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丽丝塔娜》是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70年代晚年代表作,之前有了《女仆日记》和《白日美人》和此片组成一系列“女性三部曲”,而后来的《 资产阶级的审慎 魅力》和《 自由的幻影 》以及大师的最后影片《 朦胧的欲望 》又组成了一个“三部曲”,自己看他的电影有限,也是零散看过,但是对《 白日美人 》另眼相待,应该是导演电影里看过最多的一部,两部电影都是由 : 凯瑟琳·德纳芙 主演。女主特丽丝塔娜 少女时代丧母,妈妈把尚在青春懵懂的女孩子托付给了自己愛人羅佩监护“老爷是个看见美女就两眼放光的人”(一译:他看中的女人就会像魔鬼一样:指他曾经与侯爵争夺特丽丝塔娜的母亲,可能她母亲当年也是一个美人)老佣人先对不谙世事的女孩子打了预防针。而羅佩老爷虽然不倚重权贵,却极看重荣誉在每天的与朋友例行的餐会上总说:对于女人,无论什么样的女人,我的原则是只要能真心相爱就是无罪的,不抢朋友的妻子和不干夺去纯真处女的贞操是他的行为准则底线。特丽丝塔娜在与养父之间开始除了服丧期间的安分守己就是神圣的“性压抑”,当然老女仆了解她的心思,告诉老爷:她去做弥撒也没用,她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新的环境。而特丽丝塔娜每天也按时等老男人外出回来,蹲下給他换拖鞋,(后来发生关系以后,她倒反而嫌弃这双旧拖鞋給丢弃了)而男人也把家里最后一枚煮鸡蛋留给了女孩子独享。而在她经常的噩梦里,她清楚的看见钟楼的大钟下吊着“老爷”血淋淋的脑袋(先后两次出现),而在她被吓醒以后,老爷忙不迭的穿上衣服跑到她的房间,而看着她自己不自觉的敞开的睡衣,(她还故意在养父面前用手抓挠了一下胸部让睡衣裂开更大的春色)老爷还慈爱般的把她的衣服整理好,才回去睡觉。在几周后的丧期过后,羅佩先是考虑給特丽丝塔娜添置新衣服打扮一下这个漂亮的女孩子,而代价就是宁可变卖家产也不托朋友帮忙。在新衣服的衬映下女孩子也渐渐有了少女般的天真可爱,调皮和开玩笑男人说:我觉得,妳对我既有着敬爱之情,但也有着憎恶之意,妳喜欢我吗?那么,吻我一下;当女孩子用亲人之间的那种敬慕吻脸颊时,他纠正道:不是这样,(不,不是这个)而女孩子也马上没有犹豫地嘴对嘴来了一个恋人之间的亲吻,吻罢,她异样(好奇新鲜)地笑出声来,接下来就是老男人回家马上支开女仆,让她不用早回来,想出去多久就出去多久,继而来到“女儿”身边,让她放下手里的家务,上去亲热,女孩子犹豫道:她看见肿么办?(她不是说不行,不干,不答应等反抗)而此时男人告诉她:沙图娜(女仆)也早心照不宣了(也该明白他们的关系了),两个人亲热着走向卧室,特丽丝塔娜自己熟练的脱下外衣,坐在床上褪下吊带袜,羅佩关上房门。(整部電影的养父与养女之间的第一次也是全片很少的性暗示剧情就此完成)
電影接下来就是特丽丝塔娜在与养父之间发生性关系以后的“后知后觉”的性启蒙和性觉醒,她开始在乎羅佩的年纪和一起外出的人们的指指点点或者议论(哪怕都没有,她自己也感觉不般配),但是她一直还是怀揣着对他拥有的那种“对父亲般的愛”,她希望他“愛她少一点”,少管闲事。毕竟年纪大了。而羅佩退而求其次的要求:妳随便找点什么事情去做好了(不用栓在家里看着两个老态龙钟的毫无生气的老脸)但请不要做伤害我的名誉和爱情的事。这里他一会强调“父亲般的呵护”,一会又强调丈夫的权利,在他们一起越来越少的“散步”中,他总是在刻薄的告诫特丽丝塔娜一个女儿和妻子的责任与义务。在密不透风的看护下,她因为选择了一条冒险的生活之路而遇到了一个贫困潦倒的青年画家,她开始恋爱了她开始主动约会了,她千方百计找出空隙与男青年聊她的过去已经她想象的爱情。当愛情来临时,她的少女般的芳心是幸福和快乐的,这和与羅佩的媾和不一样(那种更多是一种亲情的报答和不懂的好奇)特丽丝塔娜问老男人羅佩:你认为(我现在)开心大喊大叫是奇怪行为吗?而羅佩却说:妳现在这样频繁外出,不会是为了和男人约会吧?(其实就是)我对妳有两种权利,既是妳的父亲,也是妳的丈夫,我有权行使这两项“权利”,妳妈妈把妳托付給我,也是对妳的名誉负责。而特丽丝塔娜一针见血:我的名誉早被你夺走了,我母亲泉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她再与羅佩分辨时,还会“撒娇般”不自觉坐到羅佩的大腿上任凭他抚摸自己的后背。在青年画家一再劝她离开这个家时,她也是一直犹豫不决:让我考虑一下,大事没问题,但是小事却没办法考虑(情绪),她把与养父的恩断义绝看成是日常小事,也就一语道破了,他们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是多少年积蓄下来的某种“复杂”的既有亲情而掺杂了很多两性之间的情欲的女孩子对“恋父情结”的依赖。她的眼里,羅佩既是母亲曾经的愛人,也是自己从小到大遇到的第一个男人(不是血缘那种父爱关系),但是他更是自己小时候对父亲的认知,而青春期过渡到对男人的感受(虽然这个男人有一点老态)。電影里还有一处细节就是特丽丝塔娜遇到画家第一次约会开始恋爱后,她准备自己睡,让老仆人給她在其他房间铺床(说明她之前一直和羅佩一起同居)。做为一个女孩子,她开始知道“恋爱”是什么过程和“郎才女貌”的感觉多么美妙。
“离家出走”的二年,羅佩明显老了,但是老佣人还跟着他,而一天到晚无所事事的老男人,心里还是惦记远方那个没有血缘只有(づ ̄3 ̄)づ╭❤~亲情的“女儿”特丽丝塔娜是不是真的过得很幸福,是不是被那个男人“榨干”了最后的价值。突然有一天,老仆人告诉他,特丽丝塔娜要回来了(看来她们之间还是有联系),她“落叶归根”,她病了,当然那个画家也不能伺候她的生活了,她还是想回到这里,而羅佩在布置她的家时,更贴心的把她喜欢的钢琴安置好,之前她们家有钢琴被她妈妈卖掉了。電影最后,她向電影开始认识的仆人的男孩一个聋哑孩子示爱,男孩老是喜欢骚扰她,她站在楼上的窗户处,大胆地撩起睡衣,里面一丝不挂,而此时電影出现了教堂里的圣女的神像,一个圣洁的女神形象在我们心里被彻底被粉碎了。
电影对于性成熟的那种女性的美,不失时机的給予一次“毁灭”的打击,让这种看似不可能的“结合”成了最后“合法”的神圣的外衣,养父与养女,老者与少女最终以“上帝的名义”结合在一起,名正言顺,好似在电影《挽歌》里一样面对老年,姑娘失去的是最美的乳房,来平衡这对儿人们心目中的“不可能”。
附注:我谨以此短见评论电影里的这对儿老少之爱,至于特丽丝塔娜与青年画家之间的爱情和波折这里没有表述,也不准备讲述,毕竟年轻人之间的爱情或者初恋不是“本文”想交代和论述的主旨。
1.特丽丝塔娜从纯洁的少女堕落成谋杀亲夫冷酷无情的贵妇。
2.钟内悬挂的洛比先生的死头颅,这是纠缠女主的噩梦,对女主来说是血腥、厌恶和恶心的。
3.洛比先生的鞋代表了女主对他的态度。女主脚的失去是逃跑的代价,她无法挣脱束缚,而且最终回归了厌恶的资产阶级家庭。洛比先生用丰富的物质挽留女主,实际上是要满足自己的欲望。
4.涉及资产阶级的伪善、罪恶、乱伦、欲望的自由与禁锢,年轻与衰老死亡,对天主教信仰的怀疑。
5、哑巴少年是身上有无法言说的,对女主的欲望。他与特丽丝塔娜敞开衣服的对视,他慌忙后退,然后切到圣女像的镜头太厉害了,但我说不清其中的寓意。是女主彻底的堕落?
这部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就是把一个蔑视资本主义、无神论者、同情世人有实际行动认为只有耶稣是社会主义人士,追随耶稣的都别有企图,且原则性强的人物,安排了占有养女的巨大污点,达到一个可供观众讨论并探索伦理边界的平衡。 布努埃尔安排了女主梦境,与两个哑男的互动以及拉钟锤已经给足了暗示,所以女主转变不存在生硬(几个年龄段的演技也十分自然),反而是时间转场较硬。 男主是过去与思想高度的代表,但最终在欲望的河流里腐朽与沉沦。 女主是现在纯真与探索的代表,但最终自己给自己戴上枷锁(回男主身边)且自甘堕落。 男二是未来年轻与行动派的代表,但最终也没走太远,迷失了自我。 布努埃尔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交流困境展示给观众,一定程度上延续《犯罪生涯》的风格,但技法缺乏更新,无法使观众兴奋,所以之后又转向犀利了。戏里戏外都一样,好好谈话的机会总是少的,嘻嘻哈哈吵吵嚷嚷针锋相对才是常态。
一篇研究父权的论文,其中涉及到性心理层面,推广到社会学角度,尤其有趣的是映照到西班牙政治现实之后。西班牙人谈起父亲的暴政并不能去到愤怒青年打死父亲那么远,自觉不自觉还是流露出点点对保守时代绅士风度的留恋。就算是布努艾尔拍来,代表父亲的角色也仍旧散发魅力,哪怕站在德纳芙的对立面上
在DVD时代没有仔细看过的大师的系列電影,也正好借住今天的高清或者2K 、4K修复技术等重新再看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重温经典。《特丽丝塔娜》 又名: 红颜孽债 是 导演: 路易斯·布努埃尔 1970年代的電影也是他的以女性为主要角色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是《女仆日记》 和《白日美人》 而后两部都是由法国電影国宝级女演员 : 凯瑟琳·德纳芙 主演 虽然这部是描写刚刚丧母的少女的爱情故事但是演员与剧情的女孩子应该有一定的年龄差距,而不是和前面一部《白日美人》 婚后多年的家庭主妇相似。电影从 特丽丝塔娜 丧母开始,而她妈妈把她托付的老男人又对她产生了觊觎,而她碍于生计只能是屈服和默许,電影含蓄的画面让这段不伦之情显得很暧昧和文艺。之后,美女遇上少年,自然与老男人脱节和撇清关系,但是她没有
布努艾尔女性三部曲中最易懂也最浮于言语的一部,同时也能清晰看到向后期创作的风格转变。
这并不是一部会令人感到愉悦的电影,相反,它冷酷扭曲,每个人都显得可悲,他们都曾受到欲望之伤。特里斯塔那的转变,被环境的压迫,被刻画的丝丝入扣,几乎有些令人不寒而栗
#DVD 长评 - 消逝的钟声,膨胀的欲望。感觉影片想讲的太多,以阶级思想开场,后到男女权力,政治格局和宗教信仰,而且看似浅谈的宗教部分其实是蛮重要的一笔,虽然人性欲望一直作为主线支撑着整个故事,但是把这些宏大的元素杂糅到一起还是让整个故事显得有些散。结构上,时间的流逝在影片中被很大程度的弱化,同时也弱化了观众对于人物转变的代入感,虽然让故事稍显突兀,但也让观众更容易抽离于故事,这与导演对于人物的设定有很大关系,感觉更像是观众冷眼旁观,看着人性欲望逐渐膨胀。两个设计非常喜欢:1. 噩梦后女主挠了挠自己的胸口。2.结尾处女主拄着拐杖“踱步”的那场戏,配合着剪辑台词的设计,也很巧妙的把她塑造成了一个焦急等待死神带走老者的人。
7/10。整体基调控制太沉稳了,或许大师的‘’魅力‘’就在于把一个很残忍很悲剧的故事也可以用难以入戏的节奏把你拒之门外,场景、细节、视听上精益求精,可惜经我低劣的脑瓜一处理左耳进右耳出。如果没有养父的荒诞行径作‘’笑点‘’支撑,我完全可能睡死过去。。。
揭示着男人在两性关系中渴望得到的一种状态——既是她的父亲,可以管束着她,又是她的丈夫,与她平等对谈。而这也意味着在婚姻中,男性给予女性自由和空间的做法并没有那么真诚。
9.0/10。①女主特丽丝塔娜从天真女子逐渐转变为冷漠中产阶级的故事,三条情感线分别是与监护人老亲戚的乱伦畸恋(他既想当父亲又想当丈夫)、与年轻男画家的爱情、对垂涎她样貌的女仆哑巴儿子的轻蔑。简介内容正确但重点错误。②各种教科书般的场面调度/运镜的丝滑优美感非常契合情节本身的中产阶级式精致。③热恋和上床的片段几乎完全被省略,因为那会偏离叙事重点。④后半段情节进展太快,戏剧性没充分释放出来。
8.1 这部很难不让人想起Viridiana,只不过布努埃尔电影里的资产阶级愈发厚颜无耻虚伪不堪,Tristana敞开胸脯那刻是她纯真消逝的标志,从天真到融入权力规则后的冷酷,是资产阶级催生的恶果。梦境中人头是重复出现的意象,代表她的恨及心结,结尾处倒叙蒙太奇实在太妙,露胸脯跟圣母像的剪接不能更讽刺
凯瑟琳·德纳芙真的是太美了,她带给观众的是这样一种美,能勾起男人们心理和生理的双重欲望,但同时又让人有着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挣扎和拧巴,但如果,我是说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机会的话,作为男人一定还是不会放弃的。毕竟,凯瑟琳·德纳芙太美了,是男人的欲望之光。3.6
4.5 優雅的毀滅與殘暴的占有。『說到高貴,我們都還不如貓呢。』這段真是笑到心裡去了。
布努埃尔最神秘的一部影片,这种神秘不同于《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自由的幻影》那种严格设定的文本内涵,而是一种演员,导演都在其中生成的力量。大男子主义,父权主义,资本主义,教会主义,集权主义终究是千丝万缕,撇不干净的,最后终会融为一体。女性在其中永远是受害者,即便最后假性地反抗成功,复仇成功,青春和自由也早已逝去。然而残忍的是,只有这种与现实的限制相对抗的自由才是美丽的。而结尾的“倒转蒙太奇”则展示了一个超现实主义者的调皮,乐观和良心。
天真无邪的少女最终变成冷酷杀夫的怨妇,被一段乱伦畸恋改写的人生。白日美人>女仆日记>红颜孽债,布努埃尔的女性三部曲中惟有这部是让我感到力有未逮的。梦,还是喜欢做梦。
立足于超现实主义的布努埃尔并不曾脱离现实,他是生活最细微的观察者。解构他的影片,第一层便是对资产阶级的讽刺和对天主教派的怀疑;第二层是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和隐喻;最后才源于生活的、细腻的动作细节。本片的高潮在于特丽丝塔娜与哑孩赤裸相对,哑孩匆忙跑开——一个圣女般的处子最终堕入了黑暗。
这注定是个资本主义的悲剧循环,旧一代的没落贵族下去了,新一代的不又起来了,特雷斯塔纳终究不是意识觉醒的,她逃不出,终究要回来,悲剧的是她也不想逃出,甚至不如易卜生中的坚韧,即使没能探索出出路……
布努埃尔断然否认这片儿和《维莉蒂安娜》的关联,不过那场头颅钟锤的超现实主义梦境以及之前有关宗教地位变迁的说明,再加上同样的怪蜀黍雷伊(角色性格都相似)和原定女一号西尔维娅,以及同样的故事起始设定,我是不会相信老布的说辞的,因为他一向以保护个人作品的解读暧昧性为头等大事【8】
#1080p# 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不无辜的,大家都暴露出自己最真实欲望的那一面,只是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及凯瑟琳德纳芙又做了一场噩梦
她时常梦到一口钟,但没有钟锤,而是她丈夫和继父的脑袋。
值得费时间好好写篇影评的影片。难道以后对电影的评价要分成“值得写影评”和“不值得写影评”两种?
神父说,你心里藏了个魔鬼。对人心莫测的拿捏力度让人羞愧,剧情简介的单纯平白只是影片铺陈开的第一块桌布,看到半处角色的互换才恍然大悟。比白日美人更朴素,德纳芙一如既往美得清醒,钟楼戏很布努艾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