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影评
1 ) 前一半和后一半
一个人从高楼上坠落,每掉落一层他就在心里默念: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到目前为止还不错……其实你如何跌落的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如何落地。
影片一开头,警方和混混们的冲突让一个人身受重伤。因为这次暴乱和冲突,双方的气氛更加紧张。在如此的对峙中,一个警察丢失了一把手枪。手枪落在了文兹身上:一个总是过度紧张,人生历练还不足以分辨如何控制情绪,如何应用大道理的混混。
怒火青春讲这么一群人的故事:他们出身下层阶级,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因为缺钱遍尝生活的苦果。
而且,他们还都只是孩子。
文玆用暴躁掩盖内心的恐惧:拿到了警察的枪,他一门心思想体现自身具备的威慑力:扬言为朋友报仇;遇到强大的混混显摆自己的能力……黑人已经逐渐成熟,懂得敬畏生命。维系自己江湖风骨的同时,他不得不对牛弹琴般堤防那个没有脑子的文玆惹祸。他是这三个人中唯一清醒的,并且因为清醒而痛苦。他认为他们都是那个正在坠楼的人,只是活着,就要庆幸。但是其实,生活已经义无反顾跌向谷底:他每一次正当的努力都被破坏掉了,仿若命运一般。
第三个朋友是个没什么野心的小笨蛋。他哥哥独霸一方,习惯被打压的他也不把自己的情绪当成什么很有意义的事。然而,他依然希望建立一下自己的原则,享受享受自己的生活。
就是这样三个小角色,认命/挣扎/盲目地经受着命运的捉弄,直到最后一刻:一个深知开枪就没有回头路的人开了枪。这才是故事的结果:你最终还是可以选择如何落地。
一方面好莱坞娱乐至死,一方面欧洲人揭露生活。
影像的意义究竟在何处?视觉刺激?声效刺激?逃离现实?还是一个更加直击灵魂的交流方式?纸媒的时代在国内很难找到,那么电影,一颗要把真实展露出来的真心。观众不是白痴,观众也并不冷漠,请让他们知道更多。
如果想要让你的信息被观众知道,那么请简洁一点:唯有时间,没有日期。镜头也相当自由,并且主观。作者的态度不是体现在故事里,而是反映在镜头上:不是争吵,是反思;不是威吓,是恐惧。
最坚硬的刺下,往往保护着最柔软的恐惧。
混混们彼此尊重,小孩子的啰嗦故事也不例外;善良的警察,欺压弱者的警察;希望正常生活的混混,无事生非的混混;矫情的上层社会,胆怯的底层人;而有时我们又都一样,那就是生活捉弄你的时候:那个被妻子甩掉的醉酒男人,抛弃所有伪装,我们同流合污。究竟哪个才是人性?
请运用你手上的权力把社会变得更好。
2 ) 恨:外表很压抑,内核很朋克
我记得我刚上大学的时候在杂志上看见一句话:“如果你在18岁之前还没能成为一个朋克,那你这辈子也别想成为朋克了。”——那时我刚刚开始迷恋摇滚乐,正急于想搞明白朋克究竟是怎么回事,所以这句话对我的打击颇大。可以想象对一个刚接触摇滚的小青年来说,摇滚是多么光荣多么伟大,结果冷不丁撞上这么一句话,感觉就像热脸贴上冷屁股,整个被组织给抛弃了。如果现在有谁还有我当年的困惑与痛苦,别急,我现在就向您隆重推荐一部电影——卡索维茨,《恨》。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向观众所鲜活展示的怒火正是朋克精神的起源。另外,我还向班主任、教导主任、政教处主任、保卫处、思想政治老师、二流教育家等一切秩序与纪律的维护者推荐这部电影:拜托收起你们“无因的叛逆”之类的无辜姿态吧,但愿这部电影不会加深你们对“问题少年”的刻骨仇恨。
电影《恨》凝聚了如此之多的愤怒,简直它自己就是那把在冲突中丢失的手枪,青年们的怒火就是将枪膛填得满满的子弹,每一次冲突都是将扳机压得更紧的手指。面对这把上膛的手枪,观众几乎要感到心惊胆颤。在三个毛头小子的莽撞行为中,这把能量巨大的手枪最终未能践行它仅有的一丁点意义(为Abdel报仇),却宿命般地在一次琐碎争端中丧失控制,无可挽回地射出了毁灭的子弹。
“世界属于你们”?
“世界属于你们”!,高高在上的当权者诚恳地对身无分文的青年们说(他们自己甚至真的相信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其实很靠谱,至少比电影里三个小青年的满嘴胡言乱语靠谱多了。另一句更为中肯的话是一个警察说的:“大部分警察都是好的,警察大多数时候是在保护你们。”甚至连警察们折磨Hubert都可以理解:青年们的暴动让警察将他们等同于罪犯了。——看!只要论起理来,“问题少年”们必然理屈词穷,进退失据。可我认为这正是青年的困境:世界是成年人的,话语权是成年人的,游戏规则是成年人定的,甚至连青年人自己都是属于成年人的。面对世界时,青年人实际上一无所有,无所依傍。不可否认成年人更加有经验,他们定的规则更加合理,甚至他们对青年人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具有诚意的,可是他们忘了他们自己也年轻过,也没想过人类社会也是从幼稚一步步成熟的。目的与出发点并不能证明手段的正确性,成年人的规则或许正确,但绝对无趣,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对青年的扼杀。他们的说辞冠冕堂皇到合情合理,不但堵死了与青年人交流的渠道,更反过来增加了他们滥施惩罚的信心。
一方面,青年人丧失了话语权,可是他们还有感觉,他们敏锐地体会到了成年人把持的社会所暗含的巨大不对等;另一方面,成年人尽可以用乌托邦般的说教来“欺骗”(在青年人看来)青年人,但他们却无法阻止连他们自己也无能为力的种种丑恶一一展现在青年人面前,这就不能不激起青年人的愤怒(尽管在丧失了话语权之后,这种愤怒显得如此的邪恶和毫无理由)。《恨》中一个有趣的镜头是,Said拿起喷漆,把“世界属于你们”改成了“世界属于我们”。对他来说,这件事不过是他无数次叛逆举动中很普通的一次,这句话不过是他无数句狂妄言语中很普通的一句,但这句话却无意中说出了真相——不要忘了,这句话是以成年人的口吻对青年人所宣布的,经过Said的修改,它无疑变成了成年人的内心独白:“世界属于我们”。
jusqu`a ici,tout va bien
不要以为我只是一味为青年人鸣冤,鼓动青年人开战。我不过想尽量客观地解释两个人群必然发生冲突的原因之所在。实际上青年的感觉是如此的敏锐,他们对自己行为的判断清晰而准确,他们甚至已经察觉到了叛逆的最终后果,因此他们反复念叨:至今为止,一切尚好!他们一无所有,无所事事,满腔怒火,可是每一次怒火的发泄都将他们置于更加尴尬的境地。在我看来,下坠中的青年就是一个个被冻死的格仑瓦斯基,他们在错误的时间地点场合,不断重复着正确的事情。Hubert说:“怎样下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着陆”,可我觉得他把事情想的太严重了,如果你不喜欢你面对的规则,你可以选择去对抗他,或者你也可以做得更有技术含量一点——去建立你自己的规则。就像新裤子乐队的成员在面对人物栏目镜头时所说:“…我不是一无所有,我什么都有。”
3 ) 青春的叛逆
当年看电影的时候自己是什么状态?是青春的同情者,还是叛逆的受害者?
青春在我的身上留待的时间尤其长,成年后始终无法遗忘少年时的记忆,美好的留在脑海里,伤痛和迷茫在遥遥相望中舌尖似乎可以体味,那种感觉,青春一直和我共存。直到有一天,孩子们长到了青春期,他们把我推到了对立面,青春才“倏”的从我身体中溜走,让我真正成为一个成年人。
我们年轻时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那是真的,那一代父母并未有能力或精力来关心下一代成长中的心理需要,可是当我们成为父母,用了极大的诚意去理解去包容去支持,却获得更强烈的反对与背叛。才意识到,代沟是永远无法逾越和克服的客观,下一代永远是通过反对上一代来获得和证明自己的成长。而内核是,青年最坚硬最锋芒的刺下,是他们的局限、软弱和恐惧。
4 ) 巴黎和谐之梦
五年前我读高三,喜欢踢毽,我们都为<天使艾米莉>疯狂.后来<新电影>说过这样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当时所有人都喜欢那个古灵精怪的姑娘,除非他被黑砖窑拐卖了.
后来我听星爷讲,也就是那阵子,戴锦华去法国开会,遇见了当地某电影大牛.戴锦华扬了扬手头艾米莉的海报,向大牛示好.没想到该大牛瞪了她一眼,拂袖而去.这样粗鲁地对待一个女士,大牛也许真是大为光火.
戴锦华接着说,那是因为艾米莉在法国是有争议的.因为这部电影--按戴的话--呈现了一个赝品的巴黎.艾米莉生活在一个老法国,它的关键词是浪漫,怀旧与凝滞,那里没有一个阿拉伯人,黑人,东亚人或者东欧人,也没有光头党.好像乞丐倒是有一个,很遗憾,他当天放假.
这些被热内和谐掉的家伙,在La Haine里尽数登场,(艾米莉与La Haine的区别正向申奥宣传片和<苹果>)这比它利索的镜头和畅快的剪辑更加吸引我.文斯,萨义德,休伯特和一把枪,在暗无天日的巴黎游荡 (想想巴尔扎克,雨果和欧仁苏,最重要的,想想波德莱尔,想想新浪潮和考里斯马基的<波希米亚生活>),出现在公寓,班房,画廊,甚至还几乎偷了一辆车,又跟包括光头党在内的各路人大打出手,到处充当搅局角色.这是另一个都市奥德赛的故事,最后又是"我没地儿去,怎么办?"的地下婴儿式困扰.
我向对巴黎抱有幻想,"浪漫之都"常在嘴边的人推荐这部电影,虽然我没去过巴黎,我还是感到这种幻想不应该继续强化了,与众多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巴黎不能永远停留在明信片上.五大国之一的法国的首都还不是无主之城(休伯特曾对那条黑狗说,你的主人是个白痴),但它的混杂也许不亚于里约.
最后,休伯特和光头党(想想This Is England,再纳粹的光头党也不是天生操蛋),都用枪指着对方.其实,他们应该转身,一同把枪口指向那块广告牌--世界与你同在,指向我们共同的敌人--呼风唤雨的跨国资本.
5 ) 拉,爱呢
在法国文化中心看了la haine,庆幸的是看之前不知道任何情节,所以可以把电影的畅快淋漓发挥到极致。同样的黑白片,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一个寻枪一样的故事,但明显更加真实而富有想象力。
这种带有很多特写镜头,背景音乐贝司线很清晰,带有搞笑的Monologue的黑白电影是曾几何时法国片的流行拍摄手法,确实是屡看不爽,因此这个片子有点似曾相识,但相当过瘾。
几点:一帮哥们在楼顶吃烤香肠,坐在破沙发上胡侃,就像我们在北大南门外坐小塑料凳吃烤串胡侃。不同的是警察来了把他们轰了下去,而保安们因为可以免费吃串和烤串老大称兄道弟。
片子里有个小插曲:一小青年儿DJ在家自娱自乐,把音箱对准窗外,然后开始搓盘,于是public enemy的fuck the police 就夺窗而出,伴着hip-hop的节拍响彻整个社区,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居然又在中间mix了一段Edith Piaf的经典歌曲《Non, je ne regrette rien》(meaning "No, I regret nothing"),于是Edith悠扬婉转抒情的“rien de rien~~~”就和fuck the police回荡在楼群的上空,没治了。(借用了Sabrina的一些描述)
听闻Vincent Cassel是Monica Bellucci的老公,回来豆瓣一下,发现确实两个合作过至少三个电影,以Irresistible的大段血腥rape(不是rap…)为最震撼,另外我还看过secret agents,也是不错的电影,但这时的Vincent已经是目光坚毅的大叔了,而且演起来la haine里面他最鄙视的便衣,时过境迁阿。。。谁都要养家糊口的。。。
各地的都是一样,警察和混子都是一路货色。本片也充斥着的冷笑话,完全可以和片子前面的Lescars冷笑话短篇集媲美。大家都无所事事,混子们以典型的左摇右晃手插兜的方式招摇过市,以各种摇滚手势,即在不同场合伸出不同的手指,来辅助不同的骂街语言。发现法语的骂街不仅和中文意思大体相同,发音也相当神似,不同的是法语发音属于黏喷型,中文骂街属于硬脆爆破型。
其实恨并没有表现出来,或者说还只是一种盲目的东西,他所要表现的是开头所说的,一种结果。
6 ) 怒火青春
真实才能更好的体现出残酷和绝望,更好的引起反思。电影真实故事改编,黑白写实的摄影风格,叨叨不休的台词完全挤掉了电影配乐,到演员们毫不做作的表演,以极其写实的风格呈现了躁动的青春气息。又以相当精心华丽的镜头语言进行包装,尤其长镜头的设计也相当出彩。在影片所呈现的不安的时代背景,青春的友谊,日常的幽默。悲喜交加,共同将故事推进,一切如常,就好比这就是你朋友的普通一天。直到影片最后的两声枪响,残酷与绝望毫不掩饰,直击人心。
躁动、愤怒、叛逆、不安的青春,血液沸腾地横冲直撞,试图在这混乱又糟糕的社会里得到喘息的空间,尖锐而动荡,肆意而慌乱,却苦苦无法浮出水面。琐碎的日常生活却带来了一幅真实的法国浮世绘,无从适从的坠落感贯穿始终,意外方式的结局戛然而止将震撼放大到极致。碉堡的摄影令人叹为观止!
韩寒的意思是 既然最后都要落地 空中姿势优美很重要 这难道是中法愤怒青年的区别?
结尾
剪得真不错,独立电影青年电影就得这么玩;同是“一天一夜叙事”,跟我大罗马尼亚的比起来还是更热闹(不然看看同样是三个人的[Boogie]),种族议题一直很好用。
命中注定的无聊和混乱。天哪,小混混文森特二十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黑天鹅》里seducing的舞团总监。这爷们果然不是盖的
电影不差里面的故事有很多道理但实在不是我的type
买了两张,你说好看不
符合我现在的心境。。
不爽的时候就要看看这种愤青片子,又见致敬出租车司机。摄影和镜头的角度什么的真的很赞啊。导演小哥又帅又有才。
无可发泄的青春
唯一不足是最后部分的一些对白和镜头稍显刻意,但整体因为极其出色的摄影和调度而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真实感,而厕所老头和奶牛等充满寓意和象征的设置则让影片更有嚼头。
他们生活在巴黎郊区,生活穷困,没有工作,无所事事,没有未来,只有疯狂燃烧的青春之火,在黑白的影像里恣意喷薄。 可我们呢,也是没有工作没有未来消耗着青春,我们又是怎样度过的?
7/10。警车背后写下粗话,这一开始就确立青年们苍白无力的体制对抗;嘻哈和玫瑰人生的现代/古典音乐冲突、杀手电影的台词、商场电视荧幕投射下赫伯特渺小的身影,视听环境对郊区青年的影像以及代沟问题,在酒会上成为穿着随意的异类、醉疯的中年人帮助掩饰偷车一段,彻底表现为成年人眼中疯狂的孩子。
一定要看VCD版
旺盛分泌的荷尔蒙到处发泄的小年青,这三人也许代表一群人,在贫穷、混乱、充斥着歧视、偏尖、愤怒和暴力的年代,也就无所谓了,没人会关心你。结尾太震撼!PS:警察局里的情景大有我天朝之风。法国警察也真是的,一群战五渣而已,要是在我大天朝,分分钟让你们知道什么叫做和谐。8.2
原来法国这么乱啊
1.一日伪纪实,手法和情节安排和《弗鲁特韦尔车站》异曲同工,其实也都是歧视作祟。2.话唠减分,结尾加分。3.火在烧,人在掉,目前来看,还好,还好。
悲剧通常在落地时。
卡索维茨不仅淋漓尽致地呈现了青春的迷惘、躁动与狂怒,还将巴黎贫民区少数族裔的生境展露在银幕上。摇移长镜、跟拍、遥控飞机航拍、滑动变焦等手法的运用接近于炫技程度。文森特·卡索的表演极为鲜活。伪镜对称替身镜头致敬[出租车司机]。街头奶牛,赶火车提裤子,jusqu'ici tout va bien.(9.0/10)
【B】摄影和打光都特别用心,看的时候联想到了昆汀和姜文,结尾升华全片。无论是哪个国家,青春躁动的中二青年都是一样的傻逼。
看似漫不经心的生活片段,因与急速下坠的社会紧紧捆绑而无比厚重。倘若有人有资格说青春是残酷的,那便是如此了:边缘群体,在最光鲜的年龄既没有希望也没有归属,正是因为精力过剩,才无比刻骨地感受着自我的渺小与能力的不足。极大的悲哀:当空虚与卑微早早贯穿了人生,也便感受不到绝望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