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用来带起悬念、或是以华丽抓住人们眼球的开场。干干净净,一片全黑中不紧不慢地带出了制作、导演及主演的姓名,以及“Sense & Sensibility”。理智与情感,就随着背景简朴舒缓的钢琴独奏,开始上演。
片头差不多依循了原著作者简·奥斯汀的写作线路,主人公埃丽诺和玛丽安父亲的去世、去世时老人对大儿子的叮嘱,编剧埃玛·汤普森并无跳过,而是塑造了一个略带紧促的深夜,老人逝去,意味着两姐妹将失去最高的保护,将面临一个寄人篱下的生存状态——在同父异母的哥哥和吝啬势利的嫂子跟前,达什伍德家的四位女性不可能有一片自在的天空。关于女性的处境,埃玛和简一样,很明了地揭示了出来。
画面一变,车水马龙的城市,安逸而繁忙的气息弥漫开来。高楼之间是尖厉的声音——嫂嫂芬妮正在丈夫跟前,对自己要对妹妹们的帮助而感到大惊小怪。夫妇俩开始算起钱来,从居室到马车,从街道至村野,没个消停。最有钱的人也是最计较的人,他们的对话充满了装腔作势,就像阳台上那个妇女拼命拍打出的毯子上的灰尘,是不堪一击的。
马车驶进了安静的自然之中,天空灰蓝,草木深绿。一个很快的带着暗色的镜头——很快地过去,转而是室内,光线并不很充足。我们看到了几乎面无表情的玛丽安——她的表情全在她演奏的琴声中,郁郁的,无精打采,却很美,宛如天真的少女在悠然叹息。镜头一转,空间放大,轻盈的脚步声,身材修长的女子,身着蓝裙,快步走来,画面一下子变得更加动态。是埃丽诺。“玛丽安,你就不能弹些别的什么吗?妈妈从吃过早饭以后就一直在哭。”
埃丽诺的扮演者埃玛·汤普森和玛丽安的扮演者凯特·温丝莱特,在两姐妹的首次出场中,塑造了一对很鲜明的形象。喜奏乐的妹妹有浓厚的多愁善感,充满了少女的一种自以为成熟然而尚还稚嫩的心态,在埃丽诺的话语间玛丽安更像个孩子。姐姐做事、说话、明显更加果断、周到和干练。如果说玛丽安还只顾一味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埃丽诺则已经达到一种只抒发让别人感到自己的情感。换言之,她已经学会了完全顾及他人,为母亲活,为妹妹们活,责任感让她显得压抑。简·奥斯汀称埃丽诺的性格为“理智”。
气氛并不好。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处境。达什伍德老太太忙乱地在屋中乱转。琴声没有了,物器碰撞的清脆声音像是伤心的母亲焦虑敏感的心理。埃丽诺也在为生计担心,她们必须要有地方可去。达什伍德太太有一点很让人赞赏,她尽管不能如大女儿那般冷静,确实极尽保持尊严地活着,而她的女儿们也同样。尊严是人的共性,也可是人的个性。——画面很短促,一下子到了户外,埃丽诺在树下唤着自己的小妹妹。玛格丽特不是个安安静静的女孩儿,她在自己的树屋里,对兄嫂的不满,用一种孩子的直率语气大声说出来。又一个聪明有头脑的达什伍德小姐。在亲人们都在狠命发泄自己内心感受的同时,也将埃丽诺狠命压在了无声之中。埃丽诺内心是多种情绪交织的,而她的身影,却在极力体现单一与坚忍。
马车再一次出现。嗒啦啦的车声势的人物语言节奏也加快。芬妮还在唠叨。有趣的是马车驶过,赶走了一群绵羊——这纵然是英国郊区常见的景,却也让我留意了一下,总感到其中意味也是有的。
芬妮和约翰入住诺兰庄园。从灯光昏暗的晚餐开始,玛丽安很明显处于赌气状态,还常常失控,非理智的种种表现开始注入人物的轮廓。埃丽诺,表现她不安的,使她的眼睛,很快地一扫,或是眉尖倏地变化的一个弧度。浑浊的气氛一直持续到爱德华·费勒斯的到来,为埃丽诺及女性们的心中注入了新鲜空气。
休·格兰特扮演爱德华,无疑是个最合适的人选。质朴真诚,带着些犹豫的语调——他似乎经历过很多,又带着些孩子气。至今我仍然不能很确定爱德华德的特征。简的人物,我似乎总能对女性形象有不少认识,对男主人公们,却说不出太多的话来。埃玛·汤普森的剧本让爱德华变得更生动,也给小妹妹玛格丽特加了不少戏份。通过爱德华和玛格丽特之间愉悦的友谊,让埃丽诺、玛丽安和达什伍德太太的心松弛了下来。这使埃丽诺对爱德华的感情来得自然。剧本中插入了不少书中没有的片断,做得很成功。如爱德华怎样让躲在图书室桌子下的玛格丽特出来,埃丽诺看爱德华和玛格丽特玩击剑,玛丽安看到两人在门口交谈,表情略略的转变也预示着什么。玛丽安的琴声仍旧舒缓,却无忧愁,很明亮,很清澈。然而这时编剧也不忘让玛丽安展示她的激情。在埃丽诺和爱德华之间隐隐淡淡的情愫前,她想起了为爱而死的情侣们。而埃丽诺却表示“只觉得他和蔼可亲值得尊敬”。她对自己内心的情感究竟是刻意压制还是根本无意识,我想是前者。她是个渴望周全的人,在未得到确定之前决不愿表露出来,以免给生活惹来更大的波澜。我很喜欢这个镜头:埃丽诺独自一人坐在马厩里。她在干什么?她在悄悄跟马儿说话。心里的事总要有一个解放的出口,于是她说给马儿听。这个时候爱德华突然到来,仍旧带着犹豫的口气,但在这时,面对马边的少女,他表现的,更多是一种不舍。爱德华要离开,埃丽诺的表情却几乎始终如一,那双纯净的眼睛,和微红的双颊,像这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别罢了。可埃丽诺没有机会和爱德华好好告别。马厩中的这一幕也要结束。自然的生灵有着纯真、美好与善良,埃丽诺和爱德华之间也是这样。给他们的这一幕中,是一匹马,带来了许多美感。
埃丽诺也要走了,和妹妹、母亲一起,离开诺兰,去一个更偏僻的地方,寻找宁静的生活。又是马车,缓缓驶去,马车中的人却不会说出尖刻的话语来。车道上方的天空有滚滚积雨云,快要压下来。季节让室外的景灰暗,让树木光秃秃的。到达这样的地方,却是一番吵闹的景象。巴登庄园的主人嘴巴一刻也不得闲,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一对可笑的人。在大呼小叫中,玛丽安却只身返回小屋。在风中,她显示出一种犟劲和孤寂。其实“情感”是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展示的,在无声中,人物的肢体和同周围风景的融合也极可表现出人物性格。巴登别墅的生活有些苦,也烦闷。玛丽安不知道,姐姐的心里更孤独。庄园主不断拿爱德华姓氏的首字母和埃丽诺打趣,埃丽诺一小了之,心里呢,岂不是显得更加无奈和苍白?
布兰顿上校到来时玛丽安又在弹钢琴。艾兰·立克曼并不是我心中布兰顿上校的形象。但我感到,他演出了一个和埃丽诺性格很想的人物,只是更加世故。对情感克制,对现实谨慎,总是沉默,总是自己打理自己的心事。布兰顿上校见到玛丽安这一幕也很美。姑娘这回唱起了歌,悠扬动听,埃丽诺看看上校的表情,又看看妹妹,似乎能看出很多。玛丽安金色的头发和金色的衣裙,让她看上去有女神般的古典色彩。可以说,上校之所以会爱上玛丽安,这一幕极其重要。他在第一眼,就看到了一个最美的玛丽安。
上校的到来似乎也让天气好了起来,是该让白色衣裙和乡间花园出场的时候了。看得出,上校让这家人很快乐,生活进入了一个相对明快的阶段。悠扬的乐声中有愉快的几声鸟鸣,人们玩起了球,在午后喝起了茶点。心该休息一下,并进行享受了。可软绵绵的风吹过之后,又是什么?是暴雨,是玛丽安生命中的一场暴雨。自然的暴雨和情感的暴雨,足以要了她的命。宽广的绿色平原,突兀地生出一棵树冠繁茂宽大的树,天空极尽阴沉,平面上两个瘦弱的身影。现在可以知道玛丽安的傻了。易冲动的人容易头脑发热找罪受。她碰到了谁?威洛比。是这个人搅起了这场风暴。雨中的色彩是一种很阴的蓝色,威洛比的出现并不让人感到那么愉快,只有玛丽安觉得,生命的色彩来了——威洛比一次次地去看望她时,给她带花。
演员们表演人物的爱情,总用眼神。威洛比的眼神是典型的花花公子的形象,盯着自己的目标时,会显得浑浊不清,仿佛深深地陷进了什么,引得对方的目光也游离了起来。玛丽安的爱,很明显是不清醒的。上校看玛丽安时,是专注,仿佛还带着思考。艾丽诺看着爱德华时,是坦诚。
玛丽安和威洛比乘马车,很有意思,阳光明明大大落落地照下来,他们的马车却从地势低的阴暗处驶过,上面的人看着他们玩这惊险游戏,却是站在阳光里。又热闹了起来,随着玛丽安激情的飞升,露西·斯蒂尔也出现,这个身材娇小,神情狡黠的女子,总是穿着考究的衣服,说话时神态做作,偏偏老站在埃丽诺身边,来和她做对比。
露西笑起来很娇媚;玛丽安笑起来,带着不知所措的幸福,胸脯一起一伏,像是透不过气来;埃丽诺笑起来,很诚恳,不是稍纵即逝的笑。
所谓“姐妹俩感情上的挫折”,几乎是同时发生。威洛比德里去,让玛丽安狠狠地哭了一场。埃丽诺又担任起了安慰者,却是端着咖啡盘子,面对着紧闭的门,无奈地呷上一口,让自己也冷静。露西找她谈话,展示了城市中女子的说话风格,拐弯抹角,最终总算可怜兮兮地说起自己与爱德华早有婚约。埃丽诺的眉尖又动了一下,却仍是定定地看着露西,眼中的光芒渐渐褪去,在眨一下眼睛,一切又回来了。她始终很沉稳,面对露西的各种言语,她的沉稳,让对方反而感到一种压力。
姐妹俩要去伦敦,于是马车再次出现。天气晴朗,露西在埃丽诺耳边嚼舌头,埃丽诺却只是略低下头,默默地听。马车驶进了伦敦。伦敦地一下展现出的是一条零乱繁忙的街道,一条塞满了马车了街道。马车中坐着形形色色、身穿华服的人物,去不同的地方,带着不同的心境。
玛丽安抑制不住自己的机动——威洛比在伦敦。可威洛比却不联系她。他不再答理她了,受利益的驱使。在房间里玛丽安没个消停地转来转去,埃丽诺坐在椅子上,像稳住她。以为是威洛比拜访,近来的却是上校。玛丽安想都不想就往外跑,埃丽诺则彬彬有礼地招待他。往外跑的玛丽安,却只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伤害。舞会的那一段很出色。很大的空间里,却是挤满了人,极尽华丽的服饰聚在一起,在这个充斥名利的空间,只想给自己占名利的一席。因此威洛比身处其中,也并不奇怪。玛丽安看到冷漠的威洛比,险些晕倒,埃丽诺领她出去,却是挤过各种各样的人,最终脱离那个带争抢性质的空间。露西也在跳舞,并且,她会一直留在那里——这也是她为什么最终回嫁给罗伯特·费勒斯的原因。
玛丽安这一回哭泣得更加绝望。她是个善于宣泄任何大喜大悲的人——挺自私,从来未顾过埃丽诺的感受。倒是埃丽诺,处处顾着她,让她成了受了宠爱的孩子般,学会哭闹。上校看望玛丽安总带着父亲般的挚爱,这种爱却不同,能让她成长起来。上校和埃丽诺之间的对话很有意思,同性格的人说话,平平静静,什么事情都好解决。
有意思的是爱德华的再次出现。露西正拼命地说爱德华母亲怎么怎么喜欢自己,爱德华就来了,却半天都么注意到露西。所谓的“昔日恋人”却显得无比生疏。对着那个挤眉弄眼的姑娘,爱德华一时不知所措,只得伸出手去,挽着她离开。玛丽安仍然带着热情,对往日的好友。更有意思的是露西和芬妮的那段。两人正如一双亲密挚友讲着悄悄话,一边弄着伦敦上等妇人喜欢戴着五颜六色的鸟毛。直到露西和爱德华私自订婚的事,芬妮竟然一下子跳起,把露西一把揪到窗边,直掐她的脖子!窗子下边,却是温文尔雅,阳光照耀的伦敦街头。
埃丽诺终于忍不住了,是一次爆发吗?“你除了自己痛苦还知道些什么?”这是对妹妹最深的责备。所有的事情,一直以来都闷在心里,直到人人都知道露西的订婚,她才算松了口气。简笔下的埃丽诺并没有如此生动、有血有肉。理智的她,终于有一天红着眼睛说出了心中的话,然后抱着妹妹,再度平静下来。
马车回到乡下,路上一片阴霾。风刮得很大,把灰色刮遍了郊野。玛丽安独自散步,在风雨中,却是流着泪念着威洛比,这是最后一次,让雨把那个人冲刷得干干净净,不再出现。高烧,仿佛也是一种遗忘和获得重生与拯救的方式。上校把玛丽安送回家、请来姐妹俩的母亲、一直的守护……他做的一切,换来的是一个微笑和一句感谢。他想,阴霾,该散去了吧。
真的散去了。埃丽诺和玛丽安一起在晴朗的日子踏足原野,眺望远处的天空和景。爱德华在同样晴朗的一天来到,仍然是犹疑的语气,而埃丽诺却不再把自己的情感掩在重重灰尘之下。她突然迸出了泪水,又会在泪水中,向爱德华绽开微笑。
埃丽诺和玛丽安都改变了,她们从两个极端——收和放的两个端点,向中心位置靠拢。埃玛·汤普森在影片中这样构造,而简·奥斯汀却没有。
简·奥斯汀的创作《理智与情感》本不是什么特别优秀的作品。真正出色的是埃玛·汤普森和李安的在创作。
然而,这些创作与在创作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艺术家们都在,安静地诉说。
爱德华何许人也?
爱德华是简小姐名作理智与情感里姐妹花之埃莉诺.达什伍德的钟意对象,因背负婚约,不得不隐压对埃莉诺的爱情,苦己害人,一本怅然若失恨情账直留到书末方才澄清。我长久以来,把爱德华视作“影子绅士”,他既不如风流倜傥的威洛比疾烈如火,又难比默默坚守的布兰登上校那样相伴左右,温热如茶。统共没几次出场,一大半事迹不过妇孺流言八卦,而且每一回现身都突兀驰来,尴尬退走,徒徒加重沉郁砝码。
我与他很隔膜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实我对这本书本身不够熟。我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它,从一开始即硬听下来。念书时给自己加的英文听力餐,一早变了教条款,大概总比不得信手闲翻情味浓郁,只求耳朵巡捕,字字通达,倒完全忽略个中血肉之躯,何况特别飘忽的一位。几个月前忙于K书,夜深难眠,挂上耳机又听一遍,达什伍德家二位小姐之间醇厚亲情常让我眼热,而爱德华兄,依然被我虚化为睡前背景音。看了电影奥斯丁小姐的遗憾,反而久久咂摸亨利家佣赞扬理智与情感一节,说最体谅爱情的人才写得出,有此禀赋已是上天眷顾,不枉此生了,随后翻箱倒柜竟找不到这本我印象里贴身的小本本,查对单子,发现原来也还在上海,于是只得将就维基百科给的PDF过两页瘾。
不过计算起来,这位缺席男一号之所以朦胧,不赖我单方面责任,简小姐自己也“难辞其咎”。记得我某晚听至爱德华初次拜访诺兰达什伍德家,差一点就要从床上跳下来。写法间接减省得无以复加,仅止于达什伍德母女、姐妹的深谈,前者赞扬他为人同其姐姐--达什伍德家法律上现任女主人:吝啬势利、薄情冷血的范妮大相径庭;后者讨论他是否才华洋溢、英俊潇洒,姐妹各执一词,妹妹分分钟套得姐姐真心话。至于他如何出现于诺兰老宅,做客期间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并无详细交代。
对照一下,我不能不钦佩十余年前李安执导、爱玛.汤普森编剧的同名电影为具象爱德华这个人物所做的尝试。简小姐把爱德华的戏份推压到达什伍德家被范妮撵走,落户于遥远的巴腾山乡,二小姐玛丽安情场落马之后。她苦苦盼着情郎威洛比回头,甚至将马背上的爱德华错认作他,视线清晰的瞬间,一腔热情遭遇灭顶寒流,聪明的简小姐拐宕一笔:那个时候,也唯有爱德华是可以被原谅的,在玛丽安心中,他的到来,以及或可给姐姐的真挚幸福,不啻于为她无力挽留的破裂爱情灌注象征性延续。于是她又哭又笑,笑中含泪,这是非常感人的一个细节。由此自然带入为期一周、爱德华的发言、神情、心境,而此前他的形象,只有侧绘素描。书里面如此布局完全没有问题,倘若搬上银幕,真空的前情,几乎未提供任何可以依据的画面或对白,可以说,就只好担当一具人骨图。
更早一点的影剧版理智与情感,在这个节点上的处理是很机械的,不过把埃莉诺和玛丽安讨论中、爱德华平板无趣故此对阅读毫无建树的朗读方式重复一遍。而李安版,爱德华自一开场就能稳稳扣牢观者心旌。达什伍德伍德太太替缺席的幼女玛格丽特打圆场,说她不习惯见生人,爱德华就回应,他自己也很害羞的。姐姐范妮强行挪用了一间达什伍德姊妹房间给弟弟,询问他窗外风景可好,岂料他早已换入偏厢客房,转而含蓄称赞房间对面view很好,马厩保养得宜。玛格丽特躲在图书室里,他就与埃莉诺聊地理,把桌底下的学问家引出来。他为玛格丽特扮剑客,听得懂玛丽安的悲怆钢琴,与埃莉诺无话不谈,他有感情过往,几欲倾诉,戛然而止。这十几分钟戏,交由发音磕巴、步履谨慎、略略外八字的休.格兰特处置,他没有我所认识的牛津人那样滔滔,一直以一种迟疑而保留的状态表演,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严谨呼应简小姐为爱德华贴的标签:不善辞令、矜持拘束、诚挚体谅、有闲云野鹤之意,羁绊于母系冀望中。
断续看这部电影也颇有几次,每到爱德华初出场,和之后因达不到玛丽安要求的激情朗读而抹眼搓鼻一段,总会哈哈笑出声,暗叹幸甚,简小姐尚有爱玛.汤普森及李安这样熟悉她的浅荡喜感的出色知己。
加血加肉的戏码延续到故事重心移位到伦敦。爱德华上门拜访达什伍德姐妹,一进门又撞见与他曾私定终身的露西.斯蒂尔小姐。简小姐形容他的错愕,扭头就走的念头和单刀赴会的莽撞一样强烈。若非考虑到旧爱新欢集齐,确实是个exceedingly foolish场面,我听到这里,不猛力便按不下笑意的。书中又掺和了不明就里穷搅局的玛丽安,以爱德华坐立不安、草草告别为句点,讨人厌的露西则一定要挨到他离开了再退场。李安版此处顺势一拧,编派爱德华推说要回去范妮那里,露西即跳起来问可不可以请他护送,她也碰巧要去问安。诸人各怀心思、眼神微妙互相拉锯,休.格兰特看样子哑巴黄连,恨不能一头撞死干净。就薄薄一转手,剧情骤然升级,显见编剧功力,又格外强调爱德华之命里煞星,有苦难言。
07BBC版理智与感情时限上比李安版充沛得多,爱德华的戏份可以从容照搬原著,原著白描的地方,则很明显推敲过李安版,比如马厩说、灰尘遍布的图书室、爱德华对自己的性格剖析、与达什伍德一家交情、被露西.斯蒂尔胁迫离开等等。我在知晓剧情甚至对话的情形下看电影,往往非常挑剔。理智与情感的电影改编,却给了我很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当我意识到原著本身的扼要部分有可能招致空白图像时。因此我总有一点温暖,在这样多跟风、以为换几套长袍编几顶发式便可号称简小姐经典剧目之中,到底还是有精雕细琢的良品,有真正原意帮她焕彩的简迷班底。
我对爱德华的一点认识,大抵也得益于这期老制作。当然,故事还得具备时代性,书里的求婚环节,埃莉诺喜极而泣,飞奔出门,愣愣爱德华缓半拍才会意直追,此后他由激烈到踏实的情绪转变,简小姐又曲笔绕过。电影不可以这样慢调绅士,哭完了就得抓紧告白,李安版如此,07版也如此。这也是包括我在内许多简小姐读者泪腺莹润的段落,在我,耳朵同目力传递一般讯号,直抵水渠。
不过现在,为埃莉诺欣喜倒在其次,我更容易心疼她背后的简小姐,芳华正茂写得如此干净清爽故事,一直待到三十好几才小范围发表。她对一切的隐忍,更加久长,为什么连一个憨憨木木、正直如朗月清风的爱德华都未曾出现在她明净的目光里,不能由她缓释心情后,微笑问候一句,你好吗,爱德华?
图文请参考博客:
http://ciyunw.blogbus.com/logs/43335034.html刊于《上海书评》2009年11月29日
看李安的电影,总是要感触到的词,就是隐忍。即便不全是爱情的题材,比如《绿巨人》也是积忍而发的伤悲满腔。爱的主题,比如《理智与情感》那样喜剧结尾,也难以消除人在其中,经受爱不能尽袒而煎熬着的烦恼肉身。更别说从《卧虎藏龙》到今年《断背山》,表现对爱的“隐忍”似乎大功告成。
总是要佩服被他调度下的演员,很能实现他要的东西。在《理智与情感》剧情最后,当EMMA面对意中人知道他并没有结婚而喜极而泣的泪流满面,凝噎失声,这样一个场景,唉…,我甚至觉得李安是最懂得奥斯汀的小说的人,他懂得小说作者写下这样的故事时,她的内心是如何的研磨了那个时代的绅士和小姐的细腻情感。奥斯丁的笔下主人公们对爱的来临,总是在那样的时代而束缚,在爱的面前,隐忍爱是一场多么艰难的个人的战争。在今天看来那其实是因为一张薄纸般的矜持而隐忍而可能会失去一个人,并可怕的输掉自己的人生(就像另外一个电影《告别有情天》)。也才看完同样奥斯汀小说拍的新《傲慢与偏见》,终于明白到成为一个名著,是因为它表达了人的感性曾经是那么一种难以救药的病症,代表了希望爱的纯美同时也难以逃脱时代特征给予的波折,酣畅淋漓的爱得来需要一个并不简单的过程,让这样一个过程牵动人心的是隐忍其中的压抑和伤悲。
东方传统是如何帮助这电影的,我不懂得,我只以为李安才算得上硕果仅存的奥斯汀笔下的英国绅士,李安很能懂得如何表现男女微妙情感恨怨如何发生,能把矜持敏锐的感性表现到要化成电影主角伤悲和激动的泪水,包括观众的。恋爱中的人必须要看的电影并不是那些轻松浪漫的喜剧,要更懂得爱,他们必须知道:恋人们说出的并不多于他们心灵所有的,那是因为总存在那些不了解自己和别人的部分,而这些,成就了使爱情善美感性深厚激颤的可能。
因为李安和原著看了这部影片,被艾伦里克曼的布兰顿上校迷住了。
他很晚才出场。三四十岁的男人,家里有产业,参加过战争,却因为各种原因孑然一身。在一个午后他应邀去挚友家做客,远远的听到一个柔美的女声从挚友家里穿出来,softly softly,如同一缕阳光照射进他多年冰封的心。他不由自主走近,从房门外看到了那个声音的主人,一个年轻美丽的姑娘,在柔光下散发着灿烂的光辉,他呆在门口,一眼万年。
她天真,她善良,她对爱情有着无比美丽的憧憬,期待爱情像龙卷风一样席卷过来。他知道,她不会考虑他。于是他只有默默的关注她,默默的,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绅士的微笑。她打保龄球,他就默默替她捡球。她在河边采野草,他就默默的递过小刀再一言不发的离开。他用他那天鹅绒般的嗓音给她读十四行诗,但她却嫌弃他平淡如水没有激情。他邀请所有人去野餐,甚至包括没有交情的她的心上人。她要单独跟心上人出去兜风,他就默默的扶她上车。虽然他知道那个男人不一定靠得住,但仍然希望她能得到所期待的爱情。
他对她如此之好,人人都知道他爱慕她,但她爱着另一个不靠谱的男人,最终被那个男人伤了心,急火攻心差点儿病死。他不眠不休想尽各种办法,终于把她救了过来,终于等到了她的一声“谢谢”,心满意足。
最终她终于看清了这个世界,不再天真,试着去接受了他,试着习惯听他用不温不火的声音读诗,试着享受平淡安稳的生活。也许她终究不会用那种热烈的感情来爱他,但我知道他一定很满足,能够呵护这朵鲜花,一直到老。
那时的温丝莱特年轻,迷人,有着最单纯的美丽。受过爱情挫折的上校站在门外注视着优雅的玛丽安弹钢琴唱歌,专注,深情,这一幕真是美好。
我始终觉得理智与情感比傲慢与偏见好看得多。(Grant在这里时不时有种张宇的即视感...
看到一半就想起了《傲慢与偏见》 简 奥斯汀内心有一种未了的情怀
真是只有中国导演才能吧简奥斯丁拍成八点档啊。艾玛·汤普森编剧,真牛。李安老师确实拍了一部“优等生电影”,处处精到挑不出毛病,尤其细节调度真是完美,或许这样才显得匠气太足。说来要拍红楼梦还是得请李安。
说变心就变心 哪能是真爱
此生得一上校足矣
温肥在雨中背14行诗的镜头太美了
最成功的一点,李安立体化了"Sense"和"Sensibility"这两者的形态。而姐妹间纯粹的感情连结使二人共同渐趋中值,这其中的情感涌动异常动人。汤普森最后那一哭诠释得完美,一扫之前偏重的舞台感,精彩极了。
每个角色都诠释得十分到位,能让人内心恬然的影片
每一个段落都拍出了极度饱满的情感,絮语与尴尬是无比零碎的内容,但反而比推动故事的关键情节更好看。想到是一个华人导演上升时代的作品,更五体投地了。
“Emma不仅在电影里做演员,剧本也是她写的。那年,她凭此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奖,颁奖典礼上她假奥斯汀小姐之口评点众生,睿智迷人。奥斯卡从来不吝啬它的灯光,因此在舞台上Emma Thompson不需要用十四分钟的时间来铺垫她的风华。而Kate Winslet那时年轻的不可思议。”
啊,我真是喜欢这种中年美大叔和小loli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桥段呀。。。
想象不出来是李安拍的
奔放再奔放,最后安静下来;隐忍再隐忍,最后爆发出来。
原作反复阅读过多次,今晚才第一次看了电影。我想要的终身伴侣便是布兰登那样其貌不扬、稳重宽厚的守护型的老男人。何况这次还是斯内普呢(≧▽≦)【我又花痴了】~最后一幕婚礼时小感动了一把。
李安从来就不是一个天才,天才也大多不屑于探究普通人的情感。他只是一个极其“人性化”的导演,用他温和与包容,细腻而深刻的语言逐渐打动你,让你明白“人性”的真谛。
英雄救美不可信,绅士温情方为真。……“某些程度上,我可能比今天的英国人更懂得十九世纪的英国,因为我自己几乎就在这样的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当然,冷幽默感,体统观念,以及社会规范是不同的。但自由意志的社会压迫的本质,我成长于斯。”——李安
“既然你去不了大自然,我把它带来给你了” 原故事太棒,剧本改编太棒,双膝献给简·奥斯汀和艾玛·汤普森,看的过程甚至都会忘掉这是一部“李安”导演的作品。角色众多、轮番登场、好戏连连,爱在英伦庄园下缠绵蔓延,真心会如意、隐忍有转机、等待换回报。“爱是炽烈、是燃烧”
【B】最后,情感至上的妹妹懂得了理智,理智至上的姐姐释放了情感。
本来书我就不喜欢,我不明白为什么一群乡下女人找丈夫也能成为名著。好吧,whatever,估计那个时候的英国人没什么其他事情可做。本来可以一个半小时解决的电影,拖了两个多小时。嗯哼。