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传来一张说是《绿鱼》的截图,发觉自己已经记不起是发生在《绿鱼》的哪一场戏,于是重看。然后还连着把野良犬和taxi driver 一起看了。
之所以一起看,是因为在我眼里,编剧层面上,这三部都是「边缘人的社会之旅」。「边缘人」是人物的身份,「社会之旅」是很多电影的母题/次母题。
《野良犬》的主动作是「寻枪」,先横着写,再往下发力。先是阿银,然后写黑市,黑市那段蒙太奇特别长,不厌其烦,写肮脏和混乱,这是黑泽明很明显的企图。还拍了吃饭,吃饭的样子让人想起中国人,从《渔光曲》到《家》,再到《鬼子来了》,又到《三峡好人》,「面孔」都是很有力量的画面。黑市的终点是那个喷泉旁的小孩,小孩对警察说,「你长这么强壮,怎么垂头丧气?」——这也是黑泽明喜欢的drama。小孩之后是戴白花的女人,然后是棒球场捉枪贩。枪贩之后,目标对准了游佐。于是变成研究这个人物何以去买枪(以及抢劫)。这里开始了黑泽明的辩证,究竟是社会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他喜欢让两组人物对话,都蛮有道理,很难判定对错,这是他忧国忧民的方式。游佐之后便是那个舞女,舞女出现时,故意让他们躺在地板上,看的时候我领悟到,导演是按像「尸体」去拍,原剧本写的是,像「上了岸大口呼吸的鱼」。开始盘问舞女,故事又变成研究这个个体的过往,以及抢劫的直接原因——也就是那件裙子。然后又加了一些trick,让老警察去找游佐,最后让他受伤,于是警察去抓凶手的心理动因变得更重大,也更迫切。
这是大致结构,听起来并不特别,但黑泽明有一些很细致的处理。首先,每个人出场时,他都有相当精准和精彩的设计。阿银是看金鱼,卖淫的女人是在吃西瓜,卖枪的小孩在喷泉旁出现,手里玩石头,游佐姐姐的老公在打捅(劳动与愤怒),舞女那边强调了环境的塑料感(假花假草)。这些「物质」从美术的一部分,变成了人物的一部分。其次,黑泽明对于环境,往往拿来做抒情的用途,用的都很自然,且很浪漫。阿银退场前的「我忘掉美丽的星星已十几年了」,以及结尾的从泥沼、到草地,再到太阳。还有,黑泽明对音乐有强迫症,他喜欢安排现场的音乐声源,比方说看星星那段,明明是很恶劣的环境,却有个小男孩在吹忧伤的口琴,决斗时,远处竟然传来钢琴声,断断续续,做节奏的变化,很迷人。最后游佐被捉到,黑泽明让远处的小孩唱儿歌,游佐痛苦大叫,意思是,他不知道自己为何走上一条这样的不归路,这里黑泽明再次质问了一次社会。这种现场音源的设计最后登峰造极的成品,就是《生之欲》里的生日歌了,我觉得那是电影历史上最吓人的段落之一。
《野良犬》有个不足,就是人物没什么情感,我们始终无法投射,带领主角的一直是他的责任心和愧疚感。当然这个人物是很正直了,但是正直本身是很无趣的。他突然的摇摆也显得琐碎。同样琐碎的,是黑泽明为了追求写实感,喜欢把同一个目的的戏切分成好几场,譬如抓到白花女之后,先在走廊,然后说话,再回办公室。跟现代电影一比,这是它很明显的劣势。
Taxi Driver,之前看过三四次,隐隐有个印象,就是它蛮「粗糙」的。不是指技术上的,而是整体的感觉。这次看,发觉它的「粗糙」是有意为之,是剪接的功劳,譬如在房间自言自语那段,故意剪重复的东西,有精神错乱的感觉。taxi driver的故事更简单,但却是最深刻的一部。开场去出租车公司的戏很容易被忽略,却交代了很重要的东西。Travis退伍了,每天都睡不着,夜里坐车到处闲逛,他想长时间地工作。这已经很病态了,有一种折磨自己的意味,跟Raging Bull类似。后面的故事,一边继续说明整个社会像地狱一样,肮脏、混乱、恶心,一边说了Travis和两个女人的故事,这是整个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被Betsy拒绝后,他想刺杀总统候选人,见Iris之后,想将她带出深渊,一种很奇怪的深层心理,但我完全可以认同。《野良犬》要用寻枪来让人物深入社会,Travis则可以直接开着计程车漫游整个城市,用他的眼,以及旁白,来描绘纽约城。这种描绘更多是「图景」和「群像」的,纪录文献式的。但是和旁白一起,加深了我们对人物的认同和理解。所以它有机会实现深刻。
不得不羡慕美国电影的水准,摄影、美术和表演都是顶级,所以成品很容易散发出魅力。整个故事是有些乱的,毕竟是出自施奈德的独白,切身经历让他可以任性地写,还具有可信度。剪接也很出彩,剪很细,譬如第一次在外面看Betsy,被发现,这个挫折之后接的镜头是「红灯」。当然史高西斯拍的镜位也多,数一数每场镜头数就知道,也让剪接比较好发挥。Jodi Foster太强了,吃早餐那场戏的起伏,从受教到不耐烦再到融洽,两个演员都让人目不转睛,所以这一场也只有三个镜位,根本不需瞎搞。Jodi Foster一直换墨镜,不晓得是美术还是谁的主意,看到Harvey Keitel戴长发是他自己想的,拿手帕也很棒,不知道是谁想的。还是只能羡慕美国电影的整体水平。
《绿鱼》这个截图,之所以说是厉害的意象,是因为,主角的死就是因为爱上了那个女人,而他们的相遇是那块飞来的手帕。写手帕不难,但是写手帕糊到脸上,而且两次,就说明李沧东在强调这个。我想他意思是,这是「令人窒息的爱」。大家提及李沧东,很少说到他的镜头形式,但其实他也很前卫的。《绿洲》里就有一个横着再竖回去的构图,阳台那一段。《绿鱼》里,他去车站找大哥的镜头,摇过去又摇回去,以及那段打完电话看高楼,也是摇过去,摇回来,往另一方向摇,然后再回来,这种野蛮的镜头,我至今在其他电影没有看到过。
最近看李沧东的小说,明白他一早就掌握了戏剧的规律和故事的真谛。几乎每一行,故事都在往前走,这不是容易做到的。人物很主动,把情景越逼越紧,有点类似西方电影的写法。关键是他的观察力,以及经历过重大灾难然后还活了下来才可能拥有的巨大怜悯心。他看问题太透彻了,但同时是一个浪漫的人。比方说,到将近结尾才说的片名的由来,他们儿时经常去大桥下钓鱼,一次去钓绿鱼,结果拖鞋丢了,找拖鞋找了半天——绿鱼代表无法再重来的往日时光。往日时光一直是李沧东要表达的,一开始是卖鸡蛋朋友那里,直接让莫东看一栋栋高楼,然后让他发问,这以前不是我们的土地吗?后来,莫东所卖命的裴老板,也开始做盖楼的生意。背后是城市化过程中的普通人的阵痛。一般写剧本,要让后面有深刻互动的人物尽早碰面,莫东和老板,理应当是在夜总会才可能认识,李沧东很聪明地,让莫东在这里仰望高楼,而楼盘生意就是后面莫东死去的直接原因。回想其实很残酷,因为莫东那时候正在看着自己的死亡。
李沧东喜欢写「刚刚经历了什么」的人物,然后在接下来的故事里揭示这个「刚刚经历」给他们的创伤。《绿洲》是刚刚出狱,《密阳》是刚刚死了丈夫,《薄荷糖》算是刚刚破了产。《绿鱼》是刚刚退伍,不知道该怎么办,傻傻的,愣愣的,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女人。李沧东尤其喜欢主角的「愣」,这里没处理好,有些镜头有点呆板,后来他改进了,让镜头更经济、也更灵动。后来他也找到了最符合他喜欢的「愣」的男演员,就是薛景求。他几乎就是李沧东内心里男人的具体样子。
《绿鱼》中间的戏不太好看,原因是裴老板抢了内容,然后莫东和女人的互动没有增加,所以没机会碰撞出深度。当然他写到「我的身体很不干净,可以吗」已经很厉害了。再往后面,只能写莫东为了她而杀老板,但会显得滥俗,也不符合莫东的人格。于是裴老板杀死了莫东,社会险恶的一面露了出来。值得说一下,莫东被杀之后,处理的办法可以有很多,李沧东的安排是,让他走过去,脸贴车窗上,大口呼吸,直到热气漫上了玻璃——这是李沧东延长冲突和情绪的方法,他总要把事情做得很绝,把处境写得很彻底,也就是「入木三分」。他肯定是一个特别犟的人。
第一次看《绿鱼》时,被它的结尾吓到,也就是大家一起抓鸡那段。亲手杀死了莫东的人,和莫东的亲人们,一起奋力地抓鸡,还有比这荒谬的事情吗?背后的意思是,既得利益阶级永远活得好好的,底层人民的命运往往只能是服务他们。这次看的时候还想到,李沧东是不是还想说,那只四处逃窜的鸡就是莫东的灵魂转世,所以它不给裴老板吃,才跳了出来?《绿鱼》的收尾是,阳光普照之下,人们各自忙碌,和《牯岭街》的晒棉被、同时听广播是类似意思:时代过去了,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着。想到《烧纸》第二篇,李沧东写自己是「在乱世中捧着花独行」的人,他见过苦难、把苦难说给你,然后告诉你,无论如何还是要坚强活着。所以很佩服他。
希望,就像是聚焦在小人物身上最大的悲剧,为了捕捉它,人们咬紧牙关汗流浃背肝脑涂地背信忘义,往往在以为得见月明时乌云蔽月得不偿失。我想,这就是绿鱼所代表的含义:美好的、纯洁的、令人向往的希望,从一个转瞬即逝的模糊身影到人们的指尖滑过它的皮肤,所有的期待汇合成了可以扑灭一切的梦想的力量,直到它消失。希望,曾经是一个身不由己的小人物唯一的庇护,人们可以拥有却不可能凭空复制,所以末东烧掉了红丝巾却当不成大哥,反而被聪明的黑社会大哥杀死。
一边是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边是小屋小院柳树微拂,幸福指数不得而知,但社会财产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种种悲剧却难以避免。一家子因为末东的死而学会珍惜幸福,也算是导演对小人物极端悲怆的怜悯了
影片中的许多细节在影射着当时韩国黑社会与警方勾结、依法行政的速度赶不上地方经济发展的速度、警界受贿现象严重等等社会问题,在各种体制不完善的社会里暴力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快途径,小到家庭暴力解压、大到黑社会以暴制暴,惶恐心理这颗不定时炸弹时刻准备好点燃暴力的引线,但在片中并未完全体现这种惶恐心理的来源,仅限于小人物们挣扎生存的困境。末东家的土地如何变成了高楼大厦而他家却丝毫没有收益,我们仅能窥测到资本主义发展下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之残酷。
全片看来,黑社会大哥是一个极聪明又狡猾、善于四两拨千斤的心机屌。退伍兵末东和黑社会大哥有着本质上的相像,即骨子里的软弱。尽管他们都是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即便已经身处于残酷规则风暴的中心,他们依然极度缺乏自信,对规则的遵守一如对规则的憎恨一样,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黑社会大哥对末东的信任来自他对自我的了解,所以他一遍遍“推心置腹”地与末东长谈,用挣扎在中上层漩涡中的年轻人最基本的动力——梦想——诱惑他,让末东认定自己不仅可以是老大的一个跟班,更可以成为他的心腹、兄弟。在组织出现问题时,手下那帮流氓又是见利忘义之众,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就是末东——曾经的自己,他所要利用的就是末东一腔热血想要闯出一片天地的心情。所以他带末东去看自己发迹的源头、在末东面前展现脆弱、让末东尝到权力的滋味,他对末东的保护既是对末东心底的“单纯”进行保护,以便将来有需要时可以加以利用。于是在自己遭难时末东挺身而出,却未曾想到从始至终这都是黑社会大哥的圈套。
末东既不愿意母亲当保姆、也不愿意妹妹当服务员,除了保护心理,更多的还是出于对女性工作的否定,从这也可以看出末东思想上的保守。渴望成为一家之主却没有团结家人的能力,也是底层大男子主义男人令人反感的一面。
一家人的聚餐最后成了聚殴,末东却只能开车在外面转圈。预示着这个家即便再像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危险漩涡,末东也只能被牢牢吸住脱身不得。
某种程度来看,末东也是黑社会大哥的绿鱼。作为一名退伍军人,末东至少服过26个月的兵役,与社会的脱节、生活技能缺乏、家庭贫困、生活负担重、学历低下等等原因让末东的自卑在脱下了那身军装后立刻现形。也正是因为这种生活压力让末东对生活的向往很单纯,一家人住在一起开个餐馆之类的营生糊口即可。末东的经历与黑社会大哥的经历截然不同,这也导致了两个人命运走向结果的差异。黑社会大哥因为学历低下备受亲人歧视乃至反目,干脆当起了混混,趁着某次大哥入狱趁机混到了现在的地位。他很了解并理解末东刚刚出来混的心情,甚至看重这一点。末东身上对生活还有着温暖的甚至不现实的向往,这是黑社会大哥早已失去的。他培养末东,也等于思考如果另一个自己在不同的境遇下会有什么样的发展。
人在寂寞的时候会做错事,可是只有那些时候所渴盼的东西最令人难忘
末东之于黑社会大哥是绿鱼,而女人对于末东也是绿鱼,可悲的是,女人的绿鱼,却是黑社会大哥。末东退役归来,狠劲没有打架无力,从来没有谈过恋爱的他只想平平淡淡的过小日子,然而顺风飘走的红丝巾勾起了他对爱情的向往。他与她的第一次见面甚至没有说过话便为她出头,挨了揍不说还丢了行李,然而女人的美丽和神秘却像在他心底生了根发了芽,从此以后踏上所有爱情的老路——痛苦。在爱上女人又当了黑社会大哥的手下之时便注定了末东的悲剧。忠义不两全的情况下他先是背叛了大哥,然后又背叛了爱情,身不由己的末东早已偏离了绿鱼游动的方向。渴望平凡的生活、渴望爱情、渴望权力、却还偏偏渴望单纯的道义,人生连一条绿鱼都难拥有,鱼儿自在却也凶猛,幼时仅仅丢了鞋子,成年后却是丢了性命。
向她伸手的是他,但最本质的保护,却是来自黑社会大哥,我相信此刻的她是感动的,但同样是理智的
女人,是我不喜欢的角色。她是介于末东的单纯和黑社会大哥的现实之间的人,永远无法满足于现状却恐惧改变胆小懦弱的人,而这种人却是社会中的大多数。宁愿在痛苦中迷茫,也不敢真正尝试一条新的出路。所以她一遍遍的坐着火车去不知名的远方,最终却始终会回道黑社会大哥的怀中。她身上有着强烈的自负感让她对成为歌唱艺人有所向往,但又对各种圈内的黑暗斗争心知肚明。即便不是依附于黑社会大哥,她想要做的工作(或者说事业、以及想要满足的物质生活)也不得不驱使她依附别的势力。然而黑社会大哥可以给她受保护的力量以及丰厚的物质生活,却不能给她女人最渴望的、专属的宠爱,所以她在寂寞中抓到了末东这根救命稻草,末东是她呼吸的纯净空气、是她口渴时的消毒水,是她的锦上添花,却绝不是雪中送炭。末东与女人之间的爱情仅存在于单方面的,她的歉疚与信任,要多过渴望与依赖。末东是她应该爱上的、并为之疯狂、乃至得到幸福的,但也仅仅是应该而已。
这光亮似乎是单纯的给家里报喜的末东散发出来的,然而依然太微弱,微弱到照不亮黑暗的所有角落,微弱到外面旖旎的彩色会随时将之吞没
影片开头和结尾都使用了较为欢乐的配乐,甚至如果忽略中间的尔虞我诈的话,头尾完全可以给人一种韩式爱情片的感觉。某个退役兵在火车上邂逅了真爱,最后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开启了小餐馆过上了简单而幸福的生活,幸福的就像是给一具高度腐烂的尸体盖上了西施的人皮面具。
绿鱼,就像卡夫卡的城堡,你可以找到它,却永远进不去。
末东仅在镜中得意,智障哥哥却在现实中
李沧东处女作的首个场景里,女人飘落的纱巾蒙住了男主角的双眼,李作品中常见的迷离感和主体在世界中无处可存的Weltschmerz便这样得以开宗明义地呈现。《绿鱼》主角的悲剧在于在两个“家庭”之间失去了方向感,为了在原生家庭里实现平凡渺小的开餐厅愿望,他被卷入了另一个家庭里,其中的兄弟情谊建立在更赤裸裸的权力关系上。最终两个家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见面,男主角则有如那只被捕杀的鸡,把两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却难逃被吃掉兑现的命运。李一出手就展现了纯熟的导演技巧,特别是能在不过度戏剧和风格化的前提下拍出个人气质来。但早期李的重手痕迹非常明显,本片显然是先有的主题架构再进行的人物创作。而其中粘合剂作用的女性角色则非常弱,在剧情逻辑和主题进行两方面都没有获得任何实质性地位。
绿鱼指儿时记忆,是人的潜意识中对于美好的定义,是永远回不去的童年往事,在时间的推移中,绿鱼指向人生中所有美好却又实现不了的事情,如静静燃烧的红色爱情,这团火小到只能燃烧自己,注定不能同爱人一起燃烧,绿鱼还指向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的未来,李沧东一直在进行着一种如薄荷糖一样回溯的人生。
李沧东处女作。冷冽的诗意写实主义初露端倪:长镜头,无画外配乐,含蓄克制的叙事,省略暴力及戏剧性场面。可惜与韩国特定时代社会问题的联系不够紧密,未真正跳出黑帮类型片框架。退伍军人,火车,镜子,野餐,驾车转圈等意象在[薄荷糖][密阳]中复现。多处横摇与甩镜代替剪辑,团圆结尾与杀鸡隐喻。(8.5/10)
权力关系全部反转:交警怕司机、混子变老大、士兵成手下……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卷入其中。女性角色虽然是附庸,但这不正是韩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很像黑帮电影,但又完全不是。结尾镜头稍稍抬起,远处就是成排的楼房,里面不知道还有多少血色。
节奏慢到看不下去,韩国当过兵的都那么怂,黑帮也那么软,真不知道跆拳道是怎么发展的。
C / 城市化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悲欢,散文般的节奏注定使得情绪的呈现比题旨的挖掘更到位。偶尔有几个镜头太突兀(包括那个旋转镜头),但整体已经把握得十分沉郁稳健。结尾高楼崛起中的家庭世外桃源与突如其来的心碎重逢都仿佛梦境。电话亭里的那段,韩石圭的表演可真是太震撼了。
8分,正如短评区里所说的,这电影的剧情很普通啦,但很富有生活气息,偏文艺向的黑帮片?作为97年的老电影要求我也不会放的太高了。厕所中杀人的镜头会不会被《卑劣的街头》借鉴了?这两部电影也有相通之处。
李沧东在看完侯孝贤的电影后,说“他怎么知道我的秘密?”于是就拍了这部处女作。讲的依然是小人物迷失在大时代的生存法则下步步走错的人生,虽然黑帮情节略无趣,但火车、KTV、树枝都成了他日后电影的标志符号,萨克斯配乐有几个瞬间竟然恍惚穿越到了《出租车司机》。 3.5
黑社会。李沧东偏儒,北野武偏法,吴宇森偏侠,贾樟柯偏道。
一个好人的死亡解决了所有问题——典型的黑色电影命题。很遗憾,电影没能把普遍的后现代问题准确嵌入韩国的风景之中,但那抹杀不了李沧东所达到的高度。
越往后越喜欢这个不急不缓、小起小伏的如诗般的故事。老屋与高楼并置,高速的城市化逐渐让我们远离了绿鱼那样的生活,却又因它的不完善,生活并不能稳妥。韩石圭太善良、忠诚、专注,注定了他的追逐只能像片头赶不上列车一样,独自消亡。最怕喜宴变成闹剧,结尾的安宁略微让人缓心。
1.沾湿的红色丝巾蒙住的脸、被刀捅之后倒在挡风玻璃上的脸,开始与结束的呼吸困难;2.黑帮除了我们经常在影视里看到的忠与义,还有冷血的背叛、利用与残酷;3.逃窜的鸡与一家人的热烈欢迎是一组很伤感的对比;4.韩石圭和沈慧珍都演得很好。
恍惚间还以为李沧东学着吴宇森或是北野武拍了一部黑帮片,但最有意思的(非主线)其实是男主报完仇想追火车却没追上、让警察靠边却没了下文,像男主这样睚眦必报且处境艰难的小人物贯穿了李沧东之后的每一部电影(《绿洲》中的禁爱、《密阳》中的苦难),他冷眼旁观、如实记录,尖刀永远对准韩国社会。
李沧东总是这样.让看完后的观众的心,总是揪的紧紧的.莫东是个傻汉,善良多情又忠诚.可这样的人注定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的.就像肮脏的深海中一尾青色稚嫩的幼鱼般,不能存活下来.
李沧东是调动情绪的大师。蒙住脸的丝巾,叫嚣警车靠边停,火车上的初吻,杀人后给哥哥打电话时的痛苦掩饰,墨镜里烧成灰烬的丝巾…配合萨克斯曲调,没有出路的悲凉爬上心头。开始和告别,冷漠与利用,结尾的欢乐氛围像一张可怖的大网,令观者窒息。PS观影时总想起贾樟柯的《小武》。
小武。。。这是李沧东风格初成的少年,他是个内容和形式上都重复探讨和实施的导演,只不过越来越稳健。绿洲和薄荷糖是青春的巅峰,密阳是少言寡语却有力道的中年,可到《诗》他已经变成了一个无太多惊喜的完美老绅士了。准确而诗意,稳定但陈旧。
智障的大哥,黑道的大哥,大哥的大哥。憨小弟三燃打火机,智障哥抓住了那只鸡,兄弟们总掏小鸡鸡。自照镜里闪过痴呆的脸,挡风玻璃抵蹭着扭曲的脸,墨镜里的纱巾灰飞烟灭,黑暗中的火苗微光转瞬。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后来我用一张相片留住了记忆留住了最后一点真。
李沧东控。把一个小混混拍得纯粹真切。在火车上和女主角玩猜瓶子的无聊游戏,理想是和家人一起开一间餐馆。杀人后,惊慌失措,却给哥哥打电话说起了关于钓绿鱼的童年趣事,用一件趣事来缓和和过渡严峻的剧情,还有什么比这处理更让人惊喜的呢?每个诞生在李沧东电影里的边缘人,都是永垂不朽的。
虽然剧情有点脱线,但是李沧东的东西永远那么高级,一方面是每一场戏的情绪铺陈都非常稳健,另一方面是用光的精到。嘴贴在车玻璃上一口一口呼气的镜头设计真是绝了。李东俊的音乐很好听。
感觉宋康昊的花衬衫简直太浮夸了!某些地方颇有北野武的调调,但是言而总之这个故事蛮普通的。关于城市的主题做得比较深刻,偶尔会想起杨德昌。酒吧里有个妹子唱歌的180°复合长运动镜头简直帅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