩意
高度诠释“中二”、“造作”两个词……我觉得我对这部片子没什么共鸣可能因为我真的是个不反抗的人,并且活得真的很端着,这种释放的方式对我来说逐渐变成了一种消耗。要变成垃圾大人了,真糟糕。
感觉系。让我怀念起初中遇暴风雨不回家和伙伴呆在课室啃方便面睡觉的情景,就是拉起课桌堆成一张床。第二天雨过天晴鸟叫树叶绿
成长的痛,台风下的狂欢。整部片子的角色都有些疯狂甚至神经质,对应的则是成长的困惑。又纯情又放肆,又伤感又疯癫
混乱起飞的80年代日本青春片开始表现性苦闷、成长羁绊及生命叩问,将类型拓展到新的层面。困惑,消解,反叛,寻找,生成;单一固定摄影点,长镜头,偶像效应,故事时间成为线索,天数变小时造成影像流程不平衡,打破前后故事时间平衡关系强化叙事时间;怀旧情绪,随着台风临近,青春在体内狂躁不安。
台风过境,雨后留尸(岛国第一青春片)
被拍出来了 身体里零落的涌动 死是生的前提 所以我得替你们死 你们要好好的活 “混蛋,15年以后,你会变得和我一样。”“我永远也不会和你一样!”台风夜晚的乱七八糟的舞蹈 迪斯科音乐 亲密的同志 鬼话连篇 青春就像台风啊 一夜过后就没了
有趣的是约翰休斯的《早餐俱乐部》和相米慎二的《台风俱乐部》都诞生在1985年,同样是一群问题少年被困于学校之中,在那里他们不仅了解了彼此更认清了自己。相米慎二电影中的青春远不仅仅是关于初恋、成长和友谊,那里有远比成人世界复杂的规则,台风禁锢了他们,但又是解放的契机,在暴雨中找自由,来自问题家庭的男孩,一次次排演“回家”的剧情,却在爱的缺失中扭曲心灵;努力向上的万人迷心中却充满对自我的怀疑,死亡已悄悄占据他的生命;还是无忧无虑傻里傻气的人才能趟过青春的洪流,欲望来自身体的本能,道德不属于这里的,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千疮百孔的年代,未来怎么样?台风终究会过去,雨过天晴难道就是我们的盼望?也许继续面对禁锢才是永恒的宿命吧,人生的烦恼从来不会缺席,只是一次次狂风暴雨之后,你是否还有勇气继续前行
和《狼的孩子雨與雪》互文。唯一無法更喜歡這部片的主因,是因為我憎恨青春期......
台风期间集中释放的初中生青春心情,有性侵和故意伤害的原始破坏力,有目睹老师狗血恋情的认知崩坏,有雨中全裸狂欢的释放,有突然跳楼的压抑扭曲,有东京归来的怅惘……凡此种种,皆是青春期的不可预判与狂乱,但剧本有个极严重的问题,你要表现一个混乱的心境,不意味着你的内容组织也混乱,整个剧情七零八落的,类似的故事你看上一代的《三垒手》《孤独之旅》之类是怎么表现的?至于相米慎二的技法,这部主要往恐怖片上靠,经常用窗外机位之类偷窥感的角度,偶尔有大林宣彦风格的设计(比如工藤夕贵回家时遇见的吹奏二人组),相米慎二的长镜头很差,看不到和内容结合的技术难度,更多只是为了让素人演员尽快适应摄影机存在的策略性措施(素人不管演成啥样摄影机都不停拍,他们很快就不紧张了),不具美学意义。雨中狂欢虽有全裸但机位太远啥也看不见
个体能否超越它所属的物种?死亡是否唯一答案?泳池快乐迫害,数学接盘老师;想要照顾你一辈子的疤痕,欢迎回家的怒踢;体育馆狂舞,雷暴雨裸奔,商店街怪笛;用课桌椅树起巴别塔,象征人类尊严的两脚朝天;也许只有离开后再归来,亦或本无执念的眼界,才有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长大
如此怪异做作不合常理(重在表情和行为上),令人厌烦疲倦,更别谈捕捉青春压抑质感,任何看似深刻的尝试都因缺失根基的养分而于整体无补,不重视递进的导演其实也不具备单纯挖掘状态的能力,台风表意也基本没能有效参与叙事,当然它本身的单一也无法遮掩电影巨大的空洞。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那我现在就去死。
欣赏过大林宣彦的电影再看相米监督的青春片差距明显。首先不能把孩子们拍得漂亮就已经输了一半,女孩子都显得土气,男生都故作成熟;情欲上就更没什么看点,这么大的孩子想把欲望外化出来还是很难的,这方面比较成功的电影有《早春》。至于成长,由于前两点没有拍好,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成长,向成熟的蜕变也就成了无稽之谈。唯一的优点在于自然风景上,冷暖色调的安排融洽,远景都很动人,尤其是台风停后,质朴的小镇风光让人流连。还有,日本中学生居然学习了…
7/10。影片以死亡和玩笑交互的节奏进行,跨越性别的肉体淋漓着躁动情绪,黎明一刻有人堆起桌椅,发出豪言壮言、栽葱头式跳下,此处刻意消解环境音,正对应了开头的溺水。散文式的日常部分,抽烟谈论戏剧部的百合做爱,为泼硫酸一事后悔,袭击喜欢的女孩,躲被窝里哭喊妈妈的味道,洒出浓厚的情感高潮。
特写和近景基本被消灭,全景和中全景长镜头统治了影片,自主移动或固定机位的客观视点主宰了叙事,结合大景深和自然光的使用,意在呈现真实的青春色彩,但构图上的形式感和怪异醒目的摄影机运动方式又旗帜鲜明地清除了纪录感。一场造作而真实的青春舞会。
镜头运用很牛,萝莉们漂亮,青春期的情绪很好,撕开衣服在雨中舞蹈吧。优画质版的《台风俱乐部》真是迷死人了,相米慎二对长镜头的热爱几乎苦心孤诣,刁钻到神乎其技,没几个人能把青春期的中学生拍出这种活蹦乱跳、狂欢至死之美,喜欢这种年纪的叛逆骚动,肉体和内心是统一的,喜欢这种天气的幽闭孤独,狂乱和伤感都是率性的。多年前,看渣画质打五星,现在可以打超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